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简介
张之洞生平

青 衣
卢汉铁路
评价
• 优: • 一是充满爱国图强精神,强调急办大办,雷厉风行,故能 在较短的年间,办出如许成绩。 • 二是办企业的气魄大,军民用工业和轻重工业同时并举, 不同于洋务运动初期先军用后民用和先重工业后轻工业的 发展序列。 • 三是办企业的资金,大部由张之洞在地方自筹,清廷拨款 很少,不同于洋务运动初期兴办的几个大型军用工业,全 部资金靠清廷拨款。 青
青 衣
近代教育家
• 张之洞举办教育事业的影响很大。他所办学堂之 多、类型之广、范围之大,以及在废除科举制度、 建立系统教育等方面的作为,不仅在近代教育史 上没有谁能赶得上他,即使在有清一代,也没有 人能同他比拟。
青 衣
• 在张之洞本人的具体策划和亲自指导下,湖北地区先后成 立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武备学堂、农务学堂 (今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湖北工艺学 堂也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在张之洞的策划和指导下诞生的。 不仅是湖北地区,张之洞任两江总督时在南京创立三江师 范学堂,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的前身。
青 衣
戊戌变法期间的教育思想与活动
• 在维新运动中,张之洞成为洋务派的一个旗手,他渊博精深 的传统知识、多年的办学经验、为慈禧倚重的政治地位, 都为其他的洋务派和 顽固派所不及。 • 张之洞抵制变法的集中之作是1898年4月著成的《劝学 篇》,张之洞在洋洋洒洒的数万言《劝学篇》中,深入细 致地阐明了他办学的根本原则和离场,提出了“旧学为体, 新学为用”的观点,以维护中国传统伦理纲常,与戊戌变 法的激进主张保持距离。
青 衣
军事工业
• 试造浅水兵 轮 • 广州枪弹厂 • 广州枪炮厂 • 湖北枪炮厂
纺织工业
• 广州织布局 • 湖北织布官 局 • 湖北纺纱官 局 • 湖北缫丝局 • 湖北制麻局 • • • •
张之洞

另有进士馆、仕学馆,为官员进修中心,不属于国民教 育。 2、制定课程内容(见图表) 3、张之洞所建立的学校 1869,经心书院,武昌 1874,尊经书院,成都(杨锐、张澜,吴玉章、谢无 量等 ,国立四川大学前身) 1882,令德堂,太原 (山西大学) 1884,黄埔博学馆,黄埔 1886,广州鱼雷学堂,黄埔 1887,广雅书院 ,广州 1887,广东水陆师学堂,黄埔(黄埔博学馆改)
(一)家世
张氏是世宦之家,四世为州县官。张之洞父张瑛,嘉庆 时举人,后在贵州州县长期任职,长期任兴义府知府。 与胡林翼、鹿丕宗(鹿传霖之父,河北定兴人)并称道 咸贵州三贤吏。母亲朱氏,四川和州知州朱绍恩之女。 张瑛请名师吕贤基、朱琦、韩超等全国知名学者教授 子女,张之洞曾向胡林翼求学。 张瑛家法是“俭约知礼”,张英本人为官廉洁,善听讼, 善治盗,兴义仓,办书院。喜读书,性好学,这些无疑 影响张之洞,张氏学有所成与家训直接相关。
1866(31岁)-1876年间,主持四川、浙 江乡试,任湖北和四川学政,简拔一批人 才,修建湖北经心书院、四川尊经书院。 编撰《輶轩语》《书目答问》。《輶轩语》 是指导学子如何做人、如何读书及科举应 试的基本道理和方法。目的是“读书期于 明理,明理归于致用”。学问文章,足为 师表 。
1876回京,成为清流牛角。清流主要人物李 鸿藻、张佩纶、张之洞、黄体芳、陈宝琛、王 懿荣、宝廷。 继统之争、中俄伊犁之争显外交能力、四川 东乡案、庚辰午门案 1881年45岁,山西巡抚。转为洋务派。1884 年48岁两广总督。中法战争,居中调度,制定 战争策略。举办水陆师学堂,新法练兵,建军 事企业;支援台湾作战;筹建铁厂、纺织厂等。 建广雅书院。
1902,湖北师范学堂,武昌(近代教育史上 最早的独立完备的师范学校 ) 1902,两湖文高等学堂(两湖书院改), 武高等学堂两所,文普通中学,武普通中学, 农务学堂,方言学堂,工艺学堂,勤成学 堂,仕学院,小学堂五所,武昌
张之洞创办了什么企业

张之洞创办了什么企业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
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
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结合企业。
张之洞简介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时为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祖籍直隶南皮,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
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屡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领袖,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
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
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
