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产业现状

合集下载

2024年牦牛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牦牛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牦牛市场规模分析1. 引言牦牛是一种适应高寒地区生存的动物,被广泛用于肉食和乳制品生产。

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对高蛋白食品的需求增加,牦牛市场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牦牛市场规模进行分析,以了解其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

2. 牦牛市场现状目前,牦牛市场主要以肉食和乳制品为主要产品。

牦牛肉因其独特的口感和高蛋白质含量在市场上拥有一定的竞争力,广受消费者喜爱。

乳制品方面,牦牛奶因其特殊的成分和营养价值也备受推崇。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牦牛市场规模较小,但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随着对高蛋白食品的需求增加和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关注,牦牛市场有望进一步发展。

3. 2024年牦牛市场规模分析3.1 市场容量牦牛市场规模的核心指标是市场容量,即市场的潜在需求规模。

牦牛作为高蛋白食品的一种,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收入的提高,高蛋白食品的需求将逐渐增加,提高了牦牛市场的潜在容量。

3.2 市场需求牦牛市场的需求主要来自食品加工业和消费领域。

食品加工业对高品质的牦牛肉和乳制品有较高需求,消费领域则主要体现在牦牛肉的消费以及乳制品的市场需求。

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牦牛肉和乳制品的市场需求呈现稳定增长趋势。

3.3 市场竞争尽管牦牛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但竞争态势日趋激烈。

目前,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牦牛产品品牌,同时还有其他高蛋白食品与之竞争。

价格、品质和品牌知名度成为了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

4. 牦牛市场前景基于对牦牛市场规模的分析,可以看出牦牛市场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人们对高蛋白食品的需求增加和健康意识的加强,牦牛肉和乳制品市场有望持续成长。

然而,牦牛市场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牦牛产品的知名度相对较低,宣传和推广工作亟待加强。

其次,市场上存在假冒伪劣产品的问题,监管和质量控制需要进一步加强。

5. 结论综上所述,牦牛市场目前规模较小,但呈现增长态势。

通过加强市场推广,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牦牛市场有望实现更大的发展。

牦牛产业现状

牦牛产业现状

耗牛产业现状RevisedonNovember25,2020牦牛是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的特有牛种,是惟一能够充分利用青藏高原草地资源进行动物性生产的优势畜种和特有的遗传资源。

它以对高海拔地带严寒、缺氧、缺草等恶劣条件的良好适应能力而成为高寒牧区不可替代的生产生活资料,可提供奶、肉、毛、绒、皮革、役力、燃料等生产、生活必需品,在高寒牧区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社会、经济地位。

中国是牦牛的主产国,占世界总数1400万头的92%,分布于青海(470万头),西藏(415万头),四川万头),甘肃(112万头),新疆(25万头),云南(5万头)。

蒙古是世界上第二个牦牛较多的国家,有牦牛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的5%,其余分布在吉尔吉斯、哈萨克、尼泊尔、印度等;此外,不丹、锡金、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也有少量牦牛分布。

牦牛分布区域辽阔,由于主产地的地理生态条件、草地类型、饲牧水平、选育程度、社会经济结构等不同,致使牦牛在体态结构、外貌特征、生产性能、利用方向等方面有所差异。

形成中国牦牛的11个优良类群和一个培育品种大通牦牛、青海高原牦牛、环湖牦牛、长毛牦牛、甘肃天祝白牦牛、西藏亚东牦牛、西藏斯布牦牛、西藏高山牦牛、新疆巴州牦牛、四川九龙牦牛、麦洼牦牛、云南中旬牦牛。

牦牛对高寒草原高度的适应性,具有肉、乳、毛、役兼用的多种经济用途。

1牦牛产品的特点牦牛是青藏高原不可替代的牛种。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牧草生长期短、辐射强、气压低,牦牛在此生态条件下能正常生产和繁衍。

