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遗憾——辛亥革命真的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么
辛亥革命之“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疑探

辛亥革命之“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疑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社会的基本构成有社会物质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的观念结构。
二十世纪初期侧重于政治上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民主共和”的认识先天不足,而且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作为上层建筑的“民主共和”就成了空中楼阁,“民主共和观念”不可能为时人所接受、理解,更谈不上深入人心。
一、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开始了急剧破坏的过程。
外国资本主义日益深入农村,导致了广大家庭手工业者的破产,太平天国革命浪潮过去后不久,到八十年代土地兼并又加速进行,地主剥削日益加重,使得数千万农民失去了土地;加之连年灾荒,这就把数以千万计的农民驱上饥饿和死亡之路。
在农村,旧的经济基础遭到严重破坏,但并没有出现一个资本主义的前程。
在农民的头上,只不过增添了一把帝国主义剥削的新枷锁。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是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
”1904年,清廷曾公开承认:“近年以来,民力已极凋敝……”正是在这种背景中,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艰难地向前发展着。
据统计:“总计1901 年至1911 年间,新设厂矿达386 家,资本额8﹒8348 亿元,十年间超过前此三十年设立的厂矿、资本额总数二倍以上。
”然而,由于帝国主义的掠夺,使中国民穷财尽、百业萧条。
可见民族工业的基础仍然是十分脆弱:突出表现为资金不足。
不仅使中国的重工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而且轻工业也是规模小、资本有机构成低下,经不起风浪。
二、认识上的不足1.对西方“民主共和”认识肤浅据方维规的考证,在十九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方的“democracy”和“republic”这两个概念在汉语译释中并没有严格区分。
换言之,“民主”一词既可能是“democracy”的汉译,但也经常是译自于“republic”,使得讲西方的“民主”时究竟是指“democracy”或“republic”,在许多情况下是很难断定的。
复兴之路观后感心得700字

复兴之路观后感心得700字复兴之路观后感1该片叙述了从辛亥革命失败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并没有成功,因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列强给予的屈辱,面对处于动乱的社会,中国终于醒悟要向西方学习。
可是当我们发现西方文明破产时,中国人再次迷茫了,就在这时,传来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这让中国人再次看到了希望。
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也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陈独秀和李大钊也在为建立中国共产党而努力。
这一切都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在此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其中既有同国民党的抗衡,又有同外来侵略者的对抗。
对于这段耳熟能详的历史,我们不得不感叹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这也和中共的制度有关,中共纪律严明,全心全意为了人民。
在延安时期,中共的先进性最为充分。
在中国全力对抗日本的侵略时,由于经济危机的出现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不止拯救了中国人,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共是伟大的,那些为了国家而牺牲的英雄们也是伟大的,没有他们的顽强拼搏,我们就不会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是我们当代人应当遵循的。
复兴之路观后感220__年12月16日是个星期天,尽管雪后天气寒冷,但我们综合教育学院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党支部的组织下,还是依然满怀喜悦来到国家博物馆观看了《复兴之路》大型图片展。
《复兴之路》展览共分为五个部分,依照时间的顺序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由衰落到昌盛的复兴过程。
从鸦片战争至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了,相对于源远流长的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不过是一转眼,然而在这短短的一百多年间,中国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变故。
1840年鸦片战争,将中国人民置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水深火热之中。
它让中国人民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历史知识点】辛亥革命的意义及教训

【历史知识点】辛亥革命的意义及教训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
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2.辛亥革命是人民获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权利,在政治和思想上获得了一些解放,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国内纷纷成立了很多实业集团,使资本
主义工商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工人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了。
4.辛亥革命虽然成功的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却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可以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失败了。
