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诊断学2

分子诊断学2
分子诊断学2

对分子诊断学的认识与体会

很高兴能在研究生的第一个阶段选修到分子诊断学这门课,也很感谢授课老师用自己的智慧和激情来带动课堂气氛,给我们营造一个生动的活泼的学习氛围。在这个课堂,我们既能了解到分子诊断学发展的最新技术和趋势,又能学到其在临床的相关应用,拓宽了我们的知识视野,增长了我们的学术见识,为我们的研究生生涯开了个好头,带来了新的动力和趣味。

在短短的一个月内,授课老师想我们传授了分子诊断学大量的知识,怎奈我学识有限,思维空间不够,只能在这里尽自己所能谈一些对分子诊断学这门课的一些粗浅认识。期间我也做了不少功课,查阅了很多文献,借鉴了不少有用的成果,拙成此文,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还望老师指正。

我们都知道,分子诊断学是以分子生物学理论为基础 ,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和方法研究人体内源性或外源性生物大分子和大分子体系的存在、结构或表达调控的变化, 为疾病的预防、预测、诊断、治疗和转归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进一步来说,分子诊断学是利用遗传学、病理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其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效果的评估、预后判断及预防等方面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分子诊断学经过两个多世纪三个阶段的发展,其体系已日渐成熟,已经渗透到临床的各个学科。由于 DNA重组技术、转基因技术、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基因治疗、生物芯片等技术应用到临床医学领域,对疾病机理的研究、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产生了深刻影响。分子诊断不仅能对疾病早期作出确切的诊断 ,也能确定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判别致病基因携带者并对疾病的分期、分型、疗效监测和预后作出判断。分子诊断已经成为实验诊断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分子诊断的内容从初期的单一诊断遗传性疾病发展到一个全新阶段, 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肿瘤及遗传性疾病诊断等多个医学领域。现就分子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一些应用进行说明。

首先是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由于病原物微生物导致的感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以前对这些病原体主要依靠病原学和免疫学方法检测, 但是这些方法受敏感度和特异性的限制,使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受到限制。随着各种病原体基因结构的阐明,利用分子诊断技术能早期、快速、敏感、特异地检测

感染性病原体的DNA或RNA。分子生物学技术不仅能对微生物感染作出诊断 ,还可以对感染性病原体进行分型和耐药性监测。因此 ,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微生物分类分型研究中均可显示其特别强大的功能。众所周知,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感染可以引起病毒性肝炎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运用酶联免疫法 (ELISA)检测肝炎病毒作为传染性判断依据有一定局限性 ,但许多研究结果显示 ,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肝炎病毒含量 (如 PCR定量技术、蛋白芯片技术等),其敏感度远远高于酶联免疫法 ,更能反映肝炎病毒复制情况,对病毒性肝炎的早期诊断、分型、评价疗效及预后判断更具有临床意义。

其二是在遗传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已发现的人类遗传性疾病达数千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单基因遗传病和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多基因遗传病。传统的诊断依据是疾病的表现型病变 ,而表现型病变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遗传性疾病的分子诊断则通过分析患者的 DNA、 RNA、染色体、蛋白质和某些代谢产物来揭示与该遗传病发生相关的基因、基因型、基因的突变、基因的单倍体和染色体核型等生物学标记 ,与传统疾病诊断方法相比具有更准确可靠和早期诊断的优势,有利于临床医学对遗传性疾病进行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如分子诊断能够检出家系中的致病基因携带者或高危个体 ,能在胎儿出生前判断其是否为患者,因此,分子诊断是降低单基因遗传病发病率的根本措施。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单基因遗传性溶血性疾病 ,通过基因技术诊断 ,发现其基因突变是以点突变为主要表现,并与地域及种族有明显相关。

其三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肿瘤的发生是受到多因素影响的过程,而基因的异常是其中的原因之一。细胞癌基因是一类普遍存在于正常细胞内调控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管家基因,当受到物理、化学或其他一些环境因素作用时可被激活。癌基因激活的机制十分复杂,包括碱基替换、插入、缺失或重排 ,导致点突变、移码突变、错译突变、终止密码突变及甲基化程度降低等。肿瘤标志在诊断肿瘤、检测肿瘤复发与转移、判断疗效和预后以及人群普查等方面颇有较大的使用价值。肿瘤标志分为基因型标志和基因表型标志。基因型标志是指基因本身突变和表达异常 ,能反映癌前启动阶段的变化;基因表型标志是指基因表达产物表达和调控异常 ,表现为其所编码的表达产物合成紊乱,产生胚胎性抗原、异位

蛋白等, 一般出现较晚。因此,寻找特异性肿瘤基因型标志进行肿瘤基因诊断,对于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诊断以及肿瘤的预防和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其他方面的应用。分子诊断还被运用到耐药性的分子诊断、疗效监控、卫生防疫等方面。如耐药性的分子诊断主要针对感染性病原体和肿瘤而言。疾病耐药性分子诊断包括通过耐药基因表达改变来分析其耐药性 ,或通过检测病原体的亚型或突变位点从而分析其耐药性。分子诊断还有一个重要的应用方向是对多基因疾病的易感性判断和诊断 ,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一些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疾病。

最后再谈一下分子诊断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随着疾病基因和疾病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研究的进展, 为分子诊断学带来空前的机遇。一般而言 ,某一致病基因被发现,几个月即可用于诊断 ,而疾病相关基因一般也只需一两年即可被用作评估患病风险。疾病基因突变谱 ,尤其是单核苷酸多态性图谱的建立,为分子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此外 ,利用基因工程手段还可开发重组疫苗的技术和病原体基因组测序技术等。

对于分子诊断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应用现有的DNA分析技术,另一方面利用现有基因功能研究的成果,不断扩大可进行分子诊断的疾病种类,加强疾病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不仅表现在 DNA水平上阐明疾病的分子缺陷,而且进一步探索疾病在转录和翻译水平发生的分子病理学。

