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胭脂扣》“悲”之因素的构建策略

合集下载

舞蹈鉴赏1

舞蹈鉴赏1

舞蹈鉴赏期末作业——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汉语言文学三班陈梅芳20082410301 一、分析作品(1)作品名称:《胭脂扣》表现形式:独舞舞蹈种类:民族舞作品鉴赏分析:《胭脂扣》是由北京舞蹈学院青年教师张云峰根据同名小说《胭脂扣》改编而来,由北京舞蹈学院刘岩同学进行表演。

刘岩表演的舞蹈《胭脂扣》以富有特色的舞蹈动作,刻画出一个挣扎在生活与感情中的风尘女子的形象,内心的酸楚、压抑与激情都掩盖在红粉胭脂之中。

欢场女子如花与富家子弟十二少因父母百般阻挠,相约吞鸦片赴死。

但故事并未在此结束,在阴间等十二少五十年的如花一直没有等到郎君,于是决定到阳间来寻找他。

原来当初十二少未曾如誓相随,她从未想过她倾心的付出,最终结果却是“谁知负心,恩爱成灰”。

如花放下胭脂扣,决然离去。

该舞蹈把一个烟花女子在风月场上的一颦一笑与压抑以及全身心投入去爱后共赴生死的无怨无悔、死后望眼欲穿的企盼心态刻画得十分传神,整个舞蹈充斥着哀怨缠绵的气息,强调了这段悲剧性情缘的凄切情愫,诠释出一个女人对爱的独白。

舞蹈的情感表达,需要表演者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刘岩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在舞蹈《胭脂扣》中,开场刘岩穿着一身火红的旗袍伴着轻快的音乐欢快地跑着,尽情的展示着自己的喜悦之情,把她与十二少的爱情的甜蜜邂逅演绎得淋漓精致。

然而就是这样一段浪漫的风花雪月却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女子要接受与所爱的人阴阳相隔是一件多么令人悲痛的事情。

因此,伴随着音乐节奏的变换,刘岩动作也变得有些沉重与迟缓,而在此同时情人对自己不离不弃,她感到自己虽受到很多委屈但是为爱情的付出是值得的。

突然,音乐一转,音乐一转,那短促而有力的音乐暗示女子的抗争达到高潮,然后,音乐又一转,暗示女子的抗争取得胜利,然而胜利并没有带给她应有的喜悦,那凄美哀怨的音乐预示了她们的爱情终究是敌不过世俗,最终在苍白的生活中结束。

在舞蹈的最后,一曲百转千回的《客途秋恨》响起,似乎在向世人讲述一个女子那段悲戚万分的爱情故事。

舞蹈胭脂扣观后感

舞蹈胭脂扣观后感

舞蹈胭脂扣观后感《舞蹈胭脂扣》观后感《舞蹈胭脂扣》是一部由中国优秀编剧创作的话剧作品,该剧以胭脂扣为背景,通过舞蹈和音乐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宫廷生活与爱情故事。

我有幸观看了这场精彩的演出,深受触动。

以下是我的观后感。

首先,该剧在舞蹈表演方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舞蹈演员们优雅动人的舞姿和精湛的技巧,让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宫廷的盛世之中。

他们身着华丽的服装,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将人们带入一个优美的梦境。

舞蹈中融入了中国传统舞蹈元素,如扇子舞、绸缎舞等,使整个演出更具民族特色。

通过身体语言的表达,舞者们将剧情和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

其次,剧中的音乐也是该剧的亮点之一。

音乐伴随着舞蹈的起伏和变化,为整个表演注入了动力和情感。

剧中的音乐风格多样,既有宫廷乐曲的庄重和典雅,又有轻松愉悦的旋律,让观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也能随着音乐的流淌,沉浸在剧情中。

音乐对于舞蹈的衬托和点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整个演出更加具有感染力和魅力。

此外,剧中的角色形象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胭脂扣作为剧中的主人公,勇敢、坚持、追求真爱的形象深深吸引着观众。

她不愿意顺从命运的安排,勇敢地追寻自己的幸福。

她敢于挑战传统观念,不拘一格地生活着,她的坚定和善良让观众为之动容。

此外,剧中还有一些次要角色,他们个性鲜明,生动活泼,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不少趣味和喜剧效果。

