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文化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
指导思想的统一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当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日益被全球化的进程所改变,一种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宽容的态度也为人们选择各种不同的生存方式提供了可能。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地位提出了质疑。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由于各个不同的民族、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其应对自然所采取的方式的不同,也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人类文化形态。
因此,人类文化的存在是多元的,没有一种全人类可以共同遵循的生存方式。
从来没有出现过人类共享同一种文化的局面。
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入,人类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
其根源如下:其一,经济全球化进程将世界各个不同地区的民族、国家纳入统一的世界市场之中,从而使多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呈现于世人面前;其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激烈冲突,激发出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自我认同;其三,在反思现代西方文明带来的人类生存危机的过程中,非西方文化具有的现代价值获得了普遍的认可,从而形成了一种文化宽容的态度。
因此,在当今时代人类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多元共生的格局。
但是,文化的多元化并不排斥指导思想的一元化。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日益明显和突出,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
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不能理解为只能存在一种思想。
于是问题就在于,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一元指导思想与社会文化多样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在保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
在我国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才能在日益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确立中国文化的位置,才能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的同时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文化的多元与一元统一的观点来看,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并不是说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置于一切思想文化领域之上而成为统驭一切的力量,而是要使马克思主义自觉地融入现实的社会文化生活的一切领域,从而实现文化与社会的双重整合。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宝库中,列宁的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并且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一、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列宁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进行了界定。
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角度界定。
1914年11月,他在为《格拉纳特百科词典》写的词条《卡尔?马克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些观点总起来就构成世界各国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
[2]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界定。
1913年3月,他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完备而严密的科学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这个新的世界观,就是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革命使命的理论。
“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
”[2]“严格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只有一个,这就是马克思主义。
”[3]2(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列宁主要有两次论述。
1913年3月,他为纪念马克思逝世30周年所写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把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概括为三个部分:(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即“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包括“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3)阶级斗争学说。
1914年11月,他在为《格拉纳特百科词典》写的词条《卡尔?马克思》中指出,“马克思的观点”“总起来就构成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深刻的思想体系,它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变革,人类社会正在迎来重大的历史性变革,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为人们提供深刻的思想指引和实践方向。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社会现实的变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三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学说为基础的哲学体系,它最主要的特点是批判性的思维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唯物主义,即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础,同时物质又是不断发展的过程。
辩证法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物质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所有事物都是内部矛盾不断发展、变化的。
这种思维方法给我们带来一种全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它超越了传统的哲学体系,不断从实践出发,以批判性的态度对现实进行分析和剖析,并为实践提供了指引。
这种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对当下社会发生的变化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二、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现实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经历巨大的变革。
人们可以更轻松地获取信息,随时随地与他人交流,实现全球化的联系。
但同时互联网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信息噪音、虚假信息的传播等等。
这些社会问题的反映也让人们对社会变革的进程产生了疑惑,并迫切地需要建立一种合理的思路和方法来应对社会问题。
