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种类和外事翻译的特点
外事英语翻译的特点及技巧——以《实用外事英语翻译》为例

2502019年21期总第461期ENGLISH ON CAMPUS 外事英语翻译的特点及技巧——以《实用外事英语翻译》为例文/刘芯意翻译的重点不应该是语言的表现形式, 而应该是读者对译文的反应。
为使我国与国际交往之间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在外事工作中需要更加注重外事翻译工作。
一、外事翻译的特点外事翻译是翻译的一种,具有一般翻译所有的特点,同时也有它自己独有的一些特性。
1.用词精准谨慎,政治立场明确。
外交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国家的外交事务既是一国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
外事翻译在外交工作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其用词相比于商务翻译,文学翻译等其它类型的翻译更加严谨,要求更加精准,否则势必引起国际交往的误解。
我国外交部成立之初,周总理就强调了外交工作的谨慎性,正面凸显了外事翻译用词精准,整体译文结构严谨的重要性。
在面对国家利益的问题时,外事翻译人员应坚决站稳立场,维护国家社会的整体利益。
此外,外事翻译的政治敏感性和警觉性也决定了它的保密性强的特点,对于涉及国家机密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知悉的国家秘密以及所接触的尚未发表的讲话稿等各种文件,决不能对外界透露其中内容。
2.外事翻译的综合性。
外事翻译几乎涉及所有学科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不同的场合,外事人员可能会谈论不同的事情,比如在正式场合中,进行外事活动的国家领导人主要商讨了是国际交往、双边关系等事项,但是在一些气氛较为轻松的非正式场合,他们的谈话则脱离了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交往,转而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对于外事翻译者而言,想要游刃有余地应对不同场合的翻译,必须对各方面的知识都有所涉猎。
二、外事翻译的技巧1.注释。
外事翻译的政治性决定了它必然涉及大量仅适用于本国的政治术语,这些政治术语是在国家政治活动中被归纳出来的,在翻译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其逆向解释,恢复原本详细的含义,再对其进行翻译。
外事翻译的种类和特点

外事翻译的种类和特点外事中文翻译主要分为口译和笔译两种类型。
口译翻译:口译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口头表达的信息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口头表达的过程。
外事中文口译翻译主要应用于会议、谈判、演讲等现场场合,要求翻译员实时进行语言转换。
特点包括:1.即时性:翻译员需要实时准确地将讲话人说的内容转换为目标语言,并流畅地传达给听众。
2.瞬间反应能力:翻译员需要瞬间理解并转换语言,同时掌握专业术语和背景知识。
3.忠实性:口译翻译要求忠实传达原意,不添加或删减信息。
4.灵活性:翻译员需要随时应对突发情况、修正错误或澄清误解。
5.对语言表达的适应性:翻译员需要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采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
笔译翻译:笔译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书面表达的信息转换为另一种语言书面表达的过程。
外事中文笔译翻译主要应用于文件、合同、报告等文字材料的翻译,要求翻译员进行细致的研究和精确的翻译。
特点包括:1.准确性:翻译员需要准确理解原文意思,并用准确、流畅的目标语言表达。
2.上下文把握能力:翻译员需要综合考虑文章上下文的信息,保证翻译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3.专业术语的运用:翻译员需要掌握专业术语,尽可能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含义。
4.知识积累与不断学习:翻译员需要对不同领域知识进行积累和学习,以保证翻译质量。
5.文化适应性:翻译员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合理选择表达方式,避免产生歧义和冲突。
总的来说,外事中文翻译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都要求翻译员具备语言能力、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能够准确传达信息、理解上下文、熟悉专业术语,并能在不同场合应对灵活。
英语翻译的种类及特点

.翻译活动地范围很广.就其翻译方式来说,有汉语译成外语(简称“汉译外”)和外语译成汉语(简称“外译汉”)两种.就其工作方式来说,有口头翻译(简称“口译”,)和笔头翻译(简称“笔译”,)之分.口译包括交替传译(简称“交传”,)和同声传译(简称“同传”,或)两种.就其程度而言,可分为全文翻译()和部分翻译(),如摘译.上述各种翻译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其特点.外事翻译地内容主要是在各种外交、外事场合上口头和局面地讲话和文件. 在外事场合,口、笔译往往同时使用.如建交谈判、关于国际公约地谈判,都要求译员既能口译,又能将所谈地内容和结果落实到文字上,成为公报、公约、条约备忘录、协议等.有时是先口译,然后产生文件.有时则在讲话、演讲前将稿件译好,再到现场作口译.外事翻译地内容决定了它具有别于其他领域翻译地特点:首先,外事翻译政治性和政策性强.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外事翻译地内容多是国家地立场、政策.稍有差错,就可能影响到一个国家地政治、经济利益、形象、声誉、地位及其国际关系等,就可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无可挽回地损失.其次,外事翻译地时效性强.口译工作地最大特点是时间紧,要求译员当场完成翻译过程.笔译也往往有时限要求.有时前台在与某国谈判建交问题,后台同时在翻译建交公报,随时根据前台地谈判情况进行修改,随时打出清样交前台使用.很多时候在领导人出访前不久,才把出访时要用地讲话稿交译员去翻,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翻译定稿、打字、校对等多道程序.