剧中的情节发展也异常紧凑有趣。

从一开始的胭脂扣在宫廷中的命运之旅,到她与心上人相识相知,再到最后的幸福结局,每个环节都紧扣主线,让观众时刻保持紧张的观看状态。

剧情中穿插了一些悬念和戏剧冲突,给观众带来了不少惊喜和快乐。

综上所述,《舞蹈胭脂扣》是一部舞蹈和音乐相结合的优秀话剧作品,通过优雅动人的舞蹈、多样化的音乐和紧凑有趣的情节,将观众带入一个美丽的宫廷世界,让人享受到了艺术的魅力。

通过该剧,我不仅欣赏到了优秀的表演,也对中国古代的宫廷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对剧中的演员们和创作团队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和敬意,相信他们会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让观众们享受到更多美的享受。

舞蹈《胭脂扣》“美”的构成分析

舞蹈《胭脂扣》“美”的构成分析

舞蹈《胭脂扣》“美”的构成分析发布时间:2021-06-17T16:13:49.263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7月下作者:李亚梅[导读] 当代女子独舞《胭脂扣》改编自李碧华同名小说,该作品运用了大量的古典舞的动律舞姿来刻画人物形象和主题内容,并以舞蹈中“悲剧美”的形态展现了女主人公如花的凄惨爱情故事。

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甘肃兰州李亚梅 730000摘要:当代女子独舞《胭脂扣》改编自李碧华同名小说,该作品运用了大量的古典舞的动律舞姿来刻画人物形象和主题内容,并以舞蹈中“悲剧美”的形态展现了女主人公如花的凄惨爱情故事。

舞蹈美的构成是舞蹈作品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而舞蹈美的形态区分奠定了作品的情感基调。

这种古典舞蹈元素与旧社会时代背景的组合,为作品的本身增添了了更多的色彩与可能,也为作品中“美”的构成带来了更深层次的碰撞。

关键词:《胭脂扣》;内容美;形式美;悲剧美当代女子独舞作品《胭脂扣》改编自李碧华同名小说,由张云峰编创,刘岩表演,该作品于2004年获得第六届全国舞蹈大赛金奖。

古代市井社会各阶层按贵贱高低分为上下九流,由此可见,社会地位的高低会很大概率的影响一些人的命运走向,人生的悲喜错落也在生命的起点被埋下伏笔。

女主人公如花本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香港西塘的名妓,这种身份未来等待她的只有无尽孤独,但她却对美好的爱情产生了向往,爱上了富家子弟十二少,开始了如梦如幻的爱情。

在旧社会中,这两个地位悬殊的人之间萌生至纯至美爱情的同时,也注定了悲剧的开始。

一、内容美舞蹈美是舞蹈作品所具备的审美属性,是一种具体可感的饱含诗情、富于乐感的动态艺术美,是舞蹈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

舞蹈美的形态划分为五类十二型,其中凡是具有悲剧性的矛盾冲突,体现了人物与事件的正义的合理性质,而又以正面人物的不幸为结局的都可划分为悲剧美,而该作品则正好符合此定义。

在笔者看来,《胭脂扣》的悲剧美更多的体现在各种差距之中,人生成长脉络的差异、社会地位的差异、旧封建思想下对两人犯错的包容程度和彼此对爱情与生死的重视程度无一不推动着作品悲剧美的发展与外延。

舞蹈作品《胭脂扣》的创作思维探析

舞蹈作品《胭脂扣》的创作思维探析

73舞蹈艺术SONG OF YELLOW RIVER / 122020舞蹈作品《胭脂扣》的创作灵感便是香港电影《胭脂扣》,舞蹈家刘岩在表现该舞蹈时,将古典舞元素充分融合在现代舞的编创过程之中,这种跨越物种的表现形式与创作方式,为整个舞蹈带来了极为动人的魅力。

