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文阅读题

合集下载

初一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目及答案

初一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目及答案

初一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目及答案阅读理解一般都有好几个题目排列在一起,需要我们耐烦地去咬文嚼字,认真审清题后,根据试题的挨次一一来做答,这样不会漏题。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初一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目,盼望能关心到大家!初一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一、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像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邻居)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此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阅读训练】1、选出以下划横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缘由是:( )A、欧阳修聪慧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以下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给划横线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 )( )(2)吾忘持度( ) ( )(3)宁信度( ) ( )5、翻译以下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 而置之其坐。

-------------------------------------------------------6、《郑人买履》告知我们什么道理?7、探究:文中“之”字共消失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初一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初一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初一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如果你从未犹豫过,或者回复过人们简单的信件,你就不会一次又一次地厌倦它,所以你越老,你就变得越微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铁杵磨针【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

[杵](chǔ)棒槌。

[卒业]完成学业【阅读训练】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方:欲:还: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1)问之,曰:"欲作针。

"2)学而时习之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日攘一鸡【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阅读训练】一、解释加点字:1、是非君子之道2、以待来年然后已二、翻译下面句子(4分)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非君子之道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损之,月忙一鸡,待来年而后已。

初一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初一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10 道初一文言文阅读训练题一、《论语》十二章选段阅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3)不逾矩(越过,超过)(4)思而不学则殆(疑惑)2. 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3. 请你谈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答: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要相结合,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得;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在学习中,我们要边学习边思考,将所学知识理解透彻,才能不断进步。

二、《陋室铭》阅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有仙则名(出名,有名)(2)斯是陋室(这)(3)惟吾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4)谈笑有鸿儒(大)2. 翻译下列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 本文作者通过描写陋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作者通过描写陋室,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文言文阅读王安石在相位,子妇①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②。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巡,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③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儿子的媳妇。

②馔(zhuàn):食物。

③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因谒公谒:拜见B. 觉饥甚而不敢去去:前往C. 其人已心怪之怪:怪怨D. 萧氏子颇骄纵颇:非常(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公约之饭汝心之固,固不可彻B. 意为公必盛馔贤能为之用C. 觉饥甚而不敢去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D. 留其四傍其真无马邪?(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A. 王安石请萧氏子吃饭,却故意很迟才开饭,又以简单的菜肴招待他,表现了他的吝啬与傲慢。

B. 萧氏子特意拜访当朝宰相王安石,以为能尽享豪宴,反映了他贪图富贵、趋炎附势的性格。

C. 王安石拾取萧氏子吃剩的胡饼来吃,用实际行动批评了这个娇生惯养的萧氏子,让他羞愧离去。

D. 王安石对萧氏子之流非常反感,趁其拜访之际,有意地用约他吃饭的方式来教训他。

【答案】(1)B(2)C(3)A【解析】【分析】(1)B.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解说不正确。

“觉饥甚而不敢去”: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

“去”:离开。

(2)C.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都是表转折的连词。

A.前者代词“他”;后者主谓之间的助词,取独,不译。

B.前者“认为,料想”,后者“被”。

C.前者代词,指“胡饼”;后者表疑问的副词“难道”。

(3)A.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

“表现了他的吝啬与傲慢”错。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广①既归乡里,日令家共具②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

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③卖以共具。

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④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几⑤及君时颇立产业基址,今日饮食费且尽。

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

”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⑥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

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堕耳。

贤而多财,则捐⑦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

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饷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说服。

(《汉书疏广传》)【注】①广:疏广,西汉宣帝时的太子太傅,身居高位。

②共具:摆设酒食用具。

③趣:催促。

④昆弟:同族兄弟。

⑤几:希望。

⑥老悖:年老昏乱,不通事理。

⑦捐:舍弃(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广既归乡里(已经)B. 足以共食(值得)C. 吾既亡以教化子孙(通“无”,没有)D. 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增加)(2)对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

