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换气的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呼吸系统内科

呼吸系统内科
响更加明显 肺呼吸运动的调节:
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
呼吸功能测定:
肺总量 TLC
深吸气 量 IC
功能余 气量FRC
补吸气量 IRV
潮气量 TV
补呼气量 ERV
余气量 RV
检测指 标
肺活量 VC
VC
RV
TLC
RV/TLC
阻塞性
↓或正 常 增加
正常或 ↑ 明显增 加
FEV1

FEV1/FV C
肾血管痉挛;尿量减少
造血系统 EPO↑→继发性红细胞增多
治疗:保持呼吸通畅、氧疗、机械通气、呼吸兴奋剂、病因治疗、纠正水电 解
质;酸碱平衡
原因 外观 比重 黏蛋白实验 蛋白定型 葡萄糖定量 细胞计数 胸水蛋白/血清蛋白
液体漏出所致
透明清亮;静置不凝 <1.016~1.018 阴性 阴性<30g/L 与血糖想近 <100×10^6/L <0.5
炎症所致漏出
浑浊&易有凝块 >1.018 阳性 阳性>30g/L 低于血糖 >500×10^6/L >0.5
病理: 1、支气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鳞状上皮化生 2、管壁炎症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为主 3、杯状细胞和黏液腺增生肥大;分泌旺盛;黏液潴留 4、黏膜下层平滑肌萎缩断裂;纤维组织增生 5、损伤-修复过程反复发生;引起气道重构;瘢痕形成 6、可进一步发展为阻塞性肺气肿
症状:咳嗽、咳痰、喘息或气急记忆:咳、痰、喘;急性加重的主要原 因是感染
呼吸衰竭: 一型呼吸衰竭:PaO2≧60mmHg ;PaCO2降低或正常;多为换气功能障碍 二型呼吸衰竭:PaO2< 60mmHg ;且PaCO2>50mmHg; 多为通气功能障碍

生理名解 简答(答案)

生理名解 简答(答案)

名词解释:1稳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内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恒定,使其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状态称为稳态。

2终极电位:电紧张形式使邻近肌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激活电压门控性钠离子和钾离子通道,引发一次动作电位,完成神经纤维和肌细胞的信息传递。

3血清:血液凝固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4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或称心输出量。

它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5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6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潮气量。

7肺活量: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称为肺活量。

8体温: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即体核温度。

9肾糖阈: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正常值为160~180mg/dl。

10渗透性利尿:因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使其渗透压升高,水分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的现象,称渗透性利尿。

1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膜电位绝对值减小,产生局部去极化,这种局部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12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13特异投射系统:丘脑的感觉接替核接受各种特异感觉传导通路来的神经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并具有点对点投射特征的感觉投射关系,故称为特异投射系统。

14靶细胞:受激素作用的细胞。

15月经周期:女性自青春期起,性激素的分泌和生殖器官的形态功能每月发生的周期性变化。

16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粘液和胃粘膜分泌的HCO3-覆盖在胃粘膜表面形成的保护性屏障。

17率过滤: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总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其正常值为125ml/min。

18骨骼肌的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反射性地引起被牵拉肌肉的收缩,称为骨骼肌的牵张反射。

19激素的允许作用:有些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生理效应,但它的存在可使另一激素的作用明显增强,即对另一种激素的效应起支持作用,这种现象称为激素的允许作用。

