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安全感形成过程详解

合集下载

婴幼儿安全感形成过程详解

婴幼儿安全感形成过程详解

婴幼儿安全感形成过程详解一、婴幼儿安全感的重要性亲爱的家长们,你们好!今天我们要聊聊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婴幼儿安全感的形成过程。

你们知道吗?婴幼儿的安全感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个有安全感的宝宝,不仅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还能够更好地与人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重视宝宝的安全感问题。

那么,婴幼儿安全感是如何形成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解析一下。

二、1.1 家庭环境的影响我们要说的是家庭环境对婴幼儿安全感的影响。

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能够让宝宝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从而建立起安全感。

相反,一个紧张、冷漠的家庭环境,可能会让宝宝感到不安和恐惧,影响他们的安全感。

举个例子,有的家长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这样的家庭环境可能会让宝宝感到被忽视,缺乏安全感。

而有的家长则过于溺爱孩子,过分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的家庭环境可能会让宝宝变得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

所以,家长们要尽量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宝宝感受到爱和关怀。

三、1.2 亲子互动的重要性我们要说的是亲子互动对婴幼儿安全感的影响。

亲子互动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行为互动。

通过亲子互动,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感受,给予适当的关爱和支持,从而帮助孩子建立起安全感。

比如,有的家长喜欢抱着宝宝讲故事、唱歌,这样的亲子互动可以让宝宝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增强他们的安全感。

而有的家长则过于严厉,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这样的亲子互动可能会让宝宝感到压力过大,影响他们的安全感。

所以,家长们要注重亲子互动,多关心孩子的需求和感受,给予适当的关爱和支持。

四、2.1 依恋关系的建立接下来,我们要说说依恋关系的建立对婴幼儿安全感的影响。

依恋关系是指婴幼儿与主要照顾者(通常是父母)之间形成的特殊情感纽带。

依恋关系的建立对于婴幼儿的安全感至关重要。

一个健康的依恋关系可以帮助宝宝建立起安全感,让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加坚强和自信。

没有安全感人生很悲催!宝宝安全感形成的关键期4个月到三岁,重要!

没有安全感人生很悲催!宝宝安全感形成的关键期4个月到三岁,重要!

没有安全感人生很悲催!宝宝安全感形成的关键期4个月到三岁,重要!没有安全感人生很悲催!宝宝4个月-3岁安全感形成最最关键期!回顾上篇:0-3个月是个非常短暂的时间,绝大多数新手妈妈并不明白它的重要意义,本能驱动着完成着自己的使命。

林文采老师帮你揭开里面的规律以后,是不是感到自己干了一件超牛B的事业~无条件的接纳了一个小生命,让他有归属感,让他知道港湾能提供他所需一切。

在妈妈的世界里,宝宝最重要。

小家伙从母体分娩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一个逐渐离开的过程,先是肉体分离,然后是心理上走向独立。

4个月到3岁最最重要的心理营养就是安全感。

小宝宝的能力在飞速发展,他开始尝试接触这个世界,但同时也极度依赖于妈妈,渴望得到保护,就在这种分离和保护的平衡中获得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人,生命中充满灰暗~典型症状就是焦虑和缺乏自信。

这种焦虑是常态式伴随,每当遇到不确定状况发生,焦虑情绪总是占据一切成为主旋律,影响着主人公的身心,让他的内分泌始终处于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中。

缺乏自信心的人可能表面不容易发现,他总是在面对重要选择时犹豫退缩,总是希望取悦于所有人,同时,又非常非常在意别人一丁点儿的非议。

总是使自己沉浸在别人怎么看的胡思乱想中,这就是悲剧的起点~林文采老师指出4个月到3岁的小宝宝,如果得到充足的心理营养,那么就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否则就将终生寻找,焦虑和缺乏自信可能会长期相伴了。

怎样做到给予宝宝安全感哪,林文采老师给出两大招~第一招:夫妻关系和谐稳定,相亲相爱。

看到没,那些家里闹小三,鸡飞狗跳想离婚的,首先这条就做的不好了吧~这条就是给孩子奠定安全感的第一大招~这个阶段孩子的世界里面只有粑粑麻麻,如果粑粑麻麻是相亲相爱的,爱的能量向洪水一样滔滔不绝,那孩子就会感到幸福,获得安全感。