本文的主要内容便是对其创作思维进行分析,从动机、技法与环境三个角度着重探究其艺术性。

一、舞蹈作品《胭脂扣》简介舞蹈作品《胭脂扣》是著名舞蹈家刘岩女士的作品,也是第六届全国舞蹈大赛的金奖作品。

《胭脂扣》是一个长达七分钟的单人舞舞蹈作品,刻画了一个无助、有情的女人在纷乱复杂的社会中最终成为行尸走肉的悲剧故事。

刘岩本身对于这个人物形象的情感以及内心把握的极为精准,她的舞蹈动作也和人物风尘女子的身份极为契合,她也在刻画人物的同时,将其中蕴含的情感利用肢体动作传达给了观众,使这个有深度的人物栩栩如生的出现在了舞台之上。

该舞蹈主要塑造了“如花”这个风尘女子的人物形象,整个舞蹈动作将“如花”的回忆、对十二少以及爱情的憧憬、最终绝望的现实紧密连接,为观众带来极为震撼的视觉享受与心灵冲击。

二、舞蹈作品《胭脂扣》的创作思维(一)动机动机是指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情时的心理状态与思想意愿,而舞蹈的创作动机本身便来自己自然、来自于生活,来自与人世间的角角落落。

编导人员在对自然或生活中的某一物品、现象进行观察后发觉自身心理上的失衡,为了追求内在平衡而产生了创作的动力,一般情况下,舞蹈的创作动机便是编导本身,当然,有时也存在例外,而舞蹈作品《胭脂扣》便是例外之一。

从动机的角度对舞蹈作品《胭脂扣》进行分析,我们能够发现,该舞蹈本身的动机性显得较为模糊。

这个舞蹈之所以会被纳入到创编进程之中,主要是因为舞蹈家刘岩为了参加比赛而找到了我国著名的舞蹈编导老师张云峰先生,在经过两人的商讨磨合与演员的刺激下,最终呈现出了这样一份美丽的答案。

这个例子说明,舞蹈创作的思维方式会受到外在动机的影响,最终将其转化成为内在动机,而间接的创作起因也会逐渐转化成为直接原因。

舞蹈编排中对感情与剧情的安排

舞蹈编排中对感情与剧情的安排

舞蹈编排中对感情与剧情的安排继《玉卿嫂》、《黄土地》在北京亮相后,舒巧又陆续为香港舞蹈团创编了舞剧《胭脂扣》、《红雪》和《停车暂借问》。

1991年5月,我与孙龙奎应舒巧之邀去做香港舞蹈团的客席编导,正赶上《胭脂扣》在港首演。

我当时便为港刊撰写了《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的剧评,开篇便写道:“李碧华女士的‘一个意念繁衍’,衍生了《胭脂扣》的悲剧性姻缘;舒巧女士在午夜场与《胭脂扣》邂逅,那悲剧角儿如花竟无意再去搅扰袁永定和凌楚娟,认定舒巧能帮助她找到温馨老契。

于是舒巧不得不用舞剧来为如花登一出寻人启事。

”我的这篇剧评后来刊发在1991年第5期《舞蹈》杂志,其中提到的“李碧华”是同名小说的原作者,“袁永定和凌楚娟”是小说中引出故事的报社夜班编辑;已成为“女鬼”的如花请夜班编辑登一出“寻人启事”,这“启事”是一句只有当事人才可解的“十二少:老地方等你!”我在剧评中写道:“这种启事也值得去弄一个舞剧?‘老地方等’,既无新鲜感又无刺激性,只有永远改变不了的环境和永远期盼着的欲求。

谁知,舒巧自午夜场后拂之不去、思之愈深的就是这一点,用她的话来说,叫做‘明知到头来就是这样,但我们仍然追求’。

”此文由才子城毕业论文网搜集整理从《胭脂扣》看舒巧的舞剧追求,我认为:“她是坚持从准确、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出发,是强调细节编织在人物性格刻画中的重要作用。

