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沟古墓葬1976等考古发现

合集下载

阿拉沟古墓葬1976等考古发现

阿拉沟古墓葬1976等考古发现

阿拉沟古墓葬1976-1978年在天山腹地阿拉沟发现了震惊考古界的85座古墓葬群。

此次发掘出的是战国时期古墓。

因此处正好和鱼尔沟交接,有时也称鱼尔沟古墓葬群。

新疆阿拉沟并不为多少人所知,但在考古界阿拉沟的名声却是很响亮的阿拉沟处在天山天格尔峰东侧,阿拉沟在古丝路上称为“天山道”,是天山山脉中段的一条不知名的小山沟,山沟内有条小河-阿拉沟河,阿拉沟河发源于天格尔峰天山一号冰川,沿途汇聚天山雪水而成,流经南山矿区、托克逊县,汇入托克逊渠,流向天山以南吐鲁番的艾丁湖。

阿拉沟在古代就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古道,从中国内地西行至吐鲁番后,从托克逊县城西行经伊拉湖乡到鱼尔沟镇,进入阿拉沟,翻越奎先达坂,经老巴伦台、尤尔都斯山间盆地北部、艾肯达坂、防雪墙、巩乃斯林场、进入伊犁地区,再经那拉提西行到达伊宁再与丝绸之路北道和新北道相连进入中亚地区。

这条古道由于条件恶劣,现今已极少从此道穿越天山了。

阿拉沟最早的居民是曾经驰骋中亚的塞种人,根据《汉书*西域传》的记载,公元前3世纪以前(战国时期)他们居住在阿拉沟向西到伊犁河谷的广大地区,塞人势力强大,支属众多,有高尖帽塞人、水边塞人和牧地塞人等。

新疆自治区博物馆展出的“红铜武士像”就属于高尖帽塞人,可以看到那时的塞人高鼻深目,身材魁梧,男的都是“帅哥”,女的统统是“美女”。

当时的阿拉沟是个水草丰美的峡谷,无论是放牧还是安葬都是一个不错的地方,70年代修建南疆铁路时,在阿拉沟河谷西岸,鱼尔沟火车站以东出土了一座震惊全国的黄金古墓,墓的主人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她入葬时陪葬的有8块虎纹金是牌,4条虎纹金带,1快金狮牌,还有一些金珠、金花等,一共200多件。

因此,在此后几十年里不断的有寻宝人来阿拉沟探宝,至于是否找到宝藏就无人知晓了。

下面是阿拉沟墓葬出土的部分黄金文物虎纹金牌:1977年乌鲁木齐县南山矿区阿拉沟30号古墓出土,同墓出土8件。

圆形,纹样基本相似,利用金片捶揲出浮雕纹样。

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名录

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名录

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名录1.河北阳原泥河湾遗址群(距今200万~1.2万年)遗存有多处100万年以前的早期人类遗址,分布面广、内容丰富,被有的学者称作“东亚地区人类文明的起源地”。

2.云南元谋人遗址(距今170万年)根据出土的两枚牙齿化石判断,元谋人为早期猿人,已进入直立人阶段,可能已学会用火。

3.陕西蓝田人遗址(距今100万~65万年左右)出土了亚洲北部迄今最古老的直立人头骨化石,主要使用打制石器,制作粗糙,以单面加工为主,其中三棱大尖状器被认为是蓝田人文化特征之一。

4.北京周口店遗址及北京人与山顶洞人(距今70万至1.8万年) 北京人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其头盖骨化石的发现,使直立人的存在得到肯定,从而基本明确了人类进化序列;遗址中的山顶洞人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拥有丰富的装饰品;遗址内的鲩鱼等水生动物化石表明他们已能捕捞水生动物,标志着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界能力的提高;死者的埋葬方式说明出现了原始的宗教意识。

5.山西襄汾丁村遗址(距今15万~10万年)出土的牙齿化石可以看出丁村人是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的人类,属于早期智人;出土的文化遗物以三棱大尖状器为突出特征。

