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
汉字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美学

汉字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美学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
汉字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它不仅表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人格魅力和气质风范,还反映了中国人对文字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
中国书法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
经过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书法已经成为古代文人的“神仙之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汉字书法是一种独特的美学艺术,它的美学价值不仅体现在艺术形式上,更表现在其所代表的文化精神上。
书法为文字赋予了生命和灵魂,让静态的文字变得动态起来,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汉字书法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表现艺术形式的美汉字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艺术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字形、布局、墨色、形式等方面。
字形是书法艺术的核心,是书法艺术与其他美术形式不同之处。
它是建立在对汉字构造原理和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基础上的,是对汉字本质及外在特征的极致表现。
布局也是书法艺术中重要的美学因素之一。
良好的布局可以带来整体美感和张力,使字体显得更加丰富、流畅、舒适、稳重和谐;而墨色则是体现书法艺术思想和技巧的美学因素之一,墨色可以使作品更具质感、情感和深度。
二、表现文化内涵的美汉字书法不仅体现了艺术形式的美,还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展现了古代文化的智慧和情感。
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书法所体现的文化要素包括历史、哲学、宗教、神话、诗歌等等。
汉字书法的艺术美是一种生生不息以人为本的美,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情感、风貌和气质,这些都是书法的心灵内涵所在。
三、表现审美价值的美汉字书法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它展示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和一种超然物外的审美情趣。
书法艺术作为文字艺术的一种,其审美价值同样是书法艺术的独特之处。
每一篇汉字书法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文字表现方式、书法风格、笔调、墨色、字形等都反映出书法艺术家的审美趣味以及其独特的审美眼界。
总的来说,汉字书法与中国文化美学息息相关。
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并不仅仅是描绘文字的技巧,更是一种表达思想、传递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探讨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时,不仅需要关注书法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还需探讨书法和传统文化在相互交流、影响和融合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首先,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传统文化强调书法的重要性,将其置于诸多艺术门类之首。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称书法为“文房四宝”之首,可见书法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之高。
古代文人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书法创作上,将书法视为凝练思想和审美情感的媒介。
书法的艺术性与流传千年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次,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交流、影响和融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传统文化的内涵蕴含在书法的每一笔每一画中,通过书法作品传达给观者。
不同时代的书法作品中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思想,通过书法艺术形式得以传承。
同时,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引起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关注,进而促使更多人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另外,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还体现在书法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敬天、尚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核心价值观,而书法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形式将这些价值观传达给观众。
传统文化中的文字、诗词、典故等元素被书法作为创作的对象,书法艺术通过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使这些传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从历史角度来看,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经历了不断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中国古代对于书法的追求和研究使得书法逐渐成为一门高雅的艺术形式,并在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而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也为书法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
正是书法与传统文化的互相依存,使得中国书法能够不断发展和演变,成为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艺术形式。
综上所述,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内涵,又通过自身的艺术魅力传递和弘扬传统文化。
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书法在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一、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书法作为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早在古代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应用。
中国古人将书法视为一种精神的表达方式,通过书法艺术来传递情感、展示个性和传承智慧。
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1. 美学思想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强调以“中和、和谐”为核心,这与书法的艺术追求不谋而合。
书法艺术追求起伏有致、字形美观、神韵独特,形式与意境相统一,注重整体美感的呈现,体现了中国人内心深处对于美的追求与崇尚。
2. 文化意蕴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而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了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
书法作品中常见的典籍、经典名句等文化元素,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经验。
同时,书法也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追求和哲学思想融汇于字体之中,从而使书法作品具备了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
3. 人文精神抒发:书法艺术在传统文化中扮演了表达情感的重要角色。
书法作品在勾勒每一个字形的同时,传递着作者心灵的抒发。
书法艺术通过线条、笔势、布局等形式,表达了作者的独特视角和情感体验。
这种抒发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内心修养与人文关怀的精神面貌相契合,更好地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和生活方式。
三、书法在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1. 文化传承与弘扬: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作、研究和教学等手段,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语言”之一,通过书法的教学和推广,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传递给更多的人。
2. 人文关怀与审美教育: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注重的不仅仅是字体的美感,更是通过对线条、布局等元素的把握,表达作者的人文关怀和审美追求。
论传统文化对中国书法的影响

论传统文化对中国书法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中国书法的影响非常深远。
书法作为中国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甲骨文时代。
以下是一些传统文化对中国书法的影响的主要方面: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伦理和个人修养,在书法中强调了道德修养和与天地大道的和谐。
儒家思想也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书法中力求通过笔触的流畅与灵动来表达自然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2. 佛教文化:佛教文化对中国书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意境上。
佛教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书法中常运用各种抽象符号和象征性的形式来表达这种意境。
3. 道教文化:道家文化中强调修养心性和追求自然之道。
书法作为一种自由表达和修炼的艺术形式,与道教的追求相契合。
道教的独特的意境和哲学观念也为书法提供了丰富的表现空间。
4. 中国传统美学:中国传统美学中讲究“气韵生动”、“神韵超脱”等概念,这些美学观念直接影响了中国书法的创作和欣赏。
中国书法强调墨韵、笔意和结构的完美统一,力求在字意与艺术表达之间达到和谐的平衡。
5. 传统文人雅士文化: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对书法艺术有极高的推崇和追求。
他们经常将书法与诗、画、骈文等结合,致力于通过书法展现自己的个性与才华。
传统文化影响了中国书法的思想与审美理念,使其成为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并追求在字意与艺术表达之间达到和谐的平衡。
这种影响持续至今,仍旧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基础。
书法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如何?

