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管理知识)基因工程及其在大肠杆菌生产人干扰素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大肠杆菌发酵生产重组人胰岛素的研究

《基因工程大肠杆菌发酵生产重组人胰岛素的研究》一、引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生物医药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其中重组DNA 技术作为一种能够改变生物体基因组的技术,为生产重组蛋白素(包括重组人胰岛素)提供了可行性。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来探讨基因工程大肠杆菌发酵生产重组人胰岛素的研究。
二、基因工程大肠杆菌发酵生产重组人胰岛素的原理在基因工程大肠杆菌发酵生产重组人胰岛素的研究中,首先需要获取重组人胰岛素的基因序列,然后以质粒或病毒为载体将其转染至大肠杆菌的体内,经过培养和发酵,大肠杆菌体内合成重组人胰岛素,并通过纯化后得到最终的产品。
三、基因工程大肠杆菌发酵生产重组人胰岛素的研究进展1. 基因克隆技术的应用基因克隆技术的应用是基因工程大肠杆菌发酵生产重组人胰岛素的关键技术之一。
利用限制酶切剪切 DNA,然后重组连接,将重组的DNA 导入质粒内,再将质粒导入大肠杆菌细胞内,实现外源基因的表达。
2. 基因工程大肠杆菌的选择为了高效地生产重组人胰岛素,研究者需要筛选高产重组蛋白素的大肠杆菌菌株,并进行相关的改造以提高其产量。
3. 发酵工艺的优化发酵工艺的优化对于提高重组人胰岛素的产量至关重要。
包括对培养基成分、厌氧发酵条件、发酵时间等因素的优化。
四、基因工程大肠杆菌发酵生产重组人胰岛素的意义基因工程大肠杆菌发酵生产重组人胰岛素具有重要的生物医药意义。
大肠杆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细菌,其发酵生产成本低、抗污染能力强,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另重组人胰岛素与天然胰岛素具有相同的生物活性,可以作为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基因工程大肠杆菌发酵生产重组人胰岛素的研究是基因工程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其有着较高的生产效率和较低的成本,为生物医药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基因工程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伦理和社会问题,例如生物安全性、环境影响等方面,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完整版)【人教版】生物选修三:1.3《基因工程的应用》课后习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优化设计】2018-2019 学年高中生物 1.3 基因工程的应用课后课时演练·促提升1.A.黑麦与六倍体普通小麦杂交,杂种通过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得到八倍体小黑麦B.将人的干扰素基因重组到质粒后导入大肠杆菌,获得能产生人干扰素的菌株C.用紫外线照射青霉菌,使其 DNA 发生改变,通过筛选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D.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噬菌体自行感染细菌后其 DNA 整合到细菌 DNA 上解析:A 选项八倍体小黑麦的培育利用的是染色体变异。
C 选项利用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D 选项属于基因重组,但是发生在自然条件下,不符合基因工程“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的概念。
答案:B2.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基因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是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的B.基因工程都是在生物体外完成的C.基因工程是对蛋白质进行的操作D.基因工程能打破物种间的界限,定向改造生物性状解析:基因工程是 DNA 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
DNA 重组技术是在生物体外完成的,目的基因的表达是在细胞内完成的。
答案:D3.下列高科技成果中,根据基因重组原理进行的是( )①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超级水稻②我国科学家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③我国科学家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出太空椒A.①B.①②C.①②③D.②③解析:自然界的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间的自由组合都可以发生基因重组;人工的基因重组就是基因工程。
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①袁隆平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的超级水稻,其原理是自然界的基因重组。
