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近代建筑调研

合集下载

浅析汉口原租界区近代住宅建筑遗产保护李锋

浅析汉口原租界区近代住宅建筑遗产保护李锋

浅析汉口原租界区近代住宅建筑遗产保护李锋发布时间:2022-03-06T05:17:54.129Z 来源:《建筑模拟》2021年第12期作者:李锋[导读]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近代住宅建筑遗产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我国特殊的历史发展背景,租界区近代住宅建筑成为文化保护单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和艺术价值。

以汉口原租界区近代住宅建筑遗产为例,是现状遗存数量较大的的历史建筑群,其风格鲜明、形制典型,为近代中西风格住宅类建筑提供了较为广泛的参考。

鉴于此,在新时代下如何加强对汉口原租界区近代住宅建筑遗产的保护,成为现阶段维持文化建筑保护价值的重要课题。

本文基于其风貌特征、建筑形制、营造技术以及街巷空间等特征,提出相关保护策略,旨在为文物建筑的实际保护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武汉岸房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近代住宅建筑遗产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我国特殊的历史发展背景,租界区近代住宅建筑成为文化保护单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和艺术价值。

以汉口原租界区近代住宅建筑遗产为例,是现状遗存数量较大的的历史建筑群,其风格鲜明、形制典型,为近代中西风格住宅类建筑提供了较为广泛的参考。

鉴于此,在新时代下如何加强对汉口原租界区近代住宅建筑遗产的保护,成为现阶段维持文化建筑保护价值的重要课题。

本文基于其风貌特征、建筑形制、营造技术以及街巷空间等特征,提出相关保护策略,旨在为文物建筑的实际保护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汉口原租界区;近代住宅建筑;遗产保护前言汉口原租界区是武汉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依存,是近现代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组成部分之一。

该租界区近代建筑呈现沿江集中设置的特点,主要布局为在沿江区域设置仓库和货场,目的是便于水上运输和集散。

并沿江主干道建造大型公共建筑,租界区西侧为商业街,建造有银行、教堂、医院、学校、别墅、公馆、公寓等住宅。

充分体现近代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

浅析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

浅析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

浅析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是中国近代城市建筑的重要代表,它体现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里分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意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浅析。

一、历史背景在民国时期,武汉是中国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也是国内外商业集散地。

由于其地处长江上游,交通发达,商贸繁荣,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商人和使节前来定居和经商。

武汉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具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城市之一。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武汉的里分建筑应运而生。

里分建筑最初是为了满足外国人和华人华侨的居住需求而兴建的。

在这一时期,各国的使馆、贸易公司、银行等外国企业纷纷在武汉设立分支机构,在武汉的汉口、汉阳和武昌等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别墅、洋楼、商铺等西式建筑。

里分建筑在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了武汉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筑特点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在建筑风格上兼具中西合璧的特点。

它既吸收了西方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又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里分建筑的外观通常采用了欧洲建筑的立面形式,如拱廊、壁柱、尖顶等,同时在建筑结构和装饰上融入了中国的传统元素,如斗拱、雀替、雕花等,给人一种中西结合、兼容并蓄的感觉。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里分建筑多使用了砖木结构,这不仅符合中国的传统建筑材料,也具有较好的防火性能和耐久性。

里分建筑的室内装饰也十分考究,往往采用了精美的木雕、石雕、彩绘等工艺,塑造出了雅致的室内环境。

在功能上,里分建筑多为多层建筑,一楼一般是商铺或者办公场所,二楼以上则为居住空间。

这种设计既满足了商业场所的需要,又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

里分建筑在建筑风格、材料选择和功能设计等方面都体现了其独特的特点。

三、文化意义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里分建筑是武汉近代城市建筑的代表之一,是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史和建筑史的重要物质见证。