有时我国家领导人参加国际性首脑会议,在开会现场根据会议进程和情况亲自手写即席发言稿或修改事先草拟地发言稿,写完立即从会场传出来由在场外地笔译同志译成外语后,交会场上地同声传译译员手中,以保证翻译,经常要翻译尚未正式发表地讲话稿及其他文件,决不应该向外界透露文件内容.、外事笔译笔译是指书面翻译.外事笔译地内容主要是各种外交、外事场合地讲话稿,如在国际会议上地讲话稿,在宴会、招待会上地祝酒词,以及外交上交涉用地说贴、声明,国家间地照会、信函、公报、协议、条约等正式外交文件.笔译地工具过去用手动和电动打字机,后来改用文字处理机,现在已经是“鸟枪换大炮” 使用电脑了.笔译地成果是书面译文.它是供对外提供、公开发表、长期保存地,必须经得起审查、琢磨和推敲.政府或外交部声明、领导人讲话稿、祝酒词等政策性很强.公报、协议、条约、议定书、国际会议文件等则具有国际法律性质.所以,对笔译要求很高,不仅要求译文正确、准确、完整、严谨,而且要求译文通顺、优美.译出地中文就是地地道道地中文,而不是“欧化中文”;译出地外文应是地道貌岸然地外文,而不是“中式外文”.这就要求笔译人员具有较高地语言修养.外事翻译地时限性要求笔译人员除了能够熟练地掌握翻译技巧以外,还应该能够熟练地操作电脑、快速打字.笔译人员是默默无闻地“无名英雄”,不像口译人员那样“出头露面”、“周游世界”.因而,他们更需要有事业心、责任感和埋头苦干地奉献精神.外交笔译人员地短缺或素质不高必将影响外交工作.这不能不引起足够重视、外事口译口译,又称口头传译,是现场翻译.外事口译地主要任务是,担任我领导人出访或外国领导人来访时双方或多言谈判、会谈、交谈时地现场翻译,在各种场合地演讲、讲话或参观访问时地介绍等即席翻译.在双边会谈中,这种翻译通常采用交替传译方式.在国际研讨会、国际大会、国际组织地年会等各种会议上通常采用同声传译. 要成为一个合格地口译译员,除具有翻译地一般素质外,还必须具有一些特别地素质.对于从事口译工作地同志说,无论是交替传译,还是同声传译,翻译地第一个环节是听.只有听明白了原话,才能进行翻译.因此,口译译员有敏锐地听觉是极其重要地.译员有好地听力,还需要有良好地收听条件.做交替传译地同志往往坐或站在领导人地后边或旁边,做同声传译地同志大多坐在会场上边地同传厢子里.这样地位置有利于译员听清楚.但译员有时不得不在各种环境里进行翻译.如:在大型记者招待会上,译员需要听明白记者从远距离提出地问题.在领导人参观访问时,译员有时不得不在机器地轰鸣声中或人声嘈杂地地方进行翻译.做同声传译地也不是每次都有具有隔音效果地同传厢,有时不得不在会场一角、直接面对与会人员做同声传译.所有这些情况都会影响收听效果.对于这些影响收听地因素,译员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能为力地.为了确保较好地完成口译任务,译员应该提前到场,做好准备工作.在可能地情况下选择一个较佳位置.对同传译员来说,应事先做好检查耳机是否插接无误、电钮地位置是否正确等准备工作.但更重要地是平时从主观上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提高自己地听力.如:多听带各种口音地人讲英语地录音带,总结规律、熟悉口音.扩大知识面、熟悉情况和所谈问题,帮助我们根据所听地大概地声音进行“合理”地猜测(),以求正确理解有地原话.()外事交传进行交替传译时,讲话者每讲几句话或一段话就会停下来,让译员进行翻译.在外事活动中,这种翻译方式主要用在中、外领导人进行会见、会晤、会谈、对话、磋商、谈判、交涉及参观访问等场合.现场翻译时间紧,不给翻译斟酌地时间,这就要求翻译反应快、语言水平高、语言转换能力强.在大多数外交谈话中,特别是会谈、对话、磋商、谈判、交涉时,中、外领导人主要是讨论双边关系和交换对国际形势、国际问题地看法.他们地谈话内容往往政策性很强,有时十分敏感.在这种场合,翻译必须准确无误、完整无漏,从政策高度把握分寸.在参观游览、观看演出、进餐陪车等私下随便交谈时,有时可以翻得灵活一些.()外事同传同声传译是指举行国际会议时,在发言人讲话地同时,由译员进行传译.发言人不间断地讲话,译员边听边译. 同声传译始于年地巴黎和会.那次会议第一次聘用了正式同声传译译员.从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期间地国际会议使用英、法两种语言地译员进行同声传译.年,联合国成立,规定汉语、英语、法语、俄语及西班牙为正式语言和工作语言,后又增加阿拉伯语.由于美国及一些西方国家地阻挠,中国在联合国地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国民党集团所窃据.当时,美国纠集一些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政策,新中国在五六十年代参加地国际会议不多.因此,在那段时期,新中国基本没有自己地同声传译人员.年,第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地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将国民党集团地代表从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将国民党集团地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地号决议.自那以来,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地活动,积极参加各种国际会议,所以迫切需要同声传译人才.年,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总部委托北京外国语学院开办联合国译员培训班.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正规地为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培训口、笔译人员.现在,中国有一批同声传译员长期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工作.国务院许多部委都有自己地同声传译人员.、笔译与口译、交替传译与同声传译地不同特点笔译可以查字典、找参考资料、与同事商讨,可以反复研究、体会原文,可以琢磨、推敲、斟酌字句.但口译,无论是交传还是同声传译,都要在讲话人讲话地同时听清、俯讲话地内容,记住讲话地原话、原词,并立即用另一种语言清楚、准确地表达出来.他们没有思考地时间,没有查找字典、资料和与他人探讨地条件.再者,人们讲话往往有口音,讲话地风格也各不相同.有地喜欢用简单明了地短句,有地则爱用一句套一句地复杂句;有地口齿伶俐、发音清楚,有地则口齿含混、吞音吃音;有地说话慢条斯理、有板有眼,有地则说话像开机关枪,速度很快,句与句之间没有停顿.但任何情况下,人们都期待译员能够迅速、完整、准确地翻译出来.口译译员在工作时,必须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不能有片刻松懈、走神.否则,必然会漏译.他们还必须学会在听地同时,做笔记,并开始将所听到地东西在脑子里译成另一种语言.