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以来赤脚医生的变迁1
赤脚医生_20世纪中国的温暖记忆

1968 年夏,上海《文汇报》刊载了一篇题为《从“赤脚 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同年第三 期《红旗》杂志和 9 月 14 日出版的《人民日报》都全文转 载。正是这篇文章,第一次把农村半医半农的卫生员正 式称为“赤脚医生”。当天,毛泽东在《人民日报》上批示
“赤脚医生就是好”。从此,“赤脚医生”成为半农半医的乡 村医生的特定称谓。赤脚医生的兴起是与当时在全国普 遍开展的农村合作医疗密不可分的,赤脚医生是合作医 疗的忠实实践者。新中国合作医疗的典型是一个叫覃祥 官的人在鄂西长阳土家山寨创造的。覃祥官主动辞去公 社卫生所的“铁饭碗”,在大队卫生室当起了记工分、吃农 村口粮的“赤脚医生”。农民每人每年交 1 元合作医疗费, 大队再从集体公益金中人均提留 5 角钱作为合作医疗基 金。覃祥官首创的看病吃药不花钱的 “农村合作医疗制
覃祥官以“三土”(土医、土药、土药房)、“四自”(自种、 自采、自制、自用)的方式,在大队卫生室和小队土药房开 辟了药园栽种了大量的常用易植药物。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念群在总结赤脚医生广受农民 欢迎的原因时说,首先,以中医、草药为主要治疗手段的赤 脚医生更适合农村的实际,西医是城市模式,是静态的,且
L 历史广角 ishiguangjiao
赤脚医生:20 世纪中国的温暖记忆
" 李砚洪
“赤脚医生”,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是个熟悉并非遥 远的名词。从 1968 年首次见诸报端到 1985 年卫生部决 定停止使用这个称谓,近 20 年的岁月里,数百万乡村里 没有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具体实践着中国农村 的合作医疗,为六亿农民提供着最基础的医疗服务。中 国这种低投入、广覆盖的基础防疫和医疗救助体系,也 广受国际肯定,成为世界医疗卫生史上辉煌的一页。
“赤脚”行医50年 守护村民半世纪

社会中等城市核心期刊SOCIETY ·众生·责任编辑丨谭 冰50年“赤脚”行医,从不停歇;半世纪守护健康,初心不改。
夏至将至,稻田里的秧苗已经种下,迎着夏日蓬勃生长。
湖南省衡东县荣桓镇萧家新屋村卫生室中,70岁的老村医肖光衡一大早便忙活开了,一个上午的功夫,便接待了两位病人。
“走到村里,问起谁家地里收成最差,估计都会说我家。
”50年前,肖光衡成为一名赤脚医生,一边种地,一边看病。
家里的农忙、农闲,得看病人的多少。
但大多数农忙季节,也是病人多的时候,有时候忙得自家的田也顾不上。
“肖医生可是个好人啊!”走进萧家新屋村,问起肖光衡,却得到另一番答案。
“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万家。
出诊愿翻千层岭,采药敢登万丈崖,迎着斗争风和雨,革命路上铺彩霞。
”这段出自20世纪70年代的歌曲,生动描绘出赤脚医生的形象。
身背红十字药箱,行走在田间地头,半个世纪以来,肖光衡始终承担着村民健康守护者的角色,为一方百姓传递着简单而又温暖的关怀。
一双一天穿破的布鞋“输液时手别乱动,不然就会肿。
”初见肖光衡,便是一派忙碌景象。
“这小伙子骑摩托车摔了一跤,这几天都得过来治疗。
”虽早已提前联系好采访时间,但肖光衡还是腾不出空。
卫生室位于四个村落交汇处,除了萧家新屋村的1100多名村民外,还有不少外村村民前来求医,29岁的罗金宇便是南湾村人。
“这么多年来,我们家一直都是在肖医生这里看病,我从小开始,就来了不少次。
”罗金宇回忆道,“如果不方便,肖医生就会上门。
”罗金宇的一番话,引出了另一段故事。
“肖医生,快去救命啊!”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春天,肖光衡正在田间劳作,听到呼喊后忙去询问,原来是住在金觉峰上一户人家的小孩在出麻疹。
“这个病可不敢耽误。
”随便冲洗下手脚,换上布鞋,背上药箱便跟着来人赶路。
“那时候出诊都是走路,那一路足足走了20多里的山路。
”头顶烈日出门,到达已是漫天星辰。
中药外敷,灶心土泡水内服,一番忙碌过后,已是半夜,没办法回家,只好在病人家住下来。
中医兴衰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从“废止中医”案到赤脚医生制度

