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合集下载

论张之洞的政治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论张之洞的政治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论张之洞的政治思想及其历史意义张之洞作为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一直是晚清洋务运动的原则和基本指导思想,无论是在推广洋务运动,还是在清末主持的新政的过程中,都贯穿着这种政治思想并以此支配和影响着晚清的政治格局。

虽然其带有明显的封建阶级的特征和阶级局限性,并没有帮助旧中国走上救亡图存的道路,但是他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同时他对救国之路的探索也是值得我们后人所深思。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对晚清政治变革、实业振兴、思想嬗变、教育鼎革、军队改制及外交格局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百年来,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剖析他的思想及行为,对其是非功过予以评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近百年张之洞研究的成果进行认真的梳理和客观的分析,不仅有助于张之洞研究的深入,而且有助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展。

一、张之洞与晚清政治在晚清政治日益腐败、内外交困、危机四伏之际,张之洞充满忧患意识,亟思挽救清朝的统治地位。

这就决定了他反对革命、仇视人民反抗斗争的政治品格。

张之洞为维护清朝统治所作的种种努力,客观上却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恩格斯曾说:“人们所期望的东西很少如愿以偿,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或者这种结果起初似乎还和预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最后却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

”的确,张之洞总督湖广十数载的苦心经营,却结出了武昌首义之果。

他不自觉地充当了革命的酿造师。

张之洞在晚清政治改革中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他为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而感到痛心疾首,对甲午战败进行了反省,呼吁一变旧法,提出了练陆军、治海军、造铁路、广开学堂等9条建议。

虽然其建议大多仍是洋务变法的继续,但已体现了向政治改革过渡的趋向,能顺应时代潮流参与维新运动的思想基础。

维新运动兴起之初,他捐资开办北京强学会,接着又与康有为共商开办上海强学会,并积极支持《时务报》的筹办出版。

该报出刊后,他又以总督之尊极力提倡,命各衙门、书院用官款订阅该报。

简述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简述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简述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史:中体西用“中体西用”思想的内涵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全面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点,试图为中国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也称“旧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即封建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

其中张之洞最注重的是纲常名教。

“三纲”是维持封建王权和家族伦理的基本准则,“三纲”的废除必然导致封建社会秩序的崩溃。

“西学”也称“新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西政,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军事建制和法律行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即近代西方科技。

张之洞认为西艺最难,适合于年少者学习,着眼于长远;而西史相对而言易学,适合年长者学习,符合当前的需要。

中西学的关系:“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在《循序》篇中论证了中学之“体”对西学之“用”的导向作用。

中学着重的是人品行的修养,具有德育的功能;而在《会通》篇中他论证了二者的结合和共存:“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1、“中体西用”思想启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新式教育产生,兴办新式学堂,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开展留美教育等,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

2、比较切实地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课程及制度,对清末教育改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又有实践层面的推动。

3、极大冲击传统教育的价值观,为新式教育的进一步推广扫清了障碍。

4、由于“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使新式教育一直受到忠君尊孔的封建信条的支配,又阻碍新式教育的发展进程。

5、“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

但是作为文化的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它又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反应。

历史名臣张之洞的个人贡献

历史名臣张之洞的个人贡献

历史名⾂张之洞的个⼈贡献 晚清是⼀部国家衰败,被迫撬开国门的⾎难史,但也是乱世出英雄,患难见真章。

晚清名⾂张之洞为了拯救政府,维护民族利益,也做出了不少贡献。

⼩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编带⼤家⼀睹为快! 张之洞的个⼈贡献 张之洞是晚清四⼤名⾂之⼀,同时也是洋务派的主要领导⼈之⼀。

他⼤⼒发展军⼯重⼯业,创中国⾸个系统完备军⼯⼚,在晚清末年的政治中占举⾜轻重的地位。

政治上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的思想,⼤⼒倡导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开展期间,他创办了汉阳铁⼚、⼤冶铁矿、湖北枪炮⼚等。

