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地位论文传统社会女性地位论文

合集下载

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地位与生活状态

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地位与生活状态

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地位与生活状态封建社会是各种制度规则严格、等级制度分明、人文思想受限制的社会形态。

在这样一个特殊背景下,女性的地位与生活状态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与生活状况。

一、家庭强制婚姻制度封建社会中,婚姻制度十分严格,女性难以选择自己的婚姻对象。

在当时,有些家庭会将女儿早早地嫁出去。

这种婚姻往往是为了解决父母的困难和问题,或者是为了寻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利益。

女性无法自主选择婚姻对象,也没有享受人生、自由和平等机会的权利。

而且,由于女性在封建社会中不受尊重和地位低,在婚姻关系中,她们更容易受到暴力和性别歧视的伤害,很难得到相应的法律保护。

二、思想和文化的限制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受教育机会和文化活动都很有限,她们被刻板的观念束缚,很难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封建社会中,对于女性的角色定位和思想观念普遍存在着强烈的性别刻板印象和社会道德规范。

女性应该以家庭为重,孝敬父母,贤惠持家。

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被界定为子女和妻子的家庭成员,主要是为了照顾家庭生活和家庭成员,这就使得女性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很难独立行动,更不用说寻求和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权利。

女性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很难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自然也就少了个人思想与自我表达的机会。

三、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限制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十分低下,尤其是在经济方面。

女性通常被视为母亲和妻子,应该在家庭中负责料理家务和照顾子女,而不应该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

虽然女性在某些地方也有一些特殊领域的职业机会,但是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依旧十分低下。

女性经济自主权受到限制,她们被迫接受自己的处境,无法谋求自己的利益。

封建社会中,女性处于被动和局限的地位,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些女性也能表现出强烈的生命力和意志力,她们不断地探索和改变自己的命运。

尽管封建社会与当代社会有划时代的巨大区别和不同之处,但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反思的是,在当代,我们是否已经纠正了过去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是否为女性提供了更加平等和自由的机会和资源,以支持她们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和完全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认真审视各种文化传统和制度,拿捏把握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核心,克服传统文化的种种负面影响和消极因素,以建立一个更加平等、自由和尊重人权的社会。

古代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家庭角色

古代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家庭角色

古代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家庭角色在古代中国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家庭角色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议题。

受传统文化观念和封建制度的影响,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通常被视为弱势群体,被规定于特定的角色和职责。

然而,同时也存在一些例外,女性通过一些特殊的途径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家庭角色,通过回顾历史,展现女性在这一时期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首先,在古代中国社会,传统的儒家思想对女性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儒家的观念,男主外,女主内,女性的地位被归类为家庭的次要成员,她们的责任主要是孝顺丈夫和家人。

在这样的社会观念下,女性的主要任务是生育后代、照料家务、服侍丈夫和家人,她们的地位较低,缺乏参与社会和决策的权利。

这种观念的强大影响使得女性的社会地位长期处于被压抑的状态。

然而,尽管儒家思想对女性地位的界定存在一定的限制,古代中国社会中依然有着一些令人瞩目的女性。

比如,历史上有许多女性以其出色的才华和智慧在社会上脱颖而出。

像宋朝的诗人李清照和明朝的文学家李时中,她们通过他们的文学作品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并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这些女性以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创造力为自己赢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为后来的女性树立了榜样。

另外,古代中国的一些女性也通过婚姻而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在封建社会中,贵族家庭通常会通过婚姻来维系家族的利益和扩大影响力。

因此,一些女性通过选择适当的配偶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例如,明朝的孝庄文皇后就是在婚姻中成功地利用了她的智慧和政治手腕,成为了一位有影响力的女性统治者。

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宫廷政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并在一段时间内对国家的政治决策产生了影响。

除了这些特殊情况,古代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主要受限于其家庭和婚姻。

妇女通常被要求顺从丈夫和家族的意愿,被限制在狭窄的家庭角色中。

她们的自主性和个体权益经常受到限制,对社会活动的参与也受到限制。

甚至在一些封建王朝中,女性被禁止接受教育,只能对家务和养育子女进行培养。

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与权益

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与权益

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与权益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与权益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尊重。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女性在许多方面仍然面临着挑战和不平等待遇。

一、历史的回顾在古代社会,女性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的角色被局限于家庭和私人领域。

她们的社会地位低下,缺乏参与公共生活和决策的机会。

这种不平等的状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持续了很长时间。

二、现代社会的变革进入现代社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性的地位和权益开始发生变革。

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门,参与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工作中。

