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漳州茶文化

合集下载

有关于茶文化的实践报告

有关于茶文化的实践报告

有关于茶文化的实践报告茶文化,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将我们深深吸引,于是决定对其展开全面探究。

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有关于茶文化的实践报告,一起来看看。

有关于茶文化的实践报告1茶艺实践报告调研时间:十月九号调研人员:王丹,王雅迪被调研的对象:工薪超市的茶柜,茶的分类,不同茶的作用。

(特别是花茶)。

调研内容:饮茶始于中国。

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

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

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看看不同茶怎么分类,花茶怎么分,看它们有什么作用。

除了花茶其它的茶的不同作用,对我们身体有什么好处。

看看绿茶怎么泡制。

调研收获:我们主要调研了花茶,因为平时比较喜欢喝茉莉花茶,通过这次的调研,我知道了,花茶宜于清饮,不加奶、糖,以保持天然香味。

用瓷制小茶壶或瓷制盖杯泡茶,用以独啜,待客则用较大茶壶,冲以沸以,三五分钟后饮用,可续泡一二次。

花茶,又名香片,利用茶善于吸收异味的特点,将有香味的鲜花和新茶一起闷,茶将香味吸收后再把干花筛除,制成的花茶香味浓郁,茶汤色深,深得偏好重口味的北方人喜爱,最普通的花茶是用茉莉花制的茉莉花茶,根据所用的鲜花不同,还有玉兰花茶、桂花茶、珠兰花茶、玳玳花茶等。

普通花茶都是用绿茶制作,也有用红茶制作的。

花茶是集茶味与花香于一体,茶引花香,花增茶味,相得益彰。

既保持了浓郁爽口的茶味,又有鲜灵芬芳的花香。

冲泡品吸,花香袭人,甘芳满口,令人心旷神怡。

花茶不仅仍有茶的功效,而且花香也具有良好的药理作用,裨益人体健康。

这次调研,我知道了一下几种花茶的作用:迷迭香:迷迭香的功效最著名的是收敛,它可以帮助我们清洁毛囊和皮肤深层,并能够让毛孔更细小,从而让皮肤看起来更细腻更平整。

【制茶工艺论文】茶文化的民宿空间设计研究

【制茶工艺论文】茶文化的民宿空间设计研究

【制茶工艺论文】茶文化的民宿空间设计研究关键词:漳州茶文化;民宿空间;设计前言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民族,每一个不同地区都有当地不同的特色文化。

就以茶道文化来讲,自唐宋以来,有关茶文化的历史文献逐渐纪录在案。

茶文化指人们在品茗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点,这主要蕴含茶道、茶德、茶的灵魂,以及有关喝茶的茶画、书、故事、技巧手艺等。

在古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曾以茶代酒,以茶代礼,这种客来敬茶的习惯足以充分反映茶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漳州茶文化的兴起及产品发展中国福建是一个茶文化相当浓厚的地方,特别是从宋代的经济重心南移开始。

在福建最南端的漳州市与广东省交界,隔海相望台湾省。

漳州区域文化种类丰富多彩,拥有宽容、平和、善良、美丽的传统,不但体现了与周边闽南地域的相似和统一,而且在自然、人文等方面表现除了多元化、和谐化、及富有化的特点。

其中茶产品也是当地的一文化生产力。

漳州茶产业的发展也是从此时渐渐的显露和活跃起来。

明末进士阮梦庵在《武夷茶歌》中曾赞叹漳州茶叶:“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

阮文锡的《安溪茶歌》中亦有“尔来武夷漳人制”的说法’。

茶农自个出产的茶叶不仅供民间自饮,并且还被纳入贡品一类。

明朝中叶时期漳州市海澄镇月港继泉州港之后成为福建外贸大港。

据《海澄县志》载,明朝中世从海澄月港出口的茶叶年销售达到上百吨,最多一年达三百吨,为居全省之冠。

’明末清初,龙溪县龙山、平和大峰山、南靖圭洋乡上洋茶远销南洋,平和的奇兰茶、海澄太武山茶、漳浦玳瑁山茶、龙溪北门茶叶行业也陆续兴起。

由此可见,漳州茶文化在几百年前就已经是蓬勃发展,闻名中外。

明朝随着着海丝之路的发展大量的茶叶进入到西方的上流社会,成为贵族下午社交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饮品。