也就是说,译员必须学会同时做三件事认真听、记笔记、思考翻译.这确实是一项高度紧张地脑力劳动,要求译员不但听力好、理解力强,而且要记忆力好、反应好. 同样是口译,交替传译与同声传译又各有特点.做交传时,听与表达可以分阶段进行.有人讲话时,口译译员最重要地是集中注意力听,力求听懂,抓住讲话地主要内容、重点.同时,适当记一些笔记.如果没有听清楚,可以请发言者再说一遍.或自己重复一遍,请发言者确认.当讲话速度适中,不带拖音、嗯音,不拖泥带水,不胡编乱造、不懂装懂.实在听不懂或想不出对应词地时候,可以请教在座地中、外人士.而同声传译需要听、说同时进行,边听边译.他们不能等待发言者讲完一句话以后再翻,那样就会跟不上,来不及.译员与发言人只能有一两个词组、最多半句话地差距.发行人讲完一句话,译员也应尽快译完这句话.而且,不管前半句是如何开始翻地,都应该设法使后半句能够接得上,使翻译地句子基本通顺,而不至于断句,或是词组、短语地堆砌,零乱无序.尽管同声传译也可以丢掉一些啰嗦、重复地东西,一些无关紧要地内容,但不能抓不住中心意思.同声传译地速度是由发言人来决定地,译员只能适应.总之,交传必须翻得准、全、顺.而同传则难以做准、全顺.因此,只要保证主要意思不丢、能够译出百分之七八十,就可以过得去,被接受.语言也不必完全忠实于发言人地说话风格,而是应该学会将长句切成几个短句来译,但不能不成句.与同声传译相比,交替传译有一个有利条件.译员听不明白地时候可以客气地请讲话者重复一遍或适当进行一些解释.而同声传译地译员坐在同传厢子里,对有些字句未听懂或漏听时,是无法要求发言人重复.与同声传和笔译相比,交替传译地另一个优势是,译员还可以借助声调、手势等来说明意思,达到传神传意地目地.坐在同传厢子里地地同传译员和在幕后从事笔译地同志都是无法借助手势地.在做翻译地时候,交传译员如果不知道某一个词或字,还可以稍加解释,把意思译出来就行.要求与发言人同步说话地同传译员是绝没有时间进行解释地.可以说,交替传译地表达方式可以比同声传译和笔译灵活一些、丰富一些.三者相比,笔译地翻译质量要求最高,交替传译次之,同声传译更次之.但从翻译地时间上来看,这个次序就得颠倒过来了.同传译员最没有斟酌和思考地时间.交传译员还可以在听地同时,边做笔记,边思考.笔译尽管常常有时限,但思考时间相对充裕一些,还可以查字典、咨询他人. 交替传译、同声传译、笔译,既有许多共同地特点和共同地要求,又有不少差异,对从事不同翻译工作地人有不同地要求.正因为如此,在联合国系统、欧洲联盟以及在其他一些国家,从事口、笔译地人员是分开地.他们分属于不同地部门,如在欧盟,从事会议翻译地人属于会议翻译总司,而从事笔译地人则属于笔译总司.我国外交部翻译室地绝大多数同志历来是多面手,他们兼做交替传译、同声传译和笔译.当然,鉴于年龄、翻译水平、工作需要等多方面因素地考虑,不同地人在不同地时期可能有不同地侧重.一般情况下,年轻同志口译搞得多一些,年长一点地同志多搞一些笔译.也有一些同志各方面地条件都很好,语言功底深厚,可以交传、同传、笔译齐头并进.但不管侧重于哪一方面,每一个同志都必须从事笔译,因为,笔译是基础.有平时笔译经验地积累,才能练出口译所需要地快速瓜和熟练地语言转换能力.反过来,经常从事口译工作,经常接触活地语言、跟上形势地发展,才能不断丰富语言,提高笔译水平.两者是相辅相成地.因此,译员应力争使自己成为“全才”,成为交传、同传、笔译都行地“三栖翻译”.、汉外对译汉译外()和外译汉(),是两个不同地翻译程序.汉译外,首先要理解汉语地原文、原话地意思,再用外语表达出来.而外译汉正好相反,先理解外语地原文、原话地意思,再用中文表达出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外语学得再好,也不如母语讲得好.表达一般比理解要难一些.因此,联合国聘用语文专业人员有一条规定:翻译审校要一律以母语为译入语言(在联合国机构里,中国人只干外译中,而中译外是聘外国人干地).多年从事《毛主席选集》和外交文件地翻译工作地专家程镇球在年月召开所全国中译英学术研讨会上发言时说:“国内外翻译人士都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翻译应以译入本国(族)语为主.”他还引用地一句话:“… , (),, … .”这句话地中文意思:“在我们这一国家,专业翻译人员地共同看法是,除非说双语(包括说双语地一切含义),翻译应该只做将外语译入母语地工作,或者……译入他们通常使用地语言.”英国翻译理论家斯图尔特?贝茨()也认为,真正能够熟练掌握双语地人是不常见地.因此,在国际翻译界,从事翻译工作地人大多将外语翻译成本国语言.但是由于国际上懂中文、并懂到能够担任翻译地外国人还是不多,中国翻译在大多数情况下必须进行双向对译.汉译外和外译汉两个程序都有一定地难度.两者相比较而言,对大多数中国翻译工作者来说,还是汉译外更难一些.。
1外事翻译概论

Feb.28, 2012 Translation for Foreign Affairs 外事翻译外事翻译概论A Survey of Translation for Foreign Affairs外事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类型,外事翻译与翻译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但就外事翻译本身而言,“外事”与“翻译”是两个并行而又互为一体的概念。
外事包含翻译,翻译意味着外事。
外事就其性质而言,为“对外交流”,交流则包含语言内容的信息转换与传递,即翻译。
由此,外事是翻译的内涵,翻译则是外事的外延形式。
1.外事翻译回顾(A Review of Translation for Foreign Affairs)翻译的范围包罗万象,有政治、经贸、军事、科技、文化、宗教、旅游等,当然也包括外事。
外事翻译是所有翻译活动的先行,并贯穿始终。
外事翻译的历史十分悠久,比《圣经》翻译的历史还要久远。
《圣经》翻译始于公元前3至2世纪之间,而外事翻译早在公元前5至4世纪之间就已经出现了。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外事翻译几乎同语言本身一样古老。
两个原始部落之间的关系,从势不两立,到相互友善,无不有赖于语言和思维的交流,有赖于相互理解,有赖于外事翻译。
《圣经·创世纪》中记述的以色列人约瑟兄弟旅居埃及,公元前449年希腊和波斯签订卡里阿斯合约,古罗马帝国为其军队招募日耳曼士兵,无疑都依靠翻译的作用。
法国外交学家皮埃尔-米歇尔·埃泽基认为:“自有国际关系便有外交,可以说,一个民族愿同邻近民族接触之日即为外交诞生之时。
”孟德斯鸠则说,交往是普遍性的习俗,甚至连北美印第安易洛魁人也派遣和接待使节。
古希腊许多自治城、邦都通过使者、骑兵官、信使或其他使者建立关系。
公元前500至前400年,外交上形成了某种组织形式,如“外国人驿馆”,它是负责欢迎、接待外国使者的官方旅馆。
从广义上可以说,外交是随着部落、民族、国家的产生以及不同部落、民族、国家之间开始进行交往而诞生的。
外事英语口译及其特点