相反,粑粑麻麻相互指责,吵架对骂,还以为孩子小听不懂,可笑,可笑,宝宝根本不需要听懂,宝宝感受到的是刺骨的负能量,让宝宝的神经紧缩,恐惧害怕,这样就不会有什么安全感了~第二招:妈妈的情绪要稳定。

安全感形成过程文字说明版

安全感形成过程文字说明版

16个月~2.5岁 发展独立自主
孩子
母亲
独立自主就是我的事情我要做主,这是反抗的起源
可怕2岁现象
即希望妈妈过来帮忙,又担心妈妈会限制自己,又希望妈妈走开
反抗式依恋
关于孩子尿床
接纳,不能讽刺
孩子
母亲
2.5~3岁
四个月 安全感
分离
三岁
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 体之后,会发现缺乏什么东 西,才会学习。
分离
亲子关系是唯一的一个以分离为目的的关系
安全感建立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孩子在心理上和妈妈分离的过程
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在孩子大了以后,能够让孩子离开我们, 去开创属于他自己的明天!
父母的作用是什么?
帮助孩子成长,获取分离的能力
四个阶段
4~10个月
孩子
母亲
孩子爬一会看看妈妈在不在,在就继续爬,不在就回来找妈妈,此过程形成安全感
高中
孩子有分离焦虑ຫໍສະໝຸດ 胆小害怕会去控制别人: 爸妈、家人、同学
为情自杀
年龄越大 越害怕
越想控制
谁跟我好 不是为爱情 我就要控制谁 也不是痴情
为安全感 缺失而死
什么原因导致安全感不够
孩子生育的环境 成长的过程
父母关系 妈妈的情绪 教养方法
其它
安全感缺失后如何补
下次见
儿童安全感形成过程
安全感 信任 自信
控制
问题?
人木
此部分复习,一分钟过一下就可以
安全感是怎么形成的
4个月-3周岁
一开始有生命的时候是共生关系,心理和生理都是共生的关系
减掉脐带只是生理的分离,心理上还是没有分离。
孩子越有安全感 就越要分离
只有分离才会成为 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一个人的安全感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一个人的安全感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一个人的安全感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安全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够在各种环境下感到安全和保护的信心和感觉。

它是一个人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安全感的形成与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一个人的安全感是在何时形成的。

1. 早期婴儿期安全感的形成从婴儿期就开始,一个人从出生起就开始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

在早期婴儿期,婴儿对物体的感知和反应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对于婴儿来说,最重要的安全感来源是其主要照顾者通常是母亲的关爱和照顾。

母亲提供的温暖、喂养和抚摸等行为对婴儿的情感发展和安全感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幼儿期在幼儿期,一个人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和探索能力逐渐增强。

这时,从家庭、社会环境及家庭成员中获得的安全感变得更为重要。

一个稳定和温暖的家庭环境,充满爱和关怀的亲子关系对幼儿的安全感具有重要影响。

在幼儿期,孩子更多地接触到其他人和事物。

社交互动和游戏活动有助于培养孩子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发展信任的能力。

通过与同伴互动,孩子可以学习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的技能,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安全感。

3. 学龄期和青少年期进入学龄期和青少年期,一个人的安全感不仅与家庭关系密切相关,还与学校、同龄人关系以及社交活动等因素有关。

学校作为一个学习和社交的场所,对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的安全感至关重要。

一个友善、支持和充满挑战的学习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信心的培养。

同时,同龄人关系也对个体的安全感产生重要影响。

良好的友谊和社交网络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安全感,有助于个体建立自我认同和自尊心。

