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绪论)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讲:绪论§1.1 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一、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人与社会关系,自然辩证法研究人与自然界关系。

1.定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研究对象: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科技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3.研究内容: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

科技观:科技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4.学科性质: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结马哲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具体学科的纽带。

自然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哲学§1.2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发展一、前史1.古希腊自然观:直观性,思辩性,猜测性。

(1)爱奥尼亚学派;(2)亚里士多德目的论自然观(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

2.近代机械自然观: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传播1.机械自然观的破产(“六大突破”):“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赖尔,对立于居维叶的“突变论”)、细胞理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尿素的人工合成。

2.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1)创立:创始人:马克思与恩格斯,标志: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产生原因: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理论斗争的需要。

(2)发展:研究的领域和对象拓宽,研究内容得到全面丰富和发展。

①、汤浅光朝:“科学中心转移”: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②、1956年,C.P斯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③、贝塔朗菲。

§1.3自然辩证法的教育功能一、拓展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①、完善知识结构;②、学习科研方法;③、发展理论思维。

二、加强责任感,形成优良品德:①、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②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科研道德。

三、培养人文精神,提高文化素质。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和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和第一章
帝造人说 ……
3.观点和特征
1)基本观点:
■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 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 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是流动和循环着的;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 的机能;
■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
■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2)特征: 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基础是20世纪以 来的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
■其主要体现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 生态自然观等方面;
■它们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 ,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 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 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 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动观和时空观; ■实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从存在到演化、从确定
性到随机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线性到非线 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 展; ■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 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 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 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 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重视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 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 系。
3.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 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 技术的重要纽带。
4、自然辩证法与其邻近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 、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学、科学社会 学等,有不同的学科性质和定位,但在研究领 域、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相互联系和交叉。
• 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自然辩证法绪论

自然辩证法绪论
(1)、1858午7月,恩格斯第一次表达要根据当初 自然科学旳成就来研究黑格尔旳《自然哲学》。
(2)、1873年5月,恩格斯提出了一整套有关自然 界和自然科学旳辩证思想,形成了自然辩证法旳第一种 提要,并开始撰写《自然辩证法》一书。
(3)、1876年5月。恩格斯形成了《自然辩证法》 这部著作旳清楚轮廓。后来旳几年里,恩格斯一直潜心 于自然辩证法旳研究和写作。
(4)、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打乱了恩格斯旳写 作计划,致使他最终没有完毕该书旳写作,但自然辩证 法旳基本框架已被建立起来。
2、马克思、恩格斯为创建自然辩证 法所进行旳理论工作:
第一,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尤其 是从黑格尔哲学中拯救了自觉旳辩证法;
第二,批判分析了形而上学旳思维方式, 创建辩证唯物主义旳自然观与措施论;
一、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自然辩证法旳创 建与发展
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建旳自然辩 证法,同当初旳哲学与科学技术旳情况有 着亲密旳联络,能够分为创建与发展两个 时期:
(一)创建时期
1、自然辩证法旳创建 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从19世 纪40年代到19世纪末,马克思、恩格斯将唯物论和辩证 法结合起来,而且用以考察自然界,从而形成了科学旳 自然观和措施沦,使人类旳认识进人了一种新旳时代。
2、自然辩证法虽然与STS及S&TS有相 同旳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但不论STS抑或 S&TS都没有把自然界与自然观放在首要地 位,而且它们都是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背 景,它们关注旳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旳前途。 自然辩证法研究在借鉴它们旳成果时,必须 作出分析而加以吸收。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旳历史发展
2、在有关科学技术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旳学 术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对这些学术领域旳 发展产生了主要影响。1931年在英国伦敦召 开旳国际第二届科学史大会上,原苏联学者盖 森旳《牛顿〈原理〉旳社会和经济根源》旳报 告,造成了科学史旳外史论以及科学社会学在 美国、科学学在英国旳诞生。

