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中风
中风病的中医治疗路径

中风病的中医治疗路径
中风病,也称卒中或脑卒中,是一种脑血管疾病。
中医治疗中风病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中风病首先要进行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中医医生会对病因进行辨证,并根据辨证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理气通络
中风病多与气滞、血瘀有关,因此理气通络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方法包括针灸、艾灸、拔罐等,以促进气血的流通,舒缓病情。
3. 祛痰化瘀
中风病常伴有痰湿和血瘀的病理变化,因此祛痰化瘀也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内容。
常用的中药有川贝母、郁金、当归等,可以帮助患者消除痰湿和血瘀,改善病情。
4. 调理脏腑
中风病不仅仅是脑血管的疾病,还涉及到多个脏腑的功能紊乱。
中医治疗中风病时,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理脏腑功能,提
高机体的整体抗病能力。
5. 康复训练
中医治疗中风病后,康复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中医医生
会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针灸、推拿、按摩、理疗等方法,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中医治疗中风病的路径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过程,需要根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向,
具体的治疗方法还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中医治疗中风的偏方

中医治疗中风的偏方1.水蛭蜈蚣治中风【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补益肝肾。
主治脑血栓形成。
【偏方组成】水蛭15克,蜈蚣3条,僵蚕12克,全蝎6克,丹参24克,川芎10克,山药15克,甘草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10剂为1疗程。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26例,平均治疗45天,痊愈16例,显效5例,进步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2%。
2.地龙葛根治中风【功能主治】祛风化痰,行瘀通络。
主治脑血栓形成。
【偏方组成】地龙25~40克,葛根30~50克,红花后入15~2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空腹温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加减共治86例,治愈44例,占51.2%,显效26例,占30.2%,好转10例,占11.7%,无效6例,占6.9%,总有效率为93.1%。
治愈时间20~80天,平均54天。
服药剂数10~40剂,平均28剂。
3.石菖蒲远志治中风【功能主治】开窍导痰。
主治中风急症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
【偏方组成】石菖蒲、炙远志各6~10克,郁金、天竺黄各10~12克,制半夏、茯苓各10~20克,胆南星、泽泻各10~30克,生石决明20~30克,怀牛膝10~1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病情危重者每隔6小时服1次。
【加减】若脑出血严重者,加参三七、花蕊石、犀角水牛角代;抽搐者,加全蝎、钩藤;血压高者,加生牡蛎、夏枯草;寒痰者,用生南星、生半夏;热痰者,用胆南星、鲜竹沥;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玄明粉或番泻叶。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25例,其中治愈11例,显效8例,好转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8%。
主要症状:手脚麻木,瘫痪在床,行动不便,言语障碍,脾气古怪暴躁,建议:病人不要老是躺在床上,家属要安慰病人并让其确立信心,尽量多活动身体,辅以药物治疗,重新站起来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可以在床上努力做一些肢体动作,家属可以经常帮病人做按摩、擦身等护理。
中医治疗脑中风医案

中医治疗脑中风医案
病案:王某,男,70岁,因突发脑中风入院,左侧肢体无力,语言不清,左侧面部肌肉抽搐,病情较重。
辨证:王某属于中风偏瘫病人,证属于中风证的中病,气血不足,经络阻塞,痰浊内蕴。
治疗:采用针刺加药物辅助治疗。
选用独活寄生汤为主方,辅以针刺治疗。
独活寄生汤是中风证的常用方剂,具有祛风活络、温通经络、化痰散结的作用。
针刺选用足三里、合谷等穴位,注重针刺深浅适宜,方向准确。
结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病人左侧肢体的运动功能有所恢复,语言能力也有所改善。
继续治疗数个疗程后,病人的症状明显减轻,病情得以控制。
总结:中药治疗中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针刺加药物联合治疗是中风病人的常用方法。
在治疗中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1 -。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中风(stroke),是指因脑血管病变而引起的脑功能损害。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导致言语、运动、认知和感知障碍等各种症状。
中风患者常常需要长期治疗,因此选择一位名老中医的治疗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介绍一位名老中医治疗中风的医案。
病案:男,72岁,中风后左半身瘫痪,面部略微歪斜,言语不清,左手无力,左腿跛行,情绪不稳定,睡眠质量下降。
初诊时,老中医详细了解了患者的中风病史、既往病史和饮食习惯,进行了中医四诊,发现其脉浮紧,舌红苔黄。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老中医初步诊断为中风后证。
治疗:老中医设计了一套中药配方,并结合针灸和推拿疗法。
具体治疗方案如下:1. 中药治疗:老中医选用了脑健康汤的方剂,包括人参、黄芪、白术、茯苓、淮山、川芎、当归等中草药,且每天按时给患者服用。
治疗过程中,老中医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中药的作用调整了剂量和配方。
2. 针灸疗法:老中医使用了绿色针灸(即无痛针灸)的方式,选取了手太阳膀胱经等穴位进行治疗,用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病情。
