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分析

合集下载

中风后吞咽困难中医护理临床观察

中风后吞咽困难中医护理临床观察

中风后吞咽困难中医护理临床观察江琳(南通市中医院,江苏南通226006)气清洁、房间摆设符合患者的生活习惯和日常需要,经常保持病房内通风,保证室内良好的温度、相对湿度等。

1.3评价指标采用视觉模拟法进行疼痛评估,即:得分在1~3分为轻微疼痛;得分在4~6分为中度疼痛;得分在7~10分为重度疼痛。

护理满意度评分标准:得分在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及其家属对于医护工作的满意度越高,本研究以≥90分为很满意,80~89分为比较满意,60~79分为一般,<60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观察组疼痛程度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

见表1。

3讨论肿瘤晚期患者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对患者疾病治疗、身心等多方面会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

在临床中不仅要及时做好止痛治疗,还要开展相应的护理干预,以患者为中心,尊重、关心患者,并保守患者的隐私,及时给予优质护理,积极有效地减轻患者疼痛反应,消除各种不良因素,提升患者对于整个医护工作的满意度。

本研究通过对晚期恶性肿瘤疼痛的患者,采取疼痛评估、心理护理、药物治疗护理、副作用的护理及非药物性护理等干预措施,大大减轻了患者癌性痛的出现频率及持续时间,同时提高了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护理满意度更高,总体效果优于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对肿瘤晚期患者缓解疼痛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陈春贤,汪红霞,林克如,等.优质护理对肿瘤晚期患者疼痛的效果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3):38-39.[2]李冬.优质护理对47例肿瘤晚期患者疼痛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1):250-251.[3]王敏,崔江河,隗荷婷,等.优质护理对肿瘤晚期患者疼痛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3(4):458-459.[4]耿田军.优质护理应用于胃癌晚期患者疼痛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10(17):109-110、113.[5]张伟.优质护理对减轻肿瘤晚期患者疼痛的效果研究[J].中国处方药,2014,5(10):141.(收稿日期:2018-05-17)作者简介:江琳,女,本科在读,护士。

中医医案——中风后吞咽困难

中医医案——中风后吞咽困难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中风后吞咽困难验案病案:刘某,男,65岁,2015年3月30日。

主诉:患者吞咽困难,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语言不利10余天。

初诊:患者于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语言不利,偶有眩晕,食纳差,睡眠尚可,二便和。

舌质暗,苔白腻,脉弦滑。

既往高血压病史,腔隙性脑梗死病史1年。

西医诊断:中风后吞咽困难辨证审机:肝肾不足,气血衰少,痰瘀互结,关窍不利。

取穴:①头针:百会透曲鬓、前顶透悬颅、四神聪。

②项针:风府、风池、供血、翳明、治呛、廉泉、外金津、外玉液。

③配穴:臂臑、手三里、合谷、丰隆、三阴交、太冲、太溪。

④手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选用0.30mm×40mm毫针,经酒精常规消毒。

百会透曲鬓,前顶透悬颅:针尖应与头皮成15°-30°左右夹角,快速刺入帽状腱膜下,刺入1寸,快速捻转得气,转速达200转/min。

双侧供血穴,翳明穴,行快速进针得气手法,轻捻转。

风府、风池穴,刺入1.0寸快速进针得气,闭其下气(即按压穴位下方),针尖微向下,朝向喉结方向,使针感向病所(咽喉部)传导,用飞经走气法使针感传至咽喉。

廉泉、外金津、玉液穴,向舌根方向斜刺1.2寸。

治呛穴,快速进针得气即出针。

取右侧太冲、太溪,行捻转法得气,如鱼吞钩饵之感。

右侧臂臑、手三里、合谷、丰隆、三阴交行提插手法,如鱼吞钩饵之感。

除治呛穴外,以上诸穴针刺得气后留针40min。

每日2次,两周为1疗程。

第二疗程:2015年4月13日。

即吞咽困难、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语言不清等症状改善,饮水偶呛,眩晕消失,食纳可,舌质淡,苔薄腻,脉弦濡。

