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考试重点全)
最全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1、伤痕文学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小说作品及创作潮流。
作品中充满了往昔的苦难岁月,其基调基本是愤懑不平心曲的宣泄,情感过于强烈,说教意味浓烈。
代表作品有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第四次文代会第四次文代会于1979年10月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为文艺的领导与控制等问题。
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辞,明确提出了"不要横加干涉"的意见,并且承认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党不再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促使文学文艺健康发展。
第四次文代会是中国文学界的历史性转折,彻底开启了由极左路线的影响返归到文艺依自身规律全面发展的拨乱反正。
3、第三代诗歌第三代诗歌即"第三代"诗人所创作的诗歌。
所谓"第三代"诗人是相对于1949-1976年间的第一代及朦胧诗为代表的第二代诗人所界定的概念,泛指以朦胧诗以后到到90年代这段时间出现的一批诗人。
第三代诗歌具有以下特征:呈现出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倾向,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重视流派与理论建设;在创作上高度的语言意识,用口语化的语言拓展了当代新诗发展的空间。
他们把诗从群体意识中解放出来是,促使中国诗歌呈现出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趋向。
第三代诗歌被看作中国当代诗歌的分水岭。
7、文化散文文化散文,又称学者散文,大散文,是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有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
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的色彩,具有强烈的文化忧患意识和人文情怀。
风格上大多数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
代表作家:余秋雨,周国平,刘小枫等;代表作品有《文化苦旅》等。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提纲(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资料题型:一、填空(1分*15=15分)二、名词解释(3分*5=15分)三、简答题(5分*4=20分)四、论述题(15分*2=30分)五、评论(20分)第一章:1949-1976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P4)1949年在北平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2.文艺界的三次批判:(P4-8)(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2)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俞平伯是继胡适之后的“新红学派”的代表人物。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P9)(1)提出: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2)具体内容: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3)积极评价:①在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的研究上表现出摆脱教条和冲出禁区,大胆探索的精神。
②重视人情和人性,回归人的文学,宗璞的《红豆》;钱谷荣的《论“文学和人学”》(4)是否落实: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该方针起到了积极影响,反右斗争断送了贯彻“双百”方针的成果。
4.文艺界的反右斗争(P10)1957年文艺界的反右斗争把贯彻“双百”方针而提出的一些作品和文艺观点,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修正主义的文艺理论纲领”。
5.“左”倾思潮的升级给文学事业造成的新损失(P12)1962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向全党全人民发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强调要狠抓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康生诬陷李建彤的长篇小说《刘志丹》是为“高岗翻案的大毒草”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1. 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P17)2. 三红一创(P17)(1)《红岩》作者:杨益言、罗广斌;主要人物:江姐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成立,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
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发起,会员170多人。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沈雁冰接编的《小说月报》,内容经过了全面革新,成为其代用机关刊物。
其总部后来迁至上海,并在北京、广州、宁波等地设立分会。
“五卅”以后该会活动减少,1931年“一·二八”事件发生,《小说月报》停刊,该会无形解散。
2、《文学改良刍议》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3、乡土小说“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