6.宁夏灵武市水洞沟遗址(距今3万~1.7万年)遗址中某些石器的形状与欧洲古文化接近,可能表明了晚更新世人类在东北亚的迁移状况。

7.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距今1.25万年)出土有石器、骨角器和陶器,说明有了炊煮的生活方式;当时人们主要依靠渔猎和采集为生,可能出现农耕。

8.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9000年)淮河流域迄今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出土有石磨盘、骨笛、陶器等物品;陶器中的残留物说明当时已开始酿酒;陶器、龟甲上的契刻符号表明,在当时已出现了原始文字性质的符号。

9.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距今8000~7100.年)遗存有房基、粮窖等遗址,出土了石器、陶器、骨器和粟的碳化物,野生动物及家禽骨骼标本等,说明北方地区开始种植谷物、饲养家畜家禽、制作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用具;住房形式为半地穴式,并利用窖穴储藏东西。

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向各位发来本年度考古界最振奋人心的消息:2016中国考古新发现六大入选项目公布啦!关于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坡洞遗址位于贵州省贵安新区马场镇(原属平坝县)平寨村龟山组东约0.2公里一座名叫牛坡的山丘上,东北距贵阳市约40公里,北距马场镇5公里,西距猫跳河支流马场河约0.8公里。

B洞第一期砍砸石器第一期石核2008年夏,平坝县文物管理所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首次发现该遗址。

2011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坝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复查,判断其为黔中地区发现的保存状况较好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遂报请国家文物局对其进行正式发掘。

第二期墓葬Z6遗址由A洞、B洞和C洞三个地点组成。

2012~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遗址连续进行了5个年度的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

第二期骨铲持续的调查和发掘,明确了遗址三个地点的文化面貌和遗址范围。

A、B、C洞面积分别为500、420和120平方米,其中,大部分堆积分布在洞口外。

目前,已发掘面积约100平方米,以A洞文化堆积最为丰厚,也最具代表性,堆积厚约6.7米,时代约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到历史时期。

第二期砍砸器第二期石锤第二期石核第二期细石叶遗址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发现10余处用火遗迹、2处活动面、7座墓葬等。

除此之外,还发现了大量地层关系明确的文化遗物,包括石器、骨器、陶器等生活用具、生产工具以及大量与加工打制石器有关的石料、断块、石核、石片、碎屑等,以及水、陆生动物遗骸和植物果核。

第三期墓葬第三期尖状器第三期磨制石斧第三期细石核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及出土遗物,可划分为五期。

新中国重大考古发现

新中国重大考古发现

新中国重大考古发现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家知道有什么重要的考古发现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中国重大考古发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新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北京人:五十万年前的祖先1929年12月2日,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这一发现为世界人类史写下了极为重要的一笔。

北京西南有一座石灰岩的小山。

采石工常常在洞穴和裂隙的砂土中发现化石。

老百姓称之为龙骨,并将它们卖给中药铺。

1918年,来华担任矿政顾问的瑞典人安特生偶然来到龙骨山。

1926年,外国学者们证实,安特生等人1923年发掘出的化石中有一颗原始人的牙齿。

这一发现震撼了世界科学界,沉睡了50万年的北京人化石终于被发现了。

1927年,中国地质调查研究所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分别代表中外双方签署了系统发掘周口店的协议,经费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供。

1929年12月2日下午4时许,太阳落山,寒意袭来。

在昏暗的烛光下,有人忽然大声叫了起来:这是什么?人头!主持发掘的专家裴文中激动地将其亲手取出。

这就是这震惊世界的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

周口店的发掘工作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共发现了6个完整及较为完整的头盖骨和大量的、包括40多个人类个体的人骨化石。

此外,还有大量简朴的生产工具和用火的遗迹,为研究四、五十万年前的原始人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但令人极为痛心的是,所有二、三十年代发现的化石都于1941年太平洋战争中失踪,至今不知去向,成为不解之谜。

化石的失踪和化石的发现一样,再次震撼了全世界。

新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定陵:地下宫殿的辉煌1956年,发掘定陵的工作正式开始,一座神秘辉煌的地下宫殿被打开。