很难设想,如果没有十二少大把甩钞和细觅毫钿的细节对比,没有十二少由车上宾而变为拉车夫的细节反转,没有十二少风流倜傥时的潇洒指轮扇的细节在老态龙钟时的无奈再现,我们如何能准确、细腻地把握十二少的人生之态?”在我看来,舞剧《胭脂扣》编舞的一个优长是:“角色的心态不必尽让角色起舞来诉说,而是充分运用群舞本身的动态效应构织一种情绪氛围来‘众星捧月’……比如那模拟机器人似的动态,能让你感受到现代工业社会使人机械化、程序化;又比如橱窗模特儿那些结构多样而功能单一的造型,能让你感受到现代都市的偶像是商品广告及其潜隐的金钱拜物教;还比如把舞台作为摄影棚来复现‘倚红楼’阿姑迎客,能让你感受到文化反诌竞成了现代人的一种解脱方式……”。

从舞蹈《胭脂扣》看香港作家李碧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从舞蹈《胭脂扣》看香港作家李碧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从舞蹈《胭脂扣》看香港作家李碧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摘要:李碧华的作品风格诡异,与传统的文化所传达的思想相悖。

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经常借古讽今,我们从舞蹈作品《胭脂扣》的背景故事、创作过程、音乐特点以及动作设计等方面来分析香港作家李碧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揭示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去探究女性的爱情和命运。

关键词:李碧华;女性形象;舞蹈形象;肢体语言;一、舞蹈《胭脂扣》的背景故事舞蹈《胭脂扣》是由北京舞蹈学院青年编导家张云峰根据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同名小说作品改编而成的一个长达七分钟的女子独舞,这个故事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香港,在“倚红楼”有一位容貌姣好的风尘女子如花,让许多男士都一见倾心,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但是如花身为风尘女子,却也有自己的骄傲,她渴望真挚的爱情,直到一天他遇见了十二少的陈振邦,他们一见钟情,坠入爱河,从此十二少便日日买醉,眷恋如花,如花也钟情于十二少,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他和十二少的感情并不获得父母的支持,更因为十二少出身于名门,双方的家庭地位身份悬殊,如花与十二少的感情受到陈家父母的百般阻挠,如花却鼓起勇气到陈家恳求但却被认为是“邪花入宅”。

无奈之下,二人私定终身。

后因为种种原因,他们为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此吞食鸦片殉情,但不曾想十二少途中退缩,被救了起来,在阴间的如花迟迟不见十二少的踪影便重返人间寻找十二少,但是时过境迁,但是现在已经是五十年之后,如花不知如何才能找到昔日的恋人十二少,最后因为机缘巧合认识了报社的记者,通过报社记者以及他女朋友的帮助,如花历经了各种磨难终于见到已经年老贫苦的爱人十二少。

舞者刘岩将如花的喜怒哀乐五味杂陈的风尘女子形象生动的展现给观众们,将传统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相悖。

整个舞蹈从女性角度出发,讲述了女主如花爱而不得最终放弃的内心世界,探究了旧时代女性的爱情和命运。

如花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探究旧时代女性的爱情和命运。

二、李碧华作品的特点李碧华的作品风格诡异,与传统的文化所传达的思想相悖。

“舞与情相融,情与意相织”

“舞与情相融,情与意相织”

“舞与情相融,情与意相织”作者:张凯悦来源:《艺术大观》2019年第03期摘要:任何艺术活动有蕴含有丰富的情感在其中。

而舞蹈更是如此。

对于舞蹈艺术来讲,如果缺乏了情感,那么作品就会失去灵魂。

在文中主要就对女子独舞《胭脂扣》的舞与情、情与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舞蹈艺术;情感;胭脂扣在舞蹈艺术中,情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要创作出一部能反映思想主题立意,有完整的作品故事情节和作品结构的舞蹈作品,就必须注重情感的变化。

情感是多元的、变化的,情感的性质就是事物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每一部舞蹈作品的起承转合都能够从情感中得以体现。

以女子独舞《胭脂扣》为例,窥探“舞”“情”“意”三者关系。

一、舞与情的融合女子独舞《胭脂扣》是根据香港电影《胭脂扣》的情节改编创作的作品,舞蹈的肢体语言,音乐节奏,流动路线,道具舞美以及情感就要随之发生变化。

舞蹈的第一部分,舞者身穿大红色旗袍出现在舞台的右后角区域,她以“之”字形的流动路线移动到舞台中心区,“寻找”“擦汗”“奔跑”这些生活动作,通过韵律化、美化加工后变成了优美的舞蹈动作。

