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报告—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ANBOUND智库译)

世行报告—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ANBOUND智库译)
世行报告—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ANBOUND智库译)

目录

第一章中国发展之路:1978-2030 (7)

第二章 2030年的新发展战略 (18)

第三章在坚实基础上向市场经济的结构改革 (27)

第四章加快创新步伐 (36)

第五章抓住“绿色”机遇 (42)

第六章使所有人享有均等机会和基本社会保障 (50)

第七章巩固财政系统并使其与政府职能统一 (58)

第八章与世界其他国家建立互惠关系 (64)

第九章克服困难执行改革 (69)

图表目录

图1:中国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 (8)

图2:中国的储蓄与其他国家比较 (15)

图3:2008年以来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 (17)

图4:城市用地扩张速度高于城市人口增长 (33)

图5:中国的大学教育质量正在迅速提高 (40)

图6:中国不同省份早期教育开支情况 (56)

图7:21世纪中期各国劳动适龄人口养老金覆盖率 (58)

图8:地方政府支出责任大、税收收入不足 (62)

图9:人民币越来越多地用于跨境贸易结算 (68)

表1:假设改革稳定且无重大冲击情况下中国增长模式预测 (12)

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

按:2月末,世界银行在北京发布了该行与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

中心联合完成的中国展望报告——《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

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这份选在“两会”之前敏感时间发布的报告,

对中国发展与改革问题的分析和建议,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该报告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对中国有何政策建议?安邦研究部翻译了

本报告的主报告,以飨客户。注:本报告仅供学习交流参考之用,报

告版权归原作者单位所有。

摘要:

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绩效,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都令人印象

深刻。GDP年均增速高达10%,5亿多人口脱贫。中国目前是世界最

大出口国和制造国,也是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即使经济增速放缓,也

将可能在2030年前跻身高收入行列,并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当然,届时人均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不过,这里涉

及两个问题。首先,尽管与目前的水平相比会有所放缓,中国未来能

否仍然以从全球角度看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其次,这种增长能否在

与国际社会、生态环境和自身社会结构相互适应而非严重冲突的情况

下实现?

本报告对这两个问题给出肯定的回答,也充分认识到相关风险。

中国有潜力到2030年成为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但

这并不会轻而易举地成为现实。为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2030

年的发展愿景,中国需要在下一阶段实施新发展战略。邓小平先生倡

导的改革使中国转向高速增长轨道,他在凝聚共识、推动根本性战略

转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经历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中国已经

到达另一个转折点,需要再一次进行根本性战略转变。“十二五”规划

是一个良好开端,在融汇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本报告提出了直到2030年的长期战略。重要的是,本报告着重阐述“如何做”而不仅仅

是“做什么”。研究引出了如下六条重要结论。

第一,通过下列措施推进结构性改革以强固市场经济的基础,即

重新界定政府职能,改革和重组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发展民营部门,促进竞争,深化土地、劳动力与金融市场改革。随着一个经济体技术接近前沿水平,引进推广国外先进技术的空间缩小,政府职能及政府与市场和民营部门的关系,均需进行深刻调整。政府直接提供的有形公共产品和服务相对减少的同时,需要提供更多的诸如制度、规则和政策之类的无形公共产品,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竞争,便利专业化分工,改善资源配置,保护环境,降低风险与不确定性。

在企业部门,应重点关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包括公共资源的重新定位,引入包含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措施在内的现代公司治理,在必要情况下实施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发展民营部门,减少进入和退出障碍,加强包括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在内的所有部门的竞争。金融部门需要进一步推进银行商业化和利率市场化,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健全法律和监管体制以确保金融稳定,为中国金融体系国际化建立可信的基础。在劳动力市场上,中国需要分阶段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确保劳动者今后能在市场信号引导下流动;采取措施提高劳动力参与率;反思并调整企业工资政策;形成可在全国范围内转移的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最后,需要完善农村土地市场,以保护农民权益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根本上完善农地征用政策以遏制城区的过度扩展,降低地方政府对与土地相关收入的依赖,疏解农民的不满情绪。

第二,加快创新步伐,建立一个开放的创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竞争压力激励中国企业通过自身研发和参与全球研发网络进行产品与工艺创新。中国已经在建立研发体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走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前列。未来的优先任务是提高研发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为此,决策者需要着力提高大学毕业生技能和认知能力;建设一批与产业紧密联系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促进“创新型城市”发展,集聚高素质人才、知识网络、充满活力的企业和学习型组织,并使这些机构自由互动;提高长期风险资本对于新设民营企业的可及性。

第三,通过市场激励、监管、公共投资、产业政策和制度建设等措施,抓住“绿色”机遇。鼓励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仅能提高福利水平和实现持续增长,也有助于应对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挑战。这将鼓励一系列低污染、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部门的投资,实现绿色发展,并促进上下游的相关制造业和服务业投资,在全球朝阳产业竞争中赢得优势。这些政策有成功潜力,因为中国具备诸多优

势。巨大的市场规模有助于快速推广成功技术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单位成本;高投资率能快速更新原有的低效和高污染的资本品;日益增长和充满活力的民营部门如能获得足够融资,将对政策信号做出积极响应;充分利用相对发达的研发基础设施,推动迈向并拓展“绿色”技术前沿。

第四,通过在就业、融资、高质量社会服务和可转移的社会保障等领域提供相同的可及性,使所有人享有均等机会和社会保障。这些政策措施对扭转较大的收入差距,帮助家庭管理与就业、健康及老龄化相关的风险,提高劳动力流动性,至为关键。中国较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很大程度上源于城乡劳动力在就业机会、关键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平等。扭转这一趋势需要采取三方面的协调行动。首先,向农村居民和流动人口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从早期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基本卫生医疗到养老服务。其次,改革社保体系,确保形成可靠的社会安全网。最后,动员社会各类主体——公共和民营机构,政府和社会组织——共担公共服务的融资、提供与监督职责。

第五,通过筹集更多财政收入,确保地方政府有充足财力履行支出责任,建设稳健的财政体系。新发展战略所需的企业和金融部门、绿色发展、机会均等方面的大部分改革,对公共支出规模和结构都有重要影响。今后20年建立稳健财政体系的议程涉及三个关键领域。首先,筹集更多财政收入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支出需求。其次,提高社会和环境方面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最后,确保各级政府机构(中央、省级、地级、县级、乡镇、村)可用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如果财政领域没有进行适当改革,新战略所需的许多其他改革将难以推进。

第六,通过成为全球经济积极的利益攸关方、主动利用多边体系和框架并影响全球治理议程,形成中国与世界互利共赢的关系。过去30年,中国从融入全球经济中获益良多。今后20年继续加深与全球经济的贸易、投资和金融联系,中国还将会从进一步专业化、更多投资机会、更高资本回报以及互利的创意和知识流动中获益。作为全球经济的关键利益攸关方,中国应在挽救陷于停滞的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中保持积极态度,在区域贸易安排中倡导“开放的区域主义”,支持达成多边投资协议。中国金融体系的国际化涉及开放资本账户等许多工作,需要稳步推进。不过,这是人民币国际化进而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关键步骤。最后,中国应当在影响全球治理议程和应对全球紧

迫经济问题(气候变化、全球金融稳定、更有效地启动较中国贫穷的国家发展进程的国际援助框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报告在以上六个优先改革领域提出了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决策者需要合理安排各领域内部和各领域之间的优先顺序,以确保改革平稳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最终的成功离不开强有力的领导力与决心,坚定的实施,部委与机构间的协调和得到灵活且有效管理的协商过程——协商将确保公众支持并参与到改革过程的设计、实施和监督之中。全球经济正在步入一个风险增大的时期,中国自身也处在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转型的阶段,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冲击与脆弱性,都需要政府加以应对。应当牢牢把握的原则是,应对短期问题必须有利于而非阻碍实现长期改革的优先目标。

第一章 中国发展之路:1978-2030

1、中国经济成功背后的独特因素

经过过去30年的发展和两次历史性的蜕变,中国从一个农村、农业社会成为一个城市、工业大国;从共产经济成为基于市场的经济体,这些转变给中国带来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迅速,贫困率也从65%下降到不到10%,使5亿多人口脱贫,并且已经实现千年发展目标。虽然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存在差异,但各地的经济都飞速发展。的确,如果把中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来看,中国是全球发展最快的32个经济体之一(如图-1所示)。中国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例如世界最大的10家银行当中有2家是中国的;有61家企业上榜全球500强;公路里程数全球第二;海岸线全球第三;全球最大的10个集装箱码头有6个位于中国。中国在卫生、教育、科技领域都取得重大进步,与世界领先国家水平差距不断缩小。

图1:中国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

数据来源:《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世界发展指标》(世界银行,2011年9月)

中国高速发展的背后有很多独特因素,这包括1978年的经济原始条件,就是改革的成熟时机。当时的农业改革,包括户口制度点燃了经济改革之火。总之,这些改革的主要特点包括:

第一,务实与有效的市场导向型改革。中国不同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独特之处并非是做了那些事才成功的,而是如何成功的。中国之前所采取的战略就是“摸着石头过河”,鼓励地方政府大刀阔斧地进行试点。通过循序渐进、实践性的方式引入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并为地方政府提供动力,中国在每一个发展的阶段都能制定出有效的过渡制度。这些改革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其“双轨”本质——支持旧的关键产业内国有企业的同时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经济可以“计划外增长”,直到行政控制的计划体系逐步退出。经过这样的反复探索,如何制定相关制度成了全新的、有差异的挑战。的确,不同地方常根据其自身特殊情况量身定做独特的制度。

第二,平衡增长与社会和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在1978年改革开始之际,经济形势困难,于是促进经济增长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首要任务。初期改革的成功促使这一任务转变成了国家目标,并有效调动社

会各行业——包括个人、企业和地方政府——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政府采用财政、行政和就业政策组合在经济和结构快速变化时期来维持社会稳定型。但这并没有取得有意义的成就,因为中国面临每年要吸收900万新进劳动力的问题,同时要吸收受政策变化(如1998年央企或国企改革)、摩擦性失业和外部经济冲击影响的劳动力。

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结构转型也带来了宏观经济挑战。经济偶尔会出现严重的通胀,如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但中国通过传统货币财政政策的结合,再加上必要时的行政手段,已经有效恢复了宏观经济稳定性。因此,在这个时期内,政府成功保持了通胀低水平并保护城乡贫困人口免受主要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的巨大冲击。

第三,地区间的竞争。通过允许地方政府竞争招商引资、发展基建、提高当地商业环境,中国各级别的地方政府发展强势。分权政策,包括1994年的财政改革(有效增加了资源从中央转移到地方),让地方政府有动力和资源勇敢追求发展目标。增加的这些发展要素流动性说明资源已经流向最支持增长的地方辖区。最后,中国地区发展的各种差异表明地方政府能够根据自身情况经历并为特殊改革而奋斗的同时,在中央政府制定的框架内执行政策。有助于推动主要改革目标的官员均受褒奖,这些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就业和社会稳定性。但也导致了各地方政府、各地区之间的激烈竞争,虽然这也是刺激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已经远远超出中央政府的预期。

第四,国内市场整合。改革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消除地区间针对商品、劳动力、资本流动的障碍并建立一个整体的国家市场。连接地区间、以及内陆和沿海的主要基建投资有助于消除这一障碍。一个巨大、融合的国内市场能使企业形成规模经济,全国各地不同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模式也延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

第五,与全球经济的坚实融合。邓小平在南巡之际提出建设经济特区,以及中国加入WTO,这些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里程碑,与全球经济不断深化、延伸。这一政策也为中国收获了不少利益,获得了投资、先进技术、管理专家;为中国的商品和服务打开国际市场;促进中国国内经济改革。

2、中国国内外未来20年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中国的改革仍在进行,已经促进地区经济活动的集中化和沿海省份经济的凝聚、鼓励了生产要素和商品在各省以及全球间的流动性、

在全球化竞争压力下建成高储蓄和投资导向的增长程序。最重要的是,中国避开了经济倒退:经济平均增速在30多年间不仅保持在10%左右,只有2次掉到8%以下。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仍保持高增速,这是一股重要的稳定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抗衡全球经济活动下滑的影响。

中国在接下来的20年内能否保持这一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环境会如何演变,以及中国国内正在发生的结构变革。但可以肯定地是在未来20年内中国国内外的趋势与过去30年相比天差地别,不仅因为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从根本上重塑全球经济——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机加速了这一趋势,还因为新出现的国际挑战和机遇将严重影响实际经济未来的轨迹。

全球大趋势

过去30年内,全球的大环境毫无疑问促进了中国的高速发展。主要因为包括相对开放的贸易、FDI的增加、全球主要市场的稳定增长、运输成本大幅减少、跨产业贸易上升、通信技术迅速传播。但今后的趋势并非是现有形势的线性延伸,或许有些趋势仍会保持现状。目前越来越多的人都认为包括中国在内,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等收入的新兴市场将会超越发达经济体。其中一个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科技会继续向发达国家看齐。另一个原因,发达经济体由于去杠杆化和主权债券负担承重,增速会持续下降。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增长有望占全球增长的2/3(如果不包括中国,则为40%),以及全球输出的一半(不包括中国则为30%),将会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要目的地。较大的新兴市场,特别是中国,将会成为多极世界经济中的一极。

或许全球大趋势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自身的崛起。在未来20年内,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对全球经济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就算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到2030年,中国仍会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率增长2倍。但也可能仍是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尽管其贸易顺差会有所下降,但中国仍有望稳坐全球头号债主宝座。有人认为中国届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相当于1870年左右的英国以及1945年时期的美国。

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全球中产阶级规模将会空前扩大(2030年,预计会从2009年的不到18亿飙升到50亿,其中2/3在亚洲国家),从而引发对住房和耐用消费品的需求爆发,包括汽车。但全球的能源、自然资源供给和环境压力会激增。气候变化效应将进一步恶化

部分地区的食物与饮用水短缺问题。原材料价格将持续上涨和波动。稀缺自然资源价格走高突出了引入“绿色增长”战略的需求,这是推动增长的一个潜在动力源。

尽管新兴市场有潜力快速增长,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增速将会放缓。首先就是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增速会放缓,在某些国家(如中国和俄罗斯)劳动力数量甚至会下降,从而导致人口负担利率走高,而储蓄和投资降低。第二,尽管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制造业仍会保持竞争优势,但单位劳动力成本上涨会进一步增加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由于服务业的生产力增长往往低于制造业,因此整体经济增长会放缓。

同时,保护主义可能会伺机抬头,特别是那些受此次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发达国家,但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逆的,商品、服务、金融、人力和知识的跨国运动仍将持续并深化。全球跨国生产链也会不断繁荣,跨产业、跨企业贸易得以进一步强化。

由于全球贸易的增长速度高于GDP,新的经济先锋将会从事服务业贸易,这是全球目前增长最快的贸易。由于新兴的通信技术,在过去,服务是无法进行贸易的(如卫生和教育),现在,已经可以像制造业一样跨国买卖。另外,全球产业为寻求国际竞争力仍将持续迁移。

在过去20年内,全球自由贸易协议的数量成倍增长;在未来20年内,贸易融合将持续深化,生产网络也会继续扩大。东亚国家间的贸易将和欧洲内部贸易匹敌。新兴市场将不断增加在全球开放的贸易体系中的参与和影响。针对气候变化、国际金融稳定性、国际移民、传染疾病、水资源管理和其他全球挑战的解决方案需要全球参与的新的方式。

鉴于欧元区和日本经济疲软,美元仍可能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但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扩张将导致国际货币体系不稳,主要汇率的不确定性会增加国际货币和贸易交易的成本。中国在全球贸易中不断上升的地位、经济规模以及作为全球头号债主的角色将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但人民币要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取决于中国金融业改革的成败以及外部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详见第八章)。

科技比较可能在某些领域有重大突破,如饮用水资源、能源短缺和生物技术。由于煤炭资源丰富,清洁煤炭技术方面的突破将使中国获得明显的优势。可再生能源技术也越来越具经济价值。然而目前的模式是:发达国家在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但这些技术在商业上的应用

及大量产品通常被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未来这一模式仍可能保持不变;利用、改进并掌握现有技术仍将是发展中国家促进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由于新兴市场也在发展自己的科技能力,新型和突破型技术都可能出现在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在某些领域以“跨越式发展”超越发达国家的可能性也增加了。

中国国内的主要趋势

由于某些新兴市场在未来20年内的增速会放缓,我们预计到2026-2030年,中国的GDP会从2011-2015年期间的8.5%逐步下降到5%左右(见表-1)。一方面,很多资源在从农业向工业转移中形成了推动增长的动力。还有,资本的持续积累虽然规模可观,但对推动经济增长作用不大,因为资本-劳动力比率上升。此外,中国将经历一场人口变革:人口负担率在未来20年内将翻一番,相当于目前挪威和荷兰的水平(在22%-23%之间);劳动力规模预计将从2015年开始缩小。但劳动力将更具生产力。最后,全要素生产力(TFP)增长也会下降,这是衡量经济效率和技术进步的指标。一方面是因为经济从第一代政策改革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吸收的进口技术已经耗尽。最终,中国与技术先锋国家的差距会缩小,而第二代政策改革可能对增长的作用较小。

表1:假设改革稳定且无重大冲击情况下中国增长模式预测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这些因素加上“重新平衡”的政策,都强调国内增长,使得服务和消费在经济中的比例上升,而出口、储蓄和投资的比率下降。中国面临的挑战在于在支持这些增长和结构转型的同时要避免经济突然下

滑以及可能的危机。

中国的外部账户在贸易顺差方面有望下降——由于中国的国际市场份额增加,发达国家市场增长缓慢,中国的出口增长也将放缓,但进口增长会受到国内内需持续扩大刺激而上升。但同时,中国的外部资本账户逆差会增加,因为中国储蓄会流向国外,以寻求更高回报率的投资并抵消国外的贸易保护压力。该趋势不仅能防止外汇储备积累上升,也能促进中国的企业走出去。