书法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如何?一、书法艺术的起源与发展(300-500字)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商代末期,就可以追溯到最早的书法作品。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书法艺术逐渐成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在中国古代,书法艺术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身方法,被许多文人雅士所推崇和追求。
二、书法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300-500字)(一)传统文化的瑰宝: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和表达艺术的高度。
书法作品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通过书法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的情感和境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艺术的卓越表达:中国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一种卓越的文化语言和表达方式。
书法艺术通过线条的运用、笔墨的纵横、字体的构造等方面,展示了艺术家的修养和智慧,同时也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感悟,使人们对艺术产生共鸣。
三、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00-500字)(一)艺术美学的推动力量:书法艺术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追求,推动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
通过对字体、形式和结构的精心构思和创作,书法艺术诠释了中国艺术的审美观念和美学原则,为后世艺术家提供了重要的创作启发和借鉴。
(二)文化传承的载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书法艺术不仅在艺术领域具有重要地位,还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书法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遗产,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
同时,书法艺术也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在国际间树立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形象。
四、书法艺术的当代价值(300-500字)(一)精神修养的重要途径:在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加,对内心世界的关注较少。
然而,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帮助人们放慢节奏,专注内心,提高修养和观察力。
通过书写和欣赏书法作品,人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安宁,增强心理健康。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书法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书法艺术》自序书法本是传统文化,两者之关系为整体与部分之关系,两者并列成一文题似乎欠通。
然我之本意是思考中暂将书法从传统文化中抽出,论其对其他传统文化之依赖,与其他传统文化对它的制约与助益,类似体育运动中之“综合训练与举重”这样的提法。
我在《书法研究1986年第2期所发《模糊·虚无·无限》—文中曾云:“书法家为什么特别需要学问与修养?这是多年来—直在议论的问题。
”“盖书法为虚无之象,虚无境界由无限充实升华而成,而所谓修养,正谓不断地充实自己,必至一定火候,方能发展成为虚无,加以长期技法锻炼,人心营构之象于是而生。
它不似文学有社会生活凭借,不似绘画有实物借鉴,它是控制一体化,完全由自己于过程中‘临阵决机,将书审势’,特别依赖于施控者自身的主观条件。
书法作品没有遮盖,不得躲避,是全裸的艺术,好比一个人裸体,连身上几个小痣也看得清清楚楚。
同样的东西放在屋子里显得多,放在露天更显得少,书法又好比在露天的陈列品,要特别多的‘有’。
我想,这些正是特别需要学问修养的‘特别’二字的着落。
”时间过去了七八年,我想把话说得更具体与深入。
在此,我先要感谢恩师陆维钊先生。
是他带有指令性地教我把主要精力与时间学传统文化,后再去搞书法。
此一苦心与厚望我于60岁后才深刻地体会到。
首先是作为一名书家的知识结构。
主张如何,必先问自己如何,最好能亮出自己已经如何,《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书法艺术》为我知识结构之亮相,自是当然。
但此结构是自然形成,并非为造就书家特意设计。
故我之结构如此,未必别人应该如此,更未必结构愈高大,书艺水平愈高。
在这里,笔者很难给出一个底线,只能以鄙人之知识结构提供一个参考而已。
因为书法作为一种手工操作尚有其自身的规律,又有其特殊的天赋与功力之要求。
然欲达传统技艺之最高境界,则少了传统文化之修养,必不可能。
抑又有进者,夫艺术欲达最高之境,必又与全人格有不可分离的关系。
聪明秀出之辈,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以自养,实乃天性使然;而此种养分又促使其人格发展之健全,至最后,文化、技艺、人格混然为一,从而成就其“全人格”。
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