5 呼吸

5 呼吸
弹性阻力:物体对抗外力作用引起的变形的力
顺应性: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
1 顺应性= —————— 弹性阻力
比顺应性:测定单位肺容量下的顺应性
比顺应性=测得的肺顺应性/肺总量
水银:540
水:
73
酒精: 22 皂液: 20 乙醚: 17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
降低表面张力,减小吸气阻力 生理意义: 1.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氧解离曲线: 表示氧分压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3.下段最陡 2.中段较陡 1.上段平坦 是HbO2释放O2的部分; Po22稍有降低, HbO2就大大下降 Po 的变化对氧饱和度的影响不大;
曲线左移 P50降低 曲线右移 P50增大
表示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 表示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 P50 :是指Hb 氧饱和度达 50%时的PO2
肺总量:
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 = 肺活量+残气量
每分通气量:每分钟进肺或出肺的气体总量。
最大通气量:每分钟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深慢的呼吸比浅快的呼吸换气效率高
扩散速率的影响因素: 1、气体的分压差(△P) 分压差大,扩散 速率快 2、气体的分子量和溶解度(MW、S) 扩散速率与分子量的平方根成反比;与 溶解度成正比 扩散系数:溶解度与分子量平方根之比
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1、 pH和Pco2 pH↓和Pco2 ↑, 曲线右移
波尔效应:酸度对Hb氧亲和力的影响
2、温度
温度↑,曲线右移
3、2,3-二磷酸甘油酸 2,3-DPG↑,曲线 右移 4、其他因素
何尔登效应: CO2解离曲线: O2与Hb结合可促进CO2释放 表示血液中CO2含量与Pco2关系的曲线

第二节呼吸气体的交换

第二节呼吸气体的交换

第二节呼吸气体的交换要求:肺换气的基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

气体扩散速率,通气/血流比值及其意义。

肺通气使肺泡不断更新,保持了肺泡气PO2、PCO2的相对稳定,这是气体交换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

气体交换包括肺换气和组织换气,在这两处换气的原理一样。

一、气体交换原理(一)气体的扩散气体分子不停地进行着无定向的运动,其结果是气体分子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发生净转移,这一过程称为气体扩散,于是各处气体分压趋于相等。

机体内的气体交换就是以扩散方式进行的。

单位时间内氧化扩散的容积为气体扩散速率(diffusion rate,D),它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1.气体的分压差在混合气体中,每种气体分子运动所产生的压力为各该气体的分压,它不受其它气体或其分压存在的影响,在温度恒定时,每一气体的分压只决定于它自身的浓度。

混合气的总压力等于各气体分压之和。

气体分压可按下式计算:气体分压=总压力×该气体的容积百分比两个区域之间的分压差(△P)是气体扩散的动力,分压差大,扩散快。

2.气体的分子量和溶解度质量轻的气体扩散较快。

在相同条件下,各气体扩散速率和各气体分子量(MW)的平方根成反比。

溶解度(S)是单位分压下溶解于单位容积的溶液中的气体的量。

一般以1个大气压,38℃时,100ml液体中溶解的气体的ml数来表示。

溶解度与分子量平方根之比(S/***)为扩散系数(diffusion coefficient),取决于气体分子本身的特性。

CO2的扩散系数是O2的20倍,主要是因为CO2在血浆中的溶解度(51.5)约为O2的(2.14)24倍的缘故,虽然CO2的分子量(44)略大于O2的(32)。

3.扩散面积和距离扩散面积越大,所扩散的分子总数也越大,所以气体扩散速率与扩散面积(A)成正比。

分子扩散的距离越大,扩散经全程所需的时间越长,因此,扩散速率与扩散距离(d)成反比。

4.温度扩散速率与温度(T)成正比。

在人体,体温相对恒定,温度因素可忽略不计。

生理生化关于呼吸的相关问题

生理生化关于呼吸的相关问题

压 2 力 ( mmHg ) 0
吸气
呼气
-2
吸气
呼气
3. 胸膜腔内压(胸内压)
胸内压 < 大气压 胸内负压
胸膜腔
⑴ 形成
胸内压=肺内压
肺回缩力
吸气末、呼气末
肺内压=大气压 大气压=0
胸内压= -肺回缩力
平静呼气末:- 5~-3 平静吸气末:-10~-5
前提条件:
①有少量浆液的密闭腔; ②肺和胸廓是弹性组织; ③胸廓自然容积>肺容积; ④壁层胸膜紧贴于胸廓内壁, 大气压对其影响极小。 形成因素:
第五章


