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绪论
自然辩证法绪论

《‘反杜林论’旧序》和[自然科学和哲学],根 据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和德国哲学界的混 乱局面, 从理论上说明自然科学家总是受哲 学支配的,以及正确的哲学思想对自然科学发 展的积极作用,从而指明了自然科学工作者自 觉从形而上学思维复归到辩证思维的重要性。 《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则批判了自然科学 领域中的经验主义,最终导致神秘主义的倾向。
科学社会学 科学知识社会学 科学学 技术哲学 科学技术文化学
科学技术的其他研究
自然辩证法的具体研究内容
1) 2) 3) 4) 5) 6) 自然观研究题 科学哲学与科学方法论研究 技术哲学与技术方法论研究
①自然科学与哲学 包括《导言》、《‘反杜林论’旧序》、《神灵世 界中的自然科学》等 概述了辩证法在科学中和科学家中的发展,辩证 自然观的建立;揭示了机械论和形而上学思维方 式的弊病。 利用当时科学资料和揭示的事实,批驳了一些自 然科学家进行所谓“神灵科学”研究。
《导言》和[科学历史摘要]的主要内容:从自然 科学发展史角度,分析了科学发展对哲学思想、 自然观的影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替形而上 学自然观的历史必然性,并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 自然观的基本点: “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 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 永久存在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 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改变单 向度的知识结构。 初步学习和了解作为人类历史组成部分 的科学技术发展史。 学习科学精神、思想、方法、态度、文 化。 在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借鉴和参考人文社 会科学的思想与方法。
培养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原理进行决策的 能力。 培养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思考和参与社 会上与科学技术相关的争论和有关问题 的讨论的能力,培养关注正确利用科学 技术的社会责任感。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打印版

绪论1. 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答: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及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在当代,中国的自然辩证法已发展成一个学科群,包括内核学科与外核学科两大部分,内核学科是它研究的主要内容。
这个学科群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史。
自然哲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是探索自然界最基本属性的哲学学说。
这种哲学探索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存在与演化,即自然界万物由什么构成?如何存在?联系方式是什么?如何演化发展?科学哲学是以科学为研究对象,对科学进行哲学分析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
一是静态的分析科学,把科学看做事有研究成果组成的知识体系,分析他的性质、组成与结。
二是动态的分析科学,讲科学看做是一个依照一定的方法进行的探索的过程,考察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怎样对他进行检验与评价。
技术哲学是以技术为研究对象,对技术进行哲学分析而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
主要的研究内容:1,技术的定义核技术的本体论地位;2,技术认识的程序论;3,技术知识结构论;4,常规技术与技术革命;5,技术与文化;6,技术价值论与技术伦理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国外与这个领域相对应的是STS,这是一个以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科学技术史是以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历史演进的一门学科。
第一章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以什么方式存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或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客体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
1. 系统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描述一个系统?如何理解系统的普遍性?答:系统较为全面的定义应该具有如下涵义:(1)一切系统均由多个元素(至少是两个元素)组成,具有多元性的特点;(2)同一个系统的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而且联系具有某种确定行,形成一定的结构,人们能够据以认识该系统,并与其他系统相区别。
自然辩证法绪论

(2)、1873年5月,恩格斯提出了一整套有关自然 界和自然科学旳辩证思想,形成了自然辩证法旳第一种 提要,并开始撰写《自然辩证法》一书。