在漳州,功夫茶不得不说。

功夫茶不仅仅是闽粤相邻地区里最有代表性的茶饮文化,同时也是中国唐宋以来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茶文化之一,在中国茶艺史上增添精彩的一笔。

闽南漳浦是功夫茶的主要发祥地

闽南漳浦是功夫茶的主要发祥地

闽南漳浦是功夫茶的主要发祥地闽南的茶文化,从唐宋元明清至近现代,一直兴而不衰。

闽南功夫茶文化的发祥地,在漳州、漳浦。

只有辐射,没有转移。

真正的功夫茶俗,闽南漳州是源头,漳浦是主要发祥地。

其他地方的功夫茶俗,是各有特色的支流,是闽南功夫茶俗的传承和发展。

众多的文物资料和历代传承的茗风证实,闽南漳浦是功夫茶的主要发祥地,是功夫茶的故乡。

漳浦馆藏明代时大彬壶及清初紫砂壶在明清时代,宜兴等地的紫砂壶成批被带入漳浦,后来这些紫砂壶,与漳州茶僧、茶商、茶技师从武夷山运回的乌龙茶一见钟情,加上小茶杯,三者相得益彰,漳浦人为之如醉如痴。

于是功夫茶应运而生,谱写出动人心弦的茗曲茶歌。

许多人成为紫砂壶最忠实的使用者,一生中不弃不离,以至漳浦民间形成了以紫砂壶以及相关茶具随葬的习俗,为我们今天留下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和史料,为漳浦是功夫茶的故乡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佐证。

明朝大官的墓中有紫砂壶,清初入葬的平民百姓墓中也有紫砂壶,可见漳浦人对紫砂壶泡茶的热爱与普及的程度。

研习功夫茶当年的宜兴的“孟臣”款朱泥壶、景德镇的“若深珍藏”款青花小杯、哥窑茶盘,价格都比较贵,拥有者多为达官贵人或富商人家。

后来在漳州与潮汕头一带,利用本地陶泥烧制仿造的手拉坯孟臣壶(称为“土罐”、“冲罐”或“孟臣罐”),价格较低,使仿造的茶具得以进入寻常百姓家,促进了功夫茶广为流行。

出土功夫茶茶具全套漳浦县在1990年7月,从一座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入葬的蓝国威夫妇墓中,出土功夫茶茶具全套:陈鸣远款宜兴朱泥壶一个,“若深珍藏”款青花杯四只,白釉墨彩人物山水茶盘一个,椭圆形锡茶叶罐一个。

这是与“闽南功夫茶俗”相关的主要四件标准茶具。

这套260多年前的功夫茶茶具,放在今天来用也毫不落伍。

因而证明在清初时期,漳浦的功夫茶俗是十分流行,而且是一以贯之的。

俞蛟在《梦厂杂著·潮嘉风月记》中用文字描述的潮州工夫茶,而漳浦则是用实物记载着闽南功夫茶。

两相比较,漳浦功夫茶比潮州工夫茶早了40年以上。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舌尖上的漳州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舌尖上的漳州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舌尖上的漳州
作为福建省的一个美食城市,漳州有着丰富的美食资源。

舌尖上的漳州,不仅有着独
特的地方特色,还融合了海洋文化和山地文化的美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

下面就
让我们来一起了解舌尖上的漳州。

首先,不得不提的当然是汉江鲶鱼,它被誉为漳州的鲶鱼之王。

汉江水域的河鲶由于
河流环境优越,生长迅速,使汉江的鲶鱼口感肥美,鲜嫩可口。

漳州的鲶鱼有很多种吃法,著名的有清蒸鲶鱼、红烧鲶鱼、鲶鱼面等,每种做法都有着独特的味道,让人流连忘返。

其次,漳州还有着让人流连忘返的海鲜美食。

漳州位于台湾海峡的入口处,拥有得天
独厚的海洋资源。

清水河口是全国著名的珍珠养殖基地,被称为“中国珍珠之乡”,那里
出产的珍珠鸡、珍珠虾非常有名。

此外,漳州还有各种各样的海鲜,如扇贝、海蟹、带鱼、生蚝等,都具有鲜美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漳州还有一种独特的小吃,叫作“千层糕”。