另外,分子诊断存在的问题主要在准确性、稳定性和复杂性方面。我国分子诊断技术起步较晚,目前只是零星开展一些项目 ,未形成规模,也缺乏标准化 ,质量控制还不够成熟 , 某些项目检测技术还存在一些障碍, 监管体系有一定的局限性等 ,使得对分子诊断的结果进行比对还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分子诊断的潜力和技术有强大优势 ,经过不断地发展、更新 ,分子诊断将在临床上对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估等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推动现代临床诊断医学的发展。

在总结了分子诊断学的临床应用及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后,我对分子诊断学真这门课程有了新的认识。再次感谢授课老师为我们带来这门课,把我们领进了这扇大门,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徜徉。研究生的生涯就此开始,我一定会加倍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同时有更广的知识储备。

遵义医学院诊断学考试重点

1、三凹征:当上呼吸道有部分阻塞时,气流进入体内不畅,呼吸肌收缩,肺内压极度升高,使胸骨上窝,锐骨上窝,肋间隙明显凹陷。 2、奇脉:平静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机制:左室排血量减少,见于心胞积液。 3、Murphy征:检查时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左胸下部,以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然后嘱患者缓慢深吸气,在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中止。 4、棒状小体:在细胞出现红色的细小棒状简称棒状小体。初步诊断为急性白血病。可以鉴别急性淋巴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白血病。 5、阵挛:在锥体束以上病变,深反射亢进进,用力使相关肌肉处于持续性紧张状态,该组肌肉发生节律性收缩,称为阵挛,常见的有以下两种:踝阵挛、髌阵挛。 6、等渗尿:禁饮尿渗量在300mOsm/kgH2O左右时,即与正常血浆渗量相等,称为等渗尿。 7、核右移:周围血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起过3%。 1、脑膜刺激征:脑膜受激动的体征,阳性出现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质压增高等。包括:颈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 2、二尖瓣P波:有肺心病病史者出现,P波增宽的心电图改变,(P波增宽时限>=0.12s,P 波成双峰型,双峰间距>=0.04s。 3、蜘蛛痣:皮肤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 4、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觉或慌感,当心率加快时感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则感搏动有力,心悸时心率可快可慢也可有心率失常,发生机制认为与心动过速每次心搏出量和心率失常有关。 5、胃肠型:胃肠到梗阻塞,梗阻近端的胃或肠段饱满而隆起,可显出各自的轮廓。 6、内生肌肝清除率:肾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在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 7、窦性心率:P波规则出现二联直立,AVR联倒置。 1、集合反射:嘱病人注视1m以外的目标,然后将目标逐淅称近眼球,正常人此时可见双眼内聚,瞳孔缩小,称为集合反射。 2、负性心尖搏动: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称负性心尖搏动。见于粘连性心包炎。 3、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C的百分率增高时称核左移。 4、Rivaita试验:浆膜上皮细胞受炎症刺分泌黏蛋白量增加,黏蛋白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其等电点为Ph3-5,因此可在稀醋酸溶液中析出,产生白色沉淀,漏出液黏蛋白含量很少,多为阴性反应,渗出液中因含有大量黏蛋白,多呈阳性反应。 5、期前收缩:期前收缩是指原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的激动,又称为过早搏动。 6、舟状腹:严重时前腹壁凹陷几乎贴近脊柱,肋弓、髂嵴和耻骨联合显露,使腹外形如舟状腹。 7、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 1、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如正常肺泡呼吸音部位听到支气管呼吸音,则为异常的支气管呼吸音,或称管样呼吸音。 2、杜氏双重杂音:将听诊器置于股动脉上,稍加压力,即可听到收缩期与舒张期皆可出现,不连续的双重杂音。 3、液波震颤:腹腔内有大量游离液体时,如用手指叩击腹部,可感到液波震颤,或称波动感。需有3000-4000ml以上液量才能查出,不如移动性浊音敏感。

分子诊断

分子诊断学重点内容(Navy) 1、分子诊断学(molecular diagnostics)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来研究机体外源性和内源性生物大分子和大分子体系的存在、结构或表达调控的改变,从而为疾病的预测、预防、诊治和转归提供分子水平信息。 2、基因:是一段携带功能产物(多肽,蛋白质,tRNA和rRNA和某些小分子RNA)信息的DNA片段,是控制某种性状的的遗传单位。 3、密码子偏爱(codon bias )指在不同物种的基因中经常为某种氨基酸编码的只是其中的一个密码子。当鉴别到一个ORF时,密码子偏爱常常用来确定这个ORF是否是一个基因。 4、基因组(genome):指一个细胞或生物体的一套完整的单倍体遗传物质。 5、C值矛盾:生物体的进化程度与基因组大小之间不完全成比例的现象称为C值矛盾也称C值佯谬( C value paradox) 6、N值矛盾:基因组中基因数目与生物进化程度或复杂程度的不对称性,称为N值矛盾或N值佯谬(N value paradox)。 7、基因组计划是指以获得某物种基因组全序列为主要目标的科学计划。 8、厘摩尔根(cM)即重组频率为1%的两个基因间的遗传距离 9、基因组学(Genomics)指对所有基因进行基因组作图(包括遗传图谱、物理图谱、转录图谱)核苷酸序列分析,基因定位和基因功能分析的一门科学。 10、鉴别蛋白质编码基因的五项标准是什么? 开放阅读框、密码子偏爱、序列保守性、转录产物、基因失活 11、原核生物是细菌等原始生物的总称,是最简单的细胞生物体

12、质粒:独立于细菌细胞染色体以外,能自主复制并稳定遗传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分子,称为质粒(plasmid) 13、琼脂糖凝胶电泳泳动速度: 超螺旋DNA分子>线性DNA分子>半开环DNA分子 14、接合作用(conjugation)当细胞与细胞、或细菌通过菌毛相互接触时,质粒DNA从一个细胞(细菌)转移至另一细胞(细菌)的DNA转移称为接合作(conjugation)。 15、转化作用 (transformation)通过自动获取或人为地供给外源DNA,使细胞或培养的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表型,称为转化作用(transformation)。 16、转导: 以噬菌体为媒介把细菌的基因从一个细菌细胞转移到另一个细菌细胞的过程.一般是针对温和噬菌体, 溶血性噬菌体则不会发生转导. 17、转染: 病毒侵入宿主细胞过程. 对原核生物说, 转染是噬菌体侵入细菌细胞的过程 18、转座:由插入序列和转座子介导的基因移位或重排称为转座(transposition)。 19、转座因子可移动的基因成分,即能在一个DNA分子内部或两个DNA分子之间移动的DNA片段,称为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 ) 在细菌中,指可在质粒和染色体之间或质粒和质粒之间可移动的DNA片段 20、转座因子的分类:插入序列、转座子、可转座的噬菌体 21、基因转移的方式:接合、转化、转导、转染 22、真核生物基因组的一般特征