(3)、1876年5月。恩格斯形成了《自然辩证法》 这部著作旳清楚轮廓。后来旳几年里,恩格斯一直潜心 于自然辩证法旳研究和写作。
(4)、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打乱了恩格斯旳写 作计划,致使他最终没有完毕该书旳写作,但自然辩证 法旳基本框架已被建立起来。
2、马克思、恩格斯为创建自然辩证 法所进行旳理论工作:
第一,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尤其 是从黑格尔哲学中拯救了自觉旳辩证法;
第二,批判分析了形而上学旳思维方式, 创建辩证唯物主义旳自然观与措施论;
一、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自然辩证法旳创 建与发展
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建旳自然辩 证法,同当初旳哲学与科学技术旳情况有 着亲密旳联络,能够分为创建与发展两个 时期:
(一)创建时期
1、自然辩证法旳创建 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从19世 纪40年代到19世纪末,马克思、恩格斯将唯物论和辩证 法结合起来,而且用以考察自然界,从而形成了科学旳 自然观和措施沦,使人类旳认识进人了一种新旳时代。
2、自然辩证法虽然与STS及S&TS有相 同旳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但不论STS抑或 S&TS都没有把自然界与自然观放在首要地 位,而且它们都是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背 景,它们关注旳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旳前途。 自然辩证法研究在借鉴它们旳成果时,必须 作出分析而加以吸收。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旳历史发展
2、在有关科学技术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旳学 术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对这些学术领域旳 发展产生了主要影响。1931年在英国伦敦召 开旳国际第二届科学史大会上,原苏联学者盖 森旳《牛顿〈原理〉旳社会和经济根源》旳报 告,造成了科学史旳外史论以及科学社会学在 美国、科学学在英国旳诞生。
自然辩证法(新):绪论

我想拥有这条鱼。 我带着一条鱼,一条对我微笑的鱼回家。 我对她说话,她摇一摇尾巴,对我微笑。
我看电视到深夜,她无聊地吐了几个气泡,对我 微笑。 洗澡的时候,她眷恋的陪在我身边,对我微笑。 她始终带着微笑的表情。我喜欢这条鱼。
我拥有一条像狗一样忠心,像猫一样贴心,像爱人一样深 情的鱼。
我轻轻的亲吻我的鱼。 晚安。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柳公:“往来屯屯,庞昧革化,
惟元气存,而何为焉!” C.宇宙的结构是怎样的? 屈翁:“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柳公:“宏离不属,焉恃夫八柱!”
D.宇宙是无限的么? 屈翁:“隅隈多在,谁知其数?” 柳公:“无极之极,莽弥非垠。
夫何鸿洞,而课校修长!” E.宇宙运动的规律是什么? 屈翁:“十二焉分?列个一般的科学家吗? 你还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吗? 你梦想成为一位一流的科学家吗? 你遐想成为一尊至圣的科学家吗?
三、“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方法: 1、学习自然辩证法。
2、批判自然辩证法。
3、建设自然辩证法。
让我们来“自然地”与自然对话: 1.你小时数过星星么?现在还数么? 感觉如何? 2.你仍有玩小虫时的“惊奇”吗?为什么? 3.你现在在做学问的草场上准备吃“哪一梱
自然辩证法:绪论
华中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研究所
刘家俊
一、引语:
《 自 然 辩 证 法 》→→“ 自 然 辩 证 法”→→自然哲学与科学技术哲学。
自然、科学、技术,同哲学一起走 着相互交融的时、空之路。
请问:
1.何以谓“自然”? 自然的自然;人化的自然。 人在内的自然;人在外的自然。
2.何以谓“辩证法”? 辩一辩、证一证的对话之法。
我以为,我以为,我和我的鱼都睡着了。 我看见了一条鱼,一条发着绿光,漂浮在屋中的,我的
自然辩证法绪论介绍

如何成为了一门“科学”?
爱因斯坦的意见 1956年国务院制定全国12年(1956-
1967)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包括自然科 学和哲学社会科学
于光远主持自然辩证法研究规划,草案说: “在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是存在着这样一 门科学,正像在哲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存在 着一门历史唯物主义一样。这门科学,我 们暂定名为‘自然辩证法’……”
最重要的科学哲学家(标志性人物)
1休谟(David Hume,1711-1776),《人性 论》,《人类理解研究》。归纳问题,因果性 问题;“自然主义的谬误”(“是”与“应 当”)
2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 《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 (1925, tr. 1940);
上联: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下联:
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横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不服不行
问题1——不服“什么”不行? 问题2——应该不服什么不行?
