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香港金融保卫战的认识

合集下载

国家队救市的历史案例

国家队救市的历史案例

国家队救市的历史案例咱来唠唠国家队救市的那些事儿。

一、19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

1. 背景。

那时候,亚洲金融风暴刮得可猛了。

国际炒家就像一群饿狼,盯上了香港这个肥羊。

香港股市、汇市被他们疯狂攻击。

香港股市一路狂跌,恒生指数那是刷刷地往下掉。

2. 国家队(香港政府)的救市行动。

香港政府那可是直接下场干架了。

金管局直接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票和期货市场。

政府买了很多蓝筹股,像汇丰控股这些大家伙。

就好比在战场上,直接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而且在期货市场,香港政府提高空头的投机成本,让那些想做空赚钱的国际炒家没那么容易得逞。

比如说提高期货的保证金比例啥的。

最后呢,成功地把国际炒家给打跑了,稳定了香港的金融市场,恒生指数也慢慢企稳回升啦。

二、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中的救市。

1. 背景。

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那些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倒下。

雷曼兄弟破产了,整个美国股市暴跌,投资者都吓破了胆,到处都是抛售股票的。

2. 国家队(美国政府)的救市行动。

美国政府还注资像美国国际集团(AIG)这样的大型金融机构。

这就像给一个病得要死的人输血一样,让它不至于倒闭,因为AIG要是倒了,那会牵连一大片的金融企业。

同时呢,美联储还不断降息,给市场注入流动性,就像给干渴的土地浇水一样,希望能让经济重新复苏起来。

三、2015年中国A股市场的救市。

1. 背景。

2015年上半年,A股市场那是疯涨啊,各种杠杆资金都涌进来了,大家都在疯狂炒股。

可是到了年中,情况急转直下,泡沫破裂了。

千股跌停那是家常便饭,市场恐慌情绪蔓延得比野火还快。

2. 国家队(中国政府相关机构)的救市行动。

中国的“国家队”也是迅速出击。

证金公司、汇金公司这些大拿纷纷入场。

证金公司那是直接下场买股票啊,买了很多蓝筹股来稳定大盘指数。

就像一个大力士,在摇摇欲坠的大厦下面撑住了。

同时呢,监管部门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稳定市场信心。

比如说限制大股东减持,这就防止那些大股东在市场不稳的时候还落井下石。

19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

19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

19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8年第8期1997年,美国货币投机家索罗斯连续攻陷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诸国,接着就想把胜利扩展到整个东亚,桥头堡便是东方之珠——香港。

想要看懂香港金融保卫战,必须懂得“三栖战术”的基本原理。

说起来也很简单,攻击者在汇市、期市、股市同时发动攻击,让被进攻者顾此失彼。

三栖战术,攻击者可以任意选择股、期、汇3个攻击目标,一方面失利并不影响全局。

对防守者来说,则必须股、期、汇三栖应对,3个市场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闪失,只要一个环节被攻破,就会满盘皆输。

这是一个“连环套”,即使央行,力量也是有限的,救股市、期市,难救汇市:力保汇市又必须维持高利率,就会打击股市、期市。

索罗斯欲一举拿下香港,在攻击香港的过程中,他同时在汇市、期市、股市三市发动了进攻,使用了“三栖立体战术”的绝招。

1997年10月、1998年1月、6月和8月,索罗斯率领国际炒家先后4次进攻港币汇率、港股和恒生指数期货。

为什么索罗斯会盯上香‘:港?香港是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中心,各种金融衍生工具操作方便。

其实最根本的一条就是香港资本充裕,索罗斯如,,果赌赢了,就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再大赚一票!索罗斯认为,香港和东南亚一样,经济运行也有着致命的弱点——联系汇率制。

所谓“联系汇率制”就是将港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严格按照1:7.8的比率兑换,中国香港等发钞行有了l美元准备金才可以发行7.8元港币,说白了就是固定汇率。

联系汇率制下,等于承诺港币与美元可以自由兑换,兑换比率为1:7.8,而且有绝对保证。

这个制度一旦被打破,汇率就会失去控制,人们就会争相把港币兑换成美元,银行就会倒闭、港币就会被废弃、整个金融系统就会瘫痪、香港经济系统就会崩溃……要想拿下中国香港,最相似的类比当属中国台湾无疑。

1997年10月,索罗斯进攻中国台湾,至今仍不知道缘由,同样属于中国的台湾地区连个样子都没做就直接向索罗斯举起了白旗,17日至22日,新台币贬值3.3%,创下10年来新低。

