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简介
性情怪僻的张之洞

性情怪僻的张之洞张之洞(1837—1909),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字孝达,又字香涛,号壶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老人。
清末重臣,洋务派首领。
直隶南皮(今属河北南皮)人,同治二年(1863年)进士,张之洞性情怪僻,起居无常,是个典型的夜猫子,每日下午2时始入睡,到晚上10时始起床视事。
幕府中人及臣僚有事,一般都在夜半请谒,甚至有候至天明始获传见者。
总文案李文石每日入署办公,皆在晚10时以后。
与之洞商洽公务,往往至于翌晨。
藩臬两司于上午谒见,常值其神疲体倦之时,在门厅坐候,不即延入,动辄数小时之久。
道府以下属官,有待至数日不获一见者。
有时与客人谈话未已,之洞忽然闭目假寐,甚至鼾声大作,将客人搁置一旁,客人不好惊1902年,袁世凯从河南彰德返天津,绕道经汉口到南京,拜访署两江总督的张之洞。
张之洞设宴款待,又屏退左右密谈二小时,当谈得起劲时,张之洞却睡袁悄悄告退,嘱仆人不要惊动张大帅。
清制,凡总督出和辕门须鸣炮致礼,袁身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自当鸣炮礼送。
炮声一响,将张之洞惊醒,自知失次年,张之洞从武昌入京觐见,途经保定,袁世凯率北洋将领和属官司设盛宴款待。
当袁亲自率领属官举杯为张祝酒时,张之洞又一次伏案呼呼入睡,使袁张之洞最嗜食鲜果、糕点、蜜饯等物,案桌旁常设小几,放置各种鲜果及糕饵十余盘,以备随时取用。
每天正餐也会准备水果以及中外良酿若干种,先以果类伴酒,饮完后再进餐。
张之洞尤其喜欢蹲在椅上进食,而不喜欢坐在餐桌旁。
张之洞习性怪癖又喜欢畜养小猫,卧室中常会有数十只小猫,每次都亲自给喂食。
猫有时将粪便排到书上,他就用手帕拭净,也丝毫不认为污秽。
有时还向左右的张之洞常年官居高位,又满腹经纶,所以难免自命清高。
他喜欢与文人名士交往,对僚属多不放在眼里,属下多有不满,但又都无可奈何。
有一位布政使颇有点名气,但也是张之洞的下级,不为张之洞尊重,多次对他失礼,因此对张十分不满。
有一次,他又去总督府拜见张之洞,谈完公事之后,向张之洞告辞。
张之洞

了贡献。
评价
天津《大公报》评论说:观其一生,“张相国毫无宗旨, 毫无政见,随波逐流,媚主以求荣之人也。”梁启超则称 “张之洞浮华之人也”。但他主政湖广多年,百姓口碑颇
佳。而且,他在湖北打下的基础,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爆发
创造了条件。孙中山曾称“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 家”。毛泽东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 记张之洞”。
晚晴名臣 张之洞
张之洞
张之洞(1837~ 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 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 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 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 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 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 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 概括。张之洞与曾国藩、李 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 大名臣”。
少年英豪
1837年生于贵筑县(今贵阳市),7岁时随 父到兴义府城就读,13岁始回河北原籍 应试,考取秀才。张之洞从小读书用功, 才思敏捷,受过严格的儒家思想的教育 熏陶。他先后从好几位老师就学,其中 丁诵先、韩超两位老师给他的影响较大。 咸丰二年(1852年),15岁的张之洞应 顺天乡试,中试第一名。同治三年 (1864年),26岁的张之洞参加会试、 殿试,中一甲第三名,成为“探花”, 授翰林院编修。可谓是少年得志。
校名取“广者大也,雅者正也”之意,以示书
院的目标8培养学识渊博、品行雅正的人才。
1891年创办算学学堂。 1892年创办矿物学堂。
1893年奏请清政府创办自强学堂.现今武汉大
学的前身.它揭开了近代湖北教育的序幕。
1897年创办湖北武备学堂。 1898年创办湖北农务学堂。这是湖北最早的近代 农业学堂和现今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 1902年创办湖北师范学堂。 1904年创办两湖总师范学堂。 1906年创办女子师范学堂。
张之洞简介

张之洞简介八国联军相关人物: 刘永福李秉衡李鸿章生平简介张之洞(1837~1909),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自号抱冰。
直隶南皮(今河北宁津)人。
1863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
清末重臣、洋务派首领。
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自号抱冰老人。