并具有乳、肉、毛、役兼用的多种经济用途。

与其他培育品种不同的生产性能和特点,在高寒草原终年放牧无补饲,生产和繁殖具有季节性。

产肉性能:牦牛体重220~350kg,屠宰率50%,肉蛋白质21%~22%,脂肪2%~3%。

牦牛肉暗红色,肌肉纤维粗。

牦牛肉质鲜美,具有高蛋白(比黄牛高%),低脂肪(比黄牛低%),低热量(比黄牛低%),多氨基酸(比黄牛多2种)的特点。

中国牦牛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牦牛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牦牛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一、牦牛生产情况世界现有牦牛头数约1700万头,中国是牦牛主产国,有牦牛1600多万头,占90%以上。

牦牛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是高寒藏区的重要特色产业。

西藏自治区、青海藏区、四川藏区、甘肃藏区、云南藏区、新疆巴州均有分布。

2015年以来,全国牦牛存栏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15年的1506万头逐步增加到2019年的1621万头,年均增长1.5%;牦牛肉产量也由2015年的45万吨增加到2019年的53万吨,年均增长3.6%。

总体而言,全国牦牛(活重)总成本呈V形趋势。

2012年为最高点(每头3758元),之后下降到2016年低点(每头2757元),2017年后呈上升趋势。

分环节看,各养殖环节均实现盈利。

据西藏和其他四省藏区牦牛养殖户调查,各环节成本收益各不相同。

母牛、犊牛、架子牛和育肥牛纯收益分别为1177元、1043元、1414元和2861元,育肥牛环节收益最高。

二、牦牛屠宰情况牦牛的现代化屠宰加工技术迅速普及,牦牛肉产品的种类和质量、消费量、销售半径都在迅速提高和扩大。

牦牛肉的市场需求催生了很多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而藏区对牦牛肉的传统消费方式并未受影响。

2020年中国牦牛屠宰量约为370万头,相对于2019年上升了10万头,同比上升2.78%。

中国牦牛胴体产量呈现上升趋势,从2016年的41万吨上升至2020年48万吨,2020年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胴体产量上升幅度下降。

2018年中国牦牛平均胴体产量达到最大值,为131千克/头,随后牦牛平均胴体产量开始下降,到2020年中国牦牛平均胴体产量下降至128千克/头。

随着中国牦牛屠宰量的不断上升,中国牦牛净肉产量也在不断上升,到2020年中国牦牛净肉产量上升至39万吨,相对于2019年上升了2万吨,同比上升5.41%。

三、牦牛产值我国的资源禀赋和最小成本的经济铁则,决定了养殖阶段的“小群体大规模”与屠宰加工阶段的“小产能大产量”是适合现阶段我国肉用牛(肉牛、牦牛、水牛、奶牛副产物)产业基本国情的产业模式,逐母牛产地、粗饲料资源及环境条件而居的育肥场(户、企)所客观形成的中国特色“肉源分散”格局与人口占全国36% 以上分散于农村的民生需求是其基础。

2024年牦牛市场调研报告

2024年牦牛市场调研报告

2024年牦牛市场调研报告引言本报告对牦牛市场进行了调研,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了解了牦牛市场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本报告旨在为公司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提供参考。

市场概况牦牛作为一种重要的家畜,广泛分布在西藏等地。

牦牛的肉、皮毛以及其他副产品在市场上有一定的需求。

牦牛市场受到经济发展、消费者需求以及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根据调研数据,牦牛肉市场在过去几年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主要得益于人们对高品质肉类的追求和对健康、营养食品的需求增加。

此外,牦牛皮毛市场也有一定规模的需求,但发展相对较慢。

牦牛市场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牦牛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很难满足消费者的高品质需求。

其次,牦牛市场的供应链不够完善,物流和销售环节存在一定的问题。

此外,由于牦牛市场的地域局限性,市场规模相对较小。

市场机会与挑战牦牛市场存在一些机会和挑战。

首先,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牦牛肉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

其次,牦牛因其独特的皮毛特性,在时尚和纺织品领域也具有潜在的市场机会。

然而,牦牛市场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牦牛产品的质量问题需要得到解决,以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

