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之洞的评价

合集下载

壶公评论: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

壶公评论: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
《劝学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所谓“本”,即伦经常名教;所谓“通”,即学习西方,修建铁路、工厂,办学校、报馆等。
所谓“中体西用”即以西方之新学补封建专制之“阙”,以西方之科技疗满清小部落政权之“疾”。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论包括“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等等,其公式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劝学篇--会通》)只是不谈西方的政治精髓议会制度和民主选举等等。
2)把武汉建设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1889年,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此后十八年,他在他的地盘上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中国重工业的基础就是张之洞筑成的,后来毛泽东无不感慨地说到:“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3、新军:
在署理两江总督时,仿德国营制在江宁(南京)筹练江南自强军,在湖北编练新军。有了这样的资本,张之洞在满清对外战争中有了一个积极的态度,例如1894年8月1日甲午中日战争后,张之洞曾奏请派马队“驰赴天津,听候调遣”。
综合其上,并非过誉;退而论之,又不得不有所毁议。当洋务运动界定于“中体西学”之后,它已经不能够等同于近代西方工业了,工业的现代化与政治的封建化很难相容,表现有二:
其一、张之洞只是曾国藩群体中的一员,他的作为都只是为了强满清国。当其时,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官僚以“自强”为旗号,向西方列强购买武器,聘请外国教官。军事上的洋务运动并没有在御外中发生过什么作用,但是在镇压国内民众反抗中却大显身手。1864年太平天国败亡,满清朝廷曾对李鸿章等人雇用英、法洋弁教练兵勇和购买军火以镇压太平军的效果极为满意,评价曰:“大江以南逐次廓清,功效之速,无有过于是也。”
张之洞的洋务事业:
1881年(光绪七年)张之洞得授山西巡抚,于是改弦另张,立身实务,转而大力从事洋务活动。更准确地说,张之洞是挟“伦常名教”进洋务的,后来他写《劝学篇》,发“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表现了张之洞真正的自我。

洋务运动张之洞

洋务运动张之洞

对xx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的思考评价张之洞这个人,我想我是没有太大的资格的,只因为以我的学识,还没有达到能完整地评价一个人的地步。

我这里想说的,只是关于张之洞在洋务运动中所发挥的作用的一些个人的看法。

直接接触的有关洋务运动的文本,首先肯定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纲要》。

在第二章的第二节的第一小点的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系带企业,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这里我曾有一个疑惑,在列举部分成员时,不是按照姓氏笔画为序。

那么,编者又是按照怎么样的顺序来列举这些人的呢?按照他们在洋务派中重要地位?是他们的官位大小?还是仅仅是列举,没有做其他的考虑。

我想这个问题在结束时可以解决。

后文还有一处提到张之洞,在列举1890年前洋务派兴办的近代企时,“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机炮厂。

”这句话出现在所有被列举的军事工业之后。

此外,这本书再无关于张之洞任何描述。

对于这章的内容,我的理解是张之洞作为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员,参与洋务派的洋务事业。

当然,了解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其人其事怎么可以用几句话概括呢?《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一书中,简要的介绍了他的生平。

可以说他是一个官二代了,父亲是知府。

他在十六岁高中乡试解元,后来会试取中为一甲第三名。

此后,便开始了他的仕途,最初是在京中的翰林院供职。

光绪七年十一月,补授他为山西巡抚。

他在山西工①作三年后,也就是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朝廷命令其取代两广总督张树声。

其实中法战争对张之洞的影响很大,不仅仅是实授张之洞为两广总督那么简单,中法战争对张之洞内心触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做了六年的两广总督后,他被调补为湖广总督,自此一直坐镇武汉。

他的仕途与洋务运动又有什么关系呢?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知道在1876年到1879年,张之洞在为山西巡抚时,山西发生特大灾荒,也就是“丁戊奇荒”。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也是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和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在此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他们有的为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也有的前仆后继,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但也都以失败告终。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人物。

维新变法时期有四位代表者:保皇派的张之洞、维新变法运动的康有为和戊戌变法领袖谭嗣同。

一、张之洞张之洞(1831年-1898年),字子文,湖北武昌人。

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878年中法战争爆发,在武汉任按察使时,主张联俄抗美,支持张之洞变法。

此后任湖广总督、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

1898年6月7日病逝于汉口。

这位以“晚清四大名臣”之一闻名世界的“外交家”。

1、张之洞一生共经历了八个重要历史阶段,这其中包括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局势动荡的二十年。

