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支持病人的护理

合集下载

外科营养支持病人的护理-课件

外科营养支持病人的护理-课件
通过询问病人食欲、口感、口干等方面的情况, 了解病人的饮食偏好及食欲状态。
透过人体组织的阻抗来测定病人的身体组成,包 括肌肉量、水分含量等。
术前营养干预的重要性
1
评估营养状况
在手术前充分了解病人的营养情况,如有必要,要进行营养干预,提前改善营养状况。
2
预防感染
针对手术后感染的发生前进行预防性营养支持,提高病人免疫力,减少感染发生的概率。
营养支持患者的禁忌与注意事项
不宜过度营养
过度补充能量会适得其反, 引发肥胖、高血压等疾病。
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要 特别注意
营养支持时要根据病人的肝 肾功能情况合理选择营养素 的种类和数量。
病人的饮食偏好要优先 考虑
营养支持的方案应考虑病人 的口味、食欲等因素,不宜 强行限制病人的饮食偏好。
合理应用营养补充剂
营养支持时监测的指标及方法
补液量和尿量 氮平衡 电解质
评估病人身体循环情况和水分平衡状态。 评估病人的氮代谢情况。 评估病人的电解质水平,保证体内电解质的平衡。
营养支持膳食方案的制定
个体化定制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病人的膳食方案。
科学平衡
针对病人的能量增加需要,以合理的比例配置蛋白 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各种营养素。
营养支持与感染的关系
营养支持的影响
维持病人营养充足,能提高其免疫力,降低感染的 发生率。
感染后的营养需求
感染处理是一种高能耗的过程,因此感染后的病人 需要额外的营养支持,以弥补体内能量的损耗。
合理应用口服营养支持
营养补充剂
中医调理
适时选用口服营养补充剂,对提 高病人的营养水平有着显著作用。
采用中医药理的口服方法,如调 理配方、草药汤剂等,可对病人 恢复有所帮助。

外科护理学课程课件7营养支持病人的护理

外科护理学课程课件7营养支持病人的护理
三、常用的静脉营养液
3、复方氨基酸:含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及局部非必需氨基酸,为理想的氮源。临床最常用。 每天提供氨基酸1~1.5g/kg 4、要补充无机盐:钙、钾、镁、磷和微量元素如:铁、铜、锌、氟、碘等 5、维生素:每天用一支复合维生素制剂。
三、常用的静脉营养液
四、输注方式
五、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年龄、既往病史、近期手术创伤、感染等〕 〔二〕身体状况 1、饮食史 2、胃肠功能状况 3、辅助检查结果〔体重、血红蛋白、血清蛋白、免疫功能、氮平衡及各重要器官功能〕。 〔三〕心理和社会支持
六、护理诊断/问题 七、护理目标
1、有误吸的危险 防止和降低误吸危险 2、有粘膜、皮肤受损的可能 未发生粘膜和皮肤损伤 3、腹胀腹泻 维持正常排便型态,未出现腹胀腹泻 4、潜在并发症 未发生与肠内营养成支持相关的感染
二、禁忌证:
肠梗阻、活动性消化道出血、严重肠道感染、腹泻及休克致肠道消化吸收不良者。
三、肠内营养剂分类:
〔一〕多聚膳〔大分子聚合物〕:含未经消化的蛋白、糖、中等量脂肪,制剂包括:自制匀浆膳,和大分子聚合制剂:如有富力康等。 适于:消化吸收功能良好的患者,
〔二〕单体膳〔要素饮食、要素膳〕 含不需消化或稍消化即可吸收的分好状营养物,如葡萄糖、蔗糖、氨基酸、水解蛋白、乳化脂肪、无机盐、维生素等。 适于:消化功能不全,而吸收功能尚可者。如复方营养要素、要素合剂等。
〔一〕全营养混合液〔TNA〕:即将每天所需的营养物质,在无菌条件下按次序混合入输液袋或玻璃容器后再输注。 〔二〕单瓶输注:将氨基酸、糖类、脂类分别单瓶输入。
五、输注途径:
浅静脉营养〔短期即<2周、局部营养 支持者〕 深静脉营养〔适于较长期、全量者〕
六、护理评估

