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a9510074.html,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作者:

来源:《家教世界·V家长》2019年第03期

【摘要】围绕素质教育的根本导向,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方式,培育新时代优质人才成长的良好文化基因,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关键词】素质教育; 文化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2017年1月,中央还专门印发文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具体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善于创设情境,寓教于“故事讲述”中

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重在精神的滋养,而不是一味的灌输,因此必须改变教学模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合起来开展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从而达到文化精神的慢慢培育。

例如在《西门豹》一文的学习中,该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该篇文章的教学目标除了能够认识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外,还要求能够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通过对本课人物的言行和品质的学习,达到破除迷信、造福百姓的教育。这当中,故事的角色表演很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开始后可以通过创设谈话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在本单元中既可以了解古代神话故事,也可以欣赏古代建筑,并认识古代思想家。那么今天我们将看到一位古代的大政治家是如何不畏强权,一心为民造福的经典实例。之后,教师可以将有关西门豹的图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故事中分担不同的角色,在故事表演中感受正义与邪恶,培育正确的爱恨观念。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应是优化教学设计。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真正感受并学习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开展经典诵读,寓教于“场景再现”中

古诗词的诵读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生往往能比较流利地背诵,但对诗词的背景、诗人的感受是很难理解到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