取穴、手法:原方再进。

同上,治疗一个疗程。

按语本例患者,年过花甲,肾气虛衰,水亏木旺,身形胖硕,为气虚痰湿之体质。

此病病位在脑,表现在口舌、咽喉。

病机为本虚标实,肝肾不足,气血衰少为本;风火相煽、痰瘀互结为标。

中风后吞咽困难的中医研究进展

中风后吞咽困难的中医研究进展

中风后吞咽困难的中医研究进展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1]。

中医对中风后吞咽困难还没有统一的命名,多将其归属于“中风”、“喑痱”、“喉痹”等范畴,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也多从中风病的角度阐述,气血衰少为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

目前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无特效疗法,中医通过辨证论治,采用针灸、中药以及针药结合等方法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近年来中医对中风后吞咽困难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认识1.1古代文献研究《内经·脉解》云”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圣济总录》言“喑俳之状,舌喑不能语,足废不为用,蓋肾脉侠舌本,肾气内夺,气厥不至舌本,故不能语而为喑,肾脉循阴股循内联踝,入足下,肾气不顺,故足废而为俳”,提示了中风病及中风后吞咽困难的病本在于肾虚。

明·戴思恭《证治要诀》云:“肝受风,则筋缓不荣,或缓或急,所以有?斜、瘫痪、不遂、舌强、语涩等证,治之宜调气为先。

”《丹溪治法心要》云:“口眼歪斜,语言不正,口角流涎,此皆因元气平日虚弱,而受外邪,兼酒色之过所致。

”均阐述了本病本虚标实的病理实质。

总结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本病的病位虽在脑窍,但与肝肾密切相关,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

1.2近代研究房晓宇等[2]认为,虽然从中风病范畴上看,本病的主要病机为风火痰瘀阻络,气血不畅、舌脉失养所致,但肾主生髓,髓充脑海,肾经气血又循经上达舌本、喉咙,因此中风后吞咽困难主要责之于肾。

葛俊领等[3]通过多年临床观察总结,痰瘀是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发生的重要因素,贯穿于疾病的各个阶段。

杨孝芳等[4]采用文献整理及专家调查问卷的方法对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病因病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外受风寒之邪、纵酒淫逸、痰瘀阻络等为本病常见的致病或诱发因素;肾阳虚衰、心脾两虚是本病的病理基础;风、痰、火、瘀是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理因素。

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中医康复

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中医康复

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中医康复脑卒中有着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脑卒中的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中最常见的功能障碍,它是指患者在吞咽食物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常的改变,表现为呛咳和哽咽等等,中医治疗在脑卒中疾病的康复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历史,中医康复疗法众多,大多是自然物理疗法,疗效显著,受到了全球医学的广泛认可,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脑卒中患者出现吞咽障碍的中医康复治疗方法。

一、针刺治疗1.头针治疗。

头针治疗是指在患者头部进行选穴进行针刺治疗,取穴方法有:顶颞前斜线下2/5(双)、顶颞后斜线下2/5(双),结合额中线治疗。

通常采用透穴针刺方法,用每分钟六十次的针转速度进行捻转。

头针治疗结合对患者进行吞咽指导训练,可以提高患者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

2.项针治疗。

项针治疗方法,比如供血新穴位,在人体风池穴下方一点五寸的位置,下面为椎动脉处,对风池穴和供血两穴位进行电针治疗,可以增加脊柱动脉的血流量,从而改善脑部供血问题,另外,比如治呛新穴,在人体舌头骨和甲状软骨上面的切迹之间,用针刺入后流经皮肤,甲状舌骨正中韧带的部位,舌骨会有明显的感觉,在此穴位进行针刺后不要留针,旋转几次后便将针取出,其治疗效果明显,可以治疗患者喝水引起的呛咳症状,所以命名为治呛。

项针针刺对脑卒中患者,不论其是真性麻痹症状还是假性,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另外,在进行针刺期间,对患者进行吞咽指导康复训练,可以将预后改善的更加良好。

3.舌针。

舌针治疗主要是在患者的舌头部位取穴,通过刺激舌头部位的穴位可以有效的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增加脑部供血量。

与此同时,可以通过刺激舌头敏感部位,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从而有利于患者的吞咽反射弧的重新建立。

