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建筑考察报告

合集下载

文 物 考 察 报 告

文 物 考 察 报 告

文物考察报告考察时间:4月19日——4月22日考察地点:北京考察对象:故宫博物院、雍和宫、北京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国子监、孔庙、圆明园遗址公园、八达岭长城、定陵、国家博物馆第一站:故宫博物院故宫始建于明永乐4年(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

明清两代皆为皇家宫廷,前后沿用五百多年。

我们从故宫博物院的正门神武门进入。

神武门是故宫的四大门之一,位于故宫正中最北面,原名玄武门,玄武为“四象”之一,位主北,故故宫正北门名曰“玄武”,清时避康熙皇帝名讳更名曰:神武门。

进去之后,最先来到的是御花园。

御花园并不是很大,园中古柏参天,名花荟萃,假山上怪石嶙峋,亭台小阁置于假山上。

故宫中只有此处栽植树木花草,这样做据说是为了防止刺客潜入。

我们延中轴线从北向南走,过坤宁门,就是坤宁宫了。

坤宁宫与乾清宫相对,乾清宫代表阳性,坤宁宫则代表阴性,因此这里在明朝是皇后的寝宫。

到了清朝,这里还作为皇帝大婚的场所。

再往前走是交泰殿。

交泰殿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

清朝,于此殿贮清二十五宝玺,每方玉玺都有专门的用途。

再往前走是乾清宫。

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明朝的十四个皇帝和清朝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在这里居住,也在平时处理日常政务。

嘉靖年间的“壬寅宫变”和天启初的“移宫案”,都发生在乾清宫。

清代康熙皇帝以前,这里沿袭明制,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乾清宫与政务关系相当密切,皇帝在这里读书学习、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

乾清宫正殿宝座上方悬着由清代顺治皇帝御笔亲书的“正大光明”匾,这个匾的背后藏有密建皇储的“建储匣”。

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都是按此制度登上宝座的。

故宫宫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内廷之分。

内廷与外朝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以坤宁宫、交泰殿、乾清宫为中心,是故宫内廷的主要建筑,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富有生活气息。

北京颐和园考察报告

北京颐和园考察报告

北京颐和园考察报告颐和园全景图:忠告古代皇家圆林的典范--颐和园传统做预案艺术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圆林。

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院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

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大戏台等都是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处处蕴含着造园造景之精华。

昆明湖颐和园的昆明湖,是北京近郊最吸引人的水域。

颐和园中昆明湖的谁面占公园的四分之三,昆明湖根据水域的分割状况,可分为三个部分,及大湖、西湖和后湖。

其中西湖又可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昆明湖扰流万寿山后山脚下的溪河,称为后湖。

后湖也可分为后湖和谐趣园湖两部分,但主要水面集中在大湖。

西望玉峰宝塔,立于青山之上,北看佛香高阁,处于翠柏之间。

十七孔桥十七孔桥西连南湖岛,东接廓如亭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

桥身长一百五十米,宽八米。

由士气个卷洞组成,是颐和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

远远望去像一道长虹飞跨在碧波之上。

石桥两侧的栏杆上,雕刻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44之。

比起北京石狮子最多的卢沟桥,还多上59只。

长廊在颐和园循万寿山南沿昆明湖北岸构筑。

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两侧对称点缀着留佳、寄濂、秋水、清遥四座重瞻八角攒尖亭。

象征春夏秋冬四季。

全长728米,共273间。

长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图而负盛名,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万寿山前景区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是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门、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

万寿山原名金山、瓮山,海拔109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了一组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的建筑群。

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宝云阁。

登临山顶,可俯昆明湖景色。

古代建筑调研报告

古代建筑调研报告

古代建筑调研报告古代建筑调研报告一、引言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古代建筑,本次调研主要对北京的故宫和西安的兵马俑进行了考察,以期从不同角度展示古代建筑的魅力和价值。

二、调研内容1. 故宫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是明、清两代中国皇宫,现在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故宫建筑庞大而壮观,共有9999间房屋,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

整个建筑群沿中轴线布局,包括严肃的正殿建筑和较为随意的花园建筑。

其中,正殿建筑以太和殿为中心,是明、清两代皇帝受朝的地方。

太和殿宏伟壮丽,采用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特征,如飞檐翘角、斗拱和彩绘等。

宫殿内还有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如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等。

