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4大科学技术史

合集下载

中国科技发展史手抄报内容

中国科技发展史手抄报内容

一、引言手抄报的开篇,我们首先需要强调中国科技发展对于国家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影响。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科技发展史充满了智慧和创新的火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本手抄报将带大家回顾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和成就。

二、古代科技1.四大发明:首先,我们回顾了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这些发明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全球的文明进步。

2.丝绸之路: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它如何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带入世界,同时也带回了西方的各种知识和技术。

3.古代水利:我们详细描述了都江堰、郑国渠等古代水利工程,这些工程代表了中国古代水利科技的杰出成就。

三、近现代科技1.近代数学:我们详细介绍了明清时期数学的发展,特别是珠算、比例算法和垛积学等。

这些数学成就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清代科技:清朝时期,中国的科技发展并未停滞,而是涌现出了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如清朝时期的地震仪、水银温度计等。

3.工业革命:在近代,中国错过了工业革命,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在传统科技基础上的创新,如江南制造局等现代化工业设施的建设。

四、现代科技发展1.航天科技:我们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从早期的卫星发射到现在的空间站建设,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2.信息技术:我们回顾了中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如超级计算机、5G网络、人工智能等的发展。

3.生物科技:中国的生物科技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包括基因编辑、生物制药等领域的发展。

4.环保科技:中国在环保科技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五、结语回顾完中国科技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科技发展始终与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紧密相连。

从四大发明到现代科技,中国始终在创新中前行,为世界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中国在某些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我们仍需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继续学习和探索,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历史必修三专题二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1)

历史必修三专题二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1)

马丁· 路德曾称印刷术为“上帝至高无上 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传扬”。
26
一、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表现
(一)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
项目 发明过程 造 西汉:植物纤维纸 纸 东汉:“蔡侯纸” 术 魏晋南北朝:成为主
印 刷 术 火 药
要书写材料 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北宋:彩色套印技术;毕 传入欧洲 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促进近代欧洲社会进步和社会转型 外传 影响 经阿拉伯人 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 传到非洲和 取代中世纪使用的羊 皮纸,促进了欧洲文 欧洲 化的发展。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 宗教改革,促进人们的 思想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 展,促使骑士阶层日益衰 落,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 势力创造了条件
唐末:应用于军事 宋朝:火药武器广 泛运用
28
【典型题例】(2010· 天津河东一模)公元751年,唐 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 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 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人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 解析:A。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时间:造纸术 是东汉蔡伦改进的,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 指南针发明在北宋时期,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军事, 北宋时期制造出火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都经阿拉伯 人传到欧洲,在题干中时间限制内“公元751年”、 “唐朝”,这一时期 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只能是造 纸术。
4
一、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表现
(一)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 1、造纸术
5
பைடு நூலகம்
龟 甲 和 兽 骨
青铜器
帛书 竹简 1竹木简牍沉重 2丝织品昂贵

文化历史:解读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文化历史:解读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文化历史:解读中国古代四大发明1. 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瓷器、青铜器、纸张和指南针。

这些发明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们不仅仅是科技和工艺领域的突破,更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的辉煌。

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将从四个方面来解读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井冈山瓷器、青铜器、纸张和指南针。

每一部分将详细介绍各个发明背后的历史背景、特点以及与中国的文化意义关系,同时也探究了这些发明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与价值。

1.3 目的通过解读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我们旨在揭示这些发明对于古代社会的重要性,并探讨它们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评估这些发明对现代社会和文明的影响,并认识到它们所带来的价值与启示。

通过深入剖析这些文化历史上重要的发明,我们将会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之处,以及它们如何与世界历史和科技发展相互交融。

这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并欣赏其精髓的角度,同时也使我们在今天的科技与文化交流中加深对传统知识和智慧的认识与尊重。

2. 针对四大发明的背景介绍:2.1 古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古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远古时期开始形成并延续至今。