1.必须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2.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4.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关于辛亥革命的遗憾——辛亥革命真的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么

关于辛亥革命的遗憾——辛亥革命真的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么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上占统治位的思想仍然是封的儒学思想。
让我们看一1913年《时报》上的一则材:“这是江苏第一师范校的一份考卷,应考的300多人,都是中小学生,考中要求考生列举自己拜的人物,统计的结果是崇拜孔子的157人,孟子的61人,孙文的17人颜渊的11人,诸葛亮、范文的8人,岳飞的7,王守仁、黎元洪的6,华盛顿等的4人,程德全3,苏轼等的2人,苏秦、张仪…各一人,此外23人则无崇拜者也”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中小学普遍尊崇儒学,对于没有文化知的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状况我们便想而知。
由此可见,民主共思想只是开始被民众接。
洪宪帝制和张勋复的迅速败亡,通常被者当作民主共和观深入人心的有力佐证。
笔认为,这两次短命剧的匆匆收场,与其说是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结果,不如归功于部分接受民共和观念的政治精英奋抗争。
正如当时一位同盟会员言:“革命告成之后,全国灵觉之震荡,然大都属于上人士,而氓之蚩依然浑噩相安。
国由专制政治骤跃为共和政治自表面观乏,虽若神速可喜;而自面观之,前后陟断,习惯、根据悉变动,人情未定,党见难齐调和统一,待时尚多。
”“民除纳税诉讼外,与政府无交涉国家何物,政治何事,所知也。
”千百年来占人口90%以的普通百姓远离政治,他们关心是柴米油盐,交租纳赋,生儿育女至于统治者是皇帝还总统,是宣统皇帝还是洪皇帝他们并无多大兴趣。
辛亥革命成了推翻清朝、创立民国的政使命,却没有来得及完成本应由完成的、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心的文化使命,不能不人扼腕痛惜。
“文化易”的任务只能留待后者、继承人。
五四动前夕,面对甚嚣尘上的尊复辟思潮,《新青年》不怕犯“‘得罪社会’的‘滔天大罪’”大声疾呼“拥护那莫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庄严宣告:“西洋人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先生,可以救治中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上一切的黑暗。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
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记得我看《十月围城》这部电影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每个牺牲的人的特写镜头。
觉得悲壮中又有一丝愤怒。
心里充满了对那些牺牲者的同情。
革命的代价是如此沉重,但是我们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这一严肃的问题。
一、辛亥革命势在必行:在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历史前提下,变革是必须。
当时的文化改革形势:清政府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新式学堂。
清朝末年,为了培养新军的军官,各地开办了许多新军学堂。
而且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中国同盟会、共进会,文学社,同盟会中的丈夫团等革命团体在全国范围内纷纷成立,团体活动不断。
甚至当时中国清政府也相继通过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以及立宪运动来进行变革。
在这三个主要因素的作用下,革命是无可避免的。
进行革命,必然会有牺牲。
而也只有在革命中付出努力,乃至做出牺牲,才能换取历史的进步。
在革命面前,不能有妇人之仁。
不能因为害怕牺牲而做出错误的选择,反而要为了正确的革命做出相应的牺牲。
二、辛亥革命的成果以及历史意义: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对中国的外交,中国的边防形势都有重大影响。
民主共和观念没有深入农民之心_辛亥革命影响再思考

观 念
念依然陈旧, 找不到一点民主共和的影子。 根本意识不到政治制度发生的重大变化。
没 有
他在 《阿Q正 传 》中 进 一 步 揭 示 了 这 个
深 入
问题, 他写道: 未庄人日见其安静了。据传
二 、民 主 共 和 观 念 未 能 深 入 广 大 农 民 农
民
来的消息知道, 革命党虽然进了城, 倒还没 之心的原因
乎政治生活的安排以及人处于其中的处境 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使农民的民
和 地 位 。而以 孙 中 山 为 首 的 革 命 党 人 关 注 主 权 力 有 了 根 本 的 保 障 。建 国 后 , 尽 管 在
的是 如 何 借 民 主 共 和 制 度 达 到 国 家 富 强 , “左 ”的 思 想 的 影 响 下 , 社 会 主 义 民 主 政
民己具有民主共和意识。因为绝大多数农民 自主意识。表现在实际生活中就是依附观
2 0 0 7·12( 下) 社会科学论坛 147
文学·历史
念浓厚, 崇拜权威和与世无争, 其结果必然 传播主要在资产阶级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
造 成 人 们 的 政 治 冷 漠 感 , 根 本 不 愿 也 不 知 子圈中进行的, 并没有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
民的心里并未产生那怕是一点点的正当的 建君主专制在中国的统治, 但封建的政治
反响。他被杀害时, 人们“潮一般地”去看热 思 想 和 文 化 不 会 随 着 清 王 朝 的 覆 灭 而 终
闹, 人们对他的死表现出来的是骇人的冷漠, 止, 在广大农村它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 依
更可悲的是他为革命所喷洒的热血, 成为 然影响着广大农民的思想和行为。历史上
一 、辛 亥 革 命 未 能 促 使 民 主 共 和 观 念 深入农民之心
