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悲剧差异背后的文化哲学解读
护礼和求真——中西悲剧意识差异探讨

西方社会 “ 古希腊开始就有海洋 文化和商业文化 的特 从 征,崇 尚个性和 自由 ,富于 冒险和 开拓 ,讲求力量和技 术; 具有批判精神 、怀 疑态度和否定 勇气”。西方社会是 一个 以 个 体 为本位 的社 会 ,奉 行个 人本位 ,以 自我 为 中心 ,注 重 个人的人格尊严 ,强调 向外扩 张,他们能够依据各 自的独 立 判 断力作 出毫不 妥协 的选择 ,呈现 出片面的 、尖锐 的、现 实 的、开拓的精神取 向。 西方 文 化是 一个 在剧 烈 的斗争 中发 展进 步 的文 化 。亚 里士多德的逻辑 ,真是真 ,假是假 ,来 不得滑头 ;欧 几里德 几何,公式定义 求证推理 ,决不容 含糊;实验科学更 是钉 是 钉 ,铆是铆 ,都充满 了一种刚性 。苟子 说: “ 自取柱 。” 强 柱,折也 ,断也。太硬的东西容 易折断 。西方文化 的发展史 就是一段不断毁 灭和 新生 的历史 。浮士德的追求精神代表 着 西方文化精神 ,黑格尔的哲学 思辨 也反映着西方精神 。西方 文化的性质决定 了帮助文化成长 的西方悲剧意识 的形 态。黑 格 尔说,在双方 的毁灭中是绝对理念 的胜利。 西 方文 化 的实体 本来 就包 含着 一 丝不 苟 的求真 精神 。 求真不但需要超 凡的勇气 ,而且是 要付 出巨大代价 的。贾普 斯说悲剧在 交战中,在胜利 中,在 失败 中,在罪过 中显露出 来,悲剧是衡量 一个人在毁伤和 失败中显 出伟大 的灵度 ,悲 剧在一个人追求 真理的无条件 的意志中露 出真相 。悲剧意识 的一个重要功 能是帮助文化 的成长 ,从而文化 的性质 决定着 该文化悲剧 意识的形态 。 2 求真 的悲剧 . 从 古希 腊始 , 西方 悲剧 就显 出 明显 的求真 意 向。西 方 悲剧的求真 毁灭几乎都有一个 知与不知的痛苦 的辩证 转换过 程。悲剧人物受难 的特征是 ,他毫 不休息而紧张 热烈 地向宇 宙和他 的灵魂 进行 探索 和询 问 。索福 克勒 斯 的 《 狄浦 斯 俄 王》就是求真 的悲剧 。俄狄浦斯 自以为是个智 慧之人 ,他 能 猜破 别人都猜不破 的斯芬克斯之谜 。他似乎是最大 的智者 , 知道人是什 么,但实际上他又 是无知 ,连 自己做 了杀 父娶母 的事还不知 晓。因为他 自以为 知的,实际上却一无所 知,导 致 了他 的毁灭 ,自 己刺 瞎双 眼 ,远离 家 国 ,流 浪他 乡 。然 而,当他付 出了巨大的代价 ,知道 自己无知 的时候 ,同时也 就在一个更高 的层次上获得 了知。俄 狄浦斯一定要抓住 杀死
论中西古典悲剧的差异及成因

论中西古典悲剧的差异及成因——以《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摘要:《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中西方古典爱情悲剧的巅峰,它们都极其完美地再现了男女纯洁忠贞的爱情。
由于中国和西方的传统文化、宗教观念、观赏者的审美心理、审美理想、悲剧理论等的不同,中西方古典悲剧作品具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通过对这些差异的探讨,探寻西方审美对中国审美的影响,以及对中西审美的现状和趋势进行思考。
关键词: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ABSTRACT:Both the Butterfly Lovers and the Romeo and Juliet are the masterpie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 romantic tragedies, reproducing the pure and loyal love perfectly.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s, religious concepts, aesthetic ideals, aesthetic psychology and the theories about traged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great distinctions can be found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tragic works. Therefore, this thesis aims at study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future trend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s by analyzing these dissimilarities.KEY WORDS:the Butterfly Lovers ;the Romeo and Juliet ;tragedy绪论《梁山伯与祝英台》(下文简称《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中西方古典爱情悲剧的巅峰,极其完美地再现了东西方男女纯洁忠贞的爱情。