中国目前的发展模式已经对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巨大压力,包括土地、空气和水资源。未来的挑战就是要通过进入全球绿色科技新市场,利用绿色增长模式将这一压力转化为推动经济的新增长源,同时解决中国自身的环境压力问题。如成功,生产的能源和商品密度到2030年有望大幅下降。原因有三:工业占GDP比重下降;资源与污染密集型企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下降;能源、商品和环境服务价格下降。

中国的收入不平等问题在过去20年内一直在加剧,但已经有初步信号显示未来收入差距会持平或逐渐缩小。未来几十年内,三个突出的结构因素会证明这一拐点。首先,中西部地区会加速发展,与沿海地区收入差距缩小。第二,农民工收入会大幅上涨,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缩小。政策的作用将在于通过增加平等机遇支持这些结构因素(详见第六章)。第三,虽然城市化率仍将继续上升,但由于农业向制造业转型放缓,以及城乡收入差距所辖,农村到城市的移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也会逐步放缓(城市-农村收入比率到2030年有望从2010年的3.2∶1下降至2.4∶1)。

同时,教育水平提升和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培养了越来越多的技术型劳动力并推动中国的价值链,这一进程可能在未来继续加速。不断提高的技术基础将有助于经济生产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型,并加速创新步伐。正如上世纪80和90年代,大量缺乏技术的中国劳动力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的一部分进入国际劳动力市场,今后,中国有大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也将会成为全球劳动力大军的一部分,对扩大全球技术型产品供给意义重大。实际上,大学毕业生数量在未来20年内将会激增——比整个美国的劳动力数量还要多。

此外,中国在单位劳动力成本的现有比较优势也会逐步消退。沿海地区非技术型工人实际工资的迅速上涨将刺激企业转移到附近劳动力和土地相对便宜的内陆地区。由于内陆和主要城市、港口之间的连

接基建不断完善,内陆与沿海之间不断上涨的运输成本不会影响较低输入成本所带来的优势。

在生产力上升的同时,工资上涨会继续刺激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反过来,这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会提升消费在GDP中的比重。此外,根据国际经验,发展中的中产阶级也将促进政府提高行政、改善公共服务等。

最后就是中国的城市化——这是中国提高自身全球竞争力的推动力,在未来也将快速发展。未来20年内,中国的城市人口每年新增数量相当于一个东京或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到2030年,城市居民占总人数比重将从1/2上升到2/3。这又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但也取决于城市发展政策的设计和实施。

3、未来的机遇与风险

这些全球和国内趋势给中国带来很多未来20年助燃经济增长的机遇,但也面临不少威胁增长的风险。未来的任何发展战略需要依靠机遇,同时管理风险。

首先来看机遇。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收入差距缩小使得中国中产阶级扩大,从而刺激对收入弹性商品的内需,如耐用消费品、休闲活动、住房、更好的卫生教育服务。这些加上其他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在相似的转型中都将会为中国的企业提供大量新机遇,带来生产和营销的规模经济,并通过创新和技术发展为企业增加国际竞争力提供新鲜血液。

产业专门化、产业间贸易和双向投资的提高都让中国有机会通过吸收、完善并掌握现有技术缩小自身与国际科技先锋之间的差距。中国的高储蓄率也有利于资助科技发展,成为全球科技大国(见图-2)。还有,随着自身研发能力的进步,中国也将成为全球生产和流程创新的来源国,并带来技术突破。

图2:中国的储蓄与其他国家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发展指标,世界银行

中国不断发展的科技实力又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变革,形成具备比较优势的新兴领域。不仅中国的建筑业已经成为国际建筑工程的全球大佬,其他产业也会在全球市场上具备各自的竞争力。这样的转变也是提高生产质量、安全和环境标准的机遇:为中国提供一个国际经济前沿并提高国内的消费体验。

中国目前的生产和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新型模式的探索成为政府的首要任务。政府强调经济发展的平衡性——不仅仅是发展速度,更鼓励地方政府间基于发展指标和社会、环境衡量因素展开竞争。对首要任务的调整也要符合中产阶级扩大带来的提高生活质量需求。

同时,全球和中国国内的趋势也为中国带来不少风险,可能减缓中国经济增长并破坏中国发展成为一个高收入、和谐和有创造力社会的进程。应对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社会转型的问题本身就是个挑战,加上国际环境仍可能充满不确定性、变化无常,中国的任务更加艰巨。由于全球经济进入到一个全新且危险的阶段,要通过全球金融危机的副作用找出出路并适应“新局势”,未来5年的风险会特别高。

中国增长将会放缓已经是个广泛共识,但何时放缓、以何种速度、进程是否会顺利仍是未知之数。任何经济的突然下滑都将可能暴露国内银行、企业和各级别政府的效率问题,酿成一场财政和金融危机,目前的高速增长已经遮盖了这些潜在问题。在这样的局势下,给社会稳定性造成的影响也很难预测。

政府如何应对经济突然下滑将取决于成因。成因之一可能会是宏观经济受到冲击,如房地产价格突然下滑、建筑业和投资大幅紧缩,或是发达经济体增长骤降而导致的全球贸易与增长锐减。这些风险在短期内至关重要,而且中国在未来20年内的确有可能会面临这样的风险。幸运的是,中国的财政和债务情况能在短期内以逆周期措施来应对,但仍需长期的结构改革举措加以支持(如本报告中提出的建议)。

另外一个可能造成增长骤降的风险就是经济结构本质,也就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如果不是通过政策改革来应对结构问题,一旦政府实施宏观经济措施刺激经济,那么将会引发通胀和不稳定性,还可能破坏投资者信心,最终造成更慢的增长甚至停滞。在上半个世纪,很多国家都经历过中等收入情况,但只有极少数的国家能走出这个陷阱成为高收入经济体。更多的是面临增长的突然、急剧下滑,在应对导致下滑的根本结构之际失败了。中国不应该再重蹈覆辙。成功实施本报告中包含的这些改革政策,旨在找到新的增长动力——提高输入因素效率、人力资本投资、创新并转向高价值服务——避免掉进陷阱并在未来20年内GDP保持在每年6%-7%的增速。

中国相对较高的收入与资产之间的不平衡性、低消费和享受公共服务不平等问题(图-3)都已经加剧增速骤降的风险。虽然国内内陆地区的大量居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但劳动力迁移障碍(即户口制度、缺乏养老金计划、劳动力市场机构功能疲软、就业市场信息不足)已经把上千万农民家庭困在低工资和低生产力工作当中。这些障碍,加上市场因素和有利于企业利润的资源价格政策和家庭收入税收,都造成工资比率降低,但资本在国家收入中的比率升高。再者,国家给农村和城市家庭提供的公共服务天差地别,城乡地区之间的“机会鸿沟”也在加剧。某些地区社会问题造成的紧张已经升级,导致公众游行示威不断。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这种紧张情绪将是中国未来增长和稳定的威胁。

图3:2008年以来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世界发展指标、世界银行、《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社会风险也可能从其他方面升级。如果参考其他国家经验,中产阶级的壮大及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将对政府提出改进执政以及获得更多参与公共政策探讨和实施的需求。如果政府满足不了就将造成社会紧张;若政府能找到方法提高协商、知识以及个人和非政府机构社会资本,这些需求将是优化执政的支持力量。

还有一个风险与中国增长模式有关,特别是在能源和自然资源密集使用的板块,已经造成大面积环境退化,经济也受到商品价格的冲击。尽管各产业能源密度上升已经稳步下调,但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化发展、制造业结构转型都促使中国成为全球头号使用国,2010年已经超越美国(但按照人均来算,美国仍是全球第一,人均消耗能源量为中国的5倍,中国在风能和太阳能方面已经全球领先)。同理,快速增长已经导致自然资源衰竭、环境污染严重。这些趋势未来可将是抑制增长的重大威胁。

很多造就中国高储蓄率和投资水平的政策也是中国外部不平衡性的原因之一,这是以经常和资本账户顺差衡量。这两个顺差已经使得

中国的外汇储备很多都投到了低收益的美国国债上,但中国却要为以“热钱”形式入境的资本和FDI支付高额利息。中国现在的经常账户顺差和外汇储备只是目前的现象,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才出现的。这不仅反映了中国作为快速扩张和深化东亚生产网络的中心,其作用不断加大,也反映了强化国家缓冲外部冲击的汇率政策目标。讽刺的是,鉴于美元不振,这些外汇储备面临大额资本流失的风险。通过外向型FDI出口资本的措施,特别是确保原材料供应的努力,已经在资本接收国家受到质疑,除非采取恰当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否则风险和摩擦仍会升级。

