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昆曲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合集下载

观看《牡丹亭》的优秀观后感800字

观看《牡丹亭》的优秀观后感800字

观看《牡丹亭》的优秀观后感800字《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剧作品中的经典之作,由李时中所创作。

近日我观看了由国家京剧院演出的舞台剧版本,深受震撼和感动。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观后感,谈一谈对于这部戏剧的认知和体会。

首先,我想谈谈对于剧情的理解。

《牡丹亭》的故事发生在唐朝,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主人公杜丽娘爱上了西潮,但命运却阻止了他们的相爱之路,最终杜丽娘因思慕过度而死。

这一曲折离奇的剧情令我深感触动。

在爱情面前,命运有时是如此不公,人们的欲望和命运的冲突让人心生无奈和悲哀。

即使我们努力争取,但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在观看舞台剧的过程中,我对于演员们的演技和精神状态,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他们用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真挚的情感,将剧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无论是杜丽娘的无奈和痴情,还是西潮的纯粹和坚守,演员们都能够将其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每个细微的神情和动作中,都能够感受到他们对角色的理解和对剧情的把握。

这让我不禁思考,一个优秀的演员需要具备多高的演技和内心世界才能够将人物形象展现得如此完美呢?此外,在《牡丹亭》中,舞台设计和音乐伴奏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舞台上的布景精致而极具艺术感,各种道具的运用恰到好处,为整个剧情增添了很多色彩。

背景音乐的选取也非常独特,既能够凸显剧情的紧张和悲伤,又能够让观众更好地融入到故事中。

整个舞台呈现的细节处理得十分精细,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倍感身临其境。

最后,我想说一说对于《牡丹亭》的主题和思考。

这部戏剧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欲望的力量。

杜丽娘的痴情和追求爱情的勇气,西潮的坚守和廉洁,以及其他角色的各种欲望和利益的纠缠,都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多面性。

同时,这部戏剧也警示了人们对于欲望的追求应当有所控制,要明辨是非,坚持正义。

只有在正确的道路上努力追求,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观看《牡丹亭》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示。

这是一部具有深刻主题和完美表演的戏剧作品,对于人性、爱情和命运的思考让我深受感动。

看《牡丹亭》的优秀观后感精选文档

看《牡丹亭》的优秀观后感精选文档

看《牡丹亭》的优秀观后感精选文档(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看《牡丹亭》的优秀观后感精选文档《牡丹亭》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昆曲牡丹亭观后感(通用15篇)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昆曲牡丹亭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篇1开场时,一曲宛转悠扬的笛声仿佛把人立刻带入了梦境,那晚的演出令我非常兴奋,不仅仅是视觉、听觉,仿佛心灵也受到艺术美得洗礼。

我能在这么特别的文物剧场观看这么古老的昆曲传奇代表作,真的非常感谢贵公司提供的这次观演机会。

整场表演呈现出一种令人惊异的美,有些场景细节更是惊艳。

比如那些蝴蝶飞向光亮,这一些都好像在梦中,或是在经历诗意的旅行。

那活生生的娇美容颜,清亮亮的婉转歌喉真的令人迷恋。

我一直认为只是年纪老的人爱看戏,年轻人并不爱看戏,但没想到来的人大部分是跟我年纪差不多的。

这次我所看的《牡丹亭》跟以前我在电视上看过的相比,有了一些不同的部分,好像这次演的《牡丹亭》是针对时代变化而改变的,和一般人以为没意思、无聊的、以前旧的《牡丹亭》不一样,它更富有幽默感,更加时尚。

这种幽默的部分,驱赶走了观众的烦恼和生活压力。

本来在我的理解上"昆曲是京剧,京剧就是昆曲",但我又不能准确的区分他们的不同。

简单的说,我对京剧的感觉是"华丽",对昆曲的感受是"优雅"。

我想昆曲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还是词曲的内容,人物的举止都表现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氛。

相对比较而言,以前看到的京剧更像窈窕淑女似的纯真,而且更质朴。

看了昆曲经典《牡丹亭》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唯独对昆曲情有独钟的原因了,昆曲实在是一个从外到内都极尽雅致的艺术。