第二讲
科学、非科学、伪
科学、反科学辨——对科学的内
涵
几个案例、几个问题
唐雨与耳朵认字(1979-1983) 钱学森与人体科学(1983-1989):气功、
20世纪科学哲学的4大主题
(the most central themes)
据Donald Gillies(1993) Inductivisim and its Critics(归纳主义及其
批评) Conventionalism and Duhem-Quine
Thesis(约定论及迪昂-蒯因论题) The Nature of Observation(观察的本性) The Demarcation between Science and
自然辩证法课件:绪论

哲学(内容、角度、方法)
6. 学科位置
自然科学 自然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
规律: 特殊
一般
普遍
对象: 特殊对象 自然界和科技 自然、社会和思维
指导性: 最弱
最强
社会学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哲学)
思维科学 辨证逻辑思维(精神哲学)
二、自然哲学的历史渊源
1. 古代自然哲学时期
(1)外国 —— 唯物 泰勒斯:万物始于水 阿那克西美尼:“气”是万物的本原 德谟克利特: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空虚, 其余一切都是意见 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源
一、自然辩证法
1. 辩证法及其规律
(1)客观辩证法:自然界、社会本身 所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内容:客观存在的辩证法 客观联系的规律性 客观世界的过程性
(2)主观辩证法(思维辩证法):客观辩 证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内容:感性与理性、抽象与具体、归纳与 演绎、分析与综合
(3)辩证法:关于发展过程和普遍联系的 规律学说
2. 哲学的发展 3. 社会的发展
例:温伯格、爱因斯坦
讨论一
• 1.机械自然观的形成背景、特点和意义 • 2.自然科学前沿的哲学问题
• 4.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
• 哲学基础:黑格尔的辩证法(唯心)
• 自然科学基础:
• 星云学说;
地层渐变原理
•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理;生物进化论
• 尿素的合成;
细胞学说
• 方法论基础:综合
• 观点: 物质观 系统观 运动观
•
时空观 规律观 天人观
三、创立的过程
1. 酝酿期(18、40 — 1873、5)
• (2)成果
• 1)毛泽东
• ●物质结构的无 限可分性;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和综 合、归纳和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 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基本方, 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 术方法论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是马克思主 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形成之前,人类曾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形成对自然自发的唯物主义 和朴素的辩证法的理解。早期关于自然的思考,具有浓厚的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 质近代初期科学发展形成了以力学为模式解释宇宙、世界的机械自然观,虽然其本 质是唯物论的,但具有机械决定论和形而上学的特征。
3、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 考察和研究了科学技术发展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和规律,形成了关于科学技 术及其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和普遍发展的学说,创立了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形成之前,人类曾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形成对自然自发的唯物主 义和朴素的辩证法的理解。早期关于自然的思考,具有浓厚的直观、思辨和猜测 的性质近代初期科学发展形成了以力学为模式解释宇宙、世界的机械自然观,虽 然其本质是唯物论的,但具有机械决定论和形而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 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科学技 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稀飞跃,是科学技术思 想的凝练和精髓。
自然辩证法概论
绪论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3.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4.自然辩证法的新时代意义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绪论一、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1、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看: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或者可以说,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科技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辩证法)。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因而自然辩证法必然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与发展,自然辩证法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
2、从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渊源看:自然辩证法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相应的自然观的逐渐成熟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古代的自然哲学: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有直观、思辨和猜测性质。
(2)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
(3)16世纪科学的兴起:1543年哥白尼及其《天体运行论》。
观察、实验和数学方法的结合。
弗朗西斯·培根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经验论的认识论和归纳法的方法论——近代科学的人文主义传统。
笛卡儿唯物论的认识论和演绎法的方法论。
——17-18世纪自然科学主要的方法是分析解剖:将整个自然界分成许多部分分别深入研究;将某一自然事物解析成许多局部研究其细微结构;将某一自然过程分成若干阶段静止地研究其某一截面,逐渐形成孤立地静止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此乃近代科学的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方法论。
(4)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从18世纪末开始,主要是在19世纪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搜集经验材料到理性概括材料,形成黑格尔哲学的科学基础,黑格尔哲学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类精神描绘成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试图揭示其内在联系,在其概念辩证法中猜测到了自然事物的辩证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技术史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材 料。反之,科学技术哲学为科学技术史提供了 理解历史的理论框架。
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没有科学史 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
(2)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学 科学学(science of science)又称科学的科学, 是应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 科学活动的结构和动力,以及它与社会其他领 域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科学学主要分支有:科学社会学、科学计量学、 科技体系学、科学逻辑学、科学政治学、科技 政策学、科学教育学、科技法学、科技传播学、 科学心理学、科技管理学、科学文化学等等。 科学学为自然辩证法提供思想材料,自然辩证 法为科学学研究提供哲学支持。
科学观
“科学观”研究科学的本质、科学与非 科学的分界、科学认识的程序、科学知 识的结构、科学理论及其评价、科学的 发展规律和价值。
技术观
“技术观”研究技术的本质和结构、技 术的一般方法及其原则、发展规律和技 术价值等。
科学技术与社会
“科学技术与社会” 探讨科学技术的科 学技术的社会体制、运行机制、科学技 术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的社会 价值,以及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的规律性。
3.3 学习安排
1.