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4、自叙抒情小说以创造社作家为主的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兴起,是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产物,是五四时代发现自我,认识个人的具体表征,他们受到了西方近代主观哲学思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和西方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日本私小说等多方面影响。
在小说创作中,他们运用浪漫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性心理分析等多种创作方法或技巧,侧重表现自我、主观、内心的欲望要求等,多写青年的性苦闷和经济苦闷等身边题材,宣泄或抒发具有反抗性的甚至变态的情绪,在20年代形成了一个以情绪表现为核心的小说体式和作家群体。
5、京派文学所谓“京派”,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活动在以北平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并保持民主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成考复习资料《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双百方针2.山药蛋派3.伤痕文学二、简答题1.简述“第四种剧本”的创作情况。
2.简述北岛诗歌的创作内容。
3.简述建国初合作化小说的创作特征。
三、分析题请结合倪吾诚的身世经历,对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四、论述题结合作品,论述改革文学的创作情况。
1答案一、名词解释1.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旨在指导和促进我国科学文化和文艺繁荣的方针。
毛泽东指出,在文艺方面,“不同风格和形式可以自由发展”,艺术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的自由讨论和艺术实践去解决。
双百方针促进了文艺界思想的活跃和创作的解放,对纠正文艺批评中的简单化庸俗化做法、文艺理论研究的教条主义和左倾实用主义倾向、文艺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弊端和文艺领导组织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缺陷,起到了很好的纠偏作用。
2.“山药蛋派”:是在赵树理创作风格的影响下,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
主要成员包括西戎、李束为、马烽、胡正、孙谦。
其特点是多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注重文学的社会效应,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民族化、大众化的写作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与乡土气息以及幽默的轻喜剧风格。
3.伤痕文学: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主要思想倾向是揭露和批判“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性内乱所造成的影响,展现“文革”给人民带来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创伤。
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其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有十分明显的局限,如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二、简答题1.简述“第四种剧本”的创作情况。
答案要点:双百方针颁布后,在文学“干预生活”的倾向中,出现了突破既有的“工、农、兵”三种剧本模式、忠实于生活的独有形态的话剧创作。
当代文学考试复习资料

当代文学考试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伤痕文学:当代重要的文学潮流,1977年至1979年间,以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滥觞,文坛上涌现了一批直面人生苦难,对十年“文革”浩劫进行血泪控诉,揭示极左路线给人们精神上造成内伤的作品,形成一股创作潮流,称为“伤痕文学”。
2.反思文学:在“伤痕文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恢复和发展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试图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观察和思考过去的教训,对过去的历史进行再认识、再评价,扩充和深化了文学的历史内容,在题材开阔、思想主题深化、人物塑造和艺术表现等方面都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
3.寻根文学:出现于80年代中期,在改革开放形势的冲击下,文学创作呈现出主题多元化的局面。
一批青年作家改变文学视角,立足于构建中国当代小说的“民族品格”,形成了一股潮流。
这些作家注重民族文化心理的探寻,以特定的地域文化现象为描写对象,从特定的地域文化色彩进行文化寻根,在描绘中挖掘民族文化精神。
4.先锋小说:又称为现代派小说,广义上指当时一切与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美学思潮以及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密切相关,且在其直接影响下的,其作品从哲学思潮到艺术形式都有明显的超前性的小说;从狭义上看专指在80年代中期的以形式主义为旗帜,以叙事革命为轴心,彻底颠覆既有文学传统的小说。
5.朦胧诗:70年代末80年代初活跃于诗坛的诗作,源于一代青年在“文革”中痛苦迷惘的经历、思考和情感,大胆地借鉴西方象征派、超现实主义,尤其是意象派等现代诗的表现艺术,探索以新的诗艺来表达复杂的情感与个性。
6.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利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本来面貌。
7.第三代诗人:以自觉叛逆的姿态登上文坛,反对朦胧诗派,称自己为第三代诗人,对朦胧走向经典不朽,要自觉对抗、极端地断裂。