这时候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法,可以帮助人们从更本质的角度、思考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现实,并为反映社会中的现状、问题提供深入的分析和解决思路。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在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际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法应用于实践中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较为科学和客观地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势,指导人们以更好的方式推动社会变革与进步。
比如,在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指导人们发挥创造力,推动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开创新型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
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探析——基于文化的视角

此, 文化的价值 旨归不是 别的 , 而是人本 身的发展 , 促使人脱 离必 然的限制成为 自由全面 的人 ,人 ‘ “ 文化 ’ 自己的最高形
那些不合 时宜的观念 、 做法和 体制的束缚 中解放 出来 , 从对 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 出来 , 从主观主义 和形 而上学的桎梏 中解放 出来 , 有新发现 , 有新 创造 , 有新前
进。 因此 , 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过程 固然蕴含意识形态
传播 ,但 它更是使 人从 自然人向完全 的精神人成长 的过 程 , 是构筑精神 家园的“ 文化化 ” 过程 , 最终 目的是人的全面 自由
结一 点 , 其最 终 目的是 实现共产主义 , 实现人 的 自由全面 发 展 ”圆 。 马克思主义信 仰是 对社会的每一个成 员都能完全 自由
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 的未来的神圣向往 , 是一种现 实
维转换的新视角。所谓文化 视角就是让文化成为我们审思马
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 的价值指 向、 运行机制及资源利 用等 问 题的一个标杆、 一双眼睛。 向 文而 化 : 马克 思主 义信 仰 大 众 化 的本 原指 向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信仰 、 学的信仰 、 科 崇高 的信仰和健全的信仰。“ 她是人 类
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 , 而且是 迄今为止 的人类信仰史上最伟 大的信仰 。 因此 , ” 作为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 的统一 、 科 学性 与崇高性的统一 , 马克思主义信仰不 仅是文化 的“ 心 核 的核心 ”而且是先进文化的代表 , , 是人 类为 自己设计和建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居于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居于指导地位作者:乔晓琼来源:《人民论坛》2016年第31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文化发展所具有的超凡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文化思维模式与文化意识形态上。
中国文化现代化将马克思主义积极倡导的有益方面作为自身的指导思想,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实质上也可以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现代中国文化定位【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中,需要始终且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与作用,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健全并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始终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基本方针,始终恪守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向,提倡文化多样性,弘扬主旋律。
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在整个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并坚持其在文化建设中所指明的前进方向。
关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可归纳为中国文化应该采用何种思想作为其长久发展的基石,这与中国文化未来的总体性发展方向有直接关联。
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式”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各项要求、中国的社会性质及中国发展相应的客观历史实践,共同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处于决定性的指导地位。
首先,中国长期发展的主客观历史实践便是清晰的证明。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运动自鸦片战争爆发之时便已经开始。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演变,中国人民在长时间的困难磨砺中,开始寻找拯救国家的有效之路。
然而,中国文化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同样经历了不少挫折。
由于多种思潮之间的相互冲击与重组,这条通向现代化的路途布满了荆棘与坎坷,并且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大部分思潮运动均以失败而告终。
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巨响震动了整个世界,将马克思主义从遥远的国度传送到中国。
基于在近现代历史中所存有的各种艰难选择,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衰落,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思潮演变的进程中也被淘汰,只有马克思主义主导下的新文化成功获取了在中国生根发芽的机会。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

文化是社会有机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动态效应,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固有本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存在物的重要法则。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的繁荣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而言,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文化支撑,那么它将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的“文化”概念具有以下三重含义。
1.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的精神现象,其形成和发展取决于特定的社会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并与之相适应。
同时,在一定条件下,文化对社会政治生活以及社会经济基础都具有促进或者阻碍的能动作用。
在现实性上,文化对于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掌握了文化的人来实现的。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中指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文化只能在人类身上得到表现,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社会的存在物”是现实的人。
人类通过对自然劳动实践的利用和改变,不断地累积着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
因此,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被文化影响着的同时,人类的所有文化成果也都应该放在社会历史进程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加以审视。
一方面,社会存在给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来源与实践基础。