与此相反,欺凌、排斥和孤立等负面经历可能会对个体的安全感产生负面影响。

4. 成年期及以后随着个体逐渐进入成年期,他们的安全感主要依赖于自我认知、自信和社会支持等因素。

一个人的工作环境、家庭关系和社会参与等都与其安全感息息相关。

在成年期及以后,个人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的发展对安全感的形成至关重要。

个体对自身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认知影响着他们对自身安全的看法和感受。

从婴儿肢体语言看宝宝的安全感和信任关系

从婴儿肢体语言看宝宝的安全感和信任关系

从婴儿肢体语言看宝宝的安全感和信任关系婴儿肢体语言是宝宝表达情感和需求的重要方式。

通过观察婴儿的肢体语言,我们可以推断宝宝对于周围环境的感受和态度,进而了解宝宝的安全感和信任关系。

本文将从婴儿肢体语言的不同特征出发,探讨宝宝的安全感和信任关系的形成。

1. 婴儿的触摸需求婴儿的触觉是第一时间和外界接触的方式,通过触摸,宝宝建立起对父母和保护者的信任和安全感。

当婴儿感到不安或需要安慰时,他们会主动伸出手臂或挥动手臂,试图寻找安抚和亲近。

这时,父母的反应将直接影响宝宝的安全感和信任关系。

若父母能够及时回应并给予温暖的肢体接触,宝宝会感到被关注和爱护,形成积极的安全感和信任关系。

2. 婴儿的面部表情婴儿的面部表情能够直观地反映他们对于周围环境的感受和态度。

正常开心的婴儿,面部表情放松、眼神明亮,会主动与人进行眼神交流和微笑。

这种肢体语言是宝宝对于周围环境积极认同和安全感的表达。

相反,当宝宝感到紧张、不适或不安全时,他们的面部表情会变得紧绷、嘴唇下垂,甚至开始哭泣。

这时,父母及时的安抚和亲近,能够帮助宝宝建立起愉快的信任关系,提升宝宝的安全感。

3. 婴儿的身体姿势婴儿的身体姿势也是观察宝宝安全感和信任关系的重要指标之一。

当宝宝感到放松和安全时,他们的身体会呈现出舒展放松的姿态。

他们可能会躺在床上或婴儿推车里,四肢自然放松散开。

这种姿态表明宝宝感到放松和满足,对于周围的环境表现出信任和安全感。

相反,当宝宝感到不安全或紧张时,他们的姿势会变得紧绷,手脚收缩,呈现出防御和回避的特征。

4. 婴儿的身体接触除了触摸需求外,婴儿的身体接触还包括被抱、被搂以及父母与宝宝身体亲密接触的情境。

这种亲密接触不仅能够满足宝宝的生理需求,也是宝宝建立安全感和信任关系的重要途径。

研究发现,经常与宝宝进行亲密接触的父母,能够更好地调节宝宝的情绪,帮助宝宝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关系。

父母通过身体接触,向宝宝传递爱和安全感,帮助宝宝形成积极的认知体验,并且增强父母与宝宝之间的信任关系。

婴幼儿如何建立安全感

婴幼儿如何建立安全感

婴幼儿如何建立安全感对于每一个初临人世的小生命来说,安全感就像是温暖的阳光,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

在婴幼儿时期,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如何帮助这些小小的心灵构建起坚固的安全感堡垒呢?首先,稳定的照料者至关重要。

婴幼儿对于熟悉的面孔和声音有着特别的依赖。

一个固定的、能够给予他们持续关爱和回应的照料者,比如父母或者长期照顾他们的亲人,能让孩子感到安心。

当孩子哭闹时,及时的安抚;孩子饥饿时,迅速地喂食;孩子需要陪伴时,全心全意地投入,这些看似平常的互动,却在孩子的内心深处种下了安全的种子。

因为他们知道,无论何时,总有那个熟悉的人在身边,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也是安全感的源泉。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融洽,充满爱与尊重,孩子便能感受到宁静与温暖。

相反,如果家庭中常常充满争吵、冷漠或者紧张的气氛,孩子幼小的心灵会受到伤害,感到不安和恐惧。

所以,父母之间要相互关爱,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的空间。

规律的生活作息对于婴幼儿建立安全感同样不可或缺。

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吃饭、睡觉、玩耍,孩子能够预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从而有一种掌控感和确定性。

这种规律的生活节奏让他们感到安全和舒适,知道自己处于一个有序的世界中。

及时且恰当的回应孩子的需求是建立安全感的关键一环。

当孩子发出信号,无论是通过哭声、动作还是表情,照料者都应该敏锐地捕捉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比如,孩子伸手想要抱抱,那就立刻把他拥入怀中;孩子对某个玩具表现出兴趣,就陪他一起探索。