8.革命样板戏:为了粉饰文革期间文艺界的萧条,填补周扬文艺黑线和文学作品都打倒后留下的空白,并达到某种教育作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重点绪论一、当代文学的性质、分期和特点1. 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延续,指的是1949年之后的文学(该概念并不科学,可是已经约定俗成了)。
社会主义文学的性质,也应该涵盖港台文学,这只是个外延。
2. 当代文学的分期:1949年—1966年,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17 年;1966年—1976年的十年文革;1977年—1989 年的改革开放时期,也叫新时期文学。
,1990 年—上世纪末或者至今,市场经济中的文学。
3. 当代文学的源流和特点中国二十世纪文学是一个开放的整体,尤其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文学历程,虽然几经曲折几经摧残,依然顽强而逼真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冲破几千年传统的精神桎梏,追求人性的自由解放、国家的民主富强、社会的进步正义以及种种人类永恒梦想而生发的丰富复杂的审美心理,同时也顽强而逼真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由古典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感应着时代变迁而生发的对国家命运、个人命运以及广大人民大众的命运三者关系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二、关于人、社会、文学的现代化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历史定位,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这就是人、社会、文学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个性解放与思想解放,也就是人的自觉的现代意识的树立,比如尊严、人格、独立等等;社会的现代化,主要指现代公民社会既民主社会的建立,实现一系列与人的现代化要求相联系的社会制约,比如法制、民主、平等、劳动权和社会保障;文学的现代化,是指脱离了“文以载道” 的工具论的束缚,实现文学的自觉,创造出以人性与人道主义为本的“人的文学” 。
所有这些,都是“五四”启蒙主义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所有这些,也是世界上各民族的人文精神在几百年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符合人类发展要求的价值体系。
以这样的价值判断来估量“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关键问题就在于,看它是继承、发展了“五四”传统,还是背离和消解了这一传统。
最新-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精品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伤痕小说2、反思小说3、寻根小说4、知青小说5、大墙文学6、现实主义冲击波7、新写实小说8、先锋小说9、女性主义小说10、归来诗人11、朦胧诗二、文学潮流分析简答题伤痕小说的主要特点;三、作品主题分析简答题《爸爸爸》的文化主题;四、人物形象分析简答题《绿化树》中的章永麟形象五、艺术特色分析简答题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六、综合问答问答题结合作品,分析《曾国藩》中的曾国藩形象;方方《风景》赏析~~~名词解释1、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
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
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
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4、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5、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史》易考名词解释的文艺思潮,流派,作家,作品.一、填空题1 、50年代的长篇小说“三红一创”中,《红日》的作者是(吴强);《红旗谱》的作者是(梁斌);《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创业史》的作者是(柳青)。
2 、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红灯记》)。
3 、《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回答》的作者是(北岛);《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
4、中国第一代作协主席是(茅盾)。
5、当代文学史从1949年开始,也是(第一次文代会)的开始。
6、《红日》的主人公,正面形象是沈振新,反面人物是张灵甫、李仙舟;《红旗谱》的主人公,正面人物是朱老三、严志和,反面人物是冯兰池;《红岩》的主人公,正面人物是江姐、许云峰,反面人物是徐鹏飞。
7、《保卫延安》的作者是杜鹏程。
8、《百合花》作者茹志娟,是女作家王安忆的母亲。
9、《红豆》的主人公是江玫,作者是宗璞,她是冯友兰的女儿。
10、“七月派”的诗歌领袖是胡风;“九叶派”的诗歌领袖是穆旦,“九叶派”又称“中国新诗派”。
11、政治抒情诗作家郭小川是战士诗人。
有成名作品《致青年公民》、《望星空》、《一个和八个》(叙事诗),其中《一个和八个》还被拍成电影。
其诗歌善于采用“楼梯体”。
12、贺敬之是政治抒情诗作家,同样善用“楼梯体”,主要作品有《回延安》,同郭小川一样也是战士诗人。
他以现代版歌剧《白毛女》出名,是中国新歌剧的开拓者。
13、闻捷是生活式的政治抒情诗人,主要作品《天山牧歌》。
14、流沙河的一部干预生活的作品是《草木篇》。
15、老舍的代表作品《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
16、《关汉卿》的作者是田汉,其写作方法是“六经注我”。
主人公关汉卿与朱帘秀是一对恋人,权臣阿合马是作品的反面人物。
17、散文三大家是杨朔(《荔枝密》)、秦牧(《花城》)、刘白羽(《日出》)、邓拓(《燕山夜话》)、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命叙事农业题材革命历史小说创作特点:呈现出复归传统的现实主义状态和面貌,内容上农业与革命历史题材具有特别大的重要性。
美学上,这一时期的小说特别追求阳刚,明朗与粗犷豪迈的风格列举:简述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1)取材地域集中,具有鲜明的山西地方色彩(2)坚持从生活出发写人物,热情歌颂农民在新时代中的成长。
