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

合集下载

亚低温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护理

亚低温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护理

药物 , 使患者进入睡眠状 态 , 再配合物理降温 使患 者体温处于

生命体征的变化 。
2 3 循环系统观察 : . 应严 密观察循环 系统 功能 , 若亚低温 治 疗有效 , 由于冬眠合剂 的抗 肾上腺素作用 , 患者应表现 为微 循 环改善 、 肢端温暖 、 面色红 润、 压正常 、 血 脉搏整 齐而 有力 、 心
自然恢 复 , 同时逐 渐降低冬眠 合剂的量 , 最后停用 冬眠合剂 。
其 目标为 中心体温不能超过 3 ℃ , 7 速度要慢 , 切忌突然停用冬
新 鲜的单 间里 , 因患者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差 , 容易 出现各种并
发症 , 因此应做 好患 者的皮肤 、 口腔 、 泌尿 道等 护理。同时 应
射1 , 次 待患者进入深睡眠状态后 , 用亚低温治疗仪对 患者进
行物理降温 , 使患 者的肛温 控制在 3 ℃ ~3 4 5 。根据病情 需要 , 最长时 间不超过 7 。复温时应先撤去物理降温 , d 让体 温
力骤升 , 体温升高或酸 中毒等。若 体温不能 自行恢 复 , 可采 用
加盖被子 、 热水袋等方法协助复温。 2 6 基础护理 : . 亚低温治疗 的患者最好置 于一个安 静、 空气
率偏慢 。若患者 出现 面色苍 白 、 肢端 发绀 、 血压 下降 、 心律 不
齐 , 明微 循环障碍 , 说 冬眠过 深及体温太低 , 应立 即停用冬 眠 药物并 给予保 暖 , 纠正水 、 电解 质及酸碱平衡 , 要时使用血 必 管活性药物 , 改善微循环 。 2 4 体温护 理 : . 应保持 患者 的肛 温在 3  ̄ 4( 5 之间较 为 2—3 ℃ 理想, 降温过快 易出现寒战及心律失常 , 律失常多为窦性心 心

浅谈冬眠低温疗法治疗颅脑损伤的护理体会

浅谈冬眠低温疗法治疗颅脑损伤的护理体会

浅谈冬眠低温疗法治疗颅脑损伤的护理体会目的:探讨冬眠低温疗法治疗颅脑损伤的护理方法及体会。

方法:采用62例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对象,入院后立即给予冬眠低温疗法,建立静脉通路,持续静脉点滴冬眠药物,冰毯、冰帽物理降温。

维持腋温在31~33 ℃,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的变化,这样持续治疗2~7 d。

结果:治愈48例,自动出院7例,死亡7例,治愈率77.4%,病死率11.2%。

结论:通过临床实践,冬眠低温疗法能降低颅脑损伤的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征。

标签:冬眠低温疗法;颅脑损伤;护理体会近年来,颅脑损伤的患者越来越多,其居高不下的死亡率及致残率一直是临床医师需要克服的难题。

冬眠低温疗法又称亚低温治疗,是目前治疗颅脑损伤安全有效的措施之一,它是应用冬眠药物以及物理降温相结合的方法,使人体处于休眠和低温状态,从而达到降低颅内压,减轻脑部水肿的目的。

但是这种外界的干预,会刺激人体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护理操作方法不当,不仅会影响冬眠低温疗法的作用效果,而且会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

因此精心的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观察对象62例,为2010年2月-2012年8月入住神经外科颅脑损伤并气管切开的患者。

男48例,女14例,年龄20~65岁,脑挫裂伤23例,脑干损伤17例,颅内血肿11例,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血肿11例。

1.2 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立即建立静脉通路,给予生理盐水500 ml+氯丙嗪50 mg+异丙嗪50 mg+哌替啶100 mg静脉点滴,开始调节滴速为10~20 d/min(患者的体重、年龄不等),期间根据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肌张力的高低以及药物使用后的疗效适当调整滴速[1-2],待患者进入昏睡状态后,采用可调节温度的冰帽,冰毯对患者的头部,身体分别降温,同时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主动脉表浅处放置冰袋降温。

