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3.5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3.5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科版
4、师生合作进行演示实验。
5、集体讨论实验现象及结果,师课件小结。
深入探究,分组实验(20分钟)
1、 提出问题:如果再做一次实验,那么土地受到侵蚀的程度还会一样吗?为什么?
2、学生猜测回答(雨量大小,坡度,土质疏松,植被等)。师提出实验要求,并课件引导设计。
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4、汇报交流,确定可行方案。
5、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6、小组汇报实验结论,师总结。
课堂小结(5分钟)
1、师对小组探究活动作评价。
2、请几名学生说说本节课学到了什么,பைடு நூலகம்得了什么?
3、生朗读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
五、小组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表
小组名称
活动过程
活动记录
活动汇报
活动评价
雄鹰

A
A
凤仙花

B
A
蜗牛

C
B
骄傲的兔子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姓名:
工作单位:
学科年级:
五年级科学
教材版本:
科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属于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前学生认识了地球表面的地形以及地球内部运动导致了地形的变化的知识,图文形式的认知,学生很容易接受。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去探索雨水对土地的影响,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验去体验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并去探索在不同的条件下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有什么不同,所以本节课关键是组织好学生进行实验,课前要做好实验的准备。
【课型方式】平台互动
【教学关键项】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及侵蚀程度不同的因素。
【教学准备】
演示与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植被(草、小树)。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科版

3.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案一、教学目标1.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2.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能用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3.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4.激励学生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二、学情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前四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来看,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并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

从学生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能力来看,我们班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因受家长和考试机制的影响,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

他们虽然进过两年多课堂实验学习,在观察、实验、自主探究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

也培养了科学情感。

但大部分学生的科学知识还是比较缺乏,探究能力也较弱。

好在孩子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

所以,我坚信学生必将对本节科学实验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降雨量的大小、土地的坡度、有无植物覆盖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2.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与总结。

四、教学准备1、学生分组准备: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孔的长方形水槽、小铁铲、降雨器(自制的多功能降雨器瓶底或瓶盖扎有大小不同的孔)、滴管、水、草皮等。

2、教师演示准备:雨水侵蚀土地的照片或影像,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土壤中有什么?谁能说说土壤中有什么呢?(黏土、沙、石子、矿物质、水分、空气和腐殖质等)2、你们看到桌子上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实验器材了吗?今天,老师不仅带来了土壤,还把一块块“土地”和许多瓶“雨水”搬进了教室。

你们猜猜看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肯定与什么有关呢?3、雨水和土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

五年级科学《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现象,并了解其原因和危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珍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现象及其原因。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实验设计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2.合作学习法:请学生配合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和讨论。

3.图文教学法:通过图片、实物和文字材料的展示,直观、形象地呈现给学生。

四、教学过程:1.热身导入:学生回顾上一次的探究活动“水蚀塑型实验”,引导学生回忆水蚀的过程和结果。

2.发现问题:通过呈现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发现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现象,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雨水会对土地产生侵蚀作用?”3.讨论解答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进行引导和点拨。

4.实验设计:教师给出一份实验设计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刚才的讨论结果,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想。

实验设计表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材料和实验记录等内容。

5.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设计表中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教师进行指导和监督。

6.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学生小组讨论实验结果及原因,教师进行引导和点拨。

7.总结概括: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学生总结概括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原因,并进行口头或书面总结。

8.拓展延伸:教师运用幻灯片或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更多关于土地侵蚀的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

9.小结回顾: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目标是否达到。

五、教学评价:1.观察: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口头评价: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

五年级上册科学优秀教案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优秀教案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科版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2.过程与方法:借助生活经验,初步感受雨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

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或预设,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在实验中培养合作、交流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堆成的模型、降雨器、报纸、水、面粉、滴管等。

教师演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科学课中的实验要求大家要学会观察,下面我们做个小实验,看谁的观察最仔细。

2.出示面粉装置,用滴管在空中向面粉滴水。

3.师:你都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这模仿的是大自然中的一种什么现象?(出示课题)二、雨水如何影响土地1.(出示下雨的图片)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

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

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2.请大家预测一下,雨水对这样的地形可能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将你们的预测记录下来。

3.小组讨论并记录。

4.小组汇报。

三、雨水侵蚀土地模拟实验1.你能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们的推测吗?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实验方案。

2.小组汇报实验方案,3.在实验中我们可能需要哪些材料呢?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用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制作成的地形、降雨器、水。

4.学生观察实验装置,说说各种材料用来模拟什么?5教师结合学生汇报的实验方案出示实验操作要求:(1)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2)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情况,并做记录;(3)实验后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案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案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案【篇一:五年级科学上册《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实录教科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一、教材分析《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5课。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教材,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和原因。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材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雨如何影响土地。