其次,物流和销售渠道的改善是市场发展的关键。

此外,由于牦牛市场的地域局限性,产品推广和市场扩大存在一定难度。

市场推广策略为了在牦牛市场取得竞争优势,公司可以采取以下推广策略:1.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对牦牛养殖的管理和控制,确保牦牛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2.拓展销售渠道:与超市、餐饮等渠道建立合作关系,扩大产品的销售范围。

3.加强品牌建设:通过市场宣传和品牌推广,提高公司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认知度。

4.开发新产品:根据消费者需求,开发更多样化的牦牛产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5.加强合作:与相关行业合作,如时尚和纺织品行业,共同开发牦牛产品的新应用领域。

结论牦牛市场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后,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机遇。

通过改善产品质量、推广市场、开发新产品和加强合作,公司有望在牦牛市场获得竞争优势。

2024年牦牛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牦牛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牦牛市场发展现状引言牦牛是一种重要的家畜,在中国和一些亚洲国家被广泛饲养。

牦牛市场的发展对于推动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以及保护牦牛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牦牛市场的发展现状,包括市场规模、经济价值、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市场规模牦牛的饲养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北地区,如青藏高原、内蒙古、甘肃等地。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中国牦牛养殖户达到300万户,养殖数量约为5000万头。

牦牛市场规模巨大,占据了农牧业产值的相当比例。

经济价值牦牛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首先,牦牛的肉类供应是重要的农产品之一。

牦牛肉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和多种营养物质,备受消费者青睐。

其次,牦牛毛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广泛用于纺织品和毛绒制品。

此外,牦牛还可以提供鲜奶、皮革等副产品,进一步增加了其经济价值。

存在的问题品种退化在长期的人工驯化过程中,部分地区的牦牛品种发生了退化。

品种退化主要表现在体形较小、生长慢、产奶量低等方面,这影响了牦牛市场的发展。

销售渠道狭窄牦牛市场的销售渠道相对狭窄,主要以传统的农贸市场和个体商户为主。

这些销售渠道的问题在于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交易效率低下,阻碍了牦牛市场的发展。

养殖技术不足由于地域差异和技术落后等原因,牦牛养殖技术在一些地区仍然滞后。

养殖技术不足导致养殖成本较高,影响了牦牛养殖的规模和效益。

生态环境问题牦牛生活的青藏高原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但由于过度放牧和环境污染等原因,牦牛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这对于牦牛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未来发展趋势品种改良为了提高牦牛市场的质量和竞争力,需要加大品种改良的力度。

通过引进和培育高产优质的牦牛品种,可以提高牦牛的养殖效益,满足市场需求。

拓宽销售渠道为了推动牦牛市场的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牦牛交易市场和销售渠道。

通过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拓宽牦牛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交易效率,推动市场的发展。

强化技术支持加强牦牛养殖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向养殖户提供技术咨询和培训,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2023年牦牛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2023年牦牛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2023年牦牛行业市场规模分析牦牛是我国的国家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内蒙古等地区。

牦牛是一种重要的草地畜牧动物,是高原地区重要的传统产业,牦牛产业对于解决当地居民就业和增加财政收入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本文将对牦牛行业市场规模进行分析。

一、行业概况我国的牦牛产业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区发展较为完善,主要以放牧为主。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和环保,对于“草原 + 牦牛”的生态产业有更高的需求,牦牛肉等产品也逐渐成为市场上的爆款。

二、市场分析1. 牛奶市场目前国内牦牛的牛奶市场极小,暂无成熟的商业化牦牛乳加工企业。

但是,牦牛乳中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成分含量优于牛奶,摄入后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防止牛奶蛋白过敏等作用。

有潜力的市场正在形成。

2. 肉食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牛肉、羊肉价格逐渐上涨,而牦牛肉则以其营养丰富、口感独特等特点,成为市场上的新宠。

目前,牦牛肉已经在大型超市和酒店等场所供应,同时也被加工为其他产品,如牦牛灌肠、牛肉干、灰豆肉等。

3. 毛皮市场牦牛毛皮温暖舒适,具有较高商业价值,是面向国际市场的商品。

藏区的毛皮厂开始集中收购和加工牦牛毛皮,利用现代化工艺技术加工生产成各种毛皮制品,如大衣、帽子、皮靴等,供应到全国各地及国外地区。

三、前景分析牦牛产业与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紧密相连,具有天然的绿色和有机特点。

