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论语复习(例题答案解析)讲解学习
高考专题复习---《论语》选读题目精选

高考专题复习---《论语》选读题目精选(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4.(1)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语含讥讽?(2分)(2)子路为什么不赞同丈人隐而不仕的行为?(2分)24.(1)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
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身处乱世不隐居修心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
(2分)(2)子路认为隐者不做官不合乎礼,因为保持了自己的纯洁,就会搅乱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人际关系,(1分)不管自己的主张能否得到实现,都要积极出仕,尽力而为。
(1分)(三)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22题(6分)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③之耳。
”【注释】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
②弦歌:弦,指琴瑟。
以琴瑟伴奏歌唱。
③戏:开玩笑,逗趣。
22.(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游任武城行政长官,孔子去看他,听到处处弦歌之声。
孔子批评子游在这么小的地方施行礼乐教化,是用牛刀杀鸡。
B.孔子既对子游在小小的武城里用礼乐来治理而感到高兴,又对子游不能治大国以施展其礼乐之治而感到惋惜。
C.子游把弦歌看成是学道的方法,他遵循孔子教导,认为不管是在上位的君子,还是普通百姓,学了礼乐道理都能从中受益。
D.孔子对学生的行为很满意,却说了反话;当学生正言以对,他马上承认是在开玩笑。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十九)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十九)82.阅读《论语》中的语录,回答问题。
(一)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1)根据语录内容,下列对加点“文”字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周文王 B.文章典籍 C.礼乐制度 D.礼节仪式(2)一些大学、书院立有“斯文在兹”的石刻,请解说“斯文在兹”的寓意。
(3)“斯文”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语义与之相关的词语,如“斯文扫地”“有辱斯文”“斯文一脉”“斯斯文文”。
请从中任选一个词语,解释其意思。
(二)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③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④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4)从以上语录中任选三则,根据其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概述你的思考领悟。
(1)C(2)示例一:指有着丰厚内蕴和不朽价值的中华优秀文化在这里传承。
示例二:指担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责任的文人雅士聚集于此。
示例三:指文明儒雅之风传承于此。
(3)斯文扫地:指文人或文化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有辱斯文:说了不符合读书人身份的话,或是做了不符合读书人身份的事情。
斯文一脉:指文人学者或学问归属同一流派。
斯斯文文:形容举止文雅有礼。
(4)君子应有仁德之心,表现在待人接物上,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成人之美”。
有德行的人,总是想着让别人好,尽力为别人创造条件,成全别人的好事。
而“成人之美”践行起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成全别人的同时也成全了自己。
这种“成人之美”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做起来并不算太难,只要心胸宽广一点,就能够做到。
高中论语十二章的练习题及讲解

高中论语十二章的练习题及讲解### 练习题1.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主要记录了谁的言行?2. 孔子在《论语》中提倡的“仁”的概念,其核心是什么?3. 请列举《论语》中关于“礼”的三个主要观点。
4. 孔子在《论语》中如何论述“学”与“思”的关系?5. 《论语》中孔子对“君子”和“小人”有何不同看法?6.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中庸之道”是指什么?7. 孔子在《论语》中如何强调“诚信”的重要性?8. 请简述《论语》中孔子对“孝”的理解。
9. 孔子在《论语》中提倡的“以德服人”是什么意思?10. 《论语》中孔子如何论述“知行合一”?### 讲解1.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2.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3.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礼”的观点包括: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础,礼可以规范人的行为,以及礼是体现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
4. 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5. 孔子对“君子”的看法是他们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广泛的知识,而“小人”则缺乏这些品质。
6. “中庸之道”是指在处理事物时不偏不倚,保持中立和平衡的态度。
7. 孔子强调“诚信”是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它能够建立信任和尊重。
8. 孔子认为“孝”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体现了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
9. “以德服人”是指通过个人的品德和行为来影响和引导他人,而不是通过强制或暴力。
10. “知行合一”是孔子提倡的理念,即知识和行动应该相辅相成,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
以上练习题和讲解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和孔子的思想。
通过对这些练习题的解答,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观。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一)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一)1. (2018年北京卷)《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斯:就。
【2】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试题解读:①译文:子路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冉有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一听到就行动。
”公西华说:“仲由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一听到就行动呢’;冉求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一听到就行动’。
我有些糊涂了,斗胆想问问老师。
”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好勇胜人,所以我要压压他。
”②重点词汇:诸——兼词,相当于“之乎”如之何——怎么;怎么办惑——糊涂③解析:所谓回答内容,就是用自己的话概括,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
另外,注意《论语》微言大义,要充分考虑其隐含的意味,这里面说的事情肯定指符合道义的事情。
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讲,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符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④答案: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分别是:孔子回答子路,听到合于义理的事,要向父亲兄长请教。
孔子回答冉有,听到合于义理的事,需要立刻去做。
孔子向公西华解释,为什么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问,会有二种不同的回答。
此则短文反映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2.(2019届通州期中)阅读下列《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②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③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语题型 答题技巧总结(含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语题型答题技巧总结【考点点击】此类题主要考查从选文中获取重要字词、成语及提炼概括该章句的主旨以及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学以致用。