文化生产活动会受客观环境及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随着社会劳动开始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之间进行的分工,一部分人专门从事精神文化生产活动。
因此,可以说,一定的社会存在所提供的物质来源和实践活动为文化生产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的基础,从而使物质生产活动得以正常进行。
因而,从原始自然形态到文明社会形态的文化都具有社会属性和历史属性。
另一方面,文化的生产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反映着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内人类关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观点与看法,体现了人类意识作用于客观世界的对象化活动的结果。
谈对中国化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理解

谈对中国化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事物和现实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它彻底改变了西方的传统理念和思维方法。
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取代了传统的以还原论为基础的本体化思维方式,不再追求终极真理,而是把改造世界作为根本任务。
因此可以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变革。
可是人们在认识马克思主义和西方传统之间的关系时,经常受到传统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不能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而是从局部和个别关系入手,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正确理解。
因此,只有真正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念和思维,才能完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理解。
马克思主义在20~21世纪都具有时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的批判彻底变革了西方的传统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当时起到的作用。
虽然在20世纪有许多新观念被提出,但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最具时代价值的。
在当代我们仍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现实问题。
有人将马克思主义比作一发炮弹,而我们所处的时代仍在炮弹的射程范围以内,我们要做的就是正确看待和利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用以解决各种现实问题。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反映了全人类的理想和使命,其存在也体现了人类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时代解释性和批判性。
多数学者都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主要在于它具有良好的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具有实践性、开放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在进行创新和实现其当代价值时要传承马克思最开始的原则和思维方式,同时继续马克思关注人类社会生活和命运的研究。
从价值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全人类,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是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文化是研究“人”的中介,从当代文化思考产生共时性角度来看,文化领域是马克思主义新的生长点;从政治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对人权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西方人权思想和理想国的批判;从思维范式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在超越近代主题性的同时,也从根本上超越了理论道路;从社会批判功能角度来看,它促进了现代社会市场的健康发展;从重建中国角度来看,它和中国的发展都具有实践性,两者之间具有亲和性;从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关系角度来看,马克思不仅是辩证法,还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对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在于指导社会主义以实践为基础,实事求是,它是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发展、创新的基础,在其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以马克思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分析伤痕美术

以马克思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分析伤痕美术作者:李思颖沈奕彤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7期摘要: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的思想价值主要在于揭露和批判人性的卑劣和弱点,追求理想的人类社会。
伤痕美术在题材与绘画内容上批判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文艺创作禁区,在艺术表现上是对“文革”式的“图样”的批判,在表达心灵情感上批判了文革式的假、大、空。
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实践性,即现实性。
它要求我们不能从概念和教条出发,应与时俱进,从现实出发,应回归生活、回归实践,应关注现实、诠释现实、审视现实、超越现实。
面对刚刚结束的文革,伤痕艺术的出现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一个良好过渡,其作品是当时人们精神状态最真实的写照,既展现出当时人们的愚昧无知,又透露出一种思考之后淡淡的无奈和忧伤。
关键词:现实主义;批判精神;伤痕美术;马克思主义1 伤痕美术伤痕美术没有革命的热情、激进的思想、反叛的意识,也没有压抑情绪的宣泄。
那个年代的主流艺术,内容是政治图解式的,技法上奉行苏俄式的写实体系。
“文革”的结束伴随着思想的复苏,伤痕美术却没有制造观众的震惊体验,它不是革命性的、颠覆性的,而仅仅是一种沉静的思索。
伤痕美术作品中,看不到画家的自我表现,只有他们的反思:在“文革”的政治集体献祭之后,中国该向何处去?如何恢复一个被毁坏的自我?[1]是问题,而不是答案,才是伤痕美术所提供的。
2 伤痕美术中的马克思现实主义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对现实的批判史,它本身就是在批判黑格尔等人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等人的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体系。
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必然具有这种批判精神,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科学掌握和揭示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前提,而且还在于它的现实指导意义。
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的思想价值,主要在于揭露和批判人性的卑劣和弱点,追求理想的人类社会。
现实主义的批判态度,必然能够使人们从生活的正反两面受到启迪和教益,唤起消除负面影响和不良倾向的愿望和意志,并清除目前实际存在的文学的“泡沫”,这样才能促进新世纪文学艺术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人类文化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人类文化的内在逻辑,论述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
并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连个路径分析了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人类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权威辞书《辞海》(1999 年版)中,文化被区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