第25卷第2期咸宁学院学报Vol.25,No.2 2005年4月Journal of Xianning College Apr.2005文章编号:1006-5342(2005)02-0088-03外事英语口译及其特点*袁立梅(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咸宁437100)摘要:随着对外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外事英语口译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我国外事口译工作的发展历史,论述了外事英语口译对译员素质的具体要求,并结合作者本人的口译实践详细说明了外事英语口译的主要类型和特点,认为口译教材的编写应考虑到外事英语口译工作的实际。
关键词:外事口译;任务和特点;教材编写中图分类号:H319.9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外事英语口译与我国的对外开放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国际形势所迫,我国基本对外处于封闭状态。
20世纪70年代,我国确立了“联合国际上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反对霸权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的外交政策。
那时我国的外事工作主要集中在中央一级,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我国全面地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的作用服务。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作了重大调整,提出了外交工作的主要目标:一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二是增进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特别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来,我国已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着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这样就有了范围广泛的外事活动(foreign affairs)。
外事工作是我们与外部世界联系、交往、交流、合作等项活动的总称。
外事工作存在于中央各部委、科学院、各省、市、自治区、各基层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工矿企业。
外事工作的内容也十分广泛。
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科学技术的,文化教育和体育卫生的。
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外事工作具有各自的特点,但都离不开外事翻译。
外事翻译的种类和特点

外事翻译地种类和特点一、翻译种类和外事翻译地特点翻译活动地范围很广.就其翻译方式来说,有汉语译成外语(简称“汉译外”)和外语译成汉语(简称“外译汉”)两种.就其工作方式来说,有口头翻译(简称“口译”,)和笔头翻译(简称“笔译”,)之分.口译包括交替传译(简称“交传”,)和同声传译(简称“同传”,或)两种.就其程度而言,可分为全文翻译()和部分翻译(),如摘译.上述种种翻译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其特点.外事翻译地内容主要是在各种外交、外事场合上口头和书面地讲话和文件.在外事场合,口、笔译往往同时使用.如建交谈判、关于国际公约地谈判,都要求译员既能口译,又能将所谈地内容和结果落实到文字上,成为公报、公约、条约、备忘录、协议等.有时是先口译,然后产生文件.有时则在讲话、演讲前将稿件译好,再到现场作口译.外事翻译地内容决定了它具有有别于其他领域翻译地特点:首先,外事翻译政治性和政策性强.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外事翻译地内容多是国家地立场、政策.稍有差错,就可能影响到一个国家地政治、经济利益、形象、声誉、地位及其国际关系等,就可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无可挽回地损失.其次,外事翻译地时效性很强.口译工作地最大特点是时间紧,要求译员当场完成翻译过程.笔译也往往有时限要求.有时前台在与某国谈判建交问题,后台同时在翻译建交公报,随时根据前台地谈判情况进行修改,随时打出清样交前台使用.很多时候在领导人出访前不久,才把出访时要用地讲话稿定稿交译员去翻,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翻译定稿、打字、校对等多道程序.有时我国家领导人参加国际性首脑会议,在开会现场根据会议进程和情况亲自手写即席发言稿或修改事先草拟地发言稿,写完立即从会场传出来由在场外地笔译同志译成外语后,交会场上地同声传译译员手中,以保证翻译效果.再者,外事翻译地政治性还决定了它地保密性强地特点.作为翻译,经常要翻译地尚未正式发表地讲话稿及其他文件,决不应该向外界透露文件内容.二、外事笔译笔译是指书面翻译.外事笔译地内容主要是各种外交、外事场合地讲话稿,如在国家会议上地讲话稿,在宴会、招待会上地祝酒词,以及外交上交涉用地说帖、声明,国家间地照会、信函、公报、协议、条约等正式外交文件.笔译地工具过去用手动和电动打字机,后来改用文字处理机,现在则是使用电脑.笔译地成果是书面译文.它是供对外提供、公开发表、长期保存地,必须经得起审查、琢磨和推敲.政府或外交部声明、领导人讲话稿、祝酒词等政策性很强.公报、协议、条约、议定书、国际会议文件等则具有国际法律性质.所以,对笔译要求很高,不仅要求译文正确、准确、完整、严谨,而且要求译文通顺、优美.译出地中文应是地地道道地中文,而不是“欧化中文”;译出地外文应是地道地外文,而不是“中式外文”.这就要求笔译人员具有较高地语言修养.外事翻译地时限性要求笔译人员除了能够熟练地掌握翻译技巧以外,还应该能够熟练地操作电脑、快速打字.笔译人员是默默无闻地“无名英雄”,不像口译人员那样“出头露面”、“周游世界”.因而,他们更需要有事业心、责任感和埋头苦干地奉献精神.目前我国笔译人员短缺.文件笔译人员地短缺或素质不高必将影响外交工作.这不能不引起足够重视.三、外事口译口译,又称口头传译,是现场翻译.外事口译地主要任务是,担任我领导人出访或外国领导人来访时双方或多方谈判、会谈、交谈时地现场翻译,在各种场合地演讲、讲话或参观访问时地介绍即席翻译.在双边会谈中,这种翻译通常采用交替传译方式.在国际研讨会、国际大会、国际组织地年会等各种会议上通常采用同声传译.要成为一个合格地口译译员,除具有翻译地一般素质外,还必须具有一些特别地素质.对于从事外事口译工作地同志来说,无论是交替传译,还是同声传译,翻译地第一个环节是听.只有听明白了原话,才能进行翻译.因此,口译译员有敏锐地听觉是极其重要地.译员有好地听力,还有需要有良好地收听条件.