②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的抗虫棉,属于通过基因工程进行的基因重组,该方法将目的基因移植到某种生物,整合到该生物的 DNA 分子中,并使目的基因得以表达,其最大优点就是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③是利用宇宙射线,诱发种子发生基因突变,从而培育出太空椒。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生物 专题一 基因工程 第2课时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

第2课时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目标导读] 1.结合教材P8图1—6,整体把握并说出基因工程的原理和基本操作程序。
2.尝试设计某一转基因生物(例如让大肠杆菌生产鼠的β珠蛋白)的研制过程。
[重难点击] 基因工程基本操作程序的四个步骤。
1.质粒作为载体所具备的条件(1)能自我复制:能够在受体细胞中进行自我复制,或整合到染色体DNA上,随染色体DNA 进行同步复制。
(2)有切割位点:有一个至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供外源基因插入。
(3)具有标记基因:具有特殊的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4)无毒害作用:对受体细胞无毒害作用,否则受体细胞将受到损伤甚至死亡。
2.DNA的复制过程示意图DNA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等酶的作用下,利用细胞内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段子链,复制结束后,一个DNA分子就形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3.基因的表达是指某一基因通过转录、翻译合成相关蛋白质的过程。
[课堂导入]抗软化番茄是通过将抗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导入番茄细胞培育而成的,具有抗软化、耐储存的优点,这种技术需要特定的操作程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探究点一目的基因的获取1.目的基因:主要是指编码蛋白质的基因。
2.获取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1)从基因文库中获取①基因文库:将含有某种生物不同基因的许多DNA片段,导入受体菌的群体中储存,各个受体菌分别含有这种生物的不同的基因。
②基因文库种类文库类型部分基因文库(如cDNA文库)基因组文库文库大小小大基因中启动子(具有启动作用的DNA片段)无有基因中内含子(位于编码蛋白质序列内的非编码DNA片段)无有基因多少某种生物的部分基因某种生物的全部基因物种间的基因交流可以部分基因可以(2)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①原理:DNA双链复制。
②过程:a .变性:加热至90~95 ℃,使DNA 中的氢键断裂,双链解开。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 第3章 第3节 基因工程的应用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工程在农牧业、医药卫生及食品工业 的应用。 2.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的转基因产品,理性看待基因工 程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一、基因工程在农牧业方面的应用 1.转基因抗虫植物 (1)方法:从某些生物中分离出具有抗虫功能的基因,将其导入作物 中。 (2)成果:转基因抗虫棉花、玉米、水稻等。 (3)意义: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2.转基因抗病植物 (1)方法:将来源于某些病毒、真菌等的抗病基因导入植物中。 (2)成果:转基因抗病毒甜椒、番木瓜等。 (3)意义:能获得用常规育种方法很难培育出的抗病的新品种。
答案D 解析萤火虫与烟草的遗传物质都是双链DNA,这是完成基因重组的 基础,①正确;自然界的所有生物几乎都共用一套遗传密码,②正确; 萤火虫的荧光素基因导入烟草细胞使得该转基因植株通体光亮,可 见荧光素基因在该植株中成功表达,即烟草体内合成了荧光素,③ 正确;萤火虫与烟草细胞合成蛋白质的方式基本相同,都是以mRNA 为模板,在核糖体上,经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④正确。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答案C 解析重组质粒形成后需要通过农杆菌转化法等方法导入棉花的叶 肉细胞;如果抗虫基因导入棉花叶肉细胞的细胞质中,转基因棉花 的花粉中不含该基因,如果导入细胞核基因中,该转基因植株相当 于杂合子,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抗虫棉的选择作用使具有抗性突 变的棉铃虫生存下来,经过长时间积累,棉铃虫的抗性会增强。
2.科学家将萤火虫的荧光素基因转入烟草植物细胞并获得高水平 的表达。长成的烟草植株通体光亮,堪称自然界的奇迹。这一研究 成果表明( ) ①萤火虫与烟草的DNA结构基本相同 ②萤火虫与烟草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③烟草体内合成了荧光素 ④萤火虫和烟草合成蛋白质的方式基本相同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④
基因工程大肠杆菌发酵生产重组人胰岛素[宝典]
![基因工程大肠杆菌发酵生产重组人胰岛素[宝典]](https://img.taocdn.com/s3/m/90a698430242a8956aece443.png)