治疗过程中,老中医根据针灸效果和患者的反应修改了穴位和治疗时间。
3. 推拿疗法:老中医使用了手推功夫,以调整患者身体平衡、平缓肌肉萎缩、尽可能地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
老中医在过程中反复对患者进行观察,根据患者的病情,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效果: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
面部和言语渐渐恢复正常,左手和左腿运动能力明显增强,走路也变得更加稳定。
患者情绪也变得更加稳定,睡眠质量也大大提高。
治疗后几个月,老中医继续按照上述的治疗方案进行,患者的病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和改善。
结论:中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正确认识和治疗非常重要。
经过老中医的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推拿疗法,患者的病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和改善,也说明了中药在治疗中风方面所具有的良好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配合现代医学,采用综合治疗,最终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风恢复期中医治疗

LOGO
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针灸治疗
醒脑开窍针法 -治疗脑卒中早期和恢复期
治 法:醒脑开窍,疏通经络。 穴 位:内关、人中、极泉、尺泽、 委中、 三 阴交、足三里。
LOGO
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针灸治疗
醒脑开窍针法 -治疗脑卒中早期和恢复期 针刺操作: 以针刺为主,补泻兼施。内关用捻转泻 法行针1-3分钟;三阴交,足三里用提 插补法;刺极泉在原穴位置下两寸心经上 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 以患者上肢麻胀或抽动为度;尺泽、委中 直刺,提插泻法,以肢体抽动为度。
平刺入头皮,快速捻转,同时让病人活动患 肢,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
两侧胸腔区 对侧血管舒缩区
LOGO
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注意事项
低盐低脂饮食。饮食宜清淡,富含营养, 多进食水果、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
LOGO
预防与调护 预防:
LOGO
中风偏瘫运动障碍的特点 偏瘫特有的异常运动模式:上肢的屈肌
和下肢的伸肌共同运动的肌痉挛模式。
两周后, 始恢复, 痉挛始现, 急性期, 无随意活 约两周内, 动,以共 患肢呈弛 同活动、 缓性瘫痪。 联合反应 锥体束休 为主 克所致。 第5周~3 个月,以 分离运动 为主,能 完成较难 的功能活 动,痉挛 明显减轻
风阳上扰(中经络)
LOGO
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 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则 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证机: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穿络脉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阴虚风动证(中经络)
LOGO
主症: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 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瞤动,甚或半身 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证机: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 络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涉及到许多中医经典理论和具体的临床实践。
下面我将结合相关理论和实例,给大家介绍几个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
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多以突然发作的意识障碍、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为主要表现。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发作后,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和病理改变的状况。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目标是通过调整阴阳平衡、补充精气神、疏利经络等手段,恢复生命活力和功能。
第一个案例涉及到了中风后偏瘫的治疗。
一位60岁的男性患者在中风后出现了左侧肢体无力、不能正常行走和使用左手等症状,并持续数月没有明显好转。
在中医诊断中,这是肝胆湿热蕴结导致的经络瘀阻。
治疗方案主要采用了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的中药配方,并结合针灸手法。
经过三个疗程(每疗程一周),患者的肢体功能明显恢复,能正常行走和使用左手。
第二个案例涉及到了中风后失语症的治疗。
一位55岁的女性患者在中风后完全丧失了说话的能力,但其他功能正常。
经过中医辩证分析,认为这是心脾失养导致的气血不足。
治疗方案主要采用了益气养阴、健脾活血的中药配方,并结合舌诊和耳针疗法。
经过两个疗程,患者的失语症明显好转,能够恢复和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第三个案例涉及到了中风后抑郁症的治疗。
一位70岁的男性患者在中风后出现了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失眠等症状,并伴有头晕、乏力等。
通过中医辨证分析,认为这是心脾两虚导致的气血运行不畅。
治疗方案主要采用了补益心脾、活血化瘀的中药配方,并结合针灸疗法。
经过一个疗程,患者的抑郁症状明显改善,情绪稳定,睡眠质量也有所提升。