中西悲剧的比较

中西悲剧的比较一、相同点1、中西悲剧的起源都与民间活动关系密切,与宗教关系密切。
2、悲剧性总是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的基础。
3、中西悲剧不论主人公出身如何,经历如何,他们总是典型的悲剧人物。
4、悲剧冲突往往是在悲剧结构中围绕着由主人公代表的气氛与情调,这种气氛与情调和悲剧情节的展开相始终、相表里、相辅相生。
5、主题上都追求严肃;追求一种道德观念认同感。
二、不同点1、不同的悲剧主人公西方古典悲剧,其主人公一般为力量型的、进攻型的敢于斗争的男性英雄,即使是女性,也如欧里庇得斯创作的美狄亚一样刚强的,其目的在于强化悲剧的冲突。
例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靳斯描写的俄狄浦斯,马洛悲剧中的浮士德等。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古典悲剧由于强调的是忍耐,其主人公一般是受迫害的、善良弱小的女子。
她们不是积极地抗争,而是被动地忍耐,把痛苦看作命运的安排,像窦娥这样在遭遇面前采取被动态度的悲剧人物还很多,《桃花扇》、《梁祝》、《娇红记》等剧的女主角都属于这一类。
2不同的悲剧冲突西方古典悲剧的整个过程是冲突的逐步升级,其主人公是主动的,用行动来抗争是西方悲剧的实质。
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以复仇为主线把悲剧冲突推向高潮。
中国古典悲剧原先被称为苦情戏,主要描写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冲突。
《窦娥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中国悲剧斗争双方主要表现为迫害与被迫害的关系,冲突的剧烈程度大为逊色。
3、不同的悲剧结局西方悲剧的结局是英雄用生命去斗争,是冲突的白热化。
哈姆雷特在悲剧结束时正是这样,充分体现了一种毫不后悔的自我牺牲精神。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悲剧往往以喜剧的形式结尾,是冲突的和解。
《窦娥冤》的结局便是一个典型例子,中国悲剧的这种结局是对主人公被动受苦的肯定。
4、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的悲剧精神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开始就有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崇尚个性和自由,富于冒险和开拓,讲求力量和技术;具有批判精神、怀疑态度和否定勇气。
中西悲剧文化态度对比

中西悲剧文化态度对比摘要悲剧艺术体现了较高的审美价值。
文化、历史、地理等因素导致中西美学不同的审美方式和审美内涵。
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中西方对待悲剧的不同文化态度。
关键词悲剧;文化态度;关学一、中西美学比较不同的哲学基础上也就产生了美学上不同的思维方式。
古希腊“和谐”美学建立在辩证分析的理性思维方式之上。
希腊哲学的基本范畴是由矛盾的双方组成。
西方古代哲人们直接把对没的追求具体化为视觉的和谐形式创造。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具体事务典型形式的和谐说。
他认为有机整体式和谐的基础,只有按一定比例大小将具体事物组成有机的整体才是真正的和谐。
而中国古代美学则是将综合、整体的理论思维方式与重情重感悟艺术思维方式基础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和”的思想,即众多因素对立的统一,可概括为阴阳统一,刚柔统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感统一。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这也体现了庄子的美学观:自然之美朴素自然,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这样的美是自然无为的“大美”,是真正的美。
很显然,这是一种综合感悟式的评赏。
同时,古希腊“和谐”美学强调对立、斗争基础上的矛盾冲突与统一。
在如何处理对立的因素上,赫拉克里特强调的是斗争、否定和新生,他认为和谐就是对立面之间的斗争。