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重点-上

影诊 1、1895年德国伦琴发现X线 2、部分容积效应(P5) 3、颅壁正常压迹(P19) 4、蝶鞍、内耳道数值(P19) 5、颅内非病理性钙化(P19) 6、颅压增高原因及基本X线表现(P29) 7、颅内病理性钙化(P29) 8、脑质异常MRI信号(P31) 9、椎管内占位病变表现(P33) 10、脑膜瘤起源、发生部位、影像学表现 (P44—45) 11、脑膜尾征(P45) 12、垂体大腺瘤生长方式(P48) 13、束腰征(P49) 14、肿瘤脑转移频率、各自特点(P53) 15、听神经瘤的鉴别(P53) 16、硬膜外红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P60—62) 17、脑梗死CT表现、部位(P63- 64) 18、高血压性脑出血不同时期CT MRI表现(P70—71) 19、脑脓肿影像学表现(P81) 20、白靶征、黑靶征(P86) 21、直角脱髓鞘征(P100) 22、胆脂瘤好发部位、发展路径、影像表现(P139—141) 23、鼻咽癌好发部位、影像学表现( P151 —154) 24、喉癌分型及影像表现(P162—163) 25、肋骨常见先天性变异(P175) 26、胸廓正常软组织结构(P176) 27、纵膈的划分(P178)28、阻塞性肺气肿两类各自影像表现 29、阻塞性肺不张影像表现(P184) 30、空气支气管征(P184) 31、肺部异常肿块、空洞、钙化细看(P185) 32、渗液曲线(P186) 33、纵膈摆动(P187) 34、肺部结节与肿块(P189) 35、横膈附近胸腹水鉴别(P190) 36、支扩分型及影像表现(P195—196) 37、轨道征、印戒征(P196) 38、大叶性肺炎分期及X线表现(P200) 39、支气管肺炎典型表现(P202) 40、肺脓肿X、CT表现(P208) 41、肺结核分型(P212) 42、原发综合征(P212) 43、肺结核分型及其X线表现 44、晕轮征、曲菌球(P219) 45、柯氏B线、肺上沟瘤、反“ S”征 46、中央型肺癌X线表现 47、周围型肺癌X线表现 48、间质性肺水肿、肺泡性肺水肿影像表现 49、蝶翼征(P233) 50、W estermark 征(P234) 51、肺栓塞影像表现(P235) 52、胸膜斑(P237) 53、胸腺瘤、畸胎瘤、淋巴瘤位置及影像表现 54、E isenmenger 综合征、Lutembacher syndrome 综合征(P283) 55、漏斗征(P285) 56、法四组成、影像表现 57、循环系统重点是:X线正常及异常表现、四种先天性心脏病 58、视网膜母细胞瘤影像表现(P619) 59、呼吸系统第一节正常影像学表现和第 二节异常影像学表现必须好好看,非常重点 (P183) 以上是课堂内容的总结,只适合课本空白同学的复习及考试检测,以上内容不对考试负责。 影诊 第一章 1、1895年德国伦琴发现X线

分子诊断学复习题.docx

基因组概论—、A 理: 1. 一个典型的基因不包括() A. 增强子 B. 5’非编码区 C. 3’非编码区 D. 启始密码子 E. 终止密码子 2. 基因序列中保守性最高的序列() A. 内含子 B. 外显子 C. 整个基因 D. 5'非编码区 E. 3’非编码区 3. 基因组最大的生物() A. 人 B. 某些藻类 C. 某些细菌 D. 某些显花植物和两栖类动物 E. 某些哺乳动物 4. 基因总数最多的生物() A. 人 B. 藻类 C. 水稻 D. 显花植物和两栖类动物 E. 某些哺乳动物 5. HGP硏究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 物理图 B. SNP 图 C. 连锁图 D. 序列图 E. 遗传图 6. 模式生物基因组计划不包括() A. 秀丽线虫 B. 酿酒酵母 C. 黑腹果蝇 D. 小鼠 E. 大鼠 7. 后基因组计划的主要目标() A. 基因功能比较 B. 基因功能鉴定 C. 基因组测序 D. 基因数据分析 E. 基因结构 二X理: 1. 基因编码的功能产物() A. 多肽 B. 蛋白质 C. tRNA D. rRNA E. 某些小分子RNA 2. 基因组学(Genomics )研究的内容包括( ) A. 基因组作图 B. 核苜酸序列分析 C. 基因定位 D. 基因功能分析 E. 疾病基因定位 3. 功能基因组学的主要特征。() A. 高精度 B. 高通量 C. 大规模 D. 计算机分析 E. 高分辩率 三、名词解释: 1. 开放阅读框 2. 密码子偏爱 3. C值矛盾 4. 基因组学 四、问答题: 1. 简述基因的特点和鉴别标准。 2. 简述基因组学硏究对医学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A型题: l. A 2.B 3.D 4.C 5.B 6.E 7.B 二、X型题: l. ABCDE 2.ABCD 3.BCD 三、名词解释: 1. 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 )是由始于起始密码 子并终于终止密码子的一串密码子组成的核苜酸序列。 2. 在不同物种的基因中经常为某种氨基酸编码的只是其中的某 一特定的密码子,这种现象称密码子偏麺codon bias \ 3. 生物体的进化程度与基因组大小之间不完全成比例的现象称 为U值矛盾。 4. 基因组学(Genomics )指对所有基因进行基因组作图(包括 遗传图谱、物理图谱、转录图谱),核苜酸序列分析,基因定位和基因功能分析的一门科学。 五、问答题: 1. 对于数量很少的编码tRNA、rRNA和某些小分子RNA的基因,我们较易通过核酸序列加以判断。而对于数量极大的蛋白质编码基因,目前可根据其特点使用五项标准来鉴别:①开放阅 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 );②序列特征和密码子偏爱; ③序列保守性;④转录产物;⑤基因失活。但这些标准使用起来