浅谈对香港金融保卫战的认识

浅谈对香港金融保卫战的认识

浅谈对香港金融保卫战的认识【摘要】1997年10月23日,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炒家首次冲击香港市场,使得香港的银行业同业拆借利率一度狂升,恒生指数和恒指期货下跌1000多点。

10月过后,索罗斯又两度攻击港元,利用汇市、股票和期市之间的互动规律大肆投机。

香港政府通过提高短期利率的手法,击退国际炒家对港元的攻击,汇市趋于稳定,但股市跌幅惨重。

索罗斯屡次攻击的目标就是香港的金融体系基石——联系汇率制。

当港元资产需求减少,港元汇率减弱至兑换保证汇率时,香港金管局便会向发钞银行买入港元,基础货币随之收缩,利率上升,吸引资金流入以维持汇率稳定。

当港元资产需求增加,港元汇率转强,发钞银行向金管局买入港元,基础货币扩大,利率因而下调,从而遏制资金继续流入。

总之,港元与美元的汇率保持稳定,但利率则可能出现调整。

国际炒家攻击港元的意图,简单来说,就是当港元受到冲击时市场利率上升,必然影响处于低沉期的香港经济,因此股市将应声下跌。

虽然国际炒家在汇市的投机活动可能有所损失,但在股市做空却能获得极大收益。

【关键词】香港金融保卫战;股市;期货;外汇;拆借;空头头寸;索罗斯事件经过1998年7月,索罗斯等国际炒家开始第四次大规模攻击港元,同样还是以香港联系汇率制作为攻击目标。

他们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利用日元疲软大肆散布人民币要贬值的谣言,动摇投资者对港元的信心;另一方面,在外汇市场大量沽出港元,同时在股市压低恒生指数,在期货市场积累大量恒指期货的空头头寸。

8月14日,香港政府决定入市干预,动用近千亿港元托升恒生指数,让炒家在抛空8月期指的行动中无利可图,更要使他们亏本,知难而退在此次连续10个交易日的干预行动中,政府在股市、期市、汇市同时介入,构成一个立体防卫网络。

8月29日下午4点整收市时,恒生指数、恒指期货和股市交易金额分别为7829点,7851点和790亿港元。

香港股市最终顶着了国际炒家的抛售压力。

案例分析香港金融保卫战中,国际炒家在汇市、股市和期市攻击香港金融市场。

国际金融学案例24:港元保卫战评论综述

国际金融学案例24:港元保卫战评论综述

案例24:港元保卫战评论综述港府围绕港币联系汇率的保卫战,从炒家袭击港台元时机上来大致分类,可以分为四大战役。

第一次战役是1997年10月,国际炒家挟在泰国等市场上大获全胜的余威,挥师香港,炒家采取了佯攻汇市、志在股市的战略,炒家大量借人同时抛售港币,迫使金管局提高利率,同时借人并抛售成指股票,在恒指期货市场购人大量淡仓,股市因利率高企而大受打击,股价与股指狂泻,炒家虽然因利率提高而增加了资金拆借成本,但股市的“如期”下跌,却令炒家在股票融券市场和恒指期货市场上赚得丰厚利润,可以说,港府采用了牺牲股市,保护联汇的战略;但也可以说,港府对炒家的真实意图和操作手法并没有认真研究和了解,掉人了炒家设置的圈套。

第二次战役是1998年1月,炒家乘印尼盾狂跌,再度抛售港元,香港金管局则采取预先公布银行流动资金结构的策略,使银行做到心中有数,降低折息率,从而股市没有出现大跌。

第三次战役是1998年6月,炒家乘日元下跌屡创新低,又沽空港元,但炒家没有大举进攻,未对港元形成大的冲击。

也没有资料显示港府采取了明显的应对策略。

第四次战役是1998年8月,国际炒段.政府有权在紧急情况下向两个交易所和结算公司直接发出指令,其目的是令各监管机构对政府的决定不得挑战:财经界人士对于政府欲置一些主动性权力于自身手上,认为政府有权做这样的选择,但应设置相应的制衡机制,因为官员也可能犯错,如果在重要关头提出不当指令,便会铸成大错,危害市场,但有关制衡机制必须是有力、常设,快速的.也有人认为,政府要越过证监会直接发出指令,是否有违当年决定在政府以外成立一个独立市场监察组织的原意?政府有关人士表示,对于是否修例直接指令交易所等,政府的态度非常审慎,因为清楚本身也有买股票,是市场参与者,外界会否因此觉得有利益冲突,目前正在研究是否真的有此需要,而最后的决定权则在立法会,事实上,证监会对政府人市干预颇感尴尬,因为政府明言人市的目的是打击炒家,而证监会一向反对非以投资为目的市场参与者.当在立法会被议员问及证监会这次有否调查政府人市行径是否有违法成分时,证监会署理主席史美伦回应说,证监会曾咨询法律意见,得悉根据法律适应化条例,除非在法例中列明,否则所有本地法例都不能够约束政府。