除了建筑本身的美丽和精细制作,故宫还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2. 兵马俑兵马俑是中国古代秦朝的陪葬品,也是世界闻名的考古发现。

位于西安市的兵马俑坑内,共有三个巨大的地下洞穴,分别发现了兵马俑和大量战车和战士的陪葬品。

兵马俑的数量之多令人震惊,据统计,目前已发掘出的兵马俑达到7000多个。

兵马俑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每个兵马俑都有自己独特的面部表情和服装,如同真人一样。

兵马俑的发现让人们更加了解中国古代军事和文化,也展示了古代工艺的高度发展。

此外,兵马俑所处的陵墓也是一座巨大的建筑工程,体现了古代建筑师和工匠的智慧和才能。

三、调研结果通过对故宫和兵马俑的调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 古代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

2. 古代建筑重视对称和对比,注重建筑的整体布局和风格。

3. 古代建筑采用了许多独特的建筑技术和工艺,展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才能。

4. 古代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论古代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被广大人民喜爱和研究。

北京故宫考察报告

北京故宫考察报告

故宫考察报告——明清建筑风格对其家具设计的影响摘要:仔细揣摩中国古代建筑、家具构件名称如建筑的柱、梁、枋、檐及家具的榫、枨、框档等就能知道无论从技术材料还是结构形式来讲它们都有着同根同源的关系。

陈从周先生在其著作《说园》中将家具喻为“屋肚肠”,也形象地说明了建筑与家具的关系。

本文即是通过对故宫太庙(现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社稷坛(现中山公园)、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等建筑空间的考察来讨论建筑予家具而言,在设计布局、结构方式、造型特征、建筑类别等方面的影响。

引言:身居京城多年,对故宫的拜访也不下十次,但都是陪着亲朋好友以一个业余观光者的心态匆匆地来而后又匆匆地走。

最近一次踏入其中的初衷也不外乎陪游,因为深居在此,尤其往返数次后,难免会对其萌生些许视觉疲劳。

当然,这次陪游成为次要目标,主要是带着考察的任务认真打量了她的建筑布局,造型结构、细部装饰、室内陈设等。

凭心而论,之前虽数次身临其境,却唯有最近才真正的领略和感受到了古人那超群的聪明才智。

需要说明的是,因本人非建筑和考古专业出身,对此次兼带陪游的考察之行难以做到面面俱到抑或深邃精湛的水准,故,此次行文仅从视觉的感受来探讨故宫建筑风格对其室内家具设计的影响。

考察方法:拍照、询问(具体工作人员、导游)、随身携带文献翻阅1.明清社会及建筑概况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恢复、停滞以至崩溃的时期。

明初兴修水利,鼓励垦荒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自宋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得到发展。

清朝建立后,为稳定封建经济积极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但对手工业和商业采取压抑政策,直到清中叶这种压制状况才逐渐好转。

明、清时期的建筑,沿着古代建筑的传统道路继续向前发展,除了建设首都南京和北京及扩建若干宋、元以来的旧城外,为了防止倭寇,在沿海地带建造了大小城堡和海防基地;同时在城镇和乡村中增加了很多书院、会馆、宗祠、戏院、旅店等公共性建筑,尤其是作为私有财产出现的江南园林,这一系列的建筑成果使得明清建筑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

对北京古建筑天坛的调查报告

对北京古建筑天坛的调查报告

对古建筑天坛的调查报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建筑不论在结构上,还是有形式风格上,始终是承前启后、一脉相传,保持着一贯完整的建筑体系,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征,在世界建筑体系中独树一帜,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是历史悠久的古都,珍贵的文物数不胜数,说它的古建筑是这座城市最有价值的不动产,应该没有人反对。

长城、故宫、天坛、十三陵是最知名的古代建筑,在那里人们可以瞻仰往日皇家的威仪。

但是,一些不太被人注意的古建筑,也包含了这座城市的很多故事,让人回味不已。

,是我国历史上辽、金、元、明、清王朝古都,他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也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公元938年作为辽代的都城起,历以辽、金、元、明、清各朝代,至今已具有1000多年的建都历史。

在作为都城的漫长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帝王及其谋臣们为了维护帝王统治,使帝王江山永固、国运长久,对古都进行了精心规划和设计,建设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城市建筑,力图通过完善的都城建设,达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目的。