【doc】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探究活动设计之我见——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观点为例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探究活动设计之我见——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观点为例◆新课程研究◆新课标下高巾历史搽究活动设计之罪见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观点为例◆曹凯摘要:新的教学理念特别重视培养高中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本文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一观点为例,建议尝试把目前史学界存在争议的问题设汁成历史探究活动.在设计活动时既要重视精选一些史料,同时又要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这种设汁方式不仅可以激起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欲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关键词:高中历史探究活动深入人心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时,一位学生对教材提出了质疑:"既然课本上说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那么为什么袁世凯,张勋最后到蒋介石等这些政客都粉墨登场,对专制独裁依依不舍?难道他们缺乏政治头脑,执意无视"人心",逆历史潮流而动,自掘坟墓?"学生的疑问的确有几分道理,如何理解和把握"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难度,难道说辛亥革命就可以把人们心灵深处的深受两千多年封建专制思想打扫一空,而代之以民主共和思想?女日果说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了,那么陈独秀还有什么必要去发动一场新文化运动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一结论看似已经深入人心了,不少论着和教材都肯定了这一说法,例如熊月之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一书中指出:"专制殿堂的崩坍,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法令的公布,《临时约法》的颁发,都促使了民主观念深入人心."这一观点在高考试题中也有所体现:(1996年上海卷)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c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答案是(A);(2001年广东河南文综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二千多1O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它的重要历史作用在于:A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B阻滞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C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答案是(A).然而并非铁板一块,对此观点,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撰文表达了质疑,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例如苏全有在《对辛亥革命影响的冷思考》一文中指出"民主观念之所以未能在当时深入人心,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是帝制的影响太深了.士绅阶层饱受数千年专制和那些赋予历史实质意义,列举不尽的圣王英雄,帝室功勋,劣主昏君诸般故事的薰陶,所以,其帝制意识并未被新近接触的西方共和模式的知识所取代,只是被压抑下去了.至于一般民众,帝制的声歌,故事根植在他们的文化中,连压仰的情况都不存在.数千年的历史积淀而成的皇权心态,辛亥革命并没有革去."';杨鹏程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未完成的文化使命》一文提出这一观点:"辛亥革命首倡民主共和.从此,民主共和观念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逐渐深入人心."¨'笔者在后面设计的探究活动里还会列举一些学者对此观点不同的看法.别说目前的有些学者,估汁连辛亥革命的领袖孙中山都很难认可这种观点,孙中山说: "在没有革命以前,多数人的观念只知道有民族主义……在那个时候,他们既是不过细研究,所《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9年第1期以对于民权主义固然不明白,对于民生主义更是莫名其妙.革命成功以后,成立民国,采用共和制度,此时大家的思想,对于何以要成立民国,都是不求甚解.就是到现在,真是心悦诚服实行民权,赞成共和的同志,还是很少."'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代文学家鲁讯,他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鲁迅创作了《祝福》,《阿Q正传》和《药》等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向我们生动的揭示了辛亥革命脱离农民的局限性,中国农村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找不到任何民主共和的语言和行动.我们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不可能对这些言论或者作品视而不见.对于有争议的问题,作为教材编写者更应该敏锐和及时地把握史学的研究动态,在教材中吸收一些新的史学成果,即使对新的研究成果持反对意见,笔者认为还是不应该把有争论的结论大大方方地作为定论出现在教材中(对于广大的一线教师和学生而言,教材上的结论就是"圣旨",不容置疑,其实教材上有争论的地方并非只有本文提到的这一问题),从而更能体现编者与时俱进,科学求真的精神.对于这种富于争论性的问题,作为编者何不因势利导,设计成探究性的活动交给学生去讨论去思考呢?笔者建议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应该首先列出一些学者或者名人对此问题的观点,然后尽可能从多方面多角度精选出一些材料供学生探究,这种设计方式不仅可以激起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的探究活动一般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某种观点或理论,围绕一定的历史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用"再发现"的方式去学习和掌握知识.根据对这一过程的理解,笔者认为在设计探究活动时首先列出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特别是针锋相对的观点,不仅容易造成学生认知冲突,从而焕发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主动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而且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重要的平台.大科学家牛顿有一句名言:"我之所以比别人站得更高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在理解这句话时,不仅仅要看到牛顿的谦逊之处,而且要看到这是研究者能够取得成就的基本规律:前人的成果是研究的基础.'