这种回应让孩子明白,他们的感受和需求是被重视的,世界是值得信赖的。

身体的接触也是传递安全感的有力方式。

拥抱、亲吻、抚摸,这些亲密的动作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肌肤之间的接触,不仅能够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还能让孩子从生理上感受到安全和舒适。

尤其是在孩子感到不安或者害怕的时候,一个紧紧的拥抱往往能胜过千言万语。

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去探索世界,同时在一旁默默守护,也有助于建立安全感。

简述个体在成长中内心依恋的阶段过程

简述个体在成长中内心依恋的阶段过程

简述个体在成长中内心依恋的阶段过程
摘要:
一、婴幼儿期:依赖父母,安全感建立
二、儿童期:逐渐独立,对父母情感需求的转变
三、青少年期:对同伴关系的重视,内心依恋的转移
四、成年期:情感独立,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
正文:
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内心依恋阶段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它伴随着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婴幼儿期,个体对父母的依恋尤为强烈。

这一阶段,孩子们对父母的安全感依赖建立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

父母的爱抚、照顾和回应能帮助孩子建立信任感,为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儿童期个体开始逐渐独立。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对父母的情感需求发生转变,他们渴望在家庭和社会中获得更多的自主权。

父母在此时应适当放手,让孩子在尝试和犯错中积累经验,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入青少年期,个体对同伴关系的重视逐渐超过对家庭的依赖。

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开始对内心世界有更深入的思考,试图寻找自我认同。

他们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建立自信,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此时,父母应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友谊和恋爱观念。

成年期个体逐渐实现情感独立,有能力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

在这个阶
段,人们应学会珍惜和维护身边的亲朋好友,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

父母在此时应鼓励孩子拓展社交圈,为今后的人生做好准备。

总之,了解成长过程中内心依恋的阶段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各个阶段的需求,为个体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婴儿的情感安全感建立

婴儿的情感安全感建立

婴儿的情感安全感建立婴儿的情感安全感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与发展至关重要。

情感安全感是指婴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形成的亲密关系和信任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婴儿情感安全感的建立,以及父母如何在婴儿成长过程中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

1. 初生婴儿期的安全感建立初生婴儿出生后,他们对外界的认知和感知能力还非常有限。

在这个时期,主要照顾者(通常是父母)的责任是满足婴儿的基本需求,如喂养、换尿布、保持干净和温暖等。

通过及时、有爱心地回应婴儿的需求,父母能够帮助他们建立对外界的信任和安全感。

2. 亲子互动与情感联系的培养在婴儿的成长过程中,亲子互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与婴儿的眼神交流、声音模仿、抚摸和拥抱等方式,父母可以与婴儿建立情感联系。

这些亲密的互动不仅能够增进父母与婴儿之间的关系,还能帮助婴儿建立情感安全感。

3. 提供稳定和可预测的环境对于婴儿来说,稳定和可预测的环境是建立情感安全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父母应该尽量营造一个稳定、安全和可靠的生活环境,使婴儿感到舒适和安心。

这可以通过建立固定的日常生活习惯、提供稳定的饮食和睡眠时间等方式来实现。

4. 父母的情感共鸣与情绪调节父母的情感共鸣和情绪调节对于婴儿的情感安全感也至关重要。

当婴儿表达自己的情绪时,父母应该耐心倾听,并试图理解和回应婴儿的感受。

通过与婴儿一同体验和处理情绪,父母能够帮助婴儿学会适应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建立更加安全和稳定的情感联系。

5. 鼓励婴儿独立性的发展在婴儿长大过程中,逐渐鼓励他们的独立性发展也是建立情感安全感的重要步骤。

父母应该给予婴儿适当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体验和探索世界。

逐渐引导婴儿学会自主行动、关注他人的需求,并适度放手,让他们逐步成长为独立自信的个体。

总结起来,婴儿情感安全感的建立需要父母通过满足婴儿的基本需求,建立亲子互动和情感联系,提供稳定和可预测的环境,以及帮助婴儿发展独立性等方面进行积极引导。

作为父母,尽早建立婴儿情感安全感的基础对于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幼儿安全感形成过程详解婴幼儿安全感的建立是和父母功能的发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体可以分为0-90天、90天-36个月、4-5岁三个阶段来谈,保证孩子在每个阶段都能获得充分的心理营养,这样的孩子未来的发展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我能活下去吗(0-90天)婴儿从舒适的子宫降生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以前通过脐带输送的丰富营养现在完全中断,羊水中的自由自在被一种铅一样沉重的感觉代替。