现仿佛 是 民间 中医 力 量 的卷 土 重 来 , 不 过 ①只
“ 医” 赤 代表的是贫下 中农 的形象 , 在他们身上 已经很 难 辨 别 出传 统 中医 的角 色 , 这些 民间 力 量 被很 好 地 纳入 现 代 国家 的建 设 中 , 作 为政 并
治形 象加 以宣传 。表 面上 看 ,9 9年 围绕 中 西 12
的, 主要讨 论 了赤脚 医生产 生 的背景 , 赤 医” ⑦“
生部第一届 中央卫生委员会议上提出的《 废止 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 此提案被认 ,
为是 “ 废止 中 医” 的纲 领性 文 件 , 目的是借 助 其 政府 力 量逐 步 清 除 医疗 体 系 内的 中医从 业 者 , 代 之 以西 医。该 提 案虽 然 当时获 得 通 过 , 中 但
一
后 , 国知识 界 关 于 中西 医 的争 论 就从 未 停 止 中
过 ,9 9年 的“ 12 废止 中医” 案是 中西 医之争 的 大
爆发 。西医所蕴含 的“ 科学精神” 代表 了现代 化 的趋 势 , 当时 的知 识 界多 认 为 这种 精 神有 助
于 中 国走 上现 代 国家之 路 , 中医 因缺 乏科 学 精 神而备 受诟 病 , 受 了前所 未 有 的打 压 。富 有 遭
中医兴衰 与现代 民废止 中医” 案到 赤脚 医生制度
张爱 华 , 少华 岳
摘
要: 近代 以来 , 医疗领域发 生的变化在很 大程度上可 以说 明“ 现代 中国” 是如何 出现 的, 医疗史
可以看成政 治史的一种表述方式 。中医在 14 9 9年 前后 的兴衰是和 民族 国家观念相联 系的过 程。作为 传统文化 , 或封 建文化 的残余 , 抑 中医在不 同时期有 不 同的意 涵。从 废止 中 医案到 赤脚 医生制度 , 中医
不应忘却的历史:赤脚医生始末

不应忘却的历史:赤脚医生始末上个世纪60年代末“赤脚医生'享誉全国。
'赤脚医生'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物,是农村社员对'半农半医'卫生员的亲切称呼。
其特点一是仍持农业户口、拿公分不拿工资;二是'半农半医';三是赤脚医生通常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医学世家,二是高、初中毕业生中略懂医术常识者,其中有一些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挑选出来后,到县一级的卫生机构接受短期培训,结业后即为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既治病,又赤脚荷锄扶犁耕地种田,赤脚医生名称由此而来。
一个大队卫生点,一般两间房子,门诊、住院、药房、消毒、器具均挤在一起。
卫生点往往只有1--2个赤脚医生,服务对象在2000——3000人左右,他们内外科、男女科、五官耳鼻喉科兼治,防疫接种,发放治疗蛔虫和血吸虫病的药品等,是地地道道的'全科医生',是所有卫生医疗机构的落脚点。
赤脚医生主要是坐诊,也常常拎着一个装有普通药品、一支针筒、几块纱布和一个听诊器的药箱,走村串户给人看病。
尽管他们无法治疗大病,但通过一些简单的科学治疗和中医治疗,一些简单的毛病一般都能痊愈,所以在那个时候农村人心目中他们是懂科学有知识的人,被认为是农村人生命的守护者,因而很受敬重。
家族中如果有人当上赤脚医生,那是全家族的光荣。
文革中一些被打倒的'地、富、反、坏、右'城里医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时,一般也充实在赤脚医生队伍中,他们应是农村大知识分子了。
在我的印象里,赤脚医生不仅很辛苦,白天上班,晚上上门夜诊,没有假期,无论逢年过节、白天黑夜,始终对患者有求必应、随叫随到;而且还要传播医学常识,与封建迷信思想作斗争;外出就诊经常爬山涉水,特别是夜行,如果没有患者家属来接应,那是很危险的。
另外,赤脚医生还要承担很大的'医疗事故'风险,轻者受乡里乡亲们责难,重者发生口角、纠纷、殴打等。
到1977年底,全国有85%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数量一度达到150多万名。
赤脚医生悬壶济世

