汕头开埠对地方文化影响初探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观后感500字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观后感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是一座富有历史韵味的博物馆,位于广东省汕头市的老城区,是一座以展示汕头开埠历史和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
在这个陈列馆里,我不仅感受到了浓厚的历史氛围,而且深刻领略到了汕头开埠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的展览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汕头这座城市的丰富历史。
通过展品和图片,我了解到汕头在近现代我国历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特别是在对外贸易和华侨事业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这让我对汕头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参观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汕头开埠文化的独特魅力。
汕头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滨海城市,拥有丰富的港口贸易文化和侨乡文化,这些都在陈列馆的展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阐释。
我被汕头这座城市所散发出的浓厚的海洋气息深深吸引,也更加欣赏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通过参观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我不仅对汕头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于开埠文化和海外侨乡的特殊魅力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我相信,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所展示的内容必将激发更多人对于这座城市和这片土地的浓厚兴趣,也必将推动汕头开埠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观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是一次充满意义的经历。
通过这次参观,我对汕头这座城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开埠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这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写这篇观后感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汕头开埠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对这座城市和文化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我相信,随着对汕头开埠文化的深入了解,我将对这个主题有着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的展览所呈现的历史图片、文物和资料,让我对汕头这座城市的过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从中我了解到,汕头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因外贸事业的发展而迅速崛起,成为了一座重要的商业港口城市。
这一历史背景,为汕头开埠文化的形成和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览馆内不仅展示了汕头港口贸易的繁荣,还展现了丰富的华侨文化。
开埠对近代潮汕文化转型的推动及其历史启示

式开埠。
值此汕头迎来开埠160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加强对汕头开埠历史的研究,从中加深认识,获取必要的启示。
无庸置疑,开埠对汕头乃至整个潮汕社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在文化发展方面,其最大、最突出的影响,就是推动了潮汕文化从古代农业文化向近代工商业文化转型。
汕头的文化建设必须从近代潮汕文化转型中获取有益的历史启示。
一 开埠推动下的近代潮汕文化转型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社会群体中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新旧转换过程。
文化转型一般表现为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的根本转变,往往与社会转型紧密联结在一起,或是社会经济转型、政治转型的强力推动,或是与经济、政治一起构成社会三大形态的转型。
文化转型与经济、政治形态一样,往往与重大历史事件相联系,受重大历史事件的强力推动。
开埠有力地推动了汕头的迅速崛起。
“自咸同间开汕头为商埠,交通事业日进千里,曾不百年,作者简介:陈友义(1961—),男,广东南澳人,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陈东东(1990—),女,广东汕头人,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本文为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2019年课题。
