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竞赛系列讲座

合集下载

系列讲座之五——简单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

系列讲座之五——简单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

实际上 , 们将 n 一 我
+ d与 原 式 相 减 知
式相减得 a n一


a— p

数 列 { 。 。 } 等 比 数 列 , 而 得 到 n 一 a n 一 是 从 一
( ~ 口)一 , 1c 代人 a 一 ∞1 2 +d 口 = m , l +d 便 ,
1 一 阶 线性 和 非线 性 递推 数 列 的通 项 公 式
由× 6 寺<志 , ≥7 满 不 式I 一 得n ・ 足 等 即 s
n 6I 一 < 的最 小 整 数 ”= 7 .
2 二 阶线 性 递 推 数 列 的通 项 公 式
对于二阶线性递推数列 口 一 升 + , 以 可 构 造 两 个 ( 个 ) 助 数 列 加 以 解决 . P= a , 一 辅 设 + q
解 设 m 一 20 8, 1 2 0 a 的特 0 n — a +20 7  ̄l
1, a ) 且 一 9 其 前 n项 之 和 为 S , 满 足 不 等 式 , 求

}s 一 一 6 I <
』厶 J
的 最 小 整 数 . ( 9 4年 全 国 高 中数 学联 赛 试 题 ) 19

c —q
是 将 n 一 ∞井 + 幽 与 原 式 乘 以 q 式 子 相 减 知 的 数 列 { 一q 是 等 比数列 , 而 得 到 口 。 q a a) 从 什一 a 一 (2 q 1c , 入 a 一 ∞1 由 , 1 c 幽 n 一 a ) 代 2 + 口 一 a+ , 便 得 数 列 的 通项 公 式 . C q , 一 q 十 幽 当 — 时 a a ,
{ a )的 通 项 公 式 . 例 1 已 知数 列 { a )满 足 3 + 口 口 : 4 ≥ (

高中竞赛数学教案

高中竞赛数学教案

高中竞赛数学教案
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高中竞赛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技巧,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时间:2课时
教学内容:
1. 引入:介绍竞赛数学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知识点讲解:主要介绍一些常见的竞赛数学题型,如整数、方程、不等式等,并讲解解题方法和技巧。

3. 练习及讲解:组织学生做一些竞赛数学题目,然后逐步讲解解题过程和方法。

4. 拓展练习:通过一些拓展练习,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更复杂的题目中。

5. 总结: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和难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教学方法:
1. 示范教学法:老师通过讲解和演示解题过程,指导学生掌握竞赛数学的解题技巧;
2.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循序渐进法: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竞赛数学的基本知识和解题方法。

教学资源:
1. 竞赛数学教材及习题册;
2. 竞赛数学模拟试题;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评估: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积极性、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2. 组织小测验,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扩展活动:
1.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数学竞赛活动,锻炼学生的竞赛能力;
2. 组织学生参加数学讨论会,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思维能力;
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数学的奥秘。

强基计划数学备考系列讲座(18)——三角函数与三角变换

强基计划数学备考系列讲座(18)——三角函数与三角变换

三角
三角函数的单调性、有界 性、凹 凸 性,典 型 不
不等式
等式
三角与
三角形边角基本关系,正 弦 定 理,余 弦 定 理,
几何

π
特别地, x<s
i
nx<x,∀x∈ (
0, ).
π

c)嵌 入 不 等 式:在 △ABC 中,对 一 切 实 数 x,
y,
z,都有
x2 +y2 +z2 ≥2xycosA +2yzcosB +2
采用“邻补角”“算两次”策略,依据正弦定理和余弦定
般的结论,从而由最初的授人以鱼(基于课本教知识)
的中线、角平分线、高 线 及 “爪 型”三 角 形 向 量 的 一 般
中难度属于中等,解 这 类 三 角 形 方 法 很 多,通 常 可 以
理列方程求解,也可 以 采 用 作 高、作 平 行 线 等 手 段 利
s
i
nx <x <t
anx,∀x ∈ (
0, ),

证明
x +y2 +z2 -2xycosA -2yzcosB -2
zxcosC =

x2 -2(
x+y2 +z2 -2yzcosB =
ycosA +zcosC)

(
x-ycosA -zcosC)
+y2 +z2 -

(
A +C)=
ycosA +zcosC)+2yzcos(
2 2
注意 s
i
n(
a
r
c
s
i
nx)有 意 义 的 条 件 是 x ∈ [-1,
1],而
a
r
c
s
i
n(
s