他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也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全面被动挨打状态;他经历了甲午战争的失败,也经历了日本对中国发动侵华战争后列强纷纷开始瓜分中国;他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也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对国家主权要求进一步加强、列强瓜分中国的步伐更加坚定;他经历了1905年发生在天津的中日甲午战争及1906年发生在上海长崎事件等一系列事件。

然而最重要时刻出现在辛亥革命前:他参与组织武汉光复军。

后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参与起草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出任清政府驻英公使;第一次向西方列强宣战后出国参加西方列强发起的一系列战争;参与起草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参与办理中法战争;同徐世昌等人组建中国近代海军;与袁世凯共同参与袁死后国民党政府改国名运动,以及领导建立大清王朝等等。

2、在中法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中,张之洞对列强的态度是一贯强硬的。

1905年10月,八国联军侵华,他奉命率联军北撤。

八国联军是一支由俄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国组成的武装集团,有1万多人规模。

八国联军由俄国和日本调集20万兵力,分两路进攻北京。

洋务运动的人物评价和内容

洋务运动的人物评价和内容

洋务运动的人物评价和内容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运动,主要发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以下是几位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以及他们的评价和内容:1. 曾国藩(1811-1872):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将领和改革者。

他主张以军事力量和西方技术改造中国,积极支持洋务运动。

曾国藩组织了北洋船政局,引进西方军火、船舶和军事技术,并建议修建铁路和制造机器。

然而,他在洋务运动中官员贪污腐败的问题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且他的改革受到了义和团运动的反对,最终以失败告终。

2. 李鸿章(1823-1901): 李鸿章是清朝晚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改革者,也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支持者。

他支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组织了多所学洋航海学堂,培养了许多西方科学家。

此外,李鸿章还主导了许多对内对外合作的条约,扩大了中国对外贸易。

然而,他在签订不平等条约方面备受批评,被视为是中国历史上的“卖国贼”。

3. 张之洞(1837-1909): 张之洞是清朝晚期的一位官员和改革者,支持洋务运动。

他担任湖北总督时,积极引进西方技术,推动现代化建设。

他在水利、农业、教育和官员选拔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并尝试改革地方政府和官员贪污的问题。

然而,他的改革受到了地方官员和保守势力的阻挠,最终未能实现预期的成果。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的相关人物在推动中国近代化建设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理念。

然而,他们的改革受到了各种困难和阻碍,最终未能实现预期的成果。

这些人物的评价多有争议,既有认为他们是为中国近代化奠定基础的先驱者,也有认为他们的改革是不彻底的或不够成功的。

关于张之洞为人处世的三不争

关于张之洞为人处世的三不争

关于张之洞为人处世的三不争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

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和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为人处世的三不争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

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昌幼稚园(中国首个幼儿园)、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等。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洋务运动代表人物。

一生主要做了四件事:办新式教育,办实业,练新军,抵外辱。

毛泽东曾评价他“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张之洞遗嘱中有“三不争”: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士争名;三不与无谓争闲气。

此三不争,可谓对人性了解至深。

俗人所最在乎,乃是利益。

为小利即仅仅计较,何况大利?有奶便是娘、见利忘义者,更不在少数。

文士又不同,能不为五斗米折腰,视金钱如粪土,却对面子非常在意、对名气非常在意。

你不尊重他、不给他面子、不给他名气,他便恼了。

无谓之人即是非之人,善是非者,人在家中好端端地坐着,他也能找上门去,与人争斗一番。

凡有志之士,贤达之人,决不会与庸俗之人计较那蝇头小利,也不会与那些“无足观”的无聊文人们争虚名,更不会去和社会上的市侩无赖们斗嘴怄气。

这不争的内核是不争于此必争于彼。

张之洞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功勋昭着,他在匡正时弊、以工兴国、坚持民族大义、反对卖国投降等大事大举上,不仅慨当以慷,义无反顾,还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义胆刚烈去实现利国利民的宏图。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张之洞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张之洞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张之洞作者:高金辰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02期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时人尊呼“张香帅”。

直隶南皮人。

晚清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

工业方面,他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近代民用企业;政治方面,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等一批新式学堂。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一、洋务运动的领导者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䜣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1889年,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自此主政湖北近20年。