她们在教育、科技、政治、经济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国际社会也开始关注女性权益问题。

联合国通过了一系列关于女性权益的公约和决议,呼吁各国政府采取措施,保障女性的平等权益。

许多国家也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益。

三、挑战与不平等待遇尽管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女性在社会中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不平等待遇。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女性仍然遭受着家庭暴力、性骚扰等侵犯人权的行为。

在职场上,女性也往往面临着性别歧视和不平等的待遇,她们的职业发展机会和薪资待遇往往不如男性。

此外,女性在政治领域的参与度也相对较低,高层领导岗位上的女性比例远远低于男性。

四、推动女性权益的进步为了推动女性权益的进步,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保障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权益。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女性权益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度和认识。

此外,我们还需要鼓励女性积极参与社会各个领域的工作,为她们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女性领导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让更多的女性有机会参与到决策和管理层中。

五、结语女性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权益和地位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我们应该尊重女性、关注女性问题、推动女性权益的进步。

女性地位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女性地位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女性地位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直以来,女性地位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过去的历史中,女性遭受了长期的不公平对待和限制,他们的努力和才华被压制,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权益的不断提升,女性地位逐渐得到了改善,这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女性地位被严重忽视,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明显低于男性。

女性被视为弱势群体,缺乏接受教育和参与公共生活的机会。

这种限制不仅使女性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也限制了整个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女性无法在科学、技术和政治等领域发挥作用,这导致了社会发展的缺失。

然而,在近代,随着女性权益运动的兴起,女性地位开始得到改善。

女性争取平等的呼声渐渐得到了回应,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取得了重要成果。

女性开始获得教育的机会,可以参与政治和经济的决策,也有更多的职业选择。

这种变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女性地位的提高带来了更多的人才。

女性在各个领域展示出的能力和才华不言而喻。

她们可以为科学、技术和艺术等领域带来新的思维和创意。

同时,女性也能够提供与男性不同的视角和经验,进一步丰富了社会发展的多样性。

充分发挥女性的潜力,不仅可以改善社会的创新能力,也能够带来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其次,女性地位的提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增加为经济带来了稳定的劳动力供应。

她们在各类行业中发挥作用,为企业和组织带来了新的人才和创新的思维。

女性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角色,而是积极参与到经济的各个领域中。

这种社会变化不仅提高了女性地位,也为整个社会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和经济稳定。

最后,女性地位的提高对家庭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研究表明,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积极参与和决策能力,有助于提高子女的教育水平和发展潜力。

此外,女性在社会中的参与也能够带来更好的社会公正和民主。

女性在政治和决策层面的参与,能够代表更广泛的利益和需求,提高社会的民主性和公正性。

女性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

女性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

女性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一、古代女性地位的概述中国古代社会是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结构,女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地位相对较低。

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女性地位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本文将从家庭地位、教育机会、政治参与和文化制约等方面来探讨古代中国女性的地位。

二、女性在家庭地位上的表现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女性的家庭地位主要体现在婚姻和家庭责任方面。

女性的婚姻通常是由父母或者其他男性亲属来安排,女性在这个过程中缺乏话语权。

婚后,女性则承担起照顾家庭和生育子女的责任,她们的日常生活主要围绕着家务劳动展开。

然而,尽管在家庭中的地位较低,女性的地位并非没有改变的可能。

三、女性在教育机会方面的限制古代中国的教育机会主要面向男性,女性很难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

因为观念的束缚和社会的限制,女性在古代很少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

相比之下,男性则可以通过读书、考取功名等途径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文化。

这种教育机会的差异进一步加强了男女之间的社会地位差距。

四、女性在政治参与中的限制古代中国社会中,女性几乎没有政治参与的机会。

政治决策和重要的公共事务都是由男性来决定和处理的。

女性在政治领域中的发言权和参与权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这一局面在大部分古代中国历史中都是如此,女性无法通过政治手段来改变自身的地位。

五、文化制约对女性地位的影响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制约也对女性的地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传统的儒家思想将女性视为次要的性别,把女性的角色局限在家庭和婚姻中。

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影响力使得女性在家族和社会中扮演较为边缘化的角色。

六、女性地位的变化和发展尽管古代中国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但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迁,女性的地位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近代以来,由于社会进步和法律的改革,女性逐渐获得了更多的权益和机会。

女性开始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和政治决策,并逐渐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男尊女卑观念。

七、现代女性地位的进展在现代中国社会,女性的地位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妇女地位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妇女地位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妇女地位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妇女地位既是一个社会的文化现象,也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指标。