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完整

《诊断学》重点 1.症状: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2.体征:患者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 3.问诊的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与生育史、家族史 4.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持续时间 5.现病史的内容:①起病的情况与发病时间②主要症状的特点③病因与诱因④病情发展与演变⑤伴随症状⑥治疗经过⑦病后一般情况 6.发热:机体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分度:低热3 7.3~38℃,中等度热3 8.1~39℃,高热3 9.1~41℃,超高热41℃以上。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布氏杆菌病)、回归热(霍奇金病)、不规则热(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 7.稽留热: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温水平,达数日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8.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9.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与无热反复交替,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10.发热的原因:①感染性发热:病原体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最常见)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吸收热: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所致的无菌性炎症引起的发热),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中枢性发热的特点是高热无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③原因不明发热 11.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12. 全身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14.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表现。即紫绀。分为中心性发绀和周围性发绀,前者表现为全身性,皮肤温暖,多由心肺疾病引起SaO2降低所致;后者表现的发绀出现在肢体末端和下垂部位,皮肤冷,系由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如左心衰 15.呼吸困难分为:肺源性~(吸气性,呼气性,混合性)、心源性~、中毒性~、神经精神性~、血源性~ 16.三凹征:又称吸气性呼吸困难,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时,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 17.心源性哮喘:急性左心衰竭时,常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减轻、消失,重者可见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大汗、有哮鸣音,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底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加快,可有奔马律,此种呼吸困难称~

分子诊断知识点

1、基因(gene)是含有生物信息的DNA 功能片段,根据这些生物信息可以编码具有生物功能的产物,包括RNA 和蛋白质(多数). 2、基因组genome, 指细胞或生物体一套完整的遗传物质,包括所有基因和基因间的区域(序列)。 3、基因组学genomics 以基因组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包括基因组作图、基因组测序、基因定位、基因功能分析 4、结构基因:编码RNA 或蛋白质的核苷酸序列 5、基因表达:DNA 携带遗传信息通过转录传递给RNA,mRNA 通过翻译将基因的遗传信息在细胞内合成具有生物功能的各种蛋白质的过程 6、C 值基因组DNA 全部碱基(对)数。C 值是物种的一个重要特性常数。C 值矛盾,C 值悖论:生物体的进化程度与基因组大小之间不完全成比例的现象 7、N 值矛盾,N 值悖论:基因组中的基因数目与生物进化程度或复杂程度的不对称性 8、必需基因(致死基因)关系到生物体存活的基因。可通过基因突变实验确定必需基因。: 9、原核生物基因组1、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放线菌、蓝绿藻等 10、重叠基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共有一段DNA 序列,或是指一段DNA 序列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的组成部分。 11、操纵子:由一组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连同其上游调控序列共同组成一个转录单位 12、质粒的分类致育质粒F 质粒)编码性菌毛,介导细菌之间的接合传递;耐药性质粒R 质粒)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或重金属盐类的耐药性;毒力质粒Vi 质粒)编码与该菌致病性有关的毒力因子;细菌素质粒编码细菌产生细菌素;代谢质粒编码产生相关的代谢酶。 13、严紧控制型拷贝数少,一般<10 个,分子量大;调节因子是蛋白质,复制受限,受染色体DNA 复制系统的控制;严谨控制机理(低拷贝原因),认为是该质粒可以产生阻遏蛋白,反馈抑制自身DNA 合成。松弛控制型拷贝数多,10-200 个,分子量小;调节因子是RNA,复制不受染色体DNA 复制系统限制基因工程使用松弛型(高拷贝数)质粒,以获得较多的基因产物。 14、质粒性质 1、质粒的转移:可以通过转化、转导或接合作用而由一个细菌细胞转移到另一个细菌细胞中,使两个细胞都成为带有质粒的细胞;质粒转移时,它可以单独转移,也可以携带着染色体(片段)一起进行转移,所以它可成为基因工程的载体。 2、质粒具有选择性标记:质粒有抗药性基因、营养缺陷型基因、抗重金属盐基因等多种选择性标记 3、质粒的不相容性:质粒已成为分子克隆的有用工具,是目的DNA 的载体。载体质粒大多是在天然质粒基础上经人工构建而成, 15、质粒特点:1、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单一切口,可用以重组外源DNA;2、有筛选标记,如抗药基因等;3、插入外源DNA 后,仍能转化宿主细胞,并能复制。 16、质粒基因转移的方式1.接合作用当细胞与细胞、或细菌通过菌毛相互接触时,质粒DN 从一个细胞(细菌)转移至另一细胞(细菌)的DNA 转移称为接合作用 2.转化作用通过自动获取或人为地供给外源DNA,使细胞或培养的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表型,称为转化作用3、转导作用当病毒从被感染的(供体)细胞释放出来、再次感染另一(受体)细胞时,发生在供体细胞与受体细胞之间的DNA 转移及基因重组即为转导作用4、转染作用通过感染方式将外来DNA 引入宿主细胞,并导致宿主细胞遗传性状改变的过程称为转染(transfection) 。转染是转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分子诊断学复习

