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的案例分析共19页
故宫案例分析

故宫案例分析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背景介绍 (2)1.2 研究意义 (2)二、故宫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 (3)2.1 历史价值 (5)2.2 艺术价值 (6)2.3 科学价值 (7)2.4 社会文化价值 (8)三、故宫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现状 (9)3.1 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0)3.2 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11)3.3 旅游服务开发现状 (12)四、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挑战 (14)4.1 保护面临的挑战 (15)4.2 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6)五、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成功经验 (17)5.1 保护策略与措施 (18)5.2 利用模式与机制 (19)5.3 成功案例分析 (21)六、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优化策略 (22)6.1 加强法律保护 (23)6.2 提升保护科技水平 (24)6.3 拓展利用途径与方式 (26)七、结论与展望 (27)7.1 结论总结 (27)7.2 发展展望 (28)一、内容概括故宫博物院,位于中国北京市,是中国最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型博物馆。
自1925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故宫博物院已经成为了展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和历史的瑰宝之地。
本文将对故宫博物院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其他类似博物馆提供借鉴和启示。
1.1 背景介绍自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建设,故宫历经多次扩建和修缮,最终在清朝时期达到了其建筑规模和艺术风格的巅峰。
它不仅是国家历史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
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变迁,故宫已经成为国内外游客必访的旅游胜地,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
它不仅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建筑智慧与艺术魅力。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故宫在文化传承、旅游开发等方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1.2 研究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故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和象征,其保护与传承工作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中国古建筑赏析 ppt课件

57
吻兽
福禄寿
ppt课件
58
山西 悬空寺
ppt课件
59
ppt课件
60
由一座方楼(步云楼) 和四座圆楼(和昌楼、文昌 楼、振昌楼、瑞云楼)组成 的田螺坑土楼群。从山上往 下看呈“器”字形,近似奥 林匹克的五环。又酷是山间 绽开的梅花,外国人说犹如 “天上掉下来的飞碟”,我 们将更像是“地上长出的蘑 菇”。楼与楼之间是鹅卵石 阶曲折相连,每座楼皆为三 层的石基土墙木结构,通廊 式,底层是厨房,中层是粮 仓,顶层是卧室,之间为共 用的庭院,皆有一口清澈的 水井。
69
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创办者梁思成所说,中国 古建筑是最大宗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的根, 是我们的脉,是我们的魂
ppt课件
31
建筑的发展和当时的社会制度、法律体系、 财产分配模式、宗教信仰、社会文化、风俗 习惯、人口结构等都有关系
在中国古代,屋顶除了实用功能之外,还肩 负了很多等级礼制的使命。等级从高到低依 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单檐庑殿 顶>单檐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
ppt课件
32
ppt课件
33
ppt课件
34
屋顶的结构及等级
第一位:重檐庑殿顶 重要的佛殿、皇宫的主殿,象征尊贵。 第二位:重檐歇山顶 常见于宫殿、园林、坛庙式建筑。 第三位:单檐庑殿顶 重要的建筑。 第四位:单檐歇山顶 重要的建筑。 第五位:悬山顶 民居、神橱、神库。 第六位:硬山顶 民居。 第七位:卷棚顶 民间建筑。 无等级:攒尖顶 亭台楼阁。
ppt课件
63
ppt课件
64
依山的吊角楼, 在平地上用木柱 撑起分上下两层, 节约土地,造价 较廉;上层通风、 干燥、防潮,是 居室;下层是猪 牛栏圈或用来堆 放杂物
建筑遗产保护案例