与之相反,中国古代“中和”美学则认为对立面双方并非是对抗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协调。
通过把对立因素转化为比较关系和相济关系,使得对立因素结合在一起达到和谐,也就是所谓的“和而不同”。
二、中西不同的悲剧文化态度这人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与自然、与他人、与类、与传统和历史发生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
作为个体的人,在这些矛盾冲突中既是矛盾的主体,决定着矛盾的转化与解决,又因其单薄弱小,在强大的对立物面前常常处于劣势,陷于痛苦与不幸之中,由此便产生出一种悲怆、忧患为主调的悲剧意识。
在面对这些不同的悲剧性矛盾冲突中,中西方不同的民族也呈现出了不同的悲剧文化态度。
这里主要就理性与非理性以及个体与类这两点进行说明。
分析中西悲剧观念的异同

分析中西悲剧观念的异同对于悲剧这一美学范畴,中西方赋予了其不同的定义:西方文论中的传统说法将其称之为“悲剧”或“悲剧性”,而中国古代文论将其概括为“怨”“愤”“哀”“悲”,小说论作“写悲”“写苦”“写情”等,曲论称作“苦戏”“怨谱”“哀曲”等,可见中西方都有“悲剧观念”,但由于二者的地理、历史、文化等皆不相同,其悲剧观念也有所不同,而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体现于中西方文化思想的诸多方面。
(1)中西传统悲剧观念形成的社会历史基础的异同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尤其一定的规律,这也就造成了世界各民族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心理的相似性,S亡、战争、苦难等问题导致了悲剧观念的产生,艺术中的悲剧正是人对现实的反应在审美艺术领域中的体现,因而其中都包含着对人的本质、命运,对于社会、世界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虽然整体的生活环境是相似的,但每一个国家、民族的地理、历史、人文等环境却千差万别,西方社会有重视商业经济的传统,其民族心理和心理状态趋于冒险、竞争和向外发展,在这种民族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和个性的自由,甚至带有侵*略性,除了中世纪神*权对于社会、人性的压制之外,西方社会总体都呈现出了这样的特点。
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是一个封闭而稳定的宗法制社会,其民族心理更加趋向于尊重历史,尊重规则,甚至是迂腐的,而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中西方不同的悲剧观念:西方是以对个人命运的顽强抵抗为美的悲剧观,而中国则形成了以讲求忠孝义节的自我牺牲精神为美的悲剧观。
(2)中西传统悲剧观念的思想文化基础的异同西方思想文化肇始于古希腊,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渊源,并且受到了奴隶民主制度的影响,因此其更注重对逻辑、科学、民族等思想的研究和探求,对外界的探求,重视经验事实,个人利益,这主要体现在作品中主人公的心境当中,西方传统悲剧注重揭示悲剧冲突的外在表现,属于外向型,主要通过性格命运和悲剧结局来揭示客观必然,而不像中国悲剧那样过分论及伦理道德的是非曲直,甚至以利己排他为荣,具有重视人生欢愉和实用功利的特征。
试析中西悲剧中的“文化性”

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悲剧 的 目的是要 引起他人 的 “ 怜 悯 与恐惧 来使这种感情 得到净化”“ 因而在 西方 ,悲剧 通常是 “ 尖锐的 、不可退让 的血淋淋” 。 王 国维说 :“ 始于悲者终 于欢 , 于离者终于合 , 始 始 于困者终于亨 。 这句话恰好说明了中国悲剧的特点 。中 ” 国悲剧 中的人物往往有饱受苦难而最终以圆满收场 。恰
愁。
一
中国地处于 中原地带 ,是个有山有水 的区域。人们
安居乐业 , 过着周而复始的农耕生活。中国文化建立在
、
中西方文化观念的差异
以小农经 济和大一统的农业 社会基础 上 ,属 于内陆型的 文化。从社会历史看 ,人们忠孝节义、重 义轻利 、循规
古希腊是一个 四面临海商业文化 比较浓厚 的地方 。 希腊人崇 尚个性 自由比东方人有 冒险精神 。他们不断地 开拓 自己的领地 ,讲究力 量和技术。个 性色彩鲜 明的西 方人具有强烈 的批判精神、怀疑态度和否定 的勇气 。这 在哲学上则反映出个别 与一般 的对立立场 ,导致 了真理 的胜利成就于 以个体的毁灭 。西方的哲 学史 ,不仅体现
结局和双重结局 ;而双重结局里 又以 “ 善无善报 ,恶
浦斯 ,莎士 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等 等。西 方悲剧 的这种
