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之爱莲说》注释译文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之爱莲说》注释译文赏析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作者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
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注释1、甚:很,十分。
2、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3、之:的。
4、可爱:值得怜爱。
5、者:花。
6、甚:很,非常。
7、蕃:多。
8、自:自从。
9、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10、独:只,仅仅。
11、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2、出:长出。
13、淤(yū)泥:污泥。
14、染:沾染(污秽)。
15、濯(zhuó):洗涤。
16、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17、妖:美丽而不端庄。
18、通:贯通;通透。
19、直:挺立的样子。
20、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21、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22、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23、益:更加。
24、清:清芬。
25、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26、亭亭:挺直的样子。
27、植:竖立。
28、可:只能。
29、亵玩:靠近赏玩。
30、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江苏省连云港市岗埠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案:爱莲说

3.作者分析:了解周敦颐的生平事迹,分析其爱莲情怀的成因;
4.莲花象征意义:探讨莲花在文中所代表的品质,如高洁、谦逊等;
5.课文背诵与默写:指导学生背诵和默写《爱莲说》,巩固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爱莲说》,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学会分析古人的思想感情。
在实践活动环节,写作练习让学生们有了实践文言文表达的机会。我发现,他们在模仿古人的句式和词汇时,不仅加深了对文言文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这样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更是为了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
然而,我也意识到,今天的课堂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于一些文言文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今天的课程可能还是有些难以消化。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些学生的需求,提供更多的个别指导,确保每个人都能跟上课程的节奏。
-象征意义解读:深入探讨莲花的象征意义,理解其在文中所代表的高洁、谦逊等品质,以及这些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举例解释:
-对于词汇与句式的学习,可通过对比现代汉语表达,帮助学生理解“淤泥而不染”中的“淤泥”指的是污泥,而“不染”则表达了莲花出淤泥而不受污染的高洁品质。
-在分析作者思想感情时,可通过周敦颐的生平背景,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作者对莲花的赞美实际上是对一种理想人格的追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词汇与句式:重点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文词汇和特殊句式பைடு நூலகம்如“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理解其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以便于学生在阅读其他文言文作品时能够准确理解。
七年级下册第16课《爱莲说》

可爱者甚蕃 fán 出淤泥而不染 yū 濯清涟而不妖 zhuó 不蔓不枝 màn 陶后鲜有闻 xiǎn
水陆草木/之花 花/之隐逸者也 晋陶渊明/独爱菊 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 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
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
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
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①之:结构助词“的” ②者:代词:……的花儿 ③甚:很,非常。表程度 ④蕃:多 ⑤独:只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
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背诵并默写课文,熟练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 理解莲花象征的君子品质及象征、衬托、托物言志
的写作手法。
爱
莲
说
周 敦 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 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 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 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借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
特定的人物或事理,来表达真挚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之《爱莲说》课件(28张ppt)

亵玩:,读xiǎn:陶后鲜有闻;(2)鲜艳,读xiān:芳草鲜 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2.之:(1)的,助词:水陆草木之花;(2)用 于主谓句间,表舒缓语气: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出:(1)从……出来: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出去:不复出焉(《桃花源记》)。4.远:(1)远播, 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2)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结合注释翻译《爱莲说》这篇文章,分组进行 合作探究。(答案可见教学参考书)
2.寻找《爱莲说》中描写莲花的句子并翻译。 3.探究本篇文章的主旨。
1. (答案可见教学参考书)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 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 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越清芬。笔直洁净 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二、解读“说”,走近作者
二、解读“说”,走近作者
背景链接
周敦颐于熙宁元年(1068)擢为南康郡守时写的。他 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 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 立。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 污浊,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托物此 此言处处志添添加加文文文章本本的内内容容阅读方法点您指击的导输内入容。 (1)阅读全篇,寻找所托之物 (2)结合背景,理解所写之意 (3)由物及此此处处人添添,加加感文文本本悟内内所容容 托之志
赏读经典,分析品格
1.结合注释翻译《爱 莲说》这篇文章,分组进 行合作探究。(答案可见 教学参考书)
3.菊花——避世的隐士 牡丹——追求名利、贪图富贵之人 莲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人士
初一语文文言文《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以下是为⼤家提供的《初⼀语⽂⽂⾔⽂《爱莲说》原⽂及翻译》,供⼤家参考!相关推荐:||《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 ⽔陆草⽊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李唐来,世⼈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1.说:⼀种议论⽂的⽂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式来阐述事理的⽂体,⼤多是借事物或⼀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格,⾏⽂崇尚⾃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颇为相似。
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2.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称五柳先⽣,世称靖节先⽣,东晋浔阳柴桑(现今江西省九江县)⼈,东晋⼈。
是的隐⼠。
他独爱菊花,常在诗⾥咏菊,如《饮酒》诗⾥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向来称为名句。
⾃李唐来,世⼈盛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社会上的⼀般⼈。
唐⼈爱牡丹,古书⾥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本(⼀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译⽂ ⽔上和地上各种草⽊的花,可以喜爱的有很多。
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
我则唯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在清⽔⾥洗涤过,⽽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枝蔓,不长枝节,⾹⽓远播,更显得清幽,笔直地洁净地⽴在那⾥,(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
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6爱莲说