它记录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反映了外国在中国的影响和作用。

武汉民国民居建筑论文民居建筑论文建筑风格论文

武汉民国民居建筑论文民居建筑论文建筑风格论文

论文:浅析武汉民国民居建筑人们通常会从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来了解它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如同河南荥阳地坑窑洞民居,福建的土楼建筑,北京的胡同儿,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民居形态,这类民居形成于特定的历史历史时期,根据当时的技术,当地的气候和材料逐步形成,是我们现代城市个性魅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作为武汉这座城市特有的民居居住建筑形式—里份建筑,最能体现出武汉这座被称为“东方芝加哥”的城市的独特魅力。

近代里弄建筑的形成虽然只有区区一百年,与整个中国民居建筑的发展、形成、演变的过程相比,这像是一个很短的插曲。

但近代里弄却是在中国建筑历史上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和风格,它在上海产生,也被大量建造,其它典型的城市是武汉和天津,如果说建筑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体现,那么里份建筑最能体现武汉地方特色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它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传承文化的建筑形式、亲切宜人的人居环境、底层高密度的空间布置,都全面体现了汉派文化特有的风韵。

近年来,武汉市的旧城改造如火如荼,城市的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逐渐取代了老城区的地理位置。

那些处在城市中心繁华位置的老里份建筑也不可避免的被拆除掉,据1996年统计据1996年统计,武汉原有里份208条,至此仅剩140条,减少了68条;至1998年,仅仅两年时间,又有30条里份被拆除。

虽然早在1993年,武汉市政府便把大陆坊、江汉村、同兴里定为二级优秀历史建筑保护项目,但还有大量优秀里份没有进入保护行列,而成为被拆除的对象。

因此,里份建筑的保护与发展越来越称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上海旧城改造的愈演愈烈,尤其是近几年来上海“新天地”里弄开发性保护模式的成功,各种里弄的保护与更新更是发展迅速、遍地开花。

而与之对照的武汉里份建筑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武汉是中国内陆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武汉的地名中,“里”这个字眼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兴仁里、天兴里、新甲里、南城里“里”的概念最初是指民户居处,古来便有“比户相连列里以居”之说,乡里故里、里闾、里巷由此源之。

武汉市历史建筑价值分析

武汉市历史建筑价值分析

武汉市历史建筑价值分析摘要:根据所选武汉市历史建筑莲溪寺和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旧址(武昌实验小学)历史价值,评价方法,采取保护措施与开发方式。

关键字:莲溪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旧址,建筑风格,价值内涵,评价方法,利用方式。

一、历史建筑简介1、莲溪寺简介1.1、地理位置莲溪寺在武汉市武昌大东门外7.5公里的蟠龙山。

现位于雄楚大街一侧丁字桥附近。

1.2、寺院介绍该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为1.3万平方米,四周建有院墙。

寺院共分四进:入山门有一院落,院落东为祖堂,西为禅堂,中为弥陀殿。

从弥陀殿再进为大雄宝殿,最后一进为藏经楼,仓廪仓厨等附属建筑都在东边。

寺庙建筑分为正殿建筑和附属建筑两部分,总建筑面积6.120平方米。

正殿建筑有四重:首重为新山门和旧山门,由于楚雄大道的开通,该寺在近年内花了几十万元面南修建了新山门,山门上方是昌明方丈题写的“莲溪寺”三个鎏金大字,山门飞檐重棱;进新山门后,一条弧形的水泥路通向旧山门,路的旁边是菜地,右边是新修的一对直径约10米的人造放生池。

池内碧水清澈,鱼虫嬉戏;池边樟柏婆娑,鸟唱蝉鸣。

右侧池边,有一眼古井,直径约45厘米,井深丈余、井水伸手可及。

再右为新修的察房:旧山门在黄色的门额上镑刻着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该寺道明和尚亲笔书写的“莲溪寺”三个金色大字。