得到珍贵文物的同时,考古学界也得到了许多教训和启示。

1955年10月3日,吴晗等人上书政务院,请求发掘明长陵。

虽有郑振铎、夏鼐提出异议,但周恩来还是签字同意了。

1955年底,长陵发掘委员会成立。

但考虑长陵太大,考古队提议先试掘一小型陵墓以积累经验。

1956年5月19日,定陵发掘铲下了第一锹土。

内蒙古西部地区考古学百年史(一)——1949年以前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考古活动

内蒙古西部地区考古学百年史(一)——1949年以前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考古活动

内蒙古西部地区考古学百年史(一)——1949年以前内蒙古西
部地区的考古活动
李荣辉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43)3
【摘要】内蒙古西部地区现代考古学意义上的调查肇始于西方的考察者,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科兹洛夫哈喇浩特西夏和元代城市的考古发现,桑志华、德日进在萨拉乌苏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西北科学考察团对内蒙古西部地区整体的调查,江上波夫在敖伦苏木古城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等,这些中外学者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总页数】6页(P20-25)
【关键词】考古学史;1949年以前;内蒙古西部
【作者】李荣辉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燕山南北·长城地带考古工作的新进展——一九八四年八月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原始文化座谈会上的报告提纲
2.西部地区R&D活动现状及对策分析——以内蒙古
自治区为主3.2009年内蒙古西部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及平均波速比异常4.“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在内蒙古的考古研究活动5.比利时圣母圣心会在内蒙古地区开办的教育活动及其影响——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国十大考古发布开封州桥遗址等十个项目入选

全国十大考古发布开封州桥遗址等十个项目入选

全国十大考古发布开封州桥遗址等十个项目入选3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京召开。

经过项目汇报会、综合评议,最终评委投票选出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宣布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陕西旬邑西头遗址、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庙址、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等十个项目入选202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布会现场一、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学堂梁子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坐落于汉江北岸,曲远河口西边。

遗址因为曾发现两具约100万前的直立人头骨化石(俗称“郧县人”)而闻名,是一处集古人类化石、古动物化石和石制品三位一体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遗址保护面积50万平方米,分布面积超过190万平方米,发育有五级阶地,主体为第四级基座阶地,阶地上保留的第四纪堆积平均厚度超过8米,保存了100多万年来不同时期的地层堆积。

郧县人3号头骨2023年起,为解决“郧县人”相关学术问题,为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活化历史场景创造条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武汉大学、郧阳博物馆、十堰市博物馆等单位,组成多学科交叉的考古团队,对该遗址开展新一轮考古发掘与研究。

2023年5月18日,在距“郧县人”1号头骨发现33年后的同一天,在相距33米远的考古发掘地层壁面上,“郧县人”3号头骨面世。

新发现的“郧县人”3号头骨保存完好,形态清晰,具有直立人的体质特征。

3号头骨形态基本正常,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形,所能提供的性状信息比以前发现的两具头骨更丰富而真实,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前两具头骨变形的缺憾。

“郧县人”3号头骨面世后,考古团队制定了科学周密的工作方案,采用最新的田野考古规程和前沿科技手段,多学科联合攻关,对埋藏头骨化石的部位及时进行了扩方发掘。

高中历史史学动态世园会考古发现古墓1146座素材

高中历史史学动态世园会考古发现古墓1146座素材

世园会考古发现古墓1146座历时一年有余的北京世园会地下考古发掘接近尾声,将进入对出土文物进行室内整理和研究的阶段。

该考古项目勘探发现1146座贯穿东汉至明清的土坑墓,时间跨度近两千年。

毫无疑问,这是延庆地区目前最大的考古发掘项目,而在其中发现的魏晋家族墓、唐代合葬墓等重要墓葬的出土文物中,考古工作者都发现了重要的历史信息,对当时的史料具有"补白"的意义。

延庆最大考古项目发掘1143座墓葬世园会考古负责人、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戢征介绍,自去年6月12日至今,世园会考古工作已进行一年有余,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世园会进行了考古勘探、发掘,并协调相关工作。