名词解释 1.DNA测序:基因是遗传信息的物理和功能单位,含有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即一段DNA序列 2.蛋白质组(proteome):源于蛋白质(protein)与基因组(genome)两个词的杂合,意指“一种基因组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即包括一种细胞或一个组织乃至一种生物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 3.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 :蛋白质组学就是对机体或组织或细胞的所有蛋白质进行鉴定和结构功能分析的一个研究领域。基因:是一段携带功能产物信息的DNA片段,是控制某种性状的遗传单位。 4.基因组(genome):是指一个细胞或生物体的一套完整的单倍体遗传物质。 5.基因组学(Genomics):指对所有基因进行基因组作图(包括遗传图谱、物理图谱、转录图谱,核苷酸序列分析,基因定位和基因功能分析的一门科学。 6.基因扩增:定义:指基因拷贝数增加的现象,基因扩增是基因表达增加的一种重要机制。 7.聚合酶链反应(PCR):利用DNA聚合酶催化一对引物间的特定DNA片段在体外进行快速、大量扩增的方法,也称无细胞克隆技术。 8.增色效应:DNA变性后,双螺旋解体,碱基堆积不复存在,螺旋内部的碱基暴露,致变性后的DNA对260nm紫外光的吸光率明显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增色效应。 9.熔解温度:将DNA解链达到50%或OD260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解链温度或熔解温度。 10.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EB)是一种荧光染料,可嵌入核酸双链的碱基对之间,在紫外线激发下发出红色荧光。 11.引物:与靶基因片段两侧互补的寡核苷酸,其本质是单链DNA,它决定扩增产物的特异性和长度。 12.短产物片段:的长度严格限定在2个引物链的5’端之间,是需要扩增的特定片段,以指数形式扩增(2n)。 13.长产物片段:比两引物限定区更长的延伸产物,是以原始模板DNA为模板的扩增反应产物,以倍数形式扩增(2n)。 14.加端PCR (add-PCR):即让扩增产物的5’-末端带上一段特殊的、满足需要的DNA顺序的PCR。 15.原位PCR(In Situ PCR):在组织细胞内进行PCR扩增,通过掺入标记基团直接显色或结合原位杂交进行检测,可检测出该特异序列在细胞中的存在量和存在部位。 16.逆转录PCR(RT-PCR)原理:先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mRNA为模板合成互补的cDNA;再用后者为模板进行PCR反应。 17.反向PCR (reverse OR inverse PCR) :是用一对反向的引物来扩增两引物以外的(vs 一对引物间)、未知的DNA片段,即对某个已知DNA片段两侧的未知序列进行扩增。 18.不对称PCR(asymmetric PCR )原理:最初的10-15个循环中的主要产物是双链DNA;但是,当低浓度的引物(限制性引物)被耗尽后,以后的循环只产生高浓度引物的延伸产物,结果便产生大量单链DNA(ssDNA) 19.多重PCR(multiple PCR)(检测一组特定基因序列的存在或缺失) 原理和方法: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加入多对引物,扩增同一模板的多个区域(相同或不同基因的多个部位)。如果其中某一区段缺失,则电泳图谱上该区带就会消失。 20.巢式PCR(nested PCR)定义及原理:用两对PCR引物扩增完整的DNA片段,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21.标记引物的PCR(Labelled primers PCR,LP-PCR):利用同位素、荧光素等对PCR引物进行标记,以便直观检测目的基因。 22.实时荧光定量PCR: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监测整个PCR过程,获得在线描述PCR过程的动力学曲线,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核酸进行定量分析。 23.绝对定量(测定X的分子数量):即用已知的标准曲线来精确推算待测的起始模板拷贝数,又称外标法 24.相对定量(测定不同样本中X的比率): 在一定样本中,靶分子相对于参照样本中该分子的量的变化程度,又称内标法。 25.循环阈值(Ct):在PCR扩增过程中,荧光信号开始由本底进入指数增长阶段的拐点所对应的循环次数,是FQ-PCR定量的理论基础。 26.荧光共振能量传递 (FRET):某荧光标记基团在激发光刺激下生成某波长的发射光,当另一屏蔽基团与其距离合适时,其发射光将会被屏蔽基团所吸收,并转化为其它波长的发射光或热能,称之为FRET。 27.荧光淬灭:任何引起荧光强度降低甚至消灭的现象。能够引起该现象的物质即荧光淬灭剂。 28.连接酶链反应(LCR)原理:以DNA连接酶将某一DNA链的5’-P与另一相邻链的3’-OH连接为基础的循环反应。 29.核酸杂交:不同来源、具有互补序列的单链核酸分子,在一定条件下、按碱基配对原则退火形成双链的过程。 30.核酸杂交技术:是一种分子生物学的标准技术。它基于核酸杂交的原理,利用带标记的核酸探针分子去检测具有同源序列的特定DNA或RNA分子(靶序列),实现对靶序列的定性或/和定量分析。 31.核酸变性:某些理化因素导致DNA双链间的氢键断裂成为单链的过程,称DNA变性。 32.探针(probe):核酸杂交技术中,两条单链之一是待测序列(DNA或RNA),另外一条单链则是带有可检测标志的、与待测序列存在同源性的特异核酸序列,即探针。 33.核酸探针(probes) :是指能与待测的靶核酸序列互补杂交、序列已知、并且带有可检测标记的核酸片段。 34.cDNA探针:从已构建的cDNA文库中筛选和分离的靶基因探针。 35.寡核苷酸探针-oligonucleotide probe :根据已知基因序列合成的、与靶基因互补的DNA片段(DNA探针)。 36.核酸分子杂交:不同来源的单链核酸分子在合适的条件下,根据碱基互补原则形成双链杂交体的过程。 37.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是一种利用荧光信号对原位杂交样本进行检测的技术。原理:它通过荧光标记的探针与待测标本的核酸进行原位杂交,在荧光显微镜下对杂交信号的大小、数目、定位和分布等进行分析,从而对染色体或基因异常的细胞、组织标本进行检测和诊断。 38.分子诊断: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技术和方法,直接检测基因结构及其表达水平是否正常,从而对疾病作出诊断的方法。 39.DNA多态性:在人类基因组中,平均约200对碱基可发生一对变异(称为中性突变),导致个体间核苷酸序列的差异。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不少DNA多态性发生在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上,酶解该DNA片段就会产生长度不同的片段。 40.单基因病:指一种遗传病的发生只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他们的遗传方式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 41.PCR扩增阻碍突变系统(PCR-ARMS) :由于Taq DNA聚合酶缺乏3’-5’的外切酶活性,不能纠正引物3’端的错配,因此对于Taq酶的扩增反应,要求3’端必须完全正确配对,以到达高效扩增。 42.寡核苷酸连接实验(OLA) :设计两个寡核苷酸相邻的探针(约20个核苷酸)其相邻接的位点正好是已知的突变位点,探

实验诊断学笔记(第八版诊断学)