门额下方有两石狮相对而蹲,威风凛凛。

次重为弥勒殿,殿内端坐着一尊笑容可掬的弥勒金佛,守卫在两旁的是手执兵器、象貌威严的四大天王,背面为韦陀天将,东为斋堂,西为客堂。

旧山门与弥勒殿之间是一个约三平方米的天井,天井内莲叶摇曳,荷花飘香。

第三重为大雄宝殿,殿内正中有一高丈余的大铜佛,两侧各立有九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罗汉,另有一口形体庞大的铁钟和一面硕大无比的擂鼓置于两侧,更添几分庄严。

第四重是大彻堂,是女众打坐、念经的处所。

堂上是藏经楼,藏经阁藏有清廷御赐《大藏经》,颇为珍贵。

附属建筑分别建于正殿建筑的东西两侧,其东侧依次为客堂、伽蓝殿、地藏殿、玉观音堂、法堂(原方丈堂)、往生堂;西侧为祖堂、大悲殿、华严堂、延寿堂和察房。

简述武汉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策略研究

简述武汉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策略研究

简述武汉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策略研究在武汉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栋栋高楼拔地而起的同时,大量遗留于三镇早期繁华地段的近代历史建筑却如同风中残烛,历经岁月变迁,整体老化,已接近或超过设计寿命期,在城市化进程高潮的背景下面临着拆迁、改造的困境.将它们作为城市文脉、地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是急待解决的问题.1 武汉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策略武汉存留了众多珍贵的近代租界建筑和民居建筑,除少量具有特殊意义的优秀建筑成为供市民瞻仰、游览的场所外,绝大多数历史建筑因功能、外观和基础设施严重老化,迫切需要改造.改造的前提是使建筑的历史文脉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存,重要结构的改变降到最低限度,建筑容纳新功能,并使改造后的建筑可以复原,具有可逆性,再现建筑的昔日风采与辉煌.这种做法可以使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功能置换和经济发展等难题化解,将成为近代历史建筑重获新生,城市整体空间形态保护的新策略.1.1 汉口水塔保护与改造策略据武汉市志记载,上世纪初,随着城市密度增加,火灾发生频率也居高不下,损失惨重,消防设施由此孕育而生.汉口水塔建于1909年,地处中山大道,由英国设计师穆尔设计,广荣兴营造厂营造.建筑为砖结构,平面呈八边形,地上七层,地下设有水池,造型简约,体量挺拔.水塔当时隶属于商办既济水电公司水电厂,是汉口最高的建筑,集望,居住、办公等多种功能,既提前预报火灾的位置,又可供消防队补水.历史变迁,昔日最高的标志性建筑已被包围在佳丽广场、大洋百货等众多大体量现代建筑之中.尽管形态优美,色调古朴,线脚考究,毫不逊色于晚辈,但由于消防功能消失殆尽,汉口水塔也只能迎合繁华的商业区,扮演起蹩脚的买卖角色来:商业改造后的水塔外墙面粉刷的是与建筑红砖相近的红色涂料,配以白色的檐口、柱式、锁石、栏杆和多幅巨大的广告牌.加建部分的粗劣品质极大地降低了水塔的美学价值,远不能与建筑内部原有细部相比,令人叹息.水塔沿中山大道一侧的裙房被加建成一个四层的商贸城,建筑内部围绕中庭,设置一圈内廊式的零售店铺,由于没有相关的原平面资料,对水塔室内改造程度不得而知.但作为室内商业街,商贸城的容积率较小,交通流线不太便捷.另一侧的临街一层,分别租赁给珠宝店与美发店;二层租赁给一所美容院;三、四层则是美发店的员工宿舍和仓库;五层是大汉口商贸公司的办公楼,可空无一人;六层则是居民楼,被分隔成了好几户人家,狭小的空间超强度使用.由于水塔原有楼梯被封死,只有美发店内的一“曲径”通向电梯,公共的垂直交通极其不便,更无法登上七层和楼顶,体会望火情的场景.建筑二层以上的内部空间处于无保护、未经过改造状态,各个时期的木质、石质楼梯,绿油漆或石灰粉刷的墙面、木板隔墙都有.甚至可以透过没有玻璃、摇晃的木窗,看到晾衣绳上美发店的各色毛巾和居民废弃物,在二楼平台上所见犹如当年的万国旗迎风招展. 1.2 汉口胜利街原日本军官住宅保护与改造策略一幢原日本军官住宅,位于汉口胜利街(原日租界)256号,因其普通的建筑外型和建造背景,在珍贵的租界建筑群中稍显逊色,没有关于它的详细资料.这座两层的住宅楼建于20世纪初,是类似于townhouse的长条形集合住宅,沿袭了日式建筑结构并融合了附近租界欧式建筑的某些古典元素:砖木结构,红砖砌成的墙体并用水泥勾缝,拱形的门窗框架再配以木质门窗,红瓦铺成的坡屋顶略有褪色.一排法国梧桐依偎在小楼外一圈低矮的红砖墙边,郁郁葱葱的树荫撒满整条幽静的街道,抛开那段屈辱的历史,此建筑,此景致在武汉秋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优雅可爱(图1).1945年以前,此楼是日本军官的官邸,是当时的高档住宅;1945年以后,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普通市民开始入住,如今建筑的右部被私人购入,改造为在汉颇有名气,吸引了不少名流前来光顾的武汉莉莉周花园餐厅,成为武汉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较为成功案例之一.