特别值得⼀提的是,咱们后世抗⽇电视剧中,“汉阳造”这个称呼不是经常出现吗,说的就是产⾃张之洞军⼯⼚的武器。

除了倡导洋务运动之外,张之洞也是维新变法的⽀持者之⼀。

在⼤部分⼤⾂都反对维新变法之时,张之洞却⼤加赞同,为变法提供许多便利,希望通过变法国家富强。

教育上,张之洞创办了⾃强学堂,⾃强学堂为武汉⼤学前⾝。

创办三江师范学堂,发展到今天,就是南京⼤学。

同时还有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艺学堂、慈恩学堂、⼴雅书院等,为国家输送⼤量⼈才。

军事上,参与抗击法国和镇压国内起义的战⽃。

⼋国联军侵华,⼤沽炮台失守,与上海各领事议定“东南互保”条约。

甲午中⽇战争之后,听闻清政府有意将台湾划给⽇本,以保全⾃⾝。

张之洞当即上书建⾔,直⾔台湾割让,百弊⽽⽆⼀利,希望清政府能慎重考虑。

他甚⾄还提出了应对⽅法,主旨在于借强国之⼒。

清朝衰弱,不能与⽇本匹敌,可以暂时将台湾租界给英国,允许英国开采台湾矿⽯⼗年,这样英国必然动⼼,派军舰保护台湾。

尽管他多次上书劝阻,但最终台湾还是被划给⽇本,导致到如今为⽌,也是难以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

张之洞出⽣官宦之家,⾃幼受到良好教育,聪慧的他⼗三岁就已学完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兼习史学、⼩学、⽂学及经济之学,⼜⾃学了《孙⼦兵法》、《六韬》等多篇兵学名著。

论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论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论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作者:王文霞来源:《卷宗》2018年第31期摘要: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是清末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实业家。

他不仅在实业救国方面贡献突出,而且在文化理论创新和教育救国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幼时儒家思想的熏陶以及晚清特殊的历史环境,对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张之洞改革教育体制、创办新式学堂、推行教育实践,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关键词:张之洞;教育思想;教育实践1 张之洞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1.1 历史环境的影响时代的变革孕育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思想推动时代的变革。

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当时特殊的的历史环境。

在英国的军舰尚未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前,东西方文化基本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意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强大。

张之洞作为首批睁眼看世界的朝廷重臣,自知使命之艰,责任之重,于是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创学院、办实业、练新军,他认为“世运盛衰”的本质在于学术,而学术的重点则是培育人才。

因此,张之洞从人才的教育抓起,让旧时代的人跳出传统的束缚,博历广闻,增长才干,以此来达到力挽狂澜,自强求富的目的,改变清朝腐朽衰败的局面。

[2]1.2 家庭环境的推动张之洞的学问与思想,离不开幼时其父张瑛的循循善诱。

张瑛早年勤学苦读,后来参加科举考试在朝中为官,张家是典型的官宦世家,书香门第。

张之洞出生在贵州,由于贵州多山,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连书籍都成为奢侈之物。

但张瑛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特意拿出自己的大部分俸禄购买书籍,并为了子女阅览方便,就把书籍放到了他们平时读书学习之所。

张之洞五岁开始翻阅经典,八岁时,四书五经已烂熟于胸,而后,他又开始作词写诗,文笔颇佳。

[3]从后来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以及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来看,他小时候所读的各种儒家书籍和所受的文化的感染,都对他以后所从事的教育产生了特别深厚的影响。

张之洞教育思想浅析

张之洞教育思想浅析

张之洞教育思想浅析张梦彤张之洞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在长期兴学、办校、推广新学的实践活动中,张之洞形成了独具特色、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如经世致用;革故鼎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些教育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启迪意义。

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人,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

张之洞生于贵州兴义府,出身封建官僚家庭,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教育,研读儒家经典,二十七岁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

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之一,是请流派首领,他不仅在政治和实业两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而且也在清末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之洞十分注重教育,站立朝堂的40多年中,他一直认为兴学育才是立国自强的首位。

他经常说:“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

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

”在教育立国思想的指导下,他将一生中巨大的精力投入到兴学育才中,为清末教育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

清末管学大臣张百熙对张之洞在清末教育事业中所做的贡献大加赞赏,盛赞他为“当今第一通晓学务之人”。

张之洞在长期兴学育才的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内容丰富,有建设性意义的教育思想。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特征鲜明。