5区域历史凡轮船、铁路、公路、邮电、航空靡弗具举”。
[2]至20世纪初,汕头“商业之盛,居全国第七位”,[3]“港口吞吐量居全国第三位”,[4]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商埠,走上了近代化道路,潮汕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商业社会的转型。
作为潮汕社会三大形态之一的潮汕文化,也不可避免地从古代农业文化向近代工业商业文化转型。
农业文化是相对于游牧文化、商业文化、工业文化而言的一种古代文化形态。
它是依赖土地进行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所形成的一种文化观念和形态,具有大陆性、稳定性、封闭性、低效益等特点。
纵观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古代社会除了地中海地区的希腊为海洋文化、北纬温带的蒙古等民族的游牧文化外,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毫无例外地选择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经济,从而创造出农业文化。
农业文化乃是人类第一个产业文化,也是最为核心的文化类型。
文化治理实践与城市文化空间塑造——以汕头小公园开埠区文化治理

文化治理实践与城市文化空间塑造——以汕头小公园开埠区文化治理实践为例周海玲(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广东汕头515078)[摘要]文化治理是政府引导、规范和塑造公民行为规范以及培养审美智性,缔造共同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
结合文化治理与当下中国语境,政府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将文化建设和国家善治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创新的文化治理实践。
汕头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小公园开埠区的文化保育行为,是政府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背景下提出的文化政策和文化保护活动,带有很强的文化治理特征,具有“文化转向”下对城市文明、文化转型、共同文化、文化产业、公民素质提升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文化治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汕头小公园;文化保育[中图分类号]B83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52(2019)05-0016-07[收稿日期]2019-05-1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批评形态研究”(15ZDB023)。
[作者简介]周海玲,女,湖北阳新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美学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
近四十年中国进入了快速的城市化时期,以文化治理视角研究城市化进程可以更好地探索中国治理模式。
中国现代城市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事实证明,凡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地方,其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普通较高,文化产业日趋发达。
2017年以来,广东省汕头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汕头小公园的文化保育作为政府重要的文化政策和文化保护活动,具有很强的文化治理特征。
汕头小公园文化保育活动应该得到学者的理论阐述和学理化分析,以明确政府在这次文化治理活动中的地位、功能和意义,为以后的文化治理实践提供典型案例。
相较于深圳、厦门和珠海等三个国家首批经济特区,汕头的发展尽如人意。
除了某些客观原因之外,不少专家学者都意识到,潮汕文化现代转型不够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汕头的经济社会的发展。
汕头的变化与发展作文

汕头的变化与发展作文
旧地重游,看看侨乡汕头美景,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是汕头城市发祥地,百载商埠历史见证,潮汕文化、华侨文化、海洋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在这里融合汇聚,相得益彰,让人流连忘返,他掏出手机,拍下中山纪念亭、独具特色的骑楼群、南生百货大楼等美景。
汕头区位优势明显,自然条件优越,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始发港。
从边陲渔村到通商口岸,到城市设立与发展,在澄海参观了有“潮汕小故宫”“岭南第一侨宅”之称的陈慈黉故居,近距离欣赏这座潮汕民俗建筑艺术与西方建筑艺术完美融合的侨居建筑群。
在这座侨宅中,有历史名人的书法石刻,有金漆木雕、石雕、潮汕嵌瓷,也有大国外采购的楠木、水泥及精美地砖、壁砖,将中西建筑特点、构件材料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们啧啧称赞。
“两次采风,都感受到汕头确实拥有丰富且独特的侨文化和侨资源。