这是一种采用薯粉、鸡蛋、白糖等多种
食材制作的薄薄的糕点,具有清爽、口感好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

最后,漳州还以茶叶文化闻名于世。

漳州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
的文化底蕴。

漳州的土楼茶、武平茶、南靖茶等都是著名的茶品,让人们不仅可以品味到
美食文化,还可以了解到茶文化。

综上所述,漳州的美食文化丰富多样,特色鲜明,给人们的味蕾带来了很多的惊喜和
满足。

带着它独有的吸引力,漳州正在成为中外游客旅游观光和交流的重要目的地。

舌尖
上的漳州,注定是一个不可错过的美食之旅。

漳州平和白芽奇兰茶导游词

漳州平和白芽奇兰茶导游词

漳州平和白芽奇兰茶导游词欢迎各位游客来到漳州平和,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这里的白芽奇兰茶。

平和县地处福建省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的县城。

这里的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土壤肥沃,为白芽奇兰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白芽奇兰茶,以其独特的名字和优质的品质,被誉为平和的“茶中之王”。

这种茶叶具有独特的外观和优异的口感,它的茶汤色泽鲜艳,香气浓郁,口感醇厚,让人回味无穷。

白芽奇兰茶的生长过程需要精心的照料。

在平和的茶园中,茶农们会根据茶叶的生长周期,精心修剪、施肥、除虫,确保每一片白芽奇兰茶都能达到最佳的品质。

白芽奇兰茶的采摘也有严格的标准。

通常在每年的三月中旬到五月上旬,当茶叶新梢长到3到5片叶子时,就会进行采摘。

采摘时,要选择茶叶新梢的中间两片叶子进行,以保证茶叶的品质和口感。

下面我们来品尝一下白芽奇兰茶。

品茶时,可以先闻一闻茶叶的香气,感受它的独特芳香。

然后可以将茶叶放入口中,慢慢咀嚼,品味它的醇厚口感和回甘。

除了茶叶本身,平和县还有许多与茶文化相关的景点值得一游。

比如平和茶文化博物馆,这里展示了平和茶文化的历史和演变过程,让游客更好地了解白芽奇兰茶的文化背景。

此外,平和还有许多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如九峰山、三坪村等,都是值得一游的好地方。

在品尝平和白芽奇兰茶的同时,我们还可以了解这里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

这种体验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平和的文化底蕴,还能让人们更加珍惜这份独特的味觉体验。

总之,平和白芽奇兰茶以其独特的品质和芳香,赢得了众多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在这里品尝一杯正宗的白芽奇兰茶,感受平和的茶文化,相信你一定会留下美好的回忆。

感谢各位游客的聆听,祝大家在平和的旅程中玩得愉快!。

漳州茶文化探源

漳州茶文化探源

漳州茶文化探源漳州茶文化探源漳州种茶饮历史悠久。

据考,我国最早用茶做药的是古越族。

而漳州先民闽越族与堪越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可能自古就有以茶为药的传统。

唐垂拱二年(686年)建立漳州时,陈元光率领的军队,又把中原种茶饮茶之风带到了这里。

《华安县志》记载:“据传唐代开始仙都、华丰已有产茶。

”其县城华丰镇古称“茶烘”,即因制茶作坊云集而得名。

各县从宋代开始种茶,如今漳浦盘陀岭上有三株千年古茶树,俗称“宋茶”。

明代是漳州产茶的鼎盛时期,年产达数万担,已成为大宗的出口商品。

而且乌龙茶的制作技术,当时为福建之冠,所以《武夷茶歌》中有“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之句。

龙溪、南靖、长泰等县的名茶,那时均被列为朝廷贡品。

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漳州人饮茶也成为社会风尚,从而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漳州茶文化。