1 经世致用张之洞自幼受到儒家学说的熏陶,接受严格的正统儒家教育,学的是儒家经典,读的是宋明理学。

长期的儒学教育为张之洞儒家内圣外王、经世致用观念打下基础。

他自由研习儒家经典,十四岁的时候中状元,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七岁金榜题名高中进士,出任翰林院编修。

按部就班的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入朝为官走入朝堂成为国之重臣。

但是张之洞对当时的科举制度颇有不满。

张之洞通过科举入仕之后,提出自己的主张“经世致用”。

他认为读书人要“经世致用”要“通晓经术,明于大义,博考史传,周悉利病,此为根柢。

尤宜讨论本朝掌故,明悉当时事势,方为切实经济”(《蝤轩语》)。

张之洞以经世致用为根本,对教育的目的和标准进行阐述,认为通晓儒家经典是必要的基础。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张之洞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张之洞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张之洞作者:高金辰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02期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时人尊呼“张香帅”。

直隶南皮人。

晚清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

工业方面,他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近代民用企业;政治方面,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等一批新式学堂。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一、洋务运动的领导者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䜣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1889年,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自此主政湖北近20年。

督鄂期间,他倾力兴办近代工业,他于1890年所建汉阳铁厂促成中国近代民族钢铁工业起步,成为中国第一个大规模机器生产的钢铁企业,被称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所以才有了毛主席对张之洞的高度评价: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湖北枪炮厂生产的步枪“汉阳造”,直至抗日战争时期仍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武器。

此外,张之洞针对湖北近代纺织工业落后的情况,开办了湖北织布官局、湖北纺纱官局、湖北缫丝厂和湖北制麻局,使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地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近代纺织工业体系,还开办有与它们配套的一系列中小型工厂。

他在广东筹建水师,编练新军,创办军工厂,开设广东水陆师学堂。

他所建广州机器铸币厂,乃是近代货币史上的大事。

二、维新变法的参与者甲午战争失败后,张之洞上书朝廷,希望朝廷总结失败教训,变法图治。

康有为组织强学会,张之洞表示赞助和同情,捐5000两以充会费。

1895年11月,康有为南下到了南京,去拜谒张之洞,受到张之洞的热烈欢迎和接待。

简论张之洞在山西的功绩及其影响

简论张之洞在山西的功绩及其影响

简论张之洞在山西的功绩及其影响内容摘要:张之洞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实业家。

他做官四十多年,其中在山西任职二年有余,对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交通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在山西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本文试图从张之洞入晋前的社会背景为切入视角,来分析张之洞的抚晋功绩,并对他对当时山西的影响略作阐述。

关键词:张之洞入晋抚晋功绩影响张之洞(1839~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直隶(河北)南皮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的人生跨度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

他的生命历程同中国近代史大体相同。

他在山西任职从清光绪七年十一月十四日(1882年1月3日)到光绪十年三月,虽然时间不长,但张之洞治理山西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山西的近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这也是他成为封疆大吏的第一个阶段。

一、张之洞入晋(一)入晋之前的社会背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西方列强挟舰船礼炮打开中国的大门,由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开始受西方不同程度的奴役。

各个地方也受西方列强不同程度的入侵,山西也不例外,再加上山西地处内陆,封建贫瘠,使得山西更加落后。

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管道混乱,军队废弛。

山西也同样如此,吏治腐败,贿赂公行,民生凋敝,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堂堂晋阳一派阴惨败落气象,有如鬼国”。

①张之洞上任山西巡抚前,山西刚刚经历过了“丁戊奇荒”,因此,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也是受命于危难之际,虽然他在山西担任巡抚期间没有发生过什么样的大自然灾害,但他却一直在为山西收拾残局。

由此着眼,“丁戊奇荒”也应该作为张之洞在山西任内的重要灾情加以描述。

“丁戊奇荒”起于光绪(1876年丙子),到光绪四年(1878年戊寅),这场大灾荒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灾荒之一,影响非常严重,对当时的晚清社会和中国历史都造成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仅山西、河南、直隶、山东四省,1876年就有181个县受灾,1877年为274个县,1878年达285个县”。