妇女地位的提升,对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

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直接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同时也能够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妇女地位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对其中的几个关键点进行剖析。

首先,妇女地位的提升可以促进人口结构的改善。

传统上,由于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和种种社会约束,妇女优先投入家庭事务,而缺乏机会在社会、经济领域发展。

然而,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妇女获得了教育和就业的机会。

这不仅使得女性实现了自身潜能的发展,还减轻了负担到男性独立负担家庭的压力。

妇女的独立就业意味着人口结构的改变,更加平衡的家庭结构让社会的整体发展更加稳定。

其次,妇女地位的提升对教育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妇女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和机会,使得女性得以接受更好的教育,提高自身素养和学识水平。

我们都知道教育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而妇女在教育中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整个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

妇女参与高等教育的增加,带来了更多的女性研究生、博士生和专业人士的涌现。

这些妇女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不仅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也有助于整个社会思想观念的改变和进步。

此外,妇女地位的提高也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女性作为整个社会的一部分,参与到经济中去,为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妇女在职业领域的增加,不仅丰富了劳动力市场,还带动了消费水平和购买力的提高。

女性在各行各业的参与,不仅给传统产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也在科技创新和创业领域上脱颖而出。

妇女的经济独立也意味着她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决策权,这对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繁荣都大有裨益。

最后,妇女地位的提高对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妇女自身的地位提高,为弱势群体争取到了更多的权益和尊重。

这种平等和尊重的观念渗透到整个社会,改变了传统的男权思想,推动了社会价值观念的革新。

女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女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女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一直都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地位。

尽管在某些方面,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是总体来说,女性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地位都不及男性。

一、女性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地位传统中国,农业社会是主流,以家为单位,女性在农村的地位相对较低。

女性只能留在家中劳作,负责家务劳动和照顾家人。

而男性则走出家门,甚至走向外面的世界,在经济领域的表现更为突出,也更受社会赞誉。

在封建时代,女性没有任何经济权利和财产所有权,女性的所有财产全部属于男性家长或丈夫所有,没有任何举自己手脚的机会。

这导致女性始终处于社会经济的不利地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尽管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她们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地位始终处于劣势。

二、女性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一直被看作是男性的活动。

女性不能参加男子的文化和学习,对女性进行受教育的想法是被视为逆天而行的表现。

孟夫子说:“妇人未有立身之本,自难与夫为学也。

”是以女性不能参与文化教育而被逐出门外。

在古代,中国女性很少接受教育,只能做家务事,识字者更为罕见。

甚至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的受教育率也极低。

这导致女性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地位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

三、女性在政治领域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在政治领域始终是一个相对较弱的角色。

尽管在历史上有发达的女性文化和文学,但是到了晋宋以后,这种女性文化风潮已渐渐的消失。

从汉到清,中国历代的女官有过很多,但是真正扮演重要角色的还是和男性相比较多的。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妇女不能从事公职,无权决定重大问题,且不能在家族制度中承继家业和名声。

这导致女性在政治领域的地位严重受限。

总之,女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相对较低,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现代社会。

幸好,女性已经更加自由和平等。

女性也要学习敢于去争取自己的权利,不断增强自己的优势。

传统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与价值取向

传统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与价值取向

传统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与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处于被动地位,被视为男性家庭成员的从属者。

无法接受教育或自由选择自己的职业,女性的生活主要侧重于家庭和婚姻。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观念逐渐淡化,许多女性争取平等的权利、教育和职业发展。

然而,传统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取向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至关重要。

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的地位被划分为三种:贤妻良母、职业女性和妓女。

这是中国传统观念下女性被分为三个等级的一种形式。

贤妻良母是指女性在婚姻中应该扮演的角色,主要职责是生育、抚养和照顾家庭。

职业女性是指在家庭以外,能够独立掌握一技之长的女性,通常是继承家庭产业的女性。

妓女则是指从事卖淫行业的女性,尽管妓女被视为不道德和不受欢迎,但在历史上,这一职业往往是女性可以赚取自己生活所需的唯一途径。

然而,女性的传统价值观念是不是真正体现出那些彰显女性价值的角色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思想中,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配偶和母亲,这被认为是女性的创造力。

女性的主要任务是传承家族和文化,向下一代传递道德和文化价值观。

女性应该以事业为中心,同时扮演好母亲和妻子,照顾家庭,支持丈夫。

虽然这种观念在今天的中国不再被普遍接受,但是传统观念仍然存在于一些地区和家庭中,特别是在农村和边远地区。

在这里,女性依旧受制于传统的价值观。

因为缺乏教育和职业机会,许多女性只能依靠婚姻和家庭来维生。

因此,她们的选择被限制在嫁人和生孩子这两个方面。

然而,在城市和现代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女性可以选择自己的职业和教育,成为事业上的成功人士。