茶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茶艺与茶道两方面。

茶艺是对茶叶的鉴别、冲泡、品尝等技艺。

漳州茶艺注重讲究五好,即好茶、好水、好茶具、好功夫、好茶配。

漳州人历来对乌龙茶情有独钟,因为它属半发酵茶,既没有绿茶之苦,又无红茶之涩。

民间传说,其制作方法是安溪猎人胡良发明的。

有一次他偶尔采摘野茶树叶盖在装猎物的萝筐上,经风吹日晒和摇动,晚上回到家里闻到一股香气,将其冲泡开水饮用,顿觉神清气爽。

后来这种半发酵茶就以猎人名字命名,因安溪话“胡良”与漳州话“乌龙”谐音,便通称为乌龙茶了。

为了评选好茶,古时民间经常开展“斗茶”,由品茶师对参赛的茶叶品评出名次。

历代评出的名茶极品,大多出自名山古刹。

《漳州府志》记载:“灵山寺出北门十里,地宜茶,俗贵之。

”《平和县志》也称:“茶出大峰山者良。

”对泡茶的水也很在讲究,要求“源清、品活、水甘”,崇尚江水和名泉。

据《漳州府志》称:“烹茗以水为本,以火候佐之。

俗以三叉河之水为上(在郡城北门外威惠庙旁,即市财贸干校附近),龙腰石泉又次之,余泉又其次者。

”乌龙茶醇香馥郁,但久浸易出馊味,适宜功夫茶的冲泡方法,所以茶具大多选择小巧玲珑的优质产品。

我的美丽家乡-漳浦

我的美丽家乡-漳浦

黄埔杨梅
2.漳浦美食
乌石荔枝种植历史渊源悠久。据漳浦县 志记载:明嘉靖12年(1532)年,漳浦 乌石人当朝进士林功懋在任广东东莞知县 时,开始引进荔枝良种在故乡乌石试种, 结果该品种的品质比原产地更佳。该品种 成熟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果肉呈乳 白色,色泽艳丽,果大核小肉厚,质软味 甜弹性好,剥皮壳不流汁,掉地不粘沙, 成熟单果重20-26克,含可溶性固形物 16.5-20%。《福建通志》记载:“漳州 荔枝极盛,而漳浦为最,紫薇山(旧镇乌 石)中产‘相袍紫’,‘马上娇’味甘丽、 实大核小,啖两颗则肺腑清虚,滓秽荡尽, 两腋生风,飘然欲仙矣!”由于该品种品 质优良,成熟期适中,在荔枝品种中,乌 石荔枝仍然居于数十个荔枝品种之上,属 上乘之品,被称为“荔枝
锦江楼
1.漳浦美景
福茶博物院 位于漳浦县盘陀镇天福茶庄内, 国道324线旁,占地80亩,是目前世界上最 大的茶博物馆。博物院内有四大主馆,八大 景观,主展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两层 中式仿古。 展出了茶叶科技、茶叶发展 史、世界茶情、世界茶文化、现代茶艺、各 式各样的名贵茶壶、茶与诗、茶与画、茶与 人类健康及茶叶多元化利用等有关的茶知识, 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天福的发展史,不 仅可以了解茶文化史,而且还能欣赏到天福 独有的陆羽“无我茶会”、台湾“四序茶 会”、“唐宋煮茶听诗”、“清朝宫廷茶 礼”、“云南少数民族茶礼”及“日本茶道” 等茶艺表演。
我的家乡漳浦位于中国福建省东南沿海。属漳州市。漳浦历史悠久,是 一个千年古县、全国文化先进县。 建县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 迄今已有1321年历史,明以后素有“金漳浦”美誉。与台湾源远流 长,是著名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全县去台人员1.2万人,台属2.6万人, 在2300万多台湾人中漳浦籍占200多万。旅居海外的侨胞、港澳同胞 近8万人,归侨、侨眷2万人。是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全省重点 少数民族县(畲族),2005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表彰为“全国文化先进 县”。漳浦产业集聚,是一个创业宝地、台商投资密集地。 设有绥 安工业开发区、赤湖污染集中控制区和古雷港经济开发区,总规划面 积31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4.6%。绥安工业开发区形成了雨 伞帐篷、纺织服装、健身器材、五金家电等产业集群。 赤湖污染集 中控制区设有皮革产业园、五金产业园与游艇制造专业区,具备承接 电镀、漂染、制革、再生造纸等污染工业的独特优势 。在全国率先 建成“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并得到国家农业部、国台办批准,园 区规划面积3万亩,投资范围包括种植、养殖、加工、科研、教学等 领域,是“海西”台商投资密集地之一。