《自然辩证法》《绪论》

《自然辩证法》《绪论》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 义中的地位
一、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 A,对象、内容与性质 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 系为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 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 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B,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理论观点 1,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二者彼此密切相联和相互制约; 2,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必须进行物质 生产劳动,而为了有效地进行劳动必须结成一定 的社会关系; 3,科学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形成与发展起 来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劳动工具是用石器,它 是人的自然肢体的延长; 4,近代科学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把人类社会从落 后的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 5,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现代科学、现代工业与现 代贫困、衰颓之间的对抗、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 间的对抗,产生了以人类彻底解放为己任的科学 社会主义学说。
一、教学目的: 1,明确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明确自然辩证法是开放的、发展的学科。 3,明确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二、讲解方法: 根据哲学、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经 典作家的有关著作,阐明自然辩证法是在马克思 主义指导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 交叉的学科。 三、基本内容: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它的历史发展;它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末,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汇合成一 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它的研究对象是科学、 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认为,科学与技术是社会的活动而非个人的活动。 20世纪90年代后,(STS)演变为(S&TS)即科 学与技术的研究。它的研究对象是科学技术发展 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认为,科学与技术是全人类的事业,是关系国家的 生存与发展的战略产业。 自然辩证法与STS及S&TS的区别:1,(STS) 和(S&TS)都没有把自然界与自然观放在首要 地位; 2,它们都是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他们关 注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前途。自然辩证法研 究在借鉴它们的成果时,必须有分析地加以吸收。

自然辩证法(新):绪论

自然辩证法(新):绪论

我想拥有这条鱼。 我带着一条鱼,一条对我微笑的鱼回家。 我对她说话,她摇一摇尾巴,对我微笑。
我看电视到深夜,她无聊地吐了几个气泡,对我 微笑。 洗澡的时候,她眷恋的陪在我身边,对我微笑。 她始终带着微笑的表情。我喜欢这条鱼。
我拥有一条像狗一样忠心,像猫一样贴心,像爱人一样深 情的鱼。
我轻轻的亲吻我的鱼。 晚安。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柳公:“往来屯屯,庞昧革化,
惟元气存,而何为焉!” C.宇宙的结构是怎样的? 屈翁:“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柳公:“宏离不属,焉恃夫八柱!”
D.宇宙是无限的么? 屈翁:“隅隈多在,谁知其数?” 柳公:“无极之极,莽弥非垠。
夫何鸿洞,而课校修长!” E.宇宙运动的规律是什么? 屈翁:“十二焉分?列个一般的科学家吗? 你还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吗? 你梦想成为一位一流的科学家吗? 你遐想成为一尊至圣的科学家吗?
三、“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方法: 1、学习自然辩证法。
2、批判自然辩证法。
3、建设自然辩证法。
让我们来“自然地”与自然对话: 1.你小时数过星星么?现在还数么? 感觉如何? 2.你仍有玩小虫时的“惊奇”吗?为什么? 3.你现在在做学问的草场上准备吃“哪一梱
自然辩证法:绪论
华中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研究所
刘家俊
一、引语:
《 自 然 辩 证 法 》→→“ 自 然 辩 证 法”→→自然哲学与科学技术哲学。
自然、科学、技术,同哲学一起走 着相互交融的时、空之路。
请问:
1.何以谓“自然”? 自然的自然;人化的自然。 人在内的自然;人在外的自然。
2.何以谓“辩证法”? 辩一辩、证一证的对话之法。
我以为,我以为,我和我的鱼都睡着了。 我看见了一条鱼,一条发着绿光,漂浮在屋中的,我的