降温速度以每小时下降1 ℃为宜,腋温降至31~33 ℃较为理想。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病人亚低温治疗的实施方法、监护重点及护理配合。

方法:对23例重症颅脑损伤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

结果:存活20例,根据ADL分级法:Ⅱ级 2 例,Ⅲ级10 例,Ⅳ级6 例,Ⅴ级 2 例,死亡3 例,病死率13. 0 %。

结论亚低温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有效。

标签:亚低温;颅脑损伤;护理配合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性疾病。

近年来人们发现亚低温治疗在避免了深低温的副作用的同时,具有很好的保护脑神经功能的作用,已经广泛应用于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

有研究表明,亚低温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可以明显降低颅脑损伤后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但是,亚低温对神经元的保护机制是复杂的,因为它改变了作为生命体征之一的体温,不同程度地影响体内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

所以,在临床中严密观察与良好的护理是极为重要的。

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23 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男21 例,女2 例,年龄11 岁~66 岁。

入院时按国内统一标准分型和哥拉斯格评分。

3 分~5 分8 例,6 分~8 分15 例。

1. 2 治疗方法23 例病人均于伤后2 h~24 h 入院,并开始亚低温治疗。

降温采用KN01 型(北京康诺技术发展公司产,编号:00915)医用冰毯机,温度设定为33 ℃~35 ℃;同时持续泵入冬眠肌松剂,呼吸机辅助呼吸。

高热者给予头部置冰帽、颈部、腹股沟等大血管处置冰块。

经 4 h~12 h 病人体温降到33℃~35 ℃,维持2 d~10 d。

复温采用自然复温,停用冰毯机,病人经10 h~12 h 恢复正常体温。

1. 3结果依据ADL(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法:Ⅱ级2 例,Ⅲ级10 例,Ⅳ级6 例,Ⅴ级2 例,死亡 3 例,病死率13. 0 %。

2 护理配合2.1生命体征监护在降温期间,应24h连续动态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如在做口腔护理时深昏迷病人出现吞咽反射,提示病情好转;清醒病人出现烦躁不安或嗜睡,常提示病情恶化;出现脉搏缓慢、呼吸减慢、血压升高(“两慢一高”)时应警惕是否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15min~30min观察记录1次瞳孔变化,以便动态客观地综合分析病情。

亚低温治疗颅脑损

亚低温治疗颅脑损


2护理 2.1.1体温监测 降温毯是通过制冷平面与患者背 部皮肤接触而传导散热的。机内设有自动控温系 统,通过主机的温度传感器感应患者的体温和医 护人员调节的降温范围而自动切换“制冷”与 “停止”开关。在整个降温过程中,传感器起着 相当重要的作用。一般采用腋下测温法,用胶布 将传感器在腋下贴紧,将传感器探头放在腋中线 和腋后线中间为宜,收臂夹紧。一般降温持续时 间3d~14d;调温不宜过低,一般30~33℃。 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经常巡视患者,了解与观察降 温毯的运转情况和患者体温变化。经常检查探头 放置情况,如有无脱出、探头插入过深或过浅。
2.3注意事项 ⑴护士必须熟悉冰毯机的结构、性能及使用 操作方法。⑵护士必须具有高度责任心,严格 对患者实施24h监测,特别是体温、呼吸、血 压、意识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⑶正确摆放 温度传感器的位置并注意手臂夹紧。对于昏 迷、躁动患者更应加强巡视。可予水银体温 计定时测温,与传感器探头进行双路监测。 ⑷降温毯毯面必须保持干燥平整,防止折叠 或皱褶。毯面与患者皮肤应充分接触以达到 最佳降温效果。

2.2.2凝血功能障碍 低温易致凝血功能障碍引起出血倾向。 护理时注意定期监测血小板、 凝血功能等,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皮 下出血点、淤斑、穿刺后不易止血、 胃肠道出血、泌尿系出血等。

