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分析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介绍

天干地支介绍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古代纪年历法。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而用干支来纪年月日时的历法叫做干支历。
干支组合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天干数十个地支数十二个属性中国古典哲学应用领域历法、医学、占卜、天文、地理干支涵义远古时代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
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天道与地道决定着人道,故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
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时空,时空以定世界。
干象天而支象地,万物虽长于地上,但是万物的荣盛兴衰却离不开天。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六十甲子用以阐述天地人之学。
《世本》曰:"容成造历,大桡作甲子。
"从文献记载来看,黄帝时期就有十二地支,都代表着每年十二个不同的月令、节令;殷商时期出现了甲乙丙丁等十个计算和记载数目的文字,称为天干,并与地支结合运用(如甲子、乙丑等),用于纪年、月、日、时。
天干地支,是应用易学在实践方面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很多事物的发展规律都是通过它来认知。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 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 ǒu)、戌(xū)、亥(hài)。
甲骨文中干支造字法分析

甲骨文中干支造字法分析(引用)2010-06-0 42017-11-18 yi nweimi n... 阅4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甲:为中心的会意,它是建立在运动四分法基础上的静止中心理论,表明了天干的理论基础。
乙:为一个纽曲的阴符(甲骨文和篆文造字法均以直竖直横为阳,纽曲线为阴。
在篆文中增加了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法则,即两个阴符相交为阳,如九”,两个阳符相交为阴,如十”),表明干支理论将运动中的阴阳交替作为理论依据之一。
丙、丁:前者象形为门,后者象形为窗(原始的窗户),大门是房屋的表面中心,会意干支理论离不开中心理论,中心的基本数为3,丙”处第三位;门和窗均有采光之用,门为主,为阳,窗为次,为阴。
戊:该字与戌”岁”写法相似,表明了天干的起源,竖弧线会意月亮运动,竖直线会意太阳运动,取二者的中心,即日月与春分点同处在一线作为年上天干戊起之时。
己:为S形的对立关系,因它处于天干第六位。
如前所述,它是一个对立运动的相对静止和合数,它与甲”为一体中的两个方面。
是六合理论在天干造字法中的体现。
庚:“是一个事物形成基本联系后的中心数,一方为“3”另一方亦为“3构成中心而成“ 7。
”它也是一个立体的中心数,一个体有六面,加入中心绝对值则为“ 7。
”可见,“ 7是”一个系统的静止中心调节数,庚处于天干第七位,故该字为中心的会意。
辛:事物整体的构成分相对静止的3 个层面,一个层面的相对运动数为2,静止和运动的结合即为:2 >2 >2=8。
故8是一个建立在局部基本运动基础上的整体运动数,辛处于第8 位。
壬:整体的系统运动符号应为“十“该字表明的是周年的南北视运动,是局部的运动,而“ 8是”局部基本运动上的整体运动数,9则是调节该数的中心数,“壬” 处于第9 位。
癸:处于天干第10位,它是建立在系统中心5基础上结合运动2而形成的,以“>代“表系统形成的中心,再以小弧线代表各自运动的二分法。
该字是对天干理论的总结。
天干地支的甲骨文写法

天干地支的甲骨文写法
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用于纪年的系统,其中的天干和地支都有相应的甲骨文写法。
下面是它们的甲骨文写法:
天干的甲骨文写法:
甲:甲骨文中用一根横线表示,代表天干中的第一个元素。
乙:甲骨文中用两根平行的横线表示,代表天干中的第二个元素。
丙:甲骨文中用一个横线和一个竖线相交表示,代表天干中的第三个元素。
丁:甲骨文中用两个横线和一个竖线相交表示,代表天干中的第四个元素。
戊:甲骨文中用三个横线表示,代表天干中的第五个元素。
地支的甲骨文写法:
子:甲骨文中用一个弯曲的"U"形表示,代表地支中的第一个元素。
丑:甲骨文中用一个类似"∪"形的图形表示,代表地支中的第二个元素。
寅:甲骨文中用一个类似"V"形的图形表示,代表地支中的第三个元素。
卯:甲骨文中用一个竖线和一个斜线相交表示,代表地支中的第四个元素。
辰:甲骨文中用一个"口"字形表示,代表地支中的第五个元素。
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地支的甲骨文写法没有具体的字形,多以一些简化的图案或标志性的符号表示。
这些甲骨文的字形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别,但总体上保留了它们的基本特征。
图解:教你认识十二地支