营养支持病人护理思政案例

营养支持病人护理思政案例

营养支持病人护理思政案例一、患者饮食失调引发的问题某医院收治了一位因患消化道疾病而出现饮食失调的患者,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等问题。

护士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到患者由于疼痛和恶心的原因导致食欲不振,同时还存在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

为了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护士制定了营养支持方案,包括调整饮食习惯、提供心理支持以及监测营养状况等措施。

二、营养支持的重要性通过与患者交流和观察,护士认识到营养支持在病人康复中的重要性。

营养支持可以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营养素,促进患者的恢复和康复。

护士积极推动营养支持的实施,包括合理安排饮食、提供营养补充品、监测营养状况并及时调整方案等。

三、制定营养支持方案护士与营养师合作,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营养支持方案。

方案包括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和体质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供给;同时,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压力和焦虑。

护士还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及时调整方案,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

四、营养支持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营养支持,患者的食欲逐渐恢复,体重得到了增加,营养状况明显改善。

患者感到更有精力和活力,情绪也得到了调整。

患者和家属对护士和营养师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并对医院的护理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

五、护理的思政意义通过此次营养支持病人护理,护士深刻体会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的重要性。

护士以患者为中心,全面关注患者的健康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护士在工作中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关怀能力,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关心,帮助患者克服各种困难,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六、护理中的困难和挑战在营养支持病人护理过程中,护士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患者的饮食喜好和习惯各不相同,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需求和情况进行个性化的饮食指导;其次,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波动对食欲和营养摄入有一定影响,护士需要耐心倾听和关心患者的内心需求;此外,护士还需要与多个部门和专业人员合作,确保营养支持方案的顺利实施。

护理工作中的营养支持原则

护理工作中的营养支持原则

护理工作中的营养支持原则在护理工作中,营养支持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在给患者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充分了解营养支持原则,可以更好地促进患者康复和健康。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探讨护理工作中的营养支持原则。

1. 了解患者的营养状况在进行护理工作时,首先要了解患者的营养状况。

通过观察患者的体重、身体状况、饮食习惯等方面来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营养支持。

2. 制定个性化的营养计划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营养计划。

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所需的营养素种类和摄入量,以达到最佳的营养支持效果。

3. 合理搭配膳食在患者的饮食安排中,要合理搭配各种营养素。

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

以确保患者获得均衡的营养供给。

4. 注意给予充足的水分在进行营养支持时,不可忽视给予患者充足的水分。

水是人体最基本的需求,对于患者来说,保持水分平衡对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5. 根据病情调整营养方案在患者病情变化时,要及时调整营养方案。

例如,对于胃肠功能不良的患者,可能需要调整饮食的种类和摄入量,以适应身体的需要。

6. 鼓励患者进行适量运动在进行营养支持时,适量运动也是非常重要的。

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改善食欲、增加体力等,对患者的康复和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7. 留意药物对营养的影响一些药物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营养吸收和代谢。

在进行护理工作时,要留意患者所服用的药物,及时调整营养方案,以保证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

8. 提供营养知识的宣教在进行护理工作中,要向患者和家属提供营养知识的宣教。

让他们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营养意识。

9. 定期评估营养状况在进行营养支持时,要定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

通过监测体重、血液指标等来了解营养的吸收情况,及时调整营养方案,确保患者获得良好的营养支持。

10. 建立多学科团队合作在进行护理工作中,建立多学科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与营养师、医生、康复师等专业人员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并实施营养支持方案,提高护理效果。

护理工作中的营养支持原则

护理工作中的营养支持原则

护理工作中的营养支持原则在护理工作中,营养支持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促进患者康复,缓解病痛,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护理工作中的营养支持原则。

1、了解患者病情在进行营养支持前,护士需要对患者的病情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需要不同的营养支持方案。