实验诊断 第一节概述 一、实验诊断的概念 实验诊断(laboratory diagnosis)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二、实验诊断的影响因素和质量体系 ※(一)实验诊断的影响因素: 分析前:检验项目选择、患者准备、标本采集与处理 分析中:仪器、试剂、实验方法、人员等 分析后:记录、书写、计算机输入 (二)实验诊断的质量保证体系 1. 室内质量控制(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IQC) 指在实验室内部对所有影响质量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系统控制。 保证检验结果的精密度。 2. 室间质量评价(external quanlity assesment, EQA) 是指多家实验室分析同一标本,有外部独立机构收集、分析和反馈实验室检测结果,评定实验室常规工作的质量,观察实验的准确性,建立起各实验室分析结果之间的可比性。 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3. 全面质量管理:患者准备、标本采集、设施与环境、仪器、试剂、标准操作规程、室内质控、室间质评、人员、记录、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 LIS)。 ※(三)检验报告的临床应用 在一项临床实验应用之前,应选择参考人群确定合适的参考区间和医学决定水平,以便在临床应用时参考。在临床医疗实践中,一些实验在建立参考区间后,就可以开始应用;但是,医学决定水平往往需要在不断的临床医疗实践中反复验证后才能确定。 1.参考区间(reference interval) 是指用稳定、可靠的实验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检测健康人群所得的包括95%测定值(正态分布)的范围。对一个测定值呈正态分布的参考区间,只能代表

诊断学考试重点

诊断名词解释: 1.稽留热:是体温恒定在39-40 ℃以上,持续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2.呼吸困难:是指病人主观上有空气不足或呼吸费力的感觉;客观上有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改变。可见呼吸肌 参与呼吸运动,严重者呈端坐呼吸及发绀。见于支气管炎,肺炎等。 3.莫非氏征(Murphy):检查时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胸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然后嘱患者 缓慢吸气,宰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终止。见于胆囊炎。 4.移动性浊音:检查者自腹中部脐水平面开始想患者左侧叩诊,发现浊音时,扳指固定不动,嘱患者右侧卧,再度 叩诊,如呈鼓音,表明浊音移动。同样方法想右侧叩诊,叩得浊音后嘱患者左侧卧,已核实浊音是否移动。这种因体位不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见于肝硬化腹水。 5.主诉:是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是感觉最明显、最痛苦的症状或体征,包括一个或数个主要症状及持续时间。主 诉必须包括症状、部位、时间。 6.肝颈静脉反流征:当右心衰引起肝淤血肿大时,用手压迫肝脏可使颈静脉怒张更明显。见于肝硬化。 7.潮式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变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 的周期性呼吸。见于脑炎,脑膜炎等。 8.周围血管征:由枪击音,Duroziez双重杂音,毛细血管搏动征组成,见于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 进等。 9.核左移:外周血杆状核或杆状核以上的幼稚粒细胞增多,超过5%。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等。 10.肺型P波:P波尖而高耸,电压≥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见于右心房肥大,肺心病等。 11.腹膜刺激征: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组成,见于急性腹膜炎,胃肠穿孔等。 12.抬举性心尖搏动:心尖区徐缓、有力、较局限的搏动使手指尖端抬起,见于左室肥厚等。 13.弛张热:是指体温常在39度以上,24小时内温差超过1C°,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体温。常见于败血症, 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14.三凹征:是指呼吸极度困难,辅助呼吸肌如胸部及腹部的肌肉都强力运动以辅助呼吸活动,此时虽企图 以扩张胸廓来增加吸气量,但因肺部气体吸入困难,不能扩张,致使在吸气时可见胸骨上窝、两侧锁骨上窝以及下部肋间隙均显凹陷,故称“三凹症”。此时亦可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喉鸣。常见于喉部、气 管、大支气管的狭窄和阻塞,当伴随出现发绀、双肺湿罗音和心率加快时,提示左心衰竭。 15.眼眼球震颤:是一种不自主的、有节律性的、往返摆动的眼球运动。常由视觉系统、眼外肌、内耳迷路及中枢神 经系统的疾病引起。 16.间停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周而复始。发生机制是由于 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降低,使调节呼吸的反馈系统失常,只有在严重的缺氧和二氧化碳积聚到一定的时候,才能有效刺激呼吸中枢,进入到下一个呼吸周期。 17.触觉语颤:被检查者发出语音时,声波起缘于喉部,沿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到胸壁所引起共鸣的振动, 可由检查者的手触及,故又称触觉震颤。减弱或消失):1、肺泡内含气量过多(肺气肿)2、支气管阻塞(阻塞性肺不张)3、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 4、胸膜高度增厚粘连5、胸壁皮下气肿(增强):1、肺泡内有炎症侵润,肺组织实变使语颤传导良好。(大叶性肺炎实变期,肺阻塞)2、接近胸膜的肺内巨大空腔,声波在空洞内产生共鸣,尤其是当空洞周围有炎症侵润并于胸壁粘连时,则更有利于声波传导, 使语音震颤增强。(空洞型肺结核、肺脓肿) 18.胸骨角:其两侧分别与左右第2肋软骨连接,为计数肋骨和肋间隙顺序的主要标志。胸骨角还标志支气管分叉、 心房上缘和上下纵隔交界及相当于第5胸椎的水平。 19.开瓣音:是舒张早期血流自左心房快速流人左心室,弹性尚好的二尖瓣迅速开放又突然停止,引起瓣叶 张帆性振动,产生拍击样声音。提示二尖瓣轻、中度狭窄,瓣膜弹性和活动性较好,常用来作为二尖瓣分离术适应证的参考条件。二尖瓣严重狭窄、瓣膜钙化或伴有明显二尖瓣关闭不全,则开瓣音消失。20.管样呼吸音:指在正常肺泡呼吸音分布区听到支气管呼吸音。1.肺组织实变,见于肺炎实变期;2.肺内大

