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古籍普查暨古籍保护技术交流会在南京召开
古籍保护中心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古籍保护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古籍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科技信息。
古籍保护中心作为全国古籍保护工作的核心机构,肩负着古籍保护、修复、研究和利用的重要职责。
本年度,古籍保护中心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紧紧围绕古籍保护这一核心任务,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将本年度工作总结如下:二、古籍普查与登记1. 完成全国古籍普查工作本年度,古籍保护中心继续推进全国古籍普查工作,对全国范围内古籍收藏单位的古籍资源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普查。
截至目前,已完成270余万部古籍的普查工作,约3000万册件。
2. 建立全国古籍普查登记数据库为便于古籍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古籍保护中心建立了全国古籍普查登记数据库,实现了古籍资源的全时全域共享。
目前,509家收藏单位的127万条古籍普查目录已正式出版,264家单位82.5万条古籍普查数据可通过网络查询。
三、古籍修复与保护1. 开展古籍修复培训本年度,古籍保护中心开展了多期古籍修复培训,培养了一批专业古籍修复人才。
同时,组织开展了古籍修复人员技术培训和实践交流工作,提高了古籍修复人员的业务水平。
2. 实施古籍修复项目古籍保护中心组织实施了多个古籍修复项目,对馆藏珍贵古籍进行了抢救性修复和保护。
其中,部分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效,如《永乐大典》湖”字册的修复。
3. 推进古籍保护技术研究和应用古籍保护中心积极开展古籍保护技术研究,引进和推广先进的保护技术,提高了古籍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古籍整理与研究1. 编纂《中华古籍总目》古籍保护中心编纂了《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为古籍资源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2. 开展古籍整理与研究项目本年度,古籍保护中心组织实施了多个古籍整理与研究项目,对馆藏古籍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整理。
3. 促进古籍学术交流古籍保护中心举办了多场古籍学术交流活动,为古籍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交流平台。
古籍普查工作概要南京图书馆课件

01
完成普查任务
按照既定方案完成普查任务,建立 完整的古籍档案。
学术成果
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和专著,推动古 籍研究的深入发展。
03
02
数据整理与分析
对普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挖掘 古籍的价值和意义。
经验总结
总结普查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为今 后的古籍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04
南京图书馆古籍普查工作的挑战与展望
资料等。
培训普查人员
对参与普查的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普查中的实地调查与登记
实地调查
登记信息
按照计划,前往各收藏单位或个人收藏者 处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古籍的保存状况、 版本信息等。
对古籍进行详细登记,包括书名、作者、 版本、册数、装帧等基本信息,以及保存 状况、价值评估等详细信息。
展。
人才培养
强调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性,提 出加强人才培养的措施和建议。
THANKS
感谢观看
古籍普查工作概要南京图书馆课件
目录
• 古籍普查工作概述 • 南京图书馆古籍收藏概况 • 古籍普查工作流程 • 古籍普查工作的技术与方法 • 南京图书馆古籍普查工作实践 • 结语
01
古籍普查工作概述
定义与目标
定义
古籍普查工作是对图书馆、档案馆等 单位所藏古籍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 、登记、评估,以掌握全国古籍的保 存状况和保护需求。
确定普查目标
明确普查工作的目的和任务,确定普查范围 和重点。
组建普查团队
选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普查人员,组建 高效协作的团队。
制定普查方案
根据普查目标制定详细的普查方案,包括普 查方法、步骤和时间安排。
培训与指导
“全国古籍普查平台”使用说明

四、普查平台使用说明 ......................................................... 8
1、账号的创建及管理 ......................................................... 8 (1)注册账号.............................................................. 8 (2)激活账号及分配角色.................................................... 9 (3)找回密码............................................................. 12
II一、“全ຫໍສະໝຸດ 古籍普查平台”简介古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同时也因其 不可再生而弥足珍贵。
为更好地了解我国现存古籍的保护状况、加强对古籍的保护和管理,国家已于 2007 年 2 月启动“中 华古籍保护计划”。
全国古籍普查作为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基础性工作,是古籍抢救、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重要环 节,其目的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及民间所藏古籍情况,对登记的古籍进行详细清 点和编目整理,建立中华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形成中华古籍联合目录,以便国家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 展古籍保护工作,加强对古籍的管理,促进对古籍资源的利用。
古籍保护 历程

古籍保护历程
中国的古籍保护工作可以追溯到古代,历朝历代都有相关的保护措施。