从舞者优雅妩媚的姿态和动作的节奏、速度、力度中一目了然的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根据人物性格特点,编排符合人物情绪情感的动作。

舞者的肢体动作间体现出慌张感,面部流露出焦急的情绪,神情忧郁、充满恐惧,形象的刻画出女主人公如花重返阳间寻找恋人的一幕,举手投足间体现出如花“寻不得”的失望以及无依无靠内心充斥着不安与恐慌的情感。

舞蹈的情感不仅体现在律动中,还可以通过律动所显示的环境来表现。

女子独舞《胭脂扣》中,如花回想起昔日與十二少在一起遭受百般阻难以及两人相约殉情的画面,通过下腰的动作来表现如花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动作缓慢,步伐沉重,大红色的旗袍在风扇的作用下缓缓飘动。

舞蹈结束时,舞者的脚用力踮起,手臂上下摇摆,头用力后仰,像一具无头女尸,她的大红色旗袍缓缓飘动,这一舞台效果营造出了虚幻凄凉的感觉,渲染了悲凉的舞台氛围,此时舞者的情感再次升华,由失望转变为崩溃,预示着如花幻想中的爱情最终破灭,被残酷社会所抛弃、逼迫。

中国古典舞作品“悲”之“思”

中国古典舞作品“悲”之“思”

就 是 这样 具 有 传统 性 和 典范 性 的 中国古 典舞 ,它 悲 剧 性 的凄 凉情 愫 ,诠 释 出一个 女 人 对 于真 爱 的
的 当代 审美 追 求 ,是 建 立在 对 传统 文 化 继 承 的基 独 自。
础之 上 ,并 结 合 时代 赋 予 我们 的审美 要 求 ,具 有
“妓女 ”是人 类 社会 中存 在 的一个 弱 势群体 ,
者 )至臻至美的情感透析 ,他们让另一审美主体 的关系之上 ,没有选择爱情的权利 ,以 《胭脂扣 》
(观 众 )与 之 进行 情 感 的对 话 、心灵 的碰 撞 。爱 为 例 ,女 主 角不 顾 是 非 限制 ,勇敢 追 逐 爱情 。人
“凄” “惨” “怨” “殇”为特征 的 “悲剧 ”作 品创作热潮 。这其 中的一些代表 性作品有其独到之 处,能赢
得观众喝彩 ,但 其后 有更 多的编导屡屡 触及 此范式 , “悲剧”作 品的呈现变得屡见不鲜 ,观 赏之余 不由的会
考虑到 : “范式悲剧 性”的古典舞作品 岂能任 由其发展 ,在其创作之 时 ,我 们的创作者是否应对其做足 够的
Vo1.33 No.1 Feb.2018
中 国古 典 舞 作 品 “悲 ’’之 “思 "
王 魏 魏
(齐鲁 师范学院 教 师教 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摘 要 : 中 国 古 典 舞 自上 世 纪 90年 代 末 以 悲 怨 形 象为 代 表 的 诸 多作 品横 空 问世 以 来 ,即 掀 起 了
的呐 喊之 声 。悲 的情感 是 一种 独 具 特 色 的审 美形 描 写 、表 现此 题 材 ?现 代 人看 待 爱情 的观 点 自然
态 。它 所 倾 注 的是 原 作者 (或创 作 者 )对 于爱 、 在 于两 人 处 于平 等 地位 的 自由选 择 恋爱 ,两情 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舞蹈《胭脂扣》“悲”之因素的构建策略【关键词】《胭脂扣》民族舞悲舞种创新舞蹈《胭脂扣》是根据电影情节创作的,获得第6届全国舞蹈大赛金奖。

它是一个长达7分钟的独舞,刻画了一个无助、有情的女人凄苦哀怨的悲剧命运。

该舞蹈把现在与过去、回忆与联想、幻觉和现实巧妙地组接在一起,带给观众独特的视觉和心灵冲击。

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塘西妓女如花、如梦、如幻的爱情,若即若离的过去,用肢体语言诉说得淋漓尽致,仿佛旧日繁华、缱绻西塘,半个世纪前的一场悲情旧梦就在眼前。