然而,在家庭方面,女性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女性往往是家庭的灵魂,承担着照顾孩子、照顾家庭和关心家人的职责。

最近,中国社会面临全球化和现代化所带来的挑战。

新一代的女性正在逐渐接受新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

女性不再满足于成为稍纵即逝的家庭主妇,她们更注重事业和个人成长。

对于许多女性来说,婚姻和家庭已不再是首要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地位论文传统社会女性地位论文:
中国传统社会女性地位批判研究
摘要:传统中国家庭的女性形象是:由于受传统儒家伦理观念束缚;男尊女卑,歧视女性,女性被剥夺人身自由,被隔绝于男权社会之外,是父权制下的附属牺牲品。

然而男尊女卑的理论在实际生活中有非常多样的转变(即实践)方式,而实践的结果,恰好常与理论所说不同。

试从我国原典文化出发,并具体分析先秦时代中女性社会地位。

关键词:传统;女性;地位
1 商周时代中的女性关切
有文字可考的有关女性的记载从殷商开始,对女性的社会地位的考察也应当从殷商时代开始。

殷商末年,武王伐纣,于牧野作《牧誓》,历数商纣之罪行,其中武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司晨。

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

周武王将“惟妇言是用”作为商纣王的昏庸无道的罪行之一加于讨伐。

实际上,“惟妇言是用”并不仅仅是纣的个人行为,而是殷商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殷商社会所普遍存在的崇女观念的反映。

“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

吾得《夏时》焉。

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

吾得《坤乾》焉。

《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事观之。

’”孔子认为《坤乾》是反映了殷商时期的社会现实与礼仪的,在《坤乾》中,他把象征女性力量的坤置于象征男性力量的乾之前,虽然并不能直接
表明阴盛阳衰,女尊男卑,但也不是后世所想象的那样男尊女卑,阳盛阴衰。

而周代有关女性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周易》,尤其是《家人》、《恒》、《咸》等卦。

“《易》之咸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

”“《易》以道阴阳”。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阳卦奇,阴卦偶。

分阴分阳,迭用柔刚。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

“《咸》、《恒》者,男女之始,夫妇之道也。

人道之兴,必由夫妇,所以奉承祖宗,为天地之主。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阴阳”这一对概念,高度概括了“天地人物屈伸往来”之奥妙和规律,“阴阳”者,坤乾也;“天地”者,自然也;“人物”者,男女也。

“阴阳”,乃宇宙万物之能量;“天地”,乃地球自然之规律;“人物”,乃人类社会之秩序。

“屈伸往来”,表示两者之间的相互交流、融成、和谐以及辩证统一。

这一点在中西方女性文化中差别是比较明显的:“传统中国文化的性别理念同西方文化不同。

这种差异首先表现在中国文化视两性的分别为自然的,也能够自然地接受和承认女性及与女性有关的一切。

相比之下,在西方文化女人从未像男人那样自然地、容易地被世界所接受,或者说,被认为是平等的,对人类有贡献的人。

女性一方面被降低为男人的附庸;另一方面又被抬高为虚假的理想人物。

其次,东西两种文化在性别问题上的差异表现在中国文化讲究的是阴阳调和,不见反对阴盛阳衰,也要反对阳盛阴衰,因而其理想状态不是阳压倒阴,阳灭掉阴,也不是阴压倒阳,阴灭掉
阳;而西方文化中却有强调二者之间的矛盾的意味,因此会有厌女症、仇男症一类的情绪和倾向。

在中国文化中少有这种倾向。


2 《论语》中孔子的女性视域
《论语》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相对于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我国著名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则认为“岂止女子难养也”,他从男性所特有的性格特征角度这样谈到“事实可不尽然,男人批评女人,都是司空见惯的事,其批评很少含有其他用意,只是生性如此。

他们本来就是难以伺候的动物,求学时代,批评老师,指责同窗;离开学校,到社会做事以后,他们的上司又落了多少个不是;及至结婚之后,不用说,他们的夫人当然就变成他们的靶子了”。

