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赏析

合集下载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⒈导言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作者鲁迅以独特的视角和狂妄的语言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烂。

本文将对狂人日记进行深入的赏析,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其中的主题和意义。

⒉第一章:病与苦
在本章中,作者以病痛和苦难为线索,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通过对社会现状的批判和自身病痛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的控诉。

⒊第二章:狂与愚
主人公通过疯言疯语和荒诞行为,突破了封建社会的禁锢和约束,表达了内心的狂热和对现实的愤怒。

狂妄的态度使得主人公更加真实地呈现出社会的荒谬和虚伪。

⒋第三章:死与生
作者通过对死亡的思考和对生命的追求,展现了主人公对人生最终意义的追问。

生与死的对立成为狂人内心世界的重要构成,同时也蕴含着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社会残酷现实的抗争。

⒌第四章:暴力与信仰
暴力是社会中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之一,作者通过对暴力的描写,暴露了封建社会中的压迫和奴役。

同时,信仰也是主人公内心的寄
托和力量源泉,他渴望通过信仰来改变现实。

⒍第五章:自由与责任
自由是主人公追求的终极目标,他通过对自由的赞美和渴望,
向读者展示了自由的重要性和个体对自由的责任。

作者通过对自由
的探讨,发人深省地揭示了自由与责任的辩证关系。

附件:本文档附带了狂人日记的原文摘录和作者鲁迅的相关资料,以供参考和深入研究。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言论自由:指个人在不侵犯他人权益的前提下,有公开表达
言论的权利。

⒉封建社会:历史上一种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其特点是
专制统治、封建等级制度和经济依附关系。

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

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

《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狂人日记》是中国作家鲁迅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出版于1918年,收录在了他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社会的冲突,展现了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狂人日记》进行见解与赏析。

首先,从文学风格方面来看,《狂人日记》采用了独特的笔调和语言方式,呈现出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

小说中主人公的思维跳跃,行文时常带有一定的夸张和幽默,给人以轻松愉快的阅读感受。

但在幽默之下,却透露出对社会现象的无奈和愤怒。

鲁迅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的描写,将自己对时代的痛苦和不满表达了出来。

其次,主题是《狂人日记》的核心之一。

这部小说主要以主人公作为代表,通过他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当时中国的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病态。

主人公的“狂言狂语”代表了他对社会现象和众生百态的颠覆和批判,体现了他对社会的无法接受和无力改变的愤怒。

作者借助主人公的疯狂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彰显了他对庸俗现象的无畏与坚定。

第三,通过主人公的视角,《狂人日记》展现了鲁迅对人性的思考。

主人公的疯癫不仅仅是作者对社会现象的反抗,更是对人性的质疑。

在小说中,主人公通过对周围人物的观察和描写,暴露了人们自私、虚伪、贪婪的一面。

他对自身的定位也充满了迷茫和痛苦。

通过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呈现出现代人对于人性的迷茫,对于价值观的摇摆不定,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困惑。

最后,这部小说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狂人日记》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鲁迅特有的批判精神,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它开辟了中国文学史上“白话文学”的新篇章,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不仅如此,它也成为一部经典的社会讽刺小说,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诵。

综上所述,《狂人日记》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痛苦和无奈的反映。

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小说展现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它以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独到的观点,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的主人公,勾勒出一个批判现实的理念。

狂人日记全文+赏析_读书笔记

狂人日记全文+赏析_读书笔记

狂人日记全文+赏析_读书笔记狂人日记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

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

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

持归阅一遍,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

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

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

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

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

七年四月二日识。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

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

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铁青。

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也这样。

忍不住大声说:“你告诉我!”他们可就跑了。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

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

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

我明白了。

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晚上总是睡不着。

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伽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最奇怪的是昨天街上的那个女人,打他儿子,嘴里说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他眼睛却看着我。

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

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

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第一篇: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鲁迅的文章博大精深,不细细品味,无以悟出其中深刻的内涵。

《狂人日记》是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文学界对其的解读更是数不胜数,而我在此也将发表一些对此小说的看法。

《狂人日记》中鲁迅运用了日记和精神病人内心的独白方式把他所想表达的内容发挥的淋漓尽致。

它主要描写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融合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除了《阿Q正传》,《狂人日记》就是鲁迅最出名的小说了。