基因工程大肠杆菌发酵生产重组人胰岛素[宝典] 基因工程大肠杆菌发酵生产重组人胰岛素的工艺一,背景知识1,基因工程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基因工程英文名称:genetic engineering;gene engineering其他名称:重组脱氧核糖核酸技术(recombinant DNA technique) 定义1:狭义的基因工程仅指用体外重组DNA技术去获得新的重组基因;广义的基因工程则指按人们意愿设计,通过改造基因或基因组而改变生物的遗传特性。
如用重组DNA技术,将外源基因转入大肠杆菌中表达,使大肠杆菌能够生产人所需要的产品;将外源基因转入动物,构建具有新遗传特性的转基因动物;用基因敲除手段,获得有遗传缺陷的动物等。
定义2:将在体外进行修饰、改造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导入受体细胞中进行复制和表达的技术。
扩充:基因工程是指重组DNA技术的产业化设计与应用,包括上游技术和下游技术两大组成部分。
上游技术指的是基因重组、克隆和表达的设计与构建(即重组DNA技术);而下游技术则涉及到基因工程菌或细胞的大规模培养以及基因产物的分离纯化过程。
一个完整的、用于生产目的的基因工程技术程序包括的基本内容有:(1)外源目标基因的分离、克隆以及目标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这一部分的工作是整个基因工程的基础,因此又称为基因工程的上游部分;(2)适合转移、表达载体的构建或目标基因的表达调控结构重组;(3)外源基因的导入;(4)外源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上的整合、表达及检测与转基因生物的筛选;(5)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生理功能的核实;(6)转基因新品系的选育和建立,以及转基因新品系的效益分析;(7)生态与进化安全保障机制的建立;(8)消费安全评价。
基本操作步骤(上游技术)提取目的基因获取目的基因是实施基因工程的第一步。
如植物的抗病(抗病毒抗细菌)基因,种子的贮藏蛋白的基因,以及人的胰岛素基因干扰素基因等,都是目的基因。
要从浩瀚的“基因海洋”中获得特定的目的基因,是十分不易的。
基因工程药物之干扰素的制备流程

基因工程药物之干扰素的制备流程概述干扰素是一类重要的基因工程药物,具有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干扰素的制备流程,包括干扰素的基因工程、表达和纯化等主要步骤。
1. 干扰素的基因工程干扰素的基因工程是制备干扰素的第一步,可以通过重组DNA技术构建包含干扰素基因的重组质粒。
具体步骤如下:•选择干扰素基因:从已知的干扰素基因库中选择合适的基因序列。
•克隆基因:将选定的干扰素基因通过PCR扩增等技术获得基因片段。
•构建重组质粒:将干扰素基因插入适当的表达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
2. 干扰素的表达完成基因工程后,接下来是通过表达系统将干扰素基因表达为蛋白。
常见的表达系统包括大肠杆菌、哺乳动物细胞等,其中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是最常用的。
表达步骤如下:•转染表达宿主: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导入表达宿主中。
•培养表达宿主:在适当的培养条件下,培养表达宿主,促使干扰素基因表达为蛋白。
•蛋白提取:采用合适的方法提取表达的干扰素蛋白。
3. 干扰素的纯化获得表达的干扰素蛋白后,还需要进行纯化步骤,将目标蛋白从其他杂质中分离出来,确保干扰素的纯度。
常见的纯化方法包括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层析等:•亲和层析:利用干扰素与某种亲和基质之间的特异识别作用,实现干扰素的分离纯化。
•离子交换层析:根据蛋白的电荷性质,通过离子交换柱将干扰素与杂质分离。
4. 干扰素的检测与质控最后一步是对制备好的干扰素进行检测与质控,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
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SDS-PAGE凝胶电泳、Western blotting等:•SDS-PAGE凝胶电泳:通过电泳分析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
•Western blotting:通过特异抗体的靶向检测确认蛋白的存在。
结语通过上述步骤,干扰素的制备工作完成,得到的干扰素蛋白可以用于临床治疗等用途。
干扰素的基因工程、表达和纯化过程都需要严格控制,保证干扰素的质量和稳定性,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1 (2)

1、人的胰岛素基因怎样提取?
限制酶主要存在 于微生物中。
DNA 人的细胞
A T G T G A A T T C G C G A A T T C G G A C T A C A C T T A A G C G C T T A A G C C T G
2、要得到人胰岛素基因必须要 用限制酶切几个切口?可产生几 个黏性末端?
生物体外
基因 DNA分子水平 剪切→拼接→导入→表达 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需要的基因产物
基因重组
复习
①基因工程的概念是什麽?
②基因操作的工具酶有几种?分别是什麽?
③基因的剪刀是什麽?结果?
④基因的针线是什麽?
⑤基因的运输工具是什麽?
⑥最常用的运载体是什麽?
⑦质粒的结构是什麽?
二、基因工程的应用
1、基因工程与药物研制
AATTCCGTAG GGCATCTTAA CTTCATG GAAGTACTTAA AATTCCCTAA GGGATT
如果把两种来源不同的DNA用同一种限制酶来切 割,会怎样呢? 会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末端可以相互黏合, 这种黏合只能使互补的碱基连接起来。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构成的DNA
骨架缺口并未缝合?
