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文 化 教案
《茶文化》全套教案

《茶文化》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传统文化》教材第五单元《饮食文化》中的第十二章《茶文化》。
教学内容详细涵盖了中国茶的历史发展、茶叶的分类与鉴赏、茶艺表演基本流程、以及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角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中国茶叶的分类、品质鉴别的基本能力。
3. 通过茶艺表演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茶叶的分类与品质鉴别、茶艺表演的基本流程。
教学重点: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茶艺表演的技巧与礼仪。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茶叶样本、茶具、茶艺表演视频。
学具:笔记本、笔、品茗杯、茶叶样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茶山的图片和茶叶的实物样本,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茶文化历史介绍:讲解茶叶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地位。
3. 茶叶分类与鉴赏:介绍绿茶、红茶、乌龙茶等主要茶叶的分类,展示不同茶叶的样品,讲解鉴别方法。
4. 茶艺表演学习:播放茶艺表演视频,分解动作,教授茶艺的基本流程和礼仪。
a. 烫杯温壶b. 放茶闻香c. 沸水泡茶d. 倒茶敬客e. 品茗交流5. 随堂练习:分组让学生自行进行茶艺表演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6. 现代茶文化探讨:讨论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如何传承和发扬茶文化。
六、板书设计1. 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茶叶的起源茶叶的历史地位2. 茶叶的分类与鉴赏绿茶、红茶、乌龙茶茶叶品质鉴别方法3. 茶艺表演基本流程烫杯温壶放茶闻香沸水泡茶倒茶敬客品茗交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一种茶叶,写一篇关于其历史、特点和泡制方法的介绍文章。
2. 答案示例:西湖龙井茶,介绍其产地、采制工艺、品质特点、泡饮方法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学生对茶叶分类和茶艺表演的兴趣程度,以及对茶文化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茶艺社团,深入了解不同地域的茶文化,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中国茶文化教案范文

中国茶文化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了解中国茶的种类和特点;3.掌握中国茶的制作方法;4.培养学生的茶文化修养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茶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中国茶的种类和特点3.饮茶礼仪4.茶艺表演和茶道三、教学过程1.茶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0分钟)a.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探讨茶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b.小组展示: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c.教师讲解:教师对茶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进行补充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中国茶的种类和特点(30分钟)a.介绍中国茶的主要种类和特点: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砖茶等。
b.制作和品尝茶叶:教师示范如何制作茶叶,并带领学生品尝不同种类的茶叶。
3.饮茶礼仪(20分钟)a.介绍饮茶的礼仪和注意事项:冲泡茶叶、品尝茶汤、茶碗和茶具的使用等。
b.分组演练:学生分成小组,互相模拟茶道表演,展示饮茶礼仪。
4.茶艺表演和茶道(30分钟)a.茶艺表演:请专业茶艺师进行茶艺表演,展示茶道的精髓和魅力。
b.学习茶道:师生一起学习茶道,了解茶道的基本动作和礼仪。
四、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或黑板2.茶叶和茶具3.茶艺师五、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和展示:根据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内容,评价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程度。
2.饮茶礼仪演练:评价学生在模拟饮茶礼仪时的表现和效果。
六、教学延伸1.茶文化探究:学生可以自行阅读相关茶文化书籍,深入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传统。
2.茶艺表演:学生可以组织茶艺表演活动,展示自己对茶道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茶叶鉴赏:学生可以品尝不同种类的茶叶,培养对茶叶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国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茶的制作方法,培养了茶文化修养和茶艺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我注意到学生对茶道表演和茶艺师的表演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提供茶艺表演和茶道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茶文化。