张之洞

张之洞

另有进士馆、仕学馆,为官员进修中心,不属于国民教育。 2、制定课程内容(见图表) 3、张之洞所建立的学校 1869,经心书院,武昌 1874,尊经书院,成都(杨锐、张澜,吴玉章、谢无量等 , 国立四川大学前身) 1882,令德堂,太原 (山西大学) 1884,黄埔博学馆,黄埔 1886,广州鱼雷学堂,黄埔 1887,广雅书院 ,广州 1887,广东水陆师学堂,黄埔(黄埔博学馆改)
抱冰堂是纪念清末两湖总督张之洞 的生祠,它位于武昌蛇山南腰。首义公 园内,湖北省图书馆东边。
由张之洞建议和监修的京汉铁路,由北京到 武汉全长1000多公里,从光绪二十四年动工到光 绪三十一年完工,由北京到武汉全长1215公里, 成为连接两地之间经济发展的主要渠道。
土 中 梦上 国 药武 坐 上 国 徐 想有 后 厂汉 落 战 的 建 ,洋 最 原船 在 斗 保 寅 有务 早 址舶 汉 生 尔 , 近运 成 上职 阳 活 新 代动 立 ,业 琴 过 四 著风 的 创技 台 兵 军 名云 兵 建术 大 工 军 造人 工 于学 道 专 工 船物 院 院 和 家 奠 专张 校 , 知 吴 基 家之 之 年原 音 运 人 、洞 一 ,汉 大 铎 兵实 , 是阳 道 在 器业 这 我兵 之 这 朱 专救 块 国工 间 块 毅 家国 土 建厂 上 热, 的地 火的 —— 1950 —— —
1905,支郡师范学堂6所,武昌(各府师资进 修) 1905,湖北省立师范学堂,武昌 1906,湖北驻东铁路学堂,日本东京 1906,武英小学,湖南 1907,曲阜学堂,曲阜 1907, 存古学堂,武昌 1907,湖北陆军小学,武昌
(二)鼓励留学 1、1896年,开始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在其主持制 定政策中鼓励留学,并将儿子送到日本士官学校 学军事。湖北成为当时全国留学生最多省份之一。 2、制定留学生章程 出国留学必须公文保送;对留学生品行要考察; 不得妄发议论刊布干预政治报章;有不安本分、 品行不端留学生,应予斥退;农工商文理移各科 不限人数,对政治、法律、武备人数有限制;官 费留学生必须在本省服务五年;对留学毕业生安 置科举出手给予奖励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摘要:张之洞(1837~ 1909)中国近代教育家、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

他重视兴学育才, 认为“经国以自强为本, 自强以储才为先”, 在40 多年的仕官生涯中, 没有中断过兴学育才的教育活动。

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纲领, 强调“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极力提倡学习西学西政、西艺、西史 ,倡办的各级各类学堂多具有资本主义近代学校的一般特点,教学内容增加外国语和天、地、兵、算、声、光、化电等近代科目。

他注重师范教育,提出“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 关系至重”。

派遣学生及学务官员出国留学或考察教育;和袁世凯奏请递减科举,张之洞忠于清王朝,却因积极倡导改革传统教育,大力发展新式教育,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掘墓人和近代教育制度的奠基人。

晚年受命同张百熙、荣庆主持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的近代学制癸卯学制。

他倡办新式学校的活动及其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键词:张之洞;教育思想;影响张之洞是着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后起的洋务派领袖。

他在1898年着成的《劝学篇》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体系,成为清末教育的指导思想。

张之洞对教育的作用与宗旨的看法,随着时局和他的处境不同而有所变化,以保障满清皇朝利益为依归。

他早期两任学政十年,教育宗旨是“通经为世用,明道守儒珍”,教育内容是“通经学古之学”,对象是培养少数士子,强调伦常名教,注重品行,不在求富求强,适应世变,此时出版的《輶轩话》和《书目答问》,极少涉及西学,甚至是用来抵制新学的。

中法战争后,张之洞认识到人才比武备更加重要,1885年上《筹议海防要策折》,指出“当时急务首曰储人才”,认为“战人较战具为尤急”,把教育局限于纯工具性的作用。

及至甲午战争初期,看见日本教育成功之例,稍改看法,把教育的作用由战人战具的关系提高到立学立国的关系来看,《吁请修备储才折》提出教育救国的基本思想:“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