特点用英 国戏剧理论家阿 ・ 尼柯尔 的话 可以概括为 :悲
有惩 罚” 这结局居多 。 我们 中国的古典悲剧主要为三种 :
单一 悲惨结局 型 ,大 团圆结局型和解脱 出世 型。由此可 见 中西方悲剧结局 的形态是大相径庭 的。 别林斯基认为 , 英雄在结局 中必须死去 , 如果没有 “
神 ,必须每年被处死一次 ,才能换 回生命 。狄俄尼索斯 以 自己的生命换来农业和畜牧业 的丰收。古希腊悲剧深
浅谈中西方悲剧文学的差异_1

浅谈中西方悲剧文学的差异栾岚[摘要] 悲剧作为文学体系中一个重要而独特的分支,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人类心灵与现实的碰撞,受到古今中外读者的高度关注。
在西方,悲剧文学主要是从哲学的高度体现人生的无奈与挣扎,带有很强的个性反思特点。
而在中国,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悲剧文学更多体现出了现实性的一面。
本文从悲剧文学中所折射出来的悲剧精神、民族意识与审美的角度,分析中西方悲剧文学的差异。
关键词:悲剧精神;民族意识;审美;差异;I106.7在世界文学使上,“悲剧”这一概念是发源于希腊的,一直是西方文学传统中一个重要的艺术类型,它通过高度强化的审美形式,表演出人类难以形容的痛苦和悲伤,唤起一种使人惊心动魄地深度美感。
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西方文坛涌现出一大批成就卓越的悲剧作品,而在中国,由于受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忠教节义的伦理观和温柔敦厚的美学观的制约,悲剧文学发展缓慢而且不充分。
因此中西方在悲剧文学中所折射出来的悲剧精神、民族意识和审美上都存在有一定的差异。
一、中西方的悲剧精神不同悲剧精神是指人面对生活中的不幸、苦难与毁灭时所表现出来的抗争与超越精神,是人类在漫长的实践中所形成的本质因素之一。
而悲剧精神的精髓在于主体悲剧精神的张扬。
在人类的悲剧精神中,人的价值和人格力量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显露出超常性与崇高性。
悲剧精神投射于中西悲剧中,闪耀出截然不同的光彩和色泽。
西方悲剧精神在于用行动来抗争,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中国的悲剧大多个体自主意识较弱,含蓄、顺从、忍耐成为其显著特色,从而使中国悲剧精神在抗争的力度上弱于西方悲剧,形成自身的局限。
如在希腊神话中,人物都是以个人为本体,放纵自我,尽情追求个人欲望,阿喀琉斯宁愿驰骋疆场,也不愿在享乐安逸中庸庸禄碌。
他把个人荣誉置于生命之上,冲冠一怒退出战场,只因阿伽门农横刀夺爱。
普罗米修斯为了拯救人类盗取天火,触犯了宙斯,因而被囚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备受折磨,却始终坚贞不屈。
浅析中西悲剧艺术的差异及其文化成因

CANGSANG朱光潜认为:“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代名词……仅仅元代(即不到一百年时间)就有500多部剧作,但其中没有一部可以真正算得上悲剧。
”在他看来,中国人不能理解悲剧的精神,因为中国人一向乐天知命,对人类命运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不愿过多地去探究命运,更何况“悲剧的激情和这样严肃的作品,如今已经过时”,这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论断。
但是与此相反,王国维也曾断言:《窦娥冤》《赵氏孤儿》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甚至还有人编出了《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
那么,中国到底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而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
恩格斯说,悲剧冲突是指“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等对立的两极。
悲剧不仅表现冲突和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价值类型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和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向来被誉为“崇高的诗”、“戏剧诗的最高阶段和冠冕”。