2—16周:课堂听课和讨论; 17周:开卷笔试。 科学观部分安排录相资料:反伪科学之争 讨论问题: 绪论和自然观部分:
①
②
③
为了社会发展而述诸于哲学和科学,有助于社 会发展吗? 系统科学完成了对机械力学的彻底革命吗? 生态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2.
科学观部分:
①
② ③
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科学观:科学的本质与价值 技术观:技术的本质与价值
关于中介
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与人的关系 的根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旨在 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规律以及人 和自然的关系,作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辩 证的说明。 系统自然观与生态自然观,反映了人类 最新的认识成果。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在科学技术 活动中展现出来的自然与科学技术的 本质与价值,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 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关系。
1.3 自然辩证法的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
中介(科学 和技术) 为两类
关于关系
3.
技术观部分:
① ② ③
4.
科学技术与社会部分:
①
②
③ ④
如何评价默顿提出的科学社会规范?对今天的 中国有多大意义? 现代科学技术体制的建立是否意味着自由研究 的消失? 如何理解汤浅现象? 从低能耗生存走向高能耗生存是必由之路?
3.4 参考资料
杂志:
《科学技术哲学》(人大复印资料)、《自然辩证法研 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科学学研究》等。 1.教材:《自然辩证法概论》,高教04年版。 2.《自然辩证法》(恩格斯):导言与神灵世界的科学。 3. 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河北科技出版社; 周林东:《科学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4. 卡尔· 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陈昌曙:《技术哲 学概论》。 5.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湖南科技或北大版。
自然辩证法研究方法中常常引入 科学方法: 或是描述科学内容的需要,或是更精确地描 述科学技术本身的性质或关系的需要。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一直存在着两种方法论倾 向:一是传统的哲学方法,一是科学的方法。 自然辩证法以哲学方法为主,同时引入了部 分科学方法。所以其方法体现出综合性的倾 向。从方法来看,类似于STS学科。
著作:
网站:
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哲学
如何区分科学(science)、反科学 (antiscience)与非科学(nonscience)?如何看待 中医学?为什么科学具有可检验性? 科学的实质性发展在于观念的变革? 科学理论评价的原则应当是永恒的吗? 技术是否具有民族性? 现代技术是科学的派生物吗? 技术有自身的灵魂,还是充当权力集团的工具 ?当前技术异化的根源是什么?