中国出口高速增长,但与进口增长速度不平衡,在加上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顺差助燃保护主义压力,这些都影响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如果中国的出口保持目前的增速,那么到2030年,占全球市场的比率将达到20%,几乎相当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出口占全球市场比率巅峰时期的2倍,日本当时就遭遇了其贸易伙伴的保护制裁。中国如果照目前的轨迹发展,这就可能在2030年之前引发不可控的贸易摩擦。由于高收入国家增长疲软且仍在进行财政整改,中国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将会越来越大。

第二章 2030年的新发展战略

中国过去30年成功发展的战略已经成就中国今天中上收入经济体的地位。但未来20年的挑战和机遇与过去碰到的不同,需要用全新的战略来应对。这个新战略要依托机遇、解决挑战、管理风险并实现国家的长期目标。但包含哪些目标——以及中国取得这些目标需要什么战略?本章将首先探讨中国自身对2030年的远景规划,找出新战略的核心因素,最后评估这个新战略应该具备的特点。

1、2030年发展目标: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

在最近一份地标性研究当中,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指出保持高速增长的国家都有5个共同点:通过开放贸易与投资政策在全球寻求机遇;保持宏观经济稳定;高收入与高投资率;允许市场配置资源;政府可靠度高。邓小平是中国的改革建筑师,在塑造从根本上改

变国家战略共识方面发挥重大作用。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发展之路已经到了另一个拐点,需要再次进行战略的、根本的改革。

中国的最终目标就是到2030年要成为一个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这个目标中的每个因素在本报告中指导分析和建议方面都有特殊意义。

一个“现代社会”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且生活质量与西方国家不相上下。这样的社会应该有现代价值观、现代经济和社会结构、当代尖端的产品和技术、并在全球所有领域与其他国家平等发展。

要成为一个“和谐社会”,中国要达到三个相互关联的目标。首先,政策目标要旨在消除大部分社会和经济障碍并建设一个人人平等参与国家经济、社会、立法和政治制度的社会。中国将看到这样一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争端基于道德、法律法规和实践公平和平地解决,而制度结构能迅速适应社会变化需求和雄心。第二,中国要平衡与自然的关系,其生态碳足迹——使用资源及产生垃圾的衡量指数——要与国内(以及全球)土地、水资源、空气资源生物方面的现有技术保持一致。第三,中国自身要在国际社会中成为一个公平、有建设性的合作伙伴,通过和平合作针对全球事务向共同目标迈进。

一个“有创造力的社会”,中国未来的繁荣基于创新,并拓展个人的创造潜力。成功与否取决于创造价值的能力,并非生产更多产品,从而能跻身发达国家之列在同种产品领域提升价值链、参与全球竞争。创造力不仅要通过产品和生产流程技术显现出来,还要体现在文化和艺术领域。如果成功,中国的经验将成为其他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标榜。

一个“高收入社会”就是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要与发达国家持平;庞大的中产阶级促进社会稳定、优化执政和经济进步;消除贫困;在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通过提高平等和机遇促进社会和谐。

如果中国到2030年实现该目标,那么按市场价格计算,将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实际上中国将在2020年前赶超美国)。中国在未来20年之内不断扩大的经济规模将相当于目前15个韩国。人均年收入将在1.6万美元左右,为目前水平的3倍多,接近现在斯洛伐克或韩国的水平、略超美国当前水平的1/3。

另一个2030年将出现的现实问题就是中国的人口转型。中国在“变富”之前先“变老”。人口低出生率将意味着老龄人口比重增大。老年赡养率,即65及65岁以上人口数量与14-65岁人口数量之间

的比率,在未来20年内将翻一番。到2030年,中国的赡养率将与目前挪威和荷兰的水平持平。更重要的是中国适龄就业人口数量从2015年之后就会下跌,城市人口比重将从目前的50%上升到2/3,平均每年增长1300万人。

与目前的情况相比,2030年,中国的经济会更加复杂、并由市场驱动、以知识为主且倾向于服务业。贸易和金融与全球经济的融合会导致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因此对外部冲击会变得更脆弱。国内金融市场会更加稳定。这就为一个开放的资本账户和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打下基础。政府的经济首要任务要转变为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投资和法制健全的环境、资助公共商品和服务。中国还将在同种商品领域与发达国家展开竞争;高校毕业生数量将是目前的3倍。另外,生态环境会有所改善。由于城市人口的激增、交通发展、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会继续缩小。

2、新战略解析

要实现2030年的目标,中国需要采取新的发展战略。过去30年采用的战略旨在应对过去的挑战。现在,不仅是中国面临的挑战变了,国家实力也不同了。成功的战略应该是弹性的、符合这个不断变化的局势。无法成功调整战略的中等收入国家都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最高决策层已经意识到这一个问题并已经把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为中国最终要的经济战略首要任务。

改变发展模式是个紧迫任务,作为向科技先锋发展的经济体,中国对并购和应用外国技术的潜力已经耗尽,政府的角色要从根本做出改变。尽早做出改变有助于中国从新技术进口国转变成为技术创新国。

发展中国家易于跟随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从而获得“后来者”优势。这样的模式使政府更加明确自身的角色——提供道路、铁路、能源和其他基础设施支持民营投资,实施开放的贸易和投资政策以鼓励科技进步,若市场与协调机制实效而抑制具备国际竞争力和本国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实施恰当产业政策。东亚发展战略取得成功的经济体(或地区)包括日本、韩国、香港特区、新加坡和中国台湾,都深刻反映了这些特点。

但是当一个发展中国家成为技术先锋之后,正确的发展战略就不那么清晰了。政府的直接参与可能会阻碍经济增长。相反,政策的侧

中国建筑文化三大特色分析

中国建筑文化三大特色 李先逵 内容提要 创造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建筑之路,应当认真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华加以汲取。中国建筑文化有三大基本特色,一是深沉高迈的文化哲理,对建筑名称包含强烈文化意义,从哲学高度理解建筑本质,应用阴阳数理哲学表现艺术美学精神,创造独具一格的礼制建筑;二是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坚持以人为出发点的设计原则,亲近人的尺度营造空间环境,注重建筑环境的教化功能,强调建筑组群有机整体性,表现了“院落文化”的群体意识;三是“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人居环境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适应,广泛应用风水学说指导建筑选址规划,创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山水城市,崇尚“中和美”的环境美学观,创造了极富特色的自然式中国园林艺术,把“意境美”的追求作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最高审美理想。中国建筑师应加深中国建筑文化修养,融入时代精神创造新的建筑理论。 关键词:中国建筑文化特色理论创新 在当今丰富多采的中国现代建筑创作舞台上,凡严肃的负责的中国建筑师都无不在思考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建筑之路。这是一条艰辛的路。它需要把传之欧美的现代建筑文明同源之本土的传统建筑文化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富于个性特色的创新。改革开放以来,随国门打开,当代西方现代建筑各种思潮理论、流派如洪水般涌入,虽然仍需要更深入地熟悉,“食洋”求化,但至今已不觉新鲜了。相反,在“食古”的另一方面,由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对中国文化传统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否定传统文化的余波未尽,暗流潜行,尤其在不少中青年建筑师中,崇洋甚于鉴古。在当今的建筑创作中,之所以欧陆风盛行,盲目模仿、抄袭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大行其道,原

因固然复杂,但鄙薄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研究自己本土历史建筑文化的思想倾向,却是一大重要原因。此外,在如何学习传统建筑文化精神上也存在模糊的观念,认为传统建筑作为一种古典的形式已经过时,提继承发扬传统的创作不能体现时代精神等等。不少对传统理解的片面性在于只看到外表形式的学习,而没有体味到更实质的学习是在对建筑本质内涵的认识。也就是说,对中国建筑传统的认识应该从建筑文化学的观点,从建筑观的高度,从建筑哲学原理的把握上去加以阐释和理解。从这个角度分析,笔者认为相比西方古典建筑文化而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应当有以下这样三大基本特色,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新的审视,以吸取其合理的营养。 一、深沉高迈的文化哲理 从艺术本质来看,建筑艺术如同音乐艺术一样,富于抽象的寓意性,以特有的符号语言表达一定的情绪和感受,所以,它们属于一种象征主义艺术,用这样的象征手法来映射人类的思想意识。如西方古典主义建筑中,用罗马式风格表现庄严,用希腊式风格表现公正等等。虽然其中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意义,但较之数千年一以贯之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底蕴来,却是失之浅表。由于中国文化哲学的早熟,使之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灌注和培育则比其它建筑体系显得格外的悠久、自觉、深刻、成熟,因而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文化哲理更加突出,更具普遍性。从宫殿、寺庙建筑直至普通民居、小品园林,莫不充满丰富多姿而又深沉高迈的哲学意识,其建筑形态表象背后蕴含着深层次的思维理念、心理结构以及人生观和宇宙观的体验,从而更加深刻地体现着建筑的本质。言其中国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实为历史的验证,绝非夸张之辞。正如英国伟大的哲学家李约瑟博士所指出的,中国建筑精神在于:“皇宫、庙宇等重大建筑自然不在话下,城乡中不论集中的,或是分布于田庄中的住宅也都经常地出现一种对‘宇宙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方向、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这的确颇有见地。 中国建筑文化哲理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举其大要可列陈数端。首先,在对建筑的名称上,就可看出强烈的文化意义。如称建筑群中位