以上仅是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几个典型案例,证明了中医在此领域的有效治疗作用。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注重以整体观念为基础,注重调整阴阳平衡和调理五脏六腑,通过药物、针灸、推拿等多种手段来调整机体功能,达到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有其特有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但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否则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介绍中医对中风的认识、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中医对中风的解释》,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篇1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中医学对其有着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从中风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介绍中医对中风的解释。
一、中风的病因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年老体弱、气血不足、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
其中,气血不足是中风的主要病因之一。
气血不足会导致经脉失养,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中风。
二、中风的病机中风的病机主要表现为气血运行受阻,经络失养,脑部神经功能受损。
根据病情的不同,中风可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种类型。
中经络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运动障碍等症状,中脏腑则表现为头痛、眩晕、意识障碍等症状。
三、中风的诊断中医对中风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和脉象。
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眩晕、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肢体麻木、运动障碍等。
中医还会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结合患者的脉象、舌苔等表现,进行病因和病机的分析,以确定病情的性质和治疗方案。
四、中风的治疗中医对中风的治疗主要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按摩等方法。
针灸是中医治疗中风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经络穴位,促进气血运行,改善神经功能。
中药治疗则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辨证施治,常用的方剂包括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
推拿按摩则可以缓解肢体僵硬、改善关节活动度等。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篇2中风是一种中医疾病,通常用外风、内风、血淤痰湿等病因影响经络气血为病来解释。
中风的病因包括体质因素、年龄因素、情志因素、时间气候因素和饮食劳倦因素。
中风病机可归纳为痰、风、火、瘀、虚,其中痰、风、火是主因,病变涉及心、肝、脾、肾等脏。
中风的辨证分型包括中风先兆症、中经络症和中脏腑症。
近年来,中医在中风的舌象、脉象等诊断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篇3中风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通常用外风、内风、血淤痰湿等病因影响经络气血为病来解释。
中风的中医治疗

中风的中医治疗【关键词】中风中医治疗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以祛邪为主。
常用平肝熄风,清化痰热,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治法。
闭、脱二证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固阳。
内闭外脱者,醒神开窍与扶正固本并用。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
1风痰瘀血。
痹阻脉络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方用化痰通络汤加减。
半夏15g,茯苓15g,白术10g,胆南星5g,天竺黄15g,天麻10g,香附15g,丹参15g,大黄5g。
方中半夏、茯苓、白术健脾燥湿;胆南星、天竺黄清热化痰;天麻平肝熄风;香附疏肝理气;丹参活血化瘀;大黄通腑泄泻。
全方合而有化痰熄风通络之功。
若眩晕甚者,可酌加全蝎、钩藤、菊花以平肝熄风;若瘀血明显者,可加桃仁、红花、赤芍以活血化瘀;若烦躁不安,舌苔黄腻,脉滑数者,可加黄芩、栀子以清热泻火。
2肝阳暴亢。
风火上扰平肝泻火通络。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g,钩藤15g,生石决明20g,川牛膝15g,黄芩10g,山栀子10g,杜仲10g,桑寄生10g,茯神10g,夜交藤10g,益母草10g。
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生石决明镇肝潜阳;川牛膝引血下行;黄芩、山栀子清肝泻火;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茯神、夜交藤养血安神;益母草活血利水。
全方共奏平肝潜阳,滋补肝肾之功。
肝火偏盛者加龙胆草、夏枯草以清泻肝火;若舌绛苔燥,口干,五心烦热者属热盛伤津,可酌加女贞子、何首乌、生地黄、山萸肉以滋阴柔肝;心中烦热甚者加生石膏、龙齿以清热安神;痰多,言语不利较重者为痰阻清窍,可加胆南星、竹沥、石蒲蒲等以清热化痰;若舌苔黄燥,大便秘结不通,腹胀满者,为热盛腑实,宜加大黄、芒硝、枳实等以通腑泄热。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化痰通腑。
方用星蒌承气汤加减。
胆南星10g,全瓜蒌15g,大黄10g(后下),芒硝10g(冲服)。
方中瓜蒌、胆南星清热化痰;生大黄、芒硝荡涤肠胃、通腑泄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xx
凡中风,皆是真阳衰损的“阴盛阳虚” 证候。
脑溢血,就是“阴盛格阳”导致的阳气上冲的症状,决不应看作是“阴虚阳盛”的症状。
阳气上冲,聚于脑部,中枢神经就会受到比平日多几倍的刺激,由于大脑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周身岂有不抽筋、不痉挛的道理?而且,一定会神志不清,不省人事,不论是“阳证”还是“阴证”,都是阳气聚集它处而不能归元的结果。
所以,治疗原则应该是先扶其真元,同时兼顾病邪的部位。
真阳元气在哪里衰败,内邪外邪就会在哪里发生,若能恢复真元,内外两邪都能灭绝,这就是“不治邪而实际就是以此治邪,不治风而实际就是以此治风”的道理。
这就是治疗中风的法要。
只有如此,才能不误患者。
用“祛风化痰”法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就是祛风化痰的药物都会耗散元气,在这些药物中,还夹杂许多滋阴清热的药物,由于患者阴邪极盛,再用滋阴药物就会使阴邪更盛,致使患者病情转变为脱证。
而且,正气虚而邪始生,不去扶正而去逐邪,甚至还去助邪,就是“舍本逐末”的表现。
另外,由于患者真元衰微,用扶其元气的方法,其治愈率尚且不敢说100%,何况“祛风化痰”法呢?