三位年轻、从事艺术工作的女性,买下建筑的1/3的房产后,对其改造极为谨慎,一层营业,二层仍在修缮之中(图2).一层的细致改造使大多数新材料镶嵌在细微的改动中难以辨别.专业人员除掉围墙,将建筑直接面向街道,沿街立面的一楼旧式木窗被置换成透明玻璃,上面加上遮阳雨棚,门口两株法国梧桐的投影投射在斑驳的砖墙上,刻画出昔日风采.入口设在建筑的右面,在栽满鲜花的小院中增设建筑内部没有的西式吧台、茶座和电视,室内结构并未因商业改造与经营而遭到破坏,只因功能需求适当地增加了一些隔断和卫生设施.花园餐厅的室内维持原有风格:壁炉、灯具、老电话、老家具……,配上中式的室内装饰(图3),还巧妙地插入一个徽派民居式小天井——传统和现代和谐地融为一体,又将原日本军官住宅的殖民色彩变成了原汁原味的中国情怀.这种有意识、有计划的改造,将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商业经营相融合,虽在过程中存有遗憾之处,但业主强调将日本帝国主义所遗留的建筑,在保护的前提下加以改造,变成为国人所用的民族风格,彰显爱国情怀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更具现实意义的是探索出一条近代历史建筑通过民间投资,功能置换,低成本高回报的保护与改造思路.2 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策略同为近代历史建筑,著名的汉口水塔和胜利街一普通的原日本军官住宅的生存现状反差较大,两案例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保护与改造策略产生的不同结果.2.1 保护与改造的定位问题对于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的定位,涉及到产权、功能置换等多方面问题.首先,大部分近代历史建筑的产权属于国家,政府依法将历史建筑经营权转让给有关单位或个人,由两者共同负责建筑外立面、室内的装修与维护;某些普通近代建筑则可将产权转让给个人,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根据业主意愿对其进行改造.以上两种方式从侧面影响近代历史建筑保护和改造品质:一般而言,承租方由于只享有短期使用权而不拥有产权,追求短期商业利益往往会影响历史建筑原貌的维护,甚至会破坏其历史价值;而产权转让后的使用者享有产权,投资通常具备理性的中长期规划,将更珍视和发掘建筑的文化价值.其次,随着新功能的置换,建筑形式的改变无法避免.改造前的准确定位保证了对原有建筑的最大限度保护,利用近代历史建筑的原有空间,增设满足现代办公建筑、餐厅、艺术馆或商业建筑使用的设施外,实现对原有空间的动态保存.2.2 历史文脉武汉近代历史建筑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中国的真实写照,又能反映工匠的建造工艺.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雨沧桑,近代历史建筑有着普通建筑所没有的珍贵的历史底蕴,封尘着人们的老故事、老感情.改造不仅带来新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也使得普通百姓的回忆找到归宿.尊重原有的历史文脉,考虑建筑与地域历史文化背景的关联性,是赋予旧建筑新寓意的前提.在改造过程中,不仅应注意保持外立面的历史沧桑感,更应注重建筑内部某些反映时代特征的细节,比如古老的灯饰,老式的电话,考究的家具和壁炉等小的用具,通过这些日常的生息劳作用品与建筑建立唇齿相依关系的细微之处再现近代历史建筑植根的具体时间和空间,是能用视觉和触觉捕捉的体验.2.3 外观与内部开发性改造从文物保护角度,当代人没有权力篡改近代历史建筑的原貌,英国著名建筑师莫里斯曾说:“这些建筑不仅仅属于我们,它们曾经属于我们的祖先,并将属于我们的子孙,……从任何意义上谈它们都不是可由我们任意处置的财产,我们不过是我们后代的托管人而已.”近代历史建筑的使用者或所有者已不能简单地被看做是不动产的继承者和所有者,他们同时还是国家文化遗产的托管人.同样,他们的建筑也不能被简单地视为商品,个人经济利益必须遵从公共利益!近代历史建筑的改造必须能反映建筑的精髓,整体考虑建筑风格的和谐性和历史感,采用与建筑的建造时期相近的材料和工艺,避免不协调效果.对建筑立面的破坏性清洗和修复不可取,尽可能维持一或两个以上的原主立面,避免改动楼梯、结构柱等要素.并尽量提供更为合理的抗震、防火标准,符合无障碍设计标准以及设法增添卫生设备等,使建筑在较长的时间内具有适应性.现有非破坏性清洗和修复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还是交给后人解决.3 结语武汉高速的城市建设,对如何处理新旧建筑关系提出了挑战.在此背景下,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造是实现城市整体空间形态保护,文化价值延续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而且,更具现实意义的是在不破坏城市肌理和城市文脉的条件下,它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牌形象,与我国所推崇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不谋而合,具有相当的市场潜力.。