呼吸: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外呼吸
气体在血液 中的运输
内呼吸
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
⒈外呼吸
肺通气
肺换气
肺与外界环境之间
肺泡与肺泡壁cap之间
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
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由循环血液将氧从肺运输到组织以及将二氧化碳运输到肺
⒊内呼吸 (组织换气)
组织cap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
缩 小

扩 张 肺 扩 张
脏 缩 小
原动力:呼吸运动 肺内压<大气压 肺内压>大气压 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直接动力:肺内压 吸 气 呼 气 与外界大气压间的压 力差。
1. 呼吸运动
呼吸肌收缩舒张引起的胸廓 节律性扩大和缩小。
吸气运动 呼气运动
⑴ 呼吸肌
斜角肌
胸锁乳突肌
肋间外肌
肋间内肌
膈肌
呼气肌 腹部
2. 非弹性阻力
⑴ 惯性阻力: ⑵ 粘滞阻力:
⑶ 气道阻力:80% ~ 90%
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
⑴ 气流速度 流速快→阻力大 ⑵ 气流的形式: 层流阻力小 湍流阻力大 ⑶ 气道的口径 R∝1/r4

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解析2018版 05呼吸

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解析2018版 05呼吸

第五章呼吸考查内容:1. 肺通气的原理:动力和阻力,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肺表面活性物质。

2.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3. 肺换气:基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

4. 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存在和运输形式,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5. 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知识点1:肺通气的动力一、直接动力:肺内压-大气压二、原动力:呼吸肌的舒缩活动A型题1.(1990)肺内压在下列哪一个呼吸时相中等于大气压:A 吸气初和呼气初B 呼气初和吸气末C 呼气初和呼气末D 吸气初和呼气末E 呼气末和吸气末答案:E 层次:记忆考点:肺内压的周期性变化解析:肺内压与大气压的差值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

肺内压小于大气压,产生吸气;肺内压大于大气压,产生呼气。

而在吸气末和呼气末时,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

2.(1991,2004)肺通气的原动力是:A 气体分压大小B 肺内压变化C 胸内压变化D 肺本身的舒缩活动E 呼吸肌的舒缩活动答案:E 层次:记忆考点:肺通气的原动力解析: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运动是产生肺通气的原动力。

三、呼吸运动的型式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平静呼吸(12~18次/分;吸气主动,呼气被动);用力呼吸知识点2:胸膜腔内压一、形成原因: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大气压-肺的回缩力= -肺的回缩力条件肺的容积< 胸廓的容积→ 肺处于扩张状态→ 肺回缩力胸膜腔密闭A型题3.(2001)吸气时吸气肌收缩,胸内压将:A 等于零B 负值减小C 更负D 等于肺泡内压E 等于大气压答案:C 层次:应用考点:胸膜腔内压的形成原因解析:胸膜腔内压等于-肺回缩力。

吸气时,肺容积增大,肺回缩力相应增大,导致胸膜腔内压负值增大,实际压力降低。

二、生理意义维持肺的扩张状态促进静脉血和淋巴回流X型题4.(1993,2005)胸膜腔内负压有助于:A 保持胸膜腔的密闭B 肺的扩张和实现肺通气C 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D 胸腔大静脉血液和淋巴回流答案:BD 层次:记忆考点:胸膜腔内压的生理意义解析:胸膜腔内负压有助于维持肺的扩张状态,促进静脉血和淋巴回流。