2024年大班其他教案茶文化

2024年大班其他教案茶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指导手册》第七章“传统文化体验”,详细内容涉及“茶文化”一节。
通过本章学习,让幼儿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历史、种类、泡茶工艺及茶道礼仪,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基本知识,知道茶的分类和泡茶的基本方法。
2. 通过实践操作,学会简单的泡茶技艺,并掌握茶道礼仪。
3. 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幼儿探索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茶的分类、泡茶技艺和茶道礼仪。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茶叶、茶具、多媒体课件、泡茶演示用品。
学具:每组一套茶具、茶叶、热水壶、计时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和故事讲解,引入茶文化主题,激发幼儿兴趣。
2. 知识讲解:a. 介绍茶的历史和分类。
b. 讲解泡茶的基本方法和茶道礼仪。
3. 实践操作:a. 演示泡茶过程,让幼儿观察并了解步骤。
b. 分组进行泡茶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茶文化的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
5. 随堂练习:让幼儿复述泡茶步骤,并进行实际操作。
六、板书设计1. 茶文化主题2. 茶的分类3. 泡茶步骤4. 茶道礼仪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小朋友与家长一起泡茶,并记录泡茶过程。
2.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描述泡茶步骤和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幼儿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针对不同幼儿进行个性化指导。
2. 拓展延伸:a. 邀请茶艺师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幼儿对茶文化的了解。
b. 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茶文化体验,增进亲子关系。
c. 带领幼儿参观茶园,实地了解茶叶的种植和采摘过程。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茶的分类、泡茶技艺和茶道礼仪。
2. 实践操作:演示泡茶过程,让幼儿观察并了解步骤。
3. 作业设计:请小朋友与家长一起泡茶,并记录泡茶过程。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关注幼儿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针对不同幼儿进行个性化指导。
大学茶文化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2. 掌握茶叶的种类、泡茶的基本技巧和茶具的使用方法。
3. 培养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4. 通过茶艺体验,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2. 茶叶的种类和泡茶技巧。
教学难点:1. 茶具的使用和泡茶技巧的掌握。
2. 茶文化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教学准备:1. 茶叶:绿茶、红茶、乌龙茶等。
2. 茶具:茶壶、茶杯、茶盘、茶匙等。
3. 茶艺表演视频。
4. 茶文化相关书籍和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兴趣。
2. 播放茶艺表演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茶艺。
二、教学内容1. 茶叶的种类- 绿茶:如龙井、碧螺春等。
- 红茶:如祁门红茶、滇红等。
- 乌龙茶:如铁观音、大红袍等。
- 黑茶:如普洱茶、六堡茶等。
- 白茶:如白毫银针、白牡丹等。
2. 泡茶的基本技巧- 茶叶的量:根据茶具大小和个人口味调整。
- 水温:绿茶80℃左右,红茶90℃左右,乌龙茶100℃左右。
- 泡茶时间:绿茶2-3分钟,红茶3-5分钟,乌龙茶5-10分钟。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用一种茶叶,进行泡茶实践。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
四、总结与反思1. 学生分享泡茶心得,总结泡茶技巧。
2. 教师点评,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关于茶叶种类和泡茶技巧的问题。
2. 播放茶文化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茶文化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茶具的使用- 茶壶:选择合适的茶壶,如紫砂壶、瓷壶等。
- 茶杯:选择适合茶叶种类的茶杯,如瓷杯、玻璃杯等。
- 茶盘:保持泡茶环境的整洁。
2. 茶文化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茶道精神:和、敬、清、寂。
- 茶艺表演:欣赏茶艺表演,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进行茶艺表演。
茶文化活动目标教案

