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峨眉山月歌》优秀课件1

合集下载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峨眉山月歌PPT 课件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峨眉山月歌PPT 课件
全的人,主要是担心漏掉重要内容,影响以后的复习与思考.,这样不仅失去了做笔记的意义,也将课堂“听”与“记”的关系本末倒置了﹙太忙于记录, 便无暇紧跟老师的思路﹚。 如果只是零星记下一些突出的短语或使你感兴趣的内容,那你的笔记就可能显得有些凌乱。 做提纲式笔记因不是自始至终全都埋头做笔记,故可在听课时把时间更多地用于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事实上,理解正是做好提纲式笔记的关键。 课堂笔记要注意这五种方法:一是简明扼要,纲目清楚,首先要记下所讲章节的标题、副标题,按要点进行分段;二是要选择笔记语句,利用短语、数 字、图表、缩写或符号进行速记;三是英语、语文课的重点词汇、句型可直接记在书页边,这样便于复习时查找﹙当然也可以记在笔记本上,前提是你 能听懂﹚;四是数理化生等,主要记老师解题的新思路、补充的定义、定理、公式及例题;五是政治、历史等,着重记下老师对问题的综合阐述。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 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 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 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 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 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 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 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 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 令人陶醉。 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 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 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 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我似浮云滞吴越, •君逢圣主游丹阙。 •一振高名满帝都, •归时还弄峨眉月。
编后语
做笔记不是要将所有东西都写下,我们需要的只是“详略得当“的笔记。做笔记究竟应该完整到什么程度,才能算详略得当呢?对此很难作出简单回答。 课堂笔记,最祥可逐字逐句,有言必录;最略则廖廖数笔,提纲挈领。做笔记的详略要依下面这些条件而定。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课件

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 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 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 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 又使他犹豫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
将要学到“月”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月下独酌》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半轮秋
上弦月
下弦月
本文中描写月的特征的词语?
❖ 半轮秋 :半轮即半圆,是指上弦月或下弦 月
❖ 半轮秋代表了什么?
半轮秋和江水流是什么关系?
半轮秋和江水流
❖ 半轮秋月高挂在天空,月是寄予了作者 的思念之情,作者眼里月是和自己融为一体 的。
❖ 通过“影”字可以看出,无论江水流速是 多么快,月永远都陪在自己的身边。
思“君” 这里的君是指谁?
悟诗情
请同学举手分别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 第一、二句:······ ❖源自第三、四句:······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
已经学过的“月” 《静夜思》
“举头望,低头思故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七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ppt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ppt课件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有效方法,如记忆技巧、阅 读策略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习困难与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 解答和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下节课预告及预习任务
下节课内容预告
简要介绍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期待。
预习任务布置
离别之情
通过描绘峨眉山月,抒发 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和 思念之感。
人生感慨
借峨眉山月之景,表达诗 人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诗歌艺术特色
音韵和谐
运用平仄、押韵等手法, 使诗歌音韵和谐、节奏明 快。
意象生动
通过生动的比喻、拟人等 手法,使诗歌意象鲜明、 生动。
情景交融
将情感融入景物描绘中, 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
创作风格
李白诗歌具有豪放奔放、意境深 远、形象生动的特点,被誉为“ 诗仙”。
唐代文化背景
唐代文化繁荣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文 学艺术、哲学思想、科技教育等领域 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诗歌盛行
唐代诗歌尤为盛行,涌现出大量优秀 诗人和作品,形成了唐诗这一独特的 文学现象。
《峨眉山月歌》创作背景
针对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预习任务,如阅读课文、查阅资料等,帮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
THANKS
感谢观看
诗歌意象分析
峨眉山月
象征高洁、清幽的自然之美,表 达诗人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影入平羌江水流
描绘月光照耀下的江水流动,寓 意着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
夜发清溪向三峡
以清溪、三峡为意象,展示诗人 对远方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
03
知识点梳理与掌握
重点词汇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课件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 十三年(25岁左右),是李白即将出蜀时所作。诗境中无处不渗透 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 的艺术形象。他把峨眉山月作为歌咏对象,通过咏月来表示对蜀地 的迷恋和对故人的思念。
文体知识
绝句,四句一首,短小精悍,是唐代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 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峨眉山月 歌》属于七言绝句。
一、二句是景物描写,三、四句是抒情。
诗词赏析
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有 何作用?
这样精致的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 情怀。
诗词赏析
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本文的诗眼是“思”。 “月” 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可亲而 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 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情义深远。
主题思想
全诗描画了一幅千里蜀江的画面,体现作者李白对友人无尽的 思念与关怀,写山月更突出心中的思绪,脍炙人口。虽与朋友远隔 千里,但情谊依然不改,流露羁縻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 意蕴。
名家评价
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 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 锤之妙。”
课堂检测
1、在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描画令诗人留连忘返风景的诗句是: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在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是: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3、在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全诗由五个地名串联而成为读者展现令一幅千里蜀江旅行图, 五个地名分别是: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课件 (共21张ppt)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课件  (共21张ppt)