在四大发明出现之前,古代中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和科技传统。

社会上存在着农耕和手工业为主要经济形态,贵族阶级和地主占据统治地位,而农民和手工工人则处于相对较低的社会地位。

2.2 科技和工艺发展情况:古代中国的科技和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尽管缺乏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但古代中国人民凭借聪明才智和勤劳创造力,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例如,在农业方面,他们通过灌溉、田间管理等措施提高了粮食产量;在医药方面,中医理论与实践被广泛应用;在建筑方面,长城、故宫等众多宏伟建筑见证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巅峰。

2.3 对于创造四大发明的需求和动机:在古代中国,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对于创新和改进的需求非常迫切。

人民版历史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详解

人民版历史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详解

人民版历史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详解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揭秘古代东方的智慧发展导语:古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的古代文明国家,其在科学技术与文化领域的贡献不可忽视。

本文将为你详解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让我们一起揭开古代东方的智慧发展之谜。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之精密制造古代中国人在制造领域的成就令人瞩目。

他们精于制造各种工具和武器,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

早在汉代,中国人已经发明了可以指南的磁石,而指南针则出现在唐代,成为中国航海事业的重要突破。

不仅如此,古代中国还发明了造纸术、印刷术等对世界同样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

除此之外,古代中国在农业、水利以及建筑等领域的科技发展也非常突出。

世界上最早的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就出现在古代中国,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水利方面,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水车、水轮等设备,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此外,古代中国的木结构建筑技术也相当发达,如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等建筑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术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第二部分: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之医药学与数学古代中国人对医药学的探索和实践也十分深入。

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药学名著《黄帝内经》被誉为中国医学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古代中国人对疾病的理解、诊断和治疗方法。

在古代医学中,中药的应用广泛而独具特色,经过千余年的沉淀与实验,形成了中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至今,中草药在世界范围内仍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不同疾病。

古代中国人在数学方面的成就同样不容小觑。

中国古代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被认为是世界数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九章算术》包含了九个不同的算术问题,涵盖了代数、几何、方程等多个数学领域。

此外,中国古代还发明了十二地支、天干纪年等独特的计数法,对世界数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古代中国的文化与哲学思想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成就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成就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成就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其独特的特点和深厚的底蕴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中国历史文化的成就广泛涵盖了许多领域,包括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建筑工艺等等。

下文将详细探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科学技术成就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四大发明: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火药和造纸术。

这些发明不仅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科技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许多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农业、水利工程、医学等。

这些成就为后世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哲学思想成就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个学派,每个学派都对中国的社会思想和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礼法道德,提倡仁爱和孝道,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发展。

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和内心的修养,倡导无为而治,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家注重和平、公正与爱,法家强调法治和严厉的法律制度。

所有这些思想流派都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深思熟虑的思想基础。

三、文学艺术成就中国文学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形式。

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诗人如李白、杜甫等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的诗篇,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散文方面,魏晋时期的《世说新语》以及唐代的《资治通鉴》等是中国古代散文的杰作。

小说方面,中国古代有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戏剧方面,中国古代戏曲有京剧、评剧、豫剧等多种流派,以其独特的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形式而闻名。

四、建筑工艺成就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精湛,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建筑遗迹。