未来几年,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断优化和生产技术的提升,牦牛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在今后的发展中,可考虑进一步提升牦牛肉产品质量,完善供应链体系,开拓国内外市场;培育一批具有规模、优质、品牌、社会效益的牦牛养殖模式;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养殖技术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等方面,促进牦牛产业跨越式发展。

牦牛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现状及趋势

牦牛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现状及趋势

牦牛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现状及趋势牦牛,作为我国西藏高原上的特有动物,一直以来都是藏区牧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其产肉、产毛、产奶的多功能性,牦牛产业一直是藏区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牦牛产业也逐渐受到更多的关注。

本文将从牦牛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出发,对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

一、牦牛养殖环节的现状及趋势1. 现状:牦牛养殖主要集中在我国西藏、青海等藏区地区。

由于牦牛在这些地区具有相对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因此养殖效益较高。

目前,牦牛养殖主要以散养和半散养为主,规模化经营较少。

2. 趋势:未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升,牦牛养殖将逐渐实现规模化、现代化管理。

在环保意识上升的今天,生态养殖模式将受到更多关注,绿色养殖也将成为发展趋势。

二、牦牛产品加工环节的现状及趋势1. 现状:牦牛产品主要包括牦牛肉、牦牛奶制品和牦牛毛制品。

目前,牦牛产品加工主要还停留在传统水平,加工工艺相对简单,产品附加值不高。

2. 趋势:随着国内外对牦牛产品需求的增加,牦牛产品加工业也将逐渐迈向现代化。

提高产品的加工技术水平、开发更多牦牛产品品种、增加产品附加值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牦牛市场营销环节的现状及趋势1. 现状:牦牛产品的市场销售主要还停留在传统的方式上,主要在本地销售,市场较为局限。

2. 趋势:未来,随着交通、物流、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牦牛产品的销售将逐渐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多样化的销售渠道和品牌化营销将成为未来市场营销的主要发展方向。

四、个人观点及总结在对牦牛产业链各环节的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后,我认为牦牛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消费升级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牦牛产品的市场前景一片光明。

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化管理的推广也将为牦牛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我对牦牛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我对牦牛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牦牛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牦牛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牦牛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牦牛是高原地区一种重要的经济动物,被誉为“青藏高原的百宝之兽”,其产业发展在近年来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将分析牦牛产业的现状,并展望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牦牛产业现状分析1. 养殖规模扩大: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牦牛养殖规模逐渐扩大。

在青藏高原等地,越来越多的牦牛养殖基地和现代化养殖场相继建立,养殖数量和养殖区域不断增加。

2. 提高养殖技术:现代养殖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牦牛产业的发展。

通过科学管理、合理饲养和疾病防控,牦牛的养殖效益得到提高,养殖者的收益也相应增加。

3. 产品加工创新:牦牛肉、牛皮、牦牛奶等众多牦牛副产品在市场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同时,利用牦牛的毛、角等资源进行加工和开发,开创了牦牛副产品的多元化市场。

4. 高品质农产品:牦牛产业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倡导无公害、绿色、有机的生产方式,通过全程监管和溯源体系来确保产品的品质。

高品质的牦牛农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二、牦牛产业发展趋势的展望1. 潜力巨大的市场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对具有特色的农产品的需求逐渐增长。

牦牛肉作为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类产品,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而牦牛奶作为高原乳业的代表,也备受青睐。

2. 高品质农产品的重视: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度增加,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也在增加。

牦牛肉和牦牛奶作为天然、绿色、营养丰富的农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 深加工与品牌建设:目前,牦牛产业主要处于初级加工阶段,深加工程度相对较低。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牦牛产业应加大对产品深加工的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

4. 优化养殖模式:在牦牛养殖上,要改变传统方式,引进现代化养殖技术,提高牦牛养殖的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牦牛产业的同时,还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避免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发对草原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