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0.12.08 09:15:45 自2001年国务院六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国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2004年8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会同商务部等9个部门印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以来,特别是2009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等一系列与物流相关的政策措施后,我国的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鼓励物流业开放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深化,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进一步促进现代物流业自身平稳较快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服务和支撑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从统计角度了解国家现代物流业的整体和区域发展状况以及物流业与其他产业关联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依据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等资料,对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内涵界定 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它是运用系统观念将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等功能与环节集成整合,实现一体化运作,从而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复合型产业。为行文方便,以下将“现代物流业”简称“物流业”。 根据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按行业、地区代表性原则,物流业可划分为专业物流活动和自主物流活动。其中,专业物流活动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铁路货物运输,货运火车站,其他铁路运输辅助活动”等21个行业小类;自主物流活动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等4大行业门类,是这些行业门类中一些规模实力较大企业的选择,即这些规模实力较大企业本身承担自己企业生产产品的物流活动。本项目的研究与上述行业界定的口径是一致的。 二、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

北京现代建筑调研报告讲解

北 京 现 代 建 筑 调 研 报 工学院建筑系 12级建筑学楚 高健 1201080020

国家大剧院 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中国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 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 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有10层楼那么高。国家大剧院整个壳体钢结构重达6475吨,东西向长轴跨度212.2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穹顶,它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国家大剧院地下最深处为-32.5米,相当于往地下挖了10层楼的深度,成为北京最深的建筑。亚洲最大管风琴,音乐厅内的管风琴共有6500根发音管,是亚洲最大的管风琴,18000多块钛金 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15年不变颜色。中部为渐开式玻 璃幕墙,由1200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造价达3000万元。 国家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现代的国家大剧院与古老的紫禁城并肩而立,秉承传统与创新求变是建筑业永恒的论题。入选美国《商业 周刊》“中国十大新建筑奇迹”、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北

京《十大最佳现代建筑》。京城有特色、地标性的现代建筑实在是美不胜收,难以穷尽,这里或许只是窥豹一斑罢了。一个城市需要激情,而这种激情更多的将来源于城市建设的线条与足迹。建筑是城市的脊梁,铸就着城市的力量,见证着城市的辉煌。我们已然欣喜地看到,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新北京正在崛起。我们期待着,在迈向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在东西方文化的激情碰撞中,北京城市的建筑不断创新和提升,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建筑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抒写出“宏大叙事”般的建筑史诗。 组成壳体的钛金属强度大、耐腐蚀,且既有柔和的阳光色调,又有高科技金属质感,是一种主要用于航空、航天器的金属材料。这么大面积的钛板壳体在世界建筑史上尚无先例。攻克难题景观水池四季碧水冬不结冰夏不长藻国家大剧院设计中最具灵性的部分是剧院周围的那一潭碧水,这一面积为35500平方米的水面为京城中心地区增添了一处灵动水景。据国家大剧院提供的资料显示,景观水池分为22格,每一格相对独立,但外观上保持了整体一致性。水池分格设计既便于检修,又能够节约用水,还有利于安全。水池采用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控制,保证冬暖夏凉。在冬季水温较低和夏季水温较高时,池水经循环水泵再经全自动过滤器后进入冷热源机房的板式换热器,进行热交换,调节池水温度,从而使水面冬季不结冰,夏季不长藻。

益阳市建筑调研报告

调研项目:益阳市建筑 益阳市博物馆 地理位置:益阳市博物馆坐落在中 心城区康富南路的益阳市政府广 场西侧 建筑介绍:益阳市博物馆属地方性 综合博物馆,创建于1984年,馆藏 珍贵文物2万余件,包括石器、玉 器、陶瓷器、青铜器、书法、绘画、 竹木漆器、钱币、近现代文物等十 多个门类,其中商周青铜器、宋元 至明清益阳窑瓷器以及“中国的辛 德勒—国际正义人士何凤山博士 生命签证文物史料”为馆藏特色。 外观造型:外观的整体造型宏伟大气, 建筑的门厅为一圆柱形,视野开阔,采 用玻璃幕墙,因其不做展厅,所以可以 采用大面积的自然采光。其余则为长方 体,外立面相对而言比较整齐,因其功 能要求,即要做展馆,所以其基本采用 侧开窗。整体而言比较现代。

功能分区:博物馆里面设有基本陈列展览厅、专题陈列厅、临时展览厅、多功能演播厅、文物库房、贵宾接待室、文物研究室、文物摄影室、文物修复室、安全监控室、观众服务部等设施。 益阳市白鹿寺 建筑由来:白鹿寺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距今约 1200年。由广慧大师募资主建,宝泉寺在深山山 峰之巅,有益于和尚的修行,但不便于佛学交流。 因之白鹿寺选此于益阳渡口,云树堂之侧。白鹿 之名源自于有“白鹿衔花,青猿献果”之说,由 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许多高僧名士来此礼佛。 白鹿寺建在益阳市城区资江南岸的白鹿山上,毗 邻会龙山,距离资江一桥仅200余米。是益阳最 大的一座寺庙。 功能分区:古寺鼎盛时期有四进,第一进 为弥勒佛殿,左右为四大天王;第二进为 观音殿,左右为佛学堂;第三进为大雄宝 殿,左右为十八罗汉,左厢房为禅堂,右 厢房为斋房,第四进为药师殿、藏经楼。 住寺和尚有300多人。

北京市现代物流调研报告

北京市现代物流调研报告 近日,在北京市商委调研,听到一件十分感人的事情。4月23日前后,当非典肆虐,市民集中大量购买生活必需品的紧要关头,各地调运的面粉、食盐和食油等商品源源不断运抵北京。为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接卸、换包装、贴标签、配送、上架、售卖等一系列工作,市商委紧急启动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系统,确保了紧缺物资及时同市民见面,为平抑市场,稳定社会发挥了重大作用。北京市商业委员会阎立刚委员深有感触地说:现代物流系统和供电、供水、供气系统一样,是保证现代城市正常运转的“生命线”。这几年北京市初步建立起来的社会化物流系统,在关键时刻显示了强大威力。 规划:开始起步 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奥运会申办成功,对社会化、现代化的物流网络系统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北京市领导站在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责成市商业委员会和发展计划委员会牵头制定了《北京市商业物流发展规划(2002—2010年)》。 去年2月发布的这个《规划》,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总体发展目标:2005年,初步建立以大型物流基地为核心、以综合性及专业性物流配送区为结点的物流体系框架;2010年,形成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物流体系,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

平,使北京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 根据发展目标,《规划》提出了建设3个物流基地和17个综合、专业物流配送区的规划布局。闫村—王佐铁路、公路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通州马驹桥公路、海运国际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顺义天竺航空、公路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以及十八里店物流配送区(北京物流港)建设项目已纳入北京市2003年60项重点工程之一。 为保证规划顺利实施,北京市建立了多级协调机制:有市一级的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设在市商委,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协调重大事项;部门间协调机制,由部门负责人协调相关政策;跨部门处室间协调机制,可随时协调解决具体问题。目前,北京市正在积极筹备成立全市物流行业协会,增加新的协调渠道。他们提出,规划统领,利益调整,理顺关系,形成政策的协调促进原则,保证了《规划》按进度推进。目前,设在顺义天竺的空港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计划开工,已同十几家企业签定了入园协议。通州物流产业园区于6月8日举行了基础设施奠基暨项目签约仪式。为拓宽融资渠道,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对金马驹物流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公司进行改制,采取政府宏观管理与企业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对园区开发建设,已有4家知名企业入园,另有6家达成合作意向。 企业:成长迅速

关于传统建筑对中国现代建筑所具有的借鉴意义的调查报告以凤凰古城吊脚楼为例-

关于传统建筑对中国现代建筑所具有的借 鉴意义的调查报告 —以凤凰古镇吊脚楼为例 摘要:湘西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建筑因其具有生态的功能性、形式的艺术性及文化的多样性的特征,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从实地考察、资料调研入手,探究凤凰古镇吊脚楼的特性及其形成,期望对中国现代建筑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凤凰吊脚楼建筑特色影响调查报告 Abstract: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houses on stilts on the two river banks of the ancient city Fenghuang in western Hunan is well worth academic study because of its ecological function, art forms and cultural diversity. Based on field trips and data researches, we explore the reason why houses on stilts have such unique features in order that the result may have a good influence on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he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al Key words: Fenghuang County; houses on stilts; Architectural features; influence; survey 前言: 受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文明的建筑和建设中,大量可见的是反映“天人合一”思想的建筑理念,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大量的建筑布局中,充分考虑当地地质、地理、地貌的特点,城墙不一定是方的,轴线不一定是直线,自由的外在形式下面是富于哲理的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建筑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等级制度。从唐长安到元大都至明清北京城,《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都市形制达到了完善的境地,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和宗法礼制。 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近代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这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揭开新中国建筑发展新篇章开始,到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中国建筑创作经历了从现代建筑的短暂自发延续到民族形式的主观追求、建筑技术的革新与社会主义建筑新风格探索、改革开放与繁荣建筑创作、空前高速发展与奥运建筑等几个历史阶段。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在建造过程中和设计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加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显著。但是,中国的建筑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不少问题。