代表性的建筑包括长城、故宫、秦始皇陵以及一系列寺庙、园林等。

这些建筑以其庞大的规模、精细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于世。

中国古代工艺技术还包括陶瓷、丝绸和青铜艺术等。

中国古代的科学和技术

中国古代的科学和技术

▪ 世纪的中国已经拥有了产生英国式工业革 命的几乎所有条件,但接下来的几百年里,中 国为什么还是沿着一条自己原有的老路,始终 不能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工业革命?
▪ 换言之,世纪已经能够七下西洋的郑和, 怎么也不会想到在他身后,一个偌大的中国会 被几条铁船打得一败涂地;
▪ 中国为什么一直固守在农业社会,不能进 化到工业社会?
《九章算术》: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 体系的形成。
东 汉 的 《 九 章 算 术 》
《 九 章 算 术 》 英 文 版
中国古代的数学偏重“算”的实用技 巧
《九章算术》是数学知识的光辉的集成。它支配着中国计算人员 一千多年的实践……土地的丈量、仓谷的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 税收、兑换率——这些似乎都是重要的实际问题。“为数学而数学” 的场合极少。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计算人员对真理不感兴趣,但他们 感兴趣的不是希腊人所追求的那种抽象的、系统化的学院式真理。
古代天文台
司天监—中国古代数学家天文家的摇 篮
▪ 司天监,官名。掌管观察天文,并推算历法。
▪ 中国历代多设置司天监,但名称不同。周朝 有太史,秦汉以后有太史令。隋代设太史监, 唐代设太史局,后又改司天台,隶属秘书省。 宋、元两朝有司天监;明洪武三年(年)改 称钦天监,清代循称钦天监 。
司天监—中国古代数学家天文家的摇 篮
▪ 有资料显示,明朝以前世界上主要的发明创 造和重大科技成就大约有项,其中中国项。
▪ 他列举了公元后世纪内中国完成的一百多项 重大发明和发现,大部分在文艺复兴前后接二 连三地传入欧洲,为欧洲文艺复兴准备了重要 物质技术基础。
李约瑟说“在上古和中古 时代,中国科学技术一直保 持着一个让西方望尘莫及的 发展水平,中国科学发现和 发明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 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 序的基本因素之一。”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了许多重要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就的国家之一。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四大发明,它们分别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

这四项发明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骄傲。

首先,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

在西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将树皮、麻、麦秸等植物纤维制成纸张。

这项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文化传播和发展,使书籍的保存和传播变得更加便利。

同时,造纸术的发明也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纸张的生产和销售,使得纸张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商品。

其次,指南针的发明也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成就。

指南针最早出现在中国南宋时期,它是一种利用地磁场指向北方的仪器。

指南针的发明对中国的航海和地理探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的航海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促进了中国与外国的交流与贸易。

同时,指南针的发明也对世界的地理探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再次,火药的发明也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成就。

火药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唐朝,它是一种由硝石、硫磺和木炭混合而成的爆炸性物质。

火药的发明对中国的军事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的军队在战争中具有了更大的优势。

同时,火药的发明也对世界的军事技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世界军事史上的一大进步。

最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也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成就。

活字印刷术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北宋时期,它是一种使用可移动的金属活字印刷文字的技术。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对中国的文化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书籍的印刷变得更加便利,文化的传播也更加迅速。

同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也对世界的印刷技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世界印刷史上的一大进步。

总之,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骄傲。

这四项发明不仅促进了中国的文化传播和发展,也对世界的科技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些伟大的发明,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为人类的发展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初一历史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成就概述

初一历史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成就概述

初一历史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成就概述中国古代是世界文明史上的瑰宝,拥有众多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发明和创新。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的成就进行概述。

一、农业技术与灌溉系统中国在古代农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开始利用石器制作农具,开垦土地进行耕作。

在农业方面,中国人发明了畜力耕作、耕种技术,以及创造了农业生产所需的农具、耕田等。

同时,他们还掌握了高度发达的灌溉系统,如水利工程和引水技术,为农田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

二、造纸术与印刷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之一是造纸术。

公元105年,汉朝宦官蔡伦成功发明了造纸术,将纤维素纸浆浸泡在水中,并经过层层压实,使纸张逐渐形成。

这一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书写和记录的发展,也为后来的印刷术打下了基础。

印刷术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伟大的科技成就。

宋代时,活字印刷术被发明并广泛应用。

活字印刷术使得印刷更加便捷和高效,大大推动了书籍的传播与普及。

三、火药与火箭技术中国古代还有一项重要的科技成就是火药的发明与应用。

在宋代,火药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

这项技术的应用大幅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军事优势。

火箭技术也是中国古代的信天游技术之一。

早在13世纪,中国人就发明了火箭,并将其投入战斗中。

火箭的发明和应用,不仅增强了军队的攻击力,也为后来的飞行器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四、制瓷术与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的制瓷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中国人从很早开始掌握了制作陶瓷的技术,制作出了许多精美的瓷器。

