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教材勘误2017.01.13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教材勘误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教材勘误表1 28页, 习题1.18 图中受控电压源应改为“受控电流源”,正确图如下:2 37页第12行原为: 电流源与电阻并联的等效电路 改为:电流源与电导并联的等效电路 3 108页第8行和第9行原为:并联电容后的电源视在功率 2387.26S '=VA电源电流/10.85I S U ''=≈ A改为并联电容后的电源视在功率 2315.79S '=≈VA电源电流 /10.53I S U ''=≈ A3-2 117页 例题4.18根据式(4.108)……,应为式(4.93)3-3 128页,习题4.4图(c)中电感值j 15-Ω应改为j 15Ω 正确图如下:(c)4 128页,习题4.6中10C X =Ω,应该为10C X =-Ω;5 129页 图题4.9原为改为6 130页 题图4.15 原为R iU +-oU +-改为R iU +-oU +-7 132页,习题4.38中S20V U =&,100rad/s ω= 改为S200V U =∠︒&,10rad/s ω=; 7-1 141页 例题 第三个公式应为A C U ''8 170页,习题6.2中用到了谐振的概念来解题,在本章不合适,另换一个题。
将原来的题改为:6.2 图示RLC 串联电路的端口电压V )]303cos(50cos 100[11ο-+=t t u ωω,端口电流A )]3cos(755.1cos 10[1i t t i ψωω-+=,角频率3141=ωrad/s ,求R 、L 、C 及i ψ的值。
u+-图题6.29 194页7.6 RLC 串联电路的谐振频率为876Hz ,通频带为750Hz 到1kHz改为7.6 RLC 串联电路的谐振频率为875Hz ,通频带宽度为250Hz , 10 255页,图9.2(c )中的附加电源错,正确图如下:(c)-+)(s U C11 273页,习题9.18中 211R =Ω改为 210R =Ω 12 346页第六行公式有错,书中为00(d )d (d )d (d )i u i i x G x u x C x u x x x t x∂∂∂∂-+=+++∂∂∂∂改为00(d )d (d )d (d )i u u i i x G x u x C x u x x x t x∂∂∂∂-+=+++∂∂∂∂ 13 372页c S c Z u u R Z +=+应为c S 1cZ u u R Z +=+ 13 375页图题13.12中,线段24应加粗(表示传输线)14 378页式(A.1) 改为B v f ⨯=q (解释:即f 为黑体,表示为矢量) 15 378页 倒数16行至14行中的f 均改为黑体来表示矢量,即将这三行中的f均改为黑体。
电工基础第四版第一章

3. 短路 开关SA接到位置“1”时,相当于电源两极被导
线直接相连。 电路中短路电流为
I短 E/ r
由于电源内阻一般都很小,所以短路电流极大。 此时电源对外输出电压
UEI短 r0
电工基础第四版第一章
§1-4 电功和电功率
电工基础第四版第一章
一、电功
电流所做的功,简称电功(即电能), 用字母W表示。
第一章 电路基础知识
§1-1 §1-2 §1-3 §1-4
电流和电压 电阻 欧姆定律 电功和电功率
电工基础第四版第一章
§1-1 电流和电压
电工基础第四版第一章
一、电路
1.电路及其组成 电路:电流流通的路径 电路的组成:电源、开关、负载和导线。
电工基础第四版第一章
2.电路图 用电气符号描述电路连接情况的图,
电工基础第四版第一章
1.电流的形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移动的电荷又
称载流子。
动画
2.电流的方向 习惯上规定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
向,因此电流的方向实际上与电子移动的 方向相反。
电工基础第四版第一章
在分析和计算较为复杂的直流电路时,经 常会遇到某一电流的实际方向难以确定的问题, 这时可先任意假定电流的参考方向,然后根据 电流的参考方向列方程求解。
电工基础第四版第一章
电路的三种不同状态
1. 通路 开关SA接到位置“3”时,电路处于通路状态。电
路中电流为 I E Rr
端电压与输出电流的关系为 U外 = E-U内 = E-Ir
电工基础第四版第一章
2. 开路(断路) 开关SA接到位置“2”时,电路处于开路状态。
I 0
U内Ir0
U外EIrE
电子电路基础总勘误表

页码P24P33P39 P171P176P79P96P101P104P146P174P172P173P538P188、第3~4行P204倒数第2行P207第9行P207第10行P207第14行P211图3.4.11(b)中反映衬底调制效应的压控电流源P211第1行P212倒数第9行第一章第二章误“三、恒压降模型”一段中的最后一行图1.3.16(b )(中间和最下面两个图的波形)置换为右图:题目1.2.4第一行图题2.7.10 电阻少标R图题2.9.8电阻R E3位置偏高式(2.3.9)两处“ ÷”不对图2.6.2(b )多一个B 点图2.6.8 T 1多了I 0、2I B图2.6.14(a )T 3 没有接成二极管形式第三行R 0公式中的R 02错误题2.9.3第二行I 1=10I BQ 错误题2.8.3(3)R 1=R 2=1.1k Ω错误题2.8.6(2)R 3=1k Ω错误解答2.8.7(1)R 3错误R D =2K Ω……所允许的最大正弦输入…………。