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出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本文将从书法的起源、特点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书法的起源中国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由于汉字的发展,书法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在中国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书法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辅相成。
在书法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智慧和审美追求。
二、书法的特点中国书法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笔墨纸砚:在书法创作中,使用的工具对作品的质量和风格都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书法强调笔、墨、纸、砚四者的协调性。
通过不同笔画的运用,利用墨汁在纸上勾勒出独特的形态。
2. 韵律美: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韵律美吸引着观众。
中国书法讲究形神兼备,通过一线一点的变化、虚实相间的结构,创造出节奏感和美感。
观赏书法作品时,人们往往能够感受到其中的节奏和韵律。
3. 以意传神:中国书法强调以意传神,通过墨线的变化和装饰的巧妙运用来表现画家的情感和思想。
在书法中,每一笔每一画都蕴含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三、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人们对生活思考和价值观的体现。
书法通过对汉字的书写和演变,记录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禅意和文化内涵。
1. 价值观的传递:中国书法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在中国古代,文人通过书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借助笔墨纸砚的平台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道德准则。
2. 学术研究的载体:中国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还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古代碑帖的研究,学者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人文背景以及文化传承。
3. 精神追求的体现:中国古代文人借助书法表达自己的个性追求和生活情操。
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内涵。
下面是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几个关系:文化传承:书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的书写来传达思想、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通过书法的实践和学习,人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将其传承下去。
美学追求:书法在中国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地与中国的审美理念和美学追求联系在一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如"以形写意"、"气韵生动"、"意境深远"等,都能够在书法艺术中找到体现。
书法追求的不仅是文字的准确书写,更注重表达作者的情感、境界和审美意境。
文字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字哲学与书法密不可分。
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通过书写汉字,书法家不仅仅是在表达文字的形态,更是在探索和诠释文字背后的哲学意义。
例如,"道法自然"、"中庸之道"等思想在书法中得到了广泛的表达和传达。
修身养性: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看作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通过书写,人们可以培养专注力、耐心和自律的品质。
在书写的过程中,要求细心、静心,并注重调整身心的平衡,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相契合。
总的来说,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文化传承、美学追求、文字哲学和修身养性等方面紧密相关。
通过书法的学习和实践,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传承和发扬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金开诚中国书法艺术是在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
在其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始终难解难分。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往今来中国的人文、历史乃至一切事物都有深刻的渗透与影响,但那影响毕竟在逐渐淡化。
唯独书法艺术的情况不一样,它至今仍是从头至尾、从里到外,始终保存着地道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和辉煌标本。