有?张文襄公全集?。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张之洞教育思想张之洞兴学育才思想及理论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张之洞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强调以通读史经为学习的主要内容。
详细的举措主要是改革传统的教育机构,以湖北的经心书院和四川尊经书院为代表。
(完整版)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简介

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简介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张之洞,字孝达,是晚清时期的中枢重臣,张之洞出身于仕官之家,早年的时候是前清流的重要成员,后来成为了洋务派的一份子,为了洋务运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之洞从小就很聪明,对于读书有着很高的天赋,对于儒学、兵法、经济学等都有着自己的研究,张之洞年少的时候有着在夜里读书静坐的习惯,这种习惯还影响了日后的手下人。
张之洞天资聪慧,不到16岁就已经中了举人,但是后来因为诸多俗事的干扰让他不能早早的参加会试,直到27岁那年才有机会进京赶考中了进士,成为清政府官僚中的一员。
早年的时候张之洞是清流的一份子,清流是当时一群主张剔除弊端,重整朝纲的官员们一起组成的政治流派,主张坚决的抵抗列强的入侵。
到了张之洞任职山西巡抚的时候,针对当时山西官僚腐败,人民生活艰辛,特别是鸦片泛滥成灾的现状,张之洞上任之后就开始政治那些个贪官污吏,并且严厉的禁止鸦片,选拔人才,整编军队,给当时的山西带来了不小的改变。
之后中法之间爆发战事,张之洞受命前往广州。
到达广州之后,张之洞就严令手下人做好防备工作,后来中法之战,中方大胜,但是清朝政府却昏庸的还要去求和,让前线的将士撤兵,为此,张之洞曾接连上报请求暂缓撤兵。
张之洞还是洋务派的重要人物,他创办了自强学堂、湖北农务学堂、广雅书院等学校,还在湖北任职期间,创建了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与此同时张之洞还创办了织布厂,纺纱厂,也都有着不错的收益。
历史对张之洞的评价张之洞所处的年代,中国已经没落了,西方列强都盯着中国想要啃下块肉来,纵观他的一生,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但是整体上来说,张之洞的一生还是功大于过的。
张之洞的一生都很爱国,他很坚决的反对软弱的外交政策,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张之洞很敏锐的发现了日本的巨大威胁,并且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可惜的是他的举措没有被采纳。
将相故事-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简介 他是怎么死的?

将相故事-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简介他是怎么死的?对于张之洞此人,想来大家并不陌生。
高中历史书中曾多次提到此人,以及其所处的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
张之洞是晚清汉族重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通过科举取仕之后进入官场,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公元1837年9月2日,即清道光十七年,张之洞在贵州兴义府出生,长辈为其取名之洞,出自《庄子·至乐》中的“张之洞庭之野。
”。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
张之洞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学识很高。
公元1852年,张之洞年仅十六岁,就中咸丰二年的顺天府解元。
后公元1863年,又在自己二十七岁的时候,中通知二年进士,且是位列第三的探花郎。
科举取仕,是中国古代百姓进入官场的重要途径。
而张之洞年纪轻轻就中了探花,随后便授翰林院编修。
翰林院是大多数科举学子在中了进士后要进入的地方,很多人都是从这儿开始做起,然后一步步迈向官途最高位。
张之洞进入翰林院之后,便潜心治学,最终通过不断的努力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从小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长大,而且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中了进士,甚至是位列第三的探花郎。
那么至少能说明,在儒学方面,张之洞将圣人之言理解的很透彻。
科举考试发展到后来,在今天的人看来已经是制约国民思想的重要工具。
而张之洞是晚清探花郎,那么思想的局限性,不可谓不大。
在张之洞早年,一度是请流派健将,维护传统的封建制度。