这果然是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的原因了。

《牡丹亭》,中国戏剧史上的巅峰之作,最能体现昆曲精致浪漫的经典剧目。

它的故事美:讲述的是南安富家千金杜丽娘,一日去后花园游玩,春色沉醉,不觉小寐。

牡丹亭观后感以及自己观点

牡丹亭观后感以及自己观点

牡丹亭观后感以及自己观点篇一牡丹亭观后感以及自己观点哇塞,看完《牡丹亭》,我这心里头啊,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你说这杜丽娘,好好一个大家闺秀,就因为做了个梦,居然能相思成疾,最后还香消玉殒了,这是不是有点太夸张啦?也许在那个时代,女子的情感就是被压抑得这么厉害,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能掀起惊涛骇浪。

不过呢,我又觉得她真的好勇敢。

在那种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还能为了爱情不顾一切,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我就想问问,要是换做我,我能有这胆量吗?可能够呛!再说那柳梦梅,哎呀,我觉得他有时候也挺傻的。

杜丽娘都变成鬼了,他居然也不害怕,还爱的死去活来的。

这爱情的魔力也太大了吧,大得让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但是吧,仔细想想,这也许就是爱情的魅力所在。

不管对方是人是鬼,是贫是富,就是认定了,谁也拦不住。

看这戏的时候,我一会儿感动得稀里哗啦,一会儿又觉得这剧情太荒唐。

这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的。

我就在想,爱情到底是个啥玩意儿?能让人这么疯狂,这么痴迷?《牡丹亭》这一路的故事,真的是让我又爱又恨。

爱它的浪漫和深情,恨它的虚幻和无奈。

你们说,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篇二牡丹亭观后感以及自己观点《牡丹亭》,看完之后,我整个人都不好了!真的,不骗你!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咋说呢?感觉就像是一场疯狂的梦。

你想啊,杜丽娘因为一个梦就爱得死去活来,这是不是有点太离谱了?我就寻思,这梦能有这么大魔力?也许是她平日里被压抑得太狠了,所以梦里的一点点美好就能让她沦陷。

不过话说回来,这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有多严重。

她们连追求爱情的权利都没有,只能在梦里寻找安慰。

这难道不可悲吗?柳梦梅呢,我觉得他有点“傻大胆”。

面对一个女鬼,居然还能爱得那么深,难道他就不怕被鬼给害了?我觉得吧,这可能就是爱情让人失去理智的表现。

看着他们的爱情故事,我心里一会儿感慨万分,一会儿又满是怀疑。

这世上真有这样的爱情吗?我表示怀疑。

也许有,但肯定是少之又少。

还有啊,这戏里的那些唱词和表演,美是美,可有时候我真的看不懂。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篇一昆曲《牡丹亭》观后感“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这一句经典的台词,让我对昆曲《牡丹亭》充满了期待。

当我真正坐在台下,欣赏完这场演出,内心的震撼和感动真是难以言表。

我觉得吧,这《牡丹亭》简直就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爱恋。

杜丽娘和柳梦梅那叫一个情比金坚,也许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很难再有这样纯粹而坚定的爱情了。

他们的爱情就像是一道光照进了我心里,让我不禁反问自己,啥才是真正的爱情?是物质的堆砌,还是那一瞬间的心动?整个舞台布置得美轮美奂,演员们的服装精致得不像话,那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充满了韵味。

我就在想,这得练多少年才能有这样的功夫啊?他们在台上唱着、舞着,仿佛真的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充满诗意的古代。

特别是杜丽娘那几场唱段,哎呀妈呀,那声音简直能穿透人的灵魂。

我可能不太懂那些专业的唱腔啥的,但就是能感觉到她的悲伤、她的欢喜,她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这是不是就是艺术的魅力?不需要太多的解释,就能让你感同身受。

不过,说实话,中间有几段我还真有点没太看懂。

也许是我这文化底蕴不够深厚,理解不了其中的深意。

但这并不妨碍我被它深深吸引,也许以后我得多看看这类的演出,多学习学习,才能真正领略到昆曲的博大精深。

这一场《牡丹亭》,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我觉得我们不能把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给丢了,得好好传承下去,你们说是不是?篇二昆曲《牡丹亭》观后感《牡丹亭》,这三个字在我心里已经回荡了好久。