图解:教你认识十二地支一、什么是地支?地支是天干的分支,指木星轨道被分成的十二个部分。
天干地支共同组成形成了中国古代传统历法纪年。
木星的公转周期大约为十二年,所以,中国古代用木星来纪年,故而称为“岁星”。
后来又将这十二个部分命名,这就是“地支”。
从干支的甲骨文字形上分析,十二地支源于十天干(参见华夏历史文化《图解:教你弄清十个天干之间的关系》)衍生,或者说天干是地支之母。
癸孕甲,称子。
己孕庚,称丑。
乙孕丁,称寅。
乙孕丙,称卯。
己孕辛,称辰。
丁孕己,称巳。
丁孕戊,称午。
戊孕庚,称未。
辛孕癸,称申。
辛孕壬,称酉。
戊孕辛,称戌。
癸孕乙,称亥。
二、地支有哪十二个?地支有十二个,又称十二支。
它们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三、十二地支代表什么?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纪时、纪日、纪月、纪年。
1.地支纪时就是将一日均分为12个时段即十二个时辰(中国时辰为120分钟,属于大时;西方60分钟只有时辰的一半,属于小时),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子时为23:00~1:00时,丑时为1:00~3:00时,寅时为3:00~5:00时,卯时为5:00~7:00时,辰时为7:00~9:00时,巳时为9:00~11:00时,午时为11:00~13:00时,未时为13:00~15:00时,申时为15:00~17:00时,酉时为17:00~19:00时,戌时为19:00~21:00时,亥时为21:00~23:00。
2.需要区别农历月与地支月干支历法与农历、公历无直接关系。
因为我国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
阴历即通常的初一、十五,这是以月亮绕地球一圈运行为依据的。
初一月亮亏,十五月亮圆,月亮为阴,所以为阴历。
而地支月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圈来的,即按照二十四节气来划分十二个月,一节、一气为一个月排列的。
十二地支的红山古文字与甲骨文比较研究

十二地支的红山古文字与甲骨文比较研究作者:于东晨来源:《收藏与投资》2021年第11期十二地支依次如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与十天干相搭配,用以纪日。
在红山古文字中出现的十二地支,是我国天文历法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佐证。
下文通过对十二地支的红山文字、甲骨文字进行辨析,研究十二地支文字的早期流变。
一、字形辨析(一)“子”“子”字在甲骨文中,字形非常豐富,有的简约,如婴孩在襁褓之中见头手之形;有的象幼儿“囟有髪”之形;有的象双臂舞动之形,有的着重刻画双腿以加强整体形象;有的象双手举起婴儿行祭祀之形。
具体语言环境的变化和表达的需求差别产生丰富多变的字形。
《说文解字》释“子”:“凡子之屬皆从子。
?,古文子从巛(图4),象髪也。
”甲骨文字形1(图2)象“囟有髪”之形,甲骨文字形2(图3)是全身形体的概括象形。
相比之下,红山古文字(图1)更突出局部象形,象“有髪”而不具体交代“髪”的部位。
子,排在十二地支之首,为一个时间循环的开始。
象形文字选“子”作为象征生命和时间之初的形态,是先祖智慧的结晶。
母系氏族社会下,“子”以女性的形态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
(二)“丑”《说文解字》释“丑”:“紐也。
十二月,萬物動,用事。
象手之形。
時加丑,亦舉手時也。
”“丑”的甲骨文字形(图6)是比较典型的“象手之形”,其红山古文字字形(图5)则是比较形象的“舉手時也”。
图7为“丑”的金文字形。
红山古文字字形中的圆圈可看作指事符号,变成横着的“点”;再把红山古文字字形的“扁弧形”上下放宽,另一条线看作手指,竖在放宽的“扁弧形”中,就成为今天的汉字“丑”。
(三)“寅”从“象形文字”的角度,可作如下分析。
“寅”的红山古文字字形为象形(图8)。
“竖线”象竹箭、竹针(即“竹矢”)之形;“小圆圈”象竹箭的发射“吹管”之形。
在新石器时代,应出现了加工竹制品的工艺,与甲骨文“茅”的象形原理相同。
“寅”的甲骨文字形(图9),象“矢”之形,进入青铜铁器时代,演变为象“矢”头尾之形(图10),也有以手捧“矢”的象形。
甲骨文中的天干地支