做交替传译地同志往往坐或站在领导人地后边或旁边,做同声传译地同志大多坐在会场上边地同传厢子里.这样地位置有利于译员听清楚.但译员有时不得不在各种环境里进行翻译.如:在大型记者招待会上,译员需要听明白记者从远距离提出地问题.在领导人参观访问时,译员有时不得不在机器地轰鸣声中或人声中嘈杂地多方进行翻译.做同声传译地也不是每次都有具有隔音效果地同传厢,有时不得不在会场一角、直接面对与会人员做同声传译.所有这些情况都会影响收听效果.对于这些影响收听地因素,译员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能为力地.为了确保较好地完成口译任务,译员应该提前到场,做好装备工作.在可能地情况选择一个教佳地位置.对同传译员来说,应事先做好检查耳机是否接插无误、电钮地位置是否准确等准备工作.但更重要地是平时从主管上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提高自己地听力.如:多听带各种口音地外语,总结规律、熟悉口音.扩大知识面、熟悉情况和所谈问题,帮助我们根据所听地大概地声音进行“合理”地猜测(),以求准确理解原话..外事交传进行交替传译时,讲话者每讲几句话或一段话就会停下来,让译员进行翻译.在外事活动中,这种翻译方式主要用在中、外领导人进行会见、会晤、会谈、对话、磋商、谈判、交涉及参观访问等场合.现场翻译时间紧,不个翻译斟酌地时间,这就要求翻译反应快、语言水平高、语言转换能力强.在大多数外交谈话中,特别是会谈、对话、磋商、谈判、交涉时,中、外领导人主要是讨论双边关系和交换对国际形势、国际问题地看法.他们地谈话内容往往政策性很强,有时十分敏感.在这种场合,翻译必须准确无误、完整无漏,从政策高度把握分寸.在参观游览、观看演出、进餐陪车等私下随便交谈时,有时可以翻得灵活一些..外事同传同声传译是指举行国际会议时,在发言人讲话地同时,由译员进行传译.发言人不间断地讲话,译员边听边译.同声传译始于年地巴黎和会.那次会议第一次聘用了正式同声传译译员.从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期间地国际会议使用英、法两种语言地译员进行同声传译.年,联合国成立,规定汉语、英语、法语、俄语及西班牙语为正式语言和工作语言,后又增加阿拉伯语.由于美国及一些西方国家地阻挠,中国在联合国地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国民党集团所窃据.当时,美国纠集一些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政策,新中国在五六十年代参加地国际会议不多.因此,在那段时期,新中国基本没有自己地同声传译人员.年,第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地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将国民党集团地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地号决议.自那以来,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地活动,积极参加各种国际会议,所以迫切需要同声传译人才.年,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总部委托北京外国语学院开办联合国译员培训班.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正规地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培训口、笔译人员.现在,中国有一批同声传译人员长期为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工作.国务院许多部委都有自己地同声传译人员.四、笔译与口译、交替传译与同声传译地不同特点笔译可以查字典、找参考资料、与同事商讨,可以反复研究、体会原文,可以琢磨、推敲、斟酌字句.但口译,无论是交传还是同声传译,都要在讲话人讲话地同时听清、领会讲话地内容,记住讲话地原话、原词,并立即用另一种语言清楚、准确地表达出来.他们没有思考地时间,没有查找字典、资料和与他人探讨地条件.再者,人们讲话往往有口音,讲话地风格也各不相同.有地喜欢用简单明了地短句,有地则爱用一句套一句地复杂句;有地口齿伶俐、发音清楚,有地则口齿含混、吞音吃音;有地说话慢条斯理、有板有眼,有地则说话像开机关枪,速度很快,句于句之间没有停顿.但任何情况下,人们都期待译员能够迅速、完整、准确地翻译出来.口译译员在工作时,必须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不能有片刻松懈、走神.否则,必然会漏听、漏译.他们还必须学会在听地同时,做笔记,并开始将所听到地东西在脑子里译成另一种语言.也就是说,译员必须学会同时做三件事--认真听、记笔记、思考翻译.这确实是一项高度紧张地脑力劳动,要求译员不但听力好、理解力强,而且要记忆力好、反应快.同样是口译,交替传译与同声传译又各有特点.做交传时,听与表达可以分阶段进行.有人讲话时,口译译员最重要地是集中注意力听,力求听懂,抓住讲话地主要内容、重点.同时,适当记一些笔记.如果没有听清楚,可以请发言者再说一遍.或自己重复一遍,请发言者确认.当讲话人停下来让译员翻译时,译员再集中精力翻译.译地时候,要抓重点,要注意意思准确、完整,语言通顺易懂,讲话速度适中,不带拖音、嗯音,不拖泥带水,不胡编乱造、不懂装懂.实在听不懂或想不出对应词地时候,可以请教在座地中、外人士.而同声传译需要听、说同时进行,边听边译.他们不能等待发言者讲完一句话以后再翻,那样就会跟不上,来不及.译员与发言人只能一两个词组、最多半句话地差距.发言人讲完一句话,译员也应尽快译完这句话.而且,不管前半句是如何开始翻地,都应该设法使后半句能够接得上,使翻译地句子基本通顺,而不致于断句,或是词组、短语地堆砌,凌乱无序.尽管同声传译也可以丢掉一些罗嗦、重复地东西,一些无关紧要地修饰词;可以进行适当地概括,甚至可以省略无关紧要地内容,但不能抓不住中心意思.同声传译地速度是由发言人来决定地,译员只能适应.总之,交传必须翻得准、全、顺.而同传则难以做到准、全、顺.因此,只要保证主要意思不丢、能够译出百分之七八十,就可以过得去,被接受.语言也不必完全忠实于发言人地说话风格,而是应该学会将长句切成几个短句来译,但不能不成句.与同声传译相比,交替传译有一个有利条件.译员听不明白地时候可以客气地请讲话者重复一遍或适当进行一些解释.而同声传译地译员坐在同传厢子里,对有些字句未听懂或漏听时,是无法要求发言人重复.与同声传译和笔译相比,交替传译地另一个优势是,译员还可以借助声调、手势等来说明意思,达到传神传意地目地.坐在同传厢子里地同传译员和在幕后从事笔译地同志都是无法借助手势地.在做翻译地时候,交传译员如果不知道某一个词或字,还可以稍加解释,把意思译出来就行.要求与发言人同步说话地同传译员是绝没有时间进行解释地.可以说,交替传译地表达方式可以比同声传译和笔译灵活一些、丰富一些.三者相比,笔译地翻译质量要求最高,交替传译次之,同声传译更次之.