例如,唐朝制定了“写经院”制度,宋朝发明了“金镶玉”技术,明朝编纂了《永乐大典》。
然而,近代以来,由于战争、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原因,中国古籍的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幸而,新中国成立后,古籍保护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
1958 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征集革命历史文件、文物和古籍的通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关于古籍保护的文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籍保护工作得到了不断的加强和改进。
1982 年,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成立了古籍保护小组。
198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实施,古籍保护工作有了法律依据。
200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发布,对古籍保护工作进行了详细规定。
近年来,古籍保护工作更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各地纷纷建立古籍保护中心,开展古籍普查、修复、数字化等工作。
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古籍保护的投入,实施了一系列古籍保护重点工程。
可以说,中国的古籍保护工作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继续努力,加强古籍保护工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通知

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文化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1.03.28•【文号】文社文发[2011]12号•【施行日期】2011.03.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通知(2011年3月28日文社文发〔2011〕1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广播电视局,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在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进展顺利,古籍普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评审、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古籍保护工作机制初步形成。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为使古籍保护工作在“十二五”期间更加深入、扎实地开展,现就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通知如下:一、推进古籍普查,建立适时申报、分批评审《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工作机制(一)推进古籍普查工作。
古籍普查工作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主要内容,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古籍普查工作,加强对古籍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和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古籍普查工作的开展。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为相关单位提供人员培训、普查登记咨询等支持,做好普查数据的审核,加快研制少数民族语言古籍普查软件平台、珍贵古籍保护修复监测系统,完善“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系统。
各地要进一步加快古籍普查进度,及时申报普查数据。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各省级古籍保护中心要以普查数据为基础,分工协作,开展“中华古籍数字资源库”建设。
(二)建立适时申报、分批评审《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工作机制。
今后,《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评审将成为常态工作,全年开展,文化部不再就评审工作印发通知,各地可由省级古籍保护中心随时申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根据申报情况适时组织专家评审。
古籍试题

古籍[填空题]1《辞源》(修订本)书词范围下限一般到什么时候为止?参考答案: 1840年[多项选择题]2、缩微复制、影印出版、电子扫描和光盘存储等四种再生保护古籍的技术具有哪些共同的优点?()A.抢救了濒临毁灭的古籍B.忠实地保存了古籍原件C.促进了古籍的利用D.存储容量大,存放空间小参考答案:A,B,C,D[多项选择题]3、古籍再生保护的措施有()A.缩微复制B.影印出版C.电子扫描D.光盘存储参考答案:A,B,C,D[单项选择题]4、2007年1月,()拉开帷幕,这是古籍保护的一个难得机遇,应不失时机地组织专家展开全国范围的古籍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级图书馆、博物馆、民间所藏古籍情况。
A.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B.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C.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D.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参考答案:C[单项选择题]5、()通过现代技术、数字化手段将古籍内容复制或转移到其他载体,以达到对古籍长期保护与有效利用之目的。
A.原生性保护B.现代保护技术C.古籍修复D.再生性保护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6、()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就加强古籍保护的指导思想,近、远期目标,保障措施作出了详尽规定,是新时期政府古籍保护工作的大政方针。
A.2002年B.2005年C.2007年D.2009年参考答案:C[单项选择题]7、文化部《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规定:古籍书库温度须在()之间。
