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合集下载

马克思的文化观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的文化观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的文化观及其当代意义作者:李鸣宇来源:《报刊荟萃(下)》2018年第01期摘要:近年来,随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概念的提出,文化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马克思虽未曾明确提出过文化的具体概念,马克思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

马克思提出文化是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文化观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及增强文化软实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文化观;当代意义一、马克思文化观的主要内容(一)人本身是文化发展的主体马克思认为人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同时认为文化即在“人自然化”和“自然人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文化是作为活动的主体创造性的思想与行为。

马克思曾经说过:“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

”[1]也只有人类能够进行有意识的自由的活动,按照内心的尺度和美的规律进行文化性的活动。

文化思想和精神产品的出现和发展需要以现实的个人的存在为载体。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宗教、意识形态等文化都为经过人的创造与传播,逐步产生独特的文化。

总而言之,人是文化的生产者。

(二)文化在人的劳动实践中创造马克思提出“文化产生于人类的实践劳动”。

文化是对人们劳动实践的反映和总结。

文化反映了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

马克思认为文化是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意识,思想观念、意识等直接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交往密切相关的甚至是其直接的产物。

社会最根本的是人们的经济政治生活,经济政治生活决定文化生活,而文化是两者的产物同时又是两者的反映。

生产力发展高速的地方,文化不一定繁荣,生产力落后的地方文化不一定滞后。

每个时代的物质生产方式与社会关系都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形成不同的文化特点,不同的条件产生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代造就了独特的,伴有时代烙印的文化。

以马克思文化观解读我国当代文化的本质特征

以马克思文化观解读我国当代文化的本质特征

我 国当代文 化建设即发展 中国特色 的先进文化 , 其先进
性首先 表现在它是 否满足 了所 代表阶级 的阶级需 求 ,在现 “ 在世 界上 , 一切 文化或 文学艺术都 是属于一 定阶级 的, 于 属

系之 中必不可缺的深层 次的反作用 。 正如马克思曾对哲学 的
定义 : 哲学 已变成文 化的活 的灵 魂 , “ 哲学正在世 界化 , 而世 界正在哲学化 。” 】 这种 重要性无疑来 自对黑格尔的继承。 【 5
恰恰代表了对该事物 的科学认识 。“ 一个除 了 自己劳动 力外 没有任何 其他财产 的人 , 在任何社会 和文化状 态 中, 都不得
不为 占有 劳动 的物质条件 的他人做奴隶 。, ] 不 占有 劳动 , 【 1
的物质条 件 的劳动者必然 会失去劳动 的 自由,导致劳动 异 化 , 即劳动 的产 品 , “ 作为一种异 己的存在物 , 作为不依 赖于 生产者 的力量 , 同劳动相对立 。” m从而使 劳动者 失去人身 [ 铂 自由。按 照马克思的观点, 生产 资料 与劳 动者 脱离且私有化 是剥 削阶级产 生的根源 , 阶级 的彻底 消灭 则需要在生产资料
第 2 卷第 2 l 期
v 1 21 No 2 o. .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 un l f ih a o ain l n e h i l C l g o ra e u n V c t a a dT c n c ol e oS o a e
21 年 4 01 月
关键词 : 克思文化观 ; 马 我国当代文化 ; 本质特征 ; 建设方式
以期 对我 国 当代 文化 建设 的方向、 目标和动 力有宏观的认识和把握 。 中图分类号 : 2 G12 文 献标识码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文化自信——评《马克思的文化观与当代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文化自信——评《马克思的文化观与当代中

●张林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文化自信—评《马克思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在新时代,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全力推动我国文化发展,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与义务,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推动民族文化繁荣的内在需求。

《马克思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孙麾、林剑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一书,紧紧围绕“文化、文化功能及文化自觉的哲学思考”“唯物史观创立进程中的马克思早期文化批判研究”“文化建设中的传承借鉴问题”“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发展实践的话语变革”“关于文化危机与文化重建的几个相关问题”等议题展开了探讨与分析。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国实现繁荣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文化自信的培养是重要的学术课题,是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信仰、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以及实现文化创新的保障。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接受、对自身文化发展的信心。

一般来看,形成文化自信需要深入了解自身文化,并对自身文化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对自身文化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与希望,并且从意识与行为上主动传播自身文化。

具体而言,文化自信就是要在明确意识到本民族文化重要性的情况下,始终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信仰。

《马克思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一书提出,真正的文化自信是要实现现代文化的自信,全面建设现代经济、文化、政治,发展中国当代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形成的。

建设当代中国文化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改革开放发展的实践中源源不断地挖掘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

这一形势下的中国当代文化不是传统文化的翻版,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复刻,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提出文化自信,把文化自信上升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须坚持的“第四个自信”,进一步明确了文化自信的内涵,也更加凸显增强文化自信的意义和作用。