一般可以从论语内容本身出题,或者从论语内涵中迁移运用。
高考回顾: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24.(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1分)(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
(3分)【答案】24.(1)(1分)升(登)堂入室【考点分析】复习备考时要梳理《〈论语〉选读》中的重要观点,整理、掌握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
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等,尤其要认真解读每课后面【相关链接】中那篇短文,把精要之处加以圈画或摘录,弄通弄懂弄透弄熟。
对自己观点或对《〈论语〉选读》中的思想观点的判定和分析,都要态度鲜明,言之成理。
切不可架空议论,拖泥带水,模棱两可。
【技巧点拨】1.短文评析型,即给出一段《论语》原文,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评价文中的思想。
解答这类题不能脱离文本泛泛而谈,更不能以翻译代替评析,对文中流露的儒家思想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最好还要指出其意义所在。
例: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论语》 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论语》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
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
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
”此言妄也。
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
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
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
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
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
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
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
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
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
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
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
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
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
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
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
(王充《论衡·卷九》)材料二: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②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篇》)[注]①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论语·雍也》中说“子游为武城宰”,即做那里的县长。
②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论语〉十二章(节选)》复习+++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2025届统编选必上高三语文文言篇目《论语十二章》复习一、挖空训练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10.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二、知识梳理一、文言知识通假字知者不惑(“知”同“智”)一词多义兴《诗》可以兴,可以观(动词,激发人的感情)从者病,莫能兴(动词,起身)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动词,兴办,举办)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动词,发生,产生)敏敏于事而慎于言(形容词,勤勉)回虽不敏(形容词,聪慧)天之应人,敏于景响(形容词,快,疾速)居居无求安(名词,居住的环境)佛印居左,鲁直居右(动词,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动词,处于)昂其直,居为奇货(动词,囤积,储存)欲居之以为利(动词,占,占有)居有顷,倚柱弹其剑(用在时间词语之前,表示相隔一段时间)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动词,停留,止息)胜质胜文则野(动词,超过)驴不胜怒,蹄之(动词,经得住,能承受)百战百胜(动词,胜利)予观夫巴陵胜状(形容词,优美的)何可胜道也哉(动词,尽,完)正就有道而正焉(动词,匡正)名不正,则言不顺(形容词,正当,合适)其冠不正(形容词,不偏,不斜)心术不正(形容词,正直)正中下怀(副词,恰好)为正副二本(形容词,正式的,为主的,和“副”相对)日月正相望(副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进行和持续,正在)克克己复礼为仁(动词,约束)然操遂能克绍(动词,战胜,攻破)何功不克(动词,完成,成功)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助动词,能够)而敏于事而慎于言(连词,表并列)人而不仁,如礼何(连词,表假设,如果)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连词,表顺承,就)死而后已(连词,表顺承,才)其请问其目(代词,它的)其“恕”乎(副词,表推测,大概,也许)古今异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古义: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

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复习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
吾恐季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也。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原文】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原文】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原文】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原文】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原文】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复习一、为政以德文化思想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孔子认为,战争、刑名等途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人根本。
孔子提出了“均无贫”的思想,这与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有本质的区别。
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均贫富”则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它的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
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一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的一种什么主张?这种主张体现了什么思想观?(2分)(2)你怎样评价孔子的这种主张?(2分)参考答案:(1)孔子主张通过道德、礼教来引导百姓,提高百姓的道德修养,让百姓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
这是人道主义思想观的体现。
(2)这个主张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人避免犯罪,最彻底的办法是要使人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但是,在一定情景下,辅之以法制也是必要的,对某些人,仅用道德、礼教也不起作用,这时就必须辅之以法制。
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
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答案要点: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
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