因此,我们认为,不能简单局限于古建筑群的
本体保护,而应对它背景环境的整体进行保护 修复。其背景环境价值的认知直接关系到保护策略的
选择,对文物本体的存在与保护有着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三、杜甫草堂的保护
总保护原则
原真性原则——真实、完整的保存遗址本体现存
的典型特征,保护文物的历史风貌,尊重杜甫草 堂在演化过程中的全部历史信息,并加以保存。
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它是全国 范围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诗圣故居。因 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具有独特艺 术风格的中国古代建筑优秀遗产。
杜甫草堂建筑历史沿革
二、杜甫草堂的保护价值
杜甫草堂古建筑与历代题记、自然园林互相映发的文化 心理也构成了其无形的文化价值的重要内容。其次古建筑群 与背景环境紧密结合,融历史文化与自然山水为一体,具有 极高的景观价值。正是杜甫草堂所生存生长的相关环境赋予 了杜甫草堂更为丰富的价值内涵。
杜甫草堂建筑遗产保护案例分析?杜甫草堂的简介杜甫草堂的保护价值杜甫草堂的保护策略??一杜甫草堂简介杜甫草堂座落于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源自草堂——建筑遗产保护案例分析
杜甫草堂的简介 杜甫草堂的保护价值 杜甫草堂的保护策略
一、杜甫草堂简介
杜甫草堂座落于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是中国
甫草堂作为我国诗歌文化以及唐代文化的象征 和代表的的社会作用,提升所处区域的环境价 值。
古建筑群保护
通过对古建筑的现状评估,对草堂故居、草堂
寺、浣花祠等古建筑进行维修,其余建筑保持 现状维护。
景观环境的保护
水系统:解决草堂内水塘、溪流的淤积阻塞问 题,使草堂内的死水变为活水,实现循环流动, 达到清洁水体、美化环境的效果。延续传统水 文环境。 绿化系统:主要是进 行改造和规范化管理。 绿化的配置上,保持草 堂固有的川西土生花木 的特点。另外,对草堂 内的名木古树给予科学 化、规范化管理和养护。
古寺庙火灾事故案例分析

古寺庙火灾事故案例分析引言古寺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的历史遗产。
古寺庙一般建筑风格独特,保存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文献,因此对于古寺庙的保护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由于古寺庙大多位于山区或偏远地区,加之受到历史、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火灾事故时有发生。
本文将以某古寺庙火灾事故为案例,分析事故原因、应急处置过程和后续处理情况,旨在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古寺庙火灾事故应对提供参考。
一、事故概述某寺庙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建于唐代,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为典型的中国古建筑,整体建筑风格独特,保存有大量古代绘画、雕刻、佛像和文献。
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平时游客较少,维护较为困难。
某年秋季,一场大火在当地发生,烧毁了寺庙的藏经楼,数十间佛殿和僧舍。
二、事故原因分析1.自然环境因素当地气候潮湿,气温变化大,极易引发火灾。
事发时,正值旱季,加之受风力的影响,火势蔓延迅速,导致灾情严重。
2.管理不善寺庙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专业的文物保护人员和设备,对于寺庙的消防设施和安全宣传不够重视,长期忽视火灾危险。
3.人为疏忽灾后调查发现,事故起火点是在藏经楼附近一处僧舍,起火原因是一名僧人乱扔烟蒂导致,再加上当时缺乏足够的人员和设备进行初期灭火,导致火势迅速蔓延。
三、应急处置过程1.报警事故发生后,寺庙内的一名工作人员发现火情后立即报警,但因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救援车辆到达时间较晚。
2.紧急疏散寺庙内僧众和徒众得知火灾后,立即进行紧急疏散,将寺庙内的贵重文物和佛像带出,并尽力控制火势蔓延。
3.救援当地政府和消防部门得知火情后,立即调动附近的消防队伍前来救援,并组织人员疏散周边居民。
4.现场处置由于当地缺乏专业的消防人员和设备,初期进行灭火失效。
随后,消防队员从附近城市调遣了更多的人员和设备前往灾场,最终扑灭了火势。
四、后续处理情况1.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造成数名僧众和游客受伤,幸无人员伤亡,但寺庙的藏经楼、数十间佛殿和僧舍被烧毁,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
中国古代建筑实例分析