这篇短短的小说在今天被定为向旧社会、旧礼教挑战的“战书”。

与此同时,也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必读物。

《狂人日记》“吃人普遍”这个“事实”在后边屡屡出现,构成这篇文章的主题。

赵贵翁、街上的人、打孩子的女人、两个医生、狼子村的佃户,甚至自己的亲哥哥、亲娘也都吃人。

最后,连“我”也未必没有吃过人。

整篇文章连接紧密、层层深入是一篇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文章。

“狂人”的第一则日记就吸引了我。

虽然,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只是平凡普通的五句话。

但这平凡与普通却又与别处不一样,平凡得出奇,普通得入胜。

简单的“我怕得有理”这句话,就让我的心开始猜测:下面会写些什么?“狂人”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对社会的恐怖心理。

他认定现在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

他半夜察看历史,看见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他对吃人社会发出勇敢的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吃人”的本质,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狂人日记》中所谓狂人,就是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物,语无伦次,意识好象也有些不清,鲁迅用了非常颠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叙述了中国从前的本真:人吃人。

虽说文章是虚构的,可也微微泛出点点恐怖的味道。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狂人日记》赏析一、引言《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由鲁迅创作于1918年。

作品中通过主人公的日记形式,展现了封建社会下的人性扭曲与社会矛盾。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狂人日记》进行赏析。

二、狂人日记前言主要介绍了《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和鲁迅写作初衷。

通过这一部分可以了解到作者对现实社会深度的关注,并透过主人公的疯狂行为抨击封建社会的腐败和愚昧。

三、狂人日记正文⒈第一章:血字的悲歌这一章主要揭示了主人公的疯狂行为背后所蕴含的封建社会虚伪和贵族无知。

作者通过主人公凌厉的笔锋,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自由人权的呼唤。

⒉第二章:皇帝的新装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对官僚制度的反叛和对皇帝虚假形象的嘲讽。

通过主人公的荒唐行为,展现了封建官僚体制的荒谬和反动。

⒊第三章:庸人笔记这一章通过主人公对社会庸俗和民间迷信的揭露,表达了对于社会伦理沦丧和人民盲从的忧虑。

作者通过主人公诙谐的语言讽刺了愚昧的宗教迷信和追求虚荣的行为。

⒋第四章:神经病的审判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内心的绝望和痛苦,呈现了个体在封建社会中逐渐被摧残和扭曲的过程。

通过主人公自杀和心理崩溃的描写,展示了现实社会对于个体的摧残和压迫。

四、狂人日记结尾通过对整个作品的回顾与总结,概括了作者对于封建社会残酷现实的思考和对社会变革的期望。

同时,也为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附件:⒈《狂人日记》全文⒉鲁迅其他代表作品的阅读推荐附录:⒈法律名词及注释●封建社会:指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形态。

