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经济学讲义

合集下载

第1讲导论国际政治经济学 武汉大学阮建平

第1讲导论国际政治经济学 武汉大学阮建平
“学术界对于有关政治和经济行为的抽象模型与其实际之 间的脱节日益不满。理论模型看上去越精致的同时,其对现实 的解释力越贫乏。许多有识之士开始质疑政治学与经济学严格 区分的知识理由”
—— Jeffry Frieden & David Lak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Perspectives on Global Powers and Wealth, P.3.2003.
(3)“政治学”:与经济学的独立几乎同时,政治学也走 上了 “独立”之路。1880年,美国政治学家伯吉斯在哥伦比 亚大学倡导成立专门的政治学研究院。从一般意义上讲,政治 学主要是研究对价值的权威分配,即不同个人、组织、集团和 阶级等“得到什么”、“如何得到”和“得到多少”,及其相 关制度。
Next
2.学科专业化发展的一般意义和问题
国际政治经济学
主讲教师: 阮建平
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IPE),又称为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是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的 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作为一门学科,国际政治经济学首 先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美国和欧洲,其 主要任务是探索国际关系中经济与政治的互动机制。
1.1.1 学科专业化发展与社会有机联系 之间的矛盾运动。
政治经济学
经济学 政治学
国际政治经济学
Next
1.基本概念
(1)“政治经济学”:主要用来指对国家经济事务的管理,已 有300多年的历史。从17世纪至19世纪,政治经济学一直主导着西 方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它不仅是作为一种知识工具帮助理解人 类社会生活具体领域中正在发生的事情,还是迫使人们思考使其 状况变得更好的一种方式。

中职 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PPT1. 第一章

中职 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PPT1. 第一章
3,罗伯特·基欧汉
国际政治经济学可以看作两个独立存在的研究领域之间的一个交叉学科。 前者是经济学,研究的是作为满足需要的市场手段的生产和交换;后者是政 治学,研究的是权力的运行过程。
1.1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定位
1.1.3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总2结. 总体性:
关于研究对象和范围的问题,西方学者的看法千差万别。但在一点上 他们的看法是一致的,即认为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国际范围内 权力与市场或权力与财富和金钱的关系 他们都认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是政治学和经济学在国际关系领域中的综 合,是在国际政治学和国际经济学之 间的一门交叉性学科。
➢其次,国际行为体与整个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结构和秩序的相 互作用、相互影响
➢再次,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最后,国内政治经济与国际政治经济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1.2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思想传统
思想 传统

重商主义
2
古典政治经济学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国际政治经济学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步确立其学科地位,但是其思
想渊源可追溯到16世纪、17世纪。这些思想渊源开辟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
三大思想传统,即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1.2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思想传统
1.2.1 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的政治经济思想既带有现代民族国家刚刚形成 的时代特征,又打着早期殖民主义对外扩张的印记。在 政治哲学上,重商主义者信奉的是修昔底德、马基雅弗 利、霍布斯等人的“自然状态”学说和霸权理论,即认 为国际社会处于一种彼此争夺权力与财富的无政府状态, 国家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一方之所失必为另一方之所 得”的零和博弈 。
1.3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

第一讲 概论: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

第一讲  概论: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
Analysts of the IPE must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 of many disparate forces (factors). THEY (disparate forces and factors) can be arrayed on TWO Dimensions:
批注本地保存成功开通会员云端永久保存去开通
第一讲 概论: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
Introductio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Contending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Internationally minded scholars focus on the function of realities inherent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such as the existence of a leading, hegemonic power and the eventual decline of that state; the response to the rise power; th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1. International – domestic divis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political economies)

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PPT (8)[19页]

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PPT (8)[19页]