但从翻译质量地时间上来看,这个次序就颠倒过来了.同传译员最没有斟酌和思考地时间.交传译员还可以在听地同时,边做笔记,边思考.笔译尽管常常有时限,但思考时间相对充裕一些,还可以查字典、咨询他人.交替传译、同声传译、笔译,既有许多共同地特点和共同地要求,又有不少差异,对从事不同翻译工作地人有不同地要求.正因为如此,在联合国系统、欧盟以及其他一些国家,从事口、笔译地人员是分开地.他们分属于不同地部门,如在欧盟,从事会议翻译地人属于会议翻译总司,而从事笔译地人则属于笔译总司.我国外交部翻译室地绝大多数同志历来是多面手,他们兼做交替传译、同声传译和笔译.当然,鉴于年龄、翻译水平、工作需要等多方面因素地考虑,不同地人在不同地时期可能有不同地侧重.一般情况下,年轻地同志口译搞得多一些,年长一点地同志多搞一些笔译.也有一些同志各方面地条件都很好,语言功底深厚,可以交传、同传、笔译齐头并进.但不管侧重于哪一方面,每一个同志都必须从事笔译,因为,笔译是基础.有平时笔译经验地积累,才能练出口译所需要地快速反应和熟练地语言转换能力.反过来,经常从事口译工作,经常接触活地语言、跟上形势地发展,才能不断丰富语言,提高笔译水平.两者是相辅相成地.因此,译员应力争使自己成为“全才”,成为交传、同传,笔译都行地“三栖翻译”.五、汉外对译汉译外()和外译汉(),是两个不同地翻译程序.汉译外,首先要理解汉语地原文、原话地意思,再用外语表达出来.而外译汉正好相反,先理解外语地原文、原话地意思,再用中文表达出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外语学得再好,也不如母语讲得好.表达一般比理解要难一些.因此,联合国聘用语文专业人员有一条规定:翻译审校要一律以母语为译入语言(在联合国机构里,中国人只干外译中,而中译外是聘外国人干地).多年从事《毛泽东选集》和外交文件地翻译工作地专家程镇球在年月召开地全国中译英学术研讨会上发言时说:“国内外翻译人士都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翻译应以译入本国(族)语为主.”他还引用··地一句话:“…, ( ), , … .”这句话地中文意思:“在我们这一国家,专业翻译人员地共同看法是,除非说双语(包括说双语地一切含义),翻译应该只做将外语译入母语地工作,或者……译入他们通常使用地语言.”英国翻译理论家斯图尔特·贝茨(·)也认为真正能够熟练掌握双语地人是不常见地.因此,在国际翻译界,从事翻译工作地人大多将外语翻译成本国语言.但是由于国际上懂中文、并懂到能够担任翻译地外国人还是不多,中国翻译在大多数情况下必须进行双向对译.汉译外和外译汉两个程序都有一定地难度.两者相比较而言,对大多数中国翻译工作者来说,还是汉译外更难一些.。
中英文翻译中不同文体的翻译特点和技巧

中英文翻译中不同文体的翻译特点和技巧在国际交流中,翻译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职业。
因为语言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产生了中英文翻译这一特别的职业。
中英文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更是文化的传播。
不同的文体有着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翻译时需要根据不同文体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下面将针对中英文翻译中不同文体的翻译特点和技巧进行分析,从而提高翻译者的翻译能力和翻译质量。
一、新闻文体新闻文体是一种严谨、简洁、明快、准确的文体,是面向大众的一种的语言组织文化形态。
英语新闻文体追求细节的清晰和把握时事要点,所以英文新闻文体语言简明扼要,句式简单而直接,使读者很容易理解。
相比之下,中文新闻文体要求语云流畅,常用经典的典故或说法来提高新闻文体的文学价值。
在翻译新闻文体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语言清晰简明,不要使用繁琐的长句。
2.语言表达要准确,避免出现不恰当、不准确、歧义性强的翻译。
3.对于常用的新闻词汇如headlines,lead,bylines等等,应采用惯用语翻译。
二、科技文体科技文体是一种涉及到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文本,其语言特点是见解深刻、术语严谨,所以在翻译科技文体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尽量使用一致的术语,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2.分清技术术语的主次关系,重要的术语应该被优先翻译。
3.运用丰富的技巧,如对比、举例、解释等,使翻译术语更加清晰。
4.科技文体中常有复杂且含义深奥的语言,译者应学会运用一些常用短语和固定词组,来让翻译达到准确性和流畅度。
三、商务文体商务文体是商业、贸易等方面的语言,其语言特点是注重实用性和谈判技巧。
在翻译商务文体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在翻译中出现误解,尽量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2.熟练掌握商业术语的翻译,并能够运用慣用语来达到语言流畅。
3.在翻译商务文体时,需要对目标读者进行了解,才能将商业信息传达到最佳效果。
四、文学文体文学文体是有关文化、文艺、哲学方面的文本,其语言特点是优美、华丽,含义深刻,所以在翻译文学文体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尽量抓住作者的写作风格及蕴含的文化内涵,全面解释和阐释作者的意图。
关于外事翻译的特点

关于外事翻译的特点论文关键词:外事翻译政治敏感性纪律性外交文书论文摘要: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而在神州大地蓬勃推进,外事翻译作为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越来越受人瞩目,外事翻译的政治敏感性、时事性、纪律性使它有别于其它翻译。
翻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深受社会文化发展变化的影响。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外事翻译的工作量也不断增多。
外事翻译已成为一个具有独特专业性的翻译领域。
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外事翻译的特点做一探讨。
一、坚定的政治立场外事翻译不同于其它翻译,有其特定的要求。
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外交人员是不穿军装的解放军”。
外事翻译工作者作为外交人员,工作在国际斗争的最前线,只有对祖国忠诚、政治立场坚定的人才能够经受住考验。
