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参考教案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参考教案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参考教案第一章:燃烧的条件1.1 教学目标了解燃烧的定义和基本条件。

掌握可燃物、氧气和着火点的概念。

理解燃烧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1.2 教学内容燃烧的定义和意义。

可燃物的种类和特性。

氧气的来源和作用。

着火点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燃烧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1.3 教学活动引入燃烧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燃烧的现象和意义。

展示可燃物的样本,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其特性。

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氧气的来源和作用。

讲解着火点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或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

通过动画或实验,展示燃烧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1.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燃烧的定义和条件。

让学生解释可燃物、氧气和着火点的概念。

让学生举例说明燃烧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第二章:灭火原理2.1 教学目标了解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掌握冷却、隔离和窒息的灭火原理。

理解灭火器的种类和适用范围。

2.2 教学内容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冷却灭火原理及其应用。

隔离灭火原理及其应用。

窒息灭火原理及其应用。

灭火器的种类和适用范围。

2.3 教学活动讲解灭火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灭火方法的适用场景。

展示冷却灭火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其原理。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隔离灭火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实验或演示,让学生理解窒息灭火的原理和应用。

介绍灭火器的种类和适用范围,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2.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灭火原理和方法的知识。

让学生解释冷却、隔离和窒息灭火原理的应用。

让学生演示正确使用灭火器的方法。

第三章:火灾的危害与预防3.1 教学目标了解火灾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掌握火灾发生的原因和传播机制。

学会火灾逃生和自救的方法。

3.2 教学内容火灾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火灾发生的原因和传播机制。

火灾逃生和自救的方法。

3.3 教学活动讲解火灾的危害,引导学生思考预防火灾的重要性。

分析火灾发生的原因和传播机制,让学生了解火灾的严重性。

教授火灾逃生和自救的方法,并进行实地演练。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 文档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 文档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粤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二、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知道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让学生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在学生学习燃烧条件的同时,能应用在探究灭火的方法上,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突出“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教学理念,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实际出发,通过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合作、尝试等方法获得新知识。

2、设计理念让学生通过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将本节课设计为让学生亲历由图片、视频将学生带入情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并充分利用图片、不同视频资料以及课件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以达到教学目标。

通过真实情景,引发学生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的思考。

激发学生对灭火方法进行探究的积极性。

由情景中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与假设→根据实验事实作出正确结论→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在学生经历这一“做科学”过程后,用灭火的实例录像将学生带入应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将灭火器的种类,使用方法等制成动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3、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和氧气的制取之后,进一步学习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了解爆炸与防爆安全的相关知识。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同时对生活中常见的燃烧与灭火的现象有进一步了解,并从本质上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知识为我们服务,一但遇到火灾,我们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火势,减少损失。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教案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教案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燃烧的条件。

2. 灭火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1. 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灭火原理的的实际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 利用实验、图片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火灾新闻,引起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关注,引出本课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燃烧的条件,包括可燃物、氧气和着火点。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火灾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燃烧条件的重要性。

4. 实验演示:进行燃烧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燃烧过程,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5. 灭火原理讲解:讲解灭火的原理,包括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和撤离可燃物。

6.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运用灭火原理进行灭火,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认识。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9.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实验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

七、教学资源:1. 火灾新闻视频或图片。

2. 燃烧实验器材。

3. 灭火器材。

4. 小组讨论指南。

八、教学安全:1. 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2. 提醒学生注意火源,保持教室的整洁。

九、教学拓展:1. 邀请消防员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消防知识和灭火技巧。

2. 组织学生参观消防站,了解消防设备和工作流程。

十、教学计划:1. 第1周:导入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参考教案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参考教案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参考教案第一章:燃烧与燃烧条件1.1 燃烧的概念介绍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迅速放出能量的过程。

1.2 燃烧的条件解释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气和点火源。

讨论每种条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1.3 燃烧的类型介绍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概念,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

第二章:灭火原理2.1 灭火的基本原理介绍灭火的四个基本原理: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和抑制化学反应。

2.2 灭火方法的选择讨论在不同情况下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的重要性,例如使用水、灭火器或灭火泡沫等。

2.3 灭火器材和设备介绍常见的灭火器材和设备,如灭火器、灭火毯和灭火水枪等,并说明它们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第三章:火灾的预防3.1 火灾的原因分析常见火灾的原因,如电线短路、燃气泄漏和不当使用火源等。

3.2 火灾预防措施提出有效的火灾预防措施,如安装烟雾报警器、定期检查电器设备和正确使用火源等。

3.3 紧急疏散计划强调制定和实施紧急疏散计划的重要性,包括熟悉疏散路线和集合点等。

第四章:灭火实践4.1 灭火演练安排一次灭火演练,让学生熟悉灭火器材的使用和灭火操作步骤。

4.2 灭火实战操作分组进行灭火实战操作,模拟不同类型的火灾,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掌握灭火技巧。

4.3 灭火案例分析分析真实的灭火案例,让学生了解灭火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第五章:消防安全知识5.1 消防安全常识介绍消防安全的基本知识,如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材、疏散逃生方法和紧急呼救等。