2.2.3压疮与冻伤 低温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减 弱,免疫力降低易发生压疮和冻伤。 加强皮肤护理,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 定时翻身拍背,注意保持降温毯毯面 的平整与干燥,切勿折叠与皱褶。经 常观察患者肢体温度、颜色以了解末 梢血循环情况防止冻伤发生。

2.1.4循环功能监测 低温可使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心 电图改变,严重时可出现心律失常、 房颤、室颤等。因此,为保证重要脏 器的血供,心率应维持在60次/分以 上,舒张压6.7~8kpa,同时进行连 续动态心电,血压监护。

亚低温治疗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亚低温治疗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亚低温治疗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一、概念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在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等目的。

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病人、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病人、低温麻醉病人、高热惊厥或超高热病人、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病人及颅内感染等病人。

亚低温治疗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精心的护理配合,目前国际上将低温划为轻度低温(33~35℃)、中度低温(28~32℃)、深度低温(17~27℃)和超深度低温(2~16℃)4种。

近年来,我国学者将轻中度低温(28~35℃)称之为亚低温。

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质量是影响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二、作用机理(1)降低脑组织氧耗量,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2)保护血脑屏障;(3)抑制内源性毒性产物对脑细胞的损害作用;(4)减少钙离子内流,阻断细胞内钙超载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5)减少脑细胞结构蛋白的破坏,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恢复;(6)减轻弥漫性轴索损伤(DAI)。

三、亚低温治疗适应症①广泛性脑挫裂伤、脑水肿、脑肿胀②脑干伤③GCS<8分④年龄18~70岁⑤难以控制的中枢性高热。

四、亚低温治疗的禁忌症①失血性休克②患有严重心肺疾患③<16岁儿童或>70岁老年病人。

亚低温治疗的实施方法四、降温的时间窗颅脑损伤后亚低温治疗实施越早越好,但在伤后24小时内开始亚低温治疗,仍然有肯定的治疗效果.临床亚低温治疗维持时程一般为24—72小时,但也有人主张亚低温治疗维持4—5天为宜,也可维持到7天.但多数学者主张,亚低温治疗应根据具体病情而定,对于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增高的病人,应在颅内压降至正常水平后再维持24小时五、用法目前,国内外临床最常用的降温方法是控温仪+肌松冬眠合剂+呼吸机辅助呼吸。

亚低温冬眠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疗效评价

亚低温冬眠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疗效评价

亚低温冬眠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疗效评价【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冬眠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疗效。

方法选择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0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亚低温冬眠治疗,对比两组的。

结果观察组疗效更好,治疗后活动能力更好,生活质量更高,P<0.05。

结论亚低温冬眠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具有良好的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亚低温;冬眠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疗效评价亚低温疗法,又称为亚冬眠疗法,是一种通过降低体温来减轻脑部损伤、降低机体代谢率和耗氧量的治疗方法。

这种疗法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多数研究表明,亚低温治疗在33℃的温度下能达到最佳的保护效果,对于缺血损伤具有显著的减轻作用。

相比之下,深低温通常仅应用于特殊病例,如主动脉狭窄或主动脉夹层等严重疾病。

然而,深低温治疗与亚低温相比,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且并发症的严重程度也更为显著。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亚低温治疗成为更常用的治疗方法[1-2]。

本文将探讨亚低温冬眠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疗效评价。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两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x±s)组年龄(性别体重(发病时损伤原因别±s,岁)(例,%)±s,kg)间(±s,h)交通事故(例,%)高空坠落(例,%)其他(例,%)男女对照组541.45±0.9325(50.00)25(50.00)72.16±1.23.33±0.8718(36.00)17(34.00)15(30.00)观察组541.48±0.9226(52.00)24(48.00)72.30±1.363.29±0.8819(38.00)18(36.00)13(26.00)t /x21.562.040.0401.5561.7541.5121.7001.449P0.275.841.8410.4500.541.066.062.067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亚低温冬眠治疗。