对舌头针刺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环咽肌失弛的情况。

4.通关利窍针刺法。

通关利窍针刺法主要是以调神导气,滋补三阴,通关利窍三点为主要治疗原则,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改善患者的语言障碍和吞咽障碍,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针灸综合康复方案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

针灸综合康复方案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

针灸综合康复方案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陈璐;张根明【摘要】目的观察针灸综合康复方案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针灸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单纯的吞咽康复训练.每周3次,隔日1次.以治疗开始的第1、7、14、28日为疗效评价时点,用洼田饮水试验和基于中风病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PRO)中流涎、吃饭时食物留滞在口腔的疗效评价标准分别对两组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1)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和9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和对照组PRO量表中流涎的疗效分别为100.00%和8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和对照组PRO量表中食物留滞在口腔的疗效分别为100.00%和9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综合吞咽康复训练比单纯吞咽康复训练疗效好.【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6(025)006【总页数】3页(P1111-1113)【关键词】吞咽困难;针灸;康复训练;PRO量表【作者】陈璐;张根明【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dysphagia after stroke. Methods:Sixty cases were collected into the study,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n= 30),and the control group(n=30).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medical treatment,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acupuncture and swallowing rehabilitation training,whereas the control group only received swallowing rehabilitation training,3 times a week,once every other day and the total treatment lasted for 28 days.The efficacy was assessed by the Kubata water drinking test and drooling,the food left in the mouth in the PRO scale at the efficacy evaluation points,1th,7th,14th and 28th day of the treatment.Results:1)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100.00%and 96.67%respectively,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0.05);2)The effective rates of saliva flow in the PRO scal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100.00%and 88.90%,respectively,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3)The effective rates of the food left in the mouth in the PRO scal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100.00%and 92%respectively,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Compared with pure rehabilitation therapy,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herapy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dysphagia has higher cure rate.【Key words】Dysphagia;Acupuncture;Rehabilitation training;Patient-reported outcome scale吞咽障碍是指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括约肌或食管功能受损,不能安全有效地将食物由口腔送到胃内取得足够的营养和水分。

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一、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I63)或脑出血(ICD-10编码:I6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符合中医中风病的诊断同时具有吞咽困难、饮水即呛、构音障碍等主要症状表现。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10年)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吞咽障碍符合脑卒中后延髓麻痹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协作组制定的“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诊疗方案”。

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临床常见证候:风痰阻络证肝肾亏虚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协作组制定的“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并存在吞咽功能障碍,二者有相关性。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脑梗死或脑出血),且经康复评定,伴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

2.由脑肿瘤、脑外伤、运动神经元病、多发性硬化等引起的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等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头颅CT或MRI、胸部X线片或CT;(2)吞咽功能评定;(3)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4)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5)心电图。

2.可选择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视频透视检查(VFSS)、纤维内窥镜吞咽检查(FEES)、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认知功能评定、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彩超)等。

中医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

中医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
1 2 4
内蒙 古 中医 药
中 医 针 灸 疗 法 治 疗 中风 后 吞 咽 困难 的 临 床 研 究
张小文
( 东莞 市 中医院
广东 东莞 5 2 3 0 0 0 )