对中国现代建筑的认识

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锋 当我们讨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这一论题时,相信许多人心怀疑虑:"中国是否有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借用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中国的情况,至少,第一以"建筑大师的杰作"作为衡量尺码,第二以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轰轰烈烈发展的历史作为参照。假如我们打破这种习以为常的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史观的思维定势,不是以西方体系作为参照,转而将目光放在中国建筑发展自身,我们蓦然发现,无论在近代还是在当代,中国均有自己的优秀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中国也有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明晰的轨迹。 一次大战之后,以格罗皮乌斯及其同事在包豪斯的教学和设计实践为标志,并以勒?柯布西耶在法国的建筑活动为另一标志,在德国、法国、荷兰乃至俄国,先锋派们的建筑设计实验导致各种现代建筑成果层出不穷,1925年前后,现代建筑运动已达到蓬勃发展的势头,并经此席卷整个欧洲,同时逐渐影响世界各地,包括亚洲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 1930年前后的中国建筑界有两点史实十分清楚。其一,在上海、天津、南京、武汉、青岛,以及在日本人侵占的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出现了现代建筑式样,或称"摩登式"、"现代风格"、"万国式"、"国际式"、艺术装饰风格、日本摩登等,其中包含有为数不多但较纯粹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其二,西方现代建筑文化及思想通过报刊杂志、建筑师的交流、建筑教育等方式在中国广为传播。这说明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在其肇端初始就已波及到中国,并产生效应,中国近代建筑界与世界建筑发展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联系。 一、现代风格的诞生 作为远东最大的贸易、金融、工业都市以及对外通商的窗口城市,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现代风格的建筑最早正是在这里诞生。1929年9月5日,沙逊大厦在上海外滩南京路口落成,由具有雄厚的设计实力,二三十年代称雄上海的最大设计机构公和洋行(Palmer&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即今香港"巴马丹拿事务所")设计,大厦10(局部13层),塔顶高77m,平面为A字型。钢框架结构,顶部设有19m高的金字塔形铜屋顶。从其形式来说,尽管与我们今天从历史书上看到的世纪初年的世界最高摩天楼--美国芝加哥蒙 特格美力公司大楼(Headquarters of Montogomery Ward,1900年建)形象何其相似,但20年代末在复古主义及折衷主义盛行的上海建成无疑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它体型轮廓线类似蒙特格美力向上逐渐收缩,腰部及檐口部位仍然有几何图案装饰,整体姿态尚未走出复古式样,但与周围沉重的西洋古典建筑相比,无论体型、构图,还是装饰细部已有大幅度简化,给人清新挺拔的现代感。沙逊大厦的建成标志着现代思潮的开端,它拉开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现代建筑设计的帷幕。

中国九大现代建筑(一)

m 香港中银大厦 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开始营业,历时六年有余,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绑缚”着的局促土地。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这就是如今315米的主要原因之一。 楼高加上当地台风季节强劲的风力,使得建筑物的结构系统需要非比寻常的解决方式,结构工程师罗伯森,这位enr杂志1989年的风云人物,向贝氏建议采用合成的超强结构体,即以钢组构成盒状,内灌注混凝土,以之作为抗风力暨承重的主干。 仔细观察中银大厦,会发现许多贝氏作品惯用的设计,以平面为例,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至于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马德里大厦,马德里大厦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边的分割,分析其组合,乃系两个平等四边形的变化。 中银大厦整栋大楼以三楼营业厅,17楼高级职员专用餐厅兼宴客厅与顶端70层的“七重厅”等处最受瞩目。 两层楼高的营业空间恢宏,以石材为室内主要建材更增加其气派,位在该层中央直达第17楼的内庭,其在询问服务台上方的天花处形成一个金字塔,令人联想到巴黎罗浮宫整建案的设计,同样是金字塔造型,两者有着不同的空间意义,罗浮宫一案是由玻璃形成一个罩覆的实体空间,中银大厦是在一个实体空间中塑出虚负的空间。贝氏极为知名的华盛顿艺廊东厢,在东西两廊间的广场,有数个小金字塔错落地分布在喷泉,这些小金字塔是以其雕塑性来丰富景观代间,同时为两廊之间的地下通道采光,若追根究底贝氏采用的最早之金字塔造型,是拟建于剑桥的肯尼迪纪念图书馆,该案因为基地未获解决而夭折,这四个案子的金字塔尺度大为殊异,唯一共同点是皆具有采光的功能。 17楼是第一个有斜面屋顶的楼屋,斜面达7层楼高,在北侧的休闲厅,透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以俯看到营业大厅,空间的流畅性在此再现得淋漓尽致。第七十楼的“七重厅”是举办盛大宴会的场所,大厅中有张可坐24人的大桌,两侧有数组沙发,南侧是备餐间,储藏室及男、女厕所,整层就是一个大房间,加上高斜的玻璃屋顶,尺度巨伟,通常建物的顶屋是机械房,贝氏却将香港中银大厦机械房安排在第六十九层,在其上层创造一个充满阳光的玻璃厅,引进阳光,引进风光,将人们对空间的感觉引进至高的层次,令人衷心地佩服建筑师的气魄,这是贝氏一贯的设计手法——结合阳光与空间。 玻璃帷幕墙需要定期清洗,中银大厦的造型独特,清洁维护需要特殊的设计配合,因为建筑物没有平台,清洁工作台得储藏在第十八、三十一、四十四与六十九楼的机械房内,操作时,工作台得由特别设计的窗门出入,斜面的部分,与喷泉地大厦的方法相同,在斜面周边设计轨道以架设工作台,受大斜撑构体的影响,垂直的窗棂不是连续的,工作台的挂勾特别加长以增加安全性,一幢建筑施工完成并不意味结束,日久天长的维护工作随着业主迁入而开始,建筑师有责任藉着良好的设计为业主考虑,中银大厦是一个典范。 中银大厦有个三层楼高的石质墩座其上是玻璃帷幕墙楼层,这点是贝氏作品的特例,通常贝氏设计的高楼,由底至顶通体只有一个建材,墩座是因应基地的斜坡而设计,同时希望藉着厚重的石材,增强稳定的感觉,墩座部分的窗框呈“冂”形,在窗底加一横石,而非四边连续呈口字形,相同的窗框出现在好莱坞的艺人经纪中心;石柱顶端的四方菱形白色石饰,则可在巴黎的罗浮宫整建与北京香山饭店见到;第十七楼与七十楼的遮阳设施,同样地曾用在华盛顿国家艺廊东厢与达拉斯梅耶生音乐厅;大厦南大门两侧的灯座,使人想到了台中东海大学校区内的类似设计,这些“似曾相识”的建筑语汇与元素乃是经过历练的设计结晶,凡能经得起考验的,就是历久弥新的设计,这就是贝氏作品隽永的原因。

中国现代建筑调研报告

中国现代建筑调研报告 一,对现代景观建筑的了解和分析(建外SOHO,鸟巢,国家大剧院,天安门广场,798艺术街区等) 由日本著名建筑师设计的建外SOHO,是一组通体透 明的建筑群,风格简洁明朗,然而走进里面,才遇见建筑 师对细节的偏执: 弧形和直线的走道容许不同角度的风景;每栋建筑 以不同角度站立;暴露在外的地底网球场懂得表达空间; 开放式的落地窗,三楼的私家走道,住客能看人也被看, 同时保持着一种安全的距离; 建外SOHO开放的空间和设计风格在北京是独一无 二的,她甚至将成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她不是定位在步行街的商业区,像王府井,但是她有着和王府井一样的拥嚷和繁华的街市;她不是封闭的公寓住宅,但是你依然能够在自己的平台闲庭信步。” 鸟巢即国家体运场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 内,国家体育场造型呈双曲面马鞍形,形成体育 场整个的鸟巢造型。整体的空间结构新颖,建筑 和结构浑然一体,独特,美观,具有很强的震撼 力和视觉冲击力。。 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中心天安门广场的西 侧,长安街以南,有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 侧的长廊,人工湖和绿地组成。 国家大剧院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形,整个建筑 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人们需经过水下通道进入演 出大厅。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 统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国家大剧院外围的人工湖在冬天时湖面结冰,本地公民和游客可以在上面溜冰(但最终没有实施),同时人们在大剧院内时可以看到外面的水,感觉人的上空有一圈光环。