终于,我有机会走进剧场,去亲身感受它的魅力。

哇塞,一开场,那音乐响起,我整个人就被镇住了!这是什么神仙音乐啊,婉转悠扬,仿佛能把人的魂儿都勾走。

演员们一亮相,我的眼睛都直了,那扮相,那身段,简直美炸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真的是让我又哭又笑。

有时候我就在想,他们的爱情咋就能这么惊天动地呢?在那个封建礼教束缚的时代,他们竟敢冲破一切阻碍,去追求自己的真爱,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看着舞台上的他们,我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奇怪的想法:要是我穿越到那个时代,遇到了这样的爱情,我敢不敢去追求呢?也许我会害怕,害怕被世俗的眼光指责,害怕受到惩罚。

传统戏剧(昆曲_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传统戏剧(昆曲_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青春版《牡丹亭》觀後感看到這次論文題目我頗為鬱悶,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我從未看過中國傳統戲曲,說來很是慚愧。

我只好向周圍朋友求救,希望他們推薦給我一些好劇。

收穫真是不小,如:《穆桂英掛帥》、《竇娥冤》、《霸王別姬》…………《西廂記》、《牡丹亭》等,我本來想看《西廂記》的,但後來我選了《牡丹亭》,因朋友跟我說這是昆曲青春版《牡丹亭》。

我雖然沒看過中國傳統戲曲,但還是知道一些鳳毛麟角的,不至於孤弱寡聞。

《牡丹亭》我是知道的,但青春版就沒聽說過了,這讓我有了很大興趣,所以就決定看它了。

在看之前我決定先做一些功課,怕看不明白,聽不懂。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簡稱“昆腔”,清代以來稱為“昆曲”,現今已被稱為“昆劇”。

昆曲發源地蘇州,它作為我國傳統的戲曲,已經有600年的歷史,興盛於明清時期,後來逐漸衰敗,特別是到了近現代,出現了傳承危機。

可喜的是,2001年,昆曲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

與其《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並稱為“臨川四夢”。

湯顯祖本人也十分得意此作品,曾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

”明朝人沈德符稱“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

”此劇創作於1598年,全名《牡丹亭還魂記》,即《還魂記》,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

“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製作,兩岸三地藝術家攜手打造的。

全劇充滿朝氣,非常賞心悅目,融合現代劇場和古典精神,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華刪減成二十九折,分上中下三本,從第一出“標目”演到最後一出“圓駕”,基本保持了劇情的完整。

《牡丹亭》是一部愛情劇。

少女杜麗娘長期深居閨閣中,接受封建教倫理道德的薰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後因情而死,死後與柳夢梅結婚,並最終還魂複生,與柳在人間結成夫婦。

戲是在網上看的,雖然不是去現場看的,效果還是很好。

牡丹亭观后感800字

牡丹亭观后感800字

牡丹亭观后感800字牡丹亭观后感800字【篇1】《牡丹亭》由著名小说家白先勇改编,他对名著进行如此改编的初衷就是要让高雅文化进入校园,创造能够雅俗共赏的经典。

在不改变汤显祖原著浪漫的前提下,白先勇将新版本的《牡丹亭》提炼得更加精简和富有趣味,符合年轻人的欣赏习惯。

可喜的是汤显祖的文字功底诗词素养十分了得,全出剧都用唱词写了出来,很美。

而且杜丽娘的形象确实光鲜可爱。

柳梦梅虽爱吹嘘自己是擎天柱现世宝,但巧的是他就真能中上状元。

对杜丽娘也算痴心一片,有几分可取之处。

陈最良的形象从头到尾塑造得也是很成功的。

其实在文学作品里头,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神神鬼鬼是不足为奇的,且放开心胸去关照。

汤显祖说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真情到了,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舞台上的昆曲艺术的确体现了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精致细腻、含蓄委婉的特点,无论是听了让人酥倒的江南吴语,还是看了让人眼花缭乱的戏曲服装,杜丽娘的美在黑色的背景下显得格外醒目,扇子、水袖在一张一驰间道尽少女心中的无尽情思。