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定位

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定位

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定位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定位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论述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定位。

一、马克思主义的宏观文化定位马克思主义的宏观文化定位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形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的理论提炼和规划。

在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的宏观文化定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批判与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作用关系,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出社会阶级划分和社会利益的分化。

因此,在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通过对文化批判实现了社会变革的目标。

2. 价值观塑造与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当代社会的文化发展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倡导劳动人民的解放与人格自由,对于当代社会中的文化建设和价值观塑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文化认同与国家发展:马克思主义主张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建立自己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体系,既保持本国文化的独特性,又具备国际化的开放性。

在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定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的微观文化定位马克思主义的微观文化定位是指在个人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对于个体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 反思意识与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倡导个体具备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要求人们在思维方式上站在社会全局的高度,对社会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

这种马克思主义的微观文化定位在当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马克思主义提倡劳动人民摆脱被剥削的状态,实现自我解放。

在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的微观文化定位对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影响,鼓励人们追求平等、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3. 社会关系的转型和重构: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主张建立公平、正义和和谐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及其当代意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

从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源看,它生长于西方文化土壤中,如何将这样一种“外来文化”融入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时代课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从相遇结合到融通发展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为其提供了精神底蕴,汲取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贯通、相互契合、共同发展。

中国杰出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价值导向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义利观有助于遏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拜金主义,端正追求物质利益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私利化倾向。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为指导,挖掘中国传统义利观中的合理要素,在充分尊重个人正当利益的同时,主张义利统一,有利于规导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私利化倾向,有利于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诚实守信的价值观有助于加强市场主体的道德修养,培育良性的市场经济契约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再分思想、大同理念、力行精神等杰出基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了文化资源、精神力量,在代莱历史条件下,稳步稳固、开拓、技术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它强悍的生命力,为建立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更多文化资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文化自信心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邃、更长久的力量。

”突显中国文化自信心,就是道路自信心、理论自信心、制度自信心的基础,就是文化强国战略的前提。

五千年延绵鼎沸的中华文明就是文化血脉的沿袭,就是创建中国文化自信心的有力提振,不断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合理资源,承继传统、技术创新传统,将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化、当代文化融通。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牵涉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建议融为一体,既彰显了社会主义本质建议,承继了中华杰出传统文化,也稀释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彰显了时代精神。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需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

本文将就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特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文化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原则,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强调文化是发展的,它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因此,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强调要与时代相适应,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不断创新。

二是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能动性。

它认为,文化的发展应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

三是科学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强调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文化问题,提倡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和改造文化。

同时,它还强调文化要具有实践性,要体现在实践活动中,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价值观念,对中国人民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传统价值观念和传统道德规范,与现代社会中的自由、平等和个性发展等价值观念存在一定的矛盾。

这就需要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二是城乡、地区之间的差异。

由于中国的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传统上的差异。

这就需要进一步做好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工作,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是面临西方文化冲击。

自19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西方文化冲击的挑战。

因此,需要在吸收借鉴西方文化的同时,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本土性。

当代社会文化中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当代社会文化中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当代社会文化中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社会理论,在当代社会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领域、政治层面和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经济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影响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在经济领域中对当代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强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冲突,引起了人们对经济体制的关注。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促使人们思考贫富差距、劳动权益等问题,提出了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思路。

其次,马克思主义主张社会主义公有制,对私有制经济体制产生了冲击。

在某些国家,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促使实行国有化和集体化措施,试图实现经济资源公平分配和财富再分配。

同时,马克思主义宣扬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强调企业劳动者之间的合作和共同创造价值,对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政治层面上的马克思主义影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对当代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对当代政治运动和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激发作用。

在一些国家,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社会主义政党的指导思想,影响了政治制度、国家政策和社会变革的方向。

其次,马克思主义关注权力关系和政治文化,引起了人们对民主、平等和人权等价值观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政治思潮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激发了人们对民主制度和社会发展的关注。

一些当代政治运动和政治理论中,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子,例如对社会公正的追求和对权力分配的关注。

三、社会意识形态中的马克思主义影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在社会意识形态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引起了人们对社会公平和人的尊严的关注。

在当代社会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神激励着人们追求社会正义和公平,致力于改善人类生活条件。