●社会矛盾:指社会各个方面及其各个环节之间的矛盾。

●虚伪:指表面上看似真实,实际上是假冒的。

●荒谬:指不符合常理、荒唐可笑的。

●反动:指背离进步的。

与社会前进发展的方向相对立的。

●伦理沦丧:指道德价值观念丧失,道德行为堕落。

●盲从:指不加思考地盲目追随。

狂人日记赏析精选

狂人日记赏析精选

狂人日记赏析精选《狂人日记》,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狂人日记赏析,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狂人日记赏析(一)《狂人日记》十分典型地体现了鲁迅先生作为思想型作家的个性和气质.《狂人日记》不仅“格式特别”,而且思想内涵丰富复杂,是典型的复调作品.作为复调小说,它既有社会现实批判,又有文化批判,更有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和探索,是社会、文化、人生和人性的三位一体.鲁迅先生曾经将《狂人日记》看做是“铁屋子中的呐喊”,“在这中间,也不免夹杂些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狂人日记》的现实批判性是非常明显的,并且对于这一点,评论界已有诸多的论述,笔者在此不想赘述.笔者在这里要论述和探讨的是《狂人日记》的文化批判性和懺悔意识,以及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和探索.一、对封建文化的批判《狂人日记》除了文言的序言,几乎全部都是狂人神经质的精神妄想,是狂人的内心独白.这些内心独白,从表面上来看好像很荒诞,但却象征着对封建文化的深度否定和批判.《狂人日记》中有一段经典的语言:“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5]因此一提到《狂人日记》,许多人立刻想到的便是“仁义道德吃人”,或者说是“封建礼教吃人”,但对于封建礼教怎样吃人以及为何说封建礼教吃人却不甚理解.笔者针对这一情况,欲对《狂人日记》做进一步的分析和阐述.(一)如何理解礼教吃人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提到了许多吃人现象.譬如“易子而食”、易牙蒸了自己的儿子给桀纣吃、徐锡林被吃、人血馒头等等.这里的“吃人”,“大致可以解释为:人以‘非人的’‘兽性’损害或残害人(其内容包括人损害或残害人的尊严、价值、人格、权利、自由、个性乃至生命、肉体等等)”[6].也就是说,这些肉体吃人现象并不仅仅指向肉体吃人,主要还是象征着精神上的吃人,即封建文化对人性的扼杀和摧残.(二)为何说礼教吃人在这里,所谓的礼教其实就是指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压制个人而维护群体秩序.在处理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时,儒家文化存在着一种荒谬的逻辑,即把个人和群体完全对立起来,往往牺牲个人而满足群体的需要,利用群体的名义扼杀个人.好像个人越压制、克服自我,群体就越繁荣.其实群体和个人之间,是一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传统的儒家文化过多地强调了二者之间的对立,而忽略了二者的统一.这势必会造成严重的恶果——个人或群体的毁灭.儒家文化是一种以家族制度为根基的封建文化,规定了家族成员之间的_关系.其核心是“仁”,而“仁”的基本结构则是“孝悌”.其中“孝”代表的是个人对家族长辈的责任和义务,而“悌”代表的则是个人对家族同辈的责任和义务.很明显,无论是“孝”还是“悌”,它们强调的都是自我对他者的责任和义务,把自我和他者完全对立起来.《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总是感到所有的人,都是他的敌人,都在迫害他,都想吃他.“狂人害怕别人吃他的被迫害狂心理病症指涉的正是自我和他者的对立.”[7]在儒家文化规定下,自我的一切都要服从家长和家族的整体需要,一切个人化的生活和情感都化为乌有.个人一旦被消解,就必然会造成良知的泯灭、道德的败坏,以及人性的扭曲和丧失.因此以家族制度为根基的中国封建文化是一种人性缺席的文化.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抓住了整个封建文化的要害,从根本上否定和批判了封建文化.二、对人的悲剧性存在的反思《狂人日记》表明,人的存在在根本上是一种悲剧性的存在.这种悲剧,表现为人和文化之间的悖论性.人总是无法离开文化,文化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一种标志,人的存在首先就在于文化的存在.文化一方面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和进步,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益处;另一方面,文化对人又构成了压抑性.《狂人日记》在对封建文化进行深度批判和否定的同时就涉及到了人类的这一文化难题.《狂人日记》由文言的序言和白话的正文两部分组成,并且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对立的,它们代表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和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其中文言的序言是现实世界,或者说是旧的社会和文化秩序的象征.在这一秩序中,狂人只是一个普通的封建知识分子.这时,他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是和谐和融洽的,他的精神病“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5].而白话的正文是狂人的内心世界,是个人、自我,或者说是五四新文化的象征.