A.22℃-25℃B.14℃-20℃C.25℃-27℃D.12℃-18℃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8、影响古籍文献保护最重要的因素是()A.氧化程度B.含酸量C.温湿度D.光照参考答案:C[多项选择题]9、拓片传拓的对象主要是()A.古代的器物B.刻石C.古字画D.古书参考答案:A,B[单项选择题]10、图书馆古籍工作所指的古籍范围主要是指()年以前的刻本、写本、稿本、拓本等。
A.1900B.1911C.1919D.1949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11、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明代的《永乐大典》和清代大型大型丛书《四库全书》都采用()的装帧形式。
文化部办公厅关于成立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的通知

文化部办公厅关于成立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文化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7.08.02•【文号】办社图函[2007]367号•【施行日期】2007.08.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文化部办公厅关于成立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的通知(办社图函〔2007〕36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的精神,为规范和加强全国古籍保护工作的咨询、论证、评审和专业指导,促进全国古籍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经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通过,决定成立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并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章程》。
特此通知。
附件:1.《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名单》2.《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章程》二○○七年八月二日附件1:国家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名单(共66人)顾问:冯其庸(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傅熹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璇琮(原中华书局总编辑、编审)主任:李致忠(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图书馆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副主任:安平秋(北京大学古籍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史金波(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民族所研究员)秘书长:陈红彦(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研究馆员)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列):丁瑜(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才让太(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尧(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素(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亚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兴康(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编审)王余光(北京大学信息系主任、教授)王菊华(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研究员)方广锠(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白化文(北京大学教授)达力扎布(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凤瀚(北京大学教授)朱赛虹(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刘卫东(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教授)刘家真(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跃进(中华文史文献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许逸民(原中华书局编审)阳海青(湖北省图书馆研究馆员)杨成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苏品红(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李岩(中华书局总编辑)李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数据分析研究中心负责人)李蓝(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研究员)李玉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教授)李国庆(天津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研究馆员)吴格(复旦大学图书馆研究员)吴斌(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管理处总工程师)吴元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主任、研究馆员)吴相洲(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吴建中(上海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吴振武(吉林大学校长助理、古籍研究所教授)沈乃文(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部主任、研究馆员)张公瑾(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教授)张廷皓(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志清(