甲⾻⽂中的天⼲地⽀
甲⾻⽂中的天⼲地⽀
甲⾻⽂,是中国的⼀种古代⽂字。
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的⼀种成熟⽂字。
甲⾻⽂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献纪录,出⼟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于占⼘祈祷的⽂字。
由于有了从甲⾻⽂⼀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明发展⾄今没有中断,这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明史和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独特⽽真实的第⼀⼿资料。
甲⾻⽂既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化遗产,也是⼈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前,联合国教科⽂组织⽹站发布消息,中国申报的甲⾻⽂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组织世界记忆⼯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成功⼊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的重要⽂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度认可,对于国际社会了解和认识甲⾻⽂及博⼤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化具有重要推动作⽤;对于增强中华民族⾃豪感,提升⽂化⾃信具有重要促进作⽤。
笔者并⾮考古专业⼈⼠,对甲⾻⽂的认识可谓连⽪⽑也谈不上。
但有⼀⽚甲⾻的照⽚给我印象深刻,这就是《甲⾻⽂合集》第37986⽚甲⾻----⼀⽚完整的天⼲地⽀表。
这⽚甲⾻,以天⼲(甲、⼄、丙、丁、戊、⼰、庚、⾟、壬、癸)和地⽀(⼦、丑、寅、卯、⾠、巳、午、未、申、⾣、戌、亥)相配组成六⼗个⼲⽀名称的⼲⽀表,可说是我国最早的⽇历。
天⼲地⽀是初始华夏⽂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构建五⾏⽣克模型的基⽯。
这⽚甲⾻的存在证明,早在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的夏商朝代,古⼈就已经有将天⼲地⽀⽤作计算⽇期和序数的纪录了。
这⼀重要的讯息,研究周易⼲⽀五⾏的是必须知道的。
2017.11.25.。
从甲骨文分析十二地支

从甲骨文分析十二地支从甲骨文分析十二地支从甲骨文分析,十二地支其实是十天干所生。
十二地支,是六天干怀孕了的特殊状态。
十天干衍生十二地支。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两两而合,又产生新的天干子女,关系如下表父母儿女父娶母壬丁戊己壬娶丁戊癸甲乙戊娶癸甲己庚辛甲娶己庚乙丙丁庚娶乙丙辛壬癸丙娶辛十天干彼此结合,循环不息,不断产生新的天干。
有种特殊的情况,即在母亲怀孕子女的状态下,尚未生出,称之为“地支”。
壬、戊、甲、庚、丙,为男人,为阳,为父。
称为五父丁、癸、己、乙、辛,为女人,为阴,为母。
称为五母但是天干“戊”比较特殊,他(她)虽作为男人,但也能产子,戊不阴不阳,可以将他看成男人,也可以将戊看成女人,所以戊也能怀孕产生一对儿女。
因此,五母(丁、癸、己、乙、辛)外加一个戊,一共六人,都能产子。
六母都能怀上一对儿女,二六一十二,十二地支应运而生。
我们称呼这六个天干为六母,六阴干,或六妊。
举个例子,壬取了丁,丁怀孕己(她的女儿),己是个女胎,此时大肚子的丁,就是“丁+己=巳”,就是地支巳的本意(丁怀上了己)。
同理,丁怀孕戊(她的男胎),称之为午。
十二地支含义如下癸怀孕甲,称子己怀孕庚,称丑乙怀孕丁,称寅乙怀孕丙,称卯己怀孕辛,称辰丁怀孕己,称巳丁怀孕戊,称午戊怀孕庚,称未辛怀孕癸,称申辛怀孕壬,称酉戊怀孕辛,称戌癸怀孕乙,称亥癸孕甲=子己孕庚=丑乙孕丁=寅乙孕丙=卯己孕辛=辰丁孕己=巳丁孕戊=午戊孕庚=未辛孕癸=申辛孕壬=酉戊孕辛=戌癸孕乙=亥我们从上表可以看出,即使六阴干怀孕了,她的地支属性仍然同母体天干属性。
癸怀孕甲,为子。
子尚在母胎中,因此同母亲五行相同,所以“子”同“癸”,仍旧为北方水属性。
乙怀上了女儿丁,称之为“寅”,寅同母亲丁,同为木属性。
癸孕一甲男,称为子,犹如人呼之子,此不虚言哉!。
十二天干地支