但是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到了后来,张之洞竟然发展成为了一个洋务派代表人物,在洋务运动中发光发热。
何谓洋务运动?说简单点,就是在列请围殴清朝后,一部分先进人士认识到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在见证了外国船坚炮利之后发起的一项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技术的运动。
旨在通过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学习,增强国家实力。
对于洋务运动,大多数顽固守旧派坚决发对,而作为请流派代表的张之洞,竟然在后来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这不得不让我们惊讶。
张之洞简介

张之洞简介八国联军相关人物: 刘永福李秉衡李鸿章生平简介张之洞(1837~1909),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自号抱冰。
直隶南皮(今河北宁津)人。
1863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
清末重臣、洋务派首领。
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自号抱冰老人。
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
1863年(同治二年)中进士,后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及内阁学士等职。
其间,为清流派重要成员,与张佩纶、黄体芳、宝廷、陈宝琛、吴大澂、张观准、刘恩溥、吴可读、邓承修、何金寿等人一起,放言高论,纠弹时政,抨击奕䜣、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有“四谏”、“六君子”、“十朋”之称。
1881年(光绪七年),授山西巡抚,为任封疆大吏之始。
以后政治态度一变,大力从事洋务活动,成为后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1884年春,中法战争前夕,奉命署理旋又补授两广总督。
任内力主抗法,筹饷备械,起用前广西提督老将冯子材等,为战事的进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在广东筹建官办新式企业,设立枪弹厂、铁厂、枪炮厂、铸钱厂、机器织布局、矿务局等;以新式装备和操法练兵,设立水师学堂。
1889年,调湖广总督。
以后十八年间,除两度暂署两江总督外,一直久于此任。
他将在广东向外国订购的机器移设湖北,建立湖北铁路局、湖北枪炮厂、湖北纺织官局(包括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
并开办大冶铁矿、内河船运和电讯事业,力促兴筑芦汉、粤汉、川汉等铁路。
1894~1895年署督两江时,仿德国营制,在江宁(今江苏南京)筹练江南自强军,后又以之为基础在湖北编练新军。
为培养洋务人才,尤注重广办学校,在鄂、苏两地设武备、农工商、铁路、方言、普通、师范等类新式学堂,并多次派遣学生赴日、英、法、德等国留学。
在举办洋务事业中,还大量举借外债,是为中国地方政府直接向外国订约借款之先。
在湖广、两江总督任上,张之洞颇得一部分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好感,并任用其中一些人充当幕僚。
张之洞----人物介绍

1889,广东洋务五学,黄埔
1890,两湖书院(经心书院改),武昌(蒯光典翰林,梁鼎 芬,黄绍箕京师大学堂总办,姚晋圻湖北教育厅厅长,沈 曾植地理学家,李维格汉阳铁厂总办,华蘅芳数学家等等 教师,学生黄兴等)
1891,方言商务学堂,武昌(武汉大学前身)
1891,算术学堂,武昌
1893,自强学堂,武昌(武汉大学前身)
(2)普及宣传农业知识
(3)改良农作物品种和生产加工技术
3、商业
(1)制定《商律》
(2)设立商务局(官商共管)职责:普及商务知识;
表率商民办厂;团结全省商力;堵塞合资办厂的 漏洞;保护华商;监督商品质量;鼓励新产品开 放,免税厘保护专利;鼓励留学生回国创业;推 进商业发展等等。
(3)组织商会
(4)创办、鼓励参加商品展览会
1902,湖北师范学堂,武昌(近代教育史上 最早的独立完备的师范学校 )
1902,两湖文高等学堂(两湖书院改),
武高等学堂两所,文普通中学,武普通中学, 农务学堂,方言学堂,工艺学堂,勤成学 堂,仕学院,小学堂五所,武昌
1903,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南京大学前身) 1904,慈恩学堂,南皮(南皮第一中学) 1904,两湖师范学堂,武昌(两湖文高等学堂改,
汉阳兵工厂现座落在武汉市江夏区改名为 “3303工厂”
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
博物馆展陈的汉阳兵工厂、铁厂地界界碑
冶铁萍应武 )矿公与汉
厂司上博 旧总图物 址务为馆 位处同展 于大一陈 今楼图的 湖(片历 北汉;史 黄冶右图 石萍图片 市公为: 及司汉左 大及冶图
当年在汉阳铁厂工作的卢森堡钢铁 技术 人员
(2)培养新式工业人才
(3)开设工业产品展览会,鼓励发展工业;采取 免税、保护专利等措施,保护民族工业。
张之洞简介