湖北近代建筑影响下的“变”

湖北近代建筑影响下的“变”

浅析湖北近代建筑影响下的“变”摘要:湖北近代的发展历史,使传统的城市规划、文化、建筑风格与评定、观念以及研究方法都发生了一些转变。

然而也正是这些“变”,对湖北今天的特色营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就此对湖北近代建筑的现实意义做了简短分析,来加强人们对湖北近代建筑的保护和利用。

关键词:经典;转型;传统与现代;语言符号;特色营造;保护利用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020-02一、湖北近代建筑的形成及其现实意义湖北近代建筑,是指在湖北近代社会发展时期(1840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1861年汉口开埠以来,受西方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建筑及其外部历史空间环境。

作为近代工业,近代教育,近代军事的中心,湖北在近代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跌宕起伏的历史狂潮中,湖北近代建筑无声的记录着湖北近代社会和城市的沧桑历程,犹如多姿多彩的建筑与城市画卷,展现了湖北地狱文化的独特魅力。

众多学者在研究近代的建筑史时,总喜欢以湖北近代建筑为代表,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记录,最终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用近代建筑的发展史来批判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或者来反映近代湖北的屈辱发展史和人民的疾苦;有的则提取其精华来促进现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发展……结论是不尽相同,而本文则在前人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挖掘,来分析其影响下的“变”,从而来证明湖北近代建筑的现实意义。

二、湖北近代建筑的类型以及促进城市的转变为了适应殖民者的需要,湖北近代的殖民建筑形成了多种类型并存的局面:(1)殖民者在租界区开展市镇建设,陆续建造的各类建筑:领事馆(如汉口英国领事馆,武昌瑞典领事馆等),银行(汇丰银行,汉口大清银行等)洋行(立兴洋行,惠罗公司等)教堂,饭店,俱乐部,工业以及住宅等建筑。