5.2 特殊场所的消防安全讨论特殊场所(如厨房、实验室和公共场所等)的消防安全措施和要求。

5.3 消防安全意识的培养强调培养消防安全意识的重要性,提醒学生随时保持警惕,预防火灾的发生。

第六章:火焰的传播与控制6.1 火焰的传播机制解释火焰是如何通过热量和烟雾的传播来蔓延的。

讨论火焰传播速度和因素,如可燃物密度和氧气浓度。

6.2 火焰的控制方法介绍控制火焰传播的常见方法,包括设置防火墙、使用灭火剂和控制火源等。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教案(推荐文档)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教案(推荐文档)

《燃烧与灭火》教案一、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燃烧、自燃和爆炸的概念。

2、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并会解释某些日常生活中燃烧、灭火的现象和原因。

3、知道影响燃烧剧烈程度和是否充分的因素。

4、知道防火、自救常识。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利用燃烧的条件来解释日常灭火;三、学习过程设计学习内容学习环节学习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景】通过PPT展示《大魔术师》影片中有关“冷火”的魔术表演。

【教师引导】冷火是怎么回事呢?难道魔术师的手不烫吗?欲知其中奥秘,请我们一起踏上今天的探索之旅吧!——引出课题-《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思考并回答】【观看】引入魔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点燃学生的激情。

创设情境【课件展示】11.9 消防日在11月9日消防日即将来临之际,我校挑选“校园消防小卫士”的准备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我们当然也不甘落后,为早日取得这枚光荣的勋章,我们制定了以下训练计划。

接下来,就让我们紧抓任务线,跟随问题线来充实我们的收获线。

【思考】创设选拔“消防小卫士”的情景,使学生自然投入对搜集资料的热情中去。

燃烧的条件自主学习【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先根据课本80-84页搜集材料,思考:燃烧和自燃、爆炸的概念是什么?【自主看书并思考】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展示燃烧的概念、自燃的概念、爆炸的概念。

【过渡语】提到“自燃”我们不难联想到有一种迷信说法“鬼火”,那是因为白磷燃烧需要的最低温度很低(—着火点),在坟地缓慢氧化产生热量所致———引出下个活动“讨论交流—水火相容”。

【展示】【联想和思考】自然过渡到魔术实验,使课堂流畅。

实验探究交流一【小组交流】——“水火相容”白磷投入热水中,不能燃烧,如何让它燃烧起来?【点评】4组同学的答案令人耳目一新,想到用养鱼者用的氧气泵在泵入氧气;7组同学的想法更是别具一格,竟然想到用我们刚学过的有关催化剂的知识,使水经催化出氧气,接下来大家来欣赏一下老师的方案吧!【演示】“水火相融”实验。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教案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教案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提高学生的防火安全意识。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燃烧的条件2. 灭火的原理3. 实验操作技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技能,燃烧和灭火现象的观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 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燃烧和灭火过程。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火灾案例,引起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关注。

2. 探究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思考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并进行实验验证。

3. 学习灭火原理:讲解灭火的基本方法,如隔绝氧气、降低温度、隔离可燃物等。

4. 实验操作技能训练:指导学生进行燃烧和灭火实验,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5. 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探究成果进行评价,总结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6. 拓展与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火灾隐患和灭火方法。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认识。

8.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概念图,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实验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等评估学生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团队合作、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收集学生绘制的概念图,评估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室用具:烧杯、酒精灯、火柴、灭火器、沙子、土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

3. 学生实验手册。

4.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相关视频资料。

八、安全注意事项:1. 进行实验时,确保实验室通风良好。

2. 使用酒精灯时要小心,避免火焰蔓延。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案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案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 学会如何根据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进行灭火操作。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燃烧的条件。

2.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掌握灭火的方法和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培养学生对火灾安全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燃烧的条件1. 介绍燃烧的定义和燃烧的过程。

2. 探讨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点火源。

3.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不同条件下燃烧的现象。

第二节:灭火的原理1. 介绍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 探讨灭火的三个原理: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和清除可燃物。

3.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演示不同灭火方法的effectiveness。

第三节:灭火工具和设备1. 介绍常见的灭火工具和设备,如灭火器、灭火毯和灭火器材。

2. 讲解灭火工具的使用方法和适用场景。

3. 进行灭火工具的操作演练,让学生熟悉使用灭火工具的正确步骤。

第四节:火灾逃生与自救1. 介绍火灾逃生的原则和方法。

2. 探讨火灾中如何判断火势和选择安全的逃生路线。

3. 进行火灾逃生的模拟演练,提高学生的火灾逃生能力。

第五节:灭火实战演练1. 组织学生进行灭火实战演练。

2. 让学生分组进行灭火操作,运用所学的灭火原理和方法。

3. 进行演练总结和评估,指出学生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火柴、灭火器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

3. 灭火工具和设备。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灭火工具和设备。

3. 学生在灭火实战演练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步骤:1. 引入主题,激发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兴趣。