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剧烈的,比我们成人生活中的任何困境和挑战都更加剧烈。

想想我们的“小可怜”,它想喝水,但自己不能拿,想吃饭不知道饭在哪里;他头都不能抬一下,甚至连笑也不会;他不好看,五官不突出,头发只有几根,头大脚小身子短;他不能表达自己,也不能听懂别人;他不能向别人示好,不能满足别人任何需要,而自己的需要却多得不得了,吃喝拉撒睡都是问题……如果没有人管他,他将毫无疑问的死去,会有人能“受得了他”,能毫不厌烦的悉心照料他以便帮他活下去吗?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之初,就是伴随着这样的焦虑、惶恐和疑问度过的。

这个阶段孩子最大的需求就是活下去,从生理营养和心理营养两个方面获得满足以便活下去。

生理营养即各种生理需要的满足不需多言,而心理营养则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

这个时期婴儿的心理营养主要有两种:其一,被无条件的接纳;其二,被看成最重要的,至少在这九十天里。

正常来讲,这些是不成问题的,孩子们在盼望中出生,一个大家庭都会围着小宝宝转,而作为“主角”的妈妈则会像热恋中的男女那样自然的分泌苯体胺,看着自己的骨肉怎么爱也不够,逢人显摆小宝宝的照片,尽管在别人眼里新生儿一点也不好看。

当然,妈妈还会自然的分泌乳汁,不同时段的乳汁营养成分不一样,完全和不同阶段孩子的需求相匹配。

但是,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境况,生活并不总是按照正常的情况发展的。

诸多因素会影响到母亲是否能够尽职。

其一,孩子降生时,年轻的父母还没有完全摆脱生活的压力,在物质收入和社会认可方面都处于挣扎奋斗期,而孩子占用这么多时间和精力,自然会引发冲突;其二,年轻的父母大约在结婚后一两年内生下宝宝,一两年的时间常常不足以让夫妻有比较好的融合,学会彼此相处,夫妻关系的不通顺,会大大影响母亲的情绪;其三,从女孩到妻子再到母亲是一个角色突变,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对这样的转变有所准备和受过训练,如果母亲在自己原来家庭中成长得很好,母亲为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她就更能适应和胜任这些角色,如果不是,那么就会面临困难;其四,三十岁左右的年龄,不是人真正的心理成熟的年龄,在个性和能力的诸多方面都有待进步。

总之,压力和各种负面情绪会直接影响到母亲苯体胺的分泌,苯体胺分泌不足,会导致母亲从情感上接纳孩子不够,只是从理性的责任感来照料小孩。

如果只是出于责任而非享受做母亲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是非常煎熬的,就像婚姻退化为责任一样让人感觉负担,母亲在压力和负面情绪中做母亲,常常心力交瘁。

如果孩子在“无条件接纳”和“重要感”两个方面得不到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出现问题,占有欲强,爱妒嫉,长大后就会特别“粘人”,幼儿园、小学粘老师,中学谈恋爱,总之,会不断寻觅,找到一个在他面前自己最重要、最被接纳的人。

所以,生小孩一定要准备好,物质上有一定基础,情感心理上也准备好,比如没有性别偏好、夫妻关系稳定亲密等。

二、我能做我自己吗(90天-36个月)这个时期,总体来讲,孩子开始学习分离和独立,以及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因为时段较长,我们还可以细分一下。