第五章中国古代建筑教学目标通过教师讲述,使全体学生了解掌握的知识:1.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2.中国古代建筑的总体特征;3.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4.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5.中国古代宫殿的历史沿革;6.宫殿的布局特点;7.宫殿的内外陈设;8.现存著名宫殿;9.坛庙建筑的起源;10.坛庙建筑的分类;11.现存著名坛庙;12.陵墓建筑的沿革;13.陵墓建筑的分类;14.帝陵的选址原则;15.陵墓建筑的结构;16.现存著名帝陵;17.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简况、;18.古代城市规划特点;19.现存城防建筑;20.古代民居建筑起源;21.古代民居建筑特征;22.著名民居建筑;23.楼阁建筑的起源;24.楼阁建筑的类型;25.著名楼阁建筑;26.古塔建筑的起源;27.古塔建筑的结构;28.古塔建筑的类型;29.古代著名水利工程;30.古代著名桥梁工程教学重点、难点1.中国古代建筑的总体特征;2.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3.宫殿的布局特点;4.坛庙建筑的分类;5.陵墓建筑的分类;6.陵墓建筑的结构;7.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简况;8.古代城市规划特点;9.古长城建筑;10.古代民居建筑特征;11.楼阁建筑的类型;12.古塔建筑的结构;实践、操作学生模拟导游讲解;教学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节概述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孕育于文明古国灿烂文化中的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无论南方的园林、北方的宫殿,我们随处可见。
中国古代建筑可以从近百年上溯到六七千年以前的上古时期,其中,经历了几个主要发展阶段。
封建社会是我国古代建筑发展成熟的主要阶段。
小结:1.隋唐、宋朝、明清三个时期的风格各不相同:隋唐——庄重朴实、宋朝——渐趋柔和、明清——华丽。
2.中国历史上三部关于建筑的古代著作:北宋——《营造法式》,清朝——《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明末——《园冶》。
过渡:我国古建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是以木构建筑为主,不同于西方的石制建筑,同时也体现出中西文化的不同。
古建修复案例讲解-2022年学习资料

部分测绘图纸-钟氏宗祠-玉岩书院钟氏大宗祠建筑群现状图-图纸目录-序号-图纸名称-编号-图纸规格备注-1氏三柯堂总平面图-j-01-2-钟氏大亲柯平面图-J02-3-钟氏大亲柯1-1副南图-J-03-AS-4氏大亲村①坦立闲-J04-5-钟氏大亲柯正立面图-j05-6-站封将军柯平面图-J-05-尽-法封将军柯1 1副面图-J07-8-话封将军村①约立面图-J-08-9-法封将军柯正立面图-j-09-43-10-钟氏六 村平面阁-j-10-11-钟氏六亲柯1-1副图-j-11-12-钟氏六亲柯①一句立面图-J-12-13-钟 六亲柯正立南图-J-13
都分则绘图纸-玉岩书院-ft90-田-"-H约一-玉岩书院主体建筑正立面图1:0-.-围-玉岩书院主体建筑 立面图12-03158,0m
都分则绘图纸-后书院-T-玉岩书院主体建筑2-2剖面图42的-生1-玉岩书院主体建筑1-1剖面图120-3 2980m
都分则绘图纸-玉岩书院-11100-11000-玉岩堂-客堂-现状:-精体开裂-屋面漏南、-屋面稀用-白蚁 续-白蚁蛀烛-梁架商朽、-上-廊-曲-观鱼池-庭园-平台-星面霸南-体杂乱、-色白蚁蛀生、-。草从生-梁复 -精体餐障-余庆楼-白蚁蛀娃、-月台-种德庵-8750-14020-玉岩书院西区建筑平面现状图
文物现状:玉岩墓群-钟玉岩墓
文物现状:玉岩墓群-钟氏墓群
文物现状:玉岩墓群-报时文年保单4红-营岗钟民古数样-周边环境
文物现状:玉岩墓群-玉要问题:-一墓葬局部沉降导致开裂;-缺乏有组织排水;-一墓葬本体污染、局部风化;-一 葬碑刻模糊不清
前期口开展工作-·文本体初步刚绘及图纸电子化-一玉岩书院初步测绘:总平面、主要立面、部分剖面、部分建筑平形制等,-一钟氏宗祠初步测绘:现状总平面、各宗祠建筑平面、立面及主要-剖面;-一玉岩墓群初步测绘:墓群总平 、各墓葬平面、立面。-文物病害初步调查-一玉岩书院建筑本体病害调查-一钟氏宗祠建筑本体病害调查-一玉岩墓群 葬本体病害调查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做法ppt详解.