东南亚金融危机和香港金融保卫战

东南亚金融危机和香港金融保卫战

东南亚金融危机和香港金融保卫战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各种经济危机不断涌现。

其中,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香港金融保卫战堪称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对当时的全球金融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东南亚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于1997年,其根源在于东南亚国家在过去十多年中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得这些国家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广泛关注。

1997年初,由于国际资本市场对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的预期过高而导致资金大量流入东南亚国家,使得当地资产价格快速上升,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得到疯狂炒作,随后由于美国央行加息,东南亚国家的外汇储备贬值,资本开始流出,导致东南亚国家经济环境迅速恶化,国际金融市场风暴开始爆发。

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的后果十分严重,首先是国际金融市场对东南亚国家投资的信心丧失,导致了大量投资的撤出,使得当地的股市、房地产市场、货币市场等全面崩溃,国际的信用危机随之形成。

另外,由于东南亚国家经济的严重下滑,当地大量的企业破产,工作岗位流失,社会不稳定加剧,甚至出现了政治动荡,最终影响到了当地的生活水平和生产力的提高。

二、香港金融保卫战19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爆发,其原因在于香港地区正陷入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漩涡当中。

香港被誉为国际金融中心,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香港的货币连续大跌,在海外市场上的评价不断下降,香港政府开始出手,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以维护香港地区的金融稳定。

香港政府推出了包括利率上调、股市再融资、国际出口贸易保险措施等多项针对金融、贸易、保险和证券等方面的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完善等多项措施。

这些措施起到了明显的效果,成功地控制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维护了香港地区的经济安全和金融稳定。

三、对比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和香港金融保卫战是当时国际金融市场最重要的两起事件。

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两个事件有着相似的性质,都是因为某些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过于复杂和相互依赖的金融体系,而突然遭遇国际金融市场变化而引发经济危机。

东南亚金融风暴和香港金融保卫战

东南亚金融风暴和香港金融保卫战

东南亚金融风暴和香港金融保卫战一.事件介绍有人说, 1997 年在席卷东南亚国家的那场金融风暴中所损失的财富可能已超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遭受的经济损失。

曾被世人誉为“亚洲奇迹”的东南亚国家在这场无情的金融风暴中受到重挫。

在短短的几个月中, 他们的货币暴贬、经济瘫痪、企业倒闭、社会恐慌,无辜的人民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经济灾难。

1997年7月份以来的一场金融风暴从高经济增长的泰国旋起,席卷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台湾、香港……。

金融风暴象每年这个时候袭击这个地区的台风一样猛烈,不断冲击泰国铢、菲律宾比索、马来西亚林吉特、印尼盾和新加坡元、港元。

这种金融市场脆弱的影响一步步呈“多米诺骨牌”效应:捷克克朗、波兰兹罗提已受影响,南非兰特、巴西雷亚尔都未幸免。

日本贬值幅度30%—50%,加剧了持续六七年的银行危机。

据统计: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东南亚各国1998年GDP的增长率分别是:印尼-15.7% ,泰国-9.6% ,韩国-5.5% ,马来西亚-6.2% ,菲律宾-0.5%。

在这场金融风暴中,股市的下跌最大达到了54.48 %,货币的贬值甚至高达56.78 %。

东南亚金融危机不仅对亚洲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而且还波及到世界整体的发展。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从411%下跌到211%。

一场危机始于亚洲,震惊了全球。

二.事件回顾(一)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波及整个东南亚金融市场1.危机爆发前的泰国经济东南亚的这场金融风暴起源于泰国。

事实上,由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出口几乎降为零,房地产过热,经常项目赤字高,泰国金融市场1996年起就不太景气。

当年,泰国经常贸易项目赤字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8.2%,为了弥补大量的经常项目赤字和满足国内过度投资的需要,外国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房地产,股票市场,泡沫经济膨胀,银行呆账增加,泰国经济已显示出危机的征兆.1997年以来,由于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未偿还债务急剧上升,泰国金融机构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并且发生了银行挤兑的事件.2.索罗斯抛售泰铢掀起风暴1997年2月,以美国金融投机家乔治.索罗斯为首的国际金融投机商掀起了一股抛售泰铢的风潮,引起泰铢兑换美元汇率大幅波动。