要 :目的 : 探讨 中医针 灸疗法 治疗 中风后吞 咽 困难 患者的 临床 疗效 。方法 : 7 8 例 中风后 吞 咽 困难 患者 , 随机 分成 对 照组 与研 究组 , 各3 9
1 资 料 与方法
熄风、 豁痰 利咽的效 果 , 完 骨穴是 足少 阳经 和足太 阳经 的交汇 穴 , 足太
所 以对 其进 行 针 刺能 够 达到 通 咽利 喉 的 目的 , 还 1 . 1一般 资料 : 选取本 院在 2 0 1 4年 7月 ~ 2 0 1 6年 8月 收治 的 7 8 例 中 阳经 自巅人 络于脑 , 对 其 针 刺 可 治 疗失 风后 吞咽 困难患 者作 为本次 研究 对 象 , 随 机分 成 对 照组 与 研究 组 , 各 可 以起到 开窍醒 神 的作用 。翳 风 是 手 少 阳经 穴 , 口眼 啊斜 等症 , 起 到祛 风通经 、 活血 利咽 的效果 。廉 泉穴 属于 任 脉 3 9例 。全部 患者均 表现 为 饮水 返 呛 、 吞 咽困 难等 症 状 。对 照 组男 2 1 语、 穴位 , 用针 刺人可 以治疗舌 强 不语 、 舌 缓 流涎 、 吞 咽 困难 等 症 , 起 到 疏 例, 女1 8 例; 年龄 4 9— 7 8 岁, 平均 年龄 ( 6 1 . 7±1 . 2 ) 岁 。研究 组 男 2 O 激 发舌部经 气 的作用 。合 谷 穴属 于 阳 明大 肠经 腧 穴 , 阳明经 例, 女1 9例 ; 年龄 4 8~ 8 l岁 , 平均年龄( 6 3 . 4±1 . 8 ) 岁 。两 组 患者 一 经 开窍 、 气 血较多 , 且 最后会 汇集 到头脑 , 联合 针刺项 部穴 位 , 对 脑部 和舌 咽部 般资 料 比较 , 差异 无统 计学 意义 ( P> 0 . 0 5 ) , 具 有可 比性 。 通 经活 络 的作 用 。对 以上穴 位 同 时行 针 , 可达对 1 . 2治疗 方法 : 对照组 采用 常规 治疗 , 包 括 对患 者进 行 降 颅压 、 改 善脑 可起到气 血运行 、 补脑益髓 、 疏 通经气 和通 咽利窍 的效 果。根 据有关 研究 表 明 , 对 风池 、 循环 、 止血 以及脑 细胞 营养 药物治 疗等 , 持续 治疗 1 个月 ; 并协 助 患者 完 骨和翳风 行针 , 能促进 末梢微 循环 、 血液流 变 、 脑 血 回流 以及颅 底 血 进行 康复锻 炼 , 如器官运动 、 呼吸及吞咽等 的练 习, 每 天练 习 3 0~ 4 5 a r i n 。研 究组 在对照 组 的基 础上 再 采 用针 灸 疗法 , 在 患 者舌 体 两

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中医治疗概况

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中医治疗概况

- 748 -
中国中医急症 2019 年 4 月第 28 卷第 4 期 JETCM. Apr. 2019袁Vol. 28袁No.4
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叶医林改错曳袁为益气活血化瘀 的代表方遥 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袁川芎尧赤芍尧桃仁尧 红花袁活血祛瘀袁疏通经络曰地龙性善走窜袁长于通络袁 与生黄芪配合袁 增强补气通络之力袁 使药力能周行全 身遥 现代药理研究袁 补阳还五汤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 性尧提高脑组织能量代谢袁促进神经发生尧保护神经元 等多种途径抗脑缺血损伤咱7暂遥 熊涛治疗中风延髓性麻 痹患者袁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袁总有 效率达到 90.5%袁 相比单纯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延髓 性麻痹患者的吞咽能力咱8暂遥 王朝霞把 100 例脑卒中后 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袁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袁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益气化痰开窍方渊黄芪尧白 术尧党参尧茯苓尧陈皮尧法半夏尧郁金尧石菖蒲尧胆南星尧地 龙尧天麻等冤袁提示大量补气药结合化痰通络可提高临 床疗效袁对吞咽功能的改善更明显咱9暂遥
2 中药治疗 根据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病因病机袁结合文献研究袁
总结其常用治法有以下几种遥 2.1 补肾利咽法 肾藏精袁主骨生髓袁脑为髓之海袁精 气充足袁则脑络畅行而脑神旺盛袁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协 调遥 少阴之脉循喉咙袁挟舌本袁肾虚则精气不能上承则 咽喉失于濡养袁加之痰浊上犯袁堵塞窍道袁从而出现吞 咽困难尧言语不利遥 刘完素叶宣明论方曳提到野痱证主肾 虚噎噎内夺则厥袁舌暗不能言袁二足废袁不为用冶袁故用 补肾法治疗暗痱袁方用地黄饮子遥 方中熟地黄尧山茱萸
揖摘要铱 中风后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遥中医疗法近年来被广 泛应用于治疗中风后诸多并发症袁且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遥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近年来中医药治疗中风后吞 咽障碍的情况袁发现其治疗方法多样袁主要有中药尧针灸以及针药结合等袁改善吞咽障碍效果良好遥 揖关键字铱 中风后吞咽障碍 中医药 治疗进展 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符合中医中风病的诊断同时具有吞咽困难、饮水即呛、构音障碍等主要症状表现。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10 年)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吞咽障碍符合脑卒中后延髓麻痹诊断标准。