• 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张之洞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中的争议和评价
• 有人认为他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推动者,为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也有人认为他在文化转型过程中,过于保守,限制了文化的进步
05
张之洞的外交活动与国际
视野
张之洞的外交生涯及其特点
张之洞的主要成就和历史地位
张之洞的主要成就
• 推动了清朝的维新改革
• 促进了实业发展,创办了汉阳钢铁厂、湖北洋务学堂等
• 推动了铁路、航运等基础设施建设
张之洞的历史地位
• 被誉为“晚清改革派的代表人物”
• 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 成为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杰出人物
02
张之洞的政治生涯
张之洞与戊戌变法的结局
• 戊戌变法失败后,张之洞受到牵连,被罢黜官职
• 但他的政治影响和改革主张并未消失
张之洞在其他政治事件中的参与和影响
张之洞与义和团运动的关系
张之洞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 反对义和团运动,主张镇压
• 辛亥革命爆发后,张之洞主张维持清朝统治 -但最终未
• 在义和团运动期间,采取果断措施,维护地方稳定
• 培养了严谨的学风和品德
• 为其仕途发展奠定基础
张之洞的求学经历和仕途发展
张之洞的求学经历 -的少年时期在贵州度过,后来
考入京城国子监
• 成为举人,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
张之洞的仕途发展
• 考取进士,进入翰林院
• 担任过多个地方官职,如湖北、四川、
河南等地巡抚
• 成为清朝末年的重要政治家、改革家
• 也有人认为他在政治斗争中权衡利弊,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之洞,人称张香帅,号抱冰老人,南皮人,东南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第一所幼稚园,选聘了3名日本保姆)。
中国重工业奠基人。
张之洞13岁中秀才,16岁中顺天乡试第一名(解元),26岁中会试第三名(探花)。
1909年(绪三十五年) 七十二岁。
10月4日病逝,6日追谥文襄,晋赠太保。
翌年归葬南皮。
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其战斗力非常生猛。
后任山西巡抚和各地学官,后来长期任总督,1907年后任大学士,军机大臣,1909年死,谥号文襄。
张之洞任封疆大吏的时间内,中国经历了三次严重的外国威胁:中法战争时期张之洞处于两广总督的直接指挥位置,筹饷、调兵、用将、反对撤兵议和,为这场战争取得部分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卢沟桥——武汉,大名鼎鼎的京汉铁路,曾记否,北伐时京汉铁路大罢工),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以芦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张之洞为了图,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
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
一些国内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相继产生。
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已初步奠定。
湖北经济亦由此跨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汉口由商业重镇一跃而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商埠。
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后,便主持兴建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等重型企业。
汉阳铁厂于1894年建成投产,开炉炼钢。
炼铁厂共有铸铁厂、打铁厂、机器厂、造钢轨厂和炼熟铁厂等6个大厂,4个小厂,两座钢炉,工人3千人,外国技师40人,这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大型钢铁工厂。
炼铁需要铁砂和煤等原料和燃料,于是张之洞又派德国技师在大冶附近勘察,发现此处铁矿蕴藏丰富,从而又兴建了中国第一个用近代技术开采露天铁矿——大冶铁矿。
张之洞先后下令开发大冶三石煤矿、道士茯洑煤矿、江夏马鞍山煤矿和江西萍乡煤矿(安源煤矿,太祖发迹的圣地)。
这样,就以炼铁厂为中心,兼采铁、和采煤和炼钢为一体,创建了我国近代第一个、也是远东第一座的钢铁联合企业。
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为我国重工业开了先河。