督鄂期间,他倾力兴办近代工业,他于1890年所建汉阳铁厂促成中国近代民族钢铁工业起步,成为中国第一个大规模机器生产的钢铁企业,被称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所以才有了毛主席对张之洞的高度评价: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湖北枪炮厂生产的步枪“汉阳造”,直至抗日战争时期仍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武器。

此外,张之洞针对湖北近代纺织工业落后的情况,开办了湖北织布官局、湖北纺纱官局、湖北缫丝厂和湖北制麻局,使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地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近代纺织工业体系,还开办有与它们配套的一系列中小型工厂。

他在广东筹建水师,编练新军,创办军工厂,开设广东水陆师学堂。

他所建广州机器铸币厂,乃是近代货币史上的大事。

二、维新变法的参与者甲午战争失败后,张之洞上书朝廷,希望朝廷总结失败教训,变法图治。

康有为组织强学会,张之洞表示赞助和同情,捐5000两以充会费。

1895年11月,康有为南下到了南京,去拜谒张之洞,受到张之洞的热烈欢迎和接待。

张之洞薨逝后之时评——以《申报》为中心

张之洞薨逝后之时评——以《申报》为中心
轶事 、 遗折 以及 纪 念文 章 和悼 念 活动 等有 4 3处 。 文 以这些 文 章为 例 , 时人 对 张之 洞 之评 价 。 本 看


为 政 之 评 价
张之 洞 为官 四十余 年 , 封疆 大吏 从 18 年 到 10 任 81 97年 , 2 达 6年之 久 。97年 奉 调 入 京 后 , 军 机 10 任 大 臣 2年 多 。 申报 》 《 评价 他 :抚 晋 督 粤 , “ 三督 湖广 。 权 三 江 , 灾 捍 患 , 治 军 民 , 两 御 辑 固赫 赫 乎 一 好 疆 臣
也。 迨乎辛丑以后 , 乃德宗立宪 图强之时代 , 公乃参密幄 , 赞宪政 , 膺承顾命 , 辅弼新 皇 , 则又俨然顾命 臣
矣 。 (对于张文襄公薨逝之观感( 》《 报》10—08 ”《 续),申 , 9 1 ) 9 —
在实业上 , 张之洞为官一方 , 必有兴作 , 开通风气为天下先 。 申报》 《 称赞他 “ 能以一身开天下之风气 ,
张之洞薨逝后之时评
— —
以《 申报 》 中心 为
刘彦 波
( 湖北大学 历史文化学 院, 湖北 武汉 40 6 ) 3 0 2 [ 摘 要 ]张之 洞病逝后 , 申报》 《 发表 了一 系列文章 , 绍 了全 国各界的悼念 活动及 其对他一 生的评价 。 介 既有
为政之评 价 , 有人格声 望之评 价 , 也 还包 括 与袁世 凯 的为政 比较。 为政上 , 定 了他兴 办实业、 在 肯 兴学育才 以及政 治主张和措 施 , 也认 为他 用财浩繁和后 期保 守; 但 在人格 声望上 , 张之洞 为官清正廉 洁、 不事 聚敛 , 其声望 当时无
目张 , 来 者无 不 守其 成法 ”《 后 (鄂督开 会追悼张文相详志》《 报》1 91 l)外 国舆 论 也 认 为他 “ 总督 湖 广 之 ,申 , 0—0 O。 9 一 当