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3、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和名家评点,请阅读后完成题目。
(4分)《论语》选段: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名家评点: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
”(《四书集注》)朱子曰:“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又曰:“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论语集注》)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
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
”(《论语集注》)请联系名家点评,说说以上内容表现了儒家学说怎样的治国思想?答案要点: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首先要言正。
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
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1分)(2)你怎么看待孔子的德政主张?参考答案:(1)(1分)季康子:以法治国(法治)。
孔子:以德治国(德治)。
(2)(3分)赞同。
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化育的对象。
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要主动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全国上下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获取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二、克己复礼文化思想明白“仁”与“礼”的关系。
孔子认为“礼”不只是钟鼓玉帛等外在的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内核就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孔子用“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
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在“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1)根据子路的话可以看出子路怎样的性格?(1分)(2)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3分)参考答案(1)子路对孔子的回答不苟同,并且说孔子的观点何其迂腐,表现了他直率、淳朴的性格。
(2)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当时的社会现实(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名)。
孔子认为这些“实”的变化是不应该的,“名”和“实”混乱,社会就会引起混乱,礼乐就不能复兴,因此,他要用“名”(周礼的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正名”,实际上是解决治国的指导思想问题。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材料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
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3.3)材料2: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16.3)材料3: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7.11)材料4: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材料5: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3.12)(译:祭祖就如同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神就好像神灵真的在面前。
孔子说,“我不参加祭祀,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根据以上几段文字,谈一谈你对孔子的“礼”的理解。
参考答案:(1)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
这个内核就是仁。
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2)对于个人而言,礼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是一种自身修养,既包括内在道德水平,又包括外在礼仪。
(3)遵循礼义,不应只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要发自内心,讲究诚意。
例如,当子女尽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祭祀祖先神灵,好像祖先神灵真的在那里。
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可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已可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宰我主张守孝一年,而孔子主张守孝三年。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赞同孔子的观点。
理由:a、子女出生3年才能脱离父母,所以父母死后,子女也要守孝3年。
b、“孝”是“仁”和“礼”里的重要内容,孝敬父母是对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2)赞同宰我的观点A、影响礼乐。
因为“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B、影响农业生产劳动。
(3)都不大赞同。
不主张守孝。
理由:A、首先要明确古人是怎么守孝的。
古人要求在家守孝或在父母坟头筑房守孝三年。
B、现代还这么守孝会影响工作。
C、守孝关键在于心诚,只要心诚,异地守孝也是一样的。
D、儒家主张“仁”,“孝”是“仁”重要内容,忠于国家为人民做贡献,是“仁”更重要的内容。
古人就有“忠孝有两全”的说法,当“孝”与“忠”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求首先选择“忠”,看来忠于国家人民比守孝更为重要。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
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
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
其次,从斗争策略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但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
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省参考卷题目)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参考答案:(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a、孔子主张积极入世,改革社会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b、“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奉献和牺牲精神。
c、身处乱世之中,如果人人都能“以天下为己任”,,那么乱世就会变成盛世。
赞成桀溺的观点。
a、乱世中,不能靠一个人的力量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b、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c、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与精力的无谓浪费。
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且理由到少两点,即可给满分。
2、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请阅读后完成有关题目。
(4分)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对于子路的观点,孔子是否认同?请简要说明理由。
(2)对“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观点,你怎么看待?参考答案:(1)对于子路的观点,孔子完全认同。
这正是孔子一贯的思想主张。
他认为君臣之义是大义,长幼之节是小节,君子要行大义。
尽管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会被采纳,还坚定地认为君子出来做官是做他应该做的事,这便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注:“子路曰”,宋初写本作“子路反,子曰”。
就认定这句话就是孔子说的。
)(2)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局限性。
首先,倡导君子学有所长,就出来为社会做事,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对于促进社会进步是有益的,当然值得肯定。
但是把出仕与建立君臣关系等同起来,认为一个人出来做官就是“售于帝王家”,有很大的思想局限性。
3.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