特别在明清两代,古都的城市建设更加完善,更加威严,同时也更加具有神秘色彩,使古都具有强烈的首都特点。

如今,历史上那些朝代已经过去了,但却给后人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物建筑和古迹,为后人研究古人的都城规划设计思想,提供了实物依据。

古城分为城外城两部分,今人称为凸字形城。

凸字城的北边部分称为城,建城较早,它是在明朝初年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参照明初都城城和明朝中都(凤阳)的设计方案建设起来的。

凸字形南边部分叫外城,建城较晚,它是在明朝后期嘉靖年间建设起来的。

打开古都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古都城之外的南北东西四个方位上,分别建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个古祭坛建筑。

祭祀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以祭天活动最为隆重。

古代中国人为了表达对天的敬畏,专门建造了用于举行祭天典礼的祭坛,明清天坛就是祭祀建筑的典型代表。

北京文化遗产考察报告

北京文化遗产考察报告

北京文化遗产考察报告北京文化遗产考察报告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是北京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考察旨在深入了解北京的文化遗产,提升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二、考察内容1.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之一。

故宫保存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包括书画、陶瓷、玉器、铜器、漆器等。

通过参观故宫博物院,我们深入了解了明清两朝的宫廷文化和历史。

2.长城长城是中国最著名的古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

长城起于东部的山海关,绵延数千公里,至西部的嘉峪关。

在长城的沿线,分布着许多著名的古关隘和敌楼。

我们沿着长城徒步,感受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

3.颐和园颐和园是一座大型皇家园林,也是北京最大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以湖泊为主体,融合了江南园林的特色。

园内的长廊、石舫、十七孔桥等建筑和景点都极具特色。

我们通过参观颐和园,了解了清代皇家园林的艺术风格和造园技术。

4.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的代表,也是北京历史文化的特色之一。

我们通过走访南锣鼓巷等典型的北京胡同,了解了北京胡同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我们还参观了一座典型的四合院,了解了四合院的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

三、考察总结通过本次考察,我们对北京的文化遗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我们感受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保护好这些遗产不仅是为了保留历史,更是为了传承文化和发展旅游产业。

其次,我们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和管理力度,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保护工作。

最后,我们意识到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文化遗产的教育和传承工作。

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文化遗产,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财富。

四、建议和展望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北京的文化遗产,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古建筑社会实践报告

古建筑社会实践报告

古建筑社会实践报告一、引言古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也是人们对于美和艺术的追求。

在我们的社会实践中,我们有幸有机会参观和学习了古建筑,深入了解它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

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分享我们的社会实践经历,以及对古建筑的理解和感悟。

二、实践内容1. 参观中轴线上的古建筑在实践开始的第一天,我们前往北京,参观了中轴线上的一系列古建筑,包括紫禁城、天坛、故宫等。

紫禁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它的规模之大令我们惊叹。

我们沿着中轴线欣赏了这些建筑的气势和美感,感受到了古代皇家建筑的庄严和华贵。

2. 参与传统工艺体验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古建筑,我们还参与了传统工艺的体验活动。

我们学习了木工技艺,亲手制作了木雕工艺品。

通过亲身体验木工的工艺过程,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建筑所需的技巧和耐心。

同时,这种亲身参与也让我们对传统工艺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尊重。

3. 与古建筑专家座谈在实践期间,我们还有幸与古建筑专家进行座谈。

专家为我们解读了古建筑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修复保护工作。

通过专家的讲解,我们了解到古建筑修复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如何合理地平衡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三、实践成果1. 对古建筑的理解通过实践的学习和参观,我们对古建筑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古建筑不仅仅是建筑物本身,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的载体。

每一座古建筑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学习。

2. 对传统工艺的认识参与传统工艺体验,让我们对传统工艺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传统工艺是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体验,我们明白了传统工艺的精湛和耐久性,也对传统工艺师傅们的辛勤付出表示敬意。

3. 对修复保护的关注在与古建筑专家座谈的过程中,我们对修复保护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古建筑修复保护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结合历史文化和建筑工艺的知识,合理地进行修复和保护。