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
1863年(同治二年)中进士,后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及内阁学士等职。
其间,为清流派重要成员,与张佩纶、黄体芳、宝廷、陈宝琛、吴大澂、张观准、刘恩溥、吴可读、邓承修、何金寿等人一起,放言高论,纠弹时政,抨击奕䜣、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有“四谏”、“六君子”、“十朋”之称。
1881年(光绪七年),授山西巡抚,为任封疆大吏之始。
以后政治态度一变,大力从事洋务活动,成为后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1884年春,中法战争前夕,奉命署理旋又补授两广总督。
任内力主抗法,筹饷备械,起用前广西提督老将冯子材等,为战事的进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在广东筹建官办新式企业,设立枪弹厂、铁厂、枪炮厂、铸钱厂、机器织布局、矿务局等;以新式装备和操法练兵,设立水师学堂。
1889年,调湖广总督。
以后十八年间,除两度暂署两江总督外,一直久于此任。
他将在广东向外国订购的机器移设湖北,建立湖北铁路局、湖北枪炮厂、湖北纺织官局(包括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
并开办大冶铁矿、内河船运和电讯事业,力促兴筑芦汉、粤汉、川汉等铁路。
1894~1895年署督两江时,仿德国营制,在江宁(今江苏南京)筹练江南自强军,后又以之为基础在湖北编练新军。
为培养洋务人才,尤注重广办学校,在鄂、苏两地设武备、农工商、铁路、方言、普通、师范等类新式学堂,并多次派遣学生赴日、英、法、德等国留学。
在举办洋务事业中,还大量举借外债,是为中国地方政府直接向外国订约借款之先。
在湖广、两江总督任上,张之洞颇得一部分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好感,并任用其中一些人充当幕僚。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自号抱冰-清朝-政治家军事家-人物

张之洞能够在官场平步青云,成为晚清政界出类拔萃的风流人物,自 然得益于其自身超常的天赋、超前的观念、超人的政绩,但也离不开 慈禧太后的青睐。 同治二年(1863年),26岁的张之洞进士及第。相传此年慈禧太后原 本让张之万(张之洞之同族同辈兄长,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状元,官 至大学士。)出任会试总裁,但她无意间看到一份小报上载有《张解 元幼慧巧对》的趣闻,使平时爱好作对联的慈禧对16岁中举的“神童”张 之洞颇感兴趣。又见是张之万同一地方人,便叫来张之万询问方知是 其同辈族弟。而正是由于这层关系使张之洞曾失去两次会试资格,至 今未能入仕。于是,慈禧便决定改由旗人宝钧出任会试总裁,让张之 万为张之洞应试而回避之。 会试中,张之洞顺利得中第141名贡士,复试列一等第一名,其殿试策 论更是切中时弊、锋芒毕露,阅卷大臣似乎觉得此人过于狂妄,准备 把他由一甲第一降为三甲之末。但由于宝钧出面力挺,张之洞列二甲 第一名。大名单到慈禧手中后,早已先入为主的慈禧即将张之洞拔置 一甲第三名,即俗称的“探花”。
他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中
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更在洋务运动和清末“新 政”中成为“朝廷柱石”;而作为涉猎广泛、富于锋 芒的思想家,张之洞的所思、所言往往新旧纷呈,中 西并列,体现出中国近代文化变迁的曲折与艰难;更 看出他那丰满、充盈、有血有肉,有凛然正气,也有 难弃垢习的的双重身份。他在“国步维艰,外患日棘, 民穷财尽”的历史条件下,宵衣旰食,励精图治,确 实有所作为,其实绩颇耸动中外,日本名臣伊藤博文 (1841—1909)称其为中国第一能办事之人,实非过 誉;他“矢抱冰握火之志,持危扶颠之心,冀挽虞渊 之落日”的行为,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卓越贡献。
张之洞自幼好学聪颖。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张之洞才年方十
每天了解一位历史名人——张之洞

每天了解一位历史名人——张之洞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香涛(一说号香涛),时任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
张之洞于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时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并多次署理两江总督。
八国联军入侵时,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1909年)病卒,赠太保,谥文襄。
有《张文襄公全集》传世。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后世将其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政治上,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