(二)证候诊断1.风痰阻络证:吞咽困难、舌强语謇,肢体麻木;或兼有恶风头痛,肢体拘急,关节酸痛。

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浮或弦滑。

2.肝肾亏虚证:吞咽困难、言语不清,足废不能用,足冷面赤,口干不欲饮,腰膝酸软。

舌淡红少苔,脉沉细弱。

3.气虚血瘀证:吞咽困难、言语不利,身倦乏力,少气懒言;伴肌肤甲错,口干不欲饮。

舌淡紫或有紫斑,脉沉涩。

二、治疗方法(一)康复治疗吞咽障碍训练:有条件的单位根据患者吞咽障碍的分期情况,由言语治疗师与康复医生指导完成:口腔期障碍的训练措施有口腔周围的自主及被动.运动、舌肌运动、冰块按摩皮肤、冰块按摩咽喉等或湿热刺激发声训练;咽喉期麻痹的训练措施有侧卧吞咽、边低头边吞咽、空气或唾液吞咽训练、小口呼吸、咳嗽、哼唱等。

1.感官刺激(1)触觉刺激:用手指、棉签、压舌板等刺激面颊内外、唇周、整个舌部等,增加这些器官的敏感度。

也可以用电动牙刷刺激。

(2)咽部冷刺激及空吞咽:用棉棒粘少许冰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

(3)味觉刺激:用棉棒蘸不同味道果汁或菜汁(酸、甜、苦、辣等),刺激舌面各部味觉,增强味觉敏感性及食欲。

2.吞咽肌功能训练①面颊肌、颈部运动:患者张口吸气后鼓腮,随后呼气轻轻吐出气体;患者头前伸,使颌下肌伸展,然后在颌下施加向上作用力;患者低头、抬高舌背(即舌向上抵硬腭);②舌肌运动:患者向前伸出舌头,然后左右摆动,再用舌尖舔上、下唇并抵压硬腭部;③吞咽反射训练:让患者用力吸棉签上的水,然后马上做吞咽的动作。

3.呼吸训练治疗者两手分别放在患者的上腹部和胸部,让患者平稳地以鼻吸气、以口呼气。

注意胸廓的向外向上运动,纠正肩部运动。

每次呼吸之间要有停顿,防止过度换气。

病人3、2、1憋气,再数3、2、1时,病人吸气,然后数3、2、1治疗者数.呼气,以后逐渐增加呼气时间直至10秒,并维持这一水平。

4.物理因子治疗①神经肌肉电刺激:采用VitalStim吞咽治疗仪,对喉部肌肉进行电刺激治疗,波形为双向方波,波宽700ms,频率为30~80Hz,刺激强度为2.5~10mA,每日治疗2次,每次20分钟,30d为1个疗程。

电刺激可通过刺激舌骨上肌群(二腹肌、下颌舌骨肌、茎突舌骨肌、颏舌骨肌)促进喉上抬,喉上抬是环咽肌打开动力,有利于食物通过,喉上抬也是喉口封闭的关键动力,可减少误吸的发生。

②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表面电极置于颈前舌骨与甲状软骨上缘之间,在尝试吞咽的过程中使用肌电生物反馈维持吞咽所需时程,患者可以通过渐进的吞咽来获得即刻声音反馈。

5.摄食训练患者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便可介入摄食-吞咽直接训练,(1)在治疗师的协助下患者可以搅拌口中食物(2)至少能看到吞咽反射(喉部向上向前)(3)有适当的咳嗽能力可以清除进入气管的异物。