渝(yú)州
朗读古诗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联读作者
诗仙李白 《峨眉山月歌》是一首
“李白”(701年- 762年)字太白,号青 莲居士,被誉为“诗
描写月亮的诗歌,是李 白26岁第一次离开家乡 四川,出外远游时所作。
想一想
1.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操。 2.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 3.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意境:
诗歌中的意象综合起来构建成的让人产生想象 的境界,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
相对于《静夜思》中的静态,《峨眉山月歌》是 动 态 的,出现了五个动词:
入流 发向下
诗人的位置是移动的、变化的,出现了五个地点
想一想,说一说
问: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 法?试加以说明。
答: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 “月” 贯串整 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 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 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
本诗的章法
• 写景(一、二句)——描写峨眉山的美丽景色。 • 抒情(三、四句)——抒写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仙”,是唐代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其人
爽朗大方,爱饮酒作
诗,对月亮情有独钟。
一 千 多 首诗歌 中 有近
四百首写月亮,月亮
是李白的诗魂。
联读背景
“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这是诗 仙李白二十四岁离开家乡时所写, 背 豪情壮志溢于言表。从此之后他 景 便浪迹天涯,四海为家。 介

联读背景



此诗当作于至德二载至上元年间李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课件(共31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课件(共31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依恋家乡、思念亲友
请大家诵读“夜 发清溪向三峡,思君 不见下渝州”这两句 诗,充分体会诗人此 时此刻的情感,并以 第一人称把李白此时 的心情用几句话描写 出来。
古诗中关于写月亮的很多,月亮是古诗常 见的意象。你还知道那些描写月亮的诗吗?
这些古诗都表达了思乡的情意,所以,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 象往往带着思念的情怀,一般说来,月亮就是思乡的代名词。
欣赏图片 峨眉山
佛川 教省 名,峨 山是眉 之我山 一国位
四于 大四
欣赏图片 峨眉山
1.诵读诗歌,揣摩意境, 体味情感。
2.品析语言,揣摩诗歌意 境,挖掘 “月亮”意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诗 900 余 首 , 有 《 李 太 白 集 》 等 。 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
浪漫主义诗人。其人
爽朗大方,爱饮酒作
诗,对月亮情有独钟。
一 千 多 首诗歌 中 有近
四百首写月亮,月亮
是李白的诗魂。
活动一 诵读诗歌,欣赏音律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三国志》
初 读 1
读准字音节奏 语气和语调
情 读 2
进入诗歌情境 有感情地朗读
复 读 3
多形式地反复 朗读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 半轮秋 ,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入——映入 流——流动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向——驶向 下——顺流而下,前往 君——作者的友人
活动二 揣摩意境,赏析画面美
“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 名句。诗词皆然,持此以 衡古今作者,可无大误 也。”

七年级上册语文《峨眉山月歌》人教版(部编) (共20张PPT)

七年级上册语文《峨眉山月歌》人教版(部编) (共20张PPT)