在这一世界里,狂人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他的那些胡言乱语,被赋予了十分鲜明的文化意义.这时,狂人和现实是完全对立的,他感到所有的人都想吃他,都想害他,所有的人都是吃人的.狂人日记赏析(二)一、活人见鬼——直觉判断中的先知和疯子小说以文言小序开头,作者虽写现代人现代事却故意以旧笔开篇,从此处已见鲁迅对于传统的挑战之意.“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鲁迅这样介绍了“狂人”,一个受过现代教育后来却患上被害幻想症的人,而“我”虽未见到他本人,却看到了他患病时所写下的日记,以此为内容,故名“狂人日记”.正文一开始,就带有一种紧张而可怖的氛围,“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然而见面后,才知道自己从前“全是发昏”.鲁迅通过这几句话,简单交代了狂人的心境.他已经明显地感受到自己和旧人的不同,而在那些人眼中,狂人也清楚地感受到了排斥和敌意,以至于“须十分小心”.作者并没有交代究竟是何种原因使得“我”落到如此境地,但可以看出“我”和周围的一切都已有了相当大的分歧和隔阂,以至于连“赵家的狗都会多看我两眼”.接下来,“我”便开始记叙各型各色想要“害我”的眼光.有眼色怪异的赵贵翁,还有议论着我的七八个人,就连小孩子都在暗议我.“我”不由得去想这敌意的来源,想来想去,似乎也只有“把古久先生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这一宗典故.书释写到,此处的流水簿子譬喻源远流长的封建主义思想,那么“我”因冒犯了赵贵翁等人心上的权威,进而被排斥也显得似乎有些道理.然而无理的则是那些素未谋面、不晓得其中内情,却对我产生敌意的孩子们.我思前想后的结论是,“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作者以这一段涉及众多的叙述直指封建思想的丑恶.封建思想不仅束缚着成人,使得他们听不得一点违背古理祖训的言论,见不得有违纲常的行动.在封建文化的层层包裹之下,他们成了睁着眼的、“鬼魅”般没有灵魂的卫道士.甚至这种愚昧还通过教育代代相传,连小小的孩子都浸淫其中.这也是当时中国处于混沌、蒙昧之中而迟迟不能觉醒的根本所在.接下来,“我”又说道,“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可见赵贵翁等人并不是没有经受过封建的迫害,然而他们却仍心甘情愿的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走狗.在封建的层层裹挟下,他们已成了其中的牺牲品,从头到脚,已被驯化,麻木而不自知.然后通过这种不自知借以自保,如果坚持自我、肯定正义注定被迫害、被排挤,那么倒不如混沌其中,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做起来也没那么难,闭起眼来也就做到了.而像“我”这种和他们不同的人,则只能是疯子,只能被关起来.被囚禁的我,连家人都装作不认识,被刻意遗忘、排斥.“照我自己想,虽然不是恶人,”但“我”的价值却不由自己定位,而是“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鲁迅此处写得别有意味,当某种集体无意识产生的共识出现时,个体是难以在其中得到认可和救赎的.和“共识”相对的所有思想和言论,都注定面对着无休止的批判和指责,就像“我”.我突然从“仁义道德”中看清了“吃人”两个字,从此便成了集体中的异类.打破集体意识的“我”,既无法预料在传统意识统治下自己即将面临的命运,也无法预料是否可以用现代意识彻底翻盘,“我”所能做的只是直觉判断.通过言语、动作、表情去观察,直观的判断“我”是否会被吃掉.鲁迅以这样的方式再次对旧礼教进行了挖苦和讽刺,因为凭借直观判断的不只是疯子,往往还有先知.二、恶鬼吃人——以个性张扬对抗集体共识在“我”认清了“他们可能会吃我”这一现实后,我的精神反而较从前慌乱的样子安定了许多,“我”开始更直接地和“他们”抗争.我拒绝老头子为我诊病,鄙视他们想要以种.种方式吞噬我个体意识的行径.我自觉充满了勇敢和正义,但似乎我越抗争,他们越急于封住我的嘴、限制我的行动.诚然,在封建势力如此强大的背景下,仅靠个人的反抗和呼喊是难以打破局面的,但“我”并不是因胜利的前景渺茫而失去抗争的斗志,而是意识到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也早就是封建意识下的奴隶这一现状时,才感到无力和无奈.“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这样一句简单的话中,实际隐藏了作者深重的悲哀.首先,想要打破封建的“我”,面对着巨大的阻碍,面对着无可避免的失败,孤单而无助,不知何时开始,也不知何时结束.个人的抗争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如此微茫甚至无法在一潭死水中激起一点涟漪来.这种孑然一身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同行者的觉醒者的悲哀,也是时时萦绕在鲁迅心头的悲哀.其次,自认为和封建决裂的“我”突然意识到,个体是不能够完全脱离整个社会而存在的.而且做一名先行者,其代价必定是惨痛的——就像文中的“我”.我从未因被吃这样一个注定的命运而胆怯,相反,在我思考清楚这一切因果之后,我开始用一种无畏而正义的样子直面现实.但当“我”意识到我不仅是被吃的对象,还是“吃人”这件事的参和者时,我的抗争意识开始出现了垮塌.此时文中的“我”也是现实中的我们.个人的觉醒不仅意味着和封建制度的决裂,也意味着和封建家族的决裂,甚至是和至亲的决裂.但这种决裂的背后并不能掩盖“我们”或自知或不自知地曾参和过“吃人”这件事的事实.因此,每一个先行者身上,既有对过去的憎恶和检讨,也充满着对未来的无知和茫然.结论:大学硕士与本科狂人日记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狂人日记全文阅读方面论文范文。