迄今,世园会已勘探面积约262万平方米,勘探发现古代墓葬1146座,已发掘1143座,包括东汉、魏晋、唐代、辽金时期的砖室墓以及明清土坑墓,时间跨度近两千年。

是目前为止延庆地区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项目,预计将于近期结束。

"在考古工作过程中,发现了众多地下文物,包括古墓葬1146座、古井2口、古窑址1座。

对这么大量丰富的地下文物进行科学地考古发掘,在延庆区乃至北京还是很少见的。

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对这一区域内地下文物的发掘和保护。

"银制龟钮“偏将军印章”部分墓葬航拍图白贵夫妇合葬墓墓志铭两片魏晋家族墓地保存完好众多考古成果中,最为重要的要数在魏晋家族墓地发现的9座墓葬,其中6座未被盗掘、保存完好。

戢征介绍,"本次世园会考古中,一共发现了两片未被破坏的魏晋家族墓地,这在北京地区是极为少见的。

"两片魏晋家族墓地分别位于原李四官庄村委会东北侧高地和世园会围栏区东北侧,墓主人的年龄从十几岁到50多岁,属于贵族阶层。

其中原李四官庄村委会东北侧高地的墓葬群共有7座,除两座遭到破坏外,其余的墓保存完好。

为什么说是家族墓呢?戢征解释,不论是从墓葬的位置关系判断,还是从墓葬出土的器物类型的比对,都能发现墓葬之间不可割舍的联系。

新疆地域民族服饰文化的异质交互与生存现状

新疆地域民族服饰文化的异质交互与生存现状

服饰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产物,其发展的历程亦是从物质需求到精神追求的过程。

服饰作为一种多元文化的载体,在发展的道路上总是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他族文化,进而次次蜕变。

服饰的进化史即是一部民族文化的变迁史,是民族文化与民族审美的具体体现。

新疆作为中国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占祖国面积的1/6,聚集47个民族,且人口达到2232.78万之多,服饰的种类及样式丰富多彩。

1.新疆地区的服饰遗存分布新疆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这里曾经居住过:塞种、车师、月氏、乌孙、匈奴、丁零、坚昆、楼兰、龟兹、疏勒、突厥、吐谷浑、党项、回鹘及汉族等诸多民族。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民族的居住地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政治、战争、贸易、宗教的影响,每个朝代都有部分民族进行规模、程度不同的迁徙。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替及文化的交互,各民族的居民在新疆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的地理分布亦不断发生着变化, 从而也为新疆服饰艺术的发展营造了空间。

新疆经过两千多年的文化洗礼后,在丝绸之路的古道上遗留下了一笔重要的文化财富。

沿着古代商队的脚步,穿越在新疆境内的南、北、中三条古道上,踏寻历史遗留下的痕迹,不难发现在这些遗迹中,包括先秦遗迹在内的服饰遗存、洞窟壁画及草原文化圈中的大量岩画及石人艺术,都为我们研究新疆服饰艺术提供了资料。

摘 要历史中的新疆位于丝绸之路的中段,亦是连接中亚、西欧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枢纽带,西域服饰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可或缺。

探寻西域服饰发展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对古代新疆服饰艺术进行发掘与研究,有益于新疆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疆;服饰文化;异质交互;生存现状对于新疆早期服饰艺术的研究,由于史料的匮乏,主要依赖于对出土服饰文物的研究考证。

新疆考古工作人员经过多年的挖掘,截至目前为止,发掘古墓葬、古遗址近百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拉沟古墓葬1976-1978年在天山腹地阿拉沟发现了震惊考古界的85座古墓葬群。

此次发掘出的是战国时期古墓。

因此处正好和鱼尔沟交接,有时也称鱼尔沟古墓葬群。

新疆阿拉沟并不为多少人所知,但在考古界阿拉沟的名声却是很响亮的阿拉沟处在天山天格尔峰东侧,阿拉沟在古丝路上称为“天山道”,是天山山脉中段的一条不知名的小山沟,山沟内有条小河-阿拉沟河,阿拉沟河发源于天格尔峰天山一号冰川,沿途汇聚天山雪水而成,流经南山矿区、托克逊县,汇入托克逊渠,流向天山以南吐鲁番的艾丁湖。