5. 国际市场开拓:牦牛产业在国内市场存在较大的竞争,因此,开拓国际市场对于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牦牛产业现状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牦牛是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的特有牛种,是惟一能够充分利用青藏高原草地资源进行动物性生产的优势畜种和特有的遗传资源。

它以对高海拔地带严寒、缺氧、缺草等恶劣条件的良好适应能力而成为高寒牧区不可替代的生产生活资料,可提供奶、肉、毛、绒、皮革、役力、燃料等生产、生活必需品,在高寒牧区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社会、经济地位。

中国是牦牛的主产国,占世界总数 1400 万头的 92% ,分布于青海( 470 万头),西藏( 415 万头),四川万头) , 甘肃( 112 万头),新疆( 25 万头),云南( 5 万头)。

蒙古是世界上第二个牦牛较多的国家,有牦牛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的 5% ,其余分布在吉尔吉斯、哈萨克、尼泊尔、印度等;此外,不丹、锡金、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也有少量牦牛分布。

牦牛分布区域辽阔,由于主产地的地理生态条件、草地类型、饲牧水平、选育程度、社会经济结构等不同,致使牦牛在体态结构、外貌特征、生产性能、利用方向等方面有所差异。

形成中国牦牛的 11 个优良类群和一个培育品种大通牦牛、青海高原牦牛、环湖牦牛、长毛牦牛、甘肃天祝白牦牛、西藏亚东牦牛、西藏斯布牦牛、西藏高山牦牛、新疆巴州牦牛、四川九龙牦牛、麦洼牦牛、云南中旬牦牛。

牦牛对高寒草原高度的适应性,具有肉、乳、毛、役兼用的多种经济用途。

1 牦牛产品的特点牦牛是青藏高原不可替代的牛种。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牧草生长期短、辐射强、气压低,牦牛在此生态条件下能正常生产和繁衍。

并具有乳、肉、毛、役兼用的多种经济用途。

与其他培育品种不同的生产性能和特点,在高寒草原终年放牧无补饲,生产和繁殖具有季节性。

产肉性能 : 牦牛体重 220 ~ 350kg , 屠宰率 50%, 肉蛋白质 21% ~ 22%, 脂肪 2% ~ 3% 。

牦牛肉暗红色 , 肌肉纤维粗。

牦牛肉质鲜美,具有高蛋白(比黄牛高 % ),低脂肪(比黄牛低 % ),低热量(比黄牛低 % ),多氨基酸(比黄牛多 2 种)的特点。

产乳性能 : 牦牛在放牧状态下 , 在泌乳期 150d, 牦牛总泌乳量平均 487kg , 平均日泌乳量。

以第 5 胎最高 , 达 520kg , 平均日泌乳。

1 头犊牛日哺量~1 .9kg , 占母牦牛日泌乳量 1/2 ~ 2/3 。

各地牦牛的产奶量差异较大 , 受季节、放牧管理胎次、产犊时期、挤奶次数与技术、草场类型、类群性能等相关因素有关。

牦牛乳脂率高( % ~ % ),可开发高档的奶粉、炼乳、黄油、奶酪、干酪素等。

产毛绒性能 : 产毛绒 1 ~ 2 .5kg , 产绒 300 ~ 500g / 头 , 绒细度±μ m, 净绒率约 90% 。

牦牛绒纤维细,保暖性好,是特种高级毛纺原料,许多性能优于山羊绒和兔毛,尤其是白牦牛绒一直是世界市场的俏销产品。

役用性能 : 牦牛可驮重 60 ~ 80kg , 日行 20 ~ 30km, 牦牛四肢强壮 , 蹄小结实 , 还是牧民的交通和使役工具,它可驮、可驾、可骑、可犁,享有“高原之舟”之称。

牦牛粪晒干后,还是牧民生火做饭取暖的燃料。

同时,牦牛也是青藏高原独特的景观动物。

牦牛和藏族人民的物质生产、文化生活、宗教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近乎是藏族民众的“图腾”动物,宗教活动、文化娱乐生活和日常祭祀都少不了牦牛。