8.2 北美一体化的政治经济
8.2.1《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政治动因
1.发起国墨西哥的改革诉求
2.主导国美国的战略考量
3.追随国加拿大的被动选择
8.2 北美一体化的政治经济
8.2.2《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制度设计
1.不对称依赖关系使美国主导《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进程
➢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能快速达成的主要原因在于,三国的 不对称关系或美国绝对的实力优势在事实上主导了 《北美 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进程
3.选举政治的筹码 ➢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重谈的优先目标是兑现竞选承诺 、迎合选民
诉求,帮助其在2018年中期选举中获得更有利的选情
8.3 东亚一体化的政治经济
8.3.1东亚区域合作的历史渊源
➢ 1967年8月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 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 家联盟 (简称东盟)成立
8.1 欧洲一体化的政治经济
8.1.2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政治效应
➢ 《罗马条约》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 欧洲经济共同体对欧洲一体化的意义 首先,欧洲经济共同体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步伐 其次,欧洲经济共同体在制度建设上较欧洲煤钢共同体前进了一步 最后,欧洲经济共同体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世界打交道
➢ 欧洲经济共同体向欧洲共同体的发展
8.1 欧洲一体化的政治经济
8.1.1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政治动因
➢ “舒曼计划”的提出 ➢ 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
➢ 欧洲煤钢共同体对欧洲一体化的意义 第一,欧洲煤钢共同体首先是一项政治安排,而较少经济上的考虑 第二,欧洲煤钢共同体是以功能主义方式实现欧洲联邦目标的尝试 第三,欧洲煤钢共同体是欧洲一体化的真正开端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件(整理版)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件(整理版)
5
我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所下的定义是,这 门学科是研究影响到全球生产、交换和分配体系, 以及这些体系所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念组合社会、政 治和经济安排。这些安排不是天赐的,也不是偶然 机会带来的。他们是人类在自己确定的体系和一套 自己确定的规则和惯例中做出选择的结果。 —— SUSAN STRANGE 苏珊· 斯特兰奇 《国家与市场: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
2
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国际关系学 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国际政治经济学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简称IPE),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国际 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由于冷战以及两极国际 体系的现实,国际关系的研究主要立足于政治和军 事要素。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在西方的学术界常被 称为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就是国际政治关系。
国际政治经济学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全球视野下的市场与国家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 and State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1
第一章 导论
• 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国际关系学之间的关系是 什么? •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 国际政治经济学在西方经过了一个什么样发 展过程? • 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如何?
14
国际政治经济学在西方经过了 一个什么样发展过程?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20世 纪中后期以来全球化及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深刻变化的具体要求。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欧洲统一和区域 一体化运动,以及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 构成催生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现实依据。

国际政治经济学基本知识

国际政治经济学基本知识

国际政治经济学基本知识目录第一部分国际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五大论) (1)一、相互依存理论 (1)二、国家主义理论 (3)三、霸权稳定论 (8)四、依附论 (11)五、世界体系论 (14)第二部分国际贸易体系 (18)一、比较优势 (18)二、现在国际贸易体系的起源(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18)三、第一次相互依存时代(1873——1914) (19)四、两次大战与贸易保护主义 (19)五、第二次相互依存时代(1945——1989) (20)六、贸易理论的发展 (21)七、围绕贸易政策的争论 (25)第三部分国际货币体系 (28)一、货币与货币政策 (28)二、汇率与国际收支 (28)三、国际货币领域国家与市场的关系 (30)四、金本位体系 (31)五、布雷顿森林体系 (32)六、目前的浮动汇率制度 (33)七、浮动汇率的风险——拉美债务危机 (34)八、浮动汇率的风险——东亚金融危机 (35)九、改革的努力:欧元诞生 (35)第四部分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 (37)一、国家间的竞争 (37)二、国家间的合作 (39)第五部分全球时代的经济与政治 (45)一、全球化浪潮 (45)二、新时代的竞争 (46)三、新时代合作 (47)四、相互依存体系的前景 (48)第一部分国际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五大论)一、相互依存理论(一)背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社会出现了本质的变革。

美元的浮动标志着固定汇率时代的结束,石油危机的冲击让人们意识到经济的相互依存可以转化为政治力量,贸易保护主义在各国抬头。

这些现象学者对50-60年代盛行的现实主义进行了反思。

相互依存理论就是这种反思的结果。

相互依存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理查德·库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学:大西洋共同体的经济政策》(1968);爱德华·莫尔斯的《现代化和国际关系的转化》(1976);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的《权利和相互依赖》(1977)。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笔记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笔记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及研究路径第一节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首次提出,探讨了资本主义的本质、阶级斗争、剩余价值、经济危机等问题。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不可避免,最终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 继承和发展:包括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认为中国等落后国家需要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认为中国需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同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的发展- 新马克思主义: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特征,如全球化、金融化、信息化等。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在不断演化的过程中,其内在矛盾依然存在,甚至更加尖锐。