漫谈香港金融保卫战

漫谈香港金融保卫战

香港金融保卫战百科名片香港金融保卫战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

1997年下半年,美国著名金融家索罗斯旗下的对冲基金在亚洲各国和地区发起了连番狙击,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使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几十年来积存的外汇一瞬间化为乌有,由此引发了二战后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层面冲击最巨的亚洲金融危机。

1998年6-7月间,索罗斯把矛头对准了港元,开始有计划地向香港股市及期市发动冲击。

目录编辑本段香港金融保卫战的经过兵临城下将至壕边港币实行联系汇率制,联系汇率制有自动调节机制,不易攻破。

但港币利率容易急升,而利率急升将影响股市大幅下跌。

这样,只要事先在股市及期市沽空,然后再大量向银行借贷港币,使港币利率急升,促使恒生指数暴跌,便可象在其他市场一样获得投机暴利。

对冲基金在对香港金融市场进行冲击时,往往受制于香港金融监管部门的传统作法———提高短期贷款利率。

而事实已经证明,在前3次冲击(1997年10月、1998年1月、1998年6月)中,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措施便是提高短期贷款利率,金融管理局主席任志刚也因此被戏称为“任一招”。

利率的上升会提高投机的成本。

在这次炒家冲击香港金融市场时,与以往最大的不同点就是,炒家没有进行即期拆借活动,而是预先屯集了大量的港元。

这些港元来自多方面,但一个很重要的来源是一些国际金融机构1998年上半年在香港发行的一年至两年期的港元债券,总金额约为300亿美元,年利息为11%。

这些国际金融机构将这些港元掉期为美元,而借入港元的主要是一些对冲基金。

这些港元成为对冲基金攻击香港金融市场的低成本筹码,使投机者具备了在汇市进行套利的有利条件。

而对冲基金又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大量的远期美元以平衡风险。

据说索罗斯旗下的基金就持有总金额约400亿美元的买入合约,到期日为1999年2月。

声东击西兴风作浪自1997年10月以来,国际炒家4次在香港股、汇、期三市上下手,前3次均获暴利。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1997香港金融保卫战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1997香港金融保卫战
1. 发展中国家在进行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必须高度警 惕泡沫经济的发生。 2. 实行开放的发展中国家必须高度警惕国际游资 (hot money)的袭击,参与国际一体化过程必须循序渐进, 不可操之过急。 3. 必须正确协调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 的运用。 4. 各国应加强对跨国资本流动的监管,尤其要加强对 短期资本流动的监管。短期投机性资本的异常流动有 可能成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12
对冲基金的投机策略

两个市场同时进行: 把拆借的港元兑换成美元 外国资金从股票市场撤出 逃离香港 港元汇率贬值 股指期货 沽空获益
同业拆借市场借入资金
外汇期货沽空获益 抛售股票 沽空股指期货
股票价格下跌
“一虚一实”两条战线
1.“虚”的一条战线,即港元金融战役的战略佯攻 (1)利用日元疲软大肆散播人民币要贬值的谣言,动 摇投资者对港元的信心; (2)对港币进行表面的进攻
第四次,港府正面与国家炒家交锋,赢得了香 港保卫战的胜利。
1 “舆论准备”阶段 2
前期对抗
3 “一虚一实”两条战线 4 港元金融战役的决战阶段
10
舆论准备
1.华尔街对冲基金“战无不胜”。
2.经济制度、宏观制度存在的问题
3.中国香港特区必然成为国际炒家的 “提款机”。
11
前期对抗
在前三次的交锋中,国际炒家先在拆借市场 上借入港币,兑换美元,抛售港币,迫使香港政府 拉高利率,利率上升引起股票市场下跌。 同时引起衍生市场上恒生指数下跌,恒指期 货价格下跌加速股票市场下跌;外国投资者对香港 经济和港币信心锐减,纷纷抛出港股换回美元,使 港币面临新一轮贬值压力„„
85炒家抛售港币港府动用近230亿储备接盘86市场因信心不稳定以7254点收市全天跌去212点813港股跌至6660点创5年半以来新低814香港特区政府利用外汇基金高调介入当日港股劲升564点收市报722469点820港府利用日元回稳的条件刺激恒指上升260点直逼7900点825港府提高银行隔夜拆息率迫使炒家付出高额代价827受俄罗斯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股市下跌香港股市面临严峻考验港府一天注入近200亿港元恒生指数上升88点82828日是期货结算期限港府顶住了空前的抛售压力闭市时恒生指数为7829点较8月13日上扬了1169点增幅达1755香港政府获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香港金融保卫战的认识
【摘要】1997年10月23日,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炒家首次冲击香港市场,使得香港的银行业同业拆借利率一度狂升,恒生指数和恒指期货下跌1000多点。