对张之洞的评价

对张之洞的评价

张之洞出生在一个很不幸的时期,繁荣富强的中国已成为历史,随之而来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纵观张之洞的一生,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一些消极的因素在里面,但在那个贪官污吏横行,国家整体衰败的时代,站在当时的时期去评价他,他还是功大于过的;张之洞的爱国情结很浓,几乎贯穿于他的一生,这从他办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看出, 1884年春,中法战争前夕,奉命署理旋补授两广总督;任内力主抗法,筹饷备械,击败法国军队,这对于屡战屡败的中国而言 ,的确是一个奇迹,而奇迹的创造者正是张之洞;在甲午战争中,张之洞力主抗日,在当时,统治者都是消极应对,只有张之洞在极力的说服,虽然成效不大,但毕竟尽到了一个做臣子的责任和义务,在当时的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张之洞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和前瞻性;在近代史上他的思想和意识是那些顽固守旧的满清官员所永远无法达到的,他的一生中,最大的贡献不是他为守护清王朝做过了什麽,而是他开启了中国重工业和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在洋务运动中,张之洞作出的贡献也是别人所望尘莫及的,张之洞所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纵观中国近代的发展,能如此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张之洞恐怕也是第一人;在教育方面,张之洞的思想在当时是比较领先的 ,在其所有的政绩中 ,教育方面的成就是最突出的 ,其兴学育才思想及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张之洞做出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张之洞很敏锐的注意到,并不遗余力的为之努力奋斗,在继续主张改革传统教育的同时 ,张之洞开始认识到“西学”的重要性 ,并着手试办以“西学”为主的新式学堂,,在兴办新式学堂方面,其创办的算学学堂、矿务学堂、自强学堂、湖北师范学堂、两湖总师范学堂、女子师范学堂等等,则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层面; 这对于中国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促使中国能更快的发展.张之洞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在很多方面,他也有自身固有的缺陷;首先他在某些方面言胜于行,并没有付诸于行动,例如刘永福在台湾领导军民坚持抵抗日本侵略军;但是“饷械奇绌”,多次向张之洞求援,张之洞虽有饷械,却不敢接济,10月19日,刘永福战败,退归厦门;其次他的态度善于迎合当时的统治者,不能从一而终,态度具有很大的摇摆性;在对待农民起义,他是坚定的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忠实的维护着风雨飘摇的清王朝; 当维新运动日益发展后,即对时务报的进步言论大加干涉并于1898年4月,撰劝学篇,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纲常,宣传洋务主张,攻击维新思想,反对变法运动;从上所述,我个人认为,张之洞还是一个值得后人尊敬的人,他的优点和缺陷都很鲜明;从后人对他的评价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张之洞身上的闪光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之洞出生在一个很不幸的时期,繁荣富强的中国已成为历史,随之而来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

纵观张之洞的一生,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一些消极的因素在里面,但在那个贪官污吏横行,国家整体衰败的时代,站在当时的时期去评价他,他还是功大于过的。

张之洞的爱国情结很浓,几乎贯穿于他的一生,这从他办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看出, 1884年春,中法战争前夕,奉命署理旋补授两广总督。

任内力主抗法,筹饷备械,击败法国军队,这对于屡战屡败的中国而言,的确是一个奇迹,而奇迹的创造者正是张之洞。

在甲午战争中,张之洞力主抗日,在当时,统治者都是消极应对,只有张之洞在极力的说服,虽然成效不大,但毕竟尽到了一个做臣子的责任和义务,在当时的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张之洞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和前瞻性。

在近代史上他的思想和意识是那些顽固守旧的满清官员所永远无法达到的,他的一生中,最大的贡献不是他为守护清王朝做过了什麽,而是他开启了中国重工业和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在洋务运动中,张之洞作出的贡献也是别人所望尘莫及的,张之洞所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

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
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纵观中国近代的发展,能如此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张之洞恐怕也是第一人。

在教育方面,张之洞的思想在当时是比较领先的,在其所有的政绩中,教育方面的成就是最突出的,其兴学育才思想及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张之洞做出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张之洞很敏锐的注意到,并不遗余力的为之努力奋斗,在继续主张改革传统教育的同时,张之洞开始认识到“西学”的重要性,并着手试办以“西学”为主的新式学堂,,在兴办新式学堂方面,其创办的算学学堂、矿务学堂、自强学堂、湖北师范学堂、两湖总师范学堂、女子师范学堂等等,则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层面。

这对于中国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促使中国能更快的发展.
张之洞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在很多方面,他也有自身固有的缺陷。

首先他在某些方面言胜于行,并没有付诸于行动,例如刘永福在台湾领导军民坚持抵抗日本侵略军。

但是“饷械奇绌”,多次向张之洞求援,张之洞虽有饷械,却不敢接济,10月19日,刘永福战败,退归厦门。

其次他的态度善于迎合当时的统治者,不能从一而终,态度具有很大的摇摆性。

在对待农民起义,他是坚定的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忠实的维护着风雨飘摇的清王朝。

当维新运动日益发展后,即对《时务报》的进步言论大加干涉并于1898年4月,撰《劝学篇》,提出“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维护封建纲常,宣传洋务主张,攻击维新思想,反对变法运动。

从上所述,我个人认为,张之洞还是一个值得后人尊敬的人,他的优点和缺陷都很鲜明。

从后人对他的评价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张之洞身上的闪光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