第二部分:影响侵蚀的因素。

本课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流水对土地的侵蚀。

从学生经常看到的下雨现象开始,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让学生模拟下雨,仔细观察雨水降落到地面,土地及雨水发生的变化,用文字图画符号等方式记录实验结果,准确描述出实验中的现象;并能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最终,知道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

最后,再与现实自然界中现象联系,加深学生对侵蚀的理解,激发学生更加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所以,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让学生有足够时间探究体验雨水对土地侵蚀过程,我将教材第二部分内容留到下节课再进行学习。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能通过文字图画符号等方式记录实验结果,准确描述出实验中的现象;能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更加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三、教学准备:小组实验材料:混有沙石的土、塑料盆、玻璃杯2个、水、塑料水杯、记录单、铁架台、牛奶盒、报纸。

教师准备:雨水侵蚀土地的照片、课件。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播放下雨的声音,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生:下雨了师:对了,老师今天给大家录制的就是下雨声,大家都知道,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请同学们猜一猜,如果雨水洒落在土地之上,土地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出示图片)生1:土地变得很潮湿。

生2:土地会变得泥泞。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设计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土壤中有什么》单元的第5课。

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雨如何影响土地;第二部分是影响侵蚀的因素。

教材安排了“雨如何影响土地”的模拟实验探究活动,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得出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影响。

二、学生分析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寻找事物的本质特征、训练知识迁移以及逻辑思维的形成非常重要,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是学生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老师的指导,在具体的探究实验中实际地去观察、整理数据。

在完善概念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

2.知道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3.学会做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实验(二)过程与方法:1.有目的、有步骤地做雨水对土地影响的模拟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表格真实地进行记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影响;对侵蚀现象的认识。

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探究实验。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用具方法:模拟实验活动探究用具:土壤、带孔的塑料盒、带孔塑料瓶、水、烧杯,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下雨小游戏。

2.引出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

(二)模拟探究实验1.实验导入: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会产生什么影响呢?2.提出模拟实验,模拟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实验材料:带孔饮料瓶、水、一个有孔的塑料盒、沙土、两个烧杯、铲子、石子、抹布、废弃桶。

3.观看视频,了解实验步骤。

4.给出实验步骤,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1)用沙土在长方形塑料盒中堆成一个斜坡地形,并用小铲子拍紧,再在土的边缘造一个垂直的“悬崖”。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雨水对土地侵蚀教学设计(优秀4篇)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雨水对土地侵蚀教学设计(优秀4篇)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雨水对土地侵蚀教学设计(优秀4篇)这里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助大家分享的雨水对土地侵蚀教学设计(优秀4篇),欢迎阅读。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篇一0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说课稿黄甫学校赵佳一、教材分析《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5课。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教材,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和原因。

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及变化”的范畴。

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特别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

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先从学生熟悉的降雨开始。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便从学生经常看到的下雨现象开始,让学生模拟下雨,仔细观察雨水降落到地面,土地及雨水发生的变化,这是认识侵蚀的开始。

本课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流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材分两部分。

一部分:雨如何影响土地。

首先通过提出问题了解学生的想法。

“雨水会不会影响土壤?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流过土地的雨水变成什么样了?”学生常看到降雨,但是很多人可能从来没有想到它会侵蚀土地,会改变地形。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回忆,启发学生联系平常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可能会想到雨水会冲走土壤,使土壤流失,混有泥沙的水在蒸发后,里面的泥沙会留下来。

接着指导学生通过“下雨”的模拟实验,及对“雨水”降落时土地和径流的观察,认识流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

在通过实验认识了“雨水”和“径流”对土地的侵蚀现象后,教材展示了自然界中土地被侵蚀的真实情况。

目的是把实验中的现象和自然界中的相同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侵蚀改变了地表形态,形成了新的地形地貌,并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活动。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斜坡上留下了许多细沟,这些细沟是雨水漫过地表汇集在一起侵蚀斜坡土地形成的切沟,许多切沟又形成下面的一条水平的大冲沟。

第二部分:影响侵蚀的因素。

影响土地被侵蚀的因素很多,教材重点指导学生探究降雨量的大小、土地的坡度、有无植物覆盖这三个方面的因素。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3.5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3.5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科版
四、教学过程
导入(3分钟)
1、出示成语“滴水穿石”,请同学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2、质疑土地遇到雨水会怎么样呢?引入课题。
感知体验,演示实验(12分钟)
1、 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
2、学生思考后说看到的雨水对土地造成的侵蚀。(土地潮湿了,土地泥泞了,泥土冲走了,崩塌了。。。。。。)
3、教师质疑并提出实验探究验证的想法。