直白的让人春心荡漾,于是牡丹亭畔,芍药栏前,湖山石边,草作垫,花中眠,娇娃俊少,花样年华,两情和合,真个是千般爱惜,万种柔怜。

这梦境中的情思让所有观众“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

在幽闺自怜”。

只是梦醒来终究是空,女子相思成疾,却至死不渝,最终手拈一枝梅花离了魂。

地府里是她痴情的魂,人间是她的青春的画,冥冥中那梦中刘郎拾得此画,杜丽娘起死回生,“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红衣的杜刘在花神的簇拥下相拥于人间地狱之间,才子佳人终成人间佳话。

牡丹亭观后感800字【篇2】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

作文《《牡丹亭》戏剧观后感》

作文《《牡丹亭》戏剧观后感》

《牡丹亭》戏剧观后感篇一《牡丹亭》戏剧观后感说实话,去看《牡丹亭》之前,我对昆曲这玩意儿,完全就是一知半解,觉得那唱腔肯定又长又闷,剧情也肯定老掉牙。

我妈硬拉着我去,说是经典,是文化传承,我心里直犯嘀咕,还不如在家刷剧呢。

结果呢?打脸!那天我穿着我妈非让我穿的“优雅”的碎花裙子,感觉自己就像个准备去参加相亲的农村大姑娘,特别不自在。

剧院里人还挺多,好多都是上了年纪的,我瞬间感觉自己像个闯入老年活动中心的小年轻。

演出开始了,一开始我还真有点晕,那唱腔绕来绕去,听得我有点懵,跟听外星语似的。

我甚至在心里默默计划着,等下半场结束,赶紧溜到剧院门口的冷饮店,买杯奶茶压压惊。

但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随着剧情发展,杜丽娘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我逐渐被她的爱情故事吸引住了。

尤其是她那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简直绝了!当时我脑子里瞬间浮现出我前段时间去郊外玩,看到一片油菜花海的景象。

那油菜花,金灿灿的,一望无际,简直美得不像话。

当时我和我男朋友正闹别扭,我拍了一张油菜花的照片发给他,没说什么,他隔了半天回复我说,“嗯,好看”。

当时我心里那个气呀,心想这油菜花好看,难道我就不值得你好好看看吗?杜丽娘的凄美爱情,让我瞬间感同身受。

篇二《牡丹亭》戏剧观后感再来说说演员的表演。

这舞台妆容看着有点夸张,比我平时用的粉底厚多了,但演员们把人物的情感诠释得特别到位。

特别是杜丽娘死后化为精灵那一段,我觉得演员的肢体动作和眼神,真是把那种幽怨和不甘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记得当时我旁边一个阿姨,哭得稀里哗啦的,我心想,这昆曲的感染力,真没得说。

那天演出结束后,我妈拉着我滔滔不绝地分析剧情,还跟我说她年轻的时候也看过这出戏,说那个时候的舞台效果可没现在好。

我还偷偷观察了一下那个阿姨,发现她已经和身边人热烈讨论剧情了,看来这《牡丹亭》的风靡程度确实没的说呀。

回家路上,我一边吃着我妈塞给我的桂花糕,一边回味剧情,心里想着,其实这昆曲,也不是那么难接受嘛,甚至还挺有味道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看到这次论文题目我颇为郁闷,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我从未看过中国传统戏曲,说来很是惭愧。

我只好向周围朋友求救,希望他们推荐给我一些好剧。

收获真是不小,如:《穆桂英挂帅》、《窦娥冤》、《霸王别姬》…………《西厢记》、《牡丹亭》等,我本来想看《西厢记》的,但后来我选了《牡丹亭》,因朋友跟我说这是昆曲青春版《牡丹亭》。

我虽然没看过中国传统戏曲,但还是知道一些凤毛麟角的,不至于孤弱寡闻。

《牡丹亭》我是知道的,但青春版就没听说过了,这让我有了很大兴趣,所以就决定看它了。

在看之前我决定先做一些功课,怕看不明白,听不懂。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

昆曲发源地苏州,它作为我国传统的戏曲,已经有600年的历史,兴盛于明清时期,后来逐渐衰败,特别是到了近现代,出现了传承危机。

可喜的是,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与其《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