它解释道,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
人类文化(狭义)的发展尽管有其独特性,但它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政治活动等密切相关,并构成一个整体。
因此,本章在论述人类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时,将文化理解为广义的文化,便于该论题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考察,更具科学性和完善性,文化的论证思路可以归纳为文化发展的横向结构(图1)和文化的纵向结构(图2)。
图1 文化的纵向结构图2 文化的纵向结构1.1物质文化的“正-反-合”发展过程300万年前自有人类以后,人类社会呈现加速度的前进态势。
在这个过程中,从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划分,人类经理了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从技术社会形态的角度划分,人类社会也经历了五个时代:石器时代---渔猎社会,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农业社会,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工业社会,电子时代—信息时代和生物时代---正在到来的生物社会。
我们还可以从认为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自觉程度将人类物质文化的发展过程划分为自在阶段、自为阶段和自觉阶段等三个阶段1.1.1古代社会—自在按照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自觉程度来划分,古代社会是以生态自然为基础的自在阶段。
“自在”即人类相对而言没有主动性、自觉性。
这一阶段是指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所说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按照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所指的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在这个阶段,人人类发展过程中从不自觉开始,在生存竞争中只能依赖自然、既不自由,不得不符合自然生物规律的“无奈”阶段、该石器生产力水平和人的思维水平都很低下,人类长期处于为维持生存而依赖环境靠天吃饭的自发状态。
1.1.2 近代社会—自为按照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自觉程度来划分,近代社会是科学技术发挥革命性作用的自为阶段。
“自为”即有一定的自觉性,指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得了很多自由。
这一阶段是从近代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大力利用化学规律生产生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向大自然进军。
科学技术的发明和英勇暨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革命性的作用。
1.1.3未来社会—自觉物质文化的发展史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00万年前,“自在阶段”是物质文化的伊始,遵从了自然界亿万年形成的生物规律,处于良性发展之中。
工业革命以来的500年是“自为阶段”,处于片面激进发展之中。
“自为”并没有使人类彻底超越“自在”,因为科技进步却妄自尊大,盲目地“以人类为中心”,造成了重重的危机。
人类想要继续生存和发展,必须科学的解决面临的所有问题,必须在遵从生物规律的前提下利用化学规律,必须自觉地把人类、生物界及整个宇宙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正确处理科学技术和人类的长远利益。
“自觉”是指人类在大自然中主动性和自觉性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自觉阶段”是对“自在阶段”和“自为阶段”的扬弃,是物质文化发展的否定之否定阶段,进入“自觉阶段”是必然也是必须。
现代社会正处于对自在和自为的反思扬弃之中。
而既要吸取生态规律合理内核又要吸取自为阶段发挥人类能动创造性内核的生物社会将是人类社会自觉的崭新阶段。
自在-自为-自觉,由远及近,由慢到快,是由“正”到“反”再发展为“合”的辩证否定螺旋上升的过程。
1.2精神文化的发展归路精神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经济、政治基础环境,反过来,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又受精神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
归根到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精神文化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都是由物质文化发展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决定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1.2.1古代社会—混沌未分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极端落后,思维水平有限,处在极不自由、几乎是靠天吃饭的时期。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包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都处于经营积累期,距离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尚远,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处于经验观察和知识积累的孕育阶段,表现为笼统的综合知识,所有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认识都常常表现为一个模糊的整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难分彼此,精神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朦胧、直观、猜测、神秘、整体等特点,而且所有的知识都包括在统一的自然哲学之中,整体上呈现出混沌未分的主要特征,我们把这一发展阶段叫做“合”。
1.2.2近代社会—分门别类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在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扩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更加要求新生的资产阶级尊重科学、尊重知识,更客观、更深刻、更精确地揭示自然界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
人类的认识也随着实践的深入和需要由浅入深、由整体直观把握、宏观朦胧认识到部分精确分析、微观清晰认识方向发展。
近代自然科学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用分析理性代替了整体思维,用精确的实验和严密的逻辑代替了现象的描述和经验的总结。
人们对各种认识对象开始进行深化、细化、具体化的研究,精神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分门别类的主要特征。
1.2.3未来社会—趋向融合人类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带来的诸多负效应,人类开始意识到,避免滥用自然科学成果,力求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确保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课题。
世界上也有很多思想家开始站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相结合的高度来研究人类的前途问题。
未来社会的“合”不再是古代社会萌芽状态的混沌未分之“合”、朦胧直观之“合”,而是在广泛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基础之上充分发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科学的作用,实现优势互补,逐步整合融合为有机整体的和谐状态之“合”纵观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其“合”—“分”—“合”的发展规律。
最初的“合”是低级和谐,是人类尚不能认识自然更不能改造自然的一种被迫无奈的不自觉选择;近代以来的“分”是人的科学意识觉醒和人的主体力量过分张扬的结果,这种分造成人与自然、社会一定程度的脱节,带来了一系列危机。
未来的“合”是一种全新的和谐,是人类的主体力量发展到足够强大和人类的自觉意识足够觉醒之时人类理智的选择。
有些思想家已经开始考证、反思发展到今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如20 世纪罗马俱乐部1972 年发表的《增长的极限》,1974 年梅萨罗维克和佩斯特尔编写的《人类处于转折点》,卡恩的“过度理论”,贝尔的“后工业理论”,托夫勒的“第三次高潮”等。