现代意义的悲剧源于西方,但中西方悲剧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邱紫华就曾指出:“与西方悲剧冲突中那种尖锐的、不可退让的血淋淋方式很不相同,中国悲剧作品表现冲突的方式很难体现激扬高蹈的悲剧精神,而这正是中国民族性格的一种表现。
”这是深层次的民族特点和文化背景决定的。
曹文轩也曾指出:“中国文学悲剧的平民化的色彩就像西方悲剧的贵族化色彩不可避免一样,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传统悲剧与西方传统悲剧之间的差异性是显然而见的。
这种差异通过文化观念、审美追求、艺术表现形式全方位体现出来。
这种差异是本质的,不是现象的,是具有历史传承性的,而不是片断的艺术现象。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呢?一、悲剧观念不同中国悲剧冲突带有鲜明的伦理批判倾向。
冲突的基础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伦理道德,如秦香莲与陈世美、敫桂英与王魁之间的冲突都是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悲剧差异背后的文化哲学解读蹇河沿关健词:中西方悲剧哲学文化差异内容提要:中西方悲剧的差异体现有其深刻的文化哲学原因。
1。
从认识基础来看,西方哲学强调的是主客对立,中国思想强调“天人合一”从而奠定了中西文化最基本的区别。
2。
从产生悲剧的根源来看,西方悲剧根植于西方人追求生命之终极,而这个终极最终又不可得的生存焦虙,而中国传统悲剧则产生于理想社会和真实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
3。
从悲剧理想上来看,西方人希望借助悲剧之悲烈,否定现象生命,通达绝对生命,最后实现生命的超越。
而中国的悲剧,力图通过悲剧之故事,建立一种可能达到的理想人格——其本质是圣人圣心的道德人格。
4。
从悲剧的表现形式方面来,西方人对语言的崇拜导致了完全以对话为主的戏剧艺术(话剧),表现西方人对语言的绝对依附。
而中国传统思想则认为“言不尽意”、“意在言外”,对语言的局限有深刻认识,所以中国传统戏剧总是以歌舞言为一体,使戏剧脱离对语言对完全依附和控制。
中国传统悲剧与西方传统悲剧之间的差异性是显然而见的。
这种差异从观念、内容、审美追求、艺术表现形式全方位体现出来。
这种差异是本质的,不是现象的,是具有历史传承性的,而不是片断的艺术现象。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呢?本文力图从文化和哲学方面去探寻其本质原因。
一.认识基础——主客对立与“天人合一”把人作为认识主体,把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生命本体)作为认识对象,确定其主客的划分,认识和哲学因此产生。
西方哲学十分强调这种主客分离,甚至将其绝对化,进而形成主客间的强烈对立。
他们认为人与自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作为人的系统具有认识的主动性和变化性,同时也具有不可摆脱的局限性,而自然万物则是由上帝早已经安排好的,是固定的、完美的、永恒的,具有至高无尚的绝对性。
人运用人类才具备的理性思维,去触摸、接近那个永恒完美的永恒,却又发现永远不能真正企及和穷尽这个完美的永恒,这便是西方哲学的基本观念。
正因为这样,古希腊最早出现的一批自然哲学家,他们为世界万物到底是由什么基本物质构成而喋喋不休。
到了亚里士多德,他整合了人类的理性思维,创造了《逻辑学》这一对西方人思维有重大影响的学科,力图以最科学、最精密的思维方式,去揭开事物的秘密。
从此,西方人所关注的是自然的本质构成、社会的本质构成、人的本质构成等等问题,他们以一种科学的姿态,以手术刀似的精密和确定来解析面前的大千世界。
在中国,从来都没有出现过如此绝对的主客对立。
与之相反,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天人合一”。
中国人认为,人与世界万物同属一个系统,宇宙是一个放大了的人,而人则是一个缩小了的宇宙。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八卦,八卦再推縯出六十四卦,世间万物便都包含其中了。
《易经》用“乾”与“坤”两个简单的汉字把天地的秘密都包罗,道家用“阳”和“阴”同样简单的两个汉字把所有的真理穷尽,而儒学则以“天道”与“人道”的对应阐述了自己的世界观和社会观,汉儒董仲舒更是以“天人感应”的思想,与西方世界的那种主客分离和物我对立的认识观形成鲜明的对比。
因此,中国人关注的不是事物那个绝对的本质,而是关注如何做到“知天”、“顺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中国的思想家力图去消弥主体和客体的对立,抛开物质生命的限制,象庖丁一样物我两忘,或象大鸟那样“逍遥游”——游于天地之上,万物之间,最终“逍遥”于主客关系之上。