漳州人的饮食习惯

漳州人的饮食习惯

漳州人的饮食习惯-----茶北宋曾任漳州幕厅军事判官的蔡襄的《茶录》一书,就是专门讲斗茶艺术的著作。

其中提到斗茶时茶的加工、斗茶工具、斗茶方法等。

漳州人好饮茶。

自古以来“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

器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盂公壶,杯极小者,名若琛杯。

茶以武夷小种为尚……饮必细啜久咀,否则相为嗤笑”。

漳州的饮食礼仪漳州的俗谚云“饭神皇帝大”,当别人在吃饭时,不得随便打扰,自己吃饭时也不要讲话,以免冲犯饭神。

民间进补之后忌食萝卜、白菜和喝茶,以为这些凉性的食品会抵消进补的效力。

身上有脓疮时忌吃鱼虾、芋头、狗肉等“浊性”食物。

老人一般忌食牛肉,因为牛助农耕,食之者不祥。

漳州民间认为柿子和酒、柿子和螃蟹、柿子和番薯、番薯和石榴、番薯和香蕉、毛蟹和柑桔、毛蟹和茄子、芹菜和鳖、芹菜和黄瓜、黄瓜和花生、鳝鱼和红枣、狗肉和绿豆、羊肉和番瓜都是相克的食物,同食有碍健康。

在宴席中移转酒樽将酒洒出是犯忌的。

饮食中站起或脱衣,边吃饭边走动,都是要忌讳的,也即在吃的行为方式方面要有禁忌。

吃饭时,桌上的菜必须是双数,不能是奇数,尤其忌讳吃三个菜,认为只有死囚临刑前才吃三个菜。

吃饭时,忌撒出饭粒或吃完饭碗内残留饭粒,俗以为糟蹋粮食会遭天惩罚,尤其在作客盛饭时,应估量好自己的食量,否则留下剩饭,等于糟蹋五谷,作践主人。

此为民间对谷神敬仰的延伸,宣传“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古训,可谓淳俗。

吃饭时,不能趴在饭桌上,忌换座位,尤忌女孩换位,俗以为如此则日后有改嫁之虞。

不得坐在门槛上吃饭,饭后不得躺卧不动或立即洗澡、饮茶。

进食时不得照镜子以免日后口吃。

进食时不得发出咀嚼声,俗以为猪狗进食才会发出响声。

此外,吃饭忌将筷子竖插在饭中,因为祭死人才这样插。

吃饭忌敲响碗匙,也不得用手掌平托碗底或用手攥着碗边,以免被讥为“乞食相”。

饭后不能倒扣碗,只有吃过药才倒扣碗。

洗碗时,忌将筷子在灶台上顿戳整齐,认为这样是在打灶君。

忌将不同颜色或长短的筷子配成一双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夷学院浅谈漳州茶文化院系:商学院专业(班级):国贸一班**:***学号: *********** ****:**职称:教师完成日期: 2015年 6月 21 日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漳州茶叶历史,漳州人饮茶文化以及漳州著名的茶叶企业。

漳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其传统茶文化积淀深厚。

漳州产茶饮茶历史悠久,漳州茶叶种植源于唐宋时期,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各种野生茶树生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宋代时,漳州就已有茶树栽培、采制工艺和茶文化的文献记载;元明时期逐步发展壮大,漳州茶叶的种植广泛普及,上等茶叶列入贡品;明末清初,漳州人开始在武夷山种茶、开办茶厂,“工夫茶”萌芽逐渐兴起;清代开始,工夫茶艺逐步发展兴盛,到清末时,漳州茶叶贸易早已声名鹊起;民国时期,“功夫茶”在漳州已形成厚重的茶文化。