自然辩证法 绪论 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 绪论 第一章

二、自然辩证法学科是怎样创立和发展的
2、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1)苏联对自然辩证法学科的贡献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1925年出版
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二、自然辩证法学科是怎样创立和发展的
2、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2)日本对自然辩证法的贡献 武谷三男创立的三阶段论 科学探索:现象论—实体论—本质论 物理学家:坂田昌一与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创立 (1)自然辩证法主要是恩格斯完成的。 一个无所畏惧的青年,一个学识渊博的 学者,一个深谋远虑的思想家,一个一
呼百应的领袖,一个无比勇敢的战士,
一个无私奉献的良师,一个坦诚真挚的 朋友,一个性格豪放的伙伴,一个多才 多艺的天才……
Friedrich Engels(1820-1895)
二、自然辩证法学科是怎样创立和发展的 1、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创立
(2)为什么要创立自然辩证法 ▲为了在自然科学领域树立正确的理论思维和科学的 自然观,批判唯心主义对自然科学的歪曲,全面 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 (3)恩格斯的重要贡献 ▲ 创立了自然辩证法学科,建立了辩证的自然观和科 学观,提出了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基本原则——把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与概括自然科学新成果 相结合.
2013级在职硕士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概论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霞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二、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创立和发展 三、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含义、对象、内容、性质)
1、自然辩证法的含义
自然辩证法: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 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 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
1、什么是伪科学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和综 合、归纳和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 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基本方, 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 术方法论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是马克思主 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形成之前,人类曾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形成对自然自发的唯物主义 和朴素的辩证法的理解。早期关于自然的思考,具有浓厚的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 质近代初期科学发展形成了以力学为模式解释宇宙、世界的机械自然观,虽然其本 质是唯物论的,但具有机械决定论和形而上学的特征。
3、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 考察和研究了科学技术发展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和规律,形成了关于科学技 术及其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和普遍发展的学说,创立了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形成之前,人类曾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形成对自然自发的唯物主 义和朴素的辩证法的理解。早期关于自然的思考,具有浓厚的直观、思辨和猜测 的性质近代初期科学发展形成了以力学为模式解释宇宙、世界的机械自然观,虽 然其本质是唯物论的,但具有机械决定论和形而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 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科学技 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稀飞跃,是科学技术思 想的凝练和精髓。
自然辩证法概论
绪论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3.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4.自然辩证法的新时代意义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第一篇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定义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和地位(1)自然辩证法的概念(2)自然辨证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心,属于哲学性质。

(3)自然辩证法不同于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也不同于各门具体的科学技术,它是两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三.你是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的?首先,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但它又不像各门自然科学那样去探讨自然界某种特定运动形式的规律,而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关于自然界的总图景或总观点,它考察整个自然界存在的系统形式和层次结构,研究自然界的演化过程和自组织机制,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

这些内容统称为自然观。

其次,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认识和方法为研究对象,它又不是各门自然科学和各项技术的特殊方法的加和,而是从总体上研究科学技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为指导,探讨科学认识的一般特征和科学活动的一般过程,探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方法论问题,研究技术方法的原则和程序。

这些内容统称为科学技术方法论。

再次,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它又不像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那样具体地探讨科学或技术的社会建制、社会结构,而是从价值论的角度着重演绎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并从总体上研究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

这些内容构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论。

四.学习自然辩证法的五大意义人的意义科学技术发展的意义经济建设的意义社会发展与伦理道德的意义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意义第二篇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一.自然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的哲学学说。

古代人积累的自然知识综合的表现为自然哲学。

古代的自然哲学反映着那时的哲学与科学还未分化,它既是哲学,又是自然知识的特殊形态。

二.古代的自然观或自然哲学有以下一些特点:(1)直观性。

从某种有形体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找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概论
李见恩
“自然辩证法”学科简介
学科建设
(1)硕博士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 西大学、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 (2)著名学者:于光远、郭贵春、林德宏、吴国盛、刘大椿、曾国 屏、肖玲等
期刊
《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技术哲学》、 《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等
等分别参加部分讲授内容。

1979年,自然辩证法课程被指定为高等 学校理工农医科硕士生必修的一门马克思 主义理论课和本科生的选修课。 教委还规定,理工农医科博士生要开 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 程。