3.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
3.1 宏观意义
哲学是现代文明发展的起点。
科学最早起源于希腊的自然哲学。 近代科学的诞生和发展以理性启蒙为条件。 现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哲学为其提供健康的理 性文化基础。
哲学是现代文明发展的源头:
两种发展模式
偏平的发展模式:
从原形技术直接发展到下一代的技术。 发展的可能空间,只是技术实践中出现的 问题在当时的技术手段条件下的逻辑展开, 完全由当时的技术要素被动地决定。 同类技术交流最多在同一技术层次上对现 有技术略加拓展。
物理与事理的统一
求真与求善分别反映了古希腊的“哲学家” 传统与工匠传统的精神。这两种精神在近代 统一于科学技术这一特殊的活动之中。 科学重在求“真”,但要适事求实;技术重 在求“善”,但要实是求事。
自然辩证法是对人与自然之间物本关系、 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的探索。 自然辩证法用求真与求善的精神,对人与 自然的关系展开研究。
科学技术论在社会认识论方面对自然辩证法研 究有很大的启发。
2.3 方法
2.3.1 自然辩证法具有哲学的一般特征
哲学是形而上(Metaphysics)的深思。
哲学以无形的、远离具体的实体为对象,去追寻宇 宙本质的终极答案。因而,它是跨主体的精神生活, 形式的公共性、内容的终极性和多样性保证了哲学 处于公共文化的基础地位。 与哲学相比,科学和技术的最终成果是形而下的。 这也正是希腊人开创的哲学智慧(wisdom):一种 纵深走向的思维方式,在现象的背后,寻找世界的 结构、原因、起点或归宿。
(3)自然辩证法与西方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 科学哲学是现代哲学中的一朵奇葩,诞生于20 世纪初。它注重研究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 题,深受经验主义传统的影响。在许多问题上, 科学哲学做了深入细仔的研究,提出很多规律 性的东西,对于自然辩证法研究具有他山之石 的效用。
批判(critique)
人是会犯错误的动物。所以,智慧的行为中 应当包含排错机制。批判就是人类创造的排 错机制。 批判有两种形式:修正与否定。
否定是革命性的过程。 修改是完善的过程。 批判是所有理性活动的共有的性质。哲学、 科学、技术和艺术等等过程都需要批判。
2.3.2 科学方法的引入
哲学是理性的事业
康德说: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 启蒙运动的口号。 近代兴起的科学理性(reason)的基本意义 是“从自然理解自然”。 它有两个基本含义:
一是在客观世界中认识客观世界,不能在超自然 世界中寻找自然现象的原因; 二是解释或说明的方法要合乎逻辑,包括语言符 号规则、实践操作规则、社会整体运行规则等等。 其中基本的规则是逻辑规则——不同媒体中描述 的同一实体的图象具有相似的逻辑结构。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联系科学技术实际,主 动地思考科学技术中的哲学问题;从实际出发, 而非从教条出发。 探索性原则: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重在培养探索 性思维的习惯,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理 有据,论证严密。 正确处理通意、他意与我意的关系:哲学学习 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我意。 坚持批判性思维:特别强调论证方法的学习与 应用。
(4)自然辩证法与STS(科学、技术与社会) STS是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的研究项目, 主要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追求 三者的协调发展。它首先出现于美国。 直接的原因有生态问题和越战等。STS与 其说是一个学科,不如说是一个纲领, 因为它以鲜明的价值观和目的作为前提, 综合地分析社会问题并提出求解方案。
所谓文明的发展,是因为发展之始首先 在语言、文字等虚拟现实的媒介上展开, 并且通过批判的方式不断地改错与完善。 在单线程的现实发展之路中,任何错误 都要以物质的形态表现出来,并且用物 质的手段来改正。这种直接的过程常常 伴随有巨大的物质损失和对责任人的野 蛮惩罚。
“打铁还需自身硬” 是什么发展模 式?
科学技术的中介地位
人与自然的三种关系存在于人的活动之中,并 以人的活动为基础。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演变出来的重要活动,是 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 所以,应当通过科学技术这一纽带,来认识人 与自然的关系。
物理与事理
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物,其 中既包含事理,也包含物理。
求真,研究物质的属性,是对“是”或“存 在”的认识,表现为规律; 求善,追求解决问题之道,以事之后果问其 事理,是对“应当”的认识,表现为规则。
微观的意义
提供模型的作用:
恩格斯:哲学为科学技术创造提供“类似物”。 例子:和谐宇宙与法拉弟定律。 爱因斯坦:科学家在对待哲学上,都是“机会主义 者”。 丰富的哲学思想为科学和技术提供了多样化的概念 框架,具有启迪思路的作用。 例子:学派之争中的哲学分歧。
启发思路的作用:
3.2 学习方法
立体的发展模式: 古希腊的哲学与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对现实的伟大跳 离,其伟大意义在于,把平面的演 进,展开成立体的发展,用人类的 智慧,冲破了现实的篱笆,在理论 世界中,描绘出各种技术的逻辑可 能性和美丽的世界图景。
正是这种跳离现实的理智构造,创造了 人类特有的间接与文明的发展之路。 所谓间接的发展,在于它不再是从技 术到技术的单线程的水平发展路径, 而是多线程和多层面的演进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