因此,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营养支持计划。

2、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护士需要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包括体重、身高、BMI指数、营养摄入情况等。

通过科学的评估,可以确定患者的营养支持需求,为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计划提供依据。

3、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计划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态,护士需要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计划。

这包括确定合适的饮食种类、饮食量和饮食频次,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

4、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在营养支持过程中,护士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

通过测量体重、观察精神状态、评估皮肤状况等方式,及时发现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等问题,并调整营养支持计划。

5、遵循“先口服,后非口服”的原则在进行营养支持时,护士应该遵循“先口服,后非口服”的原则。

尽量鼓励患者通过口服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只有在无法口服的情况下才考虑其他途径。

6、注意患者的饮食偏好和禁忌护士在制定营养支持计划时,需要考虑患者的饮食偏好和禁忌。

合理安排饮食,既要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又要尊重患者的个人喜好,提高患者的饮食欲望。

7、提供专业的营养咨询和指导护士在进行营养支持时,需要提供专业的营养咨询和指导。

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营养教育,帮助他们了解营养知识,掌握正确的饮食原则,提高营养意识。

8、合理利用营养辅助产品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可能需要额外的营养支持。

护士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合理利用营养辅助产品,如口服营养补充剂、静脉营养制剂等,帮助患者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

9、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在进行营养支持时,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注意是否有过敏反应、消化不良、呼吸困难等情况发生,及时处理并调整营养支持计划,确保患者安全。

护理工作提供病人的营养支持

护理工作提供病人的营养支持

护理工作提供病人的营养支持随着医学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病人的营养需求在护理工作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合理的营养支持不仅可以帮助病人更快地康复,还可以提高病人的免疫力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护理工作中提供病人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营养支持的重要性1. 促进康复:病人在患病期间,身体的能量消耗增加,容易发生身体虚弱和营养不良。

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满足病人的能量需求,促进康复过程。

2. 提高免疫力: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提供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病人的免疫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 提高生活质量:疾病对病人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提高病人的体力和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二、提供营养支持的方法1. 个体化营养评估:护士可以通过询问病人的饮食习惯、偏好和过敏情况等信息,进行个体化的营养评估,了解病人的营养需求。

2. 提供均衡营养饮食:根据病人的个体化营养评估结果,护士可以根据病人的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确保提供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3. 鼓励合理进食:对于需要卧床休息或存在吞咽困难的病人,护士可以提供轻食或半流质食物,鼓励病人适量进食,避免营养不良。

4. 皮肤护理:在一些情况下,病人可能因营养不良而出现皮肤疾病或溃疡。

护士应定期检查病人的皮肤情况,并采取相应的皮肤护理措施,保护病人的皮肤健康。

5. 营养教育:护士可以向病人提供相关的营养知识和健康饮食建议,引导病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强对健康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护理工作中面临的挑战1. 病人的个体化需求:不同病人的营养需求可能存在差异,护士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护理计划,提供符合其需求的营养支持。

2. 患者情绪和心理状态:部分病人可能因为疾病而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护士需要关注病人的心理健康,并通过合适的方式提供营养支持。

3. 多学科合作:营养支持是一个多学科合作的过程,护士需要与医生、饮食师等其他专业人员密切合作,共同为病人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

护理中的病人营养支持

护理中的病人营养支持

护理中的病人营养支持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保健意识的提高,病人营养支持在护理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在护理中提供良好的营养支持,对于病人康复的快速与有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营养支持的重要性、营养评估与监测、护理措施、并发症预防等方面,讨论护理中的病人营养支持。

一、营养支持的重要性病人在身体虚弱状态下,营养摄入量的不足将导致营养不良甚至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的产生,影响病人的康复速度和治愈率。

因此,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对于加强机体免疫功能、缓解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和代谢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二、营养评估与监测为了科学合理地提供病人所需的营养支持,护士需要进行系统的营养评估与监测。