2.学习生字词:脱俗、清雅、净植、亵玩等。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起承转合的写作特点。
4.探讨作者如何通过描写莲花的生长环境、形态、气质等特点,表现君子的品质。
5.体会作者以莲喻人的情感表达,感悟君子之风。
6.了解莲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起承转合结构,以及莲花象征意义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亵玩”一词的理解,我会通过古今对比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莲花象征意义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在现代社会,你认为君子的品质有哪些?”
-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探究文本的文化内涵。
-提供表达框架或示范,鼓励学生大胆表达,逐步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爱莲说》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某种植物或事物,它们有着特殊的品质,让你感到钦佩?”(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莲花所象征的君子品质。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爱莲说》的文本,培养对古诗文的理解与感悟,增强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深入挖掘莲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意识。
3.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探讨作者以莲喻人的写作手法,提升类比思维能力及批判性思维。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个人观点,提升言辞组织与沟通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爱莲说》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爱莲说》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托物言志的修辞手法。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创作一首小诗。
3.培养学生运用托物言志、拟人化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的能力,提高表达和创作水平。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提高问题分析、解决能力。
5.通过学习《爱莲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洁身自好、保持高尚品质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作品背景。
4.课文生字词: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如“淤、染、濯、清涟”等,并理解其在诗歌中的意义。
5.课文背诵:要求学生熟练背诵课文,以提高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学会品味古诗文的美。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历史人物的了解,培育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
举例解释:
-针对生字词,教师可以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汇。
-在讲解修辞手法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感受这些手法的作用,并通过模仿练习加以巩固。
-对于诗歌意境的把握,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从而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理解,以提高对诗歌意境的把握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案

教 学 过 程(含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导入课文
请大家看图片,先欣赏一下。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由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内在含义切入,在学生复习旧知的同时对“荷”的内涵有初步了解,之后顺势解题,学生通过预习分享关于“说”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第三部分为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通过对学案的检查,梳理文言知识点,对全文有初步的整体把握。第四个环节为精读品析,设置问题一:从文中找出作者因何而爱莲?本题较为简单,问题二承接问题一的答案:分析 “莲”的形象。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学习,深入探究周敦颐笔下莲的内涵,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呈现。问题三为:作者爱莲赞莲,为何还要在菊与牡丹上花费笔墨?以此题作为拓展分析的着眼点,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让学生对比作者对待莲、菊、牡丹的态度,进而升华总结,突出周敦颐及古代文人卓然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议古论今,引发学生对正直人格的崇敬,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体知识
•
说,一种文体,可以说
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
叙事物,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
理。《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自学检测
一、给下列蓝色字注音。 颐 甚蕃 淤泥 噫 亵玩 不蔓
濯清涟 鲜有闻
自学检测
一、给下列蓝色字注音。 颐 yí 甚蕃fán 淤泥yū 濯清涟zhuó lián 噫 yī 亵玩xiè 不蔓màn 鲜有闻xiǎn
物
志志
荷花
纯洁
洁身自爱
出淤泥而不染 不同流合污
我喜欢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
我喜欢松柏,因为它
.
我喜欢蜜蜂,因为它
我喜欢竹子,因为它
作业:任选其一将它写成一篇三百字左右的托物言志的Βιβλιοθήκη 文.从下列的物中你可以言何志?
蜜蜂 竹子 粉笔
语句
描写角度
赋予品格
出淤……不妖 中通……不枝 香远益清
生长环境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 自好,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
特立独行、豁达大度、正 体态 直不苟
芳香
美名远扬
亭亭……玩焉 风度
庄重、清高、资质美好
2、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 莲花,为什么又写了菊花 和牡丹呢?这对写“莲” 有什么关系?
菊花—隐逸者 欺 幽居霜耐独寒处(正衬)
不同流合污
牡丹—富贵者 浓 追名艳富逐贵利(反衬)
(托物言志)
莲花—君子者
高洁质朴 芬芳清高 (赞美)
洁身自好
不慕富贵
3、阅读第二段的有关文字,思考:
(1)从“陶后鲜有闻”“同予者 人?”“世人甚爱牡丹”和“宜乎众矣” 说说当时社会风气。作者对这样的社会 现实持什么态度?
(2)联系全文,说说周敦颐在这样的社 会,将以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来生活?
莲之静
莲之洁
莲之异
爱 莲 说周
敦 颐
杜桥实验中学
丁雪雄
学习目标:
•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 手法,领悟文章所表现的 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文学、文化常识
• 周敦颐(1017----1073),字茂 叔,宋代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
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
映接 日天 荷莲 花叶 别无 样穷 红碧
, 杨 万 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
荷花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
留 得 残 荷 听 雨 李声 商。 隐
鱼鱼鱼江
戏戏戏南
莲莲莲可
叶叶叶采
北西间莲
。,,,
鱼鱼莲
戏戏叶
莲莲何
《 诗 经
叶 南 ,
叶 东 ,
田 田 。
》
莲之幽
莲之灵
二、解释下列蓝色字。
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
亵玩
予谓菊
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
二、解释下列蓝色字。
可爱者甚蕃
值得;多
濯清涟而不妖
洗涤;清水
不蔓不枝
生藤蔓
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立
亵玩
玩弄
予谓菊
以为
陶后鲜有闻
少
宜乎众矣
当然
思考与讨论
•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讨论完成下表。 象征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