狂人日记作品赏析

狂人日记作品赏析

狂人日记作品赏析《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作品之一,书中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狂人日记作品赏析_狂人日记读书心得,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狂人日记赏析(一)狂人日记讲述了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甚至有点恐怖的故事──作者回乡时听说一个朋友生了病,就顺路去看望了这个年轻人。

这个时候,朋友已经病愈,在一个地方做了候补官;病人的哥哥就向作者讲述了弟弟生病的经过,并给作者一本弟弟在生病期间写的日记。

在日记里,年轻的病人叙述了他在病中发现的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

这是在他生病之前没有发生或者不敢想象发生的现象,于是在极度的紧张和恐慌下开始疑神疑鬼,在梦魇中胡言乱语……作者在回去之后,通过自己的整理,就有了这本《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狂人,是作为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反叛者出现的,其中不无鲁迅自身的战斗光泽“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悼于前驱”,狂人首先是猛士,他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充满着“义勇和正气”,其力量来源于对封建制度的深刻认识。

二十年代,是思想启蒙的时代,同时也是思想意识开始萌芽的时代,当时对于这萌芽后的含苞欲放,还需进行一场血与肉的搏斗,狂人这样做了,“从来如此,便对么”?觉醒者的狂人发出了这样的诘问,正是对几千年封建文化及其代表势力的怀疑与否定。

狂人执着勇猛,看穿一切“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都是‘吃人’!”用“吃人”两个字作了简明直接的概括和深入骨髓的揭露和批判。

他对旧制度的这种纵横睥睨,通贯历史的深刻剖析,相当彻底地揭穿了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的反动本质。

《狂人日记》的价值在于以“狂人”特有的心理躁动深刻地揭示出觉醒者向封建文化的宣战,亦即“表现的深刻”。

狂人虽然已经觉醒了,对于觉醒后该怎样,他却认识很朦胧,但他那种反封建的勇猛与执着精神和坚定的信念无疑为知识分子作了表率作用,是值得他们学习的,这也正是鲁迅的目的所在。

狂人日记原文赏析

狂人日记原文赏析

狂人日记原文赏析一、作者鲁迅鲁迅那可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超级大咖啊。

他生活在那个有点混乱又很复杂的时代,看到了好多社会的黑暗面,心里满是对民众的担忧和对旧传统的愤怒。

他就像一个勇敢的战士,用自己的笔当作武器,去抨击那些不好的东西。

二、故事内容狂人日记的主角是一个狂人,他觉得周围的人都要吃他。

这看起来有点荒诞,可实际上是在反映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那种可怕的关系。

在那个社会里,人们互相压迫、互相算计,就像“吃人”一样。

狂人看到大哥和其他人的行为,心里充满了恐惧和疑惑。

而且他从书上看到“吃人”的记载,就更加深信不疑了。

这种描写特别震撼人心,让我们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黑暗是渗透到骨子里的。

三、写作风格1. 语言很直白。

鲁迅没有用那些华丽的辞藻,而是用很简单的话来讲述这个疯狂的故事。

就像“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这样的句子,简单却又充满了深意。

我们一读就好像能感受到狂人那紧张又敏感的神经。

2. 象征手法用得超绝。

“吃人”这个意象贯穿全文,这可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吃人,它象征着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那些传统的礼教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把人都束缚住,甚至把人的灵魂都吞噬掉。