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校前身)、湖北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
人物评价:清廷上谕称赞张之洞:①公忠体国,廉政无私。
②提倡新政,利国便民。
晚清维新派代表人物谭嗣同说:“今之衮衮诸公,尤能力顾大局,不分畛域,又能通权达变,讲求实济者,要惟香帅一人。
”《申报》:固卓乎近数十年汉大臣中不可多得之人才,抑亦光绪朝三十四年有数之人物也。
美国著名学者威廉·艾尔斯评价说:在张之洞的一生中,中国教育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此,他的努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评价说: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轶事典故:兴居无时张之洞的作息与常人不同,每天下午二时睡觉,晚上十时起床办公。
大理寺卿徐致祥参劾张之洞辜恩负职,“兴居不节,号令无时”。
后来粤督李瀚章奏称:“誉之则曰夙夜在公,勤劳罔懈。
张之洞(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搜狗百科

张之洞(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搜狗百科••••4张张之洞照片1837年(道光十七年)生于贵州义府。
一说生于贵筑县(今贵阳市)。
其母朱氏是邛州(今四川邛崃)的知县千金。
1840年(道光二十年)三岁,母亲朱氏死。
鸦片战争爆发。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四岁,入塾就学。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十一岁,从师胡林翼。
1850年(道光三十年)十三岁。
应试,入县学。
7月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
父张锳勇抗拒太平军。
1852年(咸丰二年)十五岁。
回原籍直隶应顺天府乡试,中式第一名举人。
1853年(咸丰三年)十六岁。
4月太平军攻占江宁,清廷宣布畿辅戒严。
8月出都抵贵州兴义府。
1854年(咸丰四年)十七岁。
在兴义城与父兄一直参加抵御农民起义军的战斗。
娶石夫人。
1855年(咸丰五年)十八岁。
侍父于贵州军中。
秋,父令其北上入京。
1856年(咸丰六年)十九岁。
4月赴礼部试,考取觉罗官学教习。
8月父病死军中。
1857年(咸丰七年)二十岁。
在籍守制。
翌年继续守制。
1859年(咸丰九年)二十二岁。
3月将赴会试,因族兄张之万为同考官,循例回避。
在家乡(直隶南皮)办清平团练。
1860年(咸丰十年)二十三岁。
7月长子张权生。
9月英法联军陷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
张之洞感愤时事,作《海水》诗。
秋冬至济南,入山东巡抚文煜幕府。
1861年(咸丰十一年)二十四岁。
4月回南皮,后赴任丘,为人作家庭教师。
1862年(同治元年)二十五岁。
2月入都。
4月应会试,落榜。
后入河南团练帮办毛昶熙幕府,参与镇压捻军。
8月入河南巡抚张之万幕府。
1863年(同治二年)二十六岁。
3月入都。
4月会试,中贡生。
5月殿试,列一等一名;廷式对策,列一甲第三(探花),赐进士,授职翰林院编修。
1865年(同治四年)二十八岁。
5月散馆考试,列一等第一名。
6月石夫人死。
1866年(同治五年)二十九岁。
5月翰林大考,列二等第三十二名。
1867年(同治六年)三十岁。
7月充浙江副考官。
张之洞之《劝学篇》

张之洞之《劝学篇》张之洞(1837~1909)中国清末重臣,洋务派首领。
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自号抱冰老人。
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1863年(同治二年)进士。
清流派重要成员。
1881年(光绪七年),授山西巡抚,政治态度为之一变,大力从事洋务活动,成为后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1884年,补授两广总督。
中法战争爆发后,力主抗法。
同时,在广东筹办近代工业,以新式装备和操法练兵,设立水师学堂。
1889年,调湖广总督。
建立湖北铁路局、湖北枪炮厂、湖北纺织官局。
开办大冶铁矿、内河船运和电讯事业。
促兴筑芦汉、粤汉、川汉等铁路。
后又编练新军。
在鄂、苏两地设新式学堂,多次派遣学生赴日、英、法、德等国留学。
还大量举借外债,是为中国地方政府直接向外国订约借款之先。
戊戌变法时期,起先支持维新活动,多次出资赞助维新派。
当维新运动日益发展、新旧斗争渐趋激化后,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维护封建纲常,宣传洋务主张,反对变法维新。
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主张严加镇压。
八国联军进逼京津,与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李鸿章联络东南各省督抚,同外国驻上海领事订立《东南互保章程》九条,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人及长江中下游哥老会发动的自立军。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命张之洞以湖广总督兼参与政务大臣。