以汝窑、青花瓷等闻名世界,被誉为瓷器的瑰宝。

这种古代陶瓷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甚至在海上丝绸之路上也被广泛交流与贸易。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中国与欧洲的重要交通线路。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了广泛的商贸活动与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丝绸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五、科学技术与数学成就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和数学方面也有丰富的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技术史古代中国四大科学技术学科姓名:符凯前学号:201211010201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周世祥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认识到,科学史是人类文明中一个头等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已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史,它以源远流长、连绵不绝以及光辉灿烂为显著特征,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繁花似锦的中国文明史中,科学技术的成就则以其特有的光芒,熠熠生辉,是为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世界科学发展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中国历史上的科学技术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而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与许多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科学技术交流。

李约瑟写道:“就技术的影响而言,在文艺复兴之时和之前,中国占据着一个强大的支配地位。

……世界受中国古代和中世纪的顽强的手工业者之赐远远大于受亚历山大时代的技工、能言善辩的神学家之赐。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

是与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密切相关的,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进展奠定了基石,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同社会持续发展一样,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的高低起伏、顺逆迟速,自有一部令人惊叹亦哀叹的历史。

理清其发展的脉络,吸取其精华,并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状况、文化氛围以及思维和生活方式等条件下形成的知识系统。

这个知识系统有自己的内部结构,有别具一格的科学技术内涵和描述表现方式。

众多的技术门类均有专门的著述传世,还有不少散见于浩瀚烟海的史籍里,或以物化的形式寓寄于有关文物之中。

它们有各自杰出的代表人物,构成群星闪烁的科学家与技术专门家群体。

各学科门类又均有自己的理论学说,当然更多的是经验性的认识,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宏伟画卷。

其中,中医学、农学、数学与天文学是中国古代发展较为成熟的四大学科,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成就最大的学科。

中医学中国的中医学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并尝试草药,神农炎帝更是尝尽百草,并且用茶来解毒。

相传在公元前3000多年,中国的轩辕黄帝写下了人类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祝由科》,后世人在这部医药著作的基础上不断增补删改,逐渐形成了后世的《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并从中将纯粹的医药分离了出来,形成了后来的中医学。

而其中的《黄帝内经》则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防病养生保健康的预防医学观点。

在周代,中国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医院和医疗制度,周代的医疗机构设有医师、上士、下士、府(管药库)、史(管记录)、徒若干人。

下面又分食医(管饮食卫库)、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四种,这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医学分科。

当时的患者已经分科治疗,而且建立病历,并规定在死者病历上要写明死因,然后送交医师存档,以便总结医疗经验,提高医疗技术。

这也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病历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代名医扁鹊,后代把他奉为“脉学之宗”,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从脉象中诊断病情。

切脉是扁鹊的主要成就。

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医所沿用。

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和华佗。

张仲景完善了中医的辨证理论,采用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为人看病。

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临床医学大师,被尊称为医圣。

他的医书被后人编纂为《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

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麻醉术进行手术的人,而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麻醉药物,还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健身体操“五禽戏”。

在汉代还出现了专门性的妇科医院,西汉时的“乳舍”,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妇产医院。

隋唐时期涌现大量杰出医者和医学著作。

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并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唐高宗时期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要点。

到了在唐末宋初,儿科专著《颅囟经》问世流行,而世界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公元1032-1113年)则受此书启发,撰写了著名的儿科巨著《小儿药证直诀》,后人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即太医局,医学分科已经非常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穴位,出版《图经》。

北宋的宋慈出版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李时珍重视实地考察和试验观察,注意运用比较方法,所以他对药物的认识和总结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本草纲目》对药物的分类反映了由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观。