我们认识到古建筑修复保护的重要性,也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故宫文化调研报告

故宫文化调研报告

故宫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意义故宫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对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皇宫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故宫,了解其历史背景、建筑风格、艺术品和文化价值,探索故宫作为博物馆的功能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二、故宫简介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最大、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建于1406年,历经500多年的兴衰和修葺,至今为止仍然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建筑和文物。

1996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三、历史背景和建筑风格故宫的建筑风格主要受到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艺术的影响,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规模和气势。

故宫的建筑布局严密合理,分前、中、后三个区域,以三大殿为核心。

整个建筑群的规模宏大,建筑材料多采用木质,并应用了多种传统工艺,如雕刻、彩绘等,展现了古代中国建筑的精湛工艺。

四、故宫的艺术品和文化价值故宫收藏了大量宫廷艺术品和文化遗产,包括书画、瓷器、玉器、金器等,是中国最重要的艺术收藏之一。

在故宫的文物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等国宝级文物。

这些艺术品不仅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反映了中国古代帝王的审美品味和时代风貌,对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故宫作为博物馆的功能和社会影响力故宫在1953年改为博物院后,成为国内外游客的热门目的地。

在展示文物和艺术品的同时,故宫还承担着丰富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的职责。

通过举办各种主题展览和研讨会,故宫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

故宫的社会影响力不仅表现在国内外的游客数量上,还体现在对中国文化自信和国际交流的积极推动上。

六、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故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故宫作为中国古代皇宫的代表,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和工艺的精华,也保留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

作为博物馆,故宫不仅致力于文物的保护和展示,还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着中国文化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古建筑考察报告篇一:北京考察报告北京考察报告古建筑屋顶装饰此次的北京几日游,虽短暂,却也难忘。

每日的行程都安排的满满的,天坛、故宫、十三陵之定陵、长城、颐和园、国家博物馆、鸟巢、水立方。

这几个景点都一一参观。

虽然说有点走马观花,但是也带给心里不小的震撼。

此次行程中,属故宫还有长城最令我震撼,古人真的很伟大,在没有任何高科技技术辅助的情况下,都能建造出如此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

不过,故宫如此雄伟的建筑中,那屋脊上带有趣味的小兽倒是引起了我的兴趣。

在我国的古代建筑中,凡级别较高的官室殿堂,一般都采用大屋盖、曲面坡、高起脊、深出檐的作法,给人以雄伟庄严、壮丽恢宏的视觉美感,这也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坦荡而庄严、恢宏而持熏的气度,遂而成为自成体系的东方建筑特色。

而罱顶饰件,除起结构力学作用外,则更多的是为建筑美学增色。

屋顶上的吻和兽即为其中之主要部件。

吻,就是屋顶正脊两端凸出于屋脊的装饰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不嗣的历史阶段,它的名称、造型、体重和文化内含也都各异;但是,它又不同于王朝更替那样楚汉分明。

它的发展乃足一个承前启后的渐变过程,犹如父子相承而叉各有千秋.祖孙血脉相传而又各各迥异。

故尔,仅以一吻一兽即为某一建筑精确断代.实有唐突之嫌。

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转引《青箱杂纪》云:“海有鱼,虬尾穆传》亦云:“(前刺史李世哲)多有非法,逼买人宅,广兴屋宇,皆置鸱尾??”足见北朝时.屋宇鸱尾已经“迎风拂云”、普遍施用了。

其造型、其体量已远远超越两汉;其名称日“鸱尾”。

此时之所谓鸱尾倒与《青箱杂纪》十分吻合,仅以似鸱鱼之尾装饰正脊。

所以仅用其尾者,缘其“用以喷则降雨也”,亦乞以降雨灭火故。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鸱尾(明代仿制),不但眼、口、鼻分明,而且还浮雕出牙、须、角等的细部——原先的鸱尾如蛹之化蝶,已彻底蜕变成有首有尾、身体蹋睹之怪兽形状,当已由“尾”名副其实地转化成“吻”。

佛光寺东大殿鸱尾佛光寺东大殿屋脊兽是指出现在中国传统建筑屋顶上的重要构件,它常以实有或虚拟的动物形象出现,如鸱吻、龙、凤、瓦猫、狻猊、鱼、大象、孔雀等。

由于屋脊兽的样式、种类繁多,且在不同时期又经过复杂的变迁与融合,学术界和建筑行业对它的称呼也是林林总总,至今没有一个规范的提法。

有的以它在屋脊上的位置命名,称为正吻;有的以类的概念笼统地称为“走兽”;有的更是界限含糊地称为“脊饰”.走兽:因作犬科动物蹲伏状,凶而叉称“蹲兽”,共十二件,各有名称,各有象征。