”。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观后感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观后感篇一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观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去了一趟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这一趟下来,真是让我感触良多啊!一走进那陈列馆,我就仿佛穿越回了过去。
那些老旧的照片、泛黄的文件,还有充满岁月痕迹的物件,就像一个个时光的使者,把汕头开埠的那段历史缓缓展现在我眼前。
我看到了当时人们辛勤劳作的场景,也许那时候的日子很苦,但他们眼中充满了希望和坚韧。
我不禁在想,要是我生活在那个时代,能不能像他们一样扛得住生活的压力呢?陈列馆里有一个区域展示了当年的商业往来,看着那些账本和票据,我心里犯起了嘀咕:这得费多少心思才能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啊?可能在那个年代,诚信和努力就是成功的秘诀吧。
不过,看着那些曾经的辉煌和如今汕头的新貌,我又有点矛盾了。
到底是过去的那种简单纯粹好呢,还是现在的繁华多样更好?我觉得吧,这还真不好说。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汕头能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当年开埠时打下的基础。
这一路的变迁,真的让人惊叹!从陈列馆出来的时候,我心情挺复杂的。
既为过去的艰辛感慨,又为现在的美好而欣慰。
我想,以后有机会我还会再来,好好再品一品这段历史。
篇二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观后感哇塞!我刚从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出来,心里那叫一个澎湃啊!一进馆,我就被那浓浓的历史氛围给包围了。
那些老物件,啥算盘啦、旧书信啦,就好像在跟我唠嗑,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我看到一张黑白照片,上面是一群工人在码头忙碌的身影。
我就琢磨,他们那么辛苦,到底图个啥?也许就是为了家人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这座城市能有个光明的未来吧。
还有那些古老的店铺招牌,字都模糊了,可我仿佛能看到当年热闹的街市,听到吆喝声。
这让我想起现在的商业街,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和霓虹灯,难道这就是进步吗?我觉得吧,现在是方便了,可总少了点过去的那种人情味。
以前大家互相帮忙,邻里之间亲得跟一家人似的。
现在呢?门对门都不一定认识。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没有开埠带来的变化,汕头能有今天的发展吗?可能还是个小渔村吧。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观后感500字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观后感引言作为一个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人,我非常荣幸有机会参观了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
这个陈列馆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精彩的展览,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汕头开埠历史和文化的平台。
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关于汕头的历史,还领略到了当时商埠的繁荣和风貌。
以下是我对这次参观的观后感。
第一印象进入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的时候,我首先被它的大门所吸引。
门前的两个雕塑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当时汕头港的繁忙景象,使人仿佛穿越时空。
进入馆内,我被馆内的氛围所打动,布置精心的展览柜和配套的灯光让整个空间显得庄重而又不失活力。
展览内容汕头的文化历史1.:首先,陈列馆向我们展示了汕头的历史背景,介绍了开埠的意义和过程,详细解释了汕头作为一个对外交流的商埠所发挥的作用。
导览员生动地讲述了过去的故事,使我们仿佛穿梭到了那个充满繁荣和活力的时代。
商贸文化展示 2.:陈列馆的另一个区域展示了当时商贸业的繁荣景象。
在陈列柜上摆放着大量的商业用品和交易工具,让人可以亲身感受到过去的商贸文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本保存完好的旧时港口进出口记录本,上面记录了大量海外贸易的细节,让我感到很惊讶。
建筑风貌展览3.:在馆内的另一个区域,有多个精美的模型展示了当时汕头港的建筑风貌。
这些建筑既保留了传统的南方特色,又融入了西方的建筑风格,展现了当时商埠独特的文化融合。
感悟和收获通过参观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我深刻理解到汕头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汕头的开埠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的发展,更使这座城市成为了国际交流的窗口。
而通过陈列馆的展示,我也能更好地理解当时汕头的繁荣景象和商埠文化。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注意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对历史文物进行了精心的保护和展示,使我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风貌。