茶文化活动目标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以茶叶为主题,通过讲解茶叶的历史、种类、制作工艺以及茶文化礼仪等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茶文化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茶叶的历史和发展,掌握茶叶的基本种类和制作工艺。
2. 培养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通过茶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茶叶的种类、制作工艺和茶文化礼仪。
难点:茶叶的历史和发展,茶文化的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投影仪、茶叶标本、茶具一套。
学具:笔记本、水杯。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展示茶叶标本,引导学生观察茶叶的外形、颜色和香气,引发学生对茶叶的兴趣。
2. 茶叶的历史和发展: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茶叶的历史和发展过程,讲解茶叶的起源、演变和传播。
3. 茶叶的种类和制作工艺:教师介绍茶叶的六大类,展示不同种类的茶叶标本,并讲解各种茶叶的制作工艺。
4. 茶文化礼仪:教师讲解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介绍茶艺表演的步骤和礼仪,并邀请学生代表进行体验。
5. 茶艺表演:教师邀请学生代表进行茶艺表演,展示泡茶、品茶的技巧和礼仪。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茶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六、板书设计:茶叶的历史和发展茶叶的种类和制作工艺茶文化礼仪七、作业设计:1. 茶叶的历史和发展: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自己喜欢的茶叶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下节课分享。
答案:略2. 茶叶的种类和制作工艺:请学生观察家中或学校的茶叶,了解其种类和制作工艺,下节课分享。
答案:略3. 茶文化礼仪:请学生在家中尝试泡茶,并按照茶文化礼仪进行品茶,记录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下节课分享。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次课程通过讲解茶叶的历史、种类、制作工艺和茶文化礼仪,使学生了解了茶文化的基本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茶艺表演和小组讨论,表现出对茶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茶文化教案(甄选7篇)

茶文化教案(甄选7篇)茶文化教案(1)【活动目标】1、运用多种感官了解茶的起源及种类。
2、了解中国茶文化,萌生民族自豪感。
3、学习茶艺中的礼仪,仪态端庄,先客后主等。
4、体验泡茶,品茶的快乐。
【活动准备】茶具,各种茶叶,茶袋,VCD短篇,幻灯片。
【活动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展示各种各样的茶袋。
师:“请小朋友来闻一闻是什么味道?”幼:“淡淡的清香。
”师:“现在请小朋打开你的茶袋,去看看你的袋子里装的是什么样的茶叶,你认识吗?”师:“如果你不认识没有关系,现在去我们就去认识一下他们。
”播放幻灯片。
请小朋友再次观察茶叶,你认出了它是什么茶了吗?红色袋子里的茶叶为碧螺春,梅红色袋子里的茶叶为毛尖,蓝色袋子里的茶叶为龙井,绿色袋子里的茶叶为普洱茶,黄色袋子里的茶叶为铁观音。
二、了解中国的茶文化,萌生民族自豪感。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饮茶是最先从哪个国家开始的吗?”师:“现在我请小朋友在录像中去找答案。
”播放短片。
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师:“对,中国是第一个开始饮茶的国家,我们把饮茶看作是优雅,美的享受。
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茶叶的种植都是从中国学来的。
你们作为中国人,心里是什么感觉啊?”幼:“开心,自豪,高兴。
”三、茶的用途及功效。
师:“小朋友你们自己喝过茶吗?好喝吗?你们都喝过什么茶?”“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爱喝茶吗?喝茶有哪些好处?”“茶叶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而且还有防龋齿抑制癌细胞的作用。
”四、茶艺。
师:“茶既然有那么多好处,你们现在想不想就品一品呢?”幼:“想”师:“今天老师就为小朋友们泡制中国的十大名茶之一的铁观音。
”教师示范茶艺表演,请幼儿观赏。
在茶艺表演中渗透文明礼仪,先客后主的文化熏陶。
1、介绍茶具名称。
2、温杯。
3、泡茶。
4、品茶。
师:“中国是礼仪之邦,谦虚,好客,愿把自己最好的东西与别人分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2024大班社会课教案《中国茶文化》

2024大班社会课教案《中国茶文化》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掌握基本的茶具使用方法和茶道礼仪。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茶文化的历史背景、茶道的基本原则。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验茶道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过程导入: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茶的有趣历史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介绍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种类特点以及茶道的基本礼仪。
巩固练习:让学生实际操作泡茶过程,体验茶道,同时分享各自对茶的感受。