(2)外国教会势力的扩张,修建的教堂,学校,医院,育婴堂等。

(3)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兴办的工厂,办公楼,学堂等建筑。

近代历史论文:城市文化传承视角下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思考_以武汉近代历史居住建筑为例

近代历史论文:城市文化传承视角下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思考_以武汉近代历史居住建筑为例

65●观点摘 要:近代历史民居记载了大量的城市历史文化信息。

他们是不可复得的文化载体,代表着城市的品位与厚重。

本文以武汉近代历史民居为例,探讨了武汉历史民居的类型、形成发展以及保护策略和方法。

关注当今城市在快速建设中体现传统文脉延续,创造整体和谐、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环境。

关键词:城市文脉;武汉民居;历史Abstract: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recorded history and culture information on the Historical residence buildings. These respresent the city taste. This article take the recent history of residential areas in Wuhan, for example, and disscuss the type, formation and the the messure of the preservation. Concerned abou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day’s cities continue to reflect the traditional context and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Keywords: urban context;Wuhan civilianresidences;history中图分类号:TU-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0422(2010)11-0065-04“以前做馒头,大师傅将老酵揉进去面粉才能发酵。

我觉得城市的历史以及我们今天的城市文化和这个是一个道理。

城市历史就是这堆老酵,我们新和起来的面粉如果没有经过发酵的话,这个面粉是僵硬的。

但是如果把老酵加进去,发出来的面团才会又香又软。

武汉市历史建筑资源调查与活化利用研究

武汉市历史建筑资源调查与活化利用研究

0 引言做好历史建筑资源调查与活化利用工作,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城市风貌特色、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市历史悠久,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义爆发,武汉成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

武汉曾是民国时期的第四大城市,而中国洋务运动的根据地也在此。

优秀历史建筑资源是武汉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武汉正在迈出复兴大武汉的建设步伐,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是复兴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因此,对武汉市历史建筑资源进行调查研究,摸清武汉市现存历史建筑资源情况,可以为武汉市历史建筑资源活化利用工作提供原始数据。

1 武汉市历史建筑资源概念界定1.1 历史建筑定义历史建筑是指市、县级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布的具有历史价值和一定保护价值的独特建筑物和构筑物,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或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单体性的建筑物和构筑物[1]。

“历史建筑”是我国对传统建(构)筑物的一种法定概念,与文物建筑相区别。

1.2 历史建筑资源概念历史建筑资源是指那些未被政府保护起来的(未被挂牌)且具有潜在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社会文化价值等特殊价值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历史建筑资摘要 保护好优秀的历史建筑资源对于保存城市历史文脉、反映社会发展历史、营造城市的独特意象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以武汉市为调查对象,探究历史建筑资源的调查方法。

通过对武汉市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及东湖风景区内建造年份在50年以上的建筑进行实地走访调查,较为全面地掌握了武汉市现存的有潜在价值的历史建筑资源的整体数量、分布情况、保存现状、历史文化价值、建造年代、建筑结构类型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建立优秀历史建筑资源价值评价体系,并提出历史建筑资源的活化利用策略。