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9年第l期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然后汲取巨人的智慧,最终超越巨人,否则,社会就会止步不—1厶刖.其实我们在研究历史时,又何尝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研究呢:既要搜集史料分析史料,同时也要尽量把有关方面研究的成果"一网打尽",在此基础上得出新的认识.然而不知何故我们平时见到的探究性活动缺乏给学生站立的"肩膀",往往让学生根据几段材料去得出对某一问题的认识,请问能否告诉学生,当前史学界已经对这些材料研究到什么地步了,能否让学生借助别人的成果去探究呢?应该说我们选择的材料都有代表性,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如果我们选的材料不典型,出处偏僻,还没有人去研究,甚至很少有人阅读过,那么让一个高中生去探究显然不太合适.其次笔者认为在选择材料时必须改变传统的"一面之词"的做法,要兼顾多种史学观点,尤其是针对正反两种观点,应该多提供一些矛盾和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根据具体生动的材料去思考,去感悟,去接受或者去质疑这些观点,甚至允许得出新的看法.就目前而言,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多半用"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种理念去挑选符合"答案"的几段材料,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可以无拘无束的思考,但到头来还是逃不出课本结论的手掌心(目前新课标下的高中四套教材依然充斥着大量的结论),创新从何谈起?用一两段孤立的材料企图让学生得出对某一个历史问题的正确认识,这不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探究,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将起到消极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探究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减弱甚至丧失.没有材料无从探究,但是没有充足的材料,同样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当然试图要查找到所有与探究问题有关的材料也是幻想, 只能是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的去搜集去占有材料.材料的选择应灵活,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家庭和当地实际状况(如图书馆,博物馆,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灵活处理.学生探究历史的主要目的是学会判断史料,分析史料,获得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不可能像学术研究那样,强调第一手史料,一些史家的论着也可以被筛选拿来使用.¨?对于史学界仍有争议的问题设汁成开放性的历史探究活动,会不会超越高中生的接受能力呢?笔者认为这是杞人J陇天了.现在是信息时代,大家得到信息几乎是同步的,并且高中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比初中阶段明显增强.笔者经常和这群孩子在一起聊天,感觉到这群90后的青少年见多识广,思想敏锐,张扬胆大,他们拥有比以前任何时代的同龄人更强的接受能力和更多的批判意识,创新能力.如果能够让他们在学习和探究历史的过程中了解目前的研究动态,和一些有影响力的学者"同台共舞",那么他们不仅会感受到历史的活力,而且更能激发他们探究的1人】在要求:看看我们竟然可以和大教授在一起探讨历史问题,多能干啊!同时为了"挑战"权威,他们一定会绞尽脑汁,收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和寻求理论支持,自然而然地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认真的整理,鉴别材料,加上一定的推理,分析与综合,最终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全程参与学生探究的过程,发挥主导作用,为探究活动营造民主,和凿,开放的氛围.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小心求证".尤其在学生收集,筛选和运用历史材料这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一环上,必须指导到位.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当好学生的"高级助手",适时引导他们思考的方向,逐步培养他们具有科学的探究历史的方法.新课程的实施特别强调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建立开放性和探究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创新意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改变以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探究什么?如何探究?如何建立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性的学习环境?如何评价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成果?面临诸多中学历史探究活动可有可无的尴尬现状下,'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最后,根据对新课标精神的理解,针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这一观12点,笔者设计一道探究题目,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根据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还是逐渐深入人心抑或根本没有深入人心,如果你认为所给材料不充足,那么请你去图书馆或者通过网络等等方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查找到更多的图文材料,从而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之后的民心走向以及对社会的影响,随时把思考的火花写成一篇小论文,题目自拟,1人J容不限,字数不限,注意"沦从史出,史沦结合".观点介绍:1.毛泽东(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辛亥革命其实并不能说完全失败,辛亥革命有它的胜利,它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民主共和国观念从此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所以我们说它有伟大的历史意义.2.