B.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

C.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

D.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堕耳。

②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

(4)文中所写的疏广的做法对于我们今人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请简要评析。

【答案】(1)B(2)A(3)①现在再给他们增加什么都是多余的,有了多余的就会使子孙养成懒惰。

②另外,这些金钱是皇帝用来给我养老的。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乙】范文正公守邠州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②数人营理葬具者。

公亟③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④敛棺椁(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

公怃⑤然,即彻⑥宴席,厚赒⑦给之,使毕其事。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选自《范仲淹罢宴》)【注】①邠(bīn)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

②缞绖(cuīdié):丧服,这里指穿着丧服。

③亟(jí):急迫地。

④赗(fènɡ)敛:下葬入殓的衣服。

⑤怃(wǔ)然:形容失望的样子。

⑥彻:通“撤”,撤去。

⑦赒(zhōu)同“周”救济。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②是进亦忧________③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④使毕其事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3)【甲】文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

请问: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4)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答案】(1)探求;这,这样;在……之前;完成(2)①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②在座的人都感叹不已,有的人甚至流下眼泪。

(3)迁客骚人的情:以物喜,以己悲。

古仁人的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

目的是:通过这两种情的对比,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文章主旨。

(4)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解析】【分析】(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是”:这。

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三篇

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三篇

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三篇】初一语文文言文《狼》阅读练习题一、解释下列拉盖横线的词语。

1.止有剩骨_________2.恐前后受其敌_________一狼得骨止_________狼不敢前_________止增笑尔_________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_3.恐前后受其敌_________4.一狼洞其中_________场主积薪其中_________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_________屠乃奔倚其下_________屠自后断其股_________5.缀行甚远缀:_______________6.一狼仍从从:_______________7.骨已尽矣尽:_______________8.屠大窘窘:_______________9.顾野有麦场顾:______________10.场主积薪其中薪:_________________11.苫蔽成丘苫:________蔽:__________12.屠乃奔倚其下奔_______倚___________13.弛担持刀驰_________持___________14.少时,一狼径去少时_________径_________去_________15.目似瞑,意暇甚瞑_________意_________1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为_________隧_________17.乃悟前狼假寐悟_________寐_________18.盖以诱敌盖_________诱_________19.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黠_________顷刻_________20.屠惧,投以骨投以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狼不敢前,眈眈共行眈眈共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一狼洞其中洞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屠自后断掉其股断其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盖以诱敌以诱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翻译句子。

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题8篇(含答案及解析)

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题8篇(含答案及解析)

初一文言文必做题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先公①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②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③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必,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1)先公:指欧阳修(2)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3)闾里:指街坊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2)太丘舍去(3)尊君在不(4)抄录未毕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

3、读了(甲)(乙)两文后,请你选择其中一篇,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收获或感悟。

答案:1、(1)期:约定。

(2)去:离开。

(3)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示“吗”的意思。

(4)毕:完成2、(1)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2)等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

3、通过(甲)文,我了解到了文中那个仅仅七岁的元方是那么的聪明机智,反应是多么的灵敏,并且他还很有礼貌。

我认为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这样,学习元方的聪明,可以做到反映灵敏。

同时我也知道了文中的有人虽然不守信,不礼貌,但是,他却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这一点我们可以多多学习。

解析:1、(1)考查文言文关键字词的翻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对比现代文的意思,可适当猜测其中意思,使其文通义顺。

(2)考查文言文关键字词的翻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对比现代文的意思,可适当猜测其中意思,使其文通义顺。

(3)考查文言文关键字词的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文言文阅读训练一、《童趣》阅读题①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②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选文第①段中“私拟”的自然景物有哪些?2.选文第②段,表现作者的情绪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②段间有什么关系?4.作者为什么“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而不将它打死?5.生活中,你有过作者描述的类似的经历吗?写下来。

二、《论语》十则练习1.填空:(19分)①《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由收集整理而成。