课程内容
绪论 自然观 科学观与科研方法论
工程及其与社会关系
技术与技术的效应伦理
——列宁
19世纪末以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日 趋紧密: ⑴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开始了一体化 进程。突出表现: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 ⑵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⑶技术创新及开发研究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的关键因素。
这些趋势促使对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 作用关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出现了相关的新的 学科: 科学社会学:汉森(前苏联),默顿(美) 科学学:贝尔纳(英) 技术文化学:奥格本(美)
(三)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 1. 自然观:形成了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 然观 2.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越来越注重科 学理论的创造问题的研究 3. 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更加注重技术 的价值和技术创新研究
三、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
培养理论思维、反思与批判精神的需要。
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 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 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 有别的手段。
③科技与生产、社会协调发展的科技观。
(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20世纪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特别是
物理学的三大发现(电子、X射线、放射
性的发现)对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提出
了挑战:“物质消失了”,“唯能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 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 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 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反映。”
技术创新问题
专题一 认识自然辩证法
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是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哲学
研究对象
自然界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方法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学科体系
自然辩证法
自 然 观
方 法 论
科 技 观
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
(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19世纪)
(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20世纪初) (三)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


“现代花果城”如何蜕变成“污染第一城”?
山 西 临 汾
“ ”,这是当地煤焦铁产业发 展初期的景象。“漫天煤烟、遍地扬尘” 也成为了当时环境的真实写照。
2006年10月18日,美国纽约国际环境 研究机构布莱克史密斯研究所公布了一 项研究报告——2006年世界10大污染地 区,山西临汾作为中国惟一的高污染城 市代表进入榜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P.465
爱因斯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
普遍的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 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 之母。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 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 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的哲学思想”。
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学自身的发展正在改变着我们对自 然界的基本看法。对自然界的新发现也改 变着我们对科学技术的看法和要求。
社会发展的需要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 教育、军事等多种因素发生和发展着极为 密切的联系。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需要
面对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人类不得不 认真地进行反思,不得不从自然观、方法 论和科学观的高度来认识和审视这些问题, 深刻把握和遵循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合 理实现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 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恩格斯是这个学科的主要创始人。
在此基础之上,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自然辩证法》、《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 展》、《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
结》等著作中,详细地阐发了自然辩证法思想。
①以运动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的无限流动和循 环的自然观。
②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为中心的辩证综合的科 学方法论。
教学层次
学术硕士课程 专业硕士课程

1953 年,自然辩证法研究生最先 在北大哲学系招收,导师为苏联专家; 1955年又招收六名研究生,冯定、于光 远、汪子嵩为哲学导师,周培源、王竹 溪、徐光宪、沈同分任自然科学导师。

1955 年大学里正式开设自然辩证法课
程,北京大学哲学系开设《自然和自然发
展史》,于光远、周培源、王竹溪、沈同
(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19世纪)
自然辩证法形成于 19 世纪 40 年代创 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中,而系统的确 立是在 19 世纪 70—80 年代历史观方面的 完成之后,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法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 立 —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的历程:
研究报告说,“居住在严重污染的地方, 无异于被宣判了死判……污染对人体的损 害,如果不以立即中毒的形式表现出来, 那么就可能以癌症、肺部感染和痴愚症等 形式表现出来。” “这些地方的污染给当 地人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和伤害,尤其对儿 童”。
增强科技伦理意识的需要
对科研工作者来说,学习和研究自然
1873年—1876年:《反杜林论》 1878年—1883年:马克思逝世、 《资本论》二、三卷的出版 1883年—1895年:恩格斯逝世
—“自然辩证法”来源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1935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第一个中译 本在上海出版,迄今我国已出版五个中译本。 我国的许多学者用这本书的书名作为一个学科 的名称,认为这个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部 分。
辩证法,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科技伦理意识,
在关心科学技术运用和工程实施的同时还
关注其社会后果,能恪守自己的职业规范
和伦理。
怎样学习自然辩证法
多做些哲学思考 学习自然辩证法相关原著 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相结合 从相关学科吸收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