余数与同余——数学竞赛系列讲座(2)

余数与同余——数学竞赛系列讲座(2)
与 r都 是 自然 数 , 且 0≤ r< 巩 而 关于 余数 问题 , 国古 代就 有研 究. 北 朝时 期的数 学 著作 《 子算 我 南 孙 经 》 记 载 着 著 名 数 学 问 题 “ 不 知 数 ”:今 有 物 , 知 其 数 , 三 数 之 , 就 物 不 三 剩 二 ; 五 数 之 , 三 ; 七 数 之 , 二 . 物 几 何 ? 答 日 :二 十 三 , 就 五 剩 七 剩 问 这 是 “ 国 剩 余 定 理 ” 中 . 如 果 两 个 正 整 数 a,b被 非 零 自 然 数 m 除 时 所 得 的 余 数 相 同 , 即 a— q + r m ,b一 +r ,那 么 就 称 a 与 b关 于 模 m 同 余 . 为 a; 记 b( o o r dm) .此 时 n与 b的 差 能 被 m 整 除 , 为 n一6 0( d .因 此 记 mo m) 同余 问题常 常转 化 为整除 问题 求解 . [ 型 例题 ] 典
因 此 A 可 能 是 2 4 1 、8 7 . 、 、 9 3 、 6
经检 验 , 有 A 一 1 只 9符 合 题 意 . 反思
方 法. 例 3 有 甲 、 、 3个 人 , 乙 丙 甲每 分 行 走 1 0米 , 2 乙每 分 行 走 i 0 0 米 , 每 分 行 走 7 米 , 果 3个 人 同 时 、同 向 , 同 地 出 发 , 周 长 是 丙 0 如 从 沿 3 0米 的 圆 形 跑 道 上 行 走 , 么 至 少 经 过 多 少 分 后 3个 人 又 可 以 相 聚? 0 那
维普资讯
余 数 与 同 余

数学竞赛系列讲座( ) 2
江 苏 省南 京市教 育局教 研 室 朱 建明
[ 本 知识 ] 基
如 果 整 数 a除 以正 整 数 m , 为 q 余 数 为 r 则 a— q + r 其 中 q 商 , , m ,

高一数学竞赛指导——多项式问题

高一数学竞赛指导——多项式问题

高一数学竞赛指导——多项式问题
凌惠明
【期刊名称】《新高考(高一数学)》
【年(卷),期】2013(000)011
【总页数】3页(P46-48)
【作者】凌惠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略说多项式的应用方法——陕西省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题系列分析之三 [J], 龚冬保;褚维盘;叶正麟
2.多项式乘法与乘法公式——数学竞赛辅导系列讲座(11) [J], 李小福
3.高中数学竞赛中的多项式问题 [J], 彭广阳;张红玲;李宝毅
4.数学竞赛系列讲座(适合高一)——第四讲函数问题及其解法(二) [J], 冯大学;赖立新
5.由一道数学竞赛题引出的新题──兼议单位根在多项式整除性问题中的应用 [J], 戴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系列讲座之十——直线和圆

系列讲座之十——直线和圆

的方 程 是 3 x+ 4 y一 1 0— 0 .
直线 .
所 以
C 一 3 0 一 9 。 ( 8 。 a 一d一 6 。 O 一 1 0 一4 )
又 点 Q, D均 在 。 上 , 以点 Q和点 D重 合 , 所
故 P 是 o 的 切 线 . D
9。 3 , 0 + d 故 P Q 一 1 0 一 I 8。
M D 一 9 一 0。

N P .
j P 如 图 2 若设 A _ D, , B切 o 于Q, 连结 I 只要 O,
△ NC 所 以 P,
证 △ P D △ P Q.
又 C 公 共 , 以 AA P P 所 C
PAC 一 PN C .
简 证 设 A 与 o 切 于点 Q, 结 I I , B 连 O,D I , I = I — I , 上A I 上 B M 则 D Q M I Q B, M C.
例 2 已知 直 线 z: 一 4 x和 P( , ) 在 直 线 z 64 . 上 求 一 点 Q, 过 P, 的 直 线 与 z 以及 z轴 , 第 使 Q , 在

竞 赛 中 的直 线 和 圆 主 要 涉 及 一 些 证 明和 最 值 问 题 .
1 例 题 选 讲
象 限 内 围成 的 三 角 形 的 面 积 最 小 . 1 7 ( 9 8年 全 国
0, 且 也 恒 过 定 点 P( , ) 与 并 24 ,
轴 交 于A (k q2 O . 图 l 四边 2。 - ,) 如 , 形 ( ) APB 的 面 积 为 图1
轴 交 于 点

s㈣ 一 △ . c ’ ;
Szl+ S 一 0 .