主要包括:1. 了解病人的病史、营养状况、饮食习惯等;2. 根据病情和病人的特殊需要,进行身体组成测量、肌力评估、钙密度测量等;3. 进行食物摄入调查,了解病人的摄入量、纳、钾等的摄入情况;4. 测量病人的体重、身高、腰围等指标。

三、护理措施1. 高能量高蛋白饮食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能量和蛋白质需求量,并制定相应饮食方案,保证病人获得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

2. 给予中肠外营养支持对于无法通过口服或肠外营养补充所需营养的病人,可以考虑给予中肠外营养支持。

其中包括经静脉给药和经肠外喂养两种方式。

3. 饮食宣教和指导护士应该向病人和家属提供关于合理饮食的宣教和指导,告知病人应该选择哪些食物,以获得充足的营养。

四、并发症预防1. 饮食与口腔卫生研究表明,营养支持与口腔卫生的关系密切。

护士应该协助病人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并关注病人是否有吞咽困难等问题。

2. 肠内外肠梗阻及腹泻的护理对于存在肠内外肠梗阻或腹泻等情况的病人,护士应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3. 营养与感染营养支持不仅能够提高免疫力,还能减少感染的发生和并发症的产生。

护士应密切关注病人的感染情况,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

综上所述,病人营养支持在护理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及护理查房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及护理查房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及护理查房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危重病人营养支持和护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危重病人的营养需求、营养支持的方法和护理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危重病人的营养需求危重病人由于疾病的严重性和身体状况的下降,其营养需求往往明显增加。

而危重病人的营养不良可能导致疾病的恶化和病情的延长。

因此,危重病人的营养需求应得到足够的关注。

1.能量需求:危重病人的能量需求通常比正常人要高。

能量不足可能导致身体消耗过大,使病人更加虚弱。

因此,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能量摄入量。

2.蛋白质需求:蛋白质是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对病人的康复非常重要。

危重病人的蛋白质需求也比正常人要高一些,因为疾病状态下人体对蛋白质的分解增加,以满足对能量的需求。

3.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需求:危重病人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需求同样重要。

这些营养素在调节免疫系统、促进组织修复和代谢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

二、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的方法在满足危重病人的营养需求时,有几种营养支持的方法可供选择。

1.口服摄入:如果病人的消化道功能较好,可以通过口服摄入各种营养品来满足其营养需求。

这种方式方便快捷,并且有利于病人的消化吸收。

2.肠内营养:对于无法通过口服摄入足够营养的病人,可以通过肠内营养来提供营养。

肠内营养可以通过肠鼻或经腹壁插入导管的方式进行。

3.静脉营养:在无法通过肠道摄入营养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提供营养。

这种方式适用于胃肠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耐受肠内营养的病人。

三、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的护理措施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需要护士和医生的共同努力,在具体操作中有一些护理措施需要注意。

1.合理选择营养支持方式: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并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营养状态进行动态调整。

2.避免并发症:营养支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感染、胃肠反应等。

护士需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并发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外营养适应证、禁忌证及应用
肠外营养(PN)系指通过静脉途径提供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素。

当病人被禁食,所需营养素均经静脉途径提供时,称为全胃肠外营养(TPN)。

1.适应证
当外科病人出现下列病症且胃肠道不能充分利用时,可考虑提供肠外营养支持。

(1)营养不良。

(2)胃肠道功能障碍。

(3)疾病或治疗限制不能经胃肠道摄食。

(4)高分解代谢状态,如严重感染、灼伤、创伤或大手术前后。

(6)抗肿瘤治疗期间不能正常饮食者。

2.禁忌证
(1)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2)出凝血功能紊乱。

(3)休克。

3.肠外营养的应用
(1)肠外营养剂主要包括能量物质(糖类和脂类)、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等。