人工湖外又设有很多绿化带,形成了一个休闲文化广场。人工湖内的水采用分格设计,分格设计即便于检修,又能够节约用水,还有利于安全。每一格相对独立但外观上保持整体一致性。 为了保证水池的水“冬天不结冰,夏天不长藻”采用了一套称作“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控制”的水循环系统。 天安门广场是北京的中心地带,是世界上最大的城 市中心广场。广场北起天安门,南至正阳门,东面是中国 历史博物馆,西面则是人民大会堂。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 英雄纪念碑和庄严肃穆的毛主席纪念堂。整个广场宏伟壮 观,整齐对称,气势磅礴。这些宏伟的建筑于天安门浑然 一体构成了天安门广场,成为北京的一大胜景。 798艺术街区位于北京的东北角,是一个 以上个世纪50年代建成的工厂命名的艺术区,它 原为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 随着北京城区的发展,798厂等这样的企业 也面临着拆迁的命运,因此进驻了大批的艺术家,包括设计、出版、展示、演出、艺术家工作室等文化行业,也包括精品家居、时装、酒吧、餐饮、蛋糕等服务性行业。在对原有的历史文化遗留进行保护的前提下,他们将原有的工业厂房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改造,带来的是对于建筑和生活方式的创造性的理解。这些空置厂房经他们改造后本身成为新的建筑作品。 艺术家和文化机构进驻后,成规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厂房,逐渐发展成为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各种空间的聚合,形成了具有国际化色彩的“LOFT生活方式”,引起了相当程度的关注。 以798厂为主的厂区的建筑风格简练朴实,讲求功能。巨大的现浇架构和明亮的天窗为其他建筑所少见。精致的造型,就很好的体现艺术与文化的结合,丰富着798的文化内涵。 国家图书馆是座现代化数字图书 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中文文献收藏基 地,同时也是国内最先进的信息网络服务 基地。二期新馆位居世界第三大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在设计上体现 了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二期新馆 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水平伸展的体态和

浅谈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

浅谈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 一、可持续性建筑的提出背景 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得的物质原料中有50%以上用来建造各种类型的建筑及其附属设施,这些建筑又消耗了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能源的40%。而与建筑业有关的环境污染占环境总污染的34%。这些数据结果足以说明,作为现代支柱产业的建筑业是环境污染的“大户”,对自然生态平衡存在较大的破坏作用。因此如何协调建筑质量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有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可持续性建筑的定义 可持续性建筑实际上也叫做生态建筑。它的定义是在1987年的联合国《蒙特利尔协议》上提出来的,但真正受到世界范围内众多国家饿重视还是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地球峰会召开之后的事。 可持续性建筑的一般性定义是:“一种开发模式,既可以满足我们这一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他们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它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四点: 1、尽可能使用天然材料; 2、尽可能使用天然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3、采用节能技术和防止污染措施; 4、建造地远离污染源。 对于可持续性建筑的质量评估标准分为: 1、在生理生态方面有广泛的开敞性; 2、采用无害无污,可以自然降解的环保型建筑材料; 3、按生态经济开放式闭合循环的原理作无废无污的生态工程设计; 4、有合理的立体绿化,能有利于保护,稳定周遍地域的生态; 5、利用清洁能源,降低建筑的运转能耗,提高自养水平; 6、富有生态文化及艺术内涵。 三、中国建筑的现状和国外可持续性建筑的技术应用 实际上,可持续性建筑这一概念中的“可持续”主要包括能源可持续、环境可持续和生态可持续。而能源可持续问题是三个问题中最为突出的,它包括了能源节约,能源替代和能源回收三个问题。 (一)能源节约 据了解,我国既有的城乡建筑中,98%为高能耗建筑,新建住宅中,也只有5%符合现阶段的节能标准。这导致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高达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建筑能耗的3倍左右。在建筑能耗中,空调又是“能耗大户”,夏季城市电能消耗的40%都用在空调上。但这种状况不是不能改变,事实上,在建筑能耗中,空调制冷用电有巨大节能空间。有专业人士算了一笔账:按现有建筑建设规模和增速,到2020年,全国制冷电力高峰负荷将会翻两番,即达到约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的满负荷电力,为了满足空调制冷的高峰负荷,电力建设总投资共约需1.4万亿元,这是个十分惊人的数字。如此以建电站应付高峰用电需求,是很不经济的。但如果应用已经成熟的节能住宅技术,给住宅穿上一层“棉袄”,冬夏两季所用空调的耗电量就会大幅减少,住宅总能耗可减少一半以上。 再有就是水资源的节约问题。很久以来,水都被人们看作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物质;然而,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水量需求呈直线增长,水荒初现端倪;另一方面,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质型缺水更加突出。因此,事实让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水,从而,水终于以一种资源的身份被提出来。 然而在我国,目前的供水形式就非常不科学,非常不可取——无论是居民饮用水或家庭洗衣、冲厕用水还是交通、绿化、环卫等市政用水,绝大多数都是一管到底,等质供应。并且在众多的给排水工艺上都没有做节水措施,这实质上是对水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 如果将供水系统按照不同水质的需求分为:生活饮用水系统和杂用水系统,再对供水环节进

成都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概况

成都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概况 一、物流发展区位优势明显 从国家区域定位来看,成都是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三中心、两枢纽”(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和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地处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点,为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物流业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良好条件。从国家区域物流发展定位来看,成都是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37个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之一、3个西南物流区域中心城市之一、29个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之一,是“3纵5横”全国骨干流通大通道中西线呼昆流通大通道的4个支点城市之一,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打造成都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从四川区域物流发展定位来看,根据《四川省物流园区发展规划(2014-2020)》和《四川省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5-2020年)》,成都是四川省唯一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是全省物流园区规划布局和物流空间布局中的“一核”,是全省物流主枢纽和核心增长极。这为成都更好发挥物流枢纽节点作用、推进物流业转型升级、实施物流区域合作、提升物流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区域物流市场需求旺盛 成都物流业市场直接辐射西南6省市区;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互联互通战略,加强与沿海沿边城市开展物流区域合作:通过与上海、宁波合作联通日本、韩国市场,通过与厦门合作联通台湾市场,通过与深圳合作联通香港、澳门市场,通过与昆明、南宁合作联通东南亚市场,通过打造蓉欧快铁等五定班列联通中亚和欧洲市场,成都枢纽中转集散功能不断提升、枢纽地位不断巩固。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物流需求来看,成都正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聚群集聚发展、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快国际化步伐,这就要求成都物流业加快发展、培育新型物流业态、提升现代物流国际化水平。 三、物流产业发展提速增效 作为四川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之一,成都现代物流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效益不断提升。近年来,成都市现代物流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率进一步下降,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2014年物流业增加值达768.93亿元,比2009年增长2.51倍,年均增长25.9%,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9 年的6.8%提高到2014年的7.65%。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36907亿元,比2009年增长2.33倍,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23.5%。物流集中发展区物流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对全市物流业发展贡献率较大,物流领域投资效益边际

关于美丽中国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美丽中国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我国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任务艰巨,提出“人定胜天”“向自然界开战”等口号。随着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环境保护提上议程,我国于20xx年召开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20世纪xx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与深入,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生态与环境问题更为凸显,20xx年我国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上世纪xx年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全世界的共识,我国也深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党的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大则正式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奋斗目标之一。这是在反思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扬弃旧的工业文明理念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我国环保部门从20xx年起开始制定《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制定了“节能之星”门窗的严格技术标准;法国米其林集团投资15亿美元在中国启动高性能子午线轮胎环保

搬迁改造及扩展项目,进行节能绿色轮胎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节油的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对策与建议 当前,建设“美丽中国”重在选好关键点,抓好着力点, 解决好突出问题,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力争5年左右取得美丽中国建设的阶段性成就。 ⒈构建绿色GDP与生态GEP结合的干部综合考评指标体系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资源、环境、生态纳入经济社 会发展评价体系。建议有关部门逐步构建“绿色转向,分类 评估”的干部综合考评指标体系,根据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 主体功能区战略定位,对资源状况、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而不同的指标间可以等量转换,便于 统一评估绩效。一方面完善绿色GDP干部指标考核体系,将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从GDP 中扣除。一方面构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ion,简称GEP)考评指标体系,把生态系统产生的效益总值纳入到生产总值中。 ⒉逐步健全生态文明法制体系 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法规立法的指导思想,完善自然资 源保护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有关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环境损害赔偿等方 面的法律法规。例如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对工业、机

2017年度旅游数据报告

中国旅游研究院、携程发布《2017出境旅游大数据报告》 中国日报3月1日电3月1日,中国旅游研究院、携程旅游集团联合发布《中国游客中国名片,消费升级品质旅游——2017 年中国出境旅游大数据报告》。双方专家团队基于全年旅游业数据,结合携程3亿会员以及业内规模最大的跟团游、自由行订单数据,对全年出境游情况和游客行为进行了全面监测。 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突破1.3亿人次,花费达1152.9亿美元,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出境旅游呈现“消费升级、品质旅游”的特征与趋势。选择升级型、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深度体验目的地的游客占比提升。出国目的也从观光购物转向享受海外优质生活环境和服务。出境旅游已成为衡量中国城市家庭和年轻人幸福度的一大标准。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旅游年”推动下,旅游合作更加紧密,跨越国境的旅行越来越便利。走出国门旅游,更像是“串门儿”,去别人的城市住上几天,换另一种生活方式。游客越来越强调对城市生活方式的体验,目的地则成为本地居民与游客共享的生活空间。中国游客就是行走的中国名片,丰富着世界对中国人和中国的认识。 一、1.3亿人次,花费1152.9亿美元,蝉联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 中国旅游研究院、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13051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7.0%。中国已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 国人出境旅游花了多少钱?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2017年我国国际旅游支出达1152.9亿美元,相比2016年1098亿美元增长5%。 在线旅游平台和手机端成为中国旅游者的首选。根据携程旅游集团的统计,每5个中国出境游客人中,就至少有1位是在携程上进行的预订。