旋与刘坤一联衔上奏提出兴学育才办法4条,仿照日本学制拟定癸卯学制(即1903年经修改重颁的《奏定学堂章程》),在全国首采近代教育体制。
1907年调京,任军机大臣,充体仁阁大学士,兼管学部。
次年清政府决定将全国铁路收归国有,任督办粤汉铁路大臣,旋兼督办鄂境川汉铁路大臣。
慈禧太后死后,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
1909年(宣统元年)病故,谥文襄。
遗著辑为《张文襄公全集》。
《劝学篇》共二十四篇,四万余字,“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所谓“本”,指的是有关世道人心的纲常名教,不能动摇;所谓“通”,指的是工商学校报馆诸事,可以变通举办。
晚清重臣张之洞

6.主持新政
1901年,由张之洞主笔,与刘坤一联衔会奏《江楚二督 变法三疏》,之后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任命 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 揽一切“新政”事宜。后来实际地主持者是张之洞。 变法的指导思想:“盖变法二字,为环球各国所愿助, 天下志士所愿闻者,皆指变中国旧法从西法也,非泛泛整 顿之谓也。若仅整顿常谈,安能数年有成效,安能即望自 强,且与外国何涉。” “精华谈何容易,正当从皮毛学起。一切迂谈陈话,全 行扫除。”
2.张之洞的政治思想
他的主要思想即洋务 派的思想都反映在《劝学 篇》里面。核心思想即是 “中体西用”。主张维护 君主专制的基本原则下接 受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技 艺。 张之洞提倡的新旧兼 学比早期洋务派的“西学 =西艺”的观点进了一步, 包括西政,扩及“学校、 地理、赋税、律例、通商” 等,但是对“设议院”等 涉及根本政体的转变却讳 莫如深。
张之洞视察汉阳铁厂
பைடு நூலகம்返回
4.与近代教育
引时务入教育:
任湖广总督期间,物 色主持新式教育的人才, 引时务入教育,改变科举 制义的老套,使湖北成为 全国新式教育的一大中心 (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 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 图书馆的源头都要追溯到 张之洞的文教创举)
订学制:
修订“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系统完备、 包括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的“癸卯学制”,奠定了中国近 代教育体制的基础。
你如何评价张之洞?
返回
废科举:
上奏请求废止科举,广办学校,科举制得到废除。嗣 后学校日渐推广。学术思想因之变迁,张之洞在其间发挥 重要作用。
返回
5.军制改革
组建“江南自强军” 和“湖北新军”。客观 上新军成为革命的温床,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就是 革命党人发动的新军起 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简介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张之洞,字孝达,是晚清时期的中枢重臣,张之洞出身于仕官之家,早年的时候是前清流的重要成员,后来成为了洋务派的一份子,为了洋务运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之洞从小就很聪明,对于读书有着很高的天赋,对于儒学、兵法、经济学等都有着自己的研究,张之洞年少的时候有着在夜里读书静坐的习惯,这种习惯还影响了日后的手下人。
张之洞天资聪慧,不到16岁就已经中了举人,但是后来因为诸多俗事的干扰让他不能早早的参加会试,直到27岁那年才有机会进京赶考中了进士,成为清政府官僚中的一员。
早年的时候张之洞是清流的一份子,清流是当时一群主张剔除弊端,重整朝纲的官员们一起组成的政治流派,主张坚决的抵抗列强的入侵。
到了张之洞任职山西巡抚的时候,针对当时山西官僚腐败,人民生活艰辛,特别是鸦片泛滥成灾的现状,张之洞上任之后就开始政治那些个贪官污吏,并且严厉的禁止鸦片,选拔人才,整编军队,给当时的山西带来了不小的改变。
之后中法之间爆发战事,张之洞受命前
往广州。
到达广州之后,张之洞就严令手下人做好防备工作,后来中法之战,中方大胜,但是清朝政府却昏庸的还要去求和,让前线的将士撤兵,为此,张之洞曾接连上报请求暂缓撤兵。
张之洞还是洋务派的重要人物,他创办了自强学堂、湖北农务学堂、广雅书院等学校,还在湖北任职期间,创建了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与此同时张之洞还创办了织布厂,纺纱厂,也都有着不错的收益。
历史对张之洞的评价张之洞所处的年代,中国已经没落了,西方列强都盯着中国想要啃下块肉来,纵观他的一生,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但是整体上来说,张之洞的一生还是功大于过的。
张之洞的一生都很爱国,他很坚决的反对软弱的外交政策,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张之洞很敏锐的发现了日本的巨大威胁,并且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可惜的是他的举措没有被采纳。