1898年的《劝学篇》,更肯定“学术造人才,人才维国势”(《同心》),认识到“自琼森于力,力生于智,智生于学”、“智以救亡,学以益智”,相信“国之智者,势虽弱,敌不能灭其国;民之智者,国虽危,人不能残其种”(《利益》)。

虽然如此,1898年5月所奏的《两湖经心书院改照学堂办法片》张的教育宗旨及作用,仍在于“令守道之儒为识时之俊”,未至于提高全民之智。

及至1902年的《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强调指出:“国势之强弱在人才,人才之消长在学校。

环球各国竞长争雄,莫不以教育为兴邦之急务”,“今日中国欲转贫弱为富强,舍学校更无下手处”,才开始重视小学,开始接受国民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思想。

提出“所谓国民义务之宗旨,凡任学务者断断不可迷昧。

故此时各处兴学,首以小学为急”。

由于张之洞之国乃满清皇朝君主专制之国,故“小学教其为善良之人”,培养忠诚的国民,以实现清王朝的“自强”、“求富”“自主”的目的,而非今日国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他的教育管理思想,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生平教育活动张之洞生平从事过的教育活动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整顿、改革传统教育;二是创办新式学堂;三是厘定近代学制体系;四是建立完善的教育行政机构。

(一)整顿、改革传统教育张之洞早年为清流派党的领袖之一,他不畏权贵,敢于针砭时政,被称为“翰林四谏”之一。

他针对当时政治上的积极无能,学校教育与科举制度的腐败积弊,提出了整顿、改革传统教育的主张。

首先,他主张改革乃至废除科举制度。

在清末从变科举到废除科举制度的过程中,张之洞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张之洞主张改革书院管理制度。

他先后颁布《两湖书院各分教规程》及《两湖书院学规课程》,对书院教学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管理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二) 创办新式学堂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第三》中主张:“各省各道各府各州县皆宜有学,京师省会为大学堂,道府为中学堂,州县为小学堂。

……县有人文盛物力充者,府能设大学,县能设中学,尤善。

”并提倡因陋就简,利用各地书院、善堂、祠堂、庙宇等场所及其经费兴学,以及鼓励地方官绅捐资办学。

他说:“外洋各国学校之制,有专门之学,有公共之学。

”专门之学即各类实业学堂,他主张设立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等学堂。

公共之学即普通教育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大学。

外国学制完备周详,“吾将以为法式。

”他还提倡留学教育。

他说:“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

”他认为,学生到国外培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留学教育作为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富民强国的重要途径。

留学教育成为他设计的教育框架的重要部分。

(三) 厘定近代学制体系张之洞为配合振兴实业 ,在湖北发展实业教育。

其中较有成效的是创办了农务学堂和工艺学堂 ,培养了一批新式农业和工业所需要的人才。

在张之洞的经济近代化构想中 ,农业占有重要地位。

为改良湖北农业 ,张决定创办农务学堂 ,培养农学方面的人才。

1898年4月 ,农务学堂正式成立。

张在招生示文中阐明兴办农务学堂 ,讲求农学的重要性“: 富国之本 ,耕农与工艺并重 ,近来泰西各国 ,农务最为兴盛““, 中国地处温带 ,原隰活衍 ,甲于环球。

及因农学不讲 ,坐使天然美利 ,雍阏不彰 ,此农学不讲之故也。

“1900年 ,学堂设立蚕桑试验室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902年 ,学堂迁到城北武胜门外扩建 ,按照计划改制 ,并派15人赴日考察农业 ,归国后大部分被选为学堂教习 ,充实了学堂的师资力量。

农务学堂成为湖北实业教育中卓有成效的一所学堂 ,毕业后的学员也为湖北农业教育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

而且张之洞在湖北兴办工业 ,需要较多的工业技术人才 ,因此他对工业学堂也较重视。

他认为“: 中国士人囿于传统观念不屑于学习‘工艺’,而一般的工匠又没有文化知识 ,缺乏具有理科理论知识的人才 ,因此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探寻其原因;对于引进的机器 ,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造 ,这是中国人才匮乏 ,工业落后的重要原因。

“所以 ,要发展新式教育就要有两类人才———工程师和技师 ,他说“: 工有二道:一曰工师 ,专以讲明机器学、理化学为事 ,悟新理、变新式 ,非读书人不能为 ,所谓智者创物也。