系列讲座之十一——圆锥曲线(1)

系列讲座之十一——圆锥曲线(1)
4 3
=R 等・ 2— M一 丽
令3 o 意 一 , , , 到兰 一 一 注
e c O l 高e 撒 删M一、 1 , —‘ 3 L
因为 。 一 z一 6 ,得 ( z z z一 ) 一 一 0, 得 z 解
t F tc a M — n M 删 一
线
例 1 设 椭 圆 的方 程 为 + 一 1 n 6 0 , ( > > )
, A。 别 与 同一 条 准 线 交 于 M , 两 点 , P 分 MI 试
( 0 5年 天 津 市数 学 竞 赛 试题 ) 20
证明 : 以线 段 MM 为直 径 的 圆必 经 过椭 圆外 的一 个 定点. 分 析 由对 称 性 知 道 定 点 在 X轴 上 , 用 向量 利 的 数 量 积知 识 求 MM 为直 径 的 圆方 程 .
!. 一 0

设 以线 段 MM 直 径 的 圆 C上 任 意 一点 Q( 为 x,
) 则 由 ,
R ,即 Q < P M P Q


一 0得 圆 c 的方 程 为

所以 8 . >
c 譬 c . z 一 一
得 ( 一 ) 一 z z
,o --
于c 是0 s
证 明 由已 知 可设 A 一口, ) A( O , 条 ( 0 , a, ) 一
分 涉 焦 弦 I 析 及 点

统 , l. 一如设一 I 解1 _/ 定 兰 / 薹图线卜 义 麦 段 / .
P 的 中 点 为 M , 点 P, Q 过 l
准 的 程 一 ,圆 动 P 坐 为 , 线 方 为 等椭 上 点 的 标 ( z 。 ) ≠ , 一, 兽 一 . 且 。 + 即 则

高中数学竞赛培训教案

高中数学竞赛培训教案

高中数学竞赛培训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培训,学生能够掌握竞赛所需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提高数学竞赛
的应试能力。

教学内容:本次培训主要围绕高中数学竞赛的常见题型展开,包括数列、概率、几何、代
数等知识点。

教学步骤:
第一步:复习基础知识
讲解数学竞赛常见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帮助学生理清基础知识,打好
基础。

第二步:讲解数学竞赛解题技巧
介绍数学竞赛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包括适时放弃、灵活运用、多角度思考等技巧。

第三步:解析典型题目
通过解析一些典型的数学竞赛题目,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

第四步:练习题目
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第五步:总结反思
让学生对本次培训进行总结和反思,查漏补缺,为下次培训做好准备。

教学方法:讲解结合练习、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工具:教材、习题、黑板、投影仪等。

教学评价:通过练习题目和考试测验,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提高空间,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确保教学效果。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竞赛培训的质量
与效果。

以上是本次高中数学竞赛培训教案范本,希最能达到预期目标,提高学生的数学竞赛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竞赛系列讲座第四讲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指数、对数以及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是高中代数非常重要的内容。

无论在高考及数学竞赛中,都具有重要地位。

熟练掌握指数对数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熟练掌握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这一对反函数的性质、图象及其相互关系,对学习好高中函数知识,意义重大。

一、指数概念与对数概念:指数的概念是由乘方概念推广而来的。

相同因数相乘a·a……a(n个)=a n导出乘方,这里的n为正整数。

从初中开始,首先将n推广为全体整数;然后把乘方、开方统一起来,推广为有理指数;最后,在实数范围内建立起指数概念。

欧拉指出:“对数源出于指数”。

一般地,如果a(a>0,a≠1)的b次幂等于N,就是a b=N,那么数b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log a N=b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a b=N与b=log a N是一对等价的式子,这里a是给定的不等于1的正常数。