张之洞一生最大的贡献不是军事上的,而是他为中国的工业和教育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在洋务运动中,张之洞所做的事业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一件是监督建造了芦汉铁路,一件是在武汉建造了很多的重工业工厂,为整个中国内陆重工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张之洞在教育事业上的贡献是极为突出的,加速了中国的发展。
张之洞的一生也不是没有过错的,他的一生也有着不少显而易见的缺陷,比如他和很多文人一样都说的比做的多,其次张之洞的一生还是站在了清王朝的这边,坚定的维护着这将要灭亡的清朝。
有上述我们可以看出来张之洞这位晚清时期的重臣,他的身上的
优缺点都十分的明显并且具有代表性,他的爱国情怀十分的强烈,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十分的抵触,在整个洋务派中张之洞也是做出实际贡献最多的一个,并且其在教育行业上的理念和思想都是超前的,为了中国日后的发展和成长做出了铺垫。
张之洞洋务运动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推动了整个民族工业发展,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早期洋务运动和改革的一个总体方针。
毛泽东对张之洞评价颇高,认为重工业发展不能忘了张之洞,足以看出张之洞的社会地位与贡献。
何为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一场引进西方机器生产,及科学技术以此来自立自强的一种求富运动。
洋务运动使落后的中国出现了首批近代企业,让中国走上了民族资本主义道路。
张之洞主要从两块进行洋务运动,一块是主要实业,一块是设办新式学堂。
一:主要实业
张之洞督办并建设了芦汉铁路,这条铁路起于卢沟桥,止于武汉,也就是现在著名的京汉铁路),铁路之利,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助民生。
张之洞将武汉打造成为了重工业基地。
芦汉铁路修建成功,实则上就是为重工业做铺设,在18年间,张之洞创办了著名的汉阳铁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煤矿等一大批近代工业化企业,从而奠定了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
二:创办新式学堂
张之洞大力创办新学堂,引进人才,壮大了中国的师资教育力量,出国留学,学生出洋已经为常事,张之洞送出的留学生不计其数。
其
创办了自强学堂,湖北师范学堂,女子师范学堂等这些都是现在大学的前身,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对中国的人才需求与培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张之洞是个出色的教育家,其在教育改革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本人也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
清朝末年,封建社会迎来末端,在这个清末乱世时期,出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张之洞,他在这个关键时期做出了一些列的举措,使中国得到了飞速发展。
今天要讲的是张之洞在教育方面的成就。
张之洞颁布了“癸卯学制”,也就是近代学制中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个学制的发布彻底的改变了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制度,也宣告着1300年来的科举制度结束了,即将迎来一个新的教育机制。
一、中体西用
张之洞的教育理念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先让学生学习经史之学,在这个基础上再学习其他的技能项,来弥补其不足,相辅相成。
二、主张天下广设各级学堂
改革旧科举,旧私塾,创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幼儿园,普通学校,师范,实业类学校,通过不同的分类将学校的优点突出。
就如现在的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高中再到大学深造,一样的概念。
三、设立工农兵学商等各类学校
学校不单一,内容更加细分化,有关农工商的学校,有兵校,有铁路学堂可谓是分的更加细致。
张之洞的教育理念与现在的人才培养要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学好基础再学技术,稳打稳扎,这种形式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张之洞大力发展新式教育,成为了近代教育的奠基人。
1.人教版高一历史洋务运动知识点
2.德育教育名言名句大全
3.张之洞洋务运动的贡献
4.张之洞的人物生平
5.洋务运动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