10月过后,索罗斯又两度攻击港元,利用汇市、股票和期市之间的互动规律大肆投机。

香港政府通过提高短期利率的手法,击退国际炒家对港元的攻击,汇市趋于稳定,但股市跌幅惨重。

索罗斯屡次攻击的目标就是香港的金融体系基石——联系汇率制。

当港元资产需求减少,港元汇率减弱至兑换保证汇率时,香港金管局便会向发钞银行买入港元,基础货币随之收缩,利率上升,吸引资金流入以维持汇率稳定。

当港元资产需求增加,港元汇率转强,发钞银行向金管局买入港元,基础货币扩大,利率因而下调,从而遏制资金继续流入。

总之,港元与美元的汇率保持稳定,但利率则可能出现调整。

国际炒家攻击港元的意图,简单来说,就是当港元受到冲击时市场利率上升,必然影响处于低沉期的香港经济,因此股市将应声下跌。

虽然国际炒家在汇市的投机活动可能有所损失,但在股市做空却能获得极大收益。

【关键词】香港金融保卫战;股市;期货;外汇;拆借;空头头寸;索罗斯
事件经过
1998年7月,索罗斯等国际炒家开始第四次大规模攻击港元,同样还是以香港联系汇率制作为攻击目标。

他们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利用日元疲软大肆散布人民币要贬值的谣言,动摇投资者对港元的信心;另一方面,在外汇市场大量沽出港元,同时在股市压低恒生指数,在期货市场积累大量恒指期货的空头头寸。

8月14日,香港政府决定入市干预,动用近千亿港元托升恒生指数,让炒家在抛空8月期指的行动中无利可图,更要使他们亏本,知难而退在此次连续10个交易日的干预行动中,政府在股市、期市、汇市同时介入,构成一个立体防卫网络。

8月29日下午4点整收市时,恒生指数、恒指期货和股市交易金额分别为7829点,7851点和790亿港元。

香港股市最终顶着了国际炒家的抛售压力。

案例分析
香港金融保卫战中,国际炒家在汇市、股市和期市攻击香港金融市场。

攻击目标联系汇率制,攻击思路是先在期市建立大量空仓,再通过攻击联系汇率制迫使香港特区政府提高利率,比导致港股和恒指期货下跌,进一步引发港元贬值,
陷入恶性循环,由此谋取暴利。

香港特区政府改变以前的应对策略,在汇市、股市和期市上与国际炒家展开对抗。

一下通过分析香港特区政府在三大市场上对抗国际炒家的操作策略,增进队股指期货特性、股指期货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联动性的认识。

一、外汇市场
国际炒家在外汇市场卖空港元主要有一下两种途径。

第一,借入港元,在即期市场兑换成美元。

如果港元贬值,则在借款到期时只需使所用部分美元还付本息,赚取投机利润。

由于港元离岸交易相对较少,国际炒家只能从香港本地获取港元,或者从银行同业市场上拆借,或者从金管局的流动现金调节系统借入。

由于金管局对使用现金调节系统进行市场投机的参与者实施监督并课以重罚,以国际炒家主要通过银行间拆借市场获取港元。

而银行拆借市场有一下两种融资共军:拆借贷款和掉期合约。

前者要求借出方将本金划拨给借入方;后者则不要求双方划拨资金,只需支付利息差额。

在此次攻击中,国际炒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即期拆借活动,而是预先囤积大量港元。

通过掉期交易,这些港元成为国际炒家攻击香港金融市场的低成本来源。

第二,在远期市场上卖出港元。

如果港元在远期合同到期日内贬值,国际炒家即可赚取合同价和市场价之间的差价。

统计数据显示,远期汇率下跌时,港元即期市场通常面临抛售压力,此外,国际炒家还买入远期美元,借此套利。

8月5日,当国际炒家开始大量抛售港元时,香港特区政府改变在前几次攻击中被动提高短期利率来应对的方法,运用特区政府财政储备如数吸纳,将汇率稳定在1:7.75的水平,同时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仅小幅上升2%至3%。