一、舞蹈作品《胭脂扣》结构特点是三段体结构的情绪舞舞蹈《胭脂扣》是情绪舞,三段体结构。

《胭脂扣》第一段舞蹈表现出女主人的乱世浮华与忧郁人生。

在跳跃的3/4拍音乐中,一位神情忧郁、衣着醒目的艳丽女子踏着音乐的节拍姗姗走来。

她左手挽包,右手急不可耐地擦着额头上的香汗从舞台的四点走出,在舞台上绕场走“Z”字形,停在舞台七点上原地造型。

既而大胆夸张地运用迈步和旋转等动作,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风尘女子在乱世浮华中的生活状态。

《胭脂扣》第二段舞蹈表现出世态炎凉和女主人公的生活窘迫及其与命运抗争的顽强意志。

这段为舞蹈高潮。

舞者在钢琴与小提琴沉重的演奏声中,一次次快速旋转和身体剧烈的颤动,用高难度的控腿和下后腰,舞出了对生活窘境的恐惧和挣扎,最后二人选择了双双殉情。

《胭脂扣》第三段舞蹈是结束段,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生活的失望与悲伤。

钢琴声之后,又是音乐的变化,一段流行于当时的爱情歌曲《葬心》响起。

舞者用伸手期盼和凝视远方的造型,以表现她回到阳间寻找到爱人的场面。

最后,以一个快步上前追赶和抚胸下胸腰的动作,表达出她无限的遗恨和悲伤,舞蹈结束定型在一个风格独特的“见人不见头”站立姿势造型上。

二、舞蹈《胭脂扣》的音乐及动作特点(一)舞蹈《胭脂扣》的音乐特点舞蹈《胭脂扣》是一个三段体结构的情绪舞,为A—B—C的结构。

这个作品的音乐部分和舞蹈部分都是建筑在“同构”的节奏之上的。

正是通过音乐节奏,把空间运行的舞蹈和时间里流淌的旋律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

这三个段落都选择不同的音乐做背景。

第一段是选自《花样年华》,这首曲子的特点是3/4拍,节奏明显富有“强—弱—弱”感觉,令舞蹈中的动作更加流畅,也能将一个风尘女子的娇媚和万千风情衬托得淋漓尽致,反映女主人公对生活的无比渴望。

第二段是选自一段钢琴与小提琴演奏的音乐,通过开始的几个钢琴和弦强音,表现女主人公的命运开始转变,过去的繁华只是过眼云烟了,生活开始变得窘迫和残酷。

最后通过一连串的钢琴爬音来表现如花与陈振邦双双选择殉情后,女主人公在黄泉焦急地寻找和等候爱人的场面。

第三段是选自歌曲《葬心》,这是一首流行于20世纪30年代的凄美爱情歌曲,歌曲的特点是带有浓厚的忧伤,能够把观众的情绪也一起带入30年代。

三段不同的音乐都有不同的节奏,节奏又直接制约着舞蹈的体动节奏。

但体动节奏并不一定直接对应音乐节奏,有时通过错位形成一种节奏落差;有时则身体各部的节奏在一种“交响”中达到和谐。

此作品是一个抒情性的舞蹈,表达女主人公的悲伤,要求舞者具有“表现力”,“表现力”与情感相关,但情感的变化其实是由体态节奏的改变来体现的。

(二)舞蹈《胭脂扣》的动作特点舞蹈《胭脂扣》中动作特点包括三种基本形态。

1.表情性动作(亦称抒情性动作),这类动作主要功能是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描述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动作特点具有一定的类型性、概括性和抽象性,“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它只能表达、描述人物的情绪、感情状态,而不能说明人物有什么样的行为目的。