治疗方法:
对于脑溢血患者,可先用白通加猪胆汁汤治之。
此病是由于真元亏损,阴寒太盛,将虚阳格拒在外所致,“火主炎上”,故而邪火上头。
因此,除用干姜、附子的大热来助阳祛寒,还配合葱白来通阳气。
但阴寒太盛的病必定会格拒阳药,所以加人尿、猪胆汁等寒良的药品为引导,使热药能入里发挥作用。
寒邪被化,真元振奋,在头的虚火必定归元,危症解除,然后辅以通络破瘀的药物,可使脑部瘀血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消除。
(服用白通加猪胆汁汤后,患者可能暂时出现心烦身热、张目喘促症状,医生不必惊慌,这是阳气发动、阴邪外出的表现,凌晨3点或下午5点,症状必会减轻或消除,不应作急救处理。
而且,虚火归元,大脑清凉,浑身痉挛的症状也就自然同时消除了)。
对于脑血栓患者,脱证先用大剂参附汤(人参和附子各60g以上去药渣并浓缩)救急,然后可用补阳还五汤加四逆汤治之。
补阳还五汤中的生黄芪必须用至120g。
四逆汤中的3种药物都必须用至30g以上,此等用量只会嫌其少而不会嫌其多。
四逆汤方:
附子30xx干姜40xx炙甘草50xx。
另外,脑血栓患者在发病几天后,也会发生浑身抽筋、痉挛的现象,这是由于脑部有瘀血,中枢神经会激发一些肾阳上升到脑部破瘀,但由于患者阳气衰微,一经激发,便大部上升于脑,下焦空虚,致使二便失禁。
头部的阳气有余,就会强烈地刺激中枢神经,导致抽筋、痉挛现象的发生。
西医只会为患者注射镇静剂,来抑制神经的作用。
而镇静剂的作用就是在激发真元(抽取一定量的真阳),使“阴阳”暂时恢复升降的功能,从而达到镇静的目的(服用四逆汤、参附汤可以使人困倦异常,就是真阳被振奋起来的结果,真阳的特性就是“藏”。
而虚阳外越才会使人兴奋无比)。
此时应该用“回阳救逆”(而不是用抽取元气)的方法来恢复元气的功能,所以,应该服用大剂参附汤回阳救逆。
服后,患者可能暂时出现心烦身热、张目喘促症状,医生不必惊慌,这是阳药运行、阴邪外出的表现,凌晨3点或下午5点,症状必会减轻或消除,不应当作紧急情况处理,二便失禁的情况也会随之消除。
而且,真阴上升,虚火下降,大脑自然清凉,浑身痉挛的症状也就自然同时消除了。
服用四逆汤也会有同样的效果。
中风饮食治疗原则急性脑血管疾病又名脑卒中、中风,是脑部血管疾病的总称。
好发于中老年人,常见病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
由于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液流入脑实质内,则为脑出血。
由于脑血管狭窄、闭塞而致相应供给脑组织缺血、梗阻,症状持续不超过24h 者,称为短暂脑缺血性发作;症状重持续24h以上者,称为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临床表现有一定局限性神经症状,发生在一侧大脑半球者,有对侧三瘫,即对侧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症状,或同时有失语。
发生
在脑干、小脑者则有同侧脑神经麻痹、对侧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同侧肢体共济失调。
严重病例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甚至发生脑疝或死亡。
我国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明显高于冠心病,其中脑出血发生比例较高;而西方国家则相反,冠心病的发病率高。
究其原因,除种族、遗传、环境等因素外,饮食结构和营养因素的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
因此,纠正营养失调和进行饮食营养治疗是防治急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饮食营养影响