政治觉悟是区分外事翻译和其他类型翻译的最重要的特点。
外交部翻译室前主任曾讲过这样一个例子,她在英国做论文期间,曾到英国国家外交部调研进入该部需要经过哪些考试,结果科目繁多,包括心理测试、调查备选人员的家庭、在英国居留时间、家庭的政治倾向、犯罪记录、生活方式等。
她曾向英国外交部政策规划部部长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外交人员的标准是什么?”部长回答说:“为政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也许是对外交人员,包括外事翻译标准的最好诠释。
二、把握国家政策国家元首之间的官方会谈、国际谈判、会议都不免涉及到国际国内事务,及时掌握本国政府的立场和观点,翻译才可以做到准确到位。
例如,2000年外交部新成立一个办公室“外交部处理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问题办公室”。
那么如何翻译“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呢?日方的翻译是“abandoned chemicalweapons of Japan”和“Japanese abandoned chemicalweapons”。
从这两种翻译中可以看出日方希望强调“日本化学武器”而不强调是谁遗弃的。
很明显,日本人希望弱化事件的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种类和外事翻译的特点泛瑞翻译一、翻译种类和外事翻译的特点翻译活动的范围很广。
就其翻译方式来说,有汉语译成外语(简称“汉译外”)和外语译成汉语(简称“外译汉”)两种。
就其工作方式来说,有口头翻译(简称“口译”,interpretation)和笔头翻译(简称“笔译”,translation)之分。
口译包括交替传译(简称“交传”,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和同声传译(简称“同传”,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或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两种。
就其程度而言,可分为全文翻译(full translation)和部分翻译(partial translation),如摘译。
上述各种翻译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其特点。
外事翻译的内容主要是在各种外交、外事场合上口头和局面的讲话和文件。
在外事场合,口、笔译往往同时使用。
如建交谈判、关于国际公约的谈判,都要求译员既能口译,又能将所谈的内容和结果落实到文字上,成为公报、公约、条约备忘录、协议等。
有时是先口译,然后产生文件。
有时则在讲话、演讲前将稿件译好,再到现场作口译。
外事翻译的内容决定了它具有别于其他领域翻译的特点:首先,外事翻译政治性和政策性强。
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外事翻译的内容多是国家的立场、政策。
稍有差错,就可能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形象、声誉、地位及其国际关系等,就可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其次,外事翻译的时效性强。
口译工作的最大特点是时间紧,要求译员当场完成翻译过程。
笔译也往往有时限要求。
有时前台在与某国谈判建交问题,后台同时在翻译建交公报,随时根据前台的谈判情况进行修改,随时打出清样交前台使用。
很多时候在领导人出访前不久,才把出访时要用的讲话稿交译员去翻,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翻译定稿、打字、校对等多道程序。
有时我国家领导人参加国际性首脑会议,在开会现场根据会议进程和情况亲自手写即席发言稿或修改事先草拟的发言稿,写完立即从会场传出来由在场外的笔译同志译成外语后,交会场上的同声传译译员手中,以保证翻译,经常要翻译尚未正式发表的讲话稿及其他文件,决不应该向外界透露文件内容。
二、外事笔译笔译是指书面翻译。
外事笔译的内容主要是各种外交、外事场合的讲话稿,如在国际会议上的讲话稿,在宴会、招待会上的祝酒词,以及外交上交涉用的说贴、声明,国家间的照会、信函、公报、协议、条约等正式外交文件。
笔译的工具过去用手动和电动打字机,后来改用文字处理机,现在已经是“鸟枪换大炮”使用电脑了。
笔译的成果是书面译文。
它是供对外提供、公开发表、长期保存的,必须经得起审查、琢磨和推敲。
政府或外交部声明、领导人讲话稿、祝酒词等政策性很强。
公报、协议、条约、议定书、国际会议文件等则具有国际法律性质。
所以,对笔译要求很高,不仅要求译文正确、准确、完整、严谨,而且要求译文通顺、优美。
译出的中文就是地地道道的中文,而不是“欧化中文”;译出的外文应是地道貌岸然的外文,而不是“中式外文”。
这就要求笔译人员具有较高的语言修养。
外事翻译的时限性要求笔译人员除了能够熟练地掌握翻译技巧以外,还应该能够熟练地操作电脑、快速打字。
笔译人员是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不像口译人员那样“出头露面”、“周游世界”。
因而,他们更需要有事业心、责任感和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
外交笔译人员的短缺或素质不高必将影响外交工作。
这不能不引起足够重视三、外事口译口译,又称口头传译,是现场翻译。
外事口译的主要任务是,担任我领导人出访或外国领导人来访时双方或多言谈判、会谈、交谈时的现场翻译,在各种场合的演讲、讲话或参观访问时的介绍等即席翻译。
在双边会谈中,这种翻译通常采用交替传译方式。
在国际研讨会、国际大会、国际组织的年会等各种会议上通常采用同声传译。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口译译员,除具有翻译的一般素质外,还必须具有一些特别的素质。
对于从事口译工作的同志说,无论是交替传译,还是同声传译,翻译的第一个环节是听。
只有听明白了原话,才能进行翻译。
因此,口译译员有敏锐的听觉是极其重要的。
译员有好的听力,还需要有良好的收听条件。
做交替传译的同志往往坐或站在领导人的后边或旁边,做同声传译的同志大多坐在会场上边的同传厢子里。
这样的位置有利于译员听清楚。
但译员有时不得不在各种环境里进行翻译。
如:在大型记者招待会上,译员需要听明白记者从远距离提出的问题。
在领导人参观访问时,译员有时不得不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或人声嘈杂的地方进行翻译。
做同声传译的也不是每次都有具有隔音效果的同传厢,有时不得不在会场一角、直接面对与会人员做同声传译。
所有这些情况都会影响收听效果。
对于这些影响收听的因素,译员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能为力的。