其次,马克思主义对艺术、文学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社会的产物,反映了阶级利益和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马 克 思 主 义 在 中 国是 执 政 党 和 国家 的主 导 意 识 形 态 , 社 观 的研 究 一 直 在 进 行 , 览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经 典 著 作 , 以说 通 可
会主义文化建设 必须坚持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 , 这是 中国共
马克思主 义对 文化及 相关问题的研究也从未停歇 , 中不乏 其 很多宝贵的理论 思想。 在 ( 8 4 经济学 哲学 手稿 》 14 年 中马 克思提 m了“ 人化 自 然 ” 观 点 , 不 仅 揭 示 了 美 的 本 质 , 揭 示 了文 化 的 本 质 。 的 它 也
文化建设具 有重要 的指导 意义。从马克思 主义 经典 著作 中发掘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的相关 内容,结合我国 当今 的社会 文化发 展 现状趋势来论述马克思 主义 文化观对 中国文化建设 的现实意义。 [ 关键 词] 文 化;马克 思主义文化观 ;文化建 设 [ 中图分类号 ] A 1 8 [ 文献标识码 ] A [ 作者 简介 ] 陈娟 ( 9 9 ) 1 8 - ,女 ,硕士研 究生,研 究方 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
意识 。
文化 , 是人类在存 在过 程 中为 了维护 人类 有序 的生存 和持 就
第2 卷第 8 5 期 21年8 02 月
长春理工大 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 u a o Ch n c t Un v ri f ce c n e h o o y ( o il ce c s dto ) o r l f a g hm iest o S in ea dT c n lg n y S ca in e i n S E i
马 克 思 以文 化 理 念 的 历 史 性 和 延 续 性 为 基 础 , “ 的本 质 用 人
产党 的一贯 主张。 由于马克思 主义在 中国的特殊地位 , 因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读书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起源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了政治实践的历史阶段,也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正式踏上中国的历史舞台。

发展至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并不完善,尤其是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一直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而文化建设处于较为弱势的阶段。

所以我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系列中选择了对文化观的阅读,增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下简称《文化观》)讲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并对文化的本质、发展和先进性做出了详细地解释,还给我们介绍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涵及其建设途径,最后阐述了和谐文化以及生态文化的实质和建设。

要想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要清楚其产生及来源。

所以,我对书本的第一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产生》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看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起源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理论认识的作为基础,另一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建设实践过程中给予的补充和发展。

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物和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的成果。

理论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理论来源可以分为国外文化思想和中国本身的思想。

先来说说国外的文化思想。

首先,当然少不了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

书中认为,文化仍然是以实践为基础产生的,就如书中所说的那样“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是以实践为基础实践文化观”。

文化其实可以是主观抽象的认识。

也可以是客观具体的建筑风格、民风民俗、生活习惯等等,这些都离不开生产实践。

实践检验认识,实践改造自然,“文化的发展和劳动的发展具有一致性”。

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主要源头。

其次,国外的思想还有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

列宁非常重视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协调发展,他认为“只有进行文化革命、技术革命,大力开展文化建设,才能大幅度地提高劳
动生产率,才能促进经济迅速发展”。

这一思想对于现在来说还没完全吸收借鉴,目前我们还是需要多反思自己能否做到三方面和谐地发展。

另外列宁还认为社会主义文化是建立在历史文化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要尊重过去的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吸取资本主义经验教训,吸收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

“列宁的种种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的批判性分析,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直接为邓小平等人所继承”,批判地继承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好坚实的基础与强大的后盾。

在国内的思想方面,毛泽东的文化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直接来源。

毛泽东的文化思想包括了三方面。

第一,界定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这一点与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一致,文化反映和影响经济、政治,而“经济是基础,政治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第二,明确我们需要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既需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也要学习借鉴西方文化,在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上建设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新文化。

第三,建立的新文化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需要科学地建设符合民众的文化。

最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扎根于中国,必定要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够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提供丰富的养料,从而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一点和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是一致的,历史文化是现在文化发展的基础,“就必须坚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

实践的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是众多理论认识的产物,但是,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和加工。

改革开放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一方面,改革开放为文化建设提供了经济基础。

人们在物质生活上已经能够得到满足,所以会有更多的追求放在文化生活上,“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渐上升为主要和基本的需要,人们对艺术享受、精神满足等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

这也验证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真理。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也带来了思想解放。

人们学习到了更多先进的观念,进取的精神和高效的技术等等,这些都是改革开放“激活了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发展,推动了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然而,改革开放虽然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变化,但是也会引入一些消极的思想。

在这个“社
会大变革时期”,不仅仅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会流入中国,中国传统的封建迷信的思想观念也会死灰复燃。

对外,我们要面临西方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的文化侵蚀。

我们需要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民族性,立足于自己的文化,对外来腐朽文化坚决抵制。

因为“文化室一个国家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文化决定了“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所以我们必须要保护好我们自己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对内,封建迷信等腐朽的文化在行历史条件下,又会死灰复燃。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最好的方式,即批判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对于封建迷信的腐朽文化还是要持有反对的态度。

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软实力”一词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清楚其来源,才能有利于社会的文化建设,在丰富人民的生活的同时,也能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