因此,学习中国书法并进而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人,必须要有较为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也要对传统文化有比较深刻而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感受、理解、把握、再现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和奥妙。
今天我讲两个问题:先讲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生成发展给了些什么;反过来再讲书法艺术对传统文化回报了什么。
现在先讲第一个问题。
传统文化为书法艺术提供的东西,可分为“硬件”与“软件”两方面。
“硬件”的第一项就是汉字。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它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生成和发展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为了说明这个重要性,首先必须明白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最好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我在1972年给北大中文系的学员讲书法艺术时提出了一个定义。
即“中国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素材的造型艺术”。
又作了一点具体解释,即“中国书法艺术是对汉字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美学形象的艺术”。
在这个定义中,“素材”这两个字还要作一点解释,它包含材料与题材两重含义,还是有别于其他艺术的。
例如人像石雕艺术,是用石头来雕塑人像的艺术,那么,它用的材料就是石头,而用的题材则是人物。
书法艺术与此不同,它的材料用的是汉字,它的题材仍然是汉字。
对汉字加工创造而成的艺术形象,仍然是汉字的形象,而不是别的形象。
当然这艺术形象中可能包含丰富的意味,但它们仍然是人物或山水的形象。
汉字既是材料,又是题材,可见它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关系是何等密切。
既然如此,学习书法首先应该对汉字有些研究,至少要能准确地识字,不能写错别字,更不能是文盲:文盲完全可能成为别的艺术家,却绝对成不了书法艺术家。
有人认为书法只是线条的艺术,错别字也有线条,所以写错了也没关系。
这种想法不对。
书法即使仅仅是线条艺术,那至少也是汉字的线条艺术,不能把汉字写错,犹如画人物画个美人,你不能把她画成瞎了眼睛掉了牙,因为美人总是“明眸皓齿”,古今中外的美人,没听说那个是瞎了眼睛掉了牙的。
汉字在其长期流传中,与史事、人文乃至自然风物等等发生了复杂而丰富的联系;于是在人们心目中,便觉得似乎有某种意味凝结在文字符号上面。
其实这是人的心理对文字符号与其“所指”之间的关系有了惯性的反映(心理学上称为“暂时神经联系”)。
简单地说,就是你看到某个字和词,会产生某些联想或想象,甚至有某种情思的轻微波动。
在语言学上,这就是“语感”的一种表现,“语感”包括语言、文学两种符号而言;我们现在讲的是汉字,所以不妨称为“字感”。
例如“烟柳画桥”,可见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的凝注。
中国人一看到这四个字,便产生诗情画意的联想,感受到隽永的美学意味。
假如把“烟”写成“淹”或“腌”,把“柳”写成缺了一条腿的“”,把“画桥”写成“划乔”,那么这四个字给人的美学感受和情味感受便荡然无存了,甚至会产生厌恶之感。
又如福、芙、伏、符是同音字,富、复、付、副也是同音字。
每个字都有特定的语义和语感,用错了便不是那个意思,也没有那种联想作用和情感效应了。
例如新年里许多人家在大门上贴个“福”字,有的还特意倒贴;你若给他写成“伏”或“符”,他肯定不贴,因为根本没了求福的意思。
我担任许多副职,讨厌别人把“副”写成“付”,比如说“付院长”,既是把“院长”之位“付”出去了,还当什么我们应该知道,书法艺术作品乃是个复合的载体,它所承载的多种信息应该相互和谐融合,彼此生发促进,共同作用于审美的感官和思维,才能强化审美的感受,使之深刻和丰富。
假如书法艺术中加进了“噪音”,即破坏和谐的错误信息,那当然就会严重影响审美的效果。
把汉字作为书法素材来运用,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必须解决。
那就是汉字究竟是不是象形字。
许多人认为,中国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种艺术,主要因为汉字是“象形字”,本身就有形象性。
这种说法是仅凭错觉说话,很不符合事实。
汉字在篆书的阶段(包括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还可以说有部分象形字,它象形也只是古人所说的六种构字法(六书)之一,字数很少。
因为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运动、态势与关系根本无法用象形来表现。
例如红黄蓝白黑是颜色,宫商角徵羽是声音,用笔划线条来“象形”喜怒哀乐是情感,甜酸苦辣是味道,也无法用线条来“象形”。
不有像天时地理、时间空间、春夏秋冬、寒暑温凉、婚丧嫁娶、生老病死、亲疏远近、动静安危、进退顺逆、高低纵横、难易成败、荣辱兴衰、吉凶祸福、是非得失、美丑善恶、贤愚优劣、富贵贫贱、聚散离合、强弱软硬、长短粗细、仁义道德、知识理论,等等,等等,都难用“象形”来表现。
即使能够表现,古人也不大使用这种方法,所以,就连桌椅板凳这么具体的实物,古人也宁肯多用“形声字”来表现。
尤其是大量表现语法关系的虚字,如之乎者也、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之类,更加不可能象形,因为它无形可象。
可见“象形字”的表现范围很小,字数也极少。
文字作为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是不可能用“象形”的方法来制定的。
再从汉字字体的变化与书法艺术的发展来看,更可以看出整个趋势是“象形”逐渐衰减以至于无。
从篆书到隶书,“象形”出现了根本性的衰减。
本来在篆书中,如“马”“牛”、“羊”、“鸟”、“虫”、“鱼”等字都是“象形字”,可是在隶书中就基本上不象形了。