呼吸系统考试题及答案

呼吸系统考试题及答案

呼吸系统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A. 呼吸运动B. 气体交换C. 声音产生D. 嗅觉答案:B2.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属于:A. 外呼吸B. 内呼吸C. 肺循环D. 体循环答案:A3. 以下哪个结构不属于上呼吸道?A. 鼻腔B. 咽C. 喉D. 气管答案:D4. 以下哪个结构不属于下呼吸道?A. 气管B. 支气管C. 肺泡D. 肺答案:D5.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是:A. 增加肺泡弹性B. 减少肺泡表面张力C. 增加肺泡内压D. 减少肺泡内压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6.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肺通气量?A. 呼吸肌的力量B. 肺的顺应性C. 呼吸道的通畅性D. 胸廓的体积答案:ABCD7. 以下哪些是外呼吸的组成部分?A. 肺通气B. 肺换气C. 组织换气D.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答案:AB8. 以下哪些是影响肺换气的因素?A. 肺泡通气量B.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C.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分压差D. 肺泡的弹性答案:AC9. 以下哪些是影响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因素?A. 血红蛋白的含量B. 氧气的分压C. 二氧化碳的分压D. 血液的pH值答案:ABCD10. 以下哪些是影响组织换气的因素?A. 组织细胞的代谢强度B. 血液的pH值C. 血液中氧气的分压D. 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分压答案:ACD三、判断题11. 呼吸道的主要功能是清洁、湿润和温暖吸入的空气。

(对/错)答案:对12. 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对/错)答案:对13.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上皮细胞分泌的,可以减少肺泡的表面张力。

(对/错)答案:对14. 肺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

(对/错)答案:对15. 肺活量是指在最大吸气后,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对/错)答案:对四、简答题16. 简述肺通气的过程。

答案: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吸气时,膈肌和肋间肌收缩,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肺换气障碍的机制

肺换气障碍的机制

肺换气障碍的机制
肺换气障碍的机制指的是影响肺部气体交换功能的各种因素和机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肺换气障碍机制:
1. 气道阻塞:气道狭窄或阻塞是肺换气障碍的主要机制之一。

气道阻塞可能由于气道炎症、黏液过多、支气管痉挛或肺部损伤等引起。

气道阻塞会导致气体在进入或离开肺部时的阻力增加,影响气体的交换。

2.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一种由肺泡上皮细胞分泌的物质,可以减少肺泡表面张力,防止肺泡塌陷。

如果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肺泡很容易塌陷,导致气体交换受限。

3. 肺纤维化和肺水肿:肺纤维化是一种由于肺部组织疤痕化而导致肺功能受损的疾病。

肺纤维化会减少肺泡和血管之间的距离,影响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肺水肿指的是肺部组织中积聚过多的液体,也会影响气体交换。

4. 血管病变:肺部的血管病变可以导致血流量减少或血流分布不均匀,影响气体交换。

例如,肺动脉高压会导致血流量减少,影响肺部的氧合功能。

5. 肺血流量减少:肺血流量减少指的是血液在肺部循环中的输送减少。

这可能由于肺动脉阻塞、肺动脉高压等原因引起。

肺血流量减少会使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减少。

这些机制可能单独或同时存在,导致肺部气体交换的障碍。

具体的机制和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和疾病类型而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换气的影响因素
肺换气的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呼吸频率:呼吸频率的增加会加快肺换气速率,呼吸浅或缓慢则会减慢换气速率。

2. 呼吸深度:呼吸深度的增加会加大肺泡与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面积,增加肺换气效率。

3. 肺活量:肺活量的增加意味着肺通气量的增加,从而提高肺换气效率。

4. 气源质量: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和污染物含量等均会影响肺换气。

清洁的空气含氧量高,利于肺换气。

而空气中含有有害物质时,会对肺换气产生负面影响。

5. 肺功能状态:一些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纤维化等会降低肺功能,导致换气效率下降。

6. 血液循环状态:肺换气后,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进入肺泡进行排出。

因此,血液循环状况如血液流速、血红蛋白含量等都会影响换气的效率。

7. 温度和湿度:较高的温度和湿度有助于减少呼吸道黏膜的水分损失,并提供更适宜的条件进行肺换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