在中国人认知观里,体悟比认识更为重要。
认识是静态的,主客相对分离。
而体悟则是动态的、主客相溶,难以明晰划分和精密确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所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这也不是江水,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关汉卿)物我感应,物我相知,天人浑然一体,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认识基础。
中国人认为,认识事物是小智慧,体悟事物才是大人生。
“悟”的历程便是从物我相溶最终达到物我皆忘的崇高境界。
“手挥五弦,目送归鸿,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是这种境界最生动的描写。
所以中国的传统艺术不重写实,重写意,不种形似,重神似,不重以还原事物为准则的“真”,而更重事物人格化的“善”和“美”。
眼中之竹不是胸中之竹,而胸中之竹又不是画中之竹。
所以,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意境”,而不是“摹仿”。
传统文艺理论重感知,不重逻辑,重个人体悟不重严密的体系构造……对于中西两种不同的哲学起源,我们不能作一个高低的评价。
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认为,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发源,其罪因应归结于中国的传统思维模式,此言或许有理。
但正是中国人这种独特的思维才造就了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当然也包括戏剧艺术。
西方人强调主客的分离,强调对对象事物的理性探寻和辨识,对事物的“真实性”无限痴迷,这种思维使西方的悲剧具有突出的理性色彩和思辨色彩,这也是一些研究者认为西方悲剧较之中国悲剧更为深刻、更能作用于观赏者头脑的根本原因,并藉此暗中隐含对中国传统悲剧艺术的贬低,认为中国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其实这种贬低是有失公平的。
由于中国的哲学不强调主客分离,而强调主客的交溶,所以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显得不那么重要,在中国人深层意识里,理性认识并不能真正通达真理的彼岸。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真理不能被言说,也不能被概念命名。
比理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对心灵净化和对情感的维护,希望万事万物最终能够亨通、和谐。
理性所追寻的事物真实性,在中国哲学中并不具有绝对性质和本体意义。
因此,比较而言,中国传统的悲剧艺术的确不具备西方悲剧那种理性认识的深刻性,也缺少对一些悲剧成因更深刻的终极追问。
在中国人看来,对事物“真”的痴迷、对事物绝对意义的本质探寻,远没有对“善”的维护、对精神“和谐”意义的追寻来得重要。
“发乎于情,止乎于礼”,“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致中和”。
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和谐、灵魂的安祥才是中国传统悲剧最想追求的东西。
不同的理念导致不同的审美追求。
西方悲剧最重要的审美形态是崇高,什么是崇高?在康德看来,崇高不只是在力于量两方面被绝对地表现出来,而且:“美好象是被认为是一个不确定的悟性概念,崇高却是一个理性的概念表现……而且心情不只是被吸引着,并且不断地被反复拒绝着。
”(《判断力批判》83页,商务印书馆,64年版)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康德表述的两组概念:悟性——理性,吸引——拒绝。
按照康德划分的这两组概念来表述中西悲剧,西方悲剧更强调理性,中国悲剧强调悟性;西方悲剧更强调拒绝,中国悲剧更强调吸引,因此中国传统悲剧的审美形态是揉合“崇高”和“美”的特殊审美形态——“壮美”,而不是具有绝对意义的崇高。
也正因为这样,西方传统悲剧的结尾往往异常惨烈,给人以情感上的强烈振荡,而中国传统悲剧则往往以大团圆的方式结束,让愤懑的情绪得到安抚,让激荡的心灵得到平复,这恰恰也是一些研究者认为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的根本原因。
但他们恰恰忽视了,中国的传统悲剧并不强调西方悲剧那种绝对的审美形态——崇高,而是强调别一种审美境界——“中和之美”。
主客的分离往往带来的是主客之间的强烈对立。