相反,李泽厚则从女性所特有的性格特征角度在其《论语今读》中这样谈到:“这章最为现代女性所诟病。

这些人写文章来批评,好些人写文章来辩说,其实都不必要。

相反,我以为这句话相当准确地描述了妇女性格的某些特征。

对她们亲密,她们有时就过分随便,任意笑骂打闹。

而稍一疏远,便埋怨不已。

这种心理性格特征本身并无所谓好坏,只是由性格差异产生的不同而已,应说它是心理学的某种事实,并不必含褒贬含义。

至于把“小人”与妇女连在一起,这很难说有什么道理。

但此“小人”作一般人解,或作修养较差的知识分子解,亦可说通”。

子曰:“大德不逾距,小德出入可也”。

由此可见,在谈到德行时,孔子不仅仅关注抽象的原则性道德,同时也在强调具体的灵活性生活,而从来都没有将之绝对化。

与其说孔子
的《论语》是孔子的哲学思想,不如说它是孔子的生活素描。

在联系具体实践生活方面,相比较之下,孔子比任何一位后世儒家代表人物都更照顾社会现实生活,更提倡文化思想包容。

这也是为什么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众说纷纭,而在今天却又回到孔子的历史价值之所在。

3 夫妻、母子、婆媳关系中的女性地位思考
“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

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面对现实、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

首先,对于一夫一妻多妾制,纳妾并非如当时的书中所描写得那样普遍,一方面因为没有足够的女子供应;另一方面很多贫困男性娶不起亲,而那些勉强娶了妻的又很少能雇得起女仆,纳得起妾。

“假如一个中国丈夫恰巧是一个习性平和、不喜欢吵闹的人,他多半会听命于一位时刻不放松对他进行控制的赞娣普(Zantippe-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妻子,史传为泼妇-译者注)。

在这种情况下,而不论常理如何,谨小慎微的丈夫会乐于以“任何代价”来换取“和平”,妻子实际上支配着一切。

这种情况非常多,它既为中国社会中的见闻所证实,也为“惧内的男人”之类的说法所证实。

尽管人们普遍接受“好猫捉鼠,伟男传家”的古训,但以下情形为数众多,即当家的妻子因丈夫违令而处罚他“头顶灯盏跪床角。


其次,本来男尊女卑,父亲在家中是家长,有其权威地位,但因父亲经常出游(游学、游幕),家长这个位置遂由母亲取代了,形成
了父系而母权的局面。

文人又不善于治生,家计需赖妻子经营,经济权遂由此也归了主母。

“父亲”这个角色,在中国是由母亲扮演的。

也就是父系而母权。

母亲实际上主持家计。

管教子女、分配家产、指挥佣仆、命令家庭成员。

因此中国的父权制之实况,并不能从它的字面意思去理解。

阿瑟.科尔曼《父亲:神话与角色的转变》一书曾分析父亲与小孩的关系,在其第二章《贯穿生命周期的天父意象》中说早期父子关系趋于理想化,成年时期变得疏远和情感矛盾,最后形成和解。

这样的父子关系,事实上是不会发生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因为父亲只以理想型存在于儿子心目中。

儿子的成长后并不需要挣脱父亲之笼罩,并不必抛弃儿童时期的父亲意象,才能成就自我。

在他成长期间,父亲基本上都是不在场的。

生之养之教之者,乃是母亲而不是父亲。

相反,婆媳之间的关系才比较接近西方意义上的父子关系。

最后,中国社会里的婆媳问题中,有一个绝大的关键所在,那就是权力。

主母是主政者,媳妇则是接班人。

可是掌权者对于将来即将取她而代之的这个接班人是爱恨交加的。

一方面得要教导她,使她懂得将来如何持家;一方面却又惧恼她时时准备接位。

媳妇对婆婆,则既不服其管教,又思量着如何尽快接手掌起权来。

这种紧张关系,只要看看宫廷斗争中父子相残的景况,便不难索解。

唐肃宗即位于灵武,唐明皇变成了宫中伴着寂寞秋灯的老子;武则天即位,儿子们也杀的杀、贬的贬。

参考文献
[1]尚书.牧誓.
[2]刘淑丽.先秦汉魏晋妇女观与文学中的女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2-3.
[3]礼记.礼运.
[4]荀子.大略.
[5]庄子.天下.
[6]易传.
[7]易.说卦.
[8]周易正义.
[9]易.系辞传.
[10]李银河.两性关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78.
[11]论语.
[12]林语堂.轻风茗月品女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
[13]李泽厚.论语今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42-343.
[14]论语.
[15][法]马克.布洛赫,张和声,程郁.历史学家的技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36.
[16][美]明恩溥,午晴,唐军.中国乡村生活[M].北京:中
华书局,1998:2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