输出的最大正弦…………,漏极电压v DS =v O 则在……r i ≈R s //(1/g m )V DSQ =2.414V212DD DQ DR V I R R R =-+bsm g V正将“又称为恒压降模型,”删除(中间的vc—t图,实线应该在虚线以下)将“未经稳压的”删除电阻标上R电阻R E3位置下移一些两处“÷”改为“/”B 点去掉将T 1的I 0、2I B 去掉将T 3的基极与集电极连接在一起R 02改为R 01改为I 1=10I BQ1改为R 1=1.1k Ω改为R 3=422Ω改为R 2R D =1.5K Ω……所允许的G 、S 间最大正弦输入………。
D 、S 间输出的最大正弦…………,漏源电压v DS 则在……r i ≈R ss //(1/g m )V DSQ =9.42V÷212DD DQ SR V I R R R =-+bsmb g V④。
电工基础第四版教案

电工基础第四版教案教案标题:电工基础第四版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以帮助学生掌握电工基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该教案适用于电工基础课程的第四版教材,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目标:1. 理解电工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 熟悉电路中常用的电器元件,如电阻、电容和电感等。
4. 能够分析和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5.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1. 电工基础概述a. 电工基础的定义和作用b. 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分类2. 电流、电压和电阻a. 电流的定义和计算方法b. 电压的定义和计算方法c. 电阻的定义和计算方法d.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3. 电路中的电器元件a. 电阻的特性和分类b. 电容的特性和分类c. 电感的特性和分类d. 元件的连接方式和特点4. 电路分析与解决问题a.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分析方法b. 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功率的计算c. 电路中的等效电阻和等效电容的计算d. 电路中的节点分析和支路分析5. 实验操作与实践能力培养a. 实验室安全和实验操作规范b. 基本电路的实验操作和测量方法c.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d. 实验结果的总结和讨论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电工基础的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实践,培养其实验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3.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回答问题、互动讨论和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表现。
2. 作业和练习: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其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教学资源:1. 电工基础第四版教材2. 实验室设备和器材3. 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教学进度安排:本教案按照每周授课2节课时的情况进行安排,共计8周。
电路分析基础(第四版)课后答案第1章

目录 Contents
• 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 • 电路分析的基本定律 • 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 • 电路分析的应用
01
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
电路的定义和组成
总结词
电路是由若干个元件按照一定的方式连接起来,用于实现电能或信号传输的闭 合部分组成。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设备,负载是消 耗电能的设备,中间环节则包括导线和开关等用于连接电源和负载的元件。
详细描述
电流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电压是指电场力将单位正电荷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所做的功,功 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电功或电能消耗,能量则是指电荷在电场中由于电场力作用而具有的势能。这些物理量 在电路分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02
电路分析的基本定律
欧姆定律
总结词
欧姆定律是电路分析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它描述了电路中 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电路元件的分类
总结词