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

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

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脑保护机制适应症治疗方法并发症结论概念低温划分:轻度低温33-35℃ 中度低温28-32℃ 深度低温17-27℃ 超深度低温低于16℃朱诚和江基尧教授首次将28-35℃轻中度低温定义为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的机制降低脑组织的氧耗量,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降低自由基水平,保护脑细胞治疗颅脑损伤的机制减少神经细胞钙逆流,阻断钙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减少脑细胞结构蛋白破坏,促进脑组织结构和功能修复减轻弥漫性轴索损伤治疗颅脑损伤的机制抑制细胞凋亡抑制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活性减少一氧化氮(NO)的合成抑制炎症反映过程亚低温治疗的适应症重型(GCS6-8分)和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GCS3-5分),广泛性脑挫裂伤脑水肿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伤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中枢性高热各种原因所致的脑缺血缺氧病人亚低温疗法的时间点有研究认为,亚低温治疗实施越早越好,一般认为发病后2h内开始, 同时注意降温速度要快,复温速度要慢,但在伤后24h之内开始亚低温治疗仍能得到肯定的治疗效果亚低温治疗的策略国内外大多学者倾向于使用冰毯机给患者降温超冷液体线圈是一种用于局部降温的较新的方法低温金属板是快速无创的体外降温方法鼻内降温剂喷雾进行选择性头部降温复温方法亚低温疗法目前多数学者主张自然复温法日本学者主张控制性的缓慢的复温亚低温治疗中的并发症肌颤心率失常肺部感染胃肠道功能紊乱冻伤肌颤的观察和护理防止体温忽高忽低严密监测各种机器的运作情况注意调整冬眠药物剂量心率失常的观察和护理要严密检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出现异常,及时给予处理掌握亚低温治疗禁忌症呼吸道的护理要注意患者的口腔清洁定时翻身扣背加强吸痰和雾化吸入胃肠道的护理急性期1-2d后开始为宜营养液的温度要适宜滴注方式采用分次注入或是连续滴注皮肤的护理每隔两小时要翻身一次保持床单清洁平整做好患者会阴部和肛门周围的清洁和护理皮肤出现花斑说明末梢循环不良,应加强护理,必要时应用扩血管药物结论给予亚低温治疗的时间点,持续的时间及降温速度和复温的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如何取得最佳疗效,又能避免不良反应亚低温的脑保护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亚低温治疗对颅脑损伤的影响

亚低温治疗对颅脑损伤的影响

国内外研究进展概述
国内研究
国内学者在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证实了亚低温治疗在减 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神经功能等方面的疗效,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治疗 策略和方法。
国外研究
国外学者对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包括对亚低温治疗 的最佳温度、持续时间等参数的探讨,以及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等。
亚低温状态下,机体的免疫功 能得到一定的保护,有利于控 制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亚低温治疗能够促进颅脑损伤后 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
活质量。
通过保护神经细胞和改善微环境 ,亚低温治疗有助于神经元的再
生和修复。
在亚低温状态下进行康复训练, 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速度更快,
效果更显著。
通过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和释放,亚低温治疗可以减轻颅脑损伤后继发性损伤的程 度。
亚低温状态下,脑细胞的能量代谢得到改善,有利于维持血脑屏障的正常功能。
抑制炎症反应,改善预后
亚低温治疗能够抑制颅脑损伤 后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降 低炎症因子的水平。
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亚低温治 疗有助于减轻脑组织的损伤程 度,改善患者的预后。
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弥漫性轴索损伤
以轴索断裂为主要特征 ,病情较重,死亡率较
高。
脑挫裂伤
脑组织挫伤和裂伤的统 称,可伴有颅内血肿, 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脑干损伤
伤情最重,常表现为伤 后持续昏迷、生命体征
紊乱等症状。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失语 等。
诊断依据
头部外伤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 (如CT、MRI等)。医生需根据患者 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 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
【摘要】目前国际上将低温划分为轻度低温33-35度,中度低温28-32度,深度低温17-27度,超深低温16度以下。