1.营养失调与脑年中;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是引起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因此与其有关的饮食营养因素与脑卒中也有密切关系。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脂肪摄入过多,占总热能40%的地区,脑缺血、脑梗死发病率高,而低脂肪、低蛋白质、高盐饮食地区,脑出血发病率高。
实验研究证实血清胆固醇过高,易发生粥样硬化性血栓,而高血压同时有胆固醇过低,可使动脉壁变脆弱,红细胞脆性增加,易发生出血。
营养失调,不仅仅是主要营养素数量之间的比例失调,一定程度上质量比数量的影响更重要。
如脂肪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前者能降低血胆固醇,但过多则促使脂质过氧化,破坏细胞膜,而后者能升高血胆固醇,故认为两者的比值以1:2为宜,现推荐的最佳比例为P:
M:S=1:1:1。
蛋白质中优质蛋白,即含硫氨基酸成分高的动物蛋白,如鱼类、家禽、瘦肉等和大豆蛋白低于总蛋白的50%以下,则易发生高血压病、脑卒中。
若饮食为高钠、低钙、低钾,也易发生高血压和脑卒中。
2.影响脑卒中预后xx:
因脑卒中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功能衰竭,病程中可伴发感染、消化道出血、肾功能障碍;脱水剂、激素等应用,可引起水与电解质紊乱;轻症患者进食减少,重者禁食,饮食营养摄入明显低于需要量。
因此,脑卒中病人在原有营养失调的基础上,可能因摄入减少而加重,导致更为严重的营养不足。
如果没有足够的热能、必需氨基酸、磷脂和维生素等,必然会影响脑卒中的预后和恢复。
二、饮食营养治疗
饮食营养治疗的目的是全身营养支持,保护脑功能,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功能的恢复。
在饮食营养供给上要求个体化,即根据病人的病情轻重,有无并发症,能否正常饮食,消化吸收功能、体重、血脂、血糖、电解质等因素,提出不同的饮食营养治疗方案。
在急性期饮食治疗是让病人能度过危急阶段,为恢复创造条件。
恢复期应提出合理饮食的建议,纠正营养不足或营养失调,促进恢复和防止复发。
1.重症病人的饮食治疗:
重症或昏迷病人在起病的2~3d之内如有呕吐、消化道出血者应禁食,从静脉补充营养。
3d后开始鼻饲,为适应消化道吸收功能,开始的几天内以米汤、蔗糖为主,每次200~250ml,每天4~5次。
在已经耐受的情况下,给予混合奶,以增加热能、蛋白质和脂肪,可用牛奶、米汤、蔗糖、鸡蛋、少量植物油。
对昏迷时间较长,又有并发症者,应供给高热能、高脂肪的混合奶,保证每天能有蛋白质90~110g,脂肪100g,碳水化物300g,总热能
10.46MJ(2500kcal),总液体量2500ml,每次300~400ml,每天6~7次。
鼻饲速度宜慢些,防止返流到气管内。
必要时可选用匀浆饮食或要素饮食。
2.一般病人饮食治疗:
热能可按125.52~167.36kJ(30~40kcal)供给,体重超重者适当减少。
蛋白质按L 5~2.0g/kg,其中动物蛋白质不低于20g/d,包括含脂肪少的而含蛋白质高的鱼类、家禽、瘦肉等,豆类每天不少于30g。
脂肪不超过总热能的30%,胆固醇应低于300mg/d。
应尽量少吃含饱和脂肪酸高的肥肉、动物油脂,以及动物的内脏等。
超重者脂肪应占总热能的20%以下,胆固醇限制在200mg以内。
碳水化物以谷类为主,总热能不低于55%,要粗细搭配,多样化。
限制食盐的摄入,每天在6g以内,如使用脱水剂,或是利尿剂可适当增加。
为了保证能获得足够的维生素,每天应供给新鲜蔬菜400g以上。
进餐制度应定时定量,少量多餐,每天4餐,晚餐应清淡易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