古诗28字中有12字为地名,你能找出 来吗?看谁找得最全最快!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2. 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有何作 用?
峨峨眉眉山山月月歌歌 李李白白
峨峨眉眉/山山月月半/半轮轮秋秋,, 影影入入/平平羌羌江/江水水流流。。
夜夜发发/清清溪溪向/向三三峡峡,, 思思君君/不不见见下/下渝/州渝。州。
诗词解读
歌颂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半圆的秋月。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月影、 青衣江。 月光。
流动。
今夜。
驶向。
夜发清溪向三峡,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作者名片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昌隆青莲乡, 祖籍为甘肃天水。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 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代表作品有 《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 难》等。
26峨眉山月歌李白秋高气爽峨眉山巅悬挂着半轮秋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羌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课外古诗词诵读
R ·七年级上册



月 歌
李 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重点词 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李白在26岁那年离开故乡,四处 游历,从长江中下游到中原和华北 地区都有他的踪迹。这一次漫游, 使他开阔了眼界,丰富了阅历,这 个时期他的艺术创作力旺盛,并且 已臻成熟阶段。这首诗即李白离开 蜀地时的作品。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课件
加以赏析。 ______诗__人__运__用__想__象__的__表__现__手__法__,__描__画__了__在__靠__近__战__场__的__地__方___ __开__放__的__故__园__菊__花__,__表__达__了__对__故__乡__亲__人__的__思__念__,__以__及__对__饱__经___ __战__争__忧__患__的__人__民__的__同__情__和__对__和__平__的__期__望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这么考
2. 诗人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连__用__五__个__地__名__,__不__着__痕__迹__地__为__读___者__展__开__了__一__幅__千__里____ _蜀__江__行__旅__图__,__构__思__奇__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理解
【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一样, 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传来吹芦笛的声音, 一夜间征人全都眺望故乡。
诗歌理解
·


李益(748— 约829), 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
威)人。唐代诗人,他以边塞诗作见长,善于绝句,尤其
背 景 工于七绝。
贞观二十年(646),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
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自 然奇妙。月只“半轮”, 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第二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 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奇妙。
中考这么考
阅读《峨眉山月歌》,完成练习。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诗描画出一幅
怎样的画面? ______示__例__:__描__画__了__一__幅__高__峻__的__峨__眉__山__前__,__悬__挂__着__半__轮__秋__ _月__,__流__动__的__平__羌__江__上__,__倒__映__着__明__亮__月__影__的__美__丽__画__面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701年- 762年)字太白,号青 莲居士,被誉为“诗
描写月亮的诗歌,是李 白26岁第一次离开家乡 四川,出外远游时所作。
仙”,是唐代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其人
爽朗大方,爱饮酒作
诗,对月亮情有独钟。
一 千 多 首诗歌 中 有近
四百首写月亮,月亮
是李白的诗魂。
写一写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依恋家乡、思念亲友
请大家诵读“夜 发清溪向三峡,思君 不见下渝州”这两句 诗,充分体会诗人此 时此刻的情感,并以 第一人称把李白此时 的心情用几句话描写 出来。
古诗中关于写月亮的很多,月亮是古诗常 见的意象。你还知道那些描写月亮的诗吗?
这些古诗都表达了思乡的情意,所以,在我 国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往往带着思念的情怀, 一般说来,月亮就是思乡的代名词。
读一读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活动二 揣摩意境,赏析画面美
“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 名句。诗词皆然,持此以 衡古今作者,可无大误 也。”
——王国维《人间词 话》
“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

7.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 顺应自 己的天 性,找 到了自 己真正 喜欢做 的有意 义的事 ,并且 一心把 它做得 尽善尽 美,他 在这个 世界上 就有了 牢不可 破的家 园。

8.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 受外界 的压力 ,而且 会以足 够的清 醒来面 对形形 色色的 机会的 诱惑。 我们当 然没有 理由怀 疑,这 样的一 个人必 能获得 生活的 充实和 心灵的 宁静。