总结的日本现代建筑特点

总结的日本现代建筑特点 2010-01-31 01:00 1.没有很明确室内外空间的分界,环境与建筑物互动,人类与自然界共存。 体现: 1)缘侧(中国的门廊,西方的灰空间),一旦下雨这种构建也能为人遮风避雨,也使建筑与大自然紧密连接 2)伊东丰雄的建筑 建筑师关注都市人的游牧文化,即现代家庭已经不再以家庭为中心除了家庭以外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空间,他希望创造公共空间给这些自由的个体。他运用管子将日光引进,镜子追随日光,从最高层将光线反射到一楼,继续延续户外空间。 3)安藤宗雄的建筑 光之教堂:光线是大自然的象征信徒在光的笼罩下与自然合二为一 2.呈现局部,并非面面俱到 有点像半木,取半为满的意思。 3.弹性 体现: 茶室,人们没有固定的位子,可以根据需要想做哪里坐那里,不像北欧那般硬性,在特定地方放置一把椅子,规定了人的活动空间。 4.禅意 1)不规则的设计符合日本的传统 比较欧洲巴洛克庭院,植物都修建成了集合圆形,因为欧洲人没办法向日本人一样随性,因为他们的文化中没有禅意。 日本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日本的自然条件,日本远离大陆,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海洋性气候明显,经常有突发的台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即使再美的事物也会因自然灾害的降临而瞬间消逝。这自然助长了日本人的无常感跟宿命感。他们知道再美的事物也只是一瞬的存在,都只是昙花一现。日本人爱樱花,但樱花的的花期只有七天,短暂易落,它的美是一种让人心醉更是心碎的凄凉的美。伤感的日本人,总是把它与人生苦短、世事无常联系起来。同时,大量的自然灾害使日本人感到生命的压抑、自身的渺小。台风、火山、地震这些自然灾害也因其不可征服而让日本人更加崇拜自然。这种无常感和孤寂感渗入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中,使人产生一种解脱和超越的渴望,正是在这里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与禅宗美学相逢了。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有着浓厚的自然本位的思想。禅宗也追求自然,让自然成为悟道的媒介,这也是禅宗容易被日本人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禅宗和神道教的融合嫁接使“日本的审美更趋向于禅的空寂与枯淡”(见叶渭渠《日本文明》)。“空寂”日语语义为幽闭,孤寂,贫困。这种禅宗影响下产生的空寂的审美倾向,对日本文化艺术各个领域影响深远,在诗歌领域表现为“余情”?在绘画领域表现为“留白”,在园林艺术领域表现为“空相”,在茶道表现为彻底的“无”。 枯山水 日本的园林艺术也深受禅宗影响。入宋、入元的日本禅僧以禅宗崇尚自然,喜爱山水的灵性,对园林浓缩天地的艺术形式有着特殊的情感。回国后,在禅寺庭院模仿杭州、苏州名园,陶冶性情,体会“物我一如”的禅境。梦窗疏石著《梦中的问答》中说“把庭院和修道分开的人不能称为真正的修道者。”室町时代开始,日本社会上有文化的阶层—朝廷贵族、禅宗僧侣,他们热爱造庭,认为山水庭院有助于参禅。在质朴、空灵、通透的庭院里吟咏禅诗,观赏园景。禅僧们大都擅长园林设计,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枯山水”造景艺术。 造园艺术的“枯山水”是在室町时代禅宗精神广为传播之后,从禅宗冥想的精神中构思出来,在禅的“空

中国现代建筑的优缺点

中国现代建筑的优缺点 中国现代建筑的优缺点 到20世纪20年代,新建筑运动进入高潮,其中以“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流传较广。促使中国现代建筑形成的客观原因有:随着市场上各种生产技术与生产材料的发展,给建筑业带来了各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建筑业不同模式的生产和经营方式,使得建筑业不断地以旧换新,不断地向前发展;结构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促进了人们对建筑业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也提高了人们对建筑物的功能有了各种新的要求;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建筑师们不得不给现代建筑物赋予各式各样的新功能;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口剧增,使得建筑学家们在构思建筑物的结构时不得不考虑建筑空间所能承 载的人从而现代房屋建造量急剧增长,楼层越来越高,建筑类型也不断增多。 1中国现代建筑的优点 1.1 重视建筑的使用功能 建筑的使用要求,如居住、饮食、娱乐、会议等各种活动对建筑的基本要求,是决定建筑形式的基本因素,建筑各房间的大小,相互间联系方式等等,都应该满足建筑的功能要求。现代建筑已不像古代建筑那样,在古代社会,人类居住等活动分化不细,建筑功能的发展也不是十分成熟,如中国古代木构架大屋顶式建筑形式几乎可以适用于当时所有功能的建筑:居住、办公。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的品质逐步提高,越来越注重于对生活的享受,所以现代的

建筑师们在建筑构思时必须考虑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要求,如:安全性、耐久性、实用性、抗震性,从而进行在已有的建筑中改进现代建筑的风格与功能。 1.2 现代建筑具有艺术和技术的双重性 现代建筑不仅讲究外观的优美,同时也注重技术的合理性。随着人们审美观的不断提高,现代建筑的外观已不同于古代建筑,不再只像宫殿、庙宇等。现代建筑比起古代建筑更善于根据地域文化、环境的不同而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新型建筑,其在结构技术上也表现出现代技术的高超性,如:美国建筑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是建筑与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它的成功在于建筑与环境浑然一体,分不出先有山林、溪水,后有别墅;还是先有别墅,后有溪水、山林;清华大学图书馆的设计师将已有建筑及环境特征作为新建筑的创作基础,建筑着眼于历史文脉的继承和总体的协调,平面形成对大礼堂的围合,体量高度控制在低于礼堂5m左右,将新馆、老管及礼堂构成了一个整体和谐的环境。 1.3 建筑空间是建筑的实质,是建筑设计师空间设计及其表现 建筑空间是人们人为的为了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主要要素与形式所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现代建筑不仅注重外观,而且更注重建筑空间内部的设计。随着人们对建筑空间内部的不同要求,现代建筑空间内部已出现不同于古老建筑

武汉近代建筑调研

中国近代建筑调研报告 武汉近代建筑——大陆坊 教学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土建学院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调研地点:汉口里份大陆坊 姓名:陈鑫 班级:建筑学0902班 学号:0120906220201 指导老师:赵彬 2012/10/31

摘要 大陆坊作为银行职员的高级公寓住所而被引进到汉,是汉口仅存的两处公寓式里分之一(另一个是大陆坊),出自中国建筑界泰斗庄俊先生之手。与以往其他类型的里分住宅相比,公寓式里分无论从立面处理到户型平面功能的组织都更具现代城市性的特征。本文就大陆坊的平面功能、立面处理手法以及建筑细部装饰等方面作出了调研。 关键词 大陆坊大陆银行公寓式里分庄俊 正文 一、概况 大陆坊,位于汉口扬子街与南京路之间,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912号,系私人银行“大陆银行”所建,是名大陆坊。 大陆银行由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庄俊设计;由李丽记营造厂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层数3层(转角4层);建成时间为1934年。朝扬子街口转角处为原银行营业处,另两面为3层,一层为商店,二、三层有阳台为住宅。朝南京路的商店曾经有一家武汉市著名的皮货店。 大陆坊是民国时的高档住宅区,一片的欧式建筑,透出一股旧时的贵族气息。最初,这里的住户多为银行高层职员、军官、生意人、医生等。1938年武汉沦陷后,曾经住过日本宪兵队。上世纪80年代,大陆坊在原先的基础上加盖一层,住户也急剧增加,部分墙面开始破损,木质楼梯的油漆逐渐剥落。1993年被武汉政府定为二级优秀历史建筑保护项目,并对大陆坊建筑进行了维护和装饰。 二、大陆坊总体布局、平面、立面处理分析 1、大陆坊西式多层住宅类型的引进正值汉口租界区内用地日趋紧张,同时又要满足银行高级职员的居住要求,集合化是住宅的必然趋势。因此,公寓式里分多利用良好区位地段的间隙建造,形成住区(见图三)。由于用地局促,大陆坊采用沿街式的总体布局形式,以获得良好的临街商业环境和便捷的居住条件。沿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