一曰匠首 ,习其器 ,守其法 ,心能解 ,目能明 ,技能运 ,所谓巧者述之也。

“基于这一认识 , 1898年春 ,张之洞创办了湖北工艺学堂 ,聘日本教习两人 ,分别讲授理化学和机器学。

学堂采取“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又以‘必须亲手操作方能切实通晓‘为原则 ,让学生在教习及技工的指导下 ,从事实际操作四小时 ,晚间读中国书籍“。

1902年 ,张将工艺学堂改办于原江汉书院故址 ,打算办成一所高等学堂。

后因调职交于程颂办 ,使工艺学堂教学取得一定成效 ,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制造各种实用的新式机器。

张之洞在《重订学堂章程折》中认为:“国民生计,莫要于农工商实业;兴办实业学堂,有百益而无一弊,最宜注重。

”在由他主持制定的《学务纲要》中,规定速设各项实业学堂“意在使全国人民具有各种谋生之才智技艺,以为富国强民之本”,“以学成后各得治生之计”为目标。

在《奏定实业学堂通则》中规定:“振兴农工商多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

”“意在讲求国政民事各种专门之学,为国家储养任用之人才。

”在这种“振兴实业、为国储才”思想驱动指导下,张之洞除了积极兴办各类实业教育机构外,还借鉴国外设计了三等各类纵向衔接横向联系的完备的实业教育体系,为我国近代实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四)建立完善的教育行政机构张之洞曾在《劝学篇》中提出过建立三级学堂的构想。

1901年8月他和刘坤一在《变通政治人为才先折》中系统提出设立包括蒙学、小学、高等小学、中学、高等学校、大学的新学制设想。

1903年,奉旨与张百熙、荣庆一起主持制定了《癸卯学制》。

该学制是张之洞学制改革思想的具体化、法规化。

在张之洞的教育近代化构想和实践中 ,师范教育居于最基础的地位。

这是因为他认识到发展教育在于普及国民教育 ,而教育的基础又在于普及小学。

普及小学则需要大量合格的教员 ,这是发展小学的先决条件“, 查各国中小学教员都取材于师范学堂 ,故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 ,关系至重“。

1902年 ,除选派两院学生赴日本专学师范外 ,张之洞又在武昌创办湖北师范学堂 ,专门培养中小学教师。

1903年张之洞在《学务纲要》中指出:“师范学堂,意在使全国中小学堂各有师资,此为各项学堂之本源,兴学人手之第一义。

”应“宜首先急办师范学堂”,尤其培养小学教员的初级师范学堂更应迅速办理。

他还强调师范教育的独立地位,使之在癸卯学制中自成系统。

他认为,“学堂必须有师”。

因此,“办理教育,首重师范”。

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张之洞在办学实践中,对师范教育格外重视。

在他主持制定的《癸卯学制》中,三级师范自成体系。

1907年掌管学部后奏准颁发了《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和《女子小学堂章程》,是为我国女子师范教育及女子教育正式列入学制的开端。

同年 ,出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又奏请设立三江师范学堂:“选派科举出身的中学教习50人 ,讲授修身、历史、地理、文学、算学及体操各科。

中日教习也相互学习 ,就可以解决学堂的师资问题。

“为发展地方初等教育 ,张又令学务处在武昌设立师范传习所多处 ,令各届选派举贡生员前来培训 ,学习教育管理及有关初等小学堂的教学要旨 ,然后回各属地担任小学教员。

在张之洞的倡导下 ,湖北的师范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 ,也初步形成新的教育行政体系 ,为推动湖北近代教育起了巨大作用 ,同时 ,也为湖北的经济发展造就了大量人才。

张之洞认为,师范教育必须突出以下特点:(1)重视教育类和教师技能类课程,突出师范性;(2)附设小学堂,以利师范生实习;(3)规定师范生享受免费待遇,以使人羡慕;(4)规定师范生毕业后最低从教年限6年。

张之洞的师范教育思想与实践对我国近代师范体系的确立和师范教育的发展影响极大。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这个思想集中反映在张之洞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

他说:“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这个思想,是洋务教育的中心,以后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纲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

他认为,中学的作用在于“固其根柢,端其识趣”。

学中学的具体要求。

“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阅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斯有其益而无其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