电路元件可以分为线性元件和非线性元件两大类。
详细描述
线性元件的电压和电流关系可以用线性方程表示,而非线性元件的电压和电流关 系则不能用线性方程表示。常见的线性元件包括电阻、电容和电感,而非线性元 件有二极管、晶体管等。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总结词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包括电流、电压、功率和能量等。
详细描述
网孔电流法是以网孔电流为未知量,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列出节点电流方程和回路电压方程,求解各网 孔电流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具有多个网孔的电路,特别是网孔较多的复杂电路。
04
电路分析的应用
电阻电路的分析
总结词
电阻电路是最基本的电路类型,其分析方法 主要包括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
详细描述
2012.01印刷教材的勘误表

页码所在位置原来的内容修改后的内容1倒数第1行在具有储存电场能的同时,在储存电场能的同时,15倒数第7行电流I S2从其两端电压(20V)的正极流入,电流I S2从其两端电压(10V正极流入,18图1.5.3上方第1行使所求电流源的使所求电流源的20例1.5.3下方第1行将电路对R3等效成一个电压源,并求其中理想电压源发出的功率和R3吸收的功率。
将电路对R3等效成一个电源,并求其中理20例1.5.3下方第3行将电路对R3等效成一个电流源,并求其中理想电流源发出的功率和R3吸收的功率。
将电路对R3等效成一个电源,并求其中理想电压的功率和R3吸收的功率。
36正数第5行62正数第1行…相量乘上后,即顺时针(向前)旋转了90º,乘上后,即逆时针(向后)……相量乘上后,即逆时针(向前)旋转了90º,乘上顺时针(向后)…68图3.3.572倒数第1行82正数第5行R2=10,R2=20,83倒数第6行相差120º的三个电压,相差120º的三个正弦电压,83图4.1.1上方第2行图4.1.1是三相交流发电机的原理,图4.1.1是三相交流发电机的原理图,勘误表83图4.1.1图4.1.1 三相交流发电机原理图4.1.1 三相交流发电机理图118正数第2行118倒数第12行……和转子间的相对转速为,……和转子间的相对转速为120倒数第8行在图6.4.2(b)机械特性曲线上对应于b点在图6.4.1(b)机械特性曲线上对应于b点122正数7行T st=K(R2U12)/(R22+X202)T st=K(R2U12)/(R2+页码所在位置原来的内容修改后的内容125正数第11行变比为U2/U1=k(k<0),变比为U2/U1=k(k<1),125正数第11行加在电动机上的电压U2=k U1(k<0)加在电动机上的电压U(k<1)189图9.3.3249表12.2.1下方4行【例12.2.1】将二进制数1001.01转换成十进制数。
哈工大《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第2章 习题解答

第2章 线性直流电路2.1. 求图示电路的a b 端口的等效电阻。
图 题 2.1解:根据电桥平衡有eq (2060)||(2060)40R =++=Ω2.2.图中各电阻均为6Ω,求电路的a b 端口的等效电阻。
abab图 题 2.2解:根据电桥平衡,去掉电桥电阻有eq [(66)||(66)6]||64R =+++=Ω2.3求图示电路的电压1U 及电流2I 。
20k Ω1U +-图 题2.220k Ω(b)+_U解:电路等效如图(b)所示。
图中等效电阻 (13)520(13)k //5k k k 1359R +⨯=+ΩΩ=Ω=Ω++由分流公式得:220mA 2mA 20k RI R =⨯=+Ω电压220k 40V U I =Ω⨯=再对图(a)使用分压公式得:13==30V 1+3U U ⨯2.4 图示电路中要求21/0.05U U =,等效电阻eq 40k R =Ω。
求1R 和2R 的值。
2U +-1U 图 题2.3_1R U解:设2R 与5k Ω的并联等效电阻为2325k 5k R R R ⨯Ω=+Ω(1)由已知条件得如下联立方程:32113130.05(2) 40k (3)eqR U U R R R R R ⎧==⎪+⎨⎪=+=Ω⎩由方程(2)、(3)解得138k R =Ω 32k R =Ω再将3R 代入(1)式得 210k 3R =Ω 2.5求图示电路的电流I 。
图 题 2.5解:由并联电路分流公式,得1820mA 8mA (128)I Ω=⨯=+Ω2620mA 12mA (46)I Ω=⨯=+Ω由节点①的KCL 得128mA 12mA 4mA I I I =-=-=- 2.6求图示电路的电压U 。
图 题2.5120Ω(a)(b)解:首先将电路化简成图(b)。
图中1(140100)240R =+Ω=Ω2(200160)120270360(200160)120R ⎡⎤+⨯=+Ω=Ω⎢⎥++⎣⎦由并联电路分流公式得211210A 6A R I R R =⨯=+及 21104A I I =-= 再由图(a)得321201A 360120I I =⨯=+由KVL 得,3131200100400V U U U I I =-=-=- 2.7求图示电路的等效电阻x R 。
李瀚荪编《电路分析基础》(第4版)第一章课件精品名师资料

时变电流:大小、方向随时间变化。用小写字 母 i 表示
交流电:大小和方向作周期性变化的时变电流
电流的参考方向 P6
★参考方向:任意选定的一个方向
参考方向的两种表示方法:
1 在图上标箭头; 2 用双下标表示iab
iab a b
★在参考方向下,若计算值为正,表明
电流真实方向与参考方向一致;若计算 值为负,表明电流真实方向与参考方向 相反。
(2)若电压的参考方向如图,则该电压u为多少?