这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历史遗产,并为后代保存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料。
结语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是一座让人充满敬意和思考的博物馆。
通过参观这个陈列馆,我不仅了解了汕头的历史和文化,还感受到了过去商埠的繁荣和风貌。
近代潮汕文化的嬗变及其历史启示

收稿日期:2004-09-10作者简介:陈友义(1961—),男,广东南澳人,汕头教育学院政史系副教授;张妍瑾(1982—),女,广东澄海人,汕头教育学院2001级历史专业学生。
近代潮汕文化的嬗变及其历史启示陈友义,张妍瑾(汕头教育学院,广东 汕头 515041)摘 要:潮汕文化在近代潮汕社会发生历史性转变的有力推动下,从古代农业文化向近代商业文化嬗变,为近代潮汕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和理论指引,推进了潮汕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近代潮汕文化的嬗变给汕头文化建设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必须确立文化兴汕的意识,继承和弘扬潮汕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创新,优化文化结构,构建现代文化体系,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融合,把汕头建成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市。
关键词:潮汕文化;农业文化;商业文化;嬗变;历史启示中图分类号:G 12716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225(2005)04-0074-005随着汕头开埠,潮汕社会逐步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实现了从古代农业社会向近代商业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作为潮汕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潮汕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转变———从古代农业文化向近代商业文化嬗变。
文化嬗变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近代潮汕文化的嬗变有力地推动了潮汕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探讨、总结近代潮汕文化嬗变给我们的历史启示,对推动文化汕头建设无疑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一 近代潮汕文化的嬗变1840年的鸦片战争轰开了古老的中国大门,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痛苦中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一站的潮汕,不可避免地也卷入了近代化的浪潮。
在近代化大潮的冲击下,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潮汕的封建主义经济结构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出现了新式工业、交通、电讯和城市化过程。
随着近代潮汕社会这一历史性转变,作为社会结构重要组成部分的潮汕文化也从古代农业文化向近代商业文化嬗变。
(一)潮汕社会主流文化的嬗变 作为古代潮汕文化核心的封建主义儒家思想失去了其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逐渐被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科学观念和无产阶级革命意识形态所取代。
汕头诞生与开埠

汕头诞生与开埠汕头这个地方,远在一千多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被韩愈称为“州(指潮州)南数十里,有海无天地”的地方(引韩愈《沋吏》诗一句)。
随着韩江三角洲不断向南延伸,汕头慢慢地“诞生”了。
厦岭曾是繁忙的港埠今汕头市旧城区最早见于史籍的地方是厦岭(光华埠),元代已有厦岭之名,明初厦岭是个渔村,属揭阳县延德乡管辖。
因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扼商彝出入之冲”,是海船进出庵埠港之溢口,故明政府“置蓬洲守御千户所于厦岭”。
到了明嘉清四十二年(,,,,)澄海置县,厦岭划归澄海管,此时厦岭已成为一个商船停泊,货物集散繁忙的港埠了。
《澄海县志》载:“邑之为埠有三:曰东港埠、曰西港埠、曰溪东埠,为水陆要冲,商贾舟航所聚,舆贩所集,其初盖云漫星繁矣。
”这东港埠就是厦岭。
随着韩江泥沙不断下溢和地壳抬升,厦岭也在不断向南延伸。
明嘉靖九年(,,,,)厦岭以南几条沙脊渐渐露出海面,开始有人来这里设栅捕鱼,称为“沙汕”。
明万历三年(,,,,),几条沙脊淤积成一片陆地,称为“沙汕坪”,开始有人来这里耕种、晒盐(今民权路“盐埕头”这一地名沿用至今),并有船只来这里载盐运销各地,那时盐埕头至华坞一带是一大片盐田,晴天日照好时,远远眺望,盐田上的原盐,有如皑皑白雪,故该地被澄海县列为《澄海八景》之一,即“华坞晴雪”。
明末清初,随着“沙汕”的诞生,原来的东港、西港、溪东等处逐渐淤积,海船逐渐转移到“沙汕坪”了。
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在今外马路与升平路交叉口北侧建烟墩,筑炮台,作为防守营讯,称“沙汕头汛”。