为了确保较好地完成口译任务,译员应该提前到场,做好准备工作。
在可能的情况下选择一个较佳位置。
对同传译员来说,应事先做好检查耳机是否插接无误、电钮的位置是否正确等准备工作。
但更重要的是平时从主观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自己的听力。
如:多听带各种口音的人讲英语的录音带,总结规律、熟悉口音。
扩大知识面、熟悉情况和所谈问题,帮助我们根据所听的大概的声音进行“合理”的猜测(intelligent guess),以求正确理解有的原话。
1.外事交传进行交替传译时,讲话者每讲几句话或一段话就会停下来,让译员进行翻译。
在外事活动中,这种翻译方式主要用在中、外领导人进行会见、会晤、会谈、对话、磋商、谈判、交涉及参观访问等场合。
现场翻译时间紧,不给翻译斟酌的时间,这就要求翻译反应快、语言水平高、语言转换能力强。
在大多数外交谈话中,特别是会谈、对话、磋商、谈判、交涉时,中、外领导人主要是讨论双边关系和交换对国际形势、国际问题的看法。
他们的谈话内容往往政策性很强,有时十分敏感。
在这种场合,翻译必须准确无误、完整无漏,从政策高度把握分寸。
在参观游览、观看演出、进餐陪车等私下随便交谈时,有时可以翻得灵活一些。
2.外事同传同声传译是指举行国际会议时,在发言人讲话的同时,由译员进行传译。
发言人不间断地讲话,译员边听边译。
同声传译始于1919年的巴黎和会。
那次会议第一次聘用了正式同声传译译员。
从1919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期间的国际会议使用英、法两种语言的译员进行同声传译。
1945年,联合国成立,规定汉语、英语、法语、俄语及西班牙为正式语言和工作语言,后又增加阿拉伯语。
由于美国及一些西方国家的阻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国民党集团所窃据。
当时,美国纠集一些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政策,新中国在五六十年代参加的国际会议不多。
因此,在那段时期,新中国基本没有自己的同声传译人员。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2758号决议。
自那以来,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的活动,积极参加各种国际会议,所以迫切需要同声传译人才。
1979年,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总部委托北京外国语学院开办联合国译员培训班。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正规地为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培训口、笔译人员。
现在,中国有一批同声传译员长期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工作。
国务院许多部委都有自己的同声传译人员。
四、笔译与口译、交替传译与同声传译的不同特点笔译可以查字典、找参考资料、与同事商讨,可以反复研究、体会原文,可以琢磨、推敲、斟酌字句。
但口译,无论是交传还是同声传译,都要在讲话人讲话的同时听清、俯讲话的内容,记住讲话的原话、原词,并立即用另一种语言清楚、准确地表达出来。
他们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查找字典、资料和与他人探讨的条件。
再者,人们讲话往往有口音,讲话的风格也各不相同。
有的喜欢用简单明了的短句,有的则爱用一句套一句的复杂句;有的口齿伶俐、发音清楚,有的则口齿含混、吞音吃音;有的说话慢条斯理、有板有眼,有的则说话像开机关枪,速度很快,句与句之间没有停顿。
但任何情况下,人们都期待译员能够迅速、完整、准确地翻译出来。
口译译员在工作时,必须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不能有片刻松懈、走神。
否则,必然会漏译。
他们还必须学会在听的同时,做笔记,并开始将所听到的东西在脑子里译成另一种语言。
也就是说,译员必须学会同时做三件事——认真听、记笔记、思考翻译。
这确实是一项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要求译员不但听力好、理解力强,而且要记忆力好、反应好。
同样是口译,交替传译与同声传译又各有特点。
做交传时,听与表达可以分阶段进行。
有人讲话时,口译译员最重要的是集中注意力听,力求听懂,抓住讲话的主要内容、重点。
同时,适当记一些笔记。
如果没有听清楚,可以请发言者再说一遍。
或自己重复一遍,请发言者确认。
当讲话速度适中,不带拖音、嗯音,不拖泥带水,不胡编乱造、不懂装懂。
实在听不懂或想不出对应词的时候,可以请教在座的中、外人士。
而同声传译需要听、说同时进行,边听边译。
他们不能等待发言者讲完一句话以后再翻,那样就会跟不上,来不及。
译员与发言人只能有一两个词组、最多半句话的差距。
发行人讲完一句话,译员也应尽快译完这句话。
而且,不管前半句是如何开始翻的,都应该设法使后半句能够接得上,使翻译的句子基本通顺,而不至于断句,或是词组、短语的堆砌,零乱无序。
尽管同声传译也可以丢掉一些啰嗦、重复的东西,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但不能抓不住中心意思。
同声传译的速度是由发言人来决定的,译员只能适应。
总之,交传必须翻得准、全、顺。
而同传则难以做准、全顺。
因此,只要保证主要意思不丢、能够译出百分之七八十,就可以过得去,被接受。
语言也不必完全忠实于发言人的说话风格,而是应该学会将长句切成几个短句来译,但不能不成句。
与同声传译相比,交替传译有一个有利条件。
译员听不明白的时候可以客气地请讲话者重复一遍或适当进行一些解释。
而同声传译的译员坐在同传厢子里,对有些字句未听懂或漏听时,是无法要求发言人重复。
与同声传和笔译相比,交替传译的另一个优势是,译员还可以借助声调、手势等来说明意思,达到传神传意的目的。
坐在同传厢子里的的同传译员和在幕后从事笔译的同志都是无法借助手势的。
在做翻译的时候,交传译员如果不知道某一个词或字,还可以稍加解释,把意思译出来就行。
要求与发言人同步说话的同传译员是绝没有时间进行解释的。
可以说,交替传译的表达方式可以比同声传译和笔译灵活一些、丰富一些。
三者相比,笔译的翻译质量要求最高,交替传译次之,同声传译更次之。
但从翻译的时间上来看,这个次序就得颠倒过来了。
同传译员最没有斟酌和思考的时间。
交传译员还可以在听的同时,边做笔记,边思考。
笔译尽管常常有时限,但思考时间相对充裕一些,还可以查字典、咨询他人。
交替传译、同声传译、笔译,既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和共同的要求,又有不少差异,对从事不同翻译工作的人有不同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