第2节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普通热带斑马鱼是不发荧光的
能发 荧光 的热 带斑 马鱼
同时具有高 产、稳产和 抗逆性等优 良品质的农 作物新品种.
抗虫害的玉米
转鱼抗寒基 因的番茄
转基因鲑 鱼
基因工程: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
通俗的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 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 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大肠杆菌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大肠杆菌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可以在大肠内生长繁殖。
它是一种典型的模式微生物,也是生物工程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在生物工程中,大肠杆菌不仅可以用作基因工程载体,还可作为研究重要蛋白质的工具。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大肠杆菌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大肠杆菌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在生物工程研究中,大肠杆菌作为载体在基因克隆、表达和突变等方面被广泛应用。
其中,基因克隆是指将感兴趣的基因从其它生物中分离出来并插入大肠杆菌染色体中,使它们具有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能力。
基因表达指利用大肠杆菌表达人类或其它生物的重要蛋白质,例如生长因子、免疫球蛋白等等。
基因突变指在大肠杆杆菌中引入人为突变,以研究这些基因对细胞机制、代谢调节等方面的影响。
基因克隆是利用大肠杆菌的DNA重组技术实现的。
当染色体DNA遭受化学或物理作用而断裂时,通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DNA断裂形式:端断和内切。
大肠杆菌中,当外源DNA准备进入宿主细胞时,这些DNA可以直接与大肠杆菌染色体DNA发生重组,从而允许特定基因的插入和删除。
这充分说明了大肠杆菌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优势。
大肠杆菌在重要蛋白质的表达中的应用研究大肠杆菌一直被用作研究生物技术和药物开发的重要工具。
它具有高效表达目的基因和纯化重要蛋白质的功能,特别是在产生重要的生物医药品方面,大肠杆菌有着较为显著的优势。
例如,大肠杆菌用于表达疫苗和生物制品、裂解蛋白和其他生物大分子材料,这些产品通过利用大肠杆菌的表达系统生产。
这个系统专门用于生产疫苗和生物制品,并为生物药物产业提供可靠和高效的货源。
另外,大肠杆菌的生物合成能力在蛋白生产和制定新型蛋白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些蛋白本身的结构和物理化学特性就能够在大肠杆菌进行生产。
目前,大肠杆菌在表达酶类和仅含小分子的特殊蛋白方面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
通过使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不同的蛋白表达平台,在基因表达、突变物的制成和纯化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工程及其在大肠杆菌生产人干扰素中的应用一、课程设计目的了解工业生产中的新型育种技术并比较不同育种技术的优势;学习理解基因工程育种技术及其操作原理;研究基因工程育种技术在人干扰素生产中的创新。
二、课程设计题目描述与要求本文介绍一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生物技术——基因工程,介绍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文中重点介绍了基因工程育种的一般步骤,以及近年来出现的运用基因工程进行定向育种的主要新技术:基因的定点突变,易错PCR,DAN重排及基因组重排。
之后,应用基因工程育种技术重组大肠杆菌BL21(pBAI)生产人干扰素a2b, 通过优化补料分批培养时葡萄糖的流加策略,提高了hIFNa2b的表达量和表达速率。
不同的葡萄糖流加方式有各自的优点,采用恒速流加葡萄糖的方式,hIFNa2b的表达量达到6 540 mg/L,高于目前已知文献中hIFNa2b的最高表达量5 200 mg/L。
三、课程设计报告内容引言基因工程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生物技术,其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应用模式。