1、4-10个月孩子比以前已经长大了很多,已经可以笑了,这是一个分水岭,孩子的自我意识从此开始萌芽。

另外孩子开始学会一些自我安抚的方法,如吃手,或者迷恋一些替代物,如毛巾、柔软有毛的玩具等。

孩子已经不像上一个阶段那样完全需要母亲了。

这个时候考验的是母亲自己有没有安全感,是否能够忍受孩子不再完全需要自己。

如果母亲安全感不足,就会把放手看作失去,从而给孩子过多的照料和关注,以求孩子像以前一样完全需要自己。

故而妨碍了孩子分离和独立。

2、10-16个月这时候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均有突破性发展了,慢慢学会了走路,大大地拓展了自己的生活空间。

孩子开始更多的交替尝试亲密与分离。

常见的表现是,一会儿跑到你身边让你抱,一会儿又跑到旁边自己玩。

最好的做法是,孩子要我们抱我们就抱,孩子想自己玩就让他自己玩。

不好的做法是跟着自己的情绪走,高兴时想抱孩子不管他想不想拉过来就抱,不高兴时不想抱孩子,孩子要抱也不给。

当然,这不是说我们就没有主动性,我们想抱的时候可以去抱,但是如果孩子不想,我们就马上放下,让他自己玩。

正常情况下,经过多次的交替尝试亲密和分离,孩子建立了初步的安全感,孩子就不会那么粘人,也不会排斥别人抱他。

3、16-24个月这时候孩子开始尝试更多的分离和亲近,也开始有自己的“脾气”,有时候显得不是那么好理解。

比如你帮他穿衣服,你穿好了,他脱下来要自己穿,可是自己又不太会穿,穿不上就急切地要你帮,你去帮他,帮多了,他又不耐烦、生气。

其实孩子的心理是这样的,他迫切的想要自己尝试,当他不会不能的时候又迫切的想要你的帮助和支持,但是又不允许你过多地参与,因为那样他会感到你干涉和妨碍了他的自主尝试。

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跟着孩子的需要走,他要自己做,就让他自己做,他没主动要我们帮助,我们就不参与,无论他做成什么样;但他要帮助,我们就马上去帮,他觉得够了,我们就停手,再让他自己做。

不要在意一时一事的结果,而要重视这个过程。

4、24-36个月这时期需要格外提醒的就是不要放大威胁。

孩子生活经验匮乏,对什么东西都充满兴趣,不太了解水、火、电、煤气、攀高等危险因素的存在。

如果大人毫不在意,那孩子是危险的;但是不能因噎废食,过分保护,比较好的做法,是让孩子适当的尝试,用各种方法让孩子了解到危险,而不是严厉的禁止。

比如,热水,可以在饮水机上烫一小下;比如电,可以创造一个条件让孩子触摸不危险但有足以让孩子不舒服的电流。

孩子探索自己和世界的活动应该被保证,遇到危险因素,也正好是孩子了解危险、增长知识和能力的机会。

总之,从会笑到现在,孩子都会更多的尝试分离和独立。

如果他通过多次的尝试认识到,他想亲密的时候,妈妈就可以跟他亲密,想要帮助的时候,妈妈就能来帮助,而他想自己玩、做事情的时候,妈妈也允许并关注,那么,这个孩子的安全感就会比较稳定的建立,看不到妈妈是不担心失去妈妈,妈妈不在身边,妈妈的爱还在心里,这样的孩子就不会有分离焦虑,上幼儿园不会哭太久、长时间不适应,长大后失恋、亲人去世、遭遇挫折都不会承受不住。

对孩子安全感影响最大的就是父母之间的关系,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讲,父母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父母之间偶尔的不快相当于世界局部冲突,父母之间的冷漠和敌对如同德国竖起柏林墙,父母之间的激烈争吵甚至拳脚相加就是世界大战。

而且,因为还不能够区分自己的行为和环境的关系,孩子经常把父母间的冲突归因于自己不好、不乖,从而产生很大的不安和负疚感。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父母能送给孩子最大最好的礼物,就是父母有一个美好的婚姻,这不仅直接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对于孩子社会化、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也是大有裨益。