关键词 历史建筑资源;活化利用;价值评价体系;历史建筑中图分类号 TU-87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4.02.49Abstract Protecting the excellent historical building resources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reserving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city, reflecting the histo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reating the unique image of the city. This paper takes Wuhan City as the object to explore the survey methods of historical building resources. Through field visit survey on the buildings with more than 50 years of construction history in Jiang’an district, Jianghan district, Qiaokou district, Hanyang district, Wuchang district, Qingshan district and Donghu scenic area in Wuhan, the information, including the overall number, distribution, preservation stat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building years, and building structure type, etc., of the historical building resources with potential value in Wuhan is comprehensively grasped. On this basis, an excellent historical building resources value evaluation system is established, and the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strategies of historical building resources are put forward.Key words historical building resources;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value evaluation system; historical buildings作者简介:张郝妮(1999—),女,研究方向: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通信作者:段翔(1969—),男,教授,研究方向: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作者单位:武汉轻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武汉市历史建筑资源调查与活化利用研究Study on the Investigation,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Historical Building Resources in Wuhan City张郝妮 段 翔 毛智添Zhang Haoni, Duan Xiang, Mao Zhitian源同样承载了一代人、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建筑调研报告
武汉近代建筑——大陆坊
教学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土建学院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调研地点:汉口里份大陆坊
姓名:陈鑫
班级:建筑学0902班
学号:0120906220201
指导老师:赵彬
2012/10/31
摘要
大陆坊作为银行职员的高级公寓住所而被引进到汉,是汉口仅存的两处公寓式里分之一(另一个是大陆坊),出自中国建筑界泰斗庄俊先生之手。

与以往其他类型的里分住宅相比,公寓式里分无论从立面处理到户型平面功能的组织都更具现代城市性的特征。

本文就大陆坊的平面功能、立面处理手法以及建筑细部装饰等方面作出了调研。

关键词
大陆坊大陆银行公寓式里分庄俊
正文
一、概况
大陆坊,位于汉口扬子街与南京路之间,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912号,系私人银行“大陆银行”所建,是名大陆坊。

大陆银行由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庄俊设计;由李丽记营造厂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层数3层(转角4层);建成时间为1934年。

朝扬子街口转角处为原银行营业处,另两面为3层,一层为商店,二、三层有阳台为住宅。

朝南京路的商店曾经有一家武汉市著名的皮货店。

大陆坊是民国时的高档住宅区,一片的欧式建筑,透出一股旧时的贵族气息。

最初,这里的住户多为银行高层职员、军官、生意人、医生等。

1938年武汉沦陷后,曾经住过日本宪兵队。

上世纪80年代,大陆坊在原先的基础上加盖一层,住户也急剧增加,部分墙面开始破损,木质楼梯的油漆逐渐剥落。

1993年被武汉政府定为二级优秀历史建筑保护项目,并对大陆坊建筑进行了维护和装饰。

二、大陆坊总体布局、平面、立面处理分析
1、大陆坊西式多层住宅类型的引进正值汉口租界区内用地日趋紧张,同时又要满足银行高级职员的居住要求,集合化是住宅的必然趋势。

因此,公寓式里分多利用良好区位地段的间隙建造,形成住区(见图三)。

由于用地局促,大陆坊采用沿街式的总体布局形式,以获得良好的临街商业环境和便捷的居住条件。

沿街
式的布局以主巷型的
交通方式将公寓与临
街的商住建筑分离开,
并分别在南京路与扬
子路口设有出入口,使
主巷与城市道路相连。

如此简单有效的布局
方式使大陆坊这种公
寓式里分,虽身处闹
市,但仍可独享一份安
宁的居住境。

沿街式布
局是中国传统街屋
的主要布局方式,在近图三:大陆坊鸟瞰
代出现于天津里巷和汉口里分住区的布局中,一般在紧邻城市道路的两侧,或街区中狭长的用地范围内。

这类住区的规模不大,主要由两排住宅沿之间的主巷呈线性布置,这种类型在汉口还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主巷型里分住区,如同兴里和江汉村。

2、大陆坊公寓型里分之特
征:
(1)“内外有别”的立面
处理手法
作为临街商业建筑的
一部分,设计师分别对公寓
建筑临城市道路的立面和背
街处的立面运用了截然不同
的处理手法。

除了“内外”
立面材质的变化外,公寓式
里分的临街面则多采用公共
建筑的三段式的处理手法,
运用大尺度的壁柱作为竖向
装饰构件,加之厚重的檐口
线脚的横向装饰,形成大气
庄严的城市界面。