A
B
蚯蚓

D
C
绿豆芽

B
A
4、师生合作进行演示实验。
5、集体讨论实验现象及结果,师课件小结。源自深入探究,分组实验(20分钟)
1、 提出问题:如果再做一次实验,那么土地受到侵蚀的程度还会一样吗?为什么?
2、学生猜测回答(雨量大小,坡度,土质疏松,植被等)。师提出实验要求,并课件引导设计。
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4、汇报交流,确定可行方案。
【课型方式】平台互动
【教学关键项】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及侵蚀程度不同的因素。
【教学准备】
演示与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植被(草、小树)。
教学课件。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年的科学课程,已经具备一些生活经验和一些探究的方法以及动手实验的能力,但是对于实验的设计,如提出假设和做出实验方案对于学生们还是有难度的,因此在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时因给与适当的指导。
5、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6、小组汇报实验结论,师总结。
课堂小结(5分钟)
1、师对小组探究活动作评价。
2、请几名学生说说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5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设计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第五课,前面四课是认识各种自然力对岩石的风化作用,以及风化对地表的影响。

本课指导学生认识水对土地的侵蚀现象。

本课主要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雨如何影响土地”,通过“下雨”的模拟实验,及对“雨水降落”时土地和径流的观察,认识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需要学生提出问题、给出假设、实验验证;第二部分:“影响侵蚀的因素”,在认识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之后,提出什么因素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的问题,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断和设计实验方案。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下雨这一自然现象并不陌生,根据他们的经验,下雨时泥土会变的松软、泥泞、被雨水冲走或裸露出小石头,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是雨水对土地的一种侵蚀作用,雨点的降落便是侵蚀过程的开始,径流在地面带走了土壤中的微粒,这些知识他们虽然能够想象但并不能准确的表达。

影响土壤被侵蚀的因素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进行推测。

对比实验设计在本册第一节课《种子发芽实验》时学生就学习过,因此设计“影响土壤侵蚀因素”的实验这一环节学生只需稍加点拨就能胜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教学重点】
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教学难点】
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

教师演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或录象、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学生质疑。

1.谈话: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哪些地方让你们印象特别深刻? (出示课件)这是云南石林,这是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这样的地质奇观是如何形成的?能做个大胆的推测吗?
2.推测:风的作用,地壳运动,雨水冲刷……
3.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雨水对土地有什么影响。

(板书:雨如何影响土地)二、模拟实验,探究雨水对土地侵蚀现象。

1.设计实验
(1)讨论:在课堂上该怎么研究“雨水”对“土地”的影响?(模拟实验)用什么模拟“雨水”?(扎孔的饮料瓶装水)用什么模拟“土地”?(用盒子装上土壤)
(2)介绍实验装置:鞋盒中的土壤有高山、峡谷、平原、陡坡四种地形,
托盘用来接水。

(3)交流:实验过程中要观察记录什么?(土地的变化,雨水的变化)
2.分组实验,讨论交流,整理实验记录。

3.汇报交流,提炼概念“径流”(沿着地表流动的雨水)
4.讨论:刚才在我们模拟情况下,10分钟内土地都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你能想象自然界中的土地长年累月的经受着雨水的侵蚀又会变成什么样的呢?径流夹带着泥沙又会流往何处呢?(课件播放泥石流、山体滑坡、黄河水等图片。

)5.问题:雨水对土地的影响真的十分巨大,说说雨水是如何影响土地的。

6.小结:雨水降落后冲刷土地,形成径流,带走泥沙,造成土地地形地貌改变——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板书课题),下雨就是土地被侵蚀开始。

三、设计实验,研究土地被雨水侵蚀程度的影响因素。

1.刚才各组同学都介绍了各组的实验情况,我们来对比一下各组的实验结果,有什么发现吗?什么原因会造成侵蚀程度不同呢?(板书:影响侵蚀的因素)2.讨论、交流,发现土地坡度大小、是否覆盖植被、降雨量大小三个因素。

3.设计土地被雨水侵蚀程度的三个影响因素实验。

4.各组交流各自设计的实验方案。

四、拓展延伸。

1.要求:课后,各组同学完善你们的实验计划,下节课我们再来实验。

2.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能不能谈谈你的收获?
3.整理实验器材。

【板书设计】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雨如何影响土地影响侵蚀的因素
清雨水浊土地坡度大小
有无植被覆盖
径流降雨量大小
硬、干土地沟、流失
地形地貌变化塌、裸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