雍正八年(,,,,),清政府在厦岭天妃宫设立税站,称为“汕头口”(粤海关庵埠总口的其中一个挂号口),简称为“汕头”。
乾隆年间,汕头逐渐形成一个港埠,古厦岭成为一个内河停泊区。
随着过往船只日渐增多,嘉庆十四年(,,,,),汕头又称为“沙汕头港”。
汕头于清嘉庆年间,船民、渔民、盐民自愿捐款在今升平路头(汕头工行外马支行后面)建成“天后宫”和“关帝庙”(俗称“老妈宫”),她是汕头形成一个港口城市的重要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汕头开埠对地方文化影响初探
□陈坤达
在潮汕的发展史上,一百五十年前汕头开埠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
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为标签的历史巨变是划分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从此被迫走进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社会形态从心理深层对外来(主要是西方)文化的抵制拒绝到被迫接收,从对自身主流文化的自珍、自大到自我怀疑,国人日益产生文化失落的焦虑,民族衰败的痛苦是那个时代的共同心理特征,中华文化由于当时政府的溃败、主权的丧失而变得异常脆弱。
三十年后,中国知识精英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的全盘否定,其思想根源和心理动因正是基于这一现实。
所以,探求这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生态是有意义的。
潮汕地区处庙堂之远、居文化交汇的前沿,正好提供了有普遍意义的标本。
首先从宗教谈起。
潮地的宗教信仰原来就较为庞杂和混乱。
由于潮地是一个历史移民区域,因战乱所致的几次大移民就为潮汕地区带来了各地不同的宗教信仰,儒道释都有,还有各地族群的保护神,这一切,呈扇形结构汇聚到潮地,莫衷一是,根本没有办法形成主流信仰(要概括这种信仰形态,只能用“多神教”来表述)。
所以,外来宗教的进入就变得相对容易了。
外来宗教在开埠时期是指基督教和天主教。
事实上,传教士在潮地的活动远在汕头开埠之前就已经开始,只是在1860年后更加强劲和规模化罢了。
根据记载,基督教传入潮汕,最早是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德国巴色会黎力基牧师到澄海盐灶布道,但影响不大。
咸丰十年(1860)长老会国外宣道会派宾为邻牧师来汕传教。
光绪二十六年(1900)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也传入潮汕。
这三个基督教会教派很快在潮汕各地设立会堂传教、发展教徒,从而改变了潮地原有的宗教信仰格局,西方文化精神第一次如此直接地冲进潮人的精神领域并产生强烈的激荡。
各教会为了扩大影响,在布道的同时,也在本土举办一些教育及慈善事业,较有名的是汕头聿怀中学、光中学、晨星女中,揭阳县的真理中学就是基督教会、天主教会开办的,教会办的汕头福音医院、圣马利医院、揭阳真理医院等也颇具规模,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石妇女学校,是教会在全世界的第一所女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恪守传统礼教的潮汕女界来说,极大地拓展了视野,用振馈发聋来形容也不为过。
天主教基本上也在同时期进入潮汕地区。
开埠以前,一些神父在潮地小范围传教,汕头开埠后才形成规模。
同治九年(1870)天主教巴黎外方传教会教士到汕头埠传教,在镇邦街附近设立小教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建成若瑟堂。
在文化艺术方面,汕头开埠也成为一个分水岭。
如果说,在此之前,西方文化仅仅是通过海外移民(华侨)以双向交流的方式稍稍影响着潮汕本土的话,那么,开埠之后,西方文化就开始以一种强势的姿态进入,并且迅速波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一、西方价值观随着帝国资本用强加的形式进入潮地;其二、随着潮人向外移民量的激增,与家乡在感情和经济上的紧密维系而致西方(包括南洋)艺术理念时刻都在改造着五千年历史形成的文化传统。
报纸、留声机等的传入和应用,大大地方便民众对时政资讯的了解,也丰富了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随着洋人增多,西餐文化在潮汕地区逐渐盛行起来,从而对潮汕饮食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出现了东西文化的“杂交”现象。
比如服饰,开埠前平民多穿本地产棉、苧土布手缝大襟衫和压头裤,男女老少基本一个款式。
开埠后,西洋纱和印花布大量涌入,西装、T恤开始有人穿用,社会上出现东西方服饰共存相容的形态。
需要提及的是,西洋的纱纺工艺通过教会被引入潮汕之后,很快与传承悠久、精巧绝伦的潮汕刺绣结合,巧匠们创造出一款新的艺术形式——潮汕抽纱,立即引起全世界的轰动,其代表性的产品“食布”进入欧美普通家庭,大受欢迎,几成潮汕女子的形象代表,影响直到今天。
又如建筑,潮汕传统建筑源于封建礼教,讲究“尊古法制”,伦理纲常天人合一,所谓“潮汕厝屋皇宫起”。
近代以来,特别是开埠以后,西方列强在汕头沿海岸一带兴建了领事馆、别墅以及教堂、学校医院等西洋建筑,这些建筑是洋人从国外带来图纸,指导本地工匠所建,典型的西式风格。
这样一来,异域的建筑理念极大地影响着汕头的传统建筑,更在技术层面上带来了重大的变革与创新。
骑楼建筑,便是近代汕头中西文化交融的一个重要表征。
同一时期的汕头民居也反映出博采众长的开放品格。
当年,一些敢开风气之先的富商巨贾,纷纷投巨资在家乡大兴土木、置地盖房,逐渐把西洋的建筑技法和异国建筑材料带到汕头,从而使传统民居开始展现了“中西合璧”的娇美风姿。
这是潮人具有较强接纳心态和开放意识的一个展示。
(作者单位:汕头市濠江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