其体重比脊吻要小得多+都与脊瓦制成一体.成行蹲在垂脊、角脊前端。

置放数量多寡,一视脊的长短,二据建筑物等级的高低而定,但必须按照三、五、七、九、十二数列排放,且先后秩序亦有定制。

按照清制,只有皇家的大型搬宇才能满排十二件,其余最多为九件一套,少则仅列三件。

无论数量多少,领头的仙人,殿后的霉兽是必须摆放的。

它们排列顺序为:1)仙人:道妆打扮的男士骑在风凰背上,作为领队,排在垂脊或角脊的最前端;其下为带“当”之前脊瓦。

2)龙:两前肢挺立,后肢蹲伏,昂头远视。

3)凤:虽无后肢,但两足与尾共成三足鼎寺状。

4)麒麟:为端兽,传说麒麟出现,天F太平。

5)狮:能食虎豹,或作麒麟,或作狮子,并不同时出现在同一脊上。

取其威镇四海,镇妖辟邪义。

6)海马:象征皇家威德通天人海,但有些建筑物中,也怍第五或第四排列。

7)狡猊:据《穆天子传》说能食虎豹,象征百兽率从义。

8)押鱼:采用佛教传说,取尾能喷水,以降雨灭火。

9)獬豸:似羊而独角.能辨是非,而且公正光明,能明察秋毫。

10)斗牛:似牛而有鳞,孔武善斗,不惧强敌。

11)行什:形状似猴,为压尾兽。

12)垂曾,所谓垂兽,就是蹲在行什之后的一只有角的怪兽,所以也叫角兽。

前述走兽,为清代制度。

蹲兽之外,还有一种称之为套兽的饰件,办系陶轧或琉璃瓦烧成,套在仙人之下仔角梁的预留榫上,如铧之套在犁前。

套兽不但起装饰美化作用,更主要的是为保护仔角梁的顶端不受雨水浸蚀。

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骑鹤仙人相传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缗王败北后被追兵紧逼,逃到江边,危急中,遇一大鸟。

于是,缗王骑上大鸟,渡江而去,化险为夷。

古人把它放在建筑脊端,也表示骑凤飞行,逢凶化吉。

所以用仙人骑凤领头。

吻和兽的由来都是有一定依据的,在我们看来,最直观的就是他们是保护皇宫的神兽,使皇宫免受火灾。

从实际效果来看,是有效果的。

皇宫都是琉璃瓦屋顶,可以防止飞火从屋顶上方侵入。

琉璃做的兽在防御雷击方面具有分散雷电流、泻除雷电压的作用。

北京是雷电区活动比较频繁的城市,从前,紫禁城内曾多次发生雷电火灾,也曾多次发生雷击吻兽而并未引起火灾,这说明吻兽起到了防止雷电范围扩大的作用。

说到琉璃,用法也是相当讲究。

在清朝,除了寺庙皇陵,宫殿王府之外,一般人家不能用琉璃瓦。

即使能用,颜色上也有要求。

宫殿、陵庙用的是黄色,紫禁城、清东陵、清西陵都是如此。

亲王府邸的正门寝殿用的是绿色的,如二龙路上的郑亲王府,这是比较多见的。

还有天坛祈年殿象征上天的蓝色禄米仓智化寺五行属水用来镇火的黑琉璃瓦。

都各有各的讲究。

篇二:对北京古建筑天坛的调查报告对北京古建筑天坛的调查报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建筑不论在结构上,还是有形式风格上,始终是承前启后、一脉相传,保持着一贯完整的建筑体系,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征,在世界建筑体系中独树一帜,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北京是历史悠久的古都,珍贵的文物数不胜数,说它的古建筑是这座城市最有价值的不动产,应该没有人反对。

长城、故宫、天坛、十三陵是北京最知名的古代建筑,在那里人们可以瞻仰往日皇家的威仪。

但是,一些不太被人注意的古建筑,也包含了这座城市的很多故事,让人回味不已。

北京,是我国历史上辽、金、元、明、清王朝古都,他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也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公元938年作为辽代的都城起,历以辽、金、元、明、清各朝代,至今已具有1000多年的建都历史。