2.表意性动作(亦称叙事性动作),这类动作是展示人物行为目的和事件具体内容的动作,具有模拟性和再现性的特点,具有现实生活中生活动作的明显痕迹。

3.装饰性动作(亦称陪衬性动作),这类动作是一种辅助性动作,类似于音乐中乐曲的伴奏部分或装饰音,在舞蹈中起烘托气氛、装饰陪衬、连接转换等作用。

舞蹈《胭脂扣》中的动作一反传统舞蹈的动作形态模式,大胆开掘,创造出更加挺拔、舒展、奔放的舞蹈动作,并在舞蹈中融入了一些非民族舞的元素。

舞蹈动作特点追求简洁、舒展、对比、匀称、衬托、连贯、变化,舞蹈中更多的是让人始料不及的动作衔接转换,让人感觉是在节奏启发下,自由地产生舞蹈动作。

其中通过简单又极富有表现力的“寻找中的行走”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

舞蹈中大量运用到的旋转也有别于以往旋转的标准模式,而是在里面加入了夸张的踢腿、甩手和跳跃等动作,从而让观众透过舞蹈看到剧中女主人公真实的内心宣泄。

舞蹈的高潮中,舞者用高难度的控腿动作造型亮相,恰恰是塑造人物的特殊手段,造型亮相的静正是“静中寓动”,带给观众对人物、情节的无限丰富的联想。

这样的表演不仅增强了作品艺术感染力,也为观众提供了新的审美视野。

三、舞蹈《胭脂扣》中“悲”之因素(一)舞蹈《胭脂扣》中女主人公的坎坷人生命运十里洋场,霞飞路,一派上世纪30年代时光与爱情的韵味。

如花与十二少的故事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

在不得已的今生中,想要维系美满是进退两难的。

《胭脂扣》中女主人公如花的命运可谓是充满坎坷,悲凄交加。

首先两人的身份悬殊。

一个是头牌名妓,一个是富家少爷,封建传统的礼教是不允许一位风尘女子走进庄严的深墙大院的,这在当时是很受嘲笑和忌讳的。

如花诚心拜访陈家却被拒之千里,原因是如花出身卑微。

如花卑微的出身便为今后的悲剧种下苦果,这也是如何都挥之不去的影子,也注定了此故事的悲剧性。

如花和十二少同居后,本可以幸福地生活下去。

可经济拮据,眼看两人的好景不长了,于是如花选择殉情,希望能在阴间续写前缘。

这样极端的选择透露出如花对十二少深厚的爱,却注定要以沉重的代价来换取。

结果更是悲哀的,两人殉情后,如花死去十二少活着,两人阴阳相隔。

痴情的如花在阴间久候不见十二少,最后上阳间寻找,找到的却是淡忘了往事的衰老十二少。

如花用尽所有的爱和生命想换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结局只是她的所有付出变成枉费,所有的努力仍敌不过现实的大笔一挥。

如此悲惨的结局让如花的命运画上了悲伤的句号。

(二)舞蹈《胭脂扣》把民族舞与当代舞进行编创交融来表现“悲”,充分渲染了“悲”的情绪舞蹈《胭脂扣》是一个成功的民族舞作品,而又在舞蹈中又融入了一些非民族舞的元素,这些元素包含了一些当代舞的元素。

通过民族舞与当代舞的编创规律、表演规律相结合,从而产生出新的表演形式。

今天,各类舞蹈艺术在发展中必然要“博采众长”,吸取其他舞种的特点,相互包容渗透,取长补短,以丰富自身的艺术手段,达到扩展表现领域,形成以舞蹈为核心的综合艺术概括力和表现力。

舞蹈《胭脂扣》是吸收和借鉴了民族舞和当代舞的表演形式,把民族舞朴实无华、形象生动、内容丰富与当代舞的动作形象、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相结合,最终展示出一个情感丰富、善于抒情、浪漫夸张的舞蹈作品。

这样的表演形式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抒情性是舞蹈审美的本质属性。

“情动于衷而形于外”,这是舞蹈《胭脂扣》的情感表达依据,它将舞蹈的情感“悲”的情绪以浪漫、夸张的表现手法,以变形、虚拟、写意等舞姿和造型手段来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

利用了舞蹈的抒情性手法,将一个出身卑微、又追崇理想爱情、对爱情至死不渝的风尘女子形象,通过夸张、变形、升华等艺术方法转化为“艺术真实”的、特殊的舞蹈形象,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感同身受地体验出女主人公沉淀在内心深处的悲伤。