赤脚医生悬壶济世赤脚医生悬壶济世有些职业,曾在生活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却随着时代的变化,渐渐成为历史中的旧词,成为一代人温情的回忆。
【释义】指20世纪60~80年代活跃在中国农村里没有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
【溯源】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有限的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城市。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谈到医疗卫生工作时,提出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六二六指示”。
根据“六二六指示”,中共“九大”以后,开始在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需要大量的农村医务工作者。
由于条件有限,一时间培养不出那么多专业的医生,只能培训一批略懂医术的农村“卫生员”来应急。
这些仍具农业户口、收入实行工分加补贴的卫生员,“下田赤脚干活,上田治病开药”,被人们称为“赤脚医生”。
【往事】赤脚医生第一人1965年,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开始实施医疗知识速成培训,王桂珍成为江镇公社第一批28名卫生员之一。
经过短短4个月的培训后,王桂珍背起药箱,走村串户为村民们看起了病。
1968年夏天,上海《文汇报》刊载了一篇名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这篇关于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培养赤脚医生的调查报告介绍了王桂珍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事迹。
正是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出现了“赤脚医生”这个词。
该文章经过同年第三期《红旗》杂志和9月14日的《人民日报》的转载后,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反响,毛泽东还在当天的《人民日报》上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
从此,“赤脚医生”便成为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而王桂珍则被看作“赤脚医生”第一人。
20世纪70年代谢晋导演的讲述赤脚医生故事的电影《春苗》,女主角的原型就是王桂珍。
此外,王桂珍的形象还被印在了1977年上海发行的粮票上,这可是令人羡慕的殊荣。
发行量仅次于“毛选”的《赤脚医生手册》1969年,由上海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等集体编著的《赤脚医生手册》出版,这本手册以问题为中心,清晰明了、简单易行、务求实效,随即成为风靡全国的畅销书,各地的赤脚医生几乎人手一册。
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

从“赤脚医生”到“村落医生”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期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感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进修资料、教室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进修、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从“赤脚医生”到“村落医生”从“赤脚医生”到“村落医生”自古以来,医疗事业一直是国家和民众关注的焦点。
赤脚医生出诊(老照片)

赤脚医生出诊(老照片)
赤脚医生出诊
照片由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提供
千百年来中国农村缺医少药,农民就医是历史难题。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虽十分重视农村广大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但当时中国经过正规培训的医生很少,农村中一些医生不乏有巫医、跳神等现象。
上世纪60年代后期,当时报刊杂志将“半农半医”的卫生员称为“赤脚医生”,让人耳目一新。
由此“赤脚医生”的名称开始走红。
到1977年底,全国有85%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数量一度达到150多万人。
“赤脚医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卫生知识,可以治疗常见病,能为产妇接生,主要任务是降低婴儿死亡率和减少传染疾病。
他们有的来自医学世家,有的来自“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挑选出来后,到卫生学校接受短期培训,结业后即成为“赤脚医生”,但许多人农忙时还要赤着脚、荷锄扶犁耕地种田的。
当时,苏州郊区农村也兴办合作医疗,建立大队医务室,配有几名“赤脚医生”。
他们一般均为全脱产,以工分形式付给工资,基金由社员、小队、大队三方筹集,社员个人每年付费1元。
赤脚医生主要用“一根针,一把草”为群众治病。
这张老照片是上世纪70年代苏州的“赤脚医生”正在出诊的路上。
民间关于赤脚医生的故事