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主任、研究馆员)张晓林(国家科学图书馆常务副馆长、研究馆员)陆行素(天津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陈正宏(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陈先行(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陈高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宗福邦(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荣新江(北京大学教授)罗琳(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胡俊峰(北京大学计算语言所博士)晁健(中央档案馆研究员)倪晓健(首都图书馆馆长、教授)徐忆农(南京图书馆古籍部主任、研究馆员)奚三彩(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郭丽珠(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陶文鹏(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审)黄建明(中央民族大学古籍所所长)韩琦(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院教授)韩格平(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教授)韩锡铎(辽宁省图书馆研究馆员)蒋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程郁缀(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中文系教授、)程毅中(原中华书局副总编辑、编审)董洪利(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主任、教授)戴龙基(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附件2: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章程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我国古籍保护工作的咨询、论证、评审和专业指导,建立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制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精神,制定本章程。
河南省郑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原卷版)

1河南省郑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习惯用史料来描述文学史的高峰状态,而在当今大数据时代,我们可尝试用大数据来显示和验证,并透视数据背后的文学史意义,进而反思数据存在的问题和展望未来努力的方向。
作品多的诗人词家,是否影响力大、知名度高?根据综合影响指数排名,唐代诗人影响力第一的是杜甫,其次为李白、王维,而作品量居第一的白居易,影响力排在十名之外。
宋代词人作品量和影响力第一的都是辛弃疾,苏轼和周邦彦分别居第二、第三。
高居宋诗影响力榜首的是苏轼,作品量雄居榜首的陆游紧随其后。
数据不仅标示谁第一、谁领先,还蕴含更深层的文学史意义,可以探究其背后隐藏的历史过程和变化动因,揭示规律性认识。
比如,通过检视和分析唐诗名篇崔颢《黄鹤楼》的各种数据,可以发现第一接受者李白的评价和创作比拼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见,除作品自身的艺术含量外,故事传播和意见领袖的评价也是名篇生成的重要因素。
数据能具体显示诗人词家名声的高下。
提到唐诗宋词的名家,人们习称“李杜”“苏辛”,似乎李优于杜、苏胜于辛。
但综合影响指数表明,杜甫高于李白、辛弃疾强于苏轼。
更令人意外的是,最受追捧的词人不是苏辛而是周邦彦。
在一百首和三百首宋词名篇中,周邦彦各占15首和40首,占有率远高于苏、辛。
数据可以明确展示名篇名家影响力的时代变化。
宋明以来,崔颢诗作《黄鹤楼》和苏轼词作《赤壁怀古》的影响长盛不衰,故分别成为唐诗宋词的第一名篇。
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名篇佳作,到近现代才广受注目,故综合影响力排名靠后。
岳飞《满江红》、陆游《卜算子·咏梅》等也都是到现当代才被发掘出的名篇。
数据还反映出诗人影响力与作品量的关系。
杜甫、李白的诗作量名列前茅,辛弃疾、苏轼的词作量也是第一、第二。
由此可以说,影响力大的诗人,其作品量往往也很大,但不能说作品量大的诗人就一定影响力大,比如前文提到的白居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2期(总第17期)
本期导读
全国古籍普查暨古籍保护技术交流会在南京召开
第八期省古籍保护工作培训班在南图举办
镇江市“十一五”古籍保护成果展成功举办
全国古籍普查暨古籍保护技术交流会在南京召开
为进一步加强全国古籍保护工作,6月21-22日,由文化部社文司主办,省文化厅、南京图书馆承办的全国古籍普查工作会议暨古籍保护技术交流会在南京召开。
文化部社文司巡视员刘小琴出席会议并讲话,
介绍了古籍保护工作的进展及今后的工作安排,对下一阶段古籍普查和《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的编纂以及古籍的原生性保护工作,进行了动员和部署。
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王世华,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南京图书馆党委书记方标军,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领导,国家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及各省(区、市)文化厅(局)社文处处长、各省(区、市)图书馆馆长及古籍部(古籍保护中心)负责人共120余人参加了会议。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就大力推进全国古籍普查工作和《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编纂工作做了具体部署。
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李致忠就《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的编纂工作做了说明。
来自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局、武汉大学的6位专家,分别就古籍修复、古籍书库建设、古籍装具、文献脱酸、文献去霉及古籍保护实验室建设等做了专题报告并现场进行答疑。
首都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天津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浙江宁波天一阁博物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6家单位分别介绍了各自开展古籍原生性保护的经验。