在孩子三岁之前,母亲对孩子比父亲重要的多。

而母亲作为女性是非常在意亲密关系的,如果夫妻感情不好,母亲即便在事业上很成功,也会有很大的失落、空虚和不安,这种状态下做母亲,常不由得陷入两难,如果孩子很独立,自己的事情处理得很好,那么母亲会因为孩子不怎么需要他而陷入失落,因为不被需要就仿佛自己不重要,就仿佛孩子和自己不够亲密;相反,假如孩子不能独立,自己的事情处理不好,母亲又会很失望,她对孩子有太多的期望,如果孩子不是一个好孩子,那么她也就无从成为一个好妈妈,当女性没有机会成为一个好妻子的时候,常常强烈的想成为一个好妈妈。

只有她本人的安全感和价值感足够时,只有当她不必再去怀疑自己是不是够好时,她才不需用通过成为“好妻子”或者“好妈妈”来证明自己好。

倘若不能够有一个幸福的婚姻,父母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友好的离婚。

为了孩子而维持一个不够好的婚姻关系,远不如和平、友善的分开;最差的情况是,父母离婚后彼此记恨,又用孩子作为砝码或者工具来伤害对方,比如禁止对方探视、指责孩子挂念对方,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安全感就极难建立,长大后婚姻也很难幸福,生下的子女很容易精神抑郁。

幸福的家庭会遗传,不幸的家庭也会遗传。

三、我够好吗(4-5岁)从四岁开始,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建立,孩子开始有“我”的概念了,也就开始有记忆了。

而父亲的影响也开始渐渐赶上甚至超过母亲了。

这个“我”是一个崭新的我,孩子们会非常关注这个“我”够不够好,这就像作家写完第一篇小说、建筑家建好第一栋建筑特别关心这些作品的反响一样。

这个“我”又是相当稚嫩的“我”,在自我认知和评价方面非常地依赖他人,非常需要他人的赞美、肯定和认同。

而最主要的他人就是孩子的父母,其中父亲的影响力通常又大大的超过母亲。

之所以如此,和男性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中的统治地位有很大关系,母亲通常代表家庭和情感,父亲通常代表社会和责任。

父亲欣赏、肯定自己的孩子,从理论上说,既不困难也不复杂。

当孩子有一件事情做得不错,父亲走过去摸摸孩子的头说,你这件事做得很棒!或者拍拍孩子的肩膀说,你能这样做我很开心,就是对孩子莫大的鼓励。

父亲对孩子说,“有你这样的女儿我很高兴”或者“你是一个好儿子”,都是对孩子极大的肯定。

这些鼓励和肯定,对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性别认同都是十分关键的。

在这方面,父亲的作用通常大于母亲,这并非说母亲的鼓励和肯定没有作用,而是说父亲的影响力更大。

尽管理论上说起来很简单,可遗憾的是,生活中,来自父亲的肯定和鼓励并没有那么充分。

造成这个情况的最常见的是两个原因:其一是父亲的自我满意度,其二是父亲接纳孩子不同于自己的能力。

我们知道,一个人自我满意度越高,发现和欣赏到别人的优点和好处的能力就越强,一个人如果自我感觉特别糟糕,自己的需求很不能满足,自己过得很不开心,也很少受到尊重和欣赏,那么他就很难去欣赏和赞美别人。

对于父亲来讲,能否得到妻子的欣赏和尊重格外重要,这直接影响到父亲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做怎样的“父亲”。

所以,父亲在外事业刚起步,在家得不到妻子的认同、欣赏和追随,是父亲不能够很好的去肯定、鼓励孩子的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欣赏和肯定孩子不是一个可以学习到的技巧和方法,而是一种真实的状态和能力,只有真诚地赞美和欣赏才有影响力,相反,如果没有真诚的欣赏,一定有“真诚”的指责来填充。

第二点也是常见的。

因为孩子固然从遗传上来自父母,必有相像之处,但是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必有不同之处。

所谓的“接纳”“尊重”就是针对这些不同而言的。

父亲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惯,常自然的希望孩子像自己一样。

比如父亲行事果断高效,那么面对一个优柔的孩子就是一个考验,常常会奇怪甚至质问:你怎么就跟我不一样呢?做个事情怎么这么瞻前顾后、慢慢腾腾呢?事实上,每种个性都有它的好处,比如忧郁型的孩子往往“深刻”、“敏感”、“可靠”、“有才华”,乐天型的孩子往往“善于交际”、“适应力强”、“乐观活泼”、“容易放下”,当然他们也各有各的局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