牦牛分布的区域是我国西北、西南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是海拔 3000m 以上的生态脆弱区。

因此,牦牛作为一种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和经济资源在青藏高原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2 发展现状品种退化严重,生产性能较低长期以来落后的生产方式和闭塞的自然地理环境,导致牦牛近亲繁殖严重,部分品种退化严重,畜群周转减慢。

同时,畜群结构的不合理也严重影响着牦牛群体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地区除饲养牦牛外,还饲养着许多马匹。

另外,高龄母牛比例大,性别比例不合理,牦牛生长发育缓慢,产犊时间推迟,生产性能较低。

据资料报道,现在牦牛的初生、 1 岁、 2 岁、 3 岁、 4 岁、 5 岁的体重分别比 20 世纪 80 年代初下降了 % 、 % 、 % 、 % 、 % 和 % 。

草场超载过牧,草畜矛盾突出目前,牦牛的饲养主要以放牧为主,虽有辽阔的天然草地,但牦牛产业至今还保持传统畜牧业养殖方式,单纯依靠对廉价现有草地资源的索取来获得收入。

草地长期超载过牧,冷季草场有时超载高达 50% 以上,牦牛主产地草地产量下降 25% ~ 35% ,加之沙化、鼠虫害严重,畜牧业资源遭受破坏,草原生态日趋恶化,草地生态明显失衡。

由于草地退化,牧草产量和质量持续下降,草畜矛盾日益突出。

良种体系善不健全牦牛选种不科学。

长期以来,对种公牛不进行科学的选择和培育,随意在亲代中留种,致使畜群平均生产水平下降,留种用公牛只考虑其母亲产奶量的高低,不注意种牛本身表现及体质发育状况。

而母牦牛一般必留,不予任何选择。

牦牛配种方法不合理。

除大通牦牛外,其他牦牛类群主要以自然交配为主,公母比例一般为 1:15 ~ 25 左右,在整个母牦牛发情季节里公牦牛的体力消耗太大,配种量难以控制,加之又没有对公牦牛的补饲习惯,致使公牦牛的体质变弱,繁殖力下降。

商品观念淡薄,畜产品商品率低。

由于受到传统习惯的影响,牦牛产业是以封闭的自给自足的个体经济为主,牧民饲养牦牛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牦牛产品只是用来交换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在边远的牧区还认为牲畜越多越富有,畜产品大部分自食自用,向社会出售的很少,且都是未经加工的初级产品。

3 影响牦牛业发展的因素牦牛饲养生产环境条件牦牛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海拔 3000 ~ 5000 米的地区。

该地区空气含氧量低;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 0 ℃;植物生长期仅 120d 左右,无绝对无霜期,天寒草枯的冷季长达 8 个月之久;在此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牦牛能很好地适应并繁衍后代。

但也造就了牦牛生长缓慢、发育周期长、乳肉生产性能低下牦牛饲养生产方式牧民对牦牛的饲养长期沿袭传统的饲养方式,饲养规模小,牲畜混群放牧管理,畜群结构极不合理,牦牛养殖方式落后状况没有改变;母牛挤奶过度,牛犊生长缓慢,形成恶性循环;放牧强度过大、生态问题突出,饲草饲料储备意识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饲养、繁殖等领域的一些先进实用技术无法配套应用。

牦牛产品价值因素牦牛长期生存于天然无污染的高海拔地区,处于半野生状态,牦牛的畜产品不能定位于简单的畜产品,而应视为珍稀动物产品,但目前牦牛产品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牦牛产品的价格与其它畜产品无异,牦牛业经济效益低下,牦牛业经济发展缓慢。

牦牛产业因素牦牛业整个产业建设起步晚,内部体系发育滞后,优势产品少,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低,已有的主导产业的地位不高,另一方面,粗加工品过度竞争,形成同类产品同向增长的拥挤效应。

因此,在牦牛产业化经营中确定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迫在眉睫,在部门间、产业间培育生长点和发展极,把有限的生产资源集中在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部门和产业中,使其快速增长,并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使相关产业,配套产业相得益障,协调发展。