同时,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协同学、混沌学、复杂科学等也更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趋向融合、填补“合”文化发展空白的最明显。
其中,马克思主义主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要求联系地发展地矛盾地分析问题、看待世界,在当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合”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
在这样的文化发展过程中,2.1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二、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他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三、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
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与经济基础。
四、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和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社会关系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从旧社会的基础中成熟,在它们的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五、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他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六、人类社会的一般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七、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研究历史,探索社会规律,必须要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细的占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
八、人类社会及其构成成分均以总体的体系方式存在,要从研究的对象的整体出发,从研究对象内部的相互作用与矛盾和研究对象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研究。
九、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十、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显现为历史过程,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与发展的。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法的观点去把我对象的本质联系与内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对象提到一定的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的把握对象。
十一、社会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进化(改革)和革命两种方式。
十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是在于其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
十三、在客观历史进行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
十四、社会历史的研究,不是一个简单的消极的反映过程,而是主客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过程。
2.2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最基本的概念就是物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他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涵盖的万事万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是万事万物所具有的共同本质,是共性,是意识所没有的。
辩证法最基本的观点是矛盾的观点,因为矛盾是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首先,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事物之间的联系说到底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联系;同时,矛盾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所在,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以及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看法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
这符合人类文化发展内在逻辑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所以再一次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符合人类文化发展内在逻辑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参考文献[1] 陈恒耿相新.新史学:第4辑新文化史.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2] 徐新.西方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 徐新.西方文化史续编(从美国革命至20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4] 高福进.西方文化史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5] 叶胜年.西方文化史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6] 庄锡昌.西方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7] 姜守明洪霞.西方文化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8] 阎宗临.欧洲文化史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9] 衣俊卿.文化哲学一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0]李小娟.文化的反思与重建:跨世纪的文化哲学思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11]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12]张芝联.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史学方法.法国史论集,三联书店2007年.[13]黄力之.从维柯到康德:前马克思时期的文化哲学.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14]何萍.维柯与文化哲学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15]谢先泽石坚.作为文化史家的伏尔泰.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16]周兵.赫伊津哈和他的文化史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第2期.[17]衣俊卿.世纪之交中国文化哲学研究述评.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 年第1期[18]衣俊卿.20世纪:文化焦虑的时代.求是学刊,2003年5月[19]衣俊卿.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视野.求是学刊,2005年第6期[20]衣俊卿.论文化哲学的理论定位.求是学刊,2006年第4期[21]丁立群.文化哲学:一种新的哲学形态.光明日报,2007年1】月12日.[22]隽鸿飞.从生成的概念看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2 期.[23]武云.历史的文化和文化的历史:文化史非军事化的两种理路.东方论坛,2007年第4期.[24]姜永清解光云.简析文化视域下的西方.池州师专学报,2007年第4期.[25]王林.西方文化史非军事化的现状与趋势.史学月刊,2007年第6期.[26]何晓明王艳勤.文化史研究向何处去.学术月刊,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