(3)赵树理重视农村社会的传统生活的研究。
4.在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上,富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
简析“小腿疼”和“吃不饱”这两个形象的特点与典型意义。
形象特点①“小腿疼”和“吃不饱”——以偷懒取巧为性格核心的落后农村妇女的典型。
她们有着自私自利,好吃懒做、损公肥私,投机取巧的共同性格特征,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
如“小腿疼”的倚老卖老,敢于撒泼;“吃不饱”的工于心计,善于撺掇。
②“小腿疼”和“吃不饱”的典型意义:第一,探了索农民自身的复杂性和农村生活的新矛盾,提出了教育农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第二,对于当时的“浮夸风”和“共产风”是一种抵制。
《红旗谱》朱老忠人物形象:1,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反抗的性格。
2.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格。
3.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出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
简析《创业史》中梁三老汉形象及其意义。
梁三老汉: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和狭隘小生产者观念的中国旧农民的典型。
他具有双重性格:善良、朴实、勤劳,又自私、落后和保守。
典型意义:一方面,概括了中国几千年来个体农民的精神负担,这是一个真实可信的、饱满的复杂艺术形象。
另一方面,真实地传达了普通农民在变革时期的矛盾、犹豫、彷徨甚至自发地反对变革。
简述《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道路及其意义。
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从个人主义者的知识分子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
①成长起点: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而出走→个性解放;②成长的转折、发展:共产党的引导、林道静的两次被捕;③成长终点:成为共产主义战士→民族解放。
林道静成长:对封建家庭、封建伦理道德超越→对旧我超越→无产阶级的先锋战意义:《青春之歌》体现的不仅是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也是国家的成长过程,她是一个群体的象征。
最后,卢嘉川、江华拥有了林道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拥有了中国。
同时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
《茶馆》艺术特色①侧面透露法(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历史)1.民族地方的特色:北方茶馆2.各色人等的出现,集体亮相3.各色人等均可在此暴露社会矛盾:康六卖女、太监娶媳妇等4.象征意味:茶馆本身就是一个象征——旧社会的缩影。
②人像展览式,超越一人一事。
③结构:坐标式的结构——二维式立体感。
有纵有横,有虚有实,纵是三个时代的历史变迁;横是每个时代的矛盾冲突,三个时代的横断面。
④人物众多,性格鲜明:有名有姓的有70多个任务,让人一遍就记住的有50来个人物。
论述《茶馆》的艺术成就1、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给人以希望,立足今天,回顾过去。
2、塑造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
虽然人物众多,但是个性鲜明,这不能不说是人物塑造上的一个巨大成功。
在人物肖像塑造上,老舍擅长白描,他的白描总是漫画式的,加入喜剧的因子,于嬉笑怒骂的氛围中凸现人物身上的“可爱或可憎之点”。
《茶馆》中的七十多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大都是三言两语勾勒出来的。
最典型的莫过于马五爷的形象。
老舍只用了三句台词,就真切地描绘出其霸道、虚伪、狂傲的洋奴性格。
3、语言朴实凝练,具有浓郁的北京口味。
(1)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
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
(2)语言的幽默风格。
他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幽默风格。
(3)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老舍本人熟悉北京方言,在《茶馆》中恰当地应用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更真实。
政治抒情诗:郭小川诗歌的艺术风格答:(1)战士诗人,强烈的时代精神和充沛的革命激情。
思想大于形象,议论多于描写。
(2)富有深邃哲理和浓郁的诗情画意。
(3)重视诗歌的形式:民歌体、格律体、自由体,是诗歌形式改造的探索者,善于运用“楼梯体”。
从《红高粱》看莫言小说的创作特色。
(1)以民间的立场,使用民间话语建构了一个民间世界。
首先,情节框架上,情节由两条线索交织而成,开辟了现代历史战争题材中的鲜活的民间世界。
其次,人物形象塑造上,除去了传统意识形态二元对立的正反人物概念。
再次,把民间世界认同为一种理想状态,使描绘其中粗鄙丑陋的一面变得自然起来。
(2)写作上的新颖之处:借鉴了意识流小说的时空表现手法和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情节结构方式;运用了大量的充满想象力且总是违背常规的比喻和通感等修辞手法。
贾平凹小说有何特色?作者说“欲以商州这个地方,来体验、研究、分析、解剖中国农村的历史发展、社会变革、生活变化”。
代表作《腊月.正月》、《天狗》、《浮躁》等。
第一,广泛反映农村经济改革对传统社会秩序的影响,对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人生方式等方面的冲击及由此引发的乡村中的悲欢离合;第二,浓厚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色彩;第三,“在叙述方式、语言风格和艺术韵味上,力求对于中国明清白话小说艺术的吸纳,在文体上力求形成自然、含蓄、富内在韵味的格调。