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②“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五经”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生活中用来教育人们要谦虚,不要狂妄,不懂装懂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5分)论.语()不愠.()三省.()罔.()殆.()3.判断下列各句有没有通假字,如果有,请写该字及其本字、读音、意义。

(8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3)诲女知之乎(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16分)(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4)择其善者而从之(从:)(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岁:)(6)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恕:)5.请写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四个。

(4分)6.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20分)(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本文所选十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学习态度;⑵学习方法;⑶思想品德修养。

请分别就这几个方面各举两则。

(6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8.“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6分)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任重而道远()择其善者而从之()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10.写出你所积累的其他出自《论语》的格言警句至少2句?(4分)11.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

”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4分) 12.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4分)三《世说新语》两则《咏雪》一、词语积累[内集]家庭聚会。

内,指家人。

集,聚集。

[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似]相似,像。

[差(chà)]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由于。

二、文学常识1. 《世说新语》:六朝志(记)人小说代表作。

全书8卷,分德行、言语、方正、政事、文学、雅量等36门。

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jiān)疏》中的“言语”一门。

三、内容点击《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故事。

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少女谢道韫表现了以柳絮咏雪的才能。

四、阅读探究1. 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轻松、温馨的家庭气氛。

2. 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3. 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

4. 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

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

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五、迁移拓展你还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陈太丘与友期》一、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期行]约定同行。

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期,约定的时间。

日中,正午时分。

[舍(shě)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舍,放弃。

去,离开。

[乃]才。

[时年]当时的年龄。

[戏]嬉戏,玩耍。

[客]客人,指朋友。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委]丢下、舍弃。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无信]不讲信用。

[引]拉。

[顾]回头看。

(二)通假字 [不]同“否”。

二、文学常识出自《世说新语笺疏》中“方正”一门。

三、内容点击《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

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的懂得为人的道理。

四、阅读探究1. 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2. 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3. 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

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第一种意见]不同意。

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

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第二种意见]同意。

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

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4. 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同意。

面对元方的反驳,有人很惭愧,想与元方握手道歉,这说明他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5. 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

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

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

五、迁移拓展1. 面对他人的无礼,你该如何处理?[意见一]抓住对方失礼之处,针锋相对,维护个人名誉不受侵害。

[意见二]针对对方失礼之处,摆事实,讲道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过错,既维护个人名誉,又不伤害对方。

自己不能向对方一样失礼。

2. 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在能确定对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礼相待;如果不明对方身份,要机智地探询对方情况,提高安全意识。

3. 你还知道哪些《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如“王戎识李”。

4.有不少成语出自《世说新语》,请写出几个。

望梅止渴、难兄难弟、鹤立鸡群、标新立异、一往情深5. 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吗?㈠王冕四岁作画;㈡曹植七岁作诗;㈢甘罗十二岁做宰相;㈣司马光砸缸。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要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4分)2.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3.释词:(4分)日中:()舍去:()无礼:()引之:()4.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4分)5.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4分)6."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

(3分)7.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4分)(二)荀巨伯(东汉桓帝时人,生平不详)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指入侵的军队)攻郡。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损害,毁坏)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这里是表示轻蔑的称呼),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世说新语》)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4分)⑴友人语巨伯曰(语:)⑵吾今死矣,子可去(子:)⑶败义以求生(败:)⑷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委:)2、翻译下列句子:(6分)⑴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⑵汝何男子,而敢独止?⑶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3、作者把人物的生活常态放在特定的环境下来写,所写生活常态是,特定环境是指,这样更有利于刻画人物。

(4分)4、荀巨伯不肯离去的原因是什么?(4分)5、荀巨伯的行为感动了胡贼,从一句可以看出。

(3分)四、阅读《山市》,回答1~5题。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我能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相顾惊疑②连亘六七里③中有楼若者④惟危楼一座⑤裁如星点⑥或凭或立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