+
a
u
b
解:(1)相当于正电荷从b到a失去能量, 故电压的真实极性为:b—“+”, a—“-”。 (2)单位负电荷移动时,失去4J能量,说 明电压大小为4伏,由于电压的参考极性与 真实方向相反,因而,u = - 4伏。
★关联参考方向 P8
关联:电流与电压降的参考方向选为一致。
例1 在图示参考方向下,已知
i (0.5) 的真实方向; 求:(1) i ( 0) , ( 2 )若参考方向与图中相反, 则其表达式? i (0) ,i (0.5) 的真实方 向有无变化?
a
i
b
§1-2 电路变量 电流、电压、功率
a
解:(1) i (0) 4 cos( / 4) 2 2 0 表明此时真实方向与参考方向一致, 从a->b;
电压的分类
恒定电压(直流电压):大小、方向恒定。 用大写字母 U表示。
时变电压:大小、极性随时间变化。用小写字 母 u表示
交流电压:大小和极性作周期性变化的时变电压
§1-2 电路变量
电流、电压、功率
参考方向:也称参考极性。
两种表示方法:
在图上标正负号; 用双下标表示 uab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教材勘误表
1 28页, 习题1.18 图中受控电压源应改为“受控电流源”,正确图如下:
2 37页第
12行原为: 电流源与电阻并联的等效电路
改为:电流源与电导并联的等效电路 3 108页第8行和第9行原为:
并联电容后的电源视在功率 2387.26S '=≈VA
电源电流
/10.85I S U ''=≈ A
改为
并联电容后的电源视在功率 2315.79S '=VA
电源电流 /10.53I S U ''=≈ A
3-2 117页 例题4.18根据式(4.108)……,应为式(4.93)
3-3 128页,习题4.4图(c)中电感值j 15-Ω应改为j 15Ω 正确图如下:
(c)
4 128页,习题4.6中10C X =Ω,应该为10C X =-Ω;
5 129页 图题4.9原为
改为
6 130页 题图4.15 原为
R i
U +-
o
U +-改为
R i
U +-
o
U +-7 132页,习题4.38中S
20V U =&,100rad/s ω= 改为S
200V U =∠︒&,10rad/s ω=; 7-1 141页 例题 第三个公式应为A C U ''
8 170页,习题6.2中用到了谐振的概念来解题,在本章不合适,另换一个题。
将原来的
题改为:
6.2 图示RLC 串联电路的端口电压V )]303cos(50cos 100[11ο-+=t t u ωω,端口电流A )]3cos(755.1cos 10[1i t t i ψωω-+=,角频率3141=ωrad/s ,求R 、L 、C 及i ψ的值。
u
+
-
图题6.2
9 194页
7.6 RLC 串联电路的谐振频率为876Hz ,通频带为750Hz 到1kHz
改为
7.6 RLC 串联电路的谐振频率为875Hz ,通频带宽度为250Hz , 10 255页,图9.2(c )中的附加电源错,正确图如下:
(c)
-
+
)(
s U C
11 273页,习题9.18中 211R =Ω改为 210R =Ω 12 346页第六行公式有错,书中为
00(d )d (d )d (d )i u i i x G x u x C x u x x x t x ∂∂∂∂
-+
=+++∂∂∂∂ 改为
00(d )d (d )d (d )i u u i i x G x u x C x u x x x t x
∂∂∂∂-+
=+++∂∂∂∂ 13 372页c S c Z u u R Z +=
+应为c S 1c
Z u u R Z +=+ 13 375页图题13.12中,线段24应加粗(表示传输线)
14 378页式(A.1) 改为B v f ⨯=q (解释:即f 为黑体,表示为矢量) 15 378页 倒数16行至14行中的f 均改为黑体来表示矢量,即将这三行中的f
均改为黑体。
正确如下:
式中矢量f 称为洛伦兹力;q 表示电荷量;v 表示电荷的运动速度矢量;“⨯”表示矢量的“叉乘”运算。
f 、v 及B 间的方向关系如图A.2所示。
在SI 单位制中,当f 的单位为牛[顿](符号N)、q 的单位为库[仑]、v 的单位为米/秒时,B 的单位为千克/(库仑秒),称为特斯拉(Tesla ,符号T)。
16 391页 式(A.23)为
4433221B a B a B a B a H +++= (A.23)
改为
23123H a B a B a B =++ (A.23)
17 391页 式(A.24)原为
23δ123δ()[(/)(/)(/)]()(/)NI H l H a S a S a S l S δδΦΦΦδΦδ=-+=++-+ (A.24) 改为
23δ1230δ()[(/)(/)(/)]()[/()]NI H l H a S a S a S l S δδΦΦΦδΦμδ=-+=++-+