十二天干地支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用“—”代表阳,“——”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
所谓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
合起来称作五行八卦,有时候也会加上阴阳。
五行八卦学说通常运用在方位、测卦、风水等学科上。
八卦就是我国古代的一套存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用“—”代表阳,“——”代表阳,用三个这样的符号共同组成八种形式,叫作八卦。
五行八卦分为阴阳五行和八卦理论。
“五行”具体是指金行、木行、水行、火行、土行,“五行”学说同今天的数学、物理、化学一样,一直是中国古代先贤从事各种研究的工具与方法,无论道家、医家、兵家、儒家、史家、杂家、历算家都必须精通“五行”。
八卦,是阴阳、五行的延续,也或将万物分作为八卦。
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和兑。
八卦通常运用在方位、测卦、风水等学科上。
而最能将八卦发挥得淋漓尽致是梅花易数这学科。
每一卦菱形代表一定的事物。
图中的符号按照顺时针下来依次就是:坤(代表地),苍(代表雷),距(代表火),美元兑(代表沼泽),乾(代表天),巽(代表风),坎(代表水),艮(代表山)。
八卦互相配搭又得六十四卦,用以寓意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列入上面就是坤卦,下面就是坎卦就叫做“地上存有水,就是师卦”,而如果就是上面就是坎卦,下面就是坤卦,也叫做“地上存有水”但却叫做比卦。
子(鼠)属阳水,北方;亥(猪)属阴水,北方。
寅(虎)属于阳木,东方;卯(兔)属于阴木,东方。
巳(蛇)属阴火,南方;午(马)属阳火,南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甲骨文分析十二地支
从甲骨文分析,十二地支其实是十天干所生。
十二地支,是六天干怀孕了的特殊状态。
十天干衍生十二地支。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两两而合,又产生新的天干子女,关系如下表
父母儿女父娶母
壬丁戊己壬娶丁
戊癸甲乙戊娶癸
甲己庚辛甲娶己
庚乙丙丁庚娶乙
丙辛壬癸丙娶辛
十天干彼此结合,循环不息,不断产生新的天干。
有种特殊的情况,即在母亲怀孕子女的状态下,尚未生出,称之为“地支”。
壬、戊、甲、庚、丙,为男人,为阳,为父。
称为五父
丁、癸、己、乙、辛,为女人,为阴,为母。
称为五母
但是天干“戊”比较特殊,他(她)虽作为男人,但也能产子,戊不阴不阳,可以将他看成男人,也可以将戊看成女人,所以戊也能怀孕产生一对儿女。
因此,五母(丁、癸、己、乙、辛)外加一个戊,一共六人,都能产子。
六母都能怀上一对儿女,二六一十二,十二地支应运而生。
我们称呼这六个天干为六母,六阴干,或六妊。
举个例子,壬取了丁,丁怀孕己(她的女儿),己是个女胎,此时大肚子的丁,就是“丁+己=巳”,就是地支巳的本意(丁怀上了己)。
同理,丁怀孕戊(她的男胎),称之为午。
十二地支含义如下
癸怀孕甲,称子
己怀孕庚,称丑
乙怀孕丁,称寅
乙怀孕丙,称卯
己怀孕辛,称辰
丁怀孕己,称巳
丁怀孕戊,称午
戊怀孕庚,称未
辛怀孕癸,称申
辛怀孕壬,称酉
戊怀孕辛,称戌
癸怀孕乙,称亥
癸孕甲=子己孕庚=丑乙孕丁=寅乙孕丙=卯己孕辛=辰丁孕己=巳
丁孕戊=午戊孕庚=未辛孕癸=申辛孕壬=酉戊孕辛=戌癸孕乙=亥
我们从上表可以看出,即使六阴干怀孕了,她的地支属性仍然同母体天干属性。
癸怀孕甲,为子。
子尚在母胎中,因此同母亲五行相同,所以“子”同“癸”,仍旧为北方水属性。
乙怀上了女儿丁,称之为“寅”,寅同母亲丁,同为木属性。
癸孕一甲男,称为子,犹如人呼之子,此不虚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