当代漳州茶叶的名茶有平和白芽奇兰茶、诏安八仙茶、华安铁观音、长泰黄金桂、南靖丹桂茶与毛蟹茶等在国内外都享誉盛名。

漳州的大街小巷的家门、店口都随处可见漳州人的品茶之风,说明漳州的茶文化已经根深蒂固在漳州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近几年来,漳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茶叶生产,各县(区)政府纷纷出台鼓励发展茶叶优惠政策,大力扶持茶产业发展,积极抓好茶叶生产,营销,争创品牌,做大做强茶产业,促进茶叶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漳州茶叶历史;饮茶文化;茶叶产业浅谈漳州茶文化1 引言福建是历史悠久的产茶大省,茶叶品种繁多,著名的有铁观音、大红袍、白茶、坦洋功夫、高山茶、茉莉花茶、水仙茶等。

福建的产茶区很也多,如安溪、漳州、漳平、、武夷山、福安、柘荣、邵武等。

但是谈起茶叶,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武夷山的大红袍,大家了解的最多的也是武夷山的茶文化。

作为一个漳州人,我在此浅谈一下漳州的茶文化,以便让各位对漳州的茶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2 漳州的茶叶历史福建漳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故漳州产茶历史悠久,据漳州当地史料记载,早在唐高宗显庆四年,长泰县的天竺岩就盛产天竺茶。

唐朝武后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经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置漳州。

陈元光率领的军队,又把中原种茶饮茶之风带到了这里。

此外有《华安县志》记载“:据传唐代开始仙都、华丰已有产茶。

”其县城华丰镇古称“茶烘”,即取茶乡之意。

宋代以来有关漳州茶叶的文字记载日渐丰富。

宋朝《太平寰宇记》载:“漳州土产腊茶。

”此外,宋淳熙五年的《临漳志序》提及漳州物产时就有“其所以衣食给用者则入有粮、棉……茗之类”。

另有,时任漳州通判的王炜在《清州十咏》中记述:“麦收正月尽,茶摘上元前”。

这些记载有力地证明了宋朝时期,漳州地区种茶饮茶之风十分普及。

明朝以来,漳州人就有了比较高的茶叶制作技术。

漳州茶商首先创制了乌龙茶,明末清初阮文锡的《安溪茶歌》中有“迩来武夷漳人制”的说法。

乌龙茶的生产技艺很快地被武夷山,安溪等茶区仿效,成为福建茶区的主要制茶工艺,并随着漳人的入台传入台湾。

当时,武夷山茶叶作坊中,有不少是来自漳州的制茶师傅,他们不但制茶有功夫,喝茶也很讲究。

他们把岩茶及冲泡的方法带回漳州,成为漳州的饮茶风尚。

当时漳州生产的茶叶不仅民间自饮,而且被列为贡品。

正德间年贡“叶茶378斤,芽茶500斤”,嘉精间年贡“叶茶400斤,芽茶511斤”。

《长泰县志》、《南靖县志》、《龙溪县志》等均有进贡茶叶的记载,可见当时的茶叶已颇有名气。

明太常寺卿陈天定游平和大峰山佛补祖岩诗句:“寺古多荒瓦,僧贫只荐茶”和天启进士沈起津游诏安九侯山诗句“香炉烟透云根里,雾锁茶园望海台”。

不仅说明内山峰产茶,沿海地区也种植成片茶园。

时茶叶贸易也渐兴隆,漳州商人往返于武夷山、安溪重金购茶。

据《海澄县志》,明中叶就有茶叶从海澄月港出口的记载。

月港作为东南沿海最大的港口,极大地促进了漳州茶叶的生产,每年都有数以百吨的茶叶,从这里运销东南亚地区。

明末清初,漳州已经成了福建东南沿海重要的茶叶集散地,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客商。

