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国任用的他国人才表
战国四君子

田婴在齐国任相十一年,宣王去世,愍王立 为国君。愍王即位三年,赐封田婴于薛邑。
当初,田婴有四十余子,妾生子名文,五月五日生。 田婴说:“不要养活他。”可是田文之母还是偷偷 把他养活了。等他长大后,他的母亲便通过田文的 兄弟把田文引见给田婴。田婴见了这个孩子愤怒地 对他母亲说:“我让你把这个孩子扔了,你竟敢把 他养活了,这是为什么?”田文的母亲还没回答, 田文立即叩头大拜,接着反问田婴说:“您不让养 育五月生的孩子,是什么缘故?”田婴回答说: “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大了身长跟门户一样高,会 害父害母的。”田文说:“人的命运是由上天授予 呢?还是由门户授予呢?”田婴不知怎么回答好, 便沉默不语。田文接着说:“如果是由上天授予的, 您何必忧虑呢?如果是由门户授予的,那么只要加 高门户就可以了,谁还能长到那么高呢!”田婴无 言以对便斥责道:“你不要说了!”
过了一些时候,田文趁空问他父亲说:“儿子的儿子叫 什么?”田婴答道:“叫孙子。”田文接着问:“孙子 的孙子叫什么?”田婴答道:“叫玄孙。”田文又问: “玄孙的孙叫什么?”田婴说:“我不知道了。”田文 说:“您执掌大权担任齐国宰相,到如今已经历三代君 王了,可是齐国的领土没有增广,您的私家却积贮了万 金的财富,门下也看不到一位贤能之士。我听说,将军 的门庭必出将军,宰相的门庭必有宰相。现在您的姬妾 可以践踏绫罗绸缎,而贤士却穿不上粗布短衣;您的男 仆女奴有剩余的饭食肉羹,而贤士却连糠菜也吃不饱。 现在您还一个劲地加多积贮,想留给那些连称呼都叫不 上来的人,却忘记国家在诸侯中一天天失势。我私下是 很奇怪的。”从此以后,田婴改变了对田文的态度,器 重他,让他主持家政,接待宾客。田婴去世后,追谥靖 郭君。田文果然在薛邑继承了田婴的爵位。这就是孟尝 君。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历代国君介绍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历代国君介绍展开全文1、秦始皇嬴政 [秦] (前259~前210)秦始皇(前259—前210),嬴姓(一说赵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
秦始皇于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赵国邯郸,是秦庄襄王与吕不韦的姬妾所生,所以有人说秦始皇为吕不韦之子。
出生后,姓赵。
公元前247年,庄襄王死,嬴政即秦王位,时年13岁。
相国吕不韦掌握实权。
公元前238年,22岁的秦王政加冕亲政。
这年,宦官嫪毒发动宫廷政变,秦始皇派昌平君......[详细]2、秦孝公嬴渠梁 [春秋战国] (前381~前338)嬴渠梁(公元前381~公元前338年),战国时秦国国君,即秦孝公,公元前361年即王位。
秦孝公即位之初,秦国经济、文化都比中原的国家落后。
他雄心勃勃想恢复300年前先祖秦穆公的霸业,在即位的第二年,就发出征求贤能人才的文告,宣布谁能使秦国富强,就封给高官,赏给土地。
求贤令发出后,在卫国不得志的卫鞅(即商鞅)来到秦国,经孝公的宠臣景监推荐给孝公。
孝公第三次接见卫鞅时,听了卫鞅用“霸道”(法家治国之......[详细]3、秦宣公 [春秋战国] (?~前664)秦宣公(?—前664年),秦国国君,秦德公之长子、秦成公及秦穆公之长兄,在位十二年而卒,葬于平阳墓区(陕西省宝鸡县东阳平镇)。
有子九人,未立,传位于其弟秦成公。
宣公崛起秦宣公即位后的第一年前675,即碰上了周王朝的宫廷政变。
卫国燕国攻打周王室,把惠王赶出了朝廷,拥立王子穨,颓为王。
又过了两年前673,郑伯。
虢叔又杀死了王子穨,送惠王返回朝中。
姬颓为周庄王之庶子,为周庄王所宠爱。
后庄王传子周僖王。
僖......[详细]4、秦惠文王嬴驷 [春秋战国] (前356~前311)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一称秦惠王,嬴姓,赵氏,名驷,秦孝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
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
春秋战国各国君主表