(三)舞蹈《胭脂扣》抒情性的表现风格具有鲜明的“悲”主题性按风格来讲,舞蹈《胭脂扣》是属于民族舞与当代舞结合的产物。

作品具有民族舞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又具有当代舞的动作形象、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特点。

这样的“舞种渗透”作品,更强调的是具有鲜明的主题性和抒情性。

该作品始终贯穿其中的主题是“悲”,有意淡化故事中的叙事性情节,突出抒情性舞蹈的形式美,力图将传统民族舞蹈和当代舞形式挖掘到极致。

创作中在展示传统民族舞动作特点的同时,也融入了许多现当代建构的民族民间新舞蹈动态语汇。

该舞蹈在追求展示民族传统舞蹈语汇动作形式美的同时,也不忘它的时代走向与现代情感的表达。

例如《胭脂扣》舞蹈中大部分动作都是由在“寻找中的行走”这一动作基本舞步基础上衍变和发展而来的,打破了民族舞蹈动作的形态模式,把比民族舞更自由、连贯、始料不及的动作穿插在舞蹈里面,这更有利于表明女主人公对生活的顽强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又如,在舞蹈高潮女主人公痛苦矛盾的时刻,当代舞的“手舞”与“足蹈”已经是一种必须使用的言说方式,舞者用剧烈的身体颤动和脚下”欲乱不能”的步伐来表现她的痛苦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了观众对“悲”的理解。

这样的舞蹈风格表现形式,更准确、生动、通俗地表现出了舞蹈的悲伤情感。

(四)舞蹈《胭脂扣》的服装表现具有浓厚的时代生活气息,能扣动观众的心弦伴随着电影《胭脂扣》那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走入观众视野的,是那隆重的、妩媚的、华丽而不张扬的、魅惑但不轻浮的东方旗袍,就像上世纪30年代的名曲《玫瑰三愿》:“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

我愿那红颜常曾几何时。

”给人的感觉是一段难以忘却不断纠葛的心头之梦。

浓妆艳服、珠翠金饰,这一衣着特点是电影《胭脂扣》中女主人公的写照。

舞蹈《胭脂扣》中舞者所穿服装是精美的旗袍,颜色艳红、腰身合体,开衩较高、无袖。

这样的旗袍总能让人回想起20世纪30年代,那个时代所赋予的生活气息和怅惘与躁动。

旗袍是30年代诉说忧伤离愁、浮华烟云的有力标志,也只有旗袍才能代表那个时代特有的忧伤与情绪。

舞蹈《胭脂扣》中服装运用旗袍的目的亦是当观众第一眼看见旗袍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把时间和空间概念缩短,陪同舞者一起回到故事发生的30年代,这样就能与舞蹈“悲”的主题情感发生共鸣。

(五)舞蹈《胭脂扣》中音律情感表现既悲伤又遗恨,充分说明了女主人公的悲惨人生舞蹈《胭脂扣》是一个三段体结构的情绪舞,为A—B—C的结构。

这个作品的音乐部分和舞蹈部分都是建筑在“同构”的节奏之上的。

正是通过各种不同的音乐,把空间运行的舞蹈和时间里流淌的旋律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

舞蹈中三段不同的音乐分别表现了不同的情感和情绪的变化。

都是围绕舞蹈的主题“悲”呈逐次递进状态,层次清晰、结构紧密。

第一段音乐《花样年华》以平稳的3/4拍,把舞蹈有节奏、流动地推向舞台。

继续发展动作,在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的融合下,舞蹈的体动节奏把“动与静”“刚与柔”“放与收”等动作对立统一。

身体各部的节奏在一种“交响”中达到和谐,叙述着女主人公的前半生浮华。

第二段音乐是钢琴与小提琴的合奏。

开始的几个钢琴强音就转变了第一段音乐的叙述风格,用强音表现舞蹈情感将要开始转变,这样的变奏展示舞蹈进一步发展有很好的对比效果。

在变奏后,借用流动的钢琴声和不协和的小提琴声,讲述着女主人公悲惨的命运。

第三段音乐是歌曲《葬心》,用婉转的旋律、悲伤的唱腔和凄美的歌词诠释了女主人公内心的最后挣扎,音乐渐弱时,带走的是无限的悲伤和遗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