明末清初,漳州人开始在武夷山种茶、开办茶厂,“工夫茶”萌芽逐渐兴起。

清代以来,漳州人不仅制茶技术精湛,而且品茗之风日甚,其烹泡方式--工夫茶艺闻名遐迩。

清三十一年(1766年),永安知县彭光斗路过漳州时,就亲身享用了漳州的工夫茶。

他说:“罢后去省,道过龙溪,邂逅竹园中,遇一野叟,延入旁室。

地炉活火,烹沁透心脾。

叩之乃真武夷也。

客闽三载,只领略一次,殊愧此叟也,”(彭光斗《闽琐记)》,时至今日,乌龙茶工夫茶还在粤东及漳州诏安、云霄沿海各县广为流行。

清末,漳州茶叶声誉鹊起,贸易居全省之冠。

光绪年间,漳州市里有号称“百年老铺”的奇苑、瑞苑等茶庄,他们不仅在漳州开业,而且在厦门设立分庄,茶叶出口东南亚等国,年销量据当时记载:光绪二十年前约360担,光绪二十年约1200担,光绪末年约1800担,民初至抗日前夕为2000~6000担。

民国时期,平和、诏安、长泰、华安等县已有成片茶园,至1949年,全市已种植茶叶6775亩。

年总产茶叶上百吨当代漳州茶叶的名茶有平和白芽奇兰茶、诏安八仙茶、华安铁观音、长泰黄金桂、南靖丹桂茶与毛蟹茶等在国内外都享誉盛名。

“功夫茶”在漳州已形成厚重的茶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除开发新品种铁观音、梅占、黄旦、毛蟹、本山、水仙、奇兰等,还从安溪、广东等地陆续引进良种,诏安、平和县茶叶科技人员历经十几载成功选育“诏安八仙茶”、“平和白芽奇兰”两个优良乌龙茶新品种。

目前全市茶叶已种植15万亩,年产量逾1.6万吨。

改革开放以后,海峡两岸加强农业合作,漳州先后从台湾引进茶叶良咱、栽培技术、先进设备、制茶工艺、漳州茶农来仅继承传统的手工揉绞、看天采摘、看茶制茶的工艺,而且开发了空调制茶、冰霜制茶、电脑温控等制作新技术,使茶叶品质不仅保持传统乌龙茶的风格和韵味,而且有了新的发展。

漳州茶业在党和人民的重视下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漳州已成为闽南乌龙茶出口的重要基地。

3 漳州人的饮茶文化漳州人好饮茶。

自古以来,“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

饮茶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消闲方式,称为“吃小盅仔茶”,其特点是茶浓、盅小,细斟轻啜,慢慢品尝。

后来随着茶叶生产和贸易的发展,漳州人饮茶成为社会风尚,从而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漳州茶文化。