归纳小结:回顾茶文化的特点和茶道的精神,引导学生思考其在生活中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物展示:展示各种茶叶和茶具,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多媒体教学:利用视频资料,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茶的制作过程和茶道的仪式感。
互动讨论: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茶的认知和感受。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学生现场泡茶并分享给同学,锻炼其实际操作能力。
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为家人泡一壶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茶叶样品:各种类型的茶叶样品,便于学生识别和了解。
多媒体资料:有关茶文化的纪录片、图片和视频。
教学PPT:精炼的课件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
茶具展示:展示真实的茶具,让学生了解其用途和特点。
教师指导手册:提供教学建议和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
学生练习册:包含茶文化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在线学习资源:提供相关网站链接,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视野。
教师评价量表:用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工具。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中国茶文化教案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中国茶文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探究》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中国茶文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分类、泡茶工艺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中国茶的基本分类,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泡茶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茶叶的分类、特点及其泡茶工艺。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茶叶样本、茶具、泡茶演示设备。
学具:每组一套茶叶样本、茶具、热水壶。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身着传统茶艺师服饰,现场泡茶,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茶艺师的操作过程。
引导学生关注中国茶文化。
2. 知识讲解(10分钟)(1)介绍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茶叶的分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及各类茶叶的特点。
3. 例题讲解(5分钟)以绿茶为例,讲解泡茶工艺,包括选茶、温杯、投茶、注水、品鉴等环节。
4.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用一种茶叶,按照泡茶工艺进行实际操作。
5. 茶艺展示(5分钟)6. 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茶叶分类、泡茶工艺等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中国茶文化茶叶分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泡茶工艺:选茶、温杯、投茶、注水、品鉴2. 茶艺展示评价表七、作业设计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茶园,了解茶叶的生长过程。
(2)开展“我心中的茶文化”主题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对茶文化的理解。
(3)组织茶艺比赛,提高学生的茶艺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详细程度6. 学生的随堂练习与茶艺展示7. 作业设计与答案的详尽性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1. 确保教学内容涵盖茶叶的分类、特点、泡茶工艺等核心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文化张伟信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目录第一章绪论 (1)一、茶文化定义、性质与内涵 (1)二、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 (1)第二章中华茶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历史 (2)第一节茶的发现与利用 (2)一、茶的发现与利用 (2)二、茶文字及其演化传播 (3)第二节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4)一、古今大茶树的发现与分布 (4)二、茶树原产地的考证 (4)第三节茶文化的源起 (4)一、巴蜀茶文化形成 (4)二、晋南北朝茶文化的发展 (5)第四节隋唐五代茶文化 (5)一、唐代茶叶生产与发展 (5)二、唐代茶文化的发展 (7)第五节宋元茶文化 (7)一、宋代茶叶的发展 (7)二、元代茶文化的发展 (8)第六节明清茶文化 (9)第七节中华茶文化的传播 (10)一、茶马古道与茶文化传播 (10)二、中华茶文化向外传播 (10)第三章现代茶叶及茶文化的发展 (11)一、茶区分布 (11)二、茶叶生产与贸易 (12)三、世界茶叶生产概况 (12)第四章茶树生物学特性 (13)一、茶树在植物学上的命名 (15)二、茶树形态特征 (15)三、茶树的生长发育特性 (16)四、茶树适生条件 (17)第五章各类茶叶品质形成 (17)一、中国茶叶分类 (17)二、鲜叶成分 (17)三、绿茶加工 (18)四、红茶加工 (18)五、花茶加工 (19)六、乌龙茶加工 (19)七、沱茶及饼茶加工 (19)八、砖茶加工 (19)第六章饮茶技艺与茶道 (19)—、各民族饮茶习俗 (20)二、饮茶用水 (23)三、茶的饮用方法 (25)四、古今茶道 (27)第七章茶具文化 (29)第一节不同时期的茶具特点 (29)第二节茶具的种类及特点 (30)第三节茶具的选用 (32)第八章茶与宗教文艺 (33)第一节茶与宗教民俗 (33)一、茶与佛教 (33)二、茶与道教 (34)三、茶与儒教 (35)四、茶与婚俗 (35)第二节茶与文学 (36)一、茶与诗词 (36)二、辞赋、散文 (39)三、小说 (40)四、对联 (41)第三节茶与歌舞、戏曲 (41)一、茶与歌舞 (41)二、戏曲 (42)第九章饮茶与健康 (42)一、饮茶与健康的记载 (42)二、茶叶化学成分及其保健的作用 (42)三、科学饮茶 (43)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一、茶文化定义、性质与内涵二、茶文化研究的目的、任务及方法三、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及经济功能思考题:如何利用茶文化为社会、经济服务?一、茶文化定义、性质与内涵1、茶文化定义广义:徐永成: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以茶为题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集合。
狭义:人类在生产、发展、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
2、内涵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等学科和行业。
包含茶文化专著与期刊、茶诗词、茶小说、茶与摄影(茶韵)、茶与书画、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与婚礼、茶与祭祀、饮茶风俗、茶与宗教、茶事掌故、茶艺茶道、茶具、茶楼茶馆、茶事旅游等。
3、性质1)社会性茶文化渗透社会的各个领域、角落及方面。
上至皇宫贵族、文人雅士,下至平民百姓、僧侣等。
2)群众性茶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群众性文化, 是以群众为基础的一种文化。
3)民族性茶文化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 形成具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婚礼。
我国:藏族酥油茶、土家族擂茶、拉祜族烤茶、纳西族龙虎斗、哈萨克族奶茶、基诺族凉拌茶、白族三道茶等。
外国:日本茶道、韩国茶礼、新加坡肉骨茶等。
4)区域性“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受历史文化,生活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形成了茶文化的区域性。
如:成都的盖碗茶,潮汕地区的乌龙茶,北方的花茶,西南地区的沱茶;英国的红茶奶茶、美国的冰茶等。
二、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方面。
如: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养廉、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吟、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育人等。
1、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
2、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
茶文化的传授表明具有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3、丰富文化休闲生活。
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
品茗、茶俗和茶艺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4、促进茶业经济贸易的发展。
5、推进国际文化交流。
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先后在我国杭州、韩国汉城、马来西亚吉隆坡等举行。
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广播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第二章中华茶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历史主要内容:一、茶的起源二、历代茶文化史三、中华茶文化的传播思考题:1、为什么说中国是茶的原产地?2、唐代茶文化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作用于地位?参考文献:❖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刘勤晋主编,〈茶文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茶人之家主编《茶与文化》,春风文艺出版社,1990❖《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董尚胜等主编《茶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第一节茶的发现与利用一、茶的发现与利用1、茶的发现茶树的源起:植物学分类: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被子植物门——起源于中生代早期双子叶植物纲——源于中生代早期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山茶科——源于中生代末期白垩纪山茶属——发生在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至今已有6000~7000万年。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唐代。