汪曾祺文化小说有什么特点?汪曾祺以其“文化小说”著称,风格清新隽永,生趣盎然,象一幅幅风俗画。
1.以表现家乡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
2,以散文笔调写小说,不重在结构故事。
3,语言简洁明快,纡徐平淡,流畅自然,生动传神,是一种“诗化的小说语言”。
4,清逸秀异,淡泊高雅的风格。
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
《白鹿原》的史诗品格1.源自其混沌而感性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叙述。
小说的架构非常宏大,一方面,小说充分展示了历史的宏阔性与复杂性。
另一方面,作家又表达了对“本质”的历史的怀疑。
2.小说的深度在于作家对特定历史状态下的人生命运与人性内涵进行了深刻的探索。
小说所展示的“仁义白鹿村”的毁灭既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同时也是一种历史的悲剧。
3.《白鹿原》还是一部具有浓郁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的巨著。
小说无论从人物的设置上,还是从意象描写上,都具有鲜明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意义。
小说所呈现的家族史的构架,以及大量的文化风俗史的描绘都是小说文化干的根源。
4.《白鹿原》在艺术方面的气魄和力度也与史诗性及其相符。
虽然整体上说,作品在艺术方式上显得传统朴素,但在这种传统和朴实中,我们看到了作家深厚的艺术功力和严肃的艺术态度。
5.《白鹿原》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1、意象鲜明,民族史诗。
2、人物对比,个性分明。
3、语言特殊,大气磅礡(1)作家站在人类共同的立场上,从人类文明史的高度,对中国现代历史进行了全新的体验和认识,将近代以来的政治争斗史,尤其是将国、共间交错复杂的矛盾斗争史,置于农村宗族文化的社会结构中,在家族矛盾与政治斗争中,展现了一段纷纭变化的世事风云,使小说真正成为“一个民族的秘史”。
(2)在人物塑造上,作品打破了以往同类题材两元对立的的创作模式,注意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宗法文化和家族文化的角度出发,塑造出具有崭新意义的人物形象。
(3)作品还成功地对作为民族禁忌的性生活及其在文化网络中的重要地位作出了展示。
4)作品还具有浓郁的关中地方特色和乡土色彩。
艺术特色: 1.作品广泛运用了象征手法。
作品反复出现的意象有白鹿、鏊子等。
白鹿象征着民族文化精神,例如,作为白鹿原人精神支柱的朱先生逝世时,他妻子看见前院腾起一只白鹿,掠上房檐飘过屋脊在原坡上消失。
2《白鹿原》充满了魔幻色彩。
作品不仅引用了神话,而且引入了民间传说。
古典戏剧等神话情节,充满了魔幻、神奇的气氛。
3,《白鹿原》呈现出浓郁而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作品中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风俗习惯等都呈现出关中特有的风情马原小说有何特点?(1)、马原的“元小说”和“叙述圈套”。
•“元小说”就是有意暴露叙事行为或者虚构性的小说。
(2)、马原的作品是通过小说的构成方式表达对世界存在方式的理解的。
在故事和叙述的关系上,马原看重的是叙述,在他看来故事不过是叙述的产物。
马原的小说还试图表明,所谓真实的世界只有通过叙述或虚构的方式去把握,真实的世界存在于虚构之中。
(3)、马原的小说尝试把现代写法与传统写法结合起来的叙述方式。
(1)提供可信的故事细节,制造真实感,然后又将它们打碎。
(2)偶然逻辑局部逻辑大势不逻辑《随想录》的思想文化1、突出地表现了作家具有震撼力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精神。
是“一代作家留给后人的遗嘱”,重现了“启蒙”倾向。
2、最撼人心魄的,是作者严于责己、解剖自我的强烈的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
被称为“说真话”的大书。
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3、独特的话语方式——“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
”《随想录》的文体价值1、引领散文创作由虚空伪饰走向求真务实。
2、题材广泛,将个人生活、人间真情、凡人俗事都引入了散文。
3、在语言上不是当作“诗”写,而是以文字的本色来反映生活的本质,是真实自然的心声流露。
摆脱了影响深远的“杨朔模式”。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舒婷诗歌的创作特色。
《致橡树》简析首先,《致橡树》的思想内涵:鲜明的女性意识、崇高的人格精神和对爱情的热烈呼唤。
其次,艺术特色:A、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界。
B、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
双桅船第一,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构成了舒婷全部诗歌的核心思想。
第二,以“自我”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抒情形象。
表现出一种甜密的忧郁,一种感伤的希望,传达忧伤而美丽的诗情。
第三,具有着明显的现代主义特点。
舒婷的诗采用了隐喻、意象、暗示、象征、通感以及打破时空等等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
第四,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舒婷的诗充满了温情与包容,形成一种深情柔和的诗风。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北岛的诗歌特色。
•首先,以理性和人性为准绳。
反思历史和现实,重新确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本性。
•其次,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是北岛诗显著的艺术特征。
•再次,简洁、犀利而又带晦涩的语言,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简言之,北岛的诗歌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
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
北岛表现出沉思者的姿态,诗风凝重奇峭,眼光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