在作为都城的漫长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帝王及其谋臣们为了维护帝王统治,使帝王江山永固、国运长久,对古都北京进行了精心规划和设计,建设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城市建筑,力图通过完善的都城建设,达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目的。

特别在明清两代,古都北京的城市建设更加完善,更加威严,同时也更加具有神秘色彩,使古都北京具有强烈的首都特点。

如今,历史上那些朝代已经过去了,但却给后人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物建筑和古迹,为后人研究古人的都城规划设计思想,提供了实物依据。

北京古城分为内城外城两部分,今人称为凸字形城。

凸字城的北边部分称为内城,建城较早,它是在明朝初年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参照明初都城南京城和明朝中都(安徽凤阳)的设计方案建设起来的。

凸字形南边部分叫外城,建城较晚,它是在明朝后期嘉靖年间建设起来的。

打开古都北京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古都北京内城之外的南北东西四个方位上,分别建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个古祭坛建筑。

祭祀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以祭天活动最为隆重。

古代中国人为了表达对天的敬畏,专门建造了用于举行祭天典礼的祭坛,明清北京天坛就是祭祀建筑的典型代表。

天坛天坛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一座古代皇家祭天建筑,它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南方,公元1420年明朝永乐18年由朱棣皇帝下令修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于每年“冬至”祭天、“孟春”祈谷、“夏至”祭雨的地方。

祭祀天、地、日、月是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的习俗,北京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

据史书记载,祭天仪式起源于周朝,早在周代,祭祖天、地、日、月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战国时期秦始皇曾在威山(山东荣城成山角)祭日,在莱山(山东掖县)祭月。

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对此极为重视。

西汉成帝年间在当时的都城长安城南郊曾修建“天地之祖”以祭天地,修建“东君祀”以祭日。

魏晋南北朝时有春分东郊朝日,祭祖天地神,至今遗名尚存。

明朝两代皇帝修建大型专用建筑祭祖天、地、日、月。

明永乐以后,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们都要来天坛举行祭天和祈谷的仪式。

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还会在圜丘坛进行祈雨。

在祭祀前,通常需要斋戒。

祭祀时,除了献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领文武百官朝拜祷告,以祈求上苍的垂怜施恩。

至今我国有些地方的民间仍保留在春节祭祖“天地之神”的习俗,可见我国祭祖天地日月的习俗渊远流长。

祭祖天地日月是我国古代国家的盛大典礼之一,是帝王统治生涯中的一件大事,历代皇帝都极为重视。

而且古代的帝王将天坛建在北京内城的正南方、将地坛建在正北方、日坛建在正东方、月坛建在正西方。

天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圆形,地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方形,日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亦以圆形为主,月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方形。

天坛内的主要建筑祭天用的祭坛圜丘是三层圆形平台,台面中心为一圆形太极石,太极石外面为9块扇圆形石头圈圈相围,圜丘下面的围墙亦为圆形。

存放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宗牌位的皇穹宇也是圆形的,皇穹宇殿内地面亦为圆形,其中心为圆形石面,其外第一圈围列着火块扇圆形石头地面,皇弯宇外面的围墙为圆形,这就是有名的回音壁。

皇帝祈谷用的大殿祈年殿顶部为三层圆形建筑,祈年殿内的地面亦为圆形地面,中心为一圆形石块,其周围排列扇形石头;祈年殿的基座也是三层圆形平台,祈年殿外面的围墙也是圆形,天坛整个外围围墙北部亦为圆形。

因此圆形是天坛建筑的突出特点。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

在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

就单体建筑来说,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也体现出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

天坛还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

北圆南方的坛墙和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的设计,都寓意着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而主要建筑上广泛地使用蓝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坛重视“阳数”、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设计,也是这种表现手法的具体体现。

世界遗产天坛,适合一个人去那儿观赏、感悟、思考。

天坛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览之地,天坛而是思索宇宙、时空、天地、古今、物候兴替、天人合一的场所。

天坛以严谨的规划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天坛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天坛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祈年殿是天坛中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三重檐尖顶圆形大殿。

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所在。

它突出了古建筑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层次清晰、主次分明、设计独特、注重宏观效果和立体美感,体现现代大都市中古建筑天坛的独特魅力和艺术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