食物的选择与准备:首先应根据患者吞咽障碍的程度选择食物的形态,原则为先易后难。

进食顺序应按照糜状——糊状——固体——液体。

此外,还要兼顾食物的色、香、味、热量、温度以及患者的饮食习惯等。

可应用食物增稠剂对食物的密度和粘稠度进行调节,将食物调制至最适合病人吞咽的粘稠度。

其次,应确定患者每次进食的一口量及进食速度,每次喂食量应从少量(l~4ml)开始,逐步增加,并指导患者以较慢的速度进行摄食、咀嚼分钟左右为宜。

45 和吞咽,一般每餐进食的时间控制在.A.进食时采取的体位①仰卧位时,躯干呈30~45度,头前屈,偏健侧卧位;②取坐位时,坐直,身体稍向前倾约10~15度,颈部稍向前弯曲。

B.进食方法给病人进食一次约3~4ml,进食时应把食物置于口腔最能感受的位置。

原则上应将食物置于侧舌后或健侧颊部,这样有助于食物的吞咽。

食物进入口中后,鼓励病人集中精力,把食物吞咽下去。

如果吞咽成功或食物从口中流出,可重复上述步骤,如出现呛咳,气道保持尚好,可再次尝试。

C.饮水的方法①卧床的病人,头处于水平位,防止头后仰,每次用勺喂进1~2ml 水;②取坐位的病人,头防止后仰,水要满杯,靠近病人下唇,鼓励病人饮水,如不能小口饮水,可将少量水沿下齿前部倒入口腔。

D.呛咳的处理一旦出现吞咽呛咳,让病人弯腰,颈前屈,下颌倾向前胸,身体前倾,通过咳嗽来清洁气道,如食物残渣卡在喉部,危及呼吸,病人应再次弯腰低头,治疗师连续快速拍击病人两肩胛骨之间位置,使残渣移出。

E.非经口摄食的补偿措施对于未经吞咽功能筛查或筛查有/可疑吞咽障碍的患者应该停止一切经口摄食。

如果经过评估认为需要短期非经口摄食(NPO)的病人可以采用鼻饲作为补偿措施,由于置入鼻饲管并不能完全避免肺部感染,鼻饲管会干扰咽喉部的感觉运动功能,不利于吞咽障碍的恢复。

因此,鼻饲只能作为短期补的病人和虽然能经口NPO偿措施。

另一种补偿措施是胃造口术。

对于长期需要.摄食但不能保证营养和液体摄入的病人,以及置入鼻饲管容易干扰吞咽功能训练的病人最好采用胃造口术作为补偿措施。

(二)针刺疗法1.“项三针”结合“舌三针”选穴:“项三针”:风池、翳风、完骨;“舌三针”:廉泉穴及左右旁开各1寸。

操作方法:选取φ0.30×50mm的毫针,风池穴、完骨穴针尖向对侧下颌角方向直刺,缓慢进针约30mm,翳风穴向对侧翳风穴透刺,进针约30mm,行小幅度的提插捻转,针感感传至咽喉部为佳;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次每穴行针约30s。

廉泉穴针刺时让患者稍稍头后仰,充分暴露颈部,针尖向舌根部直刺,进针约40mm即可,可不提插捻转,其余二穴操作同廉泉,留针30分钟。

可以根据吞咽障碍分期情况,配合面三针(地仓透颊车,下关,牵正)和喉三针(天容,天鼎,人迎)。

操作方法:选取φ0.30×40mm的毫针,地仓针尖向颊车方向平刺约30mm,下关、牵正直刺约25~30mm,天容、天鼎、人迎穴位直刺约1.5~2mm,行小幅度的捻转,有针感即止,留针30 分钟,每天治疗1次。

2.于氏头穴丛刺:选择于氏头穴七区中的项区(风府、风池及其二穴之间,共5穴)为主穴区;局部皮肤消毒后,选取φ0.35×40mm毫针,风府穴针尖向下颌角方向缓慢刺入约25mm,其他四穴针尖向对侧下颌角方向缓慢刺入约25mm,得气后接脉冲电针治疗仪,选取疏密波,留针40分钟/次,每天治疗1~2次。