当给出b求N时,是指数运算,当给出N求b时,是对数运算。

指数运算与对数运算互逆的运算。

二、指数运算与对数运算的性质1.指数运算性质主要有3条:a x·a y=a x+y,(a x)y=a xy,(ab)x=a x·b x(a>0,a≠1,b>0,b≠1)2.对数运算法则(性质)也有3条:(1)log a(MN)=log a M+log a N(2)log a M/N=log a M-log a N(3)log a M n=nlog a M(n∈R)(a>0,a≠1,M>0,N>0)3.指数运算与对数运算的关系:X=a log a x;m log a n=n log a m4.负数和零没有对数;1的对数是零,即log a1=0;底的对数是1,即log a a=15.对数换底公式及其推论:换底公式:log a N=log b N/log b a推论1:log a m N n=(n/m)log a N推论2:三、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函数y=a x(a>0,且a≠1)叫做指数函数。

它的基本情况是:(1)定义域为全体实数(-∞,+∞)(2)值域为正实数(0,+∞),从而函数没有最大值与最小值,有下界,y>0(3)对应关系为一一映射,从而存在反函数--对数函数。

(4)单调性是:当a>1时为增函数;当0<a<1时,为减函数。

(5)无奇偶性,是非奇非偶函数,但y=a x与y=a-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y=a x与y=-a x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y=a x与y=log a x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6)有两个特殊点:零点(0,1),不变点(1,a)(7)抽象性质:f(x)=a x(a>0,a≠1),f(x+y)=f(x)·f(y),f(x-y)=f(x)/f(y)函数y=log a x(a>0,且a≠1)叫做对数函数,它的基本情况是:(1)定义域为正实数(0,+∞)(2)值域为全体实数(-∞,+∞)(3)对应关系为一一映射,因而有反函数——指数函数。

(4)单调性是:当a>1时是增函数,当0<a<1时是减函数。

(5)无奇偶性。

但y=log a x与y=log(1/a)x关于x轴对称,y=log a x与y=log a(-x)图象关于y轴对称,y=log a x与y=a x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6)有特殊点(1,0),(a,1)(7)抽象运算性质f(x)=log a x(a>0,a≠1),f(x·y)=f(x)+f(y),f(x/y)=f(x)-f(y)例1.若f(x)=(a x/(a x+√a)),求f(1/1001)+f(2/1001)+f(3/1001)+…+f(1000/1001)分析:和式中共有1000项,显然逐项相加是不可取的。

需找出f(x)的结构特征,发现规律,注意到1/1001+1000/1001=2/1001+999/1001=3/1001+998/1001= (1)而f(x)+f(1-x)=(a x/(a x+√a))+(a1-x/(a1-x+√a))=(a x/(a x+√a))+(a/(a+a x·√a))=(a x/(a x+√a))+( (√a)/(a x+√a))=((a x+√a)/(a x+√a))=1规律找到了,这启示我们将和式配对结合后再相加:原式=[f(1/1001)+f(1000/1001)]+[f(2/1001)+f(999/1001)]+…+[f(500/1001)+f(501/1001)]=(1+1 +…+1)5000个=500说明:观察比较,发现规律f(x)+f(1-x)=1是本例突破口。

(1)取a=4就是1986年的高中数学联赛填空题:设f(x)=(4x/(4x+2)),那么和式f(1/1001)+f(2/1001)+f(3/1001)+…+f(1000/1001)的值= 。

(2)上题中取a=9,则f(x)=(9x/(9x+3)),和式值不变也可改变和式为求f(1/n)+f(2/n)+f(3/n)+…+f((n-1)/n).(3)设f(x)=(1/(2x+√2)),利用课本中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方法,可求得f(-5)+f(-4)+…+f(0)+…+f(5)+f(6)的值为。

这就是2003年春季上海高考数学第12题。

例2.5log25等于:()(A)1/2 (B)(1/5)10log25(C)10log45(D)10log52解:∵5log25=(10/2)log25=(10log25)/(2log25)=(1/5)×10log25∴选(B)说明:这里用到了对数恒等式:a log a N=N(a>0,a≠1,N>0)这是北京市1997年高中一年级数学竞赛试题。

例3.计算解法1:先运用复合二次根式化简的配方法对真数作变形。

解法2:利用算术根基本性质对真数作变形,有说明:乘法公式的恰当运用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例4.试比较(122002+1)/(122003+1)与(122003+1)/(122004+1)的大小。