春秋战国各国君主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君主。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及其所在国家的背景和特点。
一、齐国君主表齐国是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君主们对国家的发展和外交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1. 君主一:齐桓公(公元前685年-前643年)齐桓公是齐国的奠基人,他致力于内政和国家的治理。
在他的领导下,齐国发展壮大,国内经济繁荣,农业得到改善,军事实力也大大增强。
2. 君主二:齐襄公(公元前642年-前628年)齐襄公继承了齐桓公的统治,他注重军事实力的增强。
他继续进行农业改革,鼓励人民种植粟、艾,发展冶铁业和制造业。
他也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3. 君主三:齐宣公(公元前627年-前621年)齐宣公是齐襄公的儿子,他在位时继续了齐襄公的政策。
他注重军事力量的发展,与鲁国、宋国等邻国进行战争,并在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
他也重视法制建设,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法律改革。
二、楚国君主表楚国是春秋时期南方的一个重要国家,它的君主对南方地区的统一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 君主一:楚庄王(公元前743年-前701年)楚庄王是楚国的创始人,他在位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他注重经济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改革,加强了对商业和手工业的扶持。
他也重视文化的发展,鼓励学问的兴起。
2. 君主二:楚悼王(公元前700年-前690年)楚悼王是楚庄王的儿子,他在位时继续了父亲的政策。
他注重军事力量的增强,加强了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
他也注重法制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规章。
3. 君主三:楚昭王(公元前689年-前677年)楚昭王是楚悼王的儿子,他在位时加强了对周边国家的控制。
他进行了一些外交活动,与齐国、宋国等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他也重视文化的发展,积极推动楚国的文化繁荣。
三、秦国君主表秦国是春秋时期北方的一个重要国家,它的君主们对北方地区的统一和控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9课+秦统一中国

探究:春秋战国的动荡局面给秦朝哪些启示?如何解决?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需要加强什么权力? (中央)专制主义 需要加强什么权力? (地方)中央集权
(1)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由皇帝 独裁,一切皇权至上。(2)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中央集权制度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 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秦一尺约23.1cm
量:容积单位
秦一升约202ml
衡:重量单位
秦一斤约为今250g
意
义
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任务四
这段材料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一措施? 这一措施对国家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任务五
南开灵渠,统一岭南:秦始皇派兵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 意义:有利于物资运输,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灌溉水源,也起到了扩展疆土,巩 固边防的作用。
C
A.统一文字 B.统一度量衡 C.统一货币 D.修筑长城
2.(2023•广西)秦朝将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
郡守;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秦朝这些举措旨在加强( ) A.文化交流 B.地方控制
C.思想统治B
D.经济开发
中考演练
3.(2022秋•依安县期末)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李白称
02
大秦帝国介绍 秦国的发展介绍 著名人物介绍PPT模板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
04
03
02
01
秦
秦
秦
秦
国
国
国
国
的
著
的
的
影
名
大
发
响
的
一
展
人
统
物
C ATA L O G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
西周时的秦人首领秦非子因给周王室养马有功,公元前905年 秦非子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们的族称,建立秦国,
法
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律
• 秦国沿袭了商周时代的很多酷刑。
制
• 据文献记载,刑罚有膑(剜去膝盖),刖(锯脚),宫,
度
榜掠,腰斩,枭首,弃市,戳尸,坑死,凿颠,抽胁,镬
烹,车裂,夷三族等。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
西周时的秦人首领秦非子因给周王室养马有功,公元前905年 秦非子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们的族称,建立秦国,
对峙于长平,赵廉颇不能
退秦,王龁不能败赵,相
持数年。
• 西周公与山东六国相约伐秦,然诸国之
公
军约期不至,事遂寝。秦闻,大怒。
元 • 命将伐周。周不能敌,西周公乃尽以所
前
领三十六邑三万人献秦,秦受地而归西
2
周公。不久,周赧王崩,周民东亡,秦
5
取九鼎而归,秦帝国立。
6 • 公元前250年,东周公复欲趁丧伐秦,
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
西周时的秦人首领秦非子因给周王室养马有功,公元前905年 秦非子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们的族称,建立秦国,
秦始皇及其生平事迹