8月6日,国际炒家继续大量抛售港元,香港特区政府不仅吸纳国际炒家猛烈抛售的港元,还将港元存放回银行体系,是银行银根宽松,维持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稳定。

两日来,香港特区政府共共承接300亿至400亿港元。

由于香港外汇储备充足,国际炒家转为正面突击股市和期市。

可以说,香港特区政府对抗国际炒家策略的转变维护了港元汇率的稳定,避免了高利率产生的严重后果。

二、股票市场
国际炒家在股市抛售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是抛售持仓,其二是借劵卖空。

前者受股票持仓量的限制,抛售股票的数量有限,后者则不受持仓量限制,可以短期内大大增加抛售力度。

8月13日,恒生指数沉重的抛压下一度跌至6500点,创5年来新低。

次日,
香港特区政府决定入市大量买入恒生指数成分股,托高股市,当日股市成交额较上一交易日增加50%以上。

截至8月20日,香港特区政府入市资金达100亿港元,恒生指数上升到7742点。

8月21日,受俄罗斯金融危机影响,全球各主要股市全面下跌,香港股市亦下跌200多点,8月24日,香港特区政府再斥资近80亿港元,将恒生指数推高300点,是周边市场对香港的负面影响得以控制。

由于距离恒指期货8月合约最后交易日的天数不多,持有合约大量空头头寸的国际炒家开始孤注一掷,抛售攻势越来越猛烈。

香港特区政府亦大规模接盘,甚至床下1分钟买入1亿股香港电讯股票的记录。

8月28日国际炒家负隅顽战,香港特区政府动用大量资金承接铺天盖地而来的卖盘。

截至当日收盘,恒生指数报收7829点,除香港电讯较上一交易日跌10%外,大盘股全线收红。

成交方面,当日790亿港元的成交额近90%是来自香港政府。

十个交易日的对抗中,香港特区政府共动用1181亿港元,约占股市8月总成交额的一半。

三、期货市场
期市是股市的风向标。

如果恒指期货受到操纵而大幅下跌,必然导致股市随之下跌。

国际炒家在高位卖空恒指期货,一方面为了从中牟取暴利,另一方面就是为了打压指数期货,在股市造成恐慌情绪并形成抛售压力,最终压低股市。

香港政府动用外汇基金,不仅在股市买入股票抬高恒生指数,同时在期市大量买进恒指期货合约。

恒指回升到7820点,高于8月初国际炒家卖出的8月合约价位。

国际炒家认为香港特区政府投入1000多亿港元,难以支撑下去,因而大量卖出9月合约。

与此同时,特区政府也大量卖出恒指期货9月合约,形成9月期货合约价远低于8月,与8月结算价相差641点,因此国际炒家买入8月合约卖出9月合约,每转仓1张合约需要付出32500港元的代价。

考虑相当数量的投机资本在期市转仓到恒指期货9合约,首先特区政府宣布从8月31日期,凡持有1万张以上期货合约投资者保证金增加50%;其次降低大户持仓的呈报要求,由500张合约将为250张合约
香港特区政府入市反击国家炒家的攻击政策积极意义远胜于消极意义。

首先保卫了联系汇率制,避免港元大幅贬值,捍卫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其次避免了香港经济出现灾难性的的动荡,防止了股市崩溃和市场财富缩水,避免了因金融市场动荡引发经济问题。

案例启示
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炒家攻击香港金融市场时,在银行间拆借市场借入港元,在外汇市场抛空港元,在汇率远期市场套利,在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做空。

索罗斯的策略不仅仅局限于某个金融市场,而是利用多个金融市场之间的联动性进行投机。

在前三次攻击攻击香港金融市场时,索罗斯在股市和期市上均有收获。

索罗斯第四次借联系汇率制攻击香港金融市场时,特区政府在汇市、股市和期市与投机资本展开立体化作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从香港金融保卫战的经过可以看出,股指期货市场是香港特区政府和国际炒家交手的主战场,正是国际炒家在期货上的失败,才导致特区政府最终取得这场金融战的胜利。

在这里我们还看到。

金融体系中的各个市场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

因此,不管是监管者,还是投资者,都不能把某个金融市场孤立起来思考问题,护士各金融市场之间的内在联动性。

参考文献:
[1] 海通证券.海外股指期货市场重大风险案例研究.专题研究报告.2006.
[2] 褚玦海.王玮.金融专型过程中衍生晶交易方式的选择.上海金融.2003.
[3]欧阳卉然.1998香港金融保卫战.交易文摘网.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