1972年美国的Berg和Jackson等人将猿猴病毒基因组SV 40DNA、λ噬菌体基因以及大肠杆菌半乳糖操纵子在体外重组获得成功。
翌年,美国斯坦佛大学的Cohen和Boyer等人在体外构建出含有四环素和链霉素连个抗性基因的重组质粒分子,将之导入大肠杆菌后,该重组质粒得以稳定复制,并赋予受体细胞相应的抗生素抗性,由此宣告了基因工程的诞生。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大批大批成果的出现及应用,基因工程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
利用这些技术,可以直接地、有针对性地在DNA分子水平上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通过转入外源基因,微生物和动、植物细胞可以产生出自身原来没有的蛋白质。
同样,利用重组DNA技术,也可以使一些原来存在量极低但有重要工业或医学用途的小分子(抗生素)或蛋白质之外的大分子物质得以大量生产。
特别是随着重组DNA技术的完善和发展,以基因水平为核心的现代分子定向育种技术越来越受到工业微生物育种学家的关注,并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1、基因工程育种基因工程育种是在基因水平上,运用人为方法将所需的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下用适当的工具酶进行切割后,与载体连接,然后导入另一细胞,使外源遗传物质在其中进行正常复制和表达引,与前几种育种技术相比,基因工程育种技术是人们在分子生物学指导下的一种自觉的、能像工程一样可预先设计和控制的育种新技术,它可实现超远缘杂交,因而是最新最有前途的一种育种新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的全部过程一般包括目的基因DNA片段的取得、DNA片段与基因载体的体外连接、外源基因转入宿主细胞和目标基因的表达等主要环节。
1.1 基因工程育种的一般步骤是:(1)目的基因的获得:一般通过化学合成法、物理化学法(包括密度梯度离心法、单链酶法、分子杂交法)、鸟枪无性繁殖法、酶促合成法(逆转录法)、Norther杂交分析法、cDNA文库筛选法、杂交筛选法、编码序列富集(磁珠捕获)、产物导向法、Nod连接片段筛选法、外显子捕获法及外显子扩增法、剪接位点筛选法、作图克隆法、杂交细胞克隆法、消减杂交法、相同序列克隆法、差异显示逆转录PCR法、显微克隆与微克隆法和插入诱变法等方法获得目的基因。
(2)载体的选择:基因工程载体主要是质粒和病毒,载体一般为环状DNA,其要求有自我复制能力、分子小、拷贝数多、易连接和易筛选等特点。
(3)重组子体外构建:主要方法有粘性末端连接法、平端连接法、人工接头连接法和同聚物加尾连接法。
(4)重组载体导入受体细胞:其主要途径有转化、转导、显微注射、电穿孔法、快速冷冻法和炭化纤维介导法等。
(5)重组体筛选和鉴定:以合适的筛选方法选择具有最佳性能的突变重组子,重组体筛选和鉴定主要通过表型法、DNA鉴定筛选法,选择性载体筛选法、分子杂交选择法、免疫学方法和mRNA翻译检测法等方法来实现。
1.2 运用基因工程进行定向育种的新技术1.2.1 基因的定点突变定点突变(site—specific mutagenesis或site—directed mutagenesis)是指在目的DNA片断(例如:一个基因)的指定位点引入特定的碱基对的技术,其包括寡核苷酸介导的定点突变、盒式诱变以及以PCR为基础的定点突变。
近十年来,定点突变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很多新技术。
例如:重叠延伸PCR法(Overlap Extension PCR简称EO—PCR)、大引物PCR法(Megaprimer PCR)、一步重叠延伸PCR(One—stepOverlap Extension PCR,简称OOE.PCR)、单管大引物PCR(Single—tube Megaprimer PCR)、快速定点诱变法、多位点环状诱变法TAMS(Targeted Amplification of Mutant Strand)定点诱变技术。
在这些技术中,单管大引物PCRTAMS定点诱变技术最为简单和适用,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单管大引物PCR Picard等和HKe等分别建立了单管大引物PCR法。
该法省去了传统上以PCR为基础的定点突变中第1轮PCR产物的纯化过程,实现了在同一管中先后进行2轮PCR反应的定点突变目标。
在上述2组研究者建立的方法中,后者提出的方案更加巧妙、简单(图1)。
其只需设计Tm值不同的2个侧引物,在第1轮PCR反应中用Tm值低的侧引物(F1)和诱变引物,在较低的退火温度下进行扩增反应,产生大引物;然后再加入Tm值高的侧引物(F2),在较高的退火温度下进行第2轮反应,扩增出含突变位点的整个DNA产物。