在西方的悲剧艺术中,导致悲剧的根本性原因往往是不可抗拒、不可逆转的,这种不可抗拒、不可逆转一直到悲剧结束,成为西方悲剧之所以为悲剧的重要标尺。
而在中国传统悲剧中,问题远远没有那么绝对,产生悲剧的根本性原因都存在着一种弥合和消除的可能。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确缺少西方评判标准的那种悲剧样态。
窦娥的被迫害致死是不能逆转的,但她的冤情却能感天动地,七月飞雪——这是上天给人间社会一种强烈的警戒(天人感应)。
所以最后,窦父顺天意,禀皇命,为民除害,为窦娥申了冤,悲剧被逆转了。
同样,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是不能逆转的,但他们的深情感动了上苍(又是天人感应),死后,他们变成了两只形影不离的蝴蝶,双宿双飞,悲剧再一次被逆转。
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还有一些有趣的现象,戏剧的原初故事可能是悲剧的,可往往被后来的创作者逆转,让悲剧变成正剧,甚至是喜剧。
最为著名的例子便是《西厢记》。
《西厢记》的故事取材于元慎的《莺莺传》,经过董解元的改变,最后再到王实甫,其悲剧色彩荡然无存,基本很接近抒情喜剧了。
与此相类似的例子还有高明的《琵琶记》等。
这种现象在戏剧历史上屡见不鲜,说明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这个原因便是我们前面所论述的,西方悲剧更强调理性,中国悲剧强调悟性;西方悲剧更强调拒绝,中国悲剧更强调吸引;西方悲剧更强调主客对绝对对立、强调客体对主体不可抗拒、不可逆转的压迫,而中国悲剧更强调主客交之间的对立消弥、合解、直至交溶,从而追求一种能体现不偏不依中庸哲学和艺术境界的“中和之美”。
二.悲剧来源——生存的焦虑与理想的忧患由于过于强调主客世界的分离,过分依赖自己的理性认识,西方人注定要限入不能自拔的矛盾中。
一方面,人们热衷于追求客体世界的终极和人类生命本体的终极(生命本体在西方哲学中是作为一个重要的认识对象),另一方面又发现世界终极遥不可及,人类也无法真正企及那个生命本体。
首先,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对象事物是无限的,以有限的认识去企及无限的对象世界,其悲剧不可避免。
同时,作为认识的客体是完美的、绝对的、整一的,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自己则是有缺陷的、变动的、残损的,这同样注定人类与生俱来的悲剧性。
这种悲剧情结,从古到今一直根于西方人的整个思想体系之中:古希腊的西方人感知到的是宇宙本体的神秘无法把握,中世纪的西方人感知到的是因为人类的原罪而导致的与生俱来的缺陷,近代欧州人感知到的是对生命意志的无法把握,到弗洛伊德,人的意志、情感,真正的人、真实的自我都遭受强烈的挑战。
应该说,西方的悲剧正是来源于而由于人类力图借助自己的智慧和理性与接近触摸那个绝对的真实,而这个“真实性”往往又不可得,于是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永久的生命焦虑,和无可奈何的宿命感,并使悲剧永远萦绕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神秘。
古希腊悲剧中有很大一部分被研究者称之为“命运悲剧”的样态。
这些“命运悲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认识自然属性、认识自我命运的主动性,以及由这种主动认识而带来的重重疑惑,这和疑惑产生生存的焦虙,从而使悲剧总是陷于一种无可奈何的宿命感,萦绕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神秘。
以《俄狄浦斯》为例,俄狄浦斯被预言杀父娶母,他不能忍受这种残忍的命运安排,逃出城邦,希望借此逃脱他的宿命。
结果,经过一系列的遭遇和命运起伏,他最终还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杀了自己的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
知道实情的俄狄浦斯,刺瞎了自己的双眼,把自己流放到荒野,真至终老。
强烈的悲剧,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也极大地挑战了人类的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
即使到了倡导人文主义的莎士比亚,仍然在很多悲剧作品中这种宿命和神秘,体现人类生存状态中的无穷焦虑。
英勇无比的将军马克白得胜归来,路遇三个神秘的女巫,女巫暗示他将会杀死国王,自己登位。
女巫的话既是一种预言,更是一个诱惑,马克白的心灵从此被搅动,经过一般痛苦的挣扎,欲望战胜了理性,雄心变成了野心,他终于实施了罪恶,登上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