汤显祖本人也十分得意此作品,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此剧创作于1598年,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

“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

全剧充满朝气,非常赏心悦目,融合现代剧场和古典精神,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华删减成二十九折,分上中下三本,从第一出“标目”演到最后一出“圆驾”,基本保持了剧情的完整。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

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戏是在网上看的,虽然不是去现场看的,效果还是很好。

整部看下来就只能用一个字形容感受了-----“美”!
故事美!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

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
唱词、唱腔、台词美!我不知道青春版牡丹亭和原来有什么不同,但汤显祖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
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
舞台、服装美!整个舞台布景、灯光非常简洁,十分古典,背后的水墨山水、淡雅的牡丹,写意传情、含蓄悠远。

服装设计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风格,服装随着剧情时而靓丽夺目,时而淡雅飘逸,还是一个字“美”。

舞蹈美!印象中传统戏剧除了武生的打戏之外,舞蹈动作应该相对较少,青春版的《牡丹亭》似乎融合了现代舞蹈、京剧动作为一体。

同时,演员的舞蹈动作与舞美、灯光、服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机地配合剧情的发展,让整个舞台变大了,戏剧更美了。

二十一世纪观众的审美观,毕竟迥异于明清时代,这次制作青春版《牡丹亭》,一方面保持昆曲抽象写意,但也适当利用现代剧场的种种概念,来衬托这项古典剧种,使其既适应现代观众的视觉要求,同时亦遵从昆曲的古典精神。

很明显的,以前的《牡丹亭》唱都是有经典唱段的部分,重在抒情,而青春版的把很多以前的版本里没有出现的情节都排上去了。

你要欣赏文辞和唱功,自然是看老版好,特别是张继青的。

至于青春版,这些个文辞也都在,只不过演员是年轻版的,论唱功和身段自然比不过老一辈的,但已经很不错了,而且演员的扮相和道具都很华美,可能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牡丹亭》中瑰丽的爱情传奇,以典雅唯美的昆曲来演绎,真是相得益彰,剧情曲折,架构恢宏。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

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

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

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

全剧采用抒情诗,倾泻人物的情感。

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

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

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

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牡丹亭》的主题在于一个“情”字,以“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发展:第一本启蒙于“梦中情”,第二本转折为“人鬼情”,第三本归结到“人间情”。

《牡丹亭》可以说是一部有史诗格局的“寻情记”,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

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

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

《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

《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

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牡丹亭》的爱情描述,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

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

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主人公杜丽娘不同于比她早几百年的刘兰芝和崔莺莺,也不同于比她晚一百多年的林黛玉。

她并不像崔莺莺那样,不满包办婚姻,要求郎才女貌的结合;不像林黛玉那样,要求男女双方思想、道德、感情一致的婚姻;也不像刘兰芝那样以死而殉情。

她对爱情的理解很简单,就是要求女人应当得到自己的权力,即对男性的需要,质言之,就是认为女人天生要有爱的权力。

杜丽娘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

她之所以爱柳梦梅,并不像崔莺莺爱张君瑞那样,仅仅因为他“年少多情”、“一品人才”,而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

杜丽娘的父母反对他们相爱,也恰恰因为他们要求天然本性的自然发展。

也就是说,在她父母看来,作为一个姑娘,自己想男人,有情爱要求,本身就犯了天条。

莺莺的母亲并没有这种思想,只认为她找的女婿应门当户对。

所以,杜丽娘追求的是人的自然要求,“天然之情”,也就是情欲,而不仅仅是男欢女爱的美满婚姻。

她父母恰恰不允许她有这种“欲”,不准她有人性、人的权利。

双方发生冲突,杜丽娘于是要反抗,甚至以生命来抗争。

这一冲突,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直指压制人性的封建意识,所以,《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

其实在文学作品里头,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神神鬼鬼是不足为奇的,且放开心胸去关照。

汤显祖说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真情到了,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看过《牡丹亭》之后开始对元代戏曲产生了兴趣,尤其是优美的唱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