第23页,共44页。
卷棚悬山顶——颐和园文昌院
第24页,共44页。
卷棚歇山顶
第25页,共44页。
7)盝顶
是一种较特别的屋顶,屋顶上部为平顶图,下部为四面坡或 多面坡,垂脊上端为横坡,横脊数目与坡数相同,横脊首尾相连, 又称圈脊。盝顶在古代大型宫殿建筑中极为少见。
第26页,共44页。
8)扇面顶 顾名思义,就是扇面形状的屋顶形式,其最大特点就是前后檐线
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第42页,共44页。
抱厦:由两个
九脊殿丁字相 交,插入部分 叫抱厦。十字 相交的 叫十字 脊。(正定隆 兴寺)
屋废(出际) 檩头伸到山墙以外的那一段。
箚(扎)牵:一般用于乳袱之上,仅长一架,不承重,固定桁的位置。
叉手 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斜短木构件,用以固持脊檩。
托脚 支撑平檩的斜短木构件 。
第12页,共44页。
悬山顶
第13页,共44页。
悬山顶
第14页,共44页。
第15页,共44页。
4)硬山顶: 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有五脊二坡,屋顶与
山墙齐平。硬山顶出现较晚,在宋《营造法式》中并未有记载,只在明清以 后出现在我国南北方住宅建筑中。因其等级低,只能使用青板瓦,不能使用 筒瓦、琉璃瓦,多用于附属建筑及民间建筑。硬山防风火,悬山防雨,因此 南方民居多用悬山,北方多硬山。
第22页,共44页。
卷棚顶
• 古建筑屋顶形式之一。为双坡 屋顶,两坡相交处不作大脊, 由瓦垄直接卷过屋面成弧形的
曲面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 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 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与脊 部呈弧形滚向后坡,颇具一 种曲线所独有的阴柔之美。。 卷棚顶形式活泼美观,一般 用于园林的亭台、廊榭及小 型建筑上。
雍和宫保护案例分析-建筑篇

雍和宫保护规划——建筑篇景观研-12 吴安20123121601071、案例概况雍和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大街东侧,北抵地铁2号线,东邻柏林寺,南毗北新桥,西与孔庙、国子监隔街相对(图-1)。
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由雍亲王府改建为藏传佛寺,是清代北京最大的藏传佛寺,直属理藩院管理的重要的皇家寺院。
雍和宫规模宏大、学院完备、驻锡高僧众多,并在此实施“金瓶掣签”制度,是内地藏传佛教的宗教中心和管理中心,也是目前北京保存至今最为完整的藏传佛寺。
雍和宫原为明代太监的宫房,清初为内务府官房。
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降旨拨给四子胤禛建王府,初名“胤禛贝勒府”,又称“四爷府”。
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 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改府邸为“雍亲王府”。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雍亲王府改为行宫,称为“雍和宫”。
雍和宫中路建筑群由制式宏伟的殿宇组成,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牌楼、辇道、昭泰门、雍和门、雍和宫、永佑殿、法轮殿、万福楼、绥成殿等主体建筑,其东西两侧对称分布讲经殿、密宗殿、时轮殿、药师殿、东西配殿、戒坛楼、班禅楼、雅木达噶楼、照佛楼、延绥阁、永康阁等配殿建筑。
雍和宫总共由八进院落、六座主殿组成,南北长约400余米。
图-1 雍和宫鸟瞰照片2、历史沿革《清宗人府事例》记载:“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二月谕宗人府:皇四子胤禛、皇五子允祺、皇七子允祐、皇十子允锇……等,俱已分别册封分府,唯胤禛、允祐二人是贝勒,而所封府邸是亲王府邸,规模违制,着由官房租库,将前明内宫监房拨给胤禛……”。
自此,从明内宫监房到康熙皇四子府邸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雍正死于圆明园,当日移棺于乾清宫,19天后又移棺于雍和宫永佑殿。
永佑殿是雍正作亲王时代卧室和书房。
移棺雍和宫之前的半个月内,雍和宫中轴线上的昭泰门、雍和门、正殿、永佑殿、法轮殿顶绿琉璃瓦全部换成了黄琉璃瓦,以显规制。
乾隆二年(1737年)三月,胤禛的棺柩移葬于清西陵,永佑殿改名为“神御殿”,内供雍正帝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