周恩来(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3.熊月之(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专制殿堂的崩坍,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法令的公布,《临时约法》的颁发,都促使了民主观念深入人心.4.邱捷(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但从此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此后所有复辟帝制的图i某都不能得逞,反动阶级的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就为日后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5.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11年10月lO日的中国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的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6.朱育和(清华大学校长教学顾问,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自晚清以来,袁世凯推《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9年第1期崇德国式的富国强兵之路,这与孙中山所追求的美,法式的道路截然不同,可以说,袁世凯的胜利是德国派治国思想在中国的胜利,袁世凯能取代孙中山当上总统以至于后来他又胆敢称帝,都与民初国民对这种德国式治国思想比较同情有关.7.高伟(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讲师):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确实也出现过较大规模的民主思潮,但民主共和观念是否深入人心,特别是是否深入了农民之心,却是一个值得再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辛亥革命没有促使也不可能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广大农民之心.8.苏全有(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辛亥革命导致民主观念深入人心这一观点之所以不实,依据在于民初复辟运动的疯狂,政坛混乱及民众的冷漠三个方面.其中的原因,主要来自传统的影响,还在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民主宣传浮光掠影,急功冒进.注释:(1)《历史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第l5课辛亥革命>》,岳麓书社出版,2008年第3版,第62页.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是岳麓版教材,相对应的内容在人教版则表述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加上"逐渐"两个字,含义差别很大.不过对此观点,仍有学者提出质疑,如本文提到的朱育和,苏全有等学者. (2)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74页.(3)苏全有:《对辛亥革命影响的冷思考》,《学术论坛》1997年第2期,第97页.(4)杨鹏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未完成的文化使命》,《历史教学》2001 年第10期,第54页.(5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孙中山全集》第9卷,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中华书局l986年4月第1版,第385页.(6)任印录:《历史探究教学研究》,《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07年7月第9卷第4期,第137页.(7)陈志刚:《历史探究教学的特点刍议》,《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年第2期,'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9年第l期第49页.(8)朱汉国等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走进新课程丛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2006年5月第4次印刷,第9页.(9)刘玉广汤瑞华:《实践中的历史探究活动课》,《中学历史教学》2008年第3期,第l9页. 主要参考文献:1.高伟:《民主共和观念没有深入农民之心——辛亥革命影响再思考》,《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12月(下).2.胡海英侯桂芳:《近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综述》,《学术月刊》2001年第l0期.3.李重华:《辛亥革命成败新论)),《武汉大学》(人文科学版)2005年5月第58卷第3期.4.马克锋:《辛亥革命与民众动向》,《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5.邱捷:《孙中山与近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8期.6.苏全有:《辛亥革命促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了么?》,《安徽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第34卷第3期.7.王虎:《试论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一辛亥革命的影响》,《内蒙古师大》(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10月第30卷第5期. 8.严昌洪马敏:{20世纪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9.杨燕华:《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及其意义》,《上海党史与党建》2002年4月号. l0.朱育和:《关于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清华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l期第l7卷.1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作者:曹凯广东省肇庆中学高中部)13。