秦始皇及其生平事迹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秦庄襄王之子,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
战国末期秦国君主、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又称秦始皇帝。
嬴姓,赵氏,名政(正),后世多称之嬴政。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的生平大事:1. 统一六国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合纵连横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
秦始皇亲政后,听取李斯进献的灭六国的建议,着手规划统一六国的大业。
其总的战略方针,是由近及远,集中力量,各个击破;先北取赵,中取魏,南取韩,然后再进取燕、楚、齐。
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韩、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灭赵、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灭魏、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灭楚、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灭燕、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
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多民族、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国家——秦朝。
2. 首称皇帝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
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
已经一统天下的秦王政,以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他下令左右大臣们议称号。
经过一番商议,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泰皇”头衔。
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
他只采用一个“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
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秦王政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
他又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
历史部编版(2024)7年级上册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件03

李悝变法 吴起变法 商鞅变法 赵武灵王变法 乐毅改革
韩国
申不害变法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任务:课本上提到了哪些人物的变法?谁的成效最大?
李 魏国李悝
悝 变法:制
变 法
定新法,
发展生产,
稳定市场,
任用人才。
吴起在楚国实行
吴
变法,针对楚国
起 变
积弊,剥夺旧贵
法
族政治、经济特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战国时期的战争——马陵之战
公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八万,包围赵国 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 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率军进兵魏国。这是孙 膑采取的避实击虚的方针,置魏军于被动地位。 魏国内部空虚,都城大梁告急,庞涓赶忙从赵撤 军,回师自救,当疲惫之师魏军行至桂陵时,被 早已埋伏在此的齐军打得大败,生擒魏将庞涓, 不久被放回国,再度为将。孙膑妙计,花最少的 力气获得最大的成功。围魏救赵之役从此成为经 典的战例,千百年来不断被人们研究,借鉴和传 颂。
同时期,齐国大夫田氏也因控制了齐国政权而被册命为 诸侯,姜氏齐国变成了田氏齐国,谓之“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 起通常认为是春秋战国的分界线,标志着战国的开端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任务:读地图,在地图 中标出战国七雄的位置。
巧记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战国初年社会形势变化:
1.晋国被韩、赵、魏三 家大夫所瓜分。
2.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 氏所夺取。
3.齐、楚、燕、韩、赵、 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 史称“战国七雄”。
秦灭六国的历史教训

秦灭六国的历史教训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经历了夏、商、西周三个奴隶制王朝的更迭和春秋战国漫长的分裂与征战,古代中国终于迎来了建立起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时代。
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历史大变革在铁力牛耕的田野和刀光剑影的战场上拉开了大幕。
战国后期,中国走向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由秦国、由秦王嬴政担负起,并于公元前221年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则是历史的偶然。
也就是说,秦的统一是一系列必然趋向和偶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致上划分为两类:秦国的蒸蒸日上和六国的江河日下。
秦国的发展道路1、七代明君这七代国君并非是刻意选出来的,他们的继位都是很偶然的,有的父死子继,有的兄终弟及,昭襄王是因为秦武王举重砸死了,昭襄王活得太长把长子在外做人质英年早逝才有秦孝文王,结果秦孝文王三日而亡,由吕不韦相中在燕国做人质的“异人”,经包装后被扶上国君宝座。
所以秦的统一绝不是秦始皇一人的功劳,贾谊的过秦论中说,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君主在位任用人才主要成就秦孝公24年商鞅【卫】变法图强,秦国迅速崛起秦惠文王26年张仪【魏】推进连横,打破合纵秦武王3年甘茂【楚】夺取宜阳,兵出函谷关,东进中原秦昭襄王56年范雎【魏】白起【秦】东进摧垮六国的主力为最后统一奠定基础秦孝文王3天————————秦庄襄王3年吕不韦【卫】建立东郡,占领赵国大片领土秦王嬴政24年李斯【楚】不失时机的发动统一六国战争2、任用贤才张仪和苏秦是老同学,有共同的老师——先秦著名的兵家鬼谷子,张仪学得比苏秦好,但苏秦出道早,苏秦游说六国连横,团结成一个军事联盟,“合众弱而抗一秦”。
取得了成功,苏秦本人挂六国相印,为六国联军的总盟主,曾吓得秦惠文王15年内不敢出兵函谷关。
但是被张仪用连横打破,秦国只要使山东六国中的一国“尊秦”,合纵即告破。
后世(包括贾谊《过秦论》、三苏《六国论》、杜牧《阿房宫赋》)都强调合纵的失败是六国破灭的重要原因。
合纵失败是必然的:一、六国没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关系错综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