这种象征让我们能够从一个很独特的角度去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本质。

四、主题思想这篇小说主要是批判封建礼教的。

在封建礼教下,人们没有自由,没有尊严,人性被扭曲。

狂人虽然被看作是疯子,但他其实是那个最清醒的人。

他看到了社会的真相,想要挣脱这种“吃人”的环境。

鲁迅通过狂人的视角,就是想让大家都能清醒过来,意识到封建礼教的可怕,然后去反抗它。

这在当时可是非常有冲击力的思想,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大石头,激起了千层浪。

五、文学价值1. 开创了白话文小说的先河。

在那个文言文为主流的时代,鲁迅用白话文写小说是非常大胆的尝试。

这就为后来的白话文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鲁迅的文章博大精深,不细细品味,无以悟出其中深刻的内涵。

《狂人日记》是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文学界对其的解读更是数不胜数,而我在此也将发表一些对此小说的看法。

《狂人日记》中鲁迅运用了日记和精神病人内心的独白方式把他所想表达的内容发挥的淋漓尽致。

它主要描写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融合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除了《阿q正传》,《狂人日记》就是鲁迅最出名的小说了。

这篇短短的小说在今天被定为向旧社会、旧礼教挑战的“战书”。

与此同时,也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必读物。

《狂人日记》“吃人普遍”这个“事实”在后边屡屡出现,构成这篇文章的主题。

赵贵翁、街上的人、打孩子的女人、两个医生、狼子村的佃户,甚至自己的亲哥哥、亲娘也都吃人。

最后,连“我”也未必没有吃过人。

整篇文章连接紧密、层层深入是一篇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文章。

“狂人”的第一则日记就吸引了我。

虽然,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只是平凡普通的五句话。

但这平凡与普通却又与别处不一样,平凡得出奇,普通得入胜。

简单的“我怕得有理”这句话,就让我的心开始猜测:下面会写些什么?“狂人”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对社会的恐怖心理。

他认定现在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

他半夜察看历史,看见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他对吃人社会发出勇敢的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吃人”的本质,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狂人日记》中所谓狂人,就是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物,语无伦次,意识好象也有些不清,鲁迅用了非常颠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叙述了中国从前的本真:人吃人。

虽说文章是虚构的,可也微微泛出点点恐怖的味道。

整篇文章读上去会感到压抑,流露出十分暗淡的调子,可你只要细细“品尝”如此深奥的小说,兴许也会感到忧愁:高远的夜空,朦胧的月光,以及“吃人”人的神情??鲁迅以神一般的描写,叙述了旧中国儿女的凄楚和绝望,又以神奇的笔触,有道出几千年无人敢道出的咏叹。

是啊,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又是谁是能足以相信的呢?当然了,除了自己,还有谁呢?在那位“狂人”眼里,他不仅想保护自己,又想保护那些千千万万人当中又要被“吃”的孩子。

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

将狂人这个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写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表现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纪实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从整片的文章来看,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他对别人充满了猜疑和害怕,总认为别人会害他。

在他被治愈后看到了世界的真相并且醒悟到“传统”杀人,人们无法容纳他的清醒而对他再一次的加以迫害,致使他重新屈服在恶势力权下,与他们同流合污。

当时的社会对人的迫害是如此的深,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意识到了封建制度的可怕,不但使人发狂,也可以把人吃掉,已经没有了真正的仁义道德。

人与人之间只是猜疑,提防,残杀,成为一种难以扼制的恶性循环。

因此鲁迅在绝望中以狂人的口吻呐喊,呻吟,“救救孩子??”的绝望之音,让人去关注社会。

那么在今日的社会中存在怎样的问题呢?现在是科学发达的社会,受全球化的影响,人们越来越倾向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与理解。

特别在中国,由于一胎化,使孩子成为家里的皇帝和皇后,同时他们也受社会的暴力现象影响,让他们在社会环境中感到压抑的心理,心态扭曲,缺乏道德意识,自控力差,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以暴力伤人,甚至以残忍的手段杀人。

可怕的是他们没有认识到这后果的严重性,不知道他们所作的是犯罪的行为。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也要像鲁迅那样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在这篇白话文小说中,亲情、友情全都变成了泡沫,血淋淋的社会里,人性与人权化蝶而飞,笼罩着人们的只有腐败、冷漠无情。

鲁迅把日记与精神病病人的内心独白结合在一起,表达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表现出鲜明的启蒙思想特征。