阿拉沟在古代就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古道,从中国内地西行至吐鲁番后,从托克逊县城西行经伊拉湖乡到鱼尔沟镇,进入阿拉沟,翻越奎先达坂,经老巴伦台、尤尔都斯山间盆地北部、艾肯达坂、防雪墙、巩乃斯林场、进入伊犁地区,再经那拉提西行到达伊宁再与丝绸之路北道和新北道相连进入中亚地区。

这条古道由于条件恶劣,现今已极少从此道穿越天山了。

阿拉沟最早的居民是曾经驰骋中亚的塞种人,根据《汉书*西域传》的记载,公元前3世纪以前(战国时期)他们居住在阿拉沟向西到伊犁河谷的广大地区,塞人势力强大,支属众多,有高尖帽塞人、水边塞人和牧地塞人等。

新疆自治区博物馆展出的“红铜武士像”就属于高尖帽塞人,可以看到那时的塞人高鼻深目,身材魁梧,男的都是“帅哥”,女的统统是“美女”。

当时的阿拉沟是个水草丰美的峡谷,无论是放牧还是安葬都是一个不错的地方,70年代修建南疆铁路时,在阿拉沟河谷西岸,鱼尔沟火车站以东出土了一座震惊全国的黄金古墓,墓的主人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她入葬时陪葬的有8块虎纹金是牌,4条虎纹金带,1快金狮牌,还有一些金珠、金花等,一共200多件。

因此,在此后几十年里不断的有寻宝人来阿拉沟探宝,至于是否找到宝藏就无人知晓了。

下面是阿拉沟墓葬出土的部分黄金文物虎纹金牌:1977年乌鲁木齐县南山矿区阿拉沟30号古墓出土,同墓出土8件。

圆形,纹样基本相似,利用金片捶揲出浮雕纹样。

躯体反转呈圆形,头高昂,前爪抬至颌下,后爪至脑后,极富动感。

虎纹金牌:直径55~56厘米狮形金牌饰:长21厘米、宽11厘米对虎纹金带饰(长25.4、宽3.3厘米),是镶嵌于皮状物上的装饰品。

纹样系捶揲加工,两虎相对,虎视眈眈,欲作争斗状。

动物纹是北方草原常见的一种纹样风格,分布的相当广泛。

此外,阿拉沟30号古墓葬中还随葬有一件大型的铜盘和红色的陶器。

出土的女尸的头颅上有一个钻孔,这可能是导致死亡的原因。

古代的北亚游牧民族中有一个习俗:当人患有剧烈头痛的时候,就由医生在头颅上钻孔以减轻庐腔中的压力,借以减轻疼痛。

不过很显然,这样原始的外科手术是很危险的。

这个女子的身份具考古学家推测:这是2000多年前塞人部落酋长的千金或是类似王妃的贵妇人。

清代时期(漠西厄鲁特四部的吐尔扈特的东归)清政府把巴音布鲁克和和静地区(包括阿拉沟地区的山岭)的草场分给的他们,所以现在阿拉沟山里的蒙古族(现属和静县阿拉沟乡夏尔嘎蒙古大队)的祖先应该是从伏尔加河经历世界上民族最后一次大迁移的吐尔扈特部落。

鱼尔沟:进入阿拉沟的必经之路早期铁器时代的新疆阿拉沟古墓葬中采集了五十八具头骨,研究结果尚未公布。

据简要介绍,绝大部分为欧罗巴种,其中有些与印度—阿富汗类型接近,有些与帕米尔—费尔干纳类型接近,而有的则介于以上两种类型之间。

另外还有少量的蒙古利亚种成分或欧罗巴种与蒙古利亚种相混杂的成分新疆早铁器时代铁器考古发现概述(一)——兼论新疆的铁器来源与冶铁术的传播问题内容提要:新疆早铁器时代初期所出现的铁器并不是本土所产,而是来自西亚、中亚,这与青铜器时代——早铁器时代的希腊人、阿拉伯人、雅利安人、粟特人、高加索人等民族的相互迁徙、融合、入主新疆有一定的关系。