解:对于两个正数的大小,作商与1比较是常用的方法,记122003=a>0,则有((122002+1)/(122003+1))÷((122003+1)/(122004+1))=((a/12)+1)/(a+1)·((12a+1)/(a+1))=((a+12)( 12a+1))/(12(a+1)2)=((12a2+145a+12)/(12a2+24a+12))>1故得:((122002+1)/(122003+1))>((122003+1)/(122004+1))例5.已知(a,b为实数)且f(lglog310)=5,则f(lglg3)的值是()(A)-5 (B)-3 (C)3 (D)随a,b的取值而定解:设lglog310=t,则lglg3=lg(1/log310)=-lglog310=-t而f(t)+f(-t)=∴f(-t)=8-f(t)=8-5=3说明:由对数换底公式可推出log a b·log b a=(lgb/lga)·(lga/lgb)=1,即log a b=(1/log b a),因而lglog310与lglg3是一对相反数。

设中的部分,则g(x)为奇函数,g(t)+g(-t)=0。

这种整体处理的思想巧用了奇函数性质使问题得解,关键在于细致观察函数式结构特征及对数的恒等变形。

例6.已知函数y=((10x-10-x)/2)(X∈R)(1)求反函数y=f-1(x)(2)判断函数y=f-1(x)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1)求y=(10x-10-x)/2的反函数首先用y把x表示出来,然后再对调x,y即得到y=f-1(x);分析:(2)判断函数y=f-1(x)的奇偶性要依据奇函数或偶函数的定义,看当X∈R时是否有f(-x)=-f(x)或(f(-x)+f(x)=0)或f(-x)=f(x)恒成立。

解:(1)由y=((10x-10-x)/2)(X∈R)可得2y=10x-10-x,设10x=t,上式化为:2y=t-t-1两边乘t,得2yt=t2-1整理得:t2-2yt-1=0,解得:由于t=10x>0,故将舍去,得到:将t=10x代入上式,即得:所以函数y=((10x-10-x)/2)的反函数是(2)由得:∴f-1(-x)=-f(x)所以,函数是奇函数。

说明:①从本题求解及判断过程可以得到更一般的结论:函数y=((a x-a-x)/2)(X∈R,a>0,a≠1)的反函数是,它们都是奇函数。

当a=2,3,10或e时就构造了新的特殊的题目。

进一步还可以研究它们的单调性,如1992年高考数学试题:函数y=((e x-e-x)/2)的反函数(A)是奇函数,它在(0,+∞)上是减函数;(B)是偶函数,它在(0,+∞)上是减函数;(C)是奇函数,它在(0,+∞)上是增函数;(D)是偶函数,它在(0,+∞)上是增函数。

②函数y=((a x-a-x)/2)是由y=f(x)=a x构造而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

必修)《数学》第一册(上)(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编著)P107复习参考题二B组第6题:设y=f(x)是定义在R上的任一函数,求证:(1)F1(x)=f(x)+f(-x)是偶函数;(2)F2(x)=f(x)-f(-x)是奇函数。

而f(x)=F1(X)+F2(x),它说明,定义在R上的任一函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奇函数(F2(x))与一个偶函数(F1(x))的代数和。

从这个命题出发,由f(x)=a x就可以构造出诸多奇函数,比如,y=((a x-a-x)/2);y=((a x-a-x)/(a x+a-x))=((a2x-1)/(a2x+1))等等用自然对数的底e≈2.71828…(无理数)作底,作函数sh(x)=((e x-e-x)/2),ch(x)=((e x+e-x)/2),th(x)=((e x-e-x)/(e x+e-x))它们分别叫做双曲正弦函数,双曲余弦函数,双曲正切函数,它们具有如下性质:(1)ch2(x)-sh2(x)=1;(2)sh(x+y)=sh(x)·ch(y)+ch(x)·sh(y);(3)ch(x+y)=ch(x)·ch(y)+sh(x)·sh(y);(4)th(x+y)=((th(x)+th(y))/(1+th(x)·th(y)));(5)ch(-x)=ch(x);(6)sh(-x)=-sh(x);(7)th(-x)=-th(x).令x=y,则有(8)sh(2x)=2sh(x)·ch(x);(9)ch(2x)=ch2(x)+sh2(x)其中①⑧⑨合起来,就是课本P107的第8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