曾任清朝宰相的漳浦人蔡新,告老还乡定居后,夏季常到平和三平寺避暑,留下了“食武夷(茶),观金鱼”的佳话,以此表达其淡泊功利、以俭朴为乐的高尚志趣。

漳州居民习惯喝乌龙茶,主要有铁观音、黄旦、水仙等品牌;很少喝红茶、绿茶、花茶等。

道、佛的思想理念,对漳州茶道也有一定的影响。

清代的漳州秀才陈常夏在日记中写道:“康熙十年(1671年)....值僧闻复往沧桑亭,松窗竹榻,别作岩栖调度,代余为茶水主人,果聪佐之。

”这说明漳州茶人崇尚在大自然的环境中饮茶,或与江流明月为伴,或与松涛竹韵为友,从中领略道家“避世无为”和佛家“无求即乐”的精神境界。

在漳州也形成了与茶相关联的民间礼俗。

漳州民间习俗以“茶礼”为大礼,在男女订婚之时,男方家要向女方家送“茶礼”。

结婚时,新娘要奉茶敬公婆等,以此表达对长辈的尊敬。

在祭祀祖先或烧香敬神时,也要供三杯清茶,以表虔诚。

漳州人极讲究茶具,紫砂壶、杯、盘款式多样,玲珑精致。

民间认为茶具越古越珍贵,长年沏茶的壶和杯内形成“茶卤”(即茶垢),即使不放茶叶也能泡出茶香,故最珍惜。

墓里出土的茶具则视为宝贝,玩赏不已。

漳州有一则经典的茶事传说:昔有一女,新嫁夫家,为博声名,翌日早起,洒扫庭院,浆洗杯具。

见家中茶壶茶瓯结垢甚厚,涮洗一番,干净铮亮。

公公起床,赶紧奉茶。

公公先喜,继而惊叫,之后大怒,休之回家。

南人品茶,亦重茶具。

紫砂之壶,沏之茶香,用后轻洗,结垢为贵。

茶垢愈厚,品味愈高。

此女之男家茶具,祖传数代,公公每以之示人,必博喝彩,视之如宝。

尝有出百金欲购者,断然拒之。

今者茶垢被洗,则与普通紫砂无异,是以公公怒而休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漳州人对茶具的重视程度。

经过几百年的不断积淀,在漳州,茶文化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现在漳州的大街小巷的家门、店口都随处可见漳州人的品茶之风,说明漳州的茶文化已经根深蒂固在漳州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4 漳州茶叶产业发展漳州是福建经济并不发达的一个地区,传统农业发达,但也因此保持了难得的生态。

山高林茂、雾大露多、气候湿润加上先天独厚的土壤,是发展茶叶的绝佳宝地,上世纪末引起了海内外茶企业的关注和投资。

天福是漳州茶叶近年来声名雀起的一个品牌。

南靖的茶家世家、御品,平和的奇兰等也都是有一定知名度的茶品牌。

2001年来,漳州市委、市政府特别是南靖县、华安县把茶产业作为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来抓。

主要抓好六个重要关键点,一是品种的更新,重点推广效益较高的铁观音、丹桂等优良品种,采用典型示范、苗木补助等办法,推广山地种茶,南靖县优良品种从2成提高到现在的9成以上。

和溪镇去年茶业收入为每个农民增收600多元。

二是品质的提高,茶的生产就象工艺品一样,对人的依赖较多,因此下大力气抓培训,南靖县举办了60多期生产技术培训班,请名师指点,组织外地学习。

南靖县现有23人通过国家二级评茶师、30多名高级评茶员和众多的中初级评茶员,使茶农成为懂茶爱茶的专家。

三是抓好品牌营销。

积极鼓励茶企业注册商标,鼓励企业参加绿色认证,采取奖励措施鼓励茶企业成为著名品牌,到各地开店开展品牌连锁。

四是氛围营造。

从主产区每个镇和县都要举办茶王赛,积极组织茶企业参加国内大的名茶评比,重奖优良品牌,激发茶农生产优质茶、茶企创造著名牌的积极性。

从2005年开始,漳州市和南靖每两年都要举办海峡两岸茶文化节,漳浦县举办国际茶学术交流会,成为全国各地的茶商、茶研究人员的盛会。

五是抓好市场的建设。

漳州市和南靖县都建设了茶市一条街,将茶叶的批发和茶机械展示、将茶叶的销售和茶文化的传播结合起来,成为全国一流的茶叶市场和漳州茶叶销售的主渠道。

六是服务企业新理念。

天福在茶产业链的拓展延伸上不断创新,漳州市因势利导,帮助解决企业与旅游、会展、文化博览、交通等行业的对接互动,创造条件帮助企业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与产业集成创新的发展,使小品牌变大,大品牌更强,形成了一条从茶生产、加工、茶机械制造的茶内涵产业链,形成了一条从茶产业、旅游、会展、博览、公路服务等关联产业的外延产业链。

因此,漳州茶叶的发展可以说是企业主动和政府推动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在理念创新和品牌拓展上是主力,政府则在氛围营造和文化提升上做好引导,在服务企业上解放思想、帮助拓展市场,起到良性循环作用。

茶叶作为农村县的支柱产业,为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作了突出贡献。

现在漳州茶成为优质茶叶的生产基地,成为全国乌龙茶出口商的毛茶主要基地,成为全国知名茶品牌较多的城市之一。

结束语漳州在泓扬茶文化,传播茶道、提升茶产业等方面起着促进中外交流上先锋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