铁器最初从西亚进入中亚地区以后,在一段时间内,铁器文化并未在新疆落地生根。

更谈不上经新疆自西向东沿河西走廊向中原传播。

早铁器时代铁器在新疆的使用过程,并不代表冶铁术在新疆的传播过程。

新疆早铁器时代上限可定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下限可定在公元前2世纪。

铁镞作为战争武器与狩猎工具中的主要消耗品,其大量出现的年代应作为冶铁术在新疆诞生的下限时间。

冶铁术在新疆的出现应始于公元前500年左右,相当于内地的春秋晚期。

关键词:新疆早铁器时代铁器冶铁术关于我国冶铁术的来源问题,历年来,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人们基于对文献记载和不同考古材料的认识,即主要是对中原地区早铁器时代铁器考古发现的认识,学术界对我国冶铁技术出现的时间曾有过:夏代以前说、商代说、西周说、春秋说等等。

但关于来源问题,一般都坚持本土说。

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早期人工铁器在我国广大地区,尤其是新疆地区的不断发现,本土说发生了裂变,或者说发生了动摇。

有学者提出,我国的人工冶铁大约始于公元前1000年以前的新疆地区,而中原地区的冶铁术很可能是由新疆沿河西走廊传入,时间大体在西周中晚期(1)。

随之,有学者撰文表示赞同,并从文化交流的背景角度,指出铁器由西传入的可能性(2)。

更有学者推测:青铜器、铁器皆“最初导源于西亚的青铜器和铁器,首先影响到新疆地区,然后到达黄河流域,这标志着新疆处于金属文化东传的中心环节。

”(3)也有学者直接指出:我国的“人工冶铁术由西亚、中亚经新疆向中原传布”(4)。

但也有学者认为,人工冶铁最早出于周人之手,因为西周晚期已有锻铁存在(5)。

还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冶铁术在公元前1000年前和公元前800年前后分别独立起源于我国的新疆地区和中原地区(6)。

究竟我国中原地区的冶铁技术是不是由西亚、中亚经新疆沿河西走廊传入,或者说早在公元前1000年和公元前800年前后在我国新疆地区和中原地区的人民分别独立的发明了冶铁术,本文打算结合新疆地区早铁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就新疆早铁器时代的铁器来源、起始时代、冶铁术诞生的时间、以及是否东传等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新疆早铁器时代的文化类型与铁器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历史上是民族活动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古代汉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希腊罗马文化的交汇地区。

新疆早铁器时代的不同文化类型,属新疆地区先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弄清铁器文化在这一时段的发展脉络,无疑对研究新疆地区的全部历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本文采用韩建业先生对新疆地区青铜器时代——早期铁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分区、分期研究方法,把新疆的早期铁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从区域类型上划分为十个小区,即:塔里木盆地北缘小区、吐鲁番盆地-中部天山北麓小区、哈密盆地-巴里坤草原小区、伊犁河流域小区、塔里木盆地南缘小区、石河子-乌苏小区、帕米尔小区、阿勒泰小区、罗布泊小区、塔城小区。

从发展与延续的时间上,把新疆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分为三段五期,即第一阶段即第一期;第二阶段分为三期,即第二至第四期;第三阶段为第五期。

第一阶段第一期为青铜时代,时间:1900~1300BC。

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即第二期至第五期为早铁器时代,时间:第二期1300~1100BC;第三期1100~800BC;第四期800~500BC;第五期500~100BC。