大陆坊临街商住楼则采
用了典型的三段式立面,底
层石材贴面,二层以上墙面
为红砖清水墙,窗间壁柱粉
白色,红白相间,红色的砖
墙又与内部高级公寓的材质
取得呼应(见图四、五)
图四:大陆坊沿中山大道城市界

图五:大陆坊沿街及住宅立面图
大陆坊背街立面设计手法是把楼梯间
作为立面设计的重点,将其内收并处理成
弧面造型,两边有圆形(大陆坊为正八边
形窗)相协调其余外墙部分均为红色清水
砖墙(见图六手绘)
(2)“由分到合”的竖向交通核心
大陆坊的联排西式里分采用的是一间半的
平面布局方式,半间为交通空间,每两个
单元对称布置,因此从平面图上看,交通
部分已相对集中布置。

在实际使用时,由
于居住户数较多,该住宅已采用了逐层分
户的方式,形成了类似“一梯一户”的竖
向叠拼式住宅样式。

但是从一户一栋的设
计初衷来看,每栋楼梯仍属户内交通,因
此还是分户设置。

(见图七)。

(3)“两厅分立,厅室有别”的平面功能
布置图六:大陆坊住宅立面单元由于民国政府大力推行“新生活运动”的文化渊源,西式的生活方式作为“新生活”的重要参考标准,逐渐受到城市中产阶级的追捧,并成为社会身份的象征。

大陆坊作为银行职员的高级住宅,其平面布置完全采用了西式住宅样式,强调空间的功能性,餐厅开始独立于客厅设置。

(见图七)
图七:大陆坊一层平面(色块部分为竖向交通空间))
出现了新型的生活空间,如卧室内的卫生间、浴室等。

客厅和餐厅等户内公共空间又成为了户内的交通组织空间,避免了卧室间相互穿套的情况,也使厅与卧室之间明确的分离开。

大陆坊的设计之初希望利用不同楼层来区分平面功能,一层设置客厅与餐厅,二楼为卧室。

三、对武汉近代建筑——大陆坊的一些思考
20世纪20至30年代,国内经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局面,近代中国“北四行”先后在汉设置分行,其选址主要集中于江汉路及江汉路至北京路段,使这一带形成汉口最早的金融街区。

其中,汉口大陆银行大楼于1928年选址(现址武汉市江岸区保华街2号),1930年动工,次年建成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银行大楼及大陆坊住宅,共计建筑费28万元。

此外,大陆银行于1923年10月设立大陆银行汉口分行,地址暂设于花楼街保成里13号,直至1931年正式选址于中山大道扬子街口(现地址武汉市江岸区中山大道912号)兴建办公大楼。

特殊的国内环境提供了大量城市建筑实践的机会,但在由外国建筑师一统天下的建筑设计市场中,能与外商竞争的中国建筑师事务所仍是寥寥无几。

这其中对日后中国建筑设计界影响最大的还是出身清华的庚款留美毕业生,他们之中又以中国建筑界泰斗庄俊为最先。

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中期正是庄俊先生创作的旺盛时期,而大陆银行与大陆坊正是庄俊先生在这个阶段的重要作品。

汉口本土的汉协盛营造厂承接了大陆银行(及大陆坊)的建造工作,大陆坊是庄俊在汉口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大陆坊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追随西方古典建筑手法并融合东西方建筑学之长,以发扬我国建筑固有色彩的一种尝试,是在接受西方现代建筑技术、现代建筑功能以及现代建筑设计的基础上,继承了我国建筑的优良传统,创作了全新的民族形式的建筑典例。

四、参考资料
1、探索的历程武汉出版社张振华著
2、《汉口租界志》编纂委员会汉口租界志武汉:武汉出版社,2003.
3、李百浩、徐宇甦、吴凌武汉近代里分住宅研究. 华中建筑,2000(02,03).
4、徐可. 武汉里分住宅保护与利用城市设计研究——大陆坊、中孚里片[学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