体针3.在上述两种针刺疗法基础上,根据病情辨证加减:肝阳上亢症者加行间、太冲、太溪,以上三穴针刺10mm~25mm,行间、太冲行泻法,太溪行补法。

痰邪阻络者加中脘、内关、丰隆,以上三穴针刺25mm~40mm,中脘、内关行平补平泻法,丰隆行泻法。

气虚血瘀者加气海、血海、膈俞,针用补法。

肾阴阳两虚加肝俞、肾俞、太溪,以上三穴针刺25mm~40mm,三穴均行补法。

以上各穴针刺完毕后接通脉冲电针治疗仪,选取疏波,频率为2Hz,留针30分钟,每天治疗1次。

(三)推拿治疗1.患者平卧位,去枕,令头部微微后伸,充分暴露颈部,先用揉法轻柔两侧的面部颊肌,时间约3分钟;再用拇指、食指拿揉喉结两旁的颈肌,时间约5分钟;然后点按廉泉、开音穴(下颌角旁开1横指)、人迎、扶突穴、通里、足三里各30秒。

2.患者坐位,头中立位,术者手的四指自然分开放在喉的一侧,拇指放在喉的另一侧,在患者做吞咽动作的时候,轻轻用力将喉往上推,随后手放松,完成一次操作。

每次治疗可重复15-20次操作,每日治疗1次。

(四)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风痰阻络证治法:息风化痰,宣窍通络。

推荐方药:解语丹加减。

白附子、石菖蒲、远志、天麻、全蝎、羌活、胆南星、木香、蜈蚣、甘草等。

中成药:解语丹等。

肝肾亏虚证2.治法:滋阴补阳,开窍化痰。

推荐方药:地黄饮子加减。

熟干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桂枝、白茯苓(去黑皮)、门冬、菖蒲、远志等。

中成药:左归丸等。

3.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舒筋通络。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生黄芪、全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地龙、石菖蒲、远志、胆南星、天竺黄、全蝎等。

中成药:脑心通、通心络胶囊等。

以上证型均可加用止痉散:全蝎、蜈蚣各等分上研细末(也可以服用中药免煎颗粒),每服2g,温水送服,1日2次。

(五)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丹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六)内科基础治疗参照《神经内科学》(刘鸣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七)护理调摄1.基础护理:(1)病情观察①观察生命体征变化,②观察意识、瞳孔变化,③二便;(2)管道护理;(3)口腔护理。

2.常见并发症的护理:(1)预防压疮;(2)预防误吸及坠积性肺炎。

3.专科护理:(1)情志调摄:消除忧虑等不良情绪,避免不良情志刺激,让患者了解吞咽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避免肥厚之品及辛辣刺激食物,保持二便通畅,注意营养调配、饮食有节,勿暴饮暴食。

(3)吞咽言语护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及指导,普及预防吞咽障碍并发症的知识,并指导家属如何协助医护人员帮助患者。

(4)体位护理:提供整洁舒适的就餐环境,严格按照治疗师要求的体位帮助患者进食。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临床疗效评价:按照尼莫地平法的计算公式,分为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等四个等级。

临床治愈:吞咽困难、构音障碍、饮水呛咳等主要症状消失,口咽部运动、感觉正常,饮食正常,无呛咳,洼田饮水试I 级;积分减少≥95%。

显效:吞咽困难、构音障碍、饮水呛咳等主要症状及口咽部运动、感觉异常明显好转,洼田饮水试验进步≥2个级;积分减少≥70%。

有效:吞咽困难、构音障碍、饮水呛咳等主要症状及口咽部运动、感觉异常好转,洼田饮水试验进步≥1个级。

积分减少≥50%。

无效:吞咽困难、构音障碍、饮水呛咳等主要症状、体征无好转。

洼田饮水试验级别治疗前后无变化。

积分减少不足50%。

2.疾病病情评价:根据主症、神经功能及洼田氏饮水试验、藤岛一郎制定的吞咽障碍疗效评价标准拟定。

)。

MBI指数量表(Barthe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采用改良的3. (二)评价方法可在首次治疗、治疗2周、治疗结束时,选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藤岛一郎制定的吞咽障碍疗效评价标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不同的评价量表进行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