- 依附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体系中处于依附地位,受到发达国家的剥削和控制。

他们主张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内向型发展策略,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三、现实主义理论的发展及其分析- 古典现实主义:以摩根索为代表,强调国家利益、权力斗争和均势。

他们认为国际政治的本质是权力政治,国家追求权力和利益是国际政治的核心动力。

- 新现实主义:以沃尔兹为代表,关注国际体系结构、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作用。

他们认为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和国家的自助性导致了安全困境,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是国际政治的主要特征。

四、自由主义理论的发展及其分析- 古典自由主义:以亚当·斯密为代表,主张自由市场、自由贸易、私有制和民主政治。

他们认为市场的自由竞争能够促进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 新自由主义:以哈耶克和弗里德曼为代表,强调市场原教旨主义、政府作用最小化、全球经济一体化。

他们认为市场的自由竞争能够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第二节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路径一、国内政治与对外经济政策- 研究国内政治如何影响对外经济政策,如贸易政策、汇率政策等。

国际政治经济学1

国际政治经济学1

《国际政治经济学》讲稿(一)课程名称: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号:SOL12G004 编写日期:2014年2月第一讲导论一、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演变1、历史渊源:在传统学术界中,政治经济是相互分离的,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正在捍卫各自学科的纯正性和独特传统。

为了解决政治学和经济学相分离的学术状况,以解释国际体系中出现的政治和经济相结合的现实问题,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们开始追溯到以前的政治经济学学术传统中。

14-18世纪,西欧进入了一个“大转变时期”,新兴的市场经济使新的思想和观念不断地出现,14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18世纪的启蒙运动使人们相信,通过发现自然和社会中的普遍规律,科学能够将人们从物质的控制和社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随着对人类行为认识的提高,启蒙思想家开始探讨社会科学,他们假定:假如可以发现人类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法则,建立理想社会制度就有了科学的基础。

这种新出现的关于社会的科学就是政治经济学。

第一次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的是法国作家蒙特莱田在1616年出版的著作《政治经济学论集》,第一次在英语中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词的詹姆斯·斯图尔特在176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探究》。

早期的政治经济学家为政府鼓励商业提供政策上的建议,这种观念和政策被称之为“重商主义”。

政治经济学产生以后,在西方学术界得以飞速发展,先后出现了不同的学派,即古典重商主义、古典自由主义以及古典马克思主义。

当代国际政治经济中出现的不同学派其实就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翻版和修正。

尽管“政治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最复杂也是最富有争议的一个概念,并且经常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领域,但学者们基本认同政治经济学就是探讨国家和市场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学问。

“现代‘国家’与‘市场’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产生了政治经济学,没有国家和市场就不可能有政治经济学。

没有国家,经济活动的结果将完全由价格机制和市场力量来决定,这是纯经济学家的研究领域;没有市场,经济资源将由国家或类似的权力机构来分配,这是纯政治学家的研究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国际关系学院杨毅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首先出现的新兴学科,而且是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它主要研究世界体系中的经济要素(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以及信息)的跨国流动对国际体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内部政治结构和过程的影响,反之亦然。

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从研究议题上看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全球层面的问题,包括国际贸易体系、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跨国生产(跨国直接投资)、国际环境、国际秩序(资本主义体系)以及全球化;一类是区域层面的问题,包括区域化、国家联盟经济;一类是国家层面的问题,包括发展问题、转型问题,经济安全问题、国家竞争力问题等。

本课程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和交叉研究方法,注重政治和经济相结合,在教学上旨在通过对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形成与演化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框架,明晰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政治与经济、国家与市场、权力与财富之间的关系。

本课程提倡综合视角和使用多元方法的研究特色,注重分析性和描述性相结合;同时注重从国际关系中的现实问题出发,注重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培养既懂政治又明经济的复合型人才教学内容与课程安排在课程安排上,本课从导论、范式及专题三个方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进行介绍。

导论部分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学科发展过程、研究议题及研究方法;范式部分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来解释和分析国家政治体系与国际经济体系的关系;专题部分则通过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具体问题领域进行分析,使学生对国际关系中的国家与市场、权力与财富的关系有更直观深入的了解。

课程具体安排如下:第一讲导论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含义;理解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它的建立与发展对国际关系理论所带来的重大影响。

一、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界定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霸权衰退”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的确立2、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转向四、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在中国阅读材料:*王正毅:《超越“吉尔平式”的国际政治经济学——1990年代以来IPE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载《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2期,第22-39页。