广州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基础考试重点

酶分离”现象:指急性重症肝炎时,肝坏死严重,线粒体大量破坏,AST明显升高,但在病情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248) 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是指脑脊液中蛋白明显增加而细胞数轻度增多。见于脊髓受压、蛛网膜下腔梗阻及脊髓肿瘤等。(311) 黄疸: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43) 隐性黄疸:17.1-34.2umol/L,(43) 脑膜刺激征: 指脑膜病变或其附近病变波及脑膜时,刺激脊神经根,使相应肌群发生痉挛,当牵扯这些肌群时出现防御反应的现象(204)腹膜刺激征: 腹壁紧张,同时伴有压痛和反跳痛,称为腹膜刺激征,为急性腹膜炎的重要体征(160) 听觉语音定义及方法: 嘱被检查者用一般的声音强度重复发“yi”长音,喉部发音产生的振动经气管,支气管肺泡传至胸壁,由听诊器听及. (121) 触觉语颤定义: 被检查者发出语音时,声波起源于喉部,沿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到胸壁所引起的共鸣的震动,可由检查者的手触及,故又称触觉震颤. (113) 奔马律:在S2后出现的响亮额外心音,当心率快时与原来的S1,S2组成类似马奔跑时的蹄声,称为奔马律. (138) 水冲脉:脉搏骤起骤落、犹如潮水涨落、故各水冲脉。检查:握紧患者手腕掌面,将其前臂高举超过头部,可明显感知犹如水冲的脉搏,系因脉压差增大所致。(发热.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亢、严重贫血)(149) 奇脉: 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的现象,又称为吸停脉,常见于心包积液和压缩性心包炎,是心包填塞的重要体征之一. (149)核左移:周围血中杆状核增多,并可出现晚幼粒,中幼粒,及早幼粒等细胞,称为核左移. (214) 核右移:正常人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为主,若5叶者超过0.03,或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多(以至15叶),则称为核右移.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预后不良. (216) 移动性浊音及腹水: 腹腔内游离液体在1000ml以上,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及腹水.(腹水叩诊腹中部为鼓音,两侧为浊音) (169) 颈静脉怒张的定义及意义:在坐位或半卧位明显见到颈静脉充盈,称为颈静脉怒张.颈静脉怒张提示体循环静脉血回流受阻或上腔静脉压增高,常见于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及上腔静脉综合征(受压).: (100) 肝颈静脉反流征:当右心功能不全时,右心输出量减少,静脉回流到右室受阻,腔静脉淤血,肝脏则发生淤血性肿大,若按压肿大的肝脏,则将血液从肝脏挤入下腔静脉回到右心房,但由于右心功能衰竭,不能接受增加的回心血量而返流到上腔静脉使颈静脉充盈。同理,渗出性和缩窄性心包炎时,限制了心脏舒张,使体循环血液、回流受阻而肝淤血,也可出现肝颈静脉返流阳性。(148) 震颤定义: 震颤为触诊时手掌感到的一种细小震动感,与在猫喉部摸到的呼吸震颤类似,义称猫喘,为心血管器质性病变的体征(129)管呼吸音:在正常肺泡呼吸音分布的区域内听到了支气管呼吸音,即为病理性支气管呼吸音,亦称为管呼吸音。(119) 呼吸困难:患者自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呼吸频率、深度、节率改变;张口呼吸;端坐呼吸;紫绀;辅助呼吸肌参加活动。(26)干罗音:又称连续性呼吸附加音,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呼吸性附加音。(119) 湿罗音:又称不连续性呼吸附加音,是因为气道或空洞内有较稀薄的液体,呼吸时气道通过液体形成水泡并立即破裂时所产生的声音,故也称水泡音。(120) 莫菲氏征阳性:见于急性胆囊炎;胆总管渐进阻塞征:见于黄疸进行性加深(163) 库斯莫尔呼吸: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病人可以出现节律匀齐,呼吸深而大(吸气慢而汉、呼气短促)病人不感呼吸困难的呼吸,称为库斯莫尔(Kussmad)呼吸,又称酸中毒大呼吸;见于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疾病。(163) 潮式呼吸: 潮式呼吸是一种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加上变化的周期什呼吸.潮式呼吸周期可长达30秒至2分钟,暂停期可持续5~30秒,多见于脑炎,脑膜炎,颅内压增高等(111) 库瓦西耶征:又称无痛性胆囊增大征,胰头癌压迫胆总管导致阻塞,出现黄疸进行性加深,胆囊显著肿大,但无压痛。(111)比奥呼吸:又称间停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深度相等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时间后又开始深度相同的呼吸,如此周而复始。(111) 二、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分子诊断学完整终结版

分子诊断学完整终结版

1.分子诊断学:是以分子生物学理论为基础,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和方法来研究人体内源性或外源性生物大分子和 2.SNP:单核苷酸多态性,指在基因组上单个核苷酸的变异,形成的遗传标记,其数量很多,多态性丰富。 3.基因(gene):是有功能的DNA片段,含有合成有功能蛋白质多肽链或RNA所必学的全部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分为结构基因和调控基因。 4.结构基因:编码蛋白质或RNA的编码序列调控基因:保证转录功能起调控作用的非编码序列 5.操纵子(operon)操纵基因与其控制下的结构基因共同组成的功能单位 6.断裂基因:指基因的内部存在间隔区,间隔区的DNA序列与该基因所决定的蛋白质没有关系。 间隔区又称为内含子。出现在成熟RNA中的有效区段为外显子。 7.重叠基因:指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存在一个或多个核苷酸重叠的基因 8.跳跃基因:又称转座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固定,能由一条染色体跳到另一条染色体上。 9.必须基因:生物体中存在的一些维持生物细胞生长所必需的基因,缺少或突变这些基因均能导致生物体死亡 10.基因组(genome):细胞中一套完整单倍体的遗传物质的总和.