隶书中的八分书,都有装饰性很强的一笔波挑,这清楚说明了书者心目中根本没有象形的考虑(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并没有波挑这个特征);可见为了求美,不是强化象形,而是突破象形。
那么,从篆书到隶书,书法艺术是发展了,还是衰落了呢可以说得到了最大的最有根本性的发展。
因为从八分书的各大名碑开始,书法艺术才成为高度个性化的艺术,表现为多种多样的风格;同时这也恰恰说明书法作品已成为高度自觉的艺术创造。
就是说不仅仅为实用的目的而力求写的好看,也为了成为艺术品而精心创造。
从隶书发展到魏碑、唐碑的楷书,象形的因素更加淡化,可以说几乎没有了。
至于面对行书、草书、还要说汉字象形,那就是完全不顾事实的瞎说了。
所以,汉字和书法发展的整个过程,便是象形的因素逐步衰减以至于无,而书法艺术却是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
那么,如何能说书法成为艺术乃是由于“汉字象形”呢这个问题为什么值得详加辨析因为汉字如果象形,那么书法艺术的发展与创新便应该在象形的基础上进行;反之,汉字如果不象形,那么书法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就完全不应该考虑象形这个因素。
事实上,由于错误地认为汉字具有象形性,从而在书法艺术上走向邪路的现象的确曾经出现过。
例如十多年前曾一度流行的所谓“画字”,便是书法艺术走上邪路、弯路的表现。
所谓“画字”便是基于“汉字象形”之说,力图把书法变成字画,即写个“山”字像座山,写个“水”字像条水,写个“道”字像条路,写个“云”字像朵云,如此等等。
我在“画字”刚刚出现的时候即在文章中断言,这种做法是绝对没有艺术前途的。
因为“画字”只能写一两个字,既像书法又像画。
假如字数稍多,即使每个都“象形”,那么整个作品就像一块块小画,还有什么艺术的完整性可言再进一步说,假如这些小块画果然互相联系,成为一幅大画,那就成了绘画创作,而书法艺术却被消灭了。
“画字”在后来的几年中没有得到发展,现在已经不多见;所以我认为当初的预言还是说对了。
汉字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搞书法的,特别应当热爱它,感谢它。
它给了我们优良的种子,我们才能种出嘉树、鲜花、美果和高质量的粮食;它给了我们鸡鸭鱼肉、生猛海鲜,我们才发展出“四大菜系”,并做出“满汉全席”;它给了我们一幢建筑物,我们才可能把它装修成五星级的宾馆。
人们学会认字、写字,很不容易,这是我们的本领和财富,必须好好使用。
至于有志于追求书法艺术的人,就更要严肃认真、万分珍惜地对待汉字,千万不可以胡乱糟蹋。
附带还要说一点。
汉字虽然不象形,但因为占有一定的面积和比较复杂的线条与结构,不像拉丁语系的文字都是横条形,线条结构也比较简单,所以汉字本身也给人以较多的形象感。
汉字经过千变万化的加工而成为书法艺术,它的形象感更大大加强;又因为充分利用了凝结在汉字上面的历史文化淀积,从而使书法形象所有的启发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也大大增强。
这都是书法艺术的作用,而不是所谓“汉字象形”的作用。
书法创作为追求象形,那么它就只是画得简单而拙劣的物象;假如它完全不考虑象形,而致力于创造书法特有的艺术形象,那么它所给人的形象感就既独特又丰富,还使人产生特别活跃而悠远的联想。
这就真正体现了《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就是不追求象形,从而在形象上就不受限制,通过观赏者的想象而产生既丰厚又多变的形象感。
传统文化为书法艺术提供的第二个“硬件”,是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给书法艺术提供的好处有三项:一,给书法创作者以思想的艺术的滋养,提高其知识文化的水平和审美的情趣与能力。
二,为书法创作提供极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使书法家得到启示,吸取形象,并巧妙地融入书法创作。
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有悟于书法,便是最好的一例。
三,大量的诗词作品与警语格言往往与书法艺术互为载体,从而在审美感染中相互生发,在艺术上相得益彰,起到了1+>2的神奇作用(有人主张写无意义单字群体,非常不智;又因不合欣赏的传统与习惯,会严重削弱审美效果)。
传统文化为书法艺术提供的第三个“硬件”,是传统文化中种种特有的器物,如甲骨钟鼎、竹简帛书、碑版铭志、匾对条幅等等。
这些都是中国书法艺术特有的表现空间,犹如演员的舞台。
它们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流传中起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传统文化为书法艺术提供的第四个“硬件”,就是“文房四宝”纸墨笔砚,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物质创造。
中国书法正是借助了这些大有特殊性的创造物,才能创作出在艺术上非常独特的书法作品。
下面谈传统文化为书法艺术提供了什么“软件”。
所谓“软件”就是指思想精神方面的滋养与影响。
几年以前,我在北大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选修课。
在备课中,我感到困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太丰富了,如何能在一个学期中讲完,而又有较为完整的概括经过反复思考,终于决定以四个重要思想为纲,来概括整个中国传统文化。
这四个思想便是:一,作为基本哲理的“阴阳五行”思想;二,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相应”思想;三,关于处理社会人事的“中庸中和”思想;四,关于如何对待自身的“克已修身”思想。
我认为这四个思想是以人为中心和本位,扩展到与人有关系的方方面面,所以具有概括性;而这四个思想又的确是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最有影响的思想。
现在要讲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影响,我想仍然可以抓住这四个思想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