彼得·卡赞斯坦、罗伯特·基欧汉、斯蒂芬·克拉斯纳:《<国际组织>杂志与世界政治研究》,载彼得·卡赞斯坦、罗伯特·基欧汉、斯蒂芬·克拉斯纳编:《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秦亚青、苏长和、门洪华、魏玲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3-52页。

*Jeffry A. Freden and Lisa Mart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Global and Domestic Interactions”, in Ira Kaznelson and Helen Milner, eds., Political Science: The State of Discipline, New York: W. W. Norton, 2003, pp.118-146.Helen Milner, “Reflections o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in Michael Brecherand Frank P. Harvey, eds., Millennial Reflections 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Michiga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2, pp.623-636.David A. Lak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A Maturing Interdiscipline”, in Barry R. Weingast and Donald Wittman,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Econom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p.757-777.思考题:1、什么是国际政治经济学?2、国际政治经济学产生的理论基础与现实背景是什么?3、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对于国际关系研究有什么启示?第二讲现代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发展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现代国家与现代经济的发展;了解现代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形成、更迭与发展,特别是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先后出现的三个霸权国家的兴衰对中国所产生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现代国家与现代经济的崛起二、现代经济与现代国家1、现代经济的特点2、贸易与现代经济的崛起3、国家与封建经济的转型三、现代经济与现代国家的互动四、现代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形成、更迭与演变1、现代国家系统的特点与发展2、国际市场的特点与发展五、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发展阅读材料:*王正毅:《世界体系与国家兴衰》,载王正毅著:《世界体系与国家兴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3-283页。

罗伯特·吉尔平著:《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宋新宁、杜建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章。

卡尔·波兰尼著:《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刚、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5、6、11章。

Tilly Charles, “War making and state making as organized crime”, in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edited by Peter B. Evans, Dietrich Rueschemeyer, and Theda Skocpol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Teschke Benno, “Theorizing the Westphalian System of State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rom Absolutism to C apitalism,”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8(1), 2002.Beverly J. Silver and Giovanni Arrighi, “Polanyi’s ‘double movement’: the Belle Epoques of British and U.S. hegemony compared,” Politics and Society 31(2), 2003.思考题:1、现代经济与现代国家是如何进行互动的?2、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是如何向全球扩展的?第三讲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对国际政治经济学三大理论范式的了解,掌握它们各自解释力上的优势与不足。

掌握这些学术思想在国家与市场关系上的不同主张,尤其是在决策领域的运用。

一、重商主义思想1、古典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与理论观点2、重商主义思想的发展:战略贸易与霸权稳定论3、重商主义思想的理论优势与解释力上的不足二、自由主义思想1、亚当·斯密与古典重商主义2、自由主义的理论假设与主张3、自由主义思想的评价三、马克思主义思想1、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2、依附论与世界体系论本讲安排观看讨论现代世界中国家与市场关系的发展演进的纪录片《制高点》阅读材料:*罗伯特·吉尔平著:《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杨宇光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23-110页。

斯蒂芬·克莱斯勒著:《结构冲突:第三世界对抗全球自由主义》,李小华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页。

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38页。

Eric Helleiner, “Economic nationalism as a challenge to economic liberalism? Lessons from the 19th century.”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46, 2002, pp.307-329.Andrew Moravcsik, “Taking preferences seriously: a liber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51, No.4, 1997, pp.513-553.Robert W. Cox, “Gramsci, hegemon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 essay on method.” Millenniu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12,No.2, 1983, pp.162-175.Ted Hopf, “The promise of constructiv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3, No.1, 1998, pp.171-200.思考题:1、重商主义与民族国家兴起有什么关联性?2、亚当·斯密的观点如何体现在现今世界的政治争论中?3、世界体系论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关系是什么?第四讲、国际贸易的政治经济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国际贸易分析的基本理论模式,并尝试用其分析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开放与保护现象。

了解中国参与多边贸易谈判的主要立场及经验一、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二、国家为何会参与自由贸易三、国内政治与贸易保护四、国际贸易体制的政治经济学分析1、自由贸易体制的兴起与衰落2、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贸易体制3、战后国际贸易体制的发展阅读材料:*盛斌:《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与经验方法》,载《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2期,第73-94页。

*罗伯特·吉尔平著:《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杨宇光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159-213页。

*罗伯特·吉尔平著:《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杨宇光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第217-25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