5.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 把外部 生活的 收获变 成心灵 的财富 ,缺乏 此种禀 赋或习 惯的人 则往往 会迷失 在外部 生活中 ,人整 个儿是 散的。 外面的 世界布 满了纵 横交错 的路, 每一条 都通往 不同的 地点

6.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 在世界 上闯荡 了一番 ,有了 相当的 人生阅 历,那 么,他 就会逐 渐认识 到自己 在这个 世界上 的位置 。世界 无限广 阔,诱 惑永无 止境, 然而, 属于每 一个人 的现实 可能性 终究是 有限的 。
学习 目标
1.诵读诗歌,揣摩意 境,体味情感。
2.品析语言,揣摩诗 歌意境,挖掘 “月亮” 意象。
3.体会诗人对故乡亲 友的思念情感。
活动一 诵读诗歌,欣赏音律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三国志》
初 读 1
读准字音节奏 语气和语调
情 读 2
进入诗歌情境 有感情地朗读
复 读 3
多形式地反复 朗读熟读成诵
——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
情 景 交 融
品一品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这 两句诗中哪些词既描 写景色又能传达诗人 的情感?试赏析这些 词的表达效果。
“半轮秋”写 出了秋高气爽, 月色明朗的情境。 月只“半轮”, 使人联想到青山 吐月的优美意境。
“入”和“流”两个动词写出了月影映入江水, 又随江水流去的情境。而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 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 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 境可谓空灵入妙。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欣赏诗配画,用自己
描一描 的语言描述诗歌画面。
活动三 体味情感,挖掘意象美
“思君”的“君”指谁? “思君”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情感?
“峨眉山月”是家 乡的月,在游子远行 时最易拨动心弦。这 首诗是借月亮这个意 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 和亲友的思念之情。
“思君”一词 是这首诗的诗眼, 集中表达了诗人 对峨眉山月亮的 思念之情。
“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胡应麟《诗薮》
思乡类意象—月亮 鸿雁 闲适类意象—五柳 东篱 送别类意象—杨柳 长亭 酒 抒怀类意象—菊花 梅花 松柏 竹 爱情类意象—红豆 莲 连理枝 比翼鸟 愁苦类意象—梧桐 芭蕉 流水 杜鹃 斜阳 战争类意象—投笔 长城 楼兰 柳营 羌笛
拓展视野,弘扬月文化
请欣赏自制微课《诗意月亮》
谈一谈 以小组为单位谈谈对 中国月文化的认识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唐 李白
总结课堂,遥寄作者
这节课,我们通过诵读诗歌,揣摩 意境,体味情感,充分欣赏了《峨眉山 月歌》的艺术魅力,进一步认识了伟大 诗人李白,认识了中国的诗意月亮,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让我们追随古人的脚步,于皓月当空之 夜,掬一片月光于怀,沉醉于氤氲朦胧 的浪漫气息中,与诗仙李白相约,与中 国的诗意月亮相约。

3.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 一个心 灵。在 理论上 ,人人 都有一 个心灵 ,但事 实上却 不尽然 。有一 些人, 他们永 远被外 界的力 量左右 着,永 远生活 在喧闹 的外部 世界里 ,未尝 有真正 的内心 生活。

4.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 谈起。 一个人 唯有关 注心灵 ,才会 因为心 灵被扰 乱而不 安,才 会有寻 求心灵 宁静的 需要。 所以, 具有过 内心生 活的禀 赋,或 者养成 这样的 习惯, 这是最 重要的 。

1.有学者认为,这些水是地球本身固 有的。 在地球 形成之 初,地 球水就 以蒸气 的形式 存在于 炽热的 地心中 ,或者 以结构 水、结 晶水等 形式存 于地下 岩石中 。那时 ,地表 的温度 较高, 大气层 中以气 体形式 存在的 水分也 较多。

2.为了寻求地球水的渊源,人们还把 目光投 向了宇 宙。科 学家托 维利提 出假说 :地球 上的水 是太阳 风的杰 作。太 阳风即 太阳刮 起的风 ,但它 不是流 动的空 气,而 是一种 微粒流 或带电 质子流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