鲁迅看透了社会的黑暗,对埋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封建思想感到悲愤,不满缺少道德与仁义的社会风气,把社会中打着仁义道德招牌、实质是一副虚伪的面具、是丧失理智的限制通过一个狂人的日记展现在人们眼前,痛斥了现实社会,体现出鲁迅对社会的愤怒、不满、焦虑以及希望,字里行间透露的林林种种都是鲁迅先生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使人深思。

鲁迅用文字去唤醒当时昏庸的人们,反省自身,《狂人日记》这篇富含深刻哲理的短篇小说值得我们去回味,值得我们去深思。

篇二:《狂人日记》赏析我读鲁迅鲁迅,是中小学语文课本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作家。

提起鲁迅,会觉得很熟悉,但是他深邃的思想却又有些难以琢磨。

一直以来,鲁迅饱受赞誉。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

鲁迅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终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而我读到的鲁迅,是一个把时间看得贵如生命,把人民的觉醒当做一生的使命,把旧社会的黑暗揭露的体无完肤,把旧制度的残暴批判的淋漓尽致的伟人。

当然,他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审视者和领导者,他也有着丰富的经历和平凡的生活。

只不过,他总能在点点滴滴,零零碎碎的生活片段中,看到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看出背后的根源。

一开始接触的鲁迅作品是充满童趣的,如《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里面写了我没听说过的神话故事,我没见过的花花草草,和那些能发出各种叫声的小虫子,这可比我自己的童年生活有趣多了。

他还在《故乡》中讲述了小伙伴闰土更加色彩斑斓的生活,让我不禁一边上课,一边幻想自己也能有那样的一段经历:在蔚蓝天空下一望无际的西瓜地,我手握一把叉,像卫士一样全心守护者城池,而我的敌人就是那些藏在浓密的藤蔓中狡猾,灵活的獾猪和猹。

到了冬天,我就变成了一个机智的捕鸟者,在雪地里扫出一片空地,支起一个筐,撒一圈秕谷,等待那些贪吃的小鸟雀一步一步走进我的陷阱。

那个时候读鲁迅,就像是听他讲故事一样,后来,才开始探寻他的思想。

有人总结,鲁迅的一生主要在思考三个命题: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病根何在?这三个问题是20世纪初的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同样也是一百年后的今天需要深思的问题。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精神面貌,有着不同的国民劣根。

因此我们要一边反省,一边深思,究其根源。

这是鲁迅带给我的最大的教导。

而旧时代劣根性,如愚昧麻木,封建迂腐,在阿q和孔乙己的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追根溯源,他们都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下面我以《狂人日记》为例,分析鲁迅对时代的思考和批判。

《狂人日记》赏析《狂人日记》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

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它既有尼彩的渺茫,又有安特莱夫的神秘幽深,还有鲁迅的深切的忧愤,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浓厚反封建思潮的“狂人”形象,揭露了旧社会“吃人”的本质。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

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

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

之所以没有给他一个具体的名字,是因为“狂人”不是特指某一个发了疯的人,而是一批收到先进思想熏陶过,清醒了的革命分子的代表。

这也使我想到了阿q,鲁迅只给他一个符号,叫什么都无所谓了,放眼望去,遍地都是阿q。

整个国民,都是备受旧思想压迫,侵蚀得没有了灵魂的行尸走肉。

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1)变态的心理。

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

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

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

(2)混乱的逻辑。

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

“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三段论。

这种将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论的不成立。

(3)古怪的幻觉。

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但是狂人在别人的眼里是疯子,在鲁迅看来确实先锋。

鲁迅借助狂人不稳定的精神状态和逻辑混乱的思维方式,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解释了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这可以从他的思想和行动的种种表现看出来:(1)“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表现了狂人敢于怀疑传统,研究一切的启蒙者的思想特点。

(2)“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认识。

(3)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叶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两个字,是他对封建礼教的实质所作的历史概括。

作者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事实,则是这一历史和结论的旁证。

虽然狂人把“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是混乱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够“易子而食”,现实中狼子村能够吃人,为什么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

荒诞的逻辑中自有逻辑的合理性。

(4)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是对于吃人社会的“经典”“戒律”的蔑视和斗争。

通过“古久”和“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义,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文化。

(5)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

(6)“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

这是对自我的估价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

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

(7)“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