2. 讲解燃烧的条件,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

3. 讲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实验演示和实践活动。

4. 介绍灭火工具和设备,进行操作演练。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教案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教案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2.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具体要求和灭火方法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燃烧和灭火的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火柴、蜡烛、酒精灯、水、土、灭火器等。

2. 教学课件和视频。

3. 安全防护用品:灭火器、湿毛巾、安全警示标志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火灾新闻报道,引起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关注,导入新课《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 探究燃烧条件:让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燃烧所需的条件,引导学生总结出燃烧的三个条件。

3. 理解灭火原理:结合实验,让学生观察灭火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灭火的三个原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灭火原理进行灭火,并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理解。

七、课堂练习:(1)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3)所有的火灾都可以用水灭火。

()2. 选择题:选择正确的灭火方法。

(A.清除可燃物B.隔绝氧气C.降低温度D.灭火器)(1)木材着火时,我们应该选择()。

(2)电器着火时,我们应该选择()。

八、拓展延伸:1. 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灭火?2. 引导学生了解:灭火器的种类和用法。

九、课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短文。

2. 家庭火灾应急预案: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制定家庭火灾应急预案,内容包括火灾报警、灭火方法、人员疏散等。

十、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为第三单元课题3的教学内容。

要求学生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了解二者的条件。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于缓慢氧化、爆炸及自然的区别。

【教学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引导学生做好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推断,深刻理解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在此基础上了解不同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然后通过阅读、讨论、教师讲解,使学生了解燃烧、缓慢氧化以及自然的概念和相互区别,最后得出灭火的原理。

【教学课题】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启发质疑,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设计并实施实验。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思路】
本节课讲解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学生对自然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已经了解了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学生对灭火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本节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发现和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亲自实施探究方案→总结归纳形成结论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入】你听说过刘谦吗?刘谦在春晚表演的精彩魔术,着实让他火了一把,今天老师也为大家表演一个魔术。

想看吗?
【老师】表演“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观察魔术
【老师】在熊熊火焰中手帕为什么没有被烧坏呢?这其中蕴含着一定的化学原理,你想为这一魔术解密吗?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7.1燃烧和灭火【老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你见过哪些燃烧现象?
【学生】回忆学过的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如木炭,硫,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

【老师】引导学生根据物质燃烧时的共同现象总结出燃烧的定义。

【老师】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发生燃烧吗?能猜一猜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吗?(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学生】分组做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实验2.观察常温下存放的蜡烛会燃烧吗?点燃后呢?实验3.分别点燃两支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烧杯罩住。

【教师】在讨论试验2时穿插着火点的概念。

【学生】通过讨论归纳燃烧的条件。

【老师】板书:燃烧的条件
【老师】燃烧是不是必须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呢?
【学生】回答
【老师】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在数学中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图形,现在我们也构建一个三角形,缺少任何一条边也不能形成“火”,我们称之为“火三角”。

【老师】火能造福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现在我们能让燃烧发生,能不能根据燃烧的条件让燃烧停止呢?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学生】各小组讨论交流生活中燃烧的现象和灭火的方法。

【老师】多媒体展示搜集的图片:燃烧的酒精灯、蜡烛、燃气灶、篝火、草
原着火、森林着火,我们是如何熄灭这些火焰的?
【学生】各小组讨论交流灭火的方法。

【老师】以上是生活中灭火的例子。

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些燃烧的蜡烛,你们
会运用不同方法熄灭吗?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烧杯、石棉网、沙子、剪刀和水,根
据老师提供的实验用品,小组讨论灭火方案,完成实验,并思考这些方法为什么
能够灭火。

【老师】请大家思考上述不同的方法中蕴含着怎样的化学原理?它们为何能
让火焰熄灭呢?
【学生】学生思考方法中存在的共性,总结出灭火的原理。

【老师】板书:灭火的原理
【老师】下面的方法运用了哪些灭火原理?多媒体展示:炒菜时油锅着火、
高压水枪灭火、燃气炉着火三幅画面。

【老师】同学们,你是否发现燃烧与灭火的原理之间有什么关系?不论采用
什么样的方法灭火,其原理都是阻止燃烧反应的发生,破坏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灭火时只需阻止一个条件即可。

【小结】
(三)深化练习,拓展延伸
1、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
A.纸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 B.纸比煤的着火点高
C.纸比煤的着火点低 D.纸比煤的密度小
2、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
A.不慎打翻酒精灯起火,立即用湿抹布扑灭
B.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D.石油油井着火,用大量水浇灭
3、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在氧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
4、在空气中敞口放置的一瓶无水酒精,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
A.没有达到着火点
B.无水酒精是液态
C.没有与氧气接触
D.无水酒精挥发快
5、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
在灭火工作中做出了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灭火的是()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设法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
C.设法使火焰与空气隔绝
D.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9、《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

用燃烧三条件回答:(1)周瑜使用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上,“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有被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__________,使火烧得更旺。

10、请用“燃烧和灭火”的化学知识解释下面的成语:釜底抽薪、杯水车薪、钻木取火。

(四)小结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
(1)可燃物(1)清除可燃物
(2)氧气(2)隔绝氧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3) 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五)布置作业
资源评价: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