民间关于赤脚医生的故事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由于基础设施条件和医疗资源的不足,医疗服务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因此,赤脚医生在这些地区就成为了农民们的“救星”。
然而,关于赤脚医生的故事虽然多了起来,但依旧没有被广泛传播。
在本文中,我将带您了解一些民间流传的关于赤脚医生的故事。
第一篇故事:草根医生。
草根医生是山东省潍坊市一位村委会主任,他家住在天桥区域,每次下乡都要走五六十里路。
在他当了党员以后,开起了村补充保健站,经常通过外展、义诊等形式向群众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
他擅长中医,反对运用大量西药,提倡自然疗法和养生。
而且,每个月他都要挑选几个贫困家庭去家里请吃饭,让他们感受到山东人民的热情。
第二篇故事:随父入行。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她的父亲是一位赤脚医生。
小姑娘因为失去了妈妈,就跟着父亲学习急救知识。
她每天下午都要跟父亲一起出去看病,当时她身高还没开花呢,看起病来显然对医疗事业一窍不通。
她问父亲是不是跟那个赤脚医生一样,父亲才告诉她自己就是赤脚医生。
当地群众十分看重赤脚医生,每逢遇到有人生病,他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这位神奇的草根医生。
第三篇故事:生与死的抉择。
有一位叫李孝实的赤脚医生,在1959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工地上拯救了无数的生命。
他自己很穷,家在武汉市青山区,后来他就到徐洲口大队去当田长,并自掏腰包把食宿费高达60元一天的赤脚村医的门诊和卫生所投入运营。
但是,有一次他却遇到了一个非常难以决定的问题。
当他找到了一名急需手术的病人时,他发现这个病人是个小孩。
他没有任何正经的医学知识,却要做这样一种手术:孩子的心脏已经停止跳动,他需要通过人工心脏按摩复苏孩子的生命。
在整个过程中,他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坚持了16分钟,最终用50000分之一的概率拯救了孩子的生命。
以上三篇故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赤脚医生的故事。
在很多人眼中,赤脚医生是一种落后的医疗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以来赤脚医生的变迁
(周兰花中华女子学院视觉传达4班,学号:111101104)起初集体经济时靠看病挣工分,家庭联产承包制后以集体名义搞个体经营,这些一边荷锄扶犁一边治病救人的赤脚医生,无偿地承载着中国农村最基础的防疫保健工作。
随着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进行,奉献一生的赤脚医生们却因年龄、健康等因素,正逐步淡出历史的舞台……
1968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第一次把农村半医半农的卫生员正式称为“赤脚医生”,毛泽东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
从此,“赤脚医生”的名称走向了全国。
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赤脚医生”是个光荣而崇高的职业。
当时,赤脚医生们并没有固定的行医场所,按照当时的规定,赤脚医生必须每天到各村进行巡回问诊医疗,哪里有病人,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平日里,这些半工半农的赤脚医生们就在既定的辖区范围内行走,跋山涉水,走村串寨,方便群众就近就医,户里户外,田间地头甚至沟边路垴都是他们的行医场所。
在当时,赤脚医生除了给广大山区群众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外,还肩负着当地农民的卫生防疫保健工作。
在当时传染病肆虐的情况下,为村民免费注射麻疹疫苗、小儿麻痹疫苗等工作,成为赤脚医生最主要的工作。
但由于当时的宣传不到位,很多村民对注射疫苗的认识程度不够,这给传染病的预防带来了很多障碍。
为此,赤脚医生利用生产间隙,他们不但走家串户发药,还得讲解预防知识;他们有的时候还要扮演接生员的角色。
通常一天吃不上一顿饭,睡不上一次安稳觉。
当时赤脚医生出诊行医送药收费极低,这让居住在山区农村的群众着实受益不少,也让赤脚医生方有光收获了不少的光荣和尊重,走到哪,山区群众那种发自内心的尊敬与笑容就在哪开花,遇上谁家有个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的,当地的赤脚医生定是当仁不让的座上宾。
吃的是百家饭,穿的是相对干净的衣服,抽的是“金沙江”香烟,干的是治病救人的技术活,那时候,虽然工资不高,虽然辛苦,但贫富差距不大,干起活来干劲十足,意气风发,步履轻快,优越感十足。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到来,以赤脚医生为主体的农村集体合作医疗逐渐解体,乡村卫生所取代了原来的保健站他们成为个体医生,后经培训考试成为乡村医生。
国家把赤脚医生的称呼改为乡村医生,揭开了农村卫生新的一页。
规范行医成为行业需求,乡村医生开始有了入行的门槛,而房屋、设备、进修学习、考试、工资待遇、养老保险等现实的问题也浮上水面。
卫生所名义上是村级集体卫生服务单位,但实际上大多交给了原来的赤脚医生个体经营。
集体经济时期,赤脚医生还能得到“工分”或定额补贴,虽然微少,
但也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和物质上的支援。
农村集体经济方式改变后,乡村医生再也得不到一分钱“工资”,但地方病普查、疫苗注射、妇幼保健以及计划生育宣传等所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却必须要做。
在1991年和以后几次的抗洪抢险中,2003年抗战非典时期无数个危难时刻都可以见到他们辛苦忙碌的背影。
赤脚医生和民办教师是上世纪农村中的双孪生姐妹,随着社会经济发张,民办教师多半转入国家编制,可拿到客观的工资和退休金,而赤脚医生在国家经济综合国力日益增长的今天,他们却赤着脚,到了退休年龄却什么都没有。
“年轻的时候,我们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人民服务,如今,我们的眼花了,耳朵也聋了,却没有人关心,想来真有点寒心。
”一个当年的赤脚医生说道。
对于此现象,国家也采取了相应的政策。
2003年,我国开始在部分省区市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2006年1月,卫生部等7部委联合发出通知,正式确定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将于2008年在全国基本推行。
2007年,原来的乡村医生也开始被称为“社区医生”古浪县卫生局有关人士说,国家对曾经的赤脚医生没有善后的补助措施,但今年以后,从事农村防疫及公共保健事务的乡村医生,每人每年能得到1200元的补助。
在各方力量的争取下,我们欣喜地看到,乡村医生的待遇已经有所改善,有了新的、规范的诊室,有了国家配发的器械、药箱,有了补贴。
但是他们的身份以及养老问题至今没有解决。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教育的发展,现在,乡村都建立了医院,医生都规范化了,赤脚医生,渐渐地被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取而代之了,虽然这标志着是人类文明的又一进步,但他们是农村社区和家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量的卫生服务工作需要他们,农民兄弟需要他们,任何人不可替代。
他们用了几乎一生的时间来履行了一名乡村卫生工作者的职责,点燃了赤脚医生在民间的美好形象,也让几代人因他们心存暖意。
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忆符号,在他们行将远去之时,向他们——曾经的赤脚医生们表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