11.基因组结构主要指不同的DNA功能区在DNA分子中的分布和排列 12.多顺反子(polycistron):操纵子中常常有一至多个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串连一起,受同一个调控区调控,转录在同一个mRNA分子中。 13.黏性末端:基因组双链两端具有能够互补的单链DNA部分 14.末端正向重复序列:又称末端冗余,指病毒双链DNA分子两端有一段相同的核苷酸 15.末端反向重复序列(ITR):指病毒基因组两端的反向互补重复序列 16.重叠基因: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的ORF共有一段DNA 序列 17.分段基因:指病毒基因组由几条不同的核酸分子组成,多冗于tDNA病毒,RNA病毒及双链RNA病毒 18.LTR:即长末端重复序列,逆转录病毒逆转录后生产的dsDNA中,两端有LTR结构 19.DNA重组:是指将不同来源的DNA分子通过磷酸二酯键将末端连接形成重组DNA. 20.DNA克隆(分子克隆):将某一特定DNA片段通过重组DNA技术插入到一个载体(质粒和病毒等)中,然后在宿主细胞中进行自我复制所得到的大量完全相同的该DNA片段的群体。

诊断学基础考试复习重点

诊断学重点内容 绪论 1、症状概念: 患者主观感受到的异常或不适,如头痛,发热,眩晕等. 迫使病人就医的最明显,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也就是本次就诊的最主 2、体格检查: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简单的检查工具对患者进行检查,称为体格检查., 3、诊断学内容 1)症状诊断,包括问诊和常见症状; 2)检体检查,包括视.触.叩.听.嗅; 3)实验诊断,如三大常规:尿常规;血常规;粪常规; 4)器械检查;包括心电图诊断;肺功能检查;内镜检查; 5)影像诊断,包括超声诊断;放射诊断;放射性核素诊断; 6)病历与诊断方法 第一篇常见症状 1、体征:医师客观检查到的病态表现,如心脏杂音,腹部包块,皮疹等, 2、发热:(高热持续期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 1)正常体温:正常人腋测体温36℃~37℃左右.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脉搏增加10~20次/分. 2)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一般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4)发热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 5)发热的原因: ①感染性发热,由病毒,细菌等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其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是引起发热最常见,最直接的物质) 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③原因不明发热 3、牵涉痛: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过敏或痛觉,此现象称为牵涉痛 .如胆囊疾病—右肩背部的牵涉痛;心绞痛除心前区及胸骨后的疼痛外还可以牵涉至左上肢至左上肢内侧甚至牙痛;肾绞痛—会阴部;阑尾炎—转移性右下腹痛. 头痛的病因:颅内病变;颅外病变;全身性疾病;神经症

分子诊断的临床应用

分子诊断的临床应用 基因分析,即基因诊断 ( Gene Diagnosis ):是利用DNA 分析技术直接从基因水平 ( DNA or RNA ) 检测遗传病的基因缺陷。 这种方法和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差别在于直接从基因型推断表型,可以越过基因产物,直接检测基因的结构而作出诊断,改变了传统的表型诊断方式,所以又称为逆向诊断 ( Reverse Diagnosis )。 基因诊断的优点: 材料容易获得,不受细胞类型的限制; 不受基因表达的时空限制。 不受年龄的限制; 可以于发病前做出诊断; 方便有效,迅速准确,携带者也可以有效检出。 基因诊断的难点:对大多数疾病尚未找到合适的基因诊断方法,另外由于遗传异质性、基因突变的多样性,一种基因诊断方法对同一疾病往往有很大差异。 基因诊断的对象:一般是指单基因病和某些有主基因改变的多基因病。 至1997年,发现人类单基因病遗传病已达8587种,现已达到15988种 进行基因诊断必须具备的条件: (1)致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已明确 (2)致病基因的结构、顺序与突变性质巳清楚 (3)致病基因与DNA多态存在连锁关系 根据所具备的条件选择适合的基因诊断技术 基因诊断方法 目前常用的基因诊断方法: (1)聚合酶链反应DNA扩增法 (2)限制性酶谱Southern印迹杂交直接分析法 (3)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连锁分析法 (4)寡核苷酸探针(oligonucleotide probe)检测法 (5)DNA测序 (6)基因芯片 一、基因检测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一)肝炎病毒基因的检测 1、临床价值主要体现在: 病情评估 血清中病毒含量的多少与肝脏病理损害程度相关,病毒载量越高,肝组织炎症反应程度越重。 疗效预测 治疗前病毒核酸载量越高,疗效越差;载量越低,机体清除病毒的可能性越大。预后判断 病毒核酸载量持续处于高浓度者预后不良。 垂直传播途径感染者,预后较差。 反映肝细胞损害的其它指标正常,但病毒核酸 水平经常波动者更易发展为肝硬化。 2、乙肝HBV-DNA定量检测的临床诊断意义

最新第八版诊断学教学大纲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审阅人:审定人:编写日期:2017年2月 课程名称:诊断学(Diagnostics) 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课程课程性质:必修 总学时:60 其中(理论学时:44 ;实践学时:12 )学分:XXX 适用专业:医学康复专科责任单位:XXX 先修课程:病理…生理?人体解剖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 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科学。是临床教学的一门必修课,是医学生从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各学科的重要桥梁课,是临床各科的基础课。诊断学是一门需经反复实践、连续培训过程才能初步掌握的学科。该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指导学生接触病人、学习问诊而客观地了解病情,正确运用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等物理检查方法来发现和收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并能通过实验诊断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实验检查项目的选择、实验结果的分析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即学习获取这些临床征象的方法,掌握收集这些临床疾病的基本功,并应用所学过的基础医学理论,提出可能性的诊断。 二、课程主要知识点及基本要求 1.常见症状 (1)掌握常见症状的定义、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 (2)理解常见症状的问诊要点。 (3)了解伴随症状。 2.体格检查 (1)掌握体格检查中视、触、叩、听的基本方法,达到全面、有序、手法规范。 (2)掌握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3.实验诊断 (1)理解三大常规实验室检查的操作技术。 (2)理解常用临床检验项目的参数和临床意义。 (3)了解伴随症状。 4.辅助检查

(1)掌握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各波、各段的测量方法。 (2)理解心电图各波图像产生的基本原理。 (3)理解常见典型异常心电图表现。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第一篇常见症状(8学时) 【教学重点】 (一)发热 1.发热的概念与机理。 2.发热的病因与分类 (1)感染性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3.发热的临床表现与常见热型。 4.发热的症状与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二)疼痛 1.头痛、胸痛与腹痛的病因与发生机理,临床特点及其鉴别诊断。 2.头痛、胸痛与腹痛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三)水肿 1.水肿的概念与发生机理。 2.水肿的病因分类与临床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