陆羽《茶经》。
神农是中国先民的代表,神农时代,畜牧业和农业趋于发达。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反映了当时人们开始认识并利用自然,是当时人们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
2、茶树栽培利用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武王(公元前1066年)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园有芳蒻ruo、香茗”。
距今3000多年。
《四川通志》:“名山县之西十五里有蒙山,其山五顶,形如莲花五瓣,其中顶最高,名曰上清峰,至顶上略开一坪,直一丈二尺,横二丈余,即种仙茶之处。
汉时甘露祖师姓吴名理真者手植,至今不长不灭,共八小株……”3、饮茶起源与演变采食茶树鲜叶:《本草衍义》记载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
可见,最初利用茶叶是采食鲜叶。
生煮羹饮:生煮类似现代的煮菜汤,以茶作菜。
《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 。
晋代郭璞(276—324年)《尔雅》:“ 槚,苦荼”之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
《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
”现云南基诺族仍保留了吃凉拌茶的习俗烹煮饮用:随着茶的普及,人们开始对茶进行一定的加工,如晒干收藏,继而唐代团饼茶的出现,流行将茶煎煮后饮用。
冲泡饮用:宋代以团饼茶为主,散茶也得到发展,饮茶方式为冲点;到明清,散茶取代团饼茶,并且出现六大茶类,饮茶以冲泡方式为主。
二、茶文字及其演化传播1、古代茶的名称:荈诧—西汉司马相如《凡将篇》蔎—西汉扬雄《方言》瑹—《本草》瓜芦木—东汉《桐君录》荈—南宋《吴兴记》皋芦—东晋《广州记》槚—《尔雅》荼、茗—晋、郭璞《尔雅注》茶—唐、《开元文字音义》2、茶字的由来古代茶的名称很多,唐之前多写作“荼”字。
“茶”由“荼”演变而来。
始于汉代,古汉印中已有“茶”字了。
“荼”的多义:茶叶;苦菜;茅草的花。
3、茶的传播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对茶的发音差异较大福建:ta厦门、汕头:te长江流域、华北:chai、zhou、cha傣族:la4、茶的传播世界各国对茶的发音由中国茶叶输出地读音直译过去。
由海路—西欧各国,发音同福建一带发音“te”如:英语:tea 法文:the 拉丁文:thea 由陆路—西、北各国,发音同华北“cha”,如:蒙古:chai 日本“茶”第二节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一、古今大茶树的发现与分布1、古文献中有许多茶的记载。
唐.陆羽《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州,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云南《大理府志》:“点苍山……树之大者高一丈”。
《广西通志》:“白毛茶,……树之大者高二丈,小者七、八尺。
嫩叶如银针,老叶尖长”。
2、野生大茶树的分布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0个省区近200处发现有野生大茶树。
中国野生大茶树4个集中分布区:滇南、滇西南;滇、桂、黔比邻区;滇川黔比邻区;粤赣湘比邻区。
此外,福建、台湾、海南有少量分布。
云南的野生大茶树最具典型性:分布数量多、最古老。
野生古茶树王:巴达大茶树(地点:勐海县巴达大黑山原始森林.(1961年)高:32.12m,树幅:8.8 m,最大干径:100.3cm)二、茶树原产地的考证1、茶树的自然分布:西南地区茶树种属集中、分布多。
茶树分布:山茶科茶属,起源于上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分布在劳亚古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西南地区位于其南缘。
世界山茶科植物有23属,380余种,中国15属,260余种,多分布在西南地区。
2、地质变迁:西南地区山川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多变,气候多样,使该地品种变异多、资源丰富。
植物学家:某种植物变异最多的地方当为该植物起源中心。
3、茶树的进化:云南原始型茶树较集中,当属茶树原产地。
结论:中国为茶树原产地,西南地区为原产地中心。
第三节茶文化的源起一、巴蜀茶文化的形成1、先秦纳贡巴属产茶历史悠久,在先秦时期就以地方特产将茶作为贡品。
“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
2、汉魏立业巴蜀茶业最早见诸记载于西汉,西汉王褒《童约》“脍鱼鮑鳖,烹荼尽具”、“武阳买荼,杨氏担荷”。
三国魏张揖《广雅》“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用葱姜芼之”。
《三国志.吴志》:以茶当酒3、西晋称冠汉魏以后,巴蜀茶业进一步发展、扩大、繁荣,成为我国茶叶生产、技术的重要中心。
西晋张载《成都楼》:“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西晋孙楚《出歌》“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姜、桂、茶出巴蜀……”。
结论:巴蜀是茶文化的发祥地。
二、晋南北朝茶文化的发展1、茶叶生产的发展在三国基础上,晋南北朝茶业进一步发展。
东晋《华阳国志》:涪陵郡,唯出茶、漆;什邡县,山出好茶;南安、武阳皆出好茶。
东晋、南朝时,南京为当时政治中心,使长江中下游及沿海的茶叶较快的发展起来。
茶叶重心东移。
2、文化的几个特征:饮茶成为一种迎客的方式:东晋时期,茶已成为南京地区待客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