低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当体温下降至25°C时,脑组织耗氧
量仅及正常的1/3,体温每下降1°C,脑血流量减少6.7%,但在复温后,氧耗并非恢复到以
前水平,而是增加了15%,脑脊液压力也随体温下降而下降,体温每下降1°C,脑脊液压力
下降5.5%,体温于25°C时,脑实质容积约缩小4.1%,体温在18-20°C时,脑循环阻断30分
钟时是安全的。

【关键词】颅脑损伤;亚低温
1 低温脑保护作用机理
治疗性的低温的机制存在多种分子和细胞水平:①降低脑组织氧耗量,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②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③抑制乙酰胆碱、儿茶酚胺以及兴奋性氨基酸等内源
性毒性物质对脑细胞损害作用;④减少钙离子内流,阻断钙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

⑤减少
脑细胞结构蛋白破坏,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修复
2 低温开始时机
2007年Tissier研究认为低温减少缺血后反应性充血,在缺血期提供心脏保护,其研究团队
通过全氟化碳冷却液通气降温,发现再灌注前TLV降温和对照组比较,损伤没有明显减少,
表明仅仅在再灌注时降温是无效的。

而在再灌注较早阶段降温损伤明显减少【1】。

低温治
疗开始时间应在伤后6 h以内才能起到较好治疗效果。

3 亚低温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
其适应症包括:1.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损伤,尤其伴有去大脑强直者。

2.弥漫性脑损伤,伴
有广泛脑水肿及ICP增高者。

3.丘脑下部损伤,或有持续性中枢高热者。

4.颅内血肿清除或内、外减压术后脑水肿严重,仍有ICP增高者。

5.伤后有明显精神症状或谵妄、躁动不安者。

6.创
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伴ICP增高者。

7.外伤后脑梗死伴有ICP增高者。

8.GLS<8分的病人。

9.
心肺复苏术后患者。

禁忌症包括:1.患者已处于全身衰竭期。

2.合并低血压、休克尚未纠正者。

3.疑有颅内血肿、正在观察阶段的患者。

4.年老且伴有严重心血管功能不良者。

4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当体温下降至25℃时,脑组织耗氧量仅正常的1/3;体温每下降1℃,脑血流量减少6.7%;但在复温后,氧耗并非恢复到以前水平,而是增加了15%;脑脊液压力也随体温下降而下降,体温每下降1℃,脑脊液压力下降5.5%;体温低于25℃时,脑实质容积约缩小4.1%;体温在18-20℃时,脑循环阻断30分钟是安全的。

亚低温疗法的保护效果明确,但治疗过程中也可能产生一些并发症,直肠温度低于30 ℃以下,易发生并发症,主要包括: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凝血功能障碍、高血糖、电解质紊
乱等。

因此,亚低温治疗期间,对患者的密切监护尤为重要,加强防止并发症。

当颅内压降至正常范围内,维持24小时后即可停止亚低温治疗。

自然复温至正常,过程应
缓慢平稳,防止出现反弹性高温加重脑损害。

在25~26度环境中每4小时升高1度,整个过
程持续12小时,不可加热复温。

注意补充液体,防止复温后低血压的出现。

严密观察病人
变化,防治复温过程中,由于血管扩张,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发生低容量性休克,因此
复温不宜过快,可适当给予儿茶酚胺类药物,增加外周阻力。

原则:先停降温毯,再停肌松
药冬眠合剂,最后撤出呼吸机。

注意逐渐降低冬眠合剂的用量,直到停用。

切忌突然停药。

综上所述,亚低温通过多种机制实现脑保护,且低温开始时间及是否快速达到目标温度,可
控的复温速度均和临床预后明确相关,现有低温措施不论是降温速率还是复温的可控性等差
别很大,有可能限制了低温治疗的临床效果,因此有必要研究降温措施的不同对预后的影响。

参考文献:
[1]Tissier R,Hamanaka K,Kuno A,et al.Total liquid ventilation provides ultra-fast cardioprotective cooling[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07,49,6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