辛亥革命的遗憾——辛亥革命真的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的遗憾——辛亥革命真的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发表时间:2013-11-13T14:07:39.46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9月总第97期供稿作者:闫芝芳[导读]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闫芝芳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264100旧人教版历史课本在谈到辛亥革命的功绩时指出: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新课标岳麓版必修(1)第65页也如此表述。
无疑,辛亥革命确实使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伦理道德观念等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真的能深入人心吗?我认为值得探讨。
洪宪帝制和张勋复辟的迅速败亡,通常被论者当作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有力佐证。
笔者认为,这两次短命闹剧的匆匆收场,与其说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结果,倒不如归功于部分接受民主共和观念的政治精英奋起抗争。
正如当时一位同盟会员所言:“革命告成之后,全国灵觉为之震荡,然大都属于上流人士,而氓之蚩依然浑噩相安。
中国由专制政治骤跃为共和政治,自表面观乏,虽若神速可喜,而自里面观之,前后陟断,习惯、根据悉受变动,人情未定,党见难齐,调和统一,待时尚多。
”“人民除纳税诉讼外,与政府无交涉。
国家何物,政治何事,所不知也。
”千百年来占人口90%以上的普通百姓远离政治,他们关心的是柴米油盐、交租纳赋、生儿育女,至于统治者是皇帝还是总统、是宣统皇帝还是洪宪皇帝他们并无多大兴趣。
辛亥革命完成了推翻清朝、创立民国的政治使命,却没有来得及完成本应由它完成的、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文化使命,不能不令人扼腕痛惜。
“文化易帜”的任务只能留待后来者、继承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辛亥革命前封建思想未受到彻底批判,仍束缚着民众的头脑。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中国资产阶级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但它还是披着儒学的外衣去干那“离经叛道”的事业,革命派在宣传革命思想、批判改良主义的时候,并没有从正面去触动儒学的统治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的遗憾——辛亥革命真的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么
旧人教版历史课本在谈到辛亥革命的功绩时指出: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新课标岳麓版必修(1)第65面也如此表述。
无疑,辛亥革命确实使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伦理道德观念等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
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真的能深入人心吗?我认为值得探讨。
二十世纪初,在中国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仍然是封建的儒学思想。
让我们看一下1913年《时报》上的一则材料:“这是江苏第一师范学校的一份考卷,应考的有300多人,都是中小学生,考卷中要求考生列举自己崇拜的人物,统计的结果是:崇拜孔子的157人,孟子的61人,孙文的17人,颜渊的11人,诸葛亮、范文正的8人,岳飞的7人,王守仁、黎元洪的6人,华盛顿等的4人,程德全3人,苏轼等的2人,苏秦、张仪……各一人,此外23人则无崇拜者也。
”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中小学生普遍尊崇儒学,对于没有文化知识的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状况我们便可想而知。
由此可见,民主共和思想只是开始被民众接受。
洪宪帝制和张勋复辟的迅速败亡,通常被论者当作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有力佐证。
笔者认为,这两次短命闹剧的匆匆收场,与其说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结果,倒不如归功于部分接受民主共和观念的政治精英奋起抗争。
正如当时一位
同盟会员所言:“革命告成之后,全国灵觉为之震荡,然大都属于上流人士,而氓之蚩依然浑噩相安。
中国由专制政治骤跃为共和政治,自表面观乏,虽若神速可喜;而自里面观之,前后陟断,习惯、根据悉受变动,人情未定,党见难齐,调和统一,待时尚多。
”“人民除纳税诉讼外,与政府无交涉。
国家何物,政治何事,所不知也。
”千百年来占人口90%以上的普通百姓远离政治,他们关心的是柴米油盐,交租纳赋,生儿育女。
至于统治者是皇帝还是总统,是宣统皇帝还是洪宪皇帝他们并无多大兴趣。
辛亥革命完成了推翻清朝、创立民国的政治使命,却没有来得及完成本应由它完成的、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文化使命,不能不令人扼腕痛惜。
“文化易帜”的任务只能留待后来者、继承人。
五四运动前夕,面对甚嚣尘上的尊孔复辟思潮,《新青年》不怕犯下“‘得罪社会’的‘滔天大罪’”,大声疾呼“拥护那德莫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庄严宣告:“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如果认定辛亥革命
就已经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揭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岂非无的放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辛亥革命前封建思想未受到彻底批判,仍束缚着民众的头脑。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中国资产阶级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但它还是披着儒学的外衣去干那“离经叛道”的事业。
革命派在宣传革命思想批判改良主义的时候,并没有从正面去触动儒学的统治地位。
二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复辟帝制搞专制独裁的政治野心的暴露有一个过程,而且北洋军阀为维持自己的统治,继续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大搞复古尊孔,强迫全国各学校“尊孔读经”。
在社会上出现了“孔道会”“孔教会”“尊孔会”等组织,它们利用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后局势的失望情绪,诋毁民主共和,织成了一张封建思想的罗网。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认为最确切的说法应该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