(A.24)
18 391页 式(A.25)原为
230123δ()[(/)(/)(/)]()(/)f a a S a S a S l S NI ΦΦΦΦδΦδ=+++-+- (A.25) 改为
231230δ()[(/)(/)(/)]()(/)f a S a S a S l S NI ΦΦΦΦδΦμδ=++-+- (A.25)
19 449页答案第二章2.2中ab 4.8R =Ω,改为 ab 4R =Ω; 20 450页,2.17(b )的方程不对,正确应为
m1m2m1m230206V 18419.2V I I I I Ω⨯+Ω⨯=-Ω⨯+Ω⨯=-
21 450页,2.22题n17V U =,改为 n16V U =; 22 450页,3.1 16R =Ω,改为 6R =Ω
23 453页,4.33(b )oc 176.7781.87V U =∠-︒& 改为 oc
126.4917.55V U =∠-︒&
—
i 158.118.43Z =∠-︒
改为 i 161.2582.9Z =∠︒
24 453页,4.35 (1) 120V ,(2)720W ,1/3 改为 (1)90V ,(2)405W ,1/4;
25 454页 6.2 由于换题,答案变了,改为
6.2 Ω=10R ,mH 9.31=L , F 3.318μ=C , ︒=45.99i ψ
26 454页,6.3(1)80.01V U = ,改为 81V U =;
27 454页,6.4
中[10cos(45)41.6)]A i t t ωω=-︒+-︒
改为
[10cos(45)41.6)]A i t t ωω=-︒+-︒;
28 456页 8.14 3
410()(30.6e )t L i t -⨯=- A
改为 3410()(1.50.9e )t L i t -⨯=+ A
29 456页 8.17 自由分量10()1019e t C u t t -=-+V
改为 自由分量为109e t -V
30 458页 9.14 56()[425e 29e ]V t t
C u t --=+-
改为V ]e 28e 254[)(65t t C t u ---+=
31 458页9.12 0.12() 2.7e ()t u t t ε-= V ,0.12() 1.89C ()0.189e ()t i t t t δε-=⨯- A 改为 /6
2() 4.5e ()V t u t t ε-=,/6
2()[1.35()0.225e ()]A t i t t t δε-=-
32 461页11.13 12i =A ,20.4i =A ,30.6i =-A ,4 1.6i =A ,12i =A ,12i = A
改为 11.13 14i =A ,20.4i =-A ,30.6i =-A ,4 4.4i =A ,51i =A ,65i = A 33 462页 12.5原为
14a 4S 3a c 12c 3a c 5a b 2
()()()()R R I R I f I I U R I f I I f I I U +++-=----=-
改为
14a 4S 3a c 12c 3a c 5c S 2
()()()()R R I R I f I I U R I f I I f I I U +++-=-----=-
34 462页 12.8 原为 0.618U ≈ V , 1.618U ≈- V
改为 2.854U ≈ V , 3.854U ≈- V
35 463页 中 13.2 c 100Z =Ω 改为 c 10030Z =∠-︒Ω
36 463页13.7中 (3)0.19211.3U
=∠-︒&V 改为(3)0.18911.31V U
=∠-︒& 37 463页 中 13.11 81cos(2π10)i t =⨯ 改为
()60)A i t t ω=-︒ 38 463页 中 13.12 (1)Ω=300in Z ,(2)A 21=I (3) V 6002=U
改为8
1()cos(2π10)A i t t =⨯
—
39 464页A.1 改为 S /F NU R = m 0l R S S δμμ=+
m /S NSU R R φ= δ0U S
δφμ=⨯ 40 464页A.4 1I ∆= A
改为 1.034I ∆= A
41 464页 A.5 (1)11.2I =mA (2)37.1I =mA (3)44.510φ-=⨯Wb (4) 51I =mA
改为A.5 (1)11.2I =mA (2)26.6I =mA (3)45.410φ-=⨯Wb (4) 51I =mA 42 464页 A.6 2159F = A
改为 A.6 2318F = A 43 464页 A.7 4682NI = A 改为 A.7 4620NI = A 44 464页 A.9 1B ≈T
改为A.9 46.07210Wb -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