李时珍还提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的观点,反映了他在动物适应环境、相关变异以及遗传特征等方面的新认识。

另一方面,李时珍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大脑负责精神感觉、发现胆结石病、利用冰敷之法替高热病人降温以及发明消毒技术的医学家。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

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最基本的物质(命名为“气”)以及其运动(包括两种不同趋势的基本运动--阴和阳)构成,“人以天地之气生,以四时之法成”。

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

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

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

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

中医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农学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农耕国家,拥有完善的农业耕作水平,出现了大量的农学家和农学典籍,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农业发展,古代先人观察天象,制定历法,修建水利工程,创造新的农耕工具等。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农学家就开始把在此以前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进行总结和理论概括,以后的农学家在这方面也不断做了许多工作。

中国古代的农学思想有许多很有价值的理论与原则,至今仍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三才”理论是讲天、地、人的变化与关系的。

它是战国时期比较流行的哲学观点之一,被人们运用于经济生活、政治活动和军事作战等各个方面。

到汉代,天、地、人演变为“力”、“地”、“时”。

这里的“力”,即人力,具有重视人工劳动的含义,改造自然的意味更浓厚些。

中国历代农学家都继承了在农业生产中强调人力作用这一思想。

农业生产中的“时宜”、“地宜”、“物宜”的“三宜”原则是“三才”理论的另一衍化。

其主要内涵就是农业生产必须根据天时、地利的变化和农业生物生长发育的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宜”原则也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明代农学家马一龙对之作了较为全面、科学的说明:“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而无所差失,则事半而功倍。

”“三才”理论运用在中国农业生产中,为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与中国古代国情相适应的农业经营思想,有的直到今天还具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

战国初,李悝在魏国为相时,作“尽地力”之教,是最早的集约耕作思想的表现,就是加强劳动强度,实行精耕细作,挖掘土地潜力,提高产量之意。

汉代,通过推广“代田法”和“区田法”等方式,把精耕细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量力而行”、“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也是中国农业经营的传统思想之一。

即主张提高农业产量,不要靠扩大耕地面积,而应重视在一定单位面积上多投入劳动。

经营农业的规模,需要度量自己的力量,与物力、劳力等相称,既不要超过自己的力量盲目扩大经营规模,也不要缩小经营规模,使自己的力量不能充分发挥。

汉代人们根据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各项农业生产,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的生动写照。

古代中国也涌现了大量水利工程。

商、周时期农田中的沟洫分别起着向农田引水、输水、配水、灌水以及排水的作用。

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为达到富国强兵目的,水利事业倍受重视,大型渠系建设迅速兴起。

魏国西门豹在今河北临漳一带主持兴建漳水十二渠,为中国最早的大型渠系。

公元前三世纪,蜀守李冰主持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工程,至今历时二千多年而不废,效益有增无减。

自汉、唐起,江、浙、福建沿海人民为防御潮水灾害而开始修建江海堤防。

海塘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开发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

海塘从局部到连成一线,从土塘演变为石塘,建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新的农耕工具的出现极大的推动农业的产量和效率。

农业生产工具自春秋战国以来称之为“田器”、“农器”和“农具”。

制造农具的原料,最早是石、骨、蚌、角等。

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农具,种类有锛、臿、斧、斨、镈、铲、耨、镰、犁形器等。

这是中国农具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

引水灌溉,最重要的是设法把低处的水引向高处。

在这方面,中国古代有过不少灵巧的发明。

人们熟悉的水车。

播种农具最重要的创造发明是耧车,为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大力推广的新农具之一。

农学专著也得到了总结和创新。

北朝时期,贾思勰《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明朝时期,徐光启《农政全书》。

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

书中还引入了《泰西水法》,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全书60卷,分12门,其中“救荒”一门占全书三分之一,表明作者关心民间疾苦,也说明当时灾荒的严重和政局的衰败。

天文学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

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

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

公元16世纪前,天文学在欧洲的发展一直很缓慢,在从2世纪到16世纪的1000多年中,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