(7)。

新疆地区早铁器时代的十个文化小区内,除塔城、罗布泊两个小区外,其余八个文化小区均有早铁器时代文化类型分布。

所属文化类型有:焉不拉克文化、半截沟类型、苏贝希文化、察吾乎沟口文化、伊犁河流域文化和香宝宝类文化遗存。

为方便研究梳理,下面我们依次对这些早铁器时代文化遗存中的铁器资料予以搜括,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

a.焉不拉克文化:主要分布于哈密盆地-巴里坤草原小区。

目前,经过发掘的有:焉不拉克、五堡、拉甫乔克、艾斯克霞尔等墓地或遗址。

见于报道的哈密县焉不拉克墓地M31、M72、M75墓葬曾发现少量铁器,种类有:铁刀、铁剑、铁戒指等。

其中出土铁器的M31的碳十四测年为公元前1030年。

(8)但是,同属于焉不拉克文化类型的哈密五堡水库、艾斯克霞尔墓地、寒气沟墓地、四堡拉甫乔克墓葬的发掘,并未出土铁器。

焉不拉克文化的典型陶器与甘青地区的辛店文化和四坝文化中的陶器相似(9)。

墓葬中出现欧洲人种。

这是目前所知我国境内欧洲人种分布到达地域的最东界限。

五堡水库墓地的绝对年代距今3200~3600年(10);寒气沟墓地M4碳十四测年为距今2205±93,树轮校正年代公元前359—40,相当于春秋战国—西汉。

(11)由此可见,焉不拉克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00年。

而真正始见铁器的时间为公元前1000年左右。

b.苏贝希文化:主要分布于吐鲁番盆地-中部天山北麓小区。

以苏贝希、四道沟遗址和洋海一、二号墓地为代表,包括苏巴什、艾丁湖、三个桥、喀格恰克、大龙口、柴窝堡等遗存。

目前出土铁器的墓葬与遗址有:1、1992年鄯善县苏贝希墓群一号墓地竖穴土圹墓出土的铁器有:“木柄铁锥:锥尖稍残,嵌在木柄内。

为防止木柄开裂,两端用皮条捆扎。

铁刀:长14、宽1.35、厚0.5厘米。

铁带钩:出土时固定在皮腰带上。

铁箭镞:三翼状。

固定于木杆箭上。

铁马衔:镳,木质。

镳分别套在两个衔环内。

”发掘者认为:竖穴土圹墓出土的铁器表明吐鲁番地区最迟在战国时期,即已存在使用铁器的事实。

苏贝希一号墓地ⅠM13碳十四测年BP2395±80年。

(12)2、鄯善县洋海一号墓地5号墓出土“铜、铁复合带扣1件。

M5:4,这是一号墓地出土的唯一一件铁制品,铁制弓形轴圆柱状,两头安装圆球形铜帽,中间还有两道铜箍。

通长9.6、直径0.8厘米。

”发掘者认为:“其绝对年代:应为公元前2000年末到前1000年的前半期,其文明进程为青铜时代晚期到早期铁器时代。

”(13)3、鄯善县洋海二号墓地最重要的发现:出土“泥塑吹风管1件。

M2210:3用黄泥手工制成。

管细长,有直角拐把。

拐把短端套接插入炼炉的‘猪嘴’,呈琉璃状。

长36.5、直径6.2厘米”。

发掘者认为:“墓中出土的的一件泥质风管,是存在金属冶炼的证据,这一发现尤其重要。

”洋海二号墓地出土的“铁器数量很少,主要是刀。

均为长柄,短刀。

标本M265:3长柄,柄首有穿孔。

长12.2、宽1.3、厚0.4厘米。

M243:11柄首有穿孔。

长11.2、宽1.2、厚0.4厘米。

”此外,1988年二号墓地还出土过铁马衔。

洋海墓地的“自身最显著的特点是时代在盆地及周围地区最早”。

(14)4、鄯善县洋海三号墓地“铁器出土数量较多,保存状况也不错,都是小件器物,主要有刀、锥、带钩、衔、镞、小杯等。

刀:均长条形,直柄窄刃,短小。

M319:9柄较宽,柄首有长方形孔,弧刃,头尖细。

长12.2、宽1.8、厚0.3厘米。

带钩:多用在马鞍$和弓箭袋上。

有圆环作扣,形态近似。

M335:7锻打制成,椭圆形环连接一弯钩。

通长5.8、宽3.2、厚0.5厘米。

衔:均双环套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