除此之外,张之洞还创建了我国首家系统完备的军工厂——汉阳兵工厂,汉阳造从此闻名天下(曾记否,汉阳步在八年抗日战争都在用),在中国近代军事建设以及国防中起到重要作用。
张之洞还是六君子之一——杨锐的老师。
1898年(绪二十四年),张之洞在省城东门外卓刀泉创建农务学堂。
1900年正式开学,聘请美国农学教习2人指导研究农桑畜牧之学。
1906年,农务学堂校址迁移到武胜门外多宝庵地方(今湖北大学校园),开设高等正科,改名为湖北高等农业学堂,并附设实验场。
这是湖北最早的近代农业学堂和现今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
张之洞还在湖北铁政局内创建工艺学堂。
课程有汽机、车床、绘图、竹器、洋脂、玻璃各项制造工艺。
张之洞改书院、兴学堂、倡游学,使包括汉口在内的武汉三镇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
传统的书院教学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张之洞致力于书院改制,相继对江汉书院、经心书院、两湖书院的课程作出较大调整,各有侧重,以造真材,济时用为宗旨。
在兴办新式学堂方面,其创办的算学学堂(1891)、矿务学堂(1892)、学堂(1893)、湖北武备学堂(1897)、湖北农务学堂(1898)、湖北工艺学堂(1898)、湖北师范学堂(1902)、两湖总师范学堂(1904)、女子师范学堂(1906)等等,则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
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层面。
纵观张之洞的一生,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以及对教育、实业的发展贯穿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他为南疆抗法的伟大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也是武汉成为中国近代重工业基地的奠基人;他兴建了贯穿中国的大铁路,兴办的各种学校和新式军队培养了大量人才,并直接孕育了武昌起义的革命火种。
他是当之无愧的晚清第一功臣。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他的经济思想在当时是比较领先的,但在其所有的政绩中,教育方面的成就是最突出的,其兴学育才思想及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张之洞为配合振兴实业,在湖北发展实业教育。
其中较有成效的是创办了农务学堂和工艺学堂,培养了一批新式农业和工业所需要的人才。
在张之洞的经济近代化构想中,农业占有重要地位。
为改良湖北农业,张决定创办农务学堂,培养农学方面的人才、1898年4月,农务学堂正式成立。
张在招生示文中阐明兴办农务学堂,讲求农学的重要:富国之本,耕农与工艺并重,近来泰西各国,农务最为兴盛,中国地处温带,原隰活衍,甲于环球。
及因农学不讲,坐使天然美利,雍阏不彰,此农学不讲之故也。
1900年,学堂设立蚕桑试验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902年,学堂迁到城北武胜门外扩建,按照计划改制,并派15人赴日考察农业,归国后大部分被选为学堂教习,充实了学堂的师资力量。
农务学堂成为湖北实业教育中卓有成效的一所学堂,毕业后的学员也为湖北农业教育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三、在张之洞的教育近代化构想和实践中,师范教育居于最基础的地位。
这是因为他认识到发展教育在于普及国民教育,而教育的基础又在于普及小学。
普及小学则需要大量合格的教员,这是发展小学的先决条件,查各国中小学教员都取材于师范学堂,故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关系至重。
1902年,除选派两院学生赴日本专学师范外,张之洞又在武昌创办湖北师范学堂,专门培养中小学教师。
1903年,出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又奏请设立三江师范学堂:,选派科举出身的中学教习50人,讲授修身、历史、地理、文学、算学及体操各科。
中日教习也相互学习,就可以解决学堂的师资问题。
为发展地方初等教育,张又令学务处在武昌设立师范传习所多处,令各届选派举贡生员前来培训,学习教育管理及有关初等小学堂的教学要旨,然后回各属地担任小学教员。
在张之洞的倡导下,湖北的师范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也初步形成新的教育行政体系,为推动湖北近代教育起了巨大作用,同时也为湖北的经济发展造就了大量人才。
张之洞是湖北教育近代化的奠基人,其伟大的教育思想,为湖北培养了大批人才,使湖北形成了一个知识和价值观念不同于传统文人的新型知识分子群而活跃于清末政治舞台。
诚然,其教育理论带有宣扬忠君,维持清朝统治的封建彩,但他能看到西方文化的长处,取之于西方用于中国,亦足见其不凡。
在当时的状况下张之洞不可能将西方文化与忠君思想有机结合,体现了他身教育观的矛盾,但这并不能掩盖张的教育倡导对湖北的作用乃至他对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