Ke等在此方法中还提出了2条更为细致、有效的改进措施,使PCR产物的最终产量和纯度均有所提高。
这2条改进措施为:(1)在第1轮PCR反应中,诱变引物的浓度仅为侧引物的1%,以减少诱变引物在第2轮PCR中的干扰作用;(2)在第l轮PCR反应后,亦即第2轮PCR反应前,增加5个循环的不对称扩增,这有利于提高其后的扩增效率。
这种单管大引物法的优点是:实现了在同一管中先后进行2轮PCR反应,大幅简化了操作步骤,并且省时、省力。
在对多个样品进行操作时,该方法的优点更为突出。
在以PCR为基础的诱变方法中,该法是引入单位点突变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
图1 单管大引物PCR过程Figure 1 The process of Single·tube megaprimer PCRTAMS定点诱变技术 2003年,Young等报道了一种有目的地扩增突变链的定点诱变技术(Targeted amplification of mutant strand,TAMS)。
该技术能够一次引入多个位点的突变,并且能够有目的地扩增突变链,从而使突变效率几乎达到100%。
该方法主要分3步(图2):(1)线性单链DNA模板的制备:通过线性PCR 制备单链DNA模板;(2)突变链的合成:该步骤需用2个锚锭引物(即Anchor5和Anchor3)和多个诱变引物(Mut1和Mut2)。
(3)有目的地扩增突变链:设计扩增引物(PCR5和PCR3),使其3′端碱基分别与锚锭引物引入的突变碱基配对,扩增引物只能退火到突变链而不是亲本链。
在多位点的突变试验中,TAMS诱变技术应该是首选方法。
定点突变技术已在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改造上取得了很大成功。
例如,利用定点突变改变酪氨酰-tRNA合成酶的活性中心,从而使酶活力提高了50倍;此外,在T4溶菌酶中加入二硫键,显著提高了该酶的稳定性。
图2 TAMS定点诱变技术原理和操作过程Figure 2 The principle and operation process of TAMS1.2.2 易错PCRDNA聚合酶在进行扩增目的DNA时会以一定的频率发生碱基错配,这一现象恰好提供了一种对特定基因进行随机诱变的可能方法。
利用PCR过程中出现的碱基错配进行特定基因随机诱变的技术就称为易错PCR(Error_prone PCR,简称EP—PCR)。
此方法的原理与操作如图3,其操作过程是在Taq DNA聚合酶催化的PCR反应体系中,利用Mn替代天然的辅助因子Mg,使Taq DNA聚合酶缺乏校对活性,同时使反应体系中各种dNTP的比例失衡,因此导致碱基的错配率大大增加,通常约为0.1%。
另外,还可以在该反应体系中加入dITP等三磷酸脱氧核苷类似物来控制错配水平。
这种方法可以将错配率最大提高至20%。
孔荣等利用易错PCR使D-海因酶对底物的水解活性提高了2.4倍;黄瑛等用易错PCR使短小芽孢杆菌YZ02脂肪酶活性提高了1.31倍,Km值由8.24mmol/L降低至7.717mmol/L,在pH>8.0时的稳定性也较野生型脂肪酶有所提高。
图3 易错PCR示意图Figure 3 Sketch of error-prone PCR1.2.3 DAN重排DNA重排(DNA shufling)技术是一种利用重组文库的体外定向进化技术,Stemmer 于1993年首先提出。
DNA重排的基本原理是首先将同源基因(单一基因的突变体或基因家族)切成随机大小的DAN片段,然后进行PCR重聚。
那些带有同源性和核苷酸序列差异的随机DAN片段在每一轮循环中互为引物和模板,经过多次PCR循环后能迅速产生大量的重组DNA,从而创造出新基因。
其操作的原理和步骤如图4。
图4 DNA重排的原理及操作步骤Figure 4 The principle and operation process of DNA shuffling Zhao等在此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更加简化交叉延伸程序( STEP)(图5)。
此技术是在一个PCR反应体系中以2个以上相关的DNA片段为模板进行PCR反应。
引物先在一个模板链上延伸,随之进行多轮变性、短暂复性(延伸)过程。
在每一轮PCR循环中,那些部分延伸的片段可以随机地与含不同突变的模板进行杂交,使延伸继续,并由于模板转换而实现不同模板间的重组,这样重复进行直到获得全长基因片段,重组的程度可以通过调整时间和温度来控制。
此方法省去了将DNA酶切成片段这一步,致使DNA重排方法进一步简化。
图5 交叉延伸程序的基本过程Figure 5 Basic procedure of staggered extension process 近几年来,提高DNA重排技术捕获变异的能力一直是研究人员努力的方向。
Ostermie等以核酸外切酶Ⅱ代替DNaseI对靶序列进行消化,发明了递减法建立杂交酶技术(ITCHY),使得非同源性序列间也能发生重排,扩大了该技术的用途。
Hiraga等开发的SISDC技术在组件内部引入了限制性内切酶识别标记,用相应的限制性内切酶代替DNase I产生重排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