第八期省古籍保护工作培训班在南图举办
为进一步推进古籍保护工作进程,根据全省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工作计划,第八期江苏省古籍保护工作培训班5月30日在南京图书馆开班。
南京图书馆馆长徐小跃,金陵科技学院院长聂影,副院长冯年华,文化厅社文处处长谷峰,南京图书馆副馆长全勤,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曹千里、党总支书记刘大水等出席了开班仪式。
全勤副馆长主持了开班仪式,谷峰处长、聂影院长分别代表省文化厅、金陵科技学院讲话。
谷峰处长在讲话中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全省古籍保护工作情况,认为古籍保护工作成绩显著,各项工作继续保持健康、有序推进状态。
尤其是成功举办了“江苏省十一五古籍保护成果展”,拍摄了古籍保护专题片,开展了“十一五”古籍保护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评选,不仅全面展示了江苏古籍保护工作成果,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为今后古籍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她同时就今年的重点工作提出要求,希望抓紧做好“省三批”珍贵古籍名录和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评审、公布工作,进一步推进《中华古籍总目·江苏卷》和《南京图书馆卷》的编撰工作,继续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古籍修复工作力度,配合文化部做好全国古籍修复现场会议在南京的举办,同时进一步加大古籍的开发利用。
聂影院长表示,南京图书馆多年来对该校古籍修复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目前,该专业已建成一支拥有5人教授、9人副教授、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65%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培养学生260多名,并已顺利通过学士学位授权评审,对此聂院长向省文化厅和南图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会上,徐小跃馆长、聂影院长分别代表南京图书馆和金陵科技学院签订了“古籍修复专业”合作办学补充协议,并为联合成立的“文献保护研究所”揭牌。
与教育部门联合办学培养古籍修复人才是我省古籍保护工作的特色。
早在2001年,南京图书馆便与南京市莫愁职业学校合作,率先在全国开办了三年制中专古籍修复专业。
2003年,国家教育部、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培养古籍修复人才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北京、上海、江苏三省市开展培养古籍修复人才试点工作。
根据国家教育部、文化部文件精神,江苏省教育厅与文化厅就开展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研究,特在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开设历史文献保护(古籍修复)大专专业,在此基础上,从2007年起,南京图书馆与金陵科技学院合作,在全国率先招收本科层次的古籍修复专业人才。
南京图书馆对金陵科技学院古籍修复专业提供文献资源、师资力量、课程设计、实习基地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共同将该专业打造成在全国有影响、有特色的品牌专业。
该专业的设立,是全国首家以古籍修复命名的本科专业,不仅可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培养急需而有用的人才,同时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填补一项空白。
2008年南京图书馆与金陵科技学院已经签署了“古籍修复专业”合作办学协议,此次双方再次签订合作办学补充协议,并成立“文献保护研究所”,这将进一步推动合作办学工作。
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自2007年起,已经举办了八期全省性古籍保护工作培训班,为全省古籍保护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期培
训班学习重点是古籍联合目录的编撰,来自全省古籍收藏单位的18位学员将进行为期五天的培训。
谷峰处长讲话签订协议
镇江市“十一五”古籍保护成果展成功举办
4月23日上午,由镇江市文广新局主办的镇江市“十一五”古籍保护成果展在镇江市图书馆展览厅举办。
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南京图书馆副馆长全勤,镇江市人大副主任卢章平,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会长钱永波以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和业内同仁共同参加了开幕式。
全勤副馆长代表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讲话,介绍了江苏省近几年有关古籍普查工作的情况,并高度评价镇江近年来古籍普查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这次展览为日五天,本着“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古籍保护、打造文化强市”的宗旨,通过图片、文字介绍、现场演示和影音文件等多种方
式,全面而生动地介绍了从甲骨文以来中国的书籍在近三千年间的发展历史,展示了包括文宗阁、绍宗国学藏书楼以及陈庆年、丁传靖等有关镇江人藏书、读书的历史,展现了人们可以从古籍中得到的有关镇江的记载和资料,并重点表现了十一五期间镇江市在古籍普查、古籍保护和古籍修复等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展厅中陈列了十个展柜,展示了市图书馆珍藏的一部分珍贵古籍,其中包括近年被列入国家和江苏省珍贵古籍名录的善本古籍和一些具有镇江历史特殊印迹的古籍,如清末民初学者康有为的藏书,一些有关镇江地方名山宝刹的志书等。
展厅还有专业的古籍保护工作人员现场演示古籍雕版印刷工艺与古籍修复技术;开设特别咨询席,免费为读者进行古籍版本鉴定。
并播放一部有关古籍和古籍保护工作的艺术短片,以动态的形象、优美的画面、典雅的音乐、简洁的旁白相结合,营造出一种优美、宁静、富有文化气息的氛围。
除举办“十一五”古籍保护成果展外,镇江还在我省地市级城市中率先公布了第一批《镇江市珍贵古籍名录》,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工作人员为读者鉴定古籍工作人员现场演示雕版印刷技术
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