4 牦牛业发展牦牛是民族地区和高寒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 , 牦牛业的生产水平及其发展 , 直接影响到我国高寒草地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 并对藏区整个经济的发展 , 社会的进步与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牦牛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要注重牦牛业特殊的自然条件规律与科学原则相结合,依靠科技,保护资源,扩繁提高,突出特色,发展产业,增产增效。

形成以“牦牛绿色”品牌为主题的产业链,务求高附加值、高效益。

利用牦牛特色畜种资源的产业政策及发展产业化生产,确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普及良种,提高生产性能牦牛品种的更新换代和养殖新技术推广普及,是提高牦牛群体品质的主要手段。

通过加强牦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在确定改良杂交方向的前提下,不同区域进行不同方式的良种推广与普及,确保牦牛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牦牛的本品种选育:必须有明确的选育目标 , 对其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选择和培育。

选与育并重。

牦牛因其生存条件恶劣,终年放牧,如果只选而不重视培育就不会使选择这一技术措施收到明显的效果。

在选择中明确选择目标,如四川九龙牦牛以肉乳兼用和肉毛兼用为选育方向,四川麦洼牦牛以乳肉兼用为选育方向,天祝白牦牛向肉毛兼用型培育,突出主要性状。

牦牛杂交改良:利用奶牛、肉牛改良牦牛。

在种内进行目的各异的种间杂交组合 , 改良其遗传组成 , 稳定其最佳的性状遗传组合来达到提高个体和整体生产水平的目的。

从生产性能上看,产肉量高于牦牛 50% ~ 70% ,产奶量提高 3 ~ 5 倍,役用性能、抗病力、生活力均大大超过其双亲的能力。

改变传统经营方式 , 提高经济效益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和原始的放牧管理条件下 , 牦牛终年放牧 , 每年随牧草生长季节呈现出“夏壮、秋肥、冬瘦、春乏”的体重变化规律 , 目前 , 我国牦牛肉的生产以来源于淘汰老龄牦牛为主的初级阶段 , 优质牦牛肉产品的开发程度低 , 导致牦牛业生产水平低下 , 加之牧民群众受传统经营方式的影响 , 惜宰、惜售 , 出栏率、商品率很低 , 经济效益很差。

饲养牦牛周期太长 , 七、八年甚至十来年才育成出栏。

牦牛从出生到 4 岁时,经过 4 个冬季,累加减重量相当于两头牦牛的净肉量。

牦牛在 4 ~ 5 岁时 , 暖季增重与冷季减重几乎持平。

牦牛年龄越大,单位增重所消耗的物质就越多;饲养时间越长,度过冬季的次数越多,损失活重的数量也越大。

牦牛犊当年育成出栏,或 18 月龄出栏,在冷季来临之前,多出栏,缩短牦牛饲养周期,提高牦牛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饲料基地建设投入,改善牦牛饲养条件鉴于各地草地存在着严重退化趋势,特别是牦牛主产区草地产草量下降 25%-35% ,草原“三化”严重,造成草畜矛盾尖锐,使牦牛饲草匮乏,生产性能下降,品种退化。

因此,建设人工刈割饲料地为了使牦牛安全度过冬春枯草季节 ,冬春季要给生产牦牛进行补饲青干草。

有条件的地方 , 要尽量在夏季选择种植青燕麦和豌豆混播、披硷草、早熟禾等优良牧草。

因为种植的牧草营养价值高、用工少、产量高 , 饲喂储存方便 , 是高寒牧区解决冬春缺草的主要渠道。

国家在西部生态建设及退耕退牧还草项目上,特别是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建设项目上,对牦牛产业开发给予大力扶持倾斜。

牧区在草场承包到户的基础上建立“六化”家庭牧场(草场围栏化、住房定居化、饲草料基地化、圈舍暖棚化、牲畜良种化、疫病防治规范化)模式,推广“五良”技术(良医、良舍、良料、良法、良种)的配套应用,把牦牛产业作为牧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