①葡萄糖:是肠外营养时主要的非蛋白质能源之一,成人需要量为4~5g/(kg·d)。

当供给过多或输入过快时,部分葡萄糖可转化为脂肪沉积于肝脏,导致脂肪肝;故每天葡萄糖的供给量不宜超过300~4009,约占总能量的50%~60%。

为促进合成代谢和葡萄糖的利用,可按比例添加胰岛素,一般为1g糖:4~8单位胰岛素。

②脂肪:20世纪60年代初,Wretlind等研制成功以大豆油为基础的脂肪乳剂,使临床结束了主要以葡萄糖为非蛋白质能源的静脉营养的历史,开创了真正意义的肠外营养的新纪元。

脂肪乳剂是一种水包油性乳剂,主要由植物油、乳化剂和等渗剂等组成。

应用脂肪乳剂的意义在于提供能量和必需脂肪酸、维持细胞膜结构和人体脂肪组织的恒定。

③氨基酸:构成肠外营养配方中的氮源,用于合成人体蛋白质。

复方结晶氨基酸溶液都按一定模式配比而成,可归纳为二类:平衡型与非平衡型。

平衡型氨基酸溶液所含必需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例符合蛋白质合成和人体基本代谢所需,适用于多数营养不良病人;非平衡型氨基酸溶液的配方多系针对某一疾病的代谢特点而设计,兼有营养支持和治疗的双重作用。

临床选择须以应用目的、病情、年龄等因素为依据。

氨基酸的供给量为1~1.59/(kg·d);约占总能量的15%~20%。

近年来,个别氨基酸在代谢中的特殊意义已受到重视和强调,较具代表性的有谷氨酰胺(glutamine,Gln)。

谷氨酰胺属非必需氨基酸,但在严重感染、手术、创伤等应激状态下,人体对Gln的需求远远超过内源性合成的能力,严重缺乏时可影响多脏器的代谢功能,故又将之称为“条件必需氨基酸”,现已有谷氨酰胺双肽制剂,可加入肠外营养液中应用。

④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参与人体代谢、调节和维持内环境稳定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维生素的种类较多,按其溶解性可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大类。

前者包括维生素B族、C和生
物素等,后者包括维生素A、D、E、K。

水溶性维生素在体内无储备,不能正常饮食时将
缺乏;脂溶性维生素在体内有一定储备,短期禁食者一般不会缺乏。

长期TPN时常规提供多种维生素可预防其缺乏。

在感染、手术等应激状态下,人体对部分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C、B。

等的需要量增加,可适当增加供给量。

对临床较具实际意义的微量元素包括锌、铜、铁、硒、铬、锰等。

这些元素均参与酶的组成、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上皮生长、创伤愈合等生理过程。

长期TPN时,须重视可能出现的微量元素缺乏问题。

此外,在有大量引流、额外丧失时,需根据血电解质水平调整和补充钠、钾、氯、钙、磷、镁等电解质。

(2)肠外营养液的输注途径包括周围静脉和中心静脉途径,其选择需视病情、营养支持时间、营养液组成、输液量及护理条件等而定。

当短期(<2周)、部分补充营养或中心静脉置管和护理有困难时,可经周围静脉输注;但当长期、全量补充时则以选择中心静脉途径为宜。

(3)输注方式
①全营养混合液(total nutrient admixture,TNA):即将每天所需的营养物质,在无菌环境(层流室和层流台)中按次序混合人由聚合材料制成的输液袋或玻璃容器后再输注。

TNA又称全合一(all in one,AIO)营养液,强调同时提供完全的营养物质和有效利用;即:①以较佳的热氮比和多种营养素同时进入体内,增加节氮效果;②简化输液过程,节省护理时间;③降低代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④减少污染机会。

②单瓶:在不具备以TNA方式输注条件时,采用单瓶输注方式。

但由于各营养素非同步输入,不利于所供营养素的有效利用。

此外,若单瓶输注高渗性葡萄糖或脂肪乳剂,可因单位时间内进人体内的葡萄糖或脂肪酸量较多而增加代谢负荷甚至并发与